回覆列表
  • 1 # 路遙lgy

    謝謝邀請!白起和王翦都是戰國名將。白起是秦昭王時期的戰將。最著名的戰役當然是長平之戰。史記記載,趙括部隊大敗,士兵四十萬投降了武安君(白起的封號),武安君謀劃說,前時秦軍拿下上黨,上黨的百姓不肯臣服秦國而歸服趙國,戰國士兵變化無常,不全部殺了他們,怕要出亂子。於是用欺騙的手段把趙國的降兵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年齡尚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了趙國。此戰前後一共斬殺趙兵四十五萬,趙國上下一片震驚。白起在長平之戰後,稱病不出,秦王命他帶兵攻打邯鄲,他一再不出。後被秦王賜死! 王翦是秦始皇年間重用的將領,先後消滅趙國,和兒子王賁一起滅燕,最有名的戰役是滅楚國!說須六十萬不能起兵!秦始皇不信,派李信帶兵攻打楚國,結果大敗!後有親自請王翦出來帶兵攻打楚國,王翦仍然堅持六十萬兵馬。最後王翦用計麻痺項燕,一舉攻打成功,項燕渡江後自殺,楚亡! 王翦與白起不一樣,王翦勝利後,就告老回家養老去了,正是後人說的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王翦得以告終,白起卻被賜死!要相比誰厲害,不能同日而語。要說殘忍是白起,戰功王翦的多些!

  • 2 # 李高峰15138727249

    這倒是個好問題!兩個人各有千秋吧!白起在軍事上比王翦厲害的多!打的經典戰役比較多!身經百戰幾乎沒有敗過!但在政治上沒有王翦厲害!不懂得退讓!不懂得激流勇退!沒有考慮過秦王的處境,也沒有求秦王開脫,為了和範睢鬥氣導致最後落了個賜死的下場!而王翦也是軍事天才,只不過他運氣好,也有遠見,知道回來就交出兵符,並向秦王請辭要告老還鄉,結果秦王明白了他的意思,並且告訴他不會殺他!還給他高官厚祿,得以善終。他還是非常聰明的!

  • 3 # 老郭觀百態

    若論軍事而言,十個王剪也比不了一個白起!白起初出茅廬時的秦國,只不過是當時一般的強國,還算不上最強,當時最強的齊國,楚國!其他國家也都能征善戰,國力強盛!是白起一次次以少勝多,嚴重削弱敵方國力,人口!才造就了王剪時代的滅國之戰!可以說如果沒有白起在前面的一次次殲滅戰,哪有後期王剪的滅國之戰!很多人只看結果而不看事實的本質! 看看白起時代的秦國周邊環境,都是強國!而王剪時代的秦國呢,已經是經過秦昭襄王等幾代君主打造出來的超級強國了!怎麼能同日而語呢!長平之戰是秦國統一六國的轉折點,戰後,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國!可以說,白起可以完成削弱六國,滅六國的使命!而王剪呢恐怕只能依靠國力打滅國戰而已了!看看白起的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何等的精彩!

  • 4 # 大師神馬是大師

    這裡簡單說一下白起。

    一 白起是戰國後期的秦國名將,有記載說 他是羋姓後裔,先世可能是楚國貴族,不知 什麼原因什麼時候流落秦國,居於郿(今陝 西 岐 山 境 )。 在 他 之 前, 他 的 家 族 沒 有 出 現 過顯赫的人物。他可能自幼從軍,在秦國與 其他諸侯國的爭戰中嶄露頭角,成為“善用 兵”的將軍。 秦昭王十三年(前 294), 他得 到新任丞相穰侯魏冉的推薦,任為左庶長, 在秦國 20 級的爵位中, 是第 10 級, 而商鞅 在秦國主持變法時也是這個爵位。這說明當 時獲得此爵已經相當榮耀了。

    此後,白起進 入他軍事生涯的輝煌期,其職務升遷自然也 進入快車道。這一年,他率軍進擊韓之新城 (今河南伊川西南), 取得勝利。 第二年, 他 就 晉 升 左 更, 為 第 12 級 爵 位。 同 年, 他 率 兵 攻 韓、 魏 於 伊 闕( 今 河 南 洛 陽 南 ), 斬 首 二十四萬,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遷為國尉。 接著涉河取南韓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以 東、北至乾河(今山西聞喜縣境)的大片土 地。此時他獲得的國尉這個官職,雖然還不 能與後來漢朝的太尉相比肩,但應該是秦國 軍事行政方面的重要負責人之一。昭王十五 年(前 292),他晉升大良造,為第 16 級爵位, 相當於卿。他督兵攻克魏國的六十一城。第 二年(前 291), 又與客卿錯合力攻克垣城(今 山西垣曲東南)。 昭公二十一年(前 286) 攻 趙, 拔 光 狼 城( 今 山 西 高 平 西 )。 二 十 八 年 (前 279)攻楚,取得鄢、鄧(今河南漯河境)。 二十九年(前 278)攻楚,佔領楚國國都郢(今 湖北沙市), 燒夷陵(今湖北宜昌), 兵鋒東 至竟陵(今湖北潛江)。楚王逃至陳(今河南 淮 陽 )。

    秦 在 郢 設 南 郡。 白 起 因 功 被 封 武 安 君。接著,再攻楚,佔領大片土地,新設巫 郡(今湖北、四川交界處)、黔中郡(今湖南、 貴 州 交 界 處 )。 這 次 攻 楚 的 勝 利, 對 秦 國 具 有里程碑意義,因為經過這次征戰,秦國的 勢力範圍已經擴充套件至長江中上游,深入到今 之兩湖和貴州,向西與早已被征服的巴蜀連 在一起。戰國初年幅員最遼闊的楚國如今只 剩下長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秦國已經超過 楚國成為當時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經濟軍 事力量最強大的諸侯國。此後,秦國暫時放 鬆了對楚國的攻勢,轉兵東進。昭公三十四 年(前 273), 白起率軍攻魏, 拔華陽, 虜三 將軍,斬首十三萬。繼而戰勝趙國將軍賈偃, 將俘獲的二萬士卒推到黃河中淹死。九年後 的 昭 王 四 十 三 年(264), 白 起 督 兵 進 攻 韓 國 的 陘 城( 今 山 西 曲 沃 西 北 ), 得 手 後, 又 連 拔五城,斬首五萬。轉過年來,白起猛攻南 陽 太 行 道( 今 河 南 獲 嘉 境 ), 斷 絕 了 韓 國 南 北領土的聯絡,使本來領土最促狹的南韓被 攔腰斬斷,面對強大的秦軍從此失去了反擊 能力。白起趁熱打鐵,於昭公四十五年(262), 再 進 攻 韓 國 的 野 王( 今 河 南 沁 陽 ), 逼 使 韓 國守將舉城投降。

    如此一來,南韓的上黨郡 就孤立懸絕,成為夾在秦、趙之間的一塊飛 地,處境極其危殆。這時南韓的上黨守馮亭 明白,以自己一郡之力,根本無法抵禦秦軍 的攻勢,而乖乖地向秦國投誠,他又心有不 甘,與手下謀臣計議的結果,是投靠與之接 壤的趙國,繼續與秦國對抗。當時在位的趙 國孝成王聽信平原君的主張,接受了馮亭的 投誠,並封其為華陽君。趙國君臣自認為討 了個大便宜,其實引來的是一場決定趙國命 運的長平之戰。

    上黨事件使秦國對南韓和趙國的憤怒變成了 一連串東向進擊的軍事行動。昭公四十六年(261), 秦攻南韓的緱氏、藺(今河南鞏縣、登封之間), 迅速佔領。第二年初,秦國決心懲罰自動歸附趙 國的上黨郡,命王齕攻韓,經過一番並不激烈的 戰鬥,即取得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 國為了遏制秦軍的攻勢,命老將廉頗率趙軍四十 餘萬進抵長平(今山西高平),與秦軍進行上黨 的爭奪戰。廉頗開始與秦軍的幾場戰鬥失利後, 洞察秦軍遠離秦國腹地傾巢出動,糧食與其他軍 需物資的供應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利於速決而不 利於持久,於是決定以堅壁不戰的策略拖垮秦軍。 這一策略顯示了廉頗的老謀深算,如果此一策略 得到貫徹執行,長平之戰的結局至少是秦軍因為 拖不起而退兵,趙軍縱使不能取得完勝,卻不至 於全盤皆輸。

    然而,愚蠢的趙孝成王根本理解不 了廉頗的戰略意圖,認為他年老氣衰,勇毅不復 當年,心生疑忌,又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讓毫無 實戰經驗、僅能以誇誇其談譁眾取寵的趙括代替 廉頗統帥趙軍,這就使趙軍失去了可能取勝的前 景。而正在此時,秦國秘密讓白起前去統帥秦軍, 全權指揮對趙軍的戰鬥。趙括統帥趙軍後,一改 廉頗的正確策略,輕兵冒進,這正中白起下懷。 白起指揮秦軍一面佯敗,一面派奇兵二萬五千人 斷絕趙軍後路,再以一軍五千騎隔絕趙壁,這就 將趙軍分割為二,使之陷於完全被動挨打的困境。 這時昭王親臨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 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①,由此使長 平的趙軍徹底孤立無援。絕糧四十六日後,“陰 相殺食”的趙軍,只得“出銳卒自搏戰”,結果 是趙括被射殺,四十萬人成了秦軍的俘虜。如何 處置這四十多萬俘虜,對白起是一大難題 :白起 權衡的結果是將他們全部坑殺。他給出的理由是 : “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 反覆,非盡坑之,恐為亂。”②

    至此,白起的軍事 生涯達到了輝煌的巔峰,他的名字成為“虎狼之 師”的同義語,使六國君臣聞之戰慄。 從秦昭王十三年(前 294)至四十七年(前 260),白起統帥秦軍南征北戰達 34 年之久。如 果再加上他自從軍至任左庶長的時間,他在秦 軍中服務的歲月應該在 40 年左右。顯然,他 一生伴隨戰爭,將自己的聰明才智、雄韜偉略 都貢獻給了秦國的統一偉業。白起是一位不世 出的軍事天才,他的一生彷彿同勝利之神結了 不解之緣,戰勝攻取,他幾乎每役都必操勝卷。 正如秦王嬴政時期的張唐對甘羅所說 :“武安 君南挫強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墮邑, 《宋史》還記載有“白起陣書(一 說圖)”①一部,說明他有兵學著作傳世。史書 沒有他讀《孫子兵法》等書的記載,但根據 當時“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②的情勢推斷, 他很可能從當時已經流行的兵書中汲取了大量 知識和智慧。白起用兵之所以保持不敗的紀 錄

    ,一是他背後有著秦國強大的經濟軍事力 量為後盾,充分利用了戰國後期秦軍對東方 六國的壓倒優勢。

    二是他利用昭王和宣太后、 穰侯等秦國當權派的全力支援和絕對信任。 可能因為宣太后、穰侯等都是楚國羋姓王族, 他們同白起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而昭王在 長期的戰爭實踐中認識了白起的出眾超群的 謀略和智慧,對他自然也毫無保留地信任和 支援。你看,在長平之戰中,昭王是傾全國 之力,義無反顧地為白起謀劃了後勤支援和 斷趙軍退路的軍事行動。

    三是他用兵的穩、準、 刁、狠。這一特點突出表現在他指揮長平之 役的運籌帷幄。在秦國成功地運用反間計破 壞了廉頗的持久策略之後,他秘密來到長平 前線,接掌了秦軍的指揮權。此時的白起, 對於如何戰勝乳臭未乾的趙括已是成竹在胸。 他先是引誘急躁冒失的趙括輕兵出戰,秦軍 佯裝敗走,使趙軍取得小勝,調起趙括的胃 口,使之全力攻擊秦軍營壘,無暇後顧。而 暗中令“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 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③, 由此使趙軍陷於極大的被動。

    接著,秦軍“出 輕兵擊之”,將趙軍打敗,使趙括明白無法戰 勝秦軍,產生畏懼心理,於是轉入守勢,等 待援軍,似乎恢復了廉頗前不久“堅壁”的 策略。然而,此時的戰場形勢與廉頗掌軍時 已經大不一樣,因為趙軍的糧道已斷,存糧 無法支撐固守待援的策略,時間只能增加趙 軍的被動,趙括是無法堅持下去的。結果不 出白起所料,46 日以後,趙軍就陷入人相食 的困境,致使趙括只得率疲憊之卒向秦軍做 孤注一擲的反擊。

    最後,白起指揮以逸待勞 的秦軍,輕而易舉地射殺趙括,逼迫抵抗無 望的趙國 40 萬飢餓之師選擇了投降。在這場 大獲全勝的戰役中,白起抓住了趙軍的兩個 軟 肋 :愚 蠢 的 統 帥 和 後 勤 補 給 線, 一 面 誘 使 趙括改變廉頗的策略,一面截斷糧道使趙軍 陷於飢餓。白起在長平之役中的指揮藝術, 展示了他作為將軍所具備的智、勇、嚴的品 格和素質,特別是穩、準、刁、狠的用兵風格。 儘管白起在兵學上的造詣不能與孫子比肩, 但其實戰的經歷和取得的成功已經遠遠超過 孫子了。

    不過,白起的弱點或者說缺失亦非 常 明 顯 :缺 少 信 與 仁 的 品 格, 他 的 軍 事 生 涯 既伴隨著一連串的勝利,更伴隨著殘酷無情 的大量殺戮 :昭王十四(前 293 年),他率兵 攻韓、魏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南),一次斬首 二十四萬。昭公三十四年(前 273 年),他率 軍攻魏,拔華陽,虜三將軍,斬首十三萬。 與趙軍戰,將俘獲的二萬士卒推到黃河中淹 死。長平一戰,竟坑殺趙軍已經投誠的官兵 四十五萬,創造了先秦戰爭史上殺戮的最高 紀錄,這是何等的兇惡與殘忍!當然,這種 殺戮俘虜的行動與秦國的國策有關,與秦國 深受戎狄野蠻風俗的影響有關,特別是與秦 國受法家思想影響深巨、講求耕戰的功利主 義價值觀有關,但作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 受”的戰場統帥,白起也不能辭其咎。所以 宋太祖趙匡胤拜謁懸掛歷代武將之像的武成 王廟時,就認定白起“不武”,命令撤去他的 畫像。 儘管白起不是一個完全符合《孫子兵法》 所要求的完美無瑕的將軍,但卻是對秦國統 一六國大業立下不朽功勳的武功第一人。他一 生攻取七十餘城,俘敵近百萬,在秦國曆史上, 論軍事生涯之久,爭城奪地之廣,俘獲消滅 敵人之多,謀劃指揮之精明與嫻熟,為秦國 統一事業貢獻之大,無人能與他相比肩,無 偶有獨之唯一,非他莫屬。

    二 長平之戰是白起軍事生涯的巔峰,也是 他運交華蓋的起點。長平之戰勝利後,秦軍 乘勝擴大戰果。 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 秦 軍復定上黨郡。王齕攻取皮牢(今山西河津), 司馬梗定太原,河東的大片土地收入秦國囊 中,由此進一步形成了對秦國極其有利的軍 事態勢。恰在此時,驚恐萬狀的趙國使蘇代 謀劃的反間計獲得成功。原來此前不久,應 侯範睢說昭王成功,排除了宣太后和穰侯的 勢力,得以任秦國丞相。蘇代至秦國直接見 範睢,一番說項,使範睢改變了秦國繼續進 擊韓、魏的軍事行動 : 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 :“武安君禽馬服 子乎?”曰 :“然。”又曰 :“即圍邯鄲乎?”曰 : “然。”“趙王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 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 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 不益於此矣。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 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 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 黨之民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 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 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 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於是應侯言於秦王 曰 :“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 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成以和。正月, 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① 顯然,蘇代以個人的富貴利祿離間了應 侯與白起的關係。長於軍事的白起在玩弄政 治陰謀方面遠不是應侯的對手,他最後悲慘 地栽在此人的讒言中。

    昭 王 四 十 八 年( 前 259) 九 月, 秦 國 復 發兵進攻趙國。秦將王陵揮軍長驅直入,圍 攻邯鄲,白起因生病未參與此役。不久王陵 失利的訊息傳到秦國,恰在此時,白起病癒, 昭王要求他代王陵統帥秦軍繼續攻趙,白起 拒絕任命,講了一通圍攻邯鄲難以取勝的道 理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 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 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 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② 白起對當時秦軍圍攻邯鄲的軍事形勢的分析 是正確的。雖然從表面上看,秦軍兇焰張天, 趙 國 危 在 旦 夕 ;實 際 上, 連 年 苦 戰 的 秦 軍 已 是強弩之末,而魏、楚等受秦國威脅的諸侯 國正在組織聯合戰線,謀劃共同對付秦軍, 對秦國有利的軍事態勢正在發生逆轉。但被 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的昭王卻沒有覺察,仍 然要求白起統帥秦軍繼續圍攻邯鄲。這就與 對當時軍事形勢洞若觀火的白起在戰略與策 略上發生矛盾和衝突。白起沒有答應昭王的 要求,秦王讓應侯前去勸說,白起也沒有答 應。昭王為挽救邯鄲城下秦軍的危局,令王 齕代王陵前去指揮,但也沒有扭轉形勢。

    不久, 楚國春申君和魏國信陵君統帥的數十萬大軍 前往救趙,疲憊不堪的秦軍無法取勝,敗象 日至。白起了解前線的形勢,有點幸災樂禍 地說 :“秦不聽臣計, 今如何矣!”這話傳到 昭 王 那 裡, 自 然 引 起 他 的 震 怒 :君 王 縱 有 失 誤,那也不是臣子可以指責的。昭王再次強 命他去前線統軍以挽救敗局,白起仍然嚴詞 拒絕,並且裝病以抗拒。應侯再次去請,白 起依然不為所動。白起的行動徹底激怒了昭 王,他於是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職和爵位,降 至士伍行列,發往陰密(今寧夏涇川南)禁錮。 這時白起真的病了,未能馬上啟程。三個月後, 諸侯聯軍使秦軍在邯鄲城下一再挫敗,範睢 等乘機進讒,昭王氣急敗壞,進一步遷怒白 起,下令他帶病啟程,離開咸陽,前往陰密。 白起拖著病體,黯然神傷地出咸陽西門十里, 停在杜郵(今陝西咸陽西)。這時,盛怒中的 昭王召集有關臣子,議決對白起進一步懲罰。

    他們認定白起對秦王給予自己的懲罰不滿, “其意尚怏怏不服, 有餘言”, 於是決定賜劍 讓其自裁 : 武 安 君 引 劍 將 自 剄, 曰 :“ 我 何 罪 於 天 而至此哉?”良久, 曰 :“我固當死。 長平之 戰, 趙卒降者數十萬人, 我詐而盡坑之, 是 足以死。”遂自殺。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 五十一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 鄉邑皆祭祀焉。① 不管白起本身有多少缺陷與不足,他的 死都是一樁冤案。但可悲的是,他不是死於 自己的過失或罪責,而是死於自己的明斷和 正確。在秦國,日益走向專制的秦王自己是 不會認錯的,為了顧全自己的顏面,他就只 有以錯誤懲罰正確,白起也就只能因自己的 正確而付出生命的代價。這裡展示的是專制 制度的極端荒謬和非人道的一面。白起的死 並沒有給前線的秦軍帶來勝利,隨著他的鮮 血染紅杜郵的土地,秦軍也在邯鄲城下一敗 塗地,殘餘的秦軍灰頭土臉地逃離邯鄲,向 西潰退。白起的生年文獻失記,《史記》本傳 記載的他在世上活動的歲月是秦昭王十三年 至 五 十 一 年(前 294—前 256), 共 38 年, 估 計他從軍時應該是 20 歲左右,他去世的年齡 當在 60—70 歲之間。

    三 白起被賜死,在當時就被秦國百姓認定 為一樁冤案,所以獲得廣泛同情,他的墓前 在當時和後世香火不斷。在他身後,不少人 在不同場合為之訟冤,一方面充分肯定他為 秦國立下的豐功偉績,一方面對他的冤死表 示出無限的惋惜之意。如秦漢之際的陳餘在 致章邯的書信中就說 :“白起為秦將,南征鄢 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 賜 死 ;蒙 恬 為 秦 將, 北 逐 戎 人, 開 榆 中 地 數 千里,竟斬陽周。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 因以法誅之。”②這裡陳餘將白起的死因歸結 為秦王的刻薄寡恩。司馬遷則認為他死於應 侯 的 進 讒 :“太 史 公 曰 :鄙 語 雲‘尺 有 所 短, 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 天 下, 然 不 能 救 患 於 應 侯。”③西漢的名將陳 湯被治罪時,谷永為之辯護,說詞中舉例, 直認白起之死是冤案 :“昔白起為秦將,南拔 郢都,北阬趙括,以纎介之過賜死杜郵,秦 民 憐 之, 莫 不 隕 涕。”④東漢末年的袁紹在上 書中亦為白起的冤死鳴不平 :“盡忠為國,翻 成重愆,斯蒙恬所以悲號於邊獄,白起歔欷 於杜郵也。”⑤晉朝的孫楚以滿含感情的筆觸 寫了一篇《白起贊》,抒發了對他功業的禮讚 和冤死結局的浩嘆 : 烈烈桓桓,時維武安。神機電斷,氣濟 師然。南折勁楚,走魏禽韓。北摧馬服,淩 川成丹。應侯無良,蘇子入關。噭噭讒口, 火燎於原。遂焚杜郵,與蕭俱燔。

    惟其歿矣, 唐朝德宗建中二年(781)五月,白起作 為“賢臣”與張良、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一起配享武成王廟。 顯然,封建朝廷官方是將他作為正面形象看待 的。宋朝的蘇轍同樣對白起充滿同情和惋惜。 他說 : 予讀太史公《白起傳》:秦之再攻邯鄲也, 起與范雎有怨,稱病不行以亡其軀,慨然嘆曰 : “起以武夫,無所屈信,而困於遊談之士,使起 勉強一行,兵未必敗而免於死矣。”及覽《戰國 䇿》,觀起自陳成敗之跡,乃知邯鄲,法不可再攻, 而起非特以怨不行,蓋為之流涕也。② 明朝的黃淳耀則對白起寧肯付出生命也不 改變自己正確軍事主張的堅持真理的精神給予 充分肯定,他在《衛青論下》一文中說 :“秦 將白起,不過一鷙忍之士耳,非其有仁義節制 為之根本也。然而秦王使起攻邯鄲,起直見邯 鄲之不可復攻也,則為之堅臥不起,至於干犯 嚴主之怒,身首分離,而終已不悔,此無他, 不勝不完,不可以冒而行之也。”③ 不過,對於白起的評價,也還有另外一種 非常強烈的聲音,這就是對他“不仁”即殺戮 俘虜的譴責。如西漢的楊雄就說 :“秦將白起 不仁奚用為也,長平之戰四十萬人死,蚩尤之 亂不過於此矣。”④東漢的王符亦發出強烈的譴 責之聲 :“世之臣以諂媚主,不思順天,專仗 殺 伐。 白 起、 蒙 恬 秦 以 為 功, 天 以 為 賊。”⑤ 北宋的李薦則第一次猛烈抨擊秦國和白起的殘 暴,認為白起的死滅和秦朝的滅亡都是罪有應 得 : 夫白起之為將也,戰必勝,攻必取,誠莫 可及。以書考之,凡攻某國拔之,伐某所取 之,不言斬首若干,坑卒若干者,置而勿論。 論其直書斬首若干,坑卒若干而計之,凡殺敵 國之兵八十四萬人。然起戰卒死於敵者又當幾 十萬,總兩國供軍之民,其誅求裒斂因以失業 而死者又當幾十萬矣。何晏曰 :……殺降之禍 大於劇戰,然則兵勝未幾而被戮,國強未幾而 為墟,良以此乎?⑥ 同是宋朝的劉克莊則認定白起之死是上 天對他殘殺俘虜的嚴懲 :“太息臣無罪,胡為 伏劍鋩?悲哉四十萬, 寧不訴蒼蒼!”⑦同是 宋朝的黃震在《白起王翦》一文中對白起更 是表達了異乎尋常的憤怒,對白起予以全盤 否定 : 白起以穰侯薦為秦將,其斬殺之數多而載 於史者凡百萬,不以數載者不預焉。長平之役, 秦民年十五以上皆詣之,而死者過半。以此類 推,秦之死於兵者,又不可以數計也? 蘇代說應侯間之,起不復為秦用而賜之死。 自秦而言,雖殺之非其罪 ;自公理而言,一死 何以盡其罪哉?……王翦諸人之輔秦,蓋兇徳 之參會,古今之極變,不可復以常事論也。

    太史公譏翦不能輔秦建徳而偷合取容,嗚 呼!是何異責虎狼之不仁耶!⑧ 楊雄、王符、李薦和黃震雖然發出同是 從道德著眼的譴責,但黃震顯然較其他人進 了一步。他認為白起、王翦是在“古今之極變” 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所以不能停留在簡單 的道德譴責上,而應該從秦國的歷史傳統中 尋找他們如此行事的背景和原因。元朝的戴 表元在《史論·樗裡子甘茂甘羅魏冉白起王 翦列傳》一文中,對白起、王翦等秦國將軍 的成功做了進一步的分析,認為他們是藉助 了“秦勢”形成的歷史條件成就了自己的功業, 就他們個人的品格和能力而言 , 不見得賢於 廉頗、李牧 : 戰國之世,秦人以形勢詐力,頡頏諸侯, 故為秦者易為功,而事諸侯者難為力。樗裡、 二甘、魏冉之於當時,固非有過人傑出之謀 ; 而白起、王翦雖為善戰,然不過縱燎於順風, 林果於垂熟,而凡其盡銳以為取勝之道者, 皆其不可再用者也。此非惟不當責以古良將 之 風,其視同時廉頗、李牧輩猶遠媿之,而 得為賢乎?蓋當是時秦勢八九成矣,天方假 毒其 手以樹君中原,謀不必工所施而服,戰 不必良所向而克。彼諸侯之臣,固有賢於樗 裡、二 甘、魏冉之謀,勇於白起、王翦之戰, 其君用之,未必能專信之,未必能決而又連 棲爭鳴, 佐寇自賊。 顛倒謬誤, 卒俱墜於彀 中而後已。而數子乘時逐利,各以能名見登 於好事之齒舌,彼諸國之臣,其材實過之者, 國敗身辱而名字因曖昧而不彰,豈非所遇者 幸不幸哉?①

    這裡戴表元認定白起、王翦的名氣之大與 其成功後的宣傳有關,這在一定程度上有符合 實際的一面,但並非完全準確。明朝的黃淳耀 在《白起列傳》中,也認為白起的死滅是罪有 應得 : 白起為秦大將,連兵於外,所屠戮以百萬計, 殺氣上幹於天。雖應侯之讒,豈得良死哉?然 其於秦則可謂有大功者,秦負起起不負秦也。 方起始進,有穰侯主之於內,故得立功。及範 雎扼穰侯吭而奪之位,則必以起為穰侯之黨, 日夜慮其軋已者也,不待蘇代之說而殺機已發 矣。② 顯然,以上的不少評判是出於以“仁義” 為標準的憤激之論。不過,義憤不能代替理 性的科學分析。說到底,白起之冤死是封建 君主擁有絕對權力的專制制度造成的。君主 專制要求所有臣子都是君王的奴才,必須絕 對服從君王的意志,遵守“臣罪當誅兮天王 聖明”的根本政治原則,所有的功勞只能歸 於君王,所有的過錯必須由臣子承擔。君王 的錯誤決策,臣子也必須無條件服從,而錯 誤決策的後果卻要求由臣子頂罪。白起的悲 劇在於,他是一個傲世的軍事天才,卻不是 一個深諳當時政治執行規則的政治家。他能 判斷一場戰爭的勝負,能為一場戰爭的勝利 進行無懈可擊的謀劃和指揮,卻不能規避逼 近自己的危險,更不具備繞過政治漩渦中激 流和險灘的能力。在軍事領域 , 他儘管能將“詭 道”玩得爐火純青,在更需要“詭道”的政 治領域,他卻如盲人瞎馬,夜半深池,硬是 找不到一條通向坦途的小路。如此一來,不 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而是將軍遇 奸佞,頹然敗陣來。他遇到的對手範睢,是 一個老謀深算的縱橫家,他們的行事的原則 是唯利是圖,唯權是視,刻薄寡恩,不設底線, 陰謀詭計,翻雲覆雨。範睢能玩秦王、宣太后、 穰侯於股掌之上,更能為了保住既得的相位 將對自己構成威脅的白起送上不歸路。史書 記載他多次應昭王之命前去勸說白起服從秦 王的任命,而正是這些機會使他有了上下其 手、施展陰謀的空間。其實,如果白起不執 著於自己對圍攻邯鄲的意見,接受秦王的命 令,趕赴前線指揮秦軍,儘管也無法徹底挽 回敗局,但以其謀略智慧,仍然有條件減少 秦軍的損失,適時撤圍而返。這樣,範睢上 下其手、設局排陷他的藉口就少得多,秦王 也不至於因白起拂逆麟生震怒而置其於死地, 範睢的進讒也就難以逞其謀了。當然,如果 白起這樣做,白起也就不成其為白起了。自 然,性格決定命運,白起的結局最後還是與 他過於執傲的個性有著密切的關聯,他缺乏 的正是以柔克剛的韌勁。

    看來,政治智慧短 板的將軍還不是完美的將軍。在這方面,與 稍後於他的將軍王翦相比,白起就差著不止 一個檔次了。

  • 5 # 春耕多面體

    通常講,二人均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我對時代劃分有不同看法(王翦所處大一統前期,我認為應該單獨論,不能統稱戰國時期,此處且不詳談)。

    題目所說的厲害應該是指二人的戰績(白起:長平之戰/王翦:滅楚~統一全國),二人的結局也很明確,白起被賜死,王翦善終,無疑王翦是幸福的。

    從二人的對手和所處的時期來講,我認為白起更厲害。從對後世產生的影響來講,我認為王翦更厲害。但終歸時代不同,無法對比。

    白起的老闆是秦國四雄主之一的秦昭襄王贏稷,秦國國君自秦孝公後能出其右者唯王翦的老闆秦始皇嬴政一人而已。

    此時的秦國是商鞅變法以後最強盛的時期,而此時的趙國也處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最強盛時期,耳熟能詳的名將有趙奢、廉頗。就綜合國力來講,兩國旗鼓相當不分伯仲,但秦國治蜀,因此秦國略優。

    當進入對峙以後,趙國國力被消耗殆盡,因此趙國求速戰,秦國亦然。從結果來看,秦國勝趙國敗。秦國勝在廟堂,趙國也財在廟堂,趙國廟堂不和被秦國離間,秦國上下一心同力攻趙。況且秦國自李冰任蜀郡太守以後,讓蜀地變成了秦國的糧倉,戰略意義的大後方,蜀道一通,糧食源源不斷運了出來。而遍觀此時的趙國,全境也很難再找出維持此次戰爭的糧食。

    坑殺趙卒以後白起從戰略角度出發,要因勢利導一鼓作氣拿下趙國,雖不一定能滅趙,但至少也能達到讓趙國稱臣納貢的目的,以此消滅一個戰略意義的敵人。可此時秦國廟堂卻放棄了,我認為主要原因是秦國相國範睢的離間造成,否則以秦昭襄王贏稷的雄才大略不可能看不到一舉滅趙的優勢和好處,通過後來的二次攻趙失敗也能看出範睢的私心。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秦昭襄王突然想明白了,因此又想攻趙,可白起認為此時已不是攻趙的最佳時機,軍隊和國家都需要修養,達不到預期的戰略目的,因此拒絕。可哪個自認為牛掰的帝王不想與三皇五帝周武王姬發這類的人去爭長短啊?贏稷著魔了,繼續攻趙。

    二次攻趙的統帥是範睢舉薦的鄭安平(範睢在魏國落難時的救命恩人),此人可能只有排長的能力卻幹著大軍區聯合野戰部隊司令官的活兒。而秦國軍隊是一個軍功制團體,以斬首多少論功行賞,白起等將領都是基層軍官出身。試問,這樣的統帥誰人能服?如何來號令這些虎狼之師?秦國安能不敗?失敗,再繼續。繼續失敗,那也不應該是我失敗,白起啊,如果是你領軍我能遭此大辱嗎?王命……

    此時的王翦還只是一個下級軍官,或者說是一名基層士兵。

    對於秦國來說,長平之戰最大的意義是消滅了六國之中最強大的軍事部隊,且從此讓趙國一闋不振,為後面秦始皇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翦時代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跟秦國單獨抗衡的實力,秦國廟堂考慮的問題除了滅國以外更重要的是以後對此地區的治理。從所知的歷史來看,秦始皇時期的秦國官員真是生當其時。王翦在時代的洪流下跟隨秦始皇完成了統一華夏的大任,當然也只有參與過二次攻趙的沉穩老蔣王翦能擔此大任。

    (秦始皇滅國大戰期間活躍在戰爭舞臺上的都是王翦的子侄輩)

    因此我說:從二人的對手和所處的時期來講,白起更厲害。從對後世產生的影響來講,王翦更厲害。

  • 6 # 弄潮兒2231

    大機率三十歲以上,因為王翦在滅六國開始就稱為老將,再者王翦父子死在秦始皇之前可能性極大,因為王賁沒出現在鎮壓農民起義中,而父子兩都是善終,那王賁至少要五十歲以上吧,父子之間相差二十歲,老將至少要五十七八歲才能稱為老將吧,秦滅六國開始於前230年前221年結束,秦始皇死於前210年,長平之戰結束於前260年,與滅六國開始差三十年,白起死於前257年,白起與王翦之間還有個名將蒙驁,與二者都有三十年左右的重疊期,蒙驁活著時王翦不怎麼顯示存在,說明蒙驁軍事能力不低於王翦,蒙驁死於前240,而白起能力遠在蒙驁之上!

  • 7 # 江山多嬌7788

    兩人都是戰國4大名將之一,白起心狠手辣殺人如麻。為人處世不圓滑,秉性耿直,最後被秦王賜於寶劍自刎而死。

    王翦處事圓滑,能夠抓住秦王的脾氣,不頂撞秦王,做事有理有據。深得秦王佩服,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善始善終的一位。

  • 8 # 天外雲意

    誰更厲害,要看哪個方面。

    論打仗,似乎是白起更厲害。白起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擅長殲滅戰,平生七十餘戰可以說都是快刀斬亂麻,庖丁解牛一般,可為一時戰神。王翦則為超一流名將。個人認為戰國四大名將基本上應該是1+3的配置。

    論做人,似乎是王翦更加厲害。王翦每次出征,都要良田美女賞賜,既滿足自家歡樂,又不觸及老闆底線。白起則情商要低的多。從結局來說,王翦善終,白起被迫自刎,可見一斑。

  • 9 # 文成公主25

    這倆人都厲害,先是白起長平坑殺了趙國四十萬,趙國元氣大傷,但沒到一蹶不振,後來王翦滅趙時向秦王要六十萬,王齕說只要四十萬可以滅趙結果沒有成功,秦王啟用王翦,依然用了六十萬外加二十萬的後勤保障部隊,才滅了趙。……白起持才孤傲,引來殺身之禍,不明智,王翦滅趙後急流勇退,深知隱退是最好的出路,他是明智的。

  • 10 # 老馬碎碎念

    什麼是名將?破軍滅國。破軍只是第一步。很多所謂軍神也就到這了。滅國之功,古來也沒幾個。何況後面真正體現名將水平的還有一件事,“存身”。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太隨意了,這裡面其實只有王翦算得上真正的全須全尾的名將。白起就別提了,因為不敢上戰場而被賜死的“戰神”只能算是奇葩。

  • 11 # 使用者67724358697

    白起就算了吧。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 12 # 有趣的歷史小白

    首先,王翦和白起都是秦國的戰神級統帥。

    軍事統帥能力

    先說白起,比起王翦,白起在後世中的名聲更大一些,畢竟整個春秋戰國歷史上因戰爭而逝去的人兩百多萬,因為白起參與而失去生命的人多達百萬,人送外號“亂世人屠”。白起最主要的功績其實應該算是長平之戰,戰國後期,因為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政策,所以趙國的軍隊是當時唯一可以和強秦抗衡的武裝力量。但因戰役中,趙國將擅長消耗戰的廉頗緩下,將紙上談兵的趙括換成趙國統帥,最終的結果就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這對趙國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是造就秦國在戰國後期一枝獨秀的最直觀原因。

    再說說王翦,王翦畢生戰役的代表就是舉秦國60萬大軍滅楚,這一戰役成了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的典型戰爭。天下歸秦的諸多戰爭中,都有王翦的身影。其餘六國的覆滅,除了南韓以外其他五個國家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秦國能一統六國,王翦功不可沒。

    最後結局

    白起雖然軍事成就很高,但政治方面卻有所欠缺,因和範睢不合,被在秦昭襄王面前挑撥,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

    比起白起,王翦更懂韜光養晦,也更懂激流勇退,在功成名就後,選擇了卸甲歸田,也算結局圓滿。

    所以,兩人軍事統帥能力不分伯仲,但是政治覺悟,王翦會更高一些。

    如果非要定誰更厲害,鄙人愚見,王翦吧。

  • 13 # 泰然君子泰然君子

    白起吧!兩人皆位列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按照這個排序,白起第一王翦第二,白起四十年的軍事生涯,總共滅東方六國士兵近一百萬人,殺神白起!屠夫白起!

    白起,死於千古一王秦昭王。

    王翦壽終

  • 14 # 楊浩尚魷食品

    因為不在同一個年代。論武力及攻城白起勝。論運籌帷幄之中 ,大軍持久戰王剪勝。個人認為白起更勝一籌。白起被賜死,王剪壽終正寢。

  • 15 # 龍鱗128

    肯定白起呀,王翦滅楚都要60萬人,換做白起,肯定用不了,白起打的戰爭環境跟王翦不一樣,王翦打的六國,是被白起打殘的六國,如果白起和王翦領兵對打,你覺得王翦會是白起的對手嗎,戰國四大名將,應該是,白起,李牧,王翦,廉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超人高校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