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朝的豬

    這和俄國的地理環境有關。毛子雖然地盤很大但是很多地方都是戰略要地,毛熊沒法放棄。還有,毛熊有時候爭地盤是為了出海口。毛熊雖然地盤很大但是能用的出海口非常少。所以為了生存不得不寸土必爭。

  • 2 # 鑼鍋10

    殖民地本身沒有貴賤之分,只有利用價值高低利益多少之分。當強者利益慾望來時,就用武力去掠地殖民他國領土。若這塊殖民地無油水可榨,失去戰略價值而強者自身變弱時。還有殖民地抗爭激烈,無力管轄或得不償失時。英法就會紛紛放棄,昔日為之掠奪財富的殖民地。俄羅斯也不該例外,應該遵從這個自然規律。普京領導下俄羅斯有個強國夢,俄羅斯擁有世界最多的核武器,能使其始終撐住核強國軍力。因此,俄羅斯尚且不會放棄所掠得的殖民地。當俄羅斯失去核強國地位之後,就會如同英法放棄殖民地統治權。現在我們看不到這樣的情景發生,美國的領導人沒有能力讓俄羅斯放棄強軍夢想。

  • 3 # 忘穿豹紋褲的悟空

    英國放棄殖民地!英國從來就沒有放棄過殖民地,只不過換了一種形式殖民,由原來屯兵駐紮行政管理,改成現在用推行西式民主的方式培養代理洋買辦集團,用金融財團和大公司來掌控一國的核心資產,在所在國安插一個情報組織機構用來監管人家的行政;這種方式既隱秘而有效還不會引起人們的反感。

    這一套玩得最溜的就是美國了,到處推廣美式民主,就是這個原理在推動著它。

  • 4 # 陸零零八

    殖民地沒有貴賤之分。它是弱肉強食的戰爭時代,強國勝仗後的戰利品,是領土擴張延伸的形式。工業革命後,英國一躍變成了世界強國,滿世界擴張,搶佔的領土遍佈世界各個角落,地球轉動,太陽輪照在它所佔領的殖民地上,沒有落山的時候,因此號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開始衰落,它所佔領的殖民地,開始有舉旗反抗,要求獨立。戰爭的耗費,使得英國政府難以支撐更多的財政支出。"日不落帝國"是一個龐大的軀體,軀體健康的時候,會財源滾滾。軀體受傷生病,財源只會滾滾去。控制殖民地軍隊,政府行政的支出,不是一個小數目。殖民地人民反抗統治,引發的戰亂,財政必然無法正常徵收,由此殖民地就成了耗財的包袱。因此為保本土安全,就只能丟卒保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國力已經徹底衰弱,其控制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殖民帝國也就徹底崩盤。這不是殖民帝國,有心要放棄殖民統治。是因為世界大戰的強權爭戰,已經導致國力衰退。在弱肉強食的年代,國強則領土廣闊,國弱就只能附屬在強國的羽翼下生存。因此英國、法國放棄殖民地,不是因為殖民地分貴賤高低,而是國力衰退造成的結果。

    俄羅斯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這表明俄羅斯曾有過強悍的歷史。從它的國土面積看,它對領土的征戰,是建立在本土基礎上的擴張。法國、英國是透過海路進行擴張,所以殖民地通向世界各個角落,形成英國的"日不落帝國"。俄羅斯是陸上的擴張,它以本土為基地,不斷對周邊弱國步步蠶食。因此沒有過長的戰線,對被佔領地產生反抗的鎮壓,耗費的成本相對低得多。所以如果不是國家政治崩潰,就不容易導致殖民地的崩盤。殖民地已經是國家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既成事實的領土上,寸土必爭,其實是一個國家的義務。

  • 5 # 王祖蔭1

    按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後階段》中的分析,烏拉爾以東都是沙俄殖民地。所以成立蘇聯時將中亞從俄羅斯劃出。西伯利亞地廣人稀,主要居民是俄族,沒劃出去。

  • 6 # 歷史扒糞機

    即使是奴僕,也分三六九等,殖民地以所處地理位置、資源多寡,決定了對它的投入和重視程度。如對印度人來說,英國會有自己的議員也值得驕傲,非洲小國幹蹬眼羨慕之忿;更如英國的自治領制度,澳洲、南非等豈其他殖民地可比?

    一戰後是世界民族自決的民族主義覺醒時期,美國高舉反殖民主義旗幟。二戰後就是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浪潮高漲時期,美國也推波助瀾,英法的殖民體系相繼崩潰。英國的馬來亞、肯亞戰爭和法國的阿爾及利亞、印度支那戰爭,都是意圖維護其殖民地體系之舉。無奈國力衰退,無可奈何花落去。但殖民地的丟失,新殖民主義以民主、自由的旗號肆意干涉他國內政。

    俄羅斯人沒殖民地之說,只有領土擴張!誠如華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 7 # 皓月千山

    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的第一波殖民國家主要有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但是,殖民者雖然在科技和文化上具有優勢,但初期殖民者的殖民方式也是很原始的,每到一個地方,就憑著技術優勢對土著居民進行奴役和掠奪,可以說殘暴而血腥,大家還知道皮薩羅的一百多名西班牙士兵大敗印加帝國八萬大軍的故事吧,那戰績比海灣戰爭中的美軍牛多了,沒辦法,有技術代差的軍隊對壘,結局就是這麼殘酷!

    西班牙和葡萄牙進入美洲之後,美洲的商品就被源源不斷地運往舊大陸,土豆菸草玉米,都在舊大陸大面積種植,從那時起,世界總人口開始穩定快速的增長。

    殖民者同時還從美洲掠奪和開採了大量的貴金屬,漸漸地,黃金作為國際間儲備貨幣的地位被確立了下來,使用了二千多年鑄銅貨幣的中國開始用白銀作為貨幣,後來的華人把銀元叫做大洋,一定是在緬懷那段歷史。

    美洲被發現,歐洲人嚮往中的通向亞洲的海上道路並沒有找到,一個真正的世界性的市場還沒有達成,但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而當英國憑藉工業革命的優勢迅速崛起,第一波的殖民地霸主西班牙和葡萄牙卻敗下陣來。

    探究西班牙為什麼會衰落,其實也並不困難,我們可以把西班牙的衰落稱之為"白銀詛咒",和當代那些深陷石油詛咒的國家面對的困境幾乎完全相同,石油讓這些國家不用生產任何東西,一切都靠出口石油去換取,當時的西班牙也用從美洲獲得的黃金和白銀購買了一切東西,和今日的石油富豪何其相似乃爾,當英國因為工業革命迅速崛起之後,沒有實業支援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就迅速被擊敗,這一點同樣就像高度工業化的美國打產油國伊拉克,勝負早已註定,一點懸念都沒有。

    從那時起,西班牙和葡萄牙都開始衰落,最終淪為歐洲的三流國家。曾經殖民地被要麼被後起的英法佔去一些,殖民地的人民反抗又獨立了一些,不是這些殖民地分什麼三六九等,獨立出去都肉痛,只不過國力衰弱鞭長莫及而已。

    現在說說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地國家英國,英國的崛起除了得益於工業革命,也獲利於憲政體制,憲法限制了國王和貴族的特權,使工商業者或平民都更有動力去創業和創新。廣闊的殖民地正是這樣被開拓出來了。

    同時,英國也給了殖民地較多的自治權,本土的政治體制在殖民地也得到實行,工業革命的一些技術積累也得了一定的擴散。

    對待殖民地的不同態度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大英國帝國的大部分政治遺產最終被美國接收,除了失去殖民地後變小的版圖,英國在其它方面依然是一個大國。西班牙就慘一點,在南美洲除了留下拉丁語和聖經,就沒有多少歷史遺存,並且上帝好像並不保佑南美洲,直到今天,那裡仍是世界上欠發達的地方。

    沙俄特殊一些,我一直覺得,俄羅斯的擴張不像是殖民行為,更像是對蒙古人西征的一種報復。和英國不同的是,擴張時期的沙俄仍是一個農業國,以當時的標準,也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它佔領的這些土地都是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如果把蘇聯的解體算成是一次殖民地的獨立運動,那麼今天俄羅斯人不斷往國土的歐洲部分,其實也可以算是一種殖民地的繼續塌陷,只不過現在的沒有俄羅斯的允許,國際倫理不再容許人們隨便進入別國的國土。如果進去了就叫非法移民。

    另外,俄羅斯對國土也不是什麼寸土必爭,你看他賣阿拉斯加的時候就對土地一點都不珍惜。設想俄羅斯如果被不斷的戰略擠壓,會不會變成當初莫斯科公國這麼大的地方。

    現在,一切殖民帝國俱往矣!

    如有錯誤,敬請指正!

  • 8 # 冥蝶讀書

    二戰結束後,亞洲首先爆發了殖民地獨立運動,印尼、越南、緬甸、印度、菲律賓等紛紛獨立。

    英法殖民帝國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為了繼續維繫殖民帝國,法國在越南打了九年,英國也曾經出兵蘇伊士運河,企圖從埃及手裡奪回運河。

    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殖民地獨立運動愈演愈烈,到了60年代,英法龐大的殖民帝國已經完全解體,只剩下極少數荒涼偏遠的殖民地。

    英法被迫放棄殖民地的時候,俄國佔據的廣大領土卻沒有什麼變化,此時的蘇聯幾乎重新恢復了沙俄時期的領土。

    但是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部分沙俄吞併的地區也獲得了獨立,實際上也可以視作殖民地的獨立。只不過俄國依然保留了龐大的領土,尤其是令華人揪心的遠東地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跟殖民地高低貴賤無關,而是跟這三個國家的統治方式、內在的擴張動機以及國力的變化有關。

    一、差別巨大的統治方式

    1、英法殖民地

    1933年,大英殖民帝國達到巔峰狀態,它擁有1.2億平方英里的土地,佔地球土地表面積的將近24%,擁有5億多人口,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為了有效統治如此龐大的殖民地,英國在殖民地的統治模式主要有四種:移民墾殖地、皇家殖民地、保護領和託管地。

    其中託管地是一戰後取得的,保護領也很少,絕大多數是20世紀以前獲得的移民墾殖地和皇家殖民地。

    移民墾殖地主要是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地,這些地方基本上是白人移民,土著大多被殺光了,他們採取了一種自治的方式,後來發展成了自治領。自治領相當於英國的親戚,很多都是英國移民,地位自然不一般,後來即使獨立了,也保持了相當密切的聯絡,也依然保留了對英王的效忠。

    皇家殖民地的數量應該是最龐大的,比如印度、非洲、加勒比大部分殖民地,這些地方大多是透過軍事征服的方式獲得的,原來有自己的制度和文化。英國為了統治這些地方,由英國政府委派總督,建立起直接或間接統治。

    直接統治就是管理者都由英國本土派出,比如印度大起義後,英國就直接派總督統治,但同時對一些土邦實施間接統治,保留土邦王公一定的權力,進行聯合統治。

    無論是自治領還是皇家殖民地,都複製了英國的政治模式,只不過掌握議會和其他行政機構的以白人為主。

    這套政治模式保障了英國可以有效管理龐大的帝國,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很多殖民地自己的文化和制度,比如印度的種姓制度,自治領隨著時間推移,也會逐漸形成跟英國不一樣的文化。

    法蘭西殖民帝國僅次於大英帝國,不過法國沒有自治領。法國大革命後建立了共和國,法國的殖民地也都採用的共和制,採用和本土一樣的管理模式,屬於直接統治。

    法國在殖民地一直推行同化政策,但是殖民地文化千差萬別,根深蒂固,同化效果並不明顯。

    除了自治領比較特殊,英法殖民地中,無論是直接統治還是間接統治,其特點都是白人至上,殖民者至上,當地人都屬於二等公民,無法擁有跟英法公民同等權利。比如甘地年輕時雖然拿到了律師執照,但是火車上依然只能坐二等座。

    想同化,但又不給予同等權利,這就逼得殖民地的人獨立。除了自治領,白人統治者終究是少數,一旦殖民地有了獨立想法,英法無力應對時,獨立趨勢就無法阻擋了。

    2、俄國

    一戰前,沙俄的擴張達到了巔峰,沙俄在新擴張地區也同樣是複製了莫斯科周邊的模式。

    不過跟英法不同的時,沙俄在新佔領土上極力推行俄羅斯化,比如強迫使用俄語、信奉東正教、嚴禁使用當地語言等等。

    同時沙俄還大量移民,使新佔領地的俄羅斯人口超過當地人,比如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為了獲取人口優勢,沙俄甚至大量屠殺當地人。

    到了一戰前,沙俄所擴張的地區,要麼是俄羅斯化的當地人,要麼俄羅斯人已經佔據主導地位,即使想獨立,也很難翻起什麼浪。

    在管理體制上,沙俄也不搞什麼自治和專制,只有高度集權的,對沙皇的忠誠,跟莫斯科周邊沒什麼兩樣。

    俄國的農奴制度到19世紀後期才廢除,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俄羅斯人還是當地人,反正都是沙皇的奴僕。既然都是奴僕,估計也不會像英法殖民地的人那樣有低人一等的心理,也就不大可能獨立。

    總的來說,沙俄的這套體制還是蠻成功的,尤其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當地民族太落後了,原本就處於封建專制中,換一個封建專制,對他們來說也沒啥區別。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蘇聯解體後獨立出來的那些加盟國,高加索地區、中亞五國、波羅的海三國,其實都是俄羅斯化不太成功的例子。

    二、不同的內在擴張動機

    英法殖民擴張主要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驅動,他們自身國土小,人口少,需要出去尋找原材料產地、商品市場以及廉價勞動力。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英法曾經將殖民地視為負擔,當時英國政府就認為“殖民地是掛在聯合王國脖子上的磨盤”,因為那時候英法從殖民地獲得的商業利益,遠遠比不上維持殖民地的統治所付出的成本。

    工業革命開始後,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殖民地豐富的資源、廣闊的市場、廉價的勞動力都推動了英法資本主義的發展。

    後起的德國就非常眼熱英法殖民地,以至於爆發了一戰。

    美國對英法殖民地也很不爽,因為殖民地排斥了美國資本和產品的輸出,所以美國就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

    20世紀初,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輸出成為最主要的擴張形式。當殖民地要求獨立,而英法無法繼續維持殖民帝國時,他們可以利用資本的優勢,轉換成資本控制的方式,進行隱性控制,而不需要採用直接統治的方式。

    所以當法國在阿爾及利亞打不下去了,就直接讓它獨立了,西非很多殖民地也獨立了,但是法國的資本卻在幕後控制著這些國家。

    英華人比法華人務實,蘇伊士運河行動後,英國在殖民地問題上基本上沒有再堅持,但是英聯邦卻一直維持到現在。他們都對英女王效忠,而且之間還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絡。

    俄國的擴張動機跟英法差別很大。沙俄在很長時間內都處於農業社會,工業發展也帶有很強的封建性,比如工廠都是國有,工人都是工奴,而且在世界市場佔比極小。

    俄國的擴張就是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出海口以及自然資源。比如阿拉斯加,俄華人主要就是為了獲取毛皮資源,後來沒了毛皮,也不能開墾,而且實在守不住了,才被迫賣給美國。

    到一戰前,沙俄的資本主義都很薄弱,在全世界所佔的比重非常小,只有5%左右,農業依然佔主要地位。

    三、國力的變化

    能不能維持一個大帝國,國力才是最主要的。

    19世紀上半葉,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化。1870年的時候,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控制著全世界75%的棉紗和鋼鐵等物資,經濟和軍事實力都無人能敵。

    但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工業化在全世界的普及,英國的地位開始衰落。當然這個衰落是相對的,不是英國不行了,而是其他國家上升太快了,尤其是德國和美國。

    1900年左右的時候,英國遭到德國全方位的挑戰,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孤立政策,開始找盟友了。在這種大背景下,英國加入了法俄協約,成立了協約國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雖然獲勝,但是兩國遭到了極大的削弱。而獲利最大的是美國。

    英國地位的衰落最明顯的就是海上霸權的失去。

    1889年的時候,英國海軍為了維持海上霸主的地位,實施的是兩強標準,也就是英國海軍的力量必須超過其他最強的兩個國家的總和。十年之後,這個標準就維持不下去了,德國海軍已經開始跟英國海軍叫板。

    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上,美國海軍更是取得了跟英國海軍並駕齊驅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的國力遭到進一步削弱。國力不斷削弱,殖民帝國自然也就無法維持了。

    1931年,英國就頒佈了《威斯敏斯特法》,讓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自治領獲得了獨立主權國家的地位,讓他們自己負責防務,英國不再承擔他們的防務了。對印度甚至承諾,只要印度幫英國打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就讓印度獲得自治。當然,後來英國食言了,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印度人就不願意合作了。

    二戰結束後,法國想繼續維持殖民帝國,但在印度支那打了9年,消耗了大量美援,最後實在是打不動了,不得不和談。然後阿爾及利亞又打了8年,法蘭西殖民帝國再也維持不下去了,只好讓西非的兄弟們散夥了。

    相比英法的衰落,俄國反而後來變強了。

    一戰後,沙俄崩潰,很多地方一度獨立,比如芬蘭,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等地。

    隨著蘇維埃政權的建立,蘇聯逐漸強大起來,經歷了二戰,蘇聯變成了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

    蘇聯利用自身強大的實力,幾乎完全恢復甚至超過了沙俄時期的勢力。比如波羅的海三國變成了蘇聯加盟國,中亞五國、高加索也變成了蘇聯加盟國。而波蘭、羅馬尼亞、捷克、蒙古等地都有蘇聯駐軍。

    隨著冷戰的落幕,蘇聯的崩潰,這一切才得以改變。但是俄羅斯依然擁有強大的武力,足以維持龐大的領土。

    總而言之,各國自身的經濟和政治狀況,對於殖民地實施的統治模式,以及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變化,影響著各自對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和影響力。但是無論如何,沒有人會主動放棄。

  • 9 # 歷史複習機

    一隻狗就算再高貴在主人的眼中也是一條狗,殖民地就是殖民地。

    不過即使是狗也確實被人分為等級的,而殖民地對於宗主國其實也分“重要”和“不重要的”。那些重要的當然能夠得到主人的一些殘羹剩飯,甚至能夠得到一些“響亮”的名號。

    比如印度被稱為“女王CROWN上的珍珠”,可是印度再怎麼珍珠也只是一個被奴役的民族,可憐整天有人將這個“明珠”和“珍珠”當成寶,不以為恥還以為榮。

    動力:深入骨髓裡的傳統“侵略與擴張”

    其實這個真沒什麼好說的了,俄羅斯人在幾百年前就將侵略和擴張作為既定國策,並且堅定不移的去執行。在幾百年的時間中這種侵略性已經深深根植於俄羅斯每個人的骨髓裡

    侵略和擴張帶給俄羅斯人豐厚的回報:從一個小小的莫斯科公國成為如今世界領土第一大的國家

    一步步的擴張,一步步的強大。

    試問各位,如果一個國家的傳統或者說性格能給你們帶來豐厚的回報,能讓一個國家一步步走向強大,那麼各位會視此為榮耀一樣寶貴還是將垃圾一樣丟棄?我想答案很明顯吧。所以在謀求和平和發展和由於國際規則限制的今天,在大家早就把侵略擴張丟在歷史長河的今天,其實俄羅斯依然有那種侵略擴張傾向也是可以理解的。

    早些時候俄羅斯以保護俄國公民為由出兵克林米亞,還有最近的聲稱白俄羅斯要併入俄羅斯都表明俄羅斯依然在擴張。

    其實不止擴張,在普京和日本接觸要歸還北方四島(俄稱千島群島)時俄羅斯人經調查有百分九十三人認為普京不應該和日本談判,俄羅斯人可是連一點土地都不願意丟。俄國戰機繞日本飛

    實力弱小的幸與不幸:毫無殖民地的俄國和擴張本土的俄羅斯

    其實殖民地的出現是和兩件事的出現是密切相關,首先是“大航海時代”的出現。大航海時代的出現實際上是由“兩牙”開創的,所以隨著大航海時代開啟造就了兩個最先的殖民帝國—葡萄牙和西班牙。

    隨後英法紛紛開啟了自己的殖民時代,在經歷了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變革,英法變成了最大殖民帝國,兩牙衰弱。

    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隨後德法等國相續進行工業革命,全球被瓜分完了,可以說俄國幾乎沒有一塊殖民地,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勿噴!

    大家知道兩牙得以開啟大航海時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動力就是和中國印度通商路線被奧斯曼土爾其帝國阻斷不得以才尋求開闢出海上通商路線,而俄國沒有這個動力。

    而且兩牙和英法都是大西洋沿岸國家,海上貿易和海軍得益便利的交通得以快速到達世界上的每個角落。而俄羅斯雖然有大片國土靠海,但是大多不能通航,連一個不凍港都沒有,海上貿易和海軍怎麼發展?

    其二還是實力上的不行,沙王俄國大部分時間是殖民帝國裡的吊車尾,雖然經歷彼得大帝改革和廢除農奴制是俄國得以位列殖民帝國行列,但是制度上和社會上的落後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變。

    當然俄羅斯即使是殖民帝國吊車尾,但是好歹也是一個強國。居然我沒有方法和你們爭還在殖民地,那我就將精力放在東歐,打我內陸國家的主意。

    這是俄羅斯的不幸,因為俄羅斯沒有實力去爭奪那些廣闊的海外殖民地。

    這也是俄羅斯的大幸,因為那些還在殖民地已經差不多都獨立,而俄羅斯侵佔的領土卻還是俄羅斯的領土。

    獨立熱潮出現和大國博弈

    一戰二戰對於西歐殖民體系來說是具有重大作用的。而一戰好像對西歐影響不大,因為英法勝了,殖民體系也沒問題,甚至在二戰短短几年後西歐各國經濟已經達到了二戰前的1.5倍,但是一戰卻削弱了西歐的統治力,因為美日兩國乘機得到壯大。

    二戰後的西歐大多都被打爛了,已經沒有實力去維護龐大的殖民體系,各殖民地和一些弱小國家領導人看到機會紛紛起來反殖民地和進行獨立遠動。

    那些西歐國家當然不甘心這麼廣大的殖民地白白丟了,期間也做過一些掙扎,比如法國進行鎮壓印度支那獨立遠動。可是又能怎樣?殖民地的民族意識開始崛起,加上美蘇兩國和一些新興國家壓力還是不得不放棄殖民地。

    二戰後美蘇崛起,西歐衰弱,美蘇看著殖民地紛紛鬧獨立,而自己殖民地少甚至沒有,也清閒得看你鬧。但是一想雖然西歐已經衰弱,但是你有殖民地還是有機會翻身,為了進一步削弱西歐各國的實力美國丟擲一個“去殖民地”的主張,而蘇聯就在那邊預設美國行為。

    雖然後來美國也發動越南戰爭和失去菲律賓,但是整體來說美國達到削弱西歐各國戰略目標,不虧。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英國沒有失去殖民地,那麼依靠印度等殖民地加上“三巨頭”這個有利位置和西歐傳統霸權其實英國是可以成為和美蘇媲美的第三大巨頭,可是印度獨立和馬歇爾計劃實行徹底斷了英國這一幻想。

  • 10 # 歷史風暴

    殖民地當然有高低貴賤之分了,就拿英國殖民地來說吧。

    澳洲、加拿大、紐西蘭、美國這些殖民地就是英國的兒子,哪怕嫡長子美國為了獨立和大英帝國大打出手,但英國照樣給這個國家投資了上百億兩白銀。

    而印度雖然被稱為英國女王CROWN上的明珠,但印度的身份只是大英帝國家裡的長工,雖然大英帝國對印度也做了一些投資和建設,只不過為了更好的剝削他罷了。

    英國對自己的兒子有多好

    以加拿大為例,這個英國的前殖民一直與世界先進水平相當,早在20世紀之初,加拿大就引進了飲用水氯化技術,並在幾年之內在全國推廣。

    早在1904年,加拿大就建成了流水線生產汽車的工廠,從而為加拿大人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實用型小轎車。到1913年,加拿大地區的汽車保有量就達到了5萬輛。

    (開著小汽車的加拿大人)

    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加拿大經濟結構開始從農業為重心向製造業為重心方向發展。所以,當1929年經濟危機來臨之後,加拿大成了僅次於美國的損失第二大的地區。

    經濟危機也讓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巨大影響,即便如此加拿大還是保持了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因為殖民政府是不會不管這些老鄉的。

    他們定期給市民發放救濟,保持他們最基本的生活,讓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領救濟的加拿大人)

    等二戰爆發,製造業在戰爭的刺激下回暖後,加拿大反而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期。

    今天,加拿大人均GDP4.2萬美元,位於世界第16位,是毫無爭議的發達國家。

    這就是英國的兒子所受到的待遇。

    英國對這些長工有多狠

    同樣是殖民地,英國對自己的兒子可以說是愛護有加,保證他們能夠得到體面的生活品質。但是,對另外一些殖民地,英國只把這裡當做掠奪的場所,想盡一切辦法從這裡搜刮財富。結果在英國統治期間,殖民地日益貧困,甚至多次爆發饑荒,死去了數以千萬的老百姓,然而英華人是不會憐憫這些人的。

    (英國殖民者在殖民地的禮遇)

    以印度為例,在英華人來到這裡之前,印度曾經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在18世紀的時候,GDP大約佔到了世界的23%,超過整個歐洲,僅次於當時的清朝。到英華人從印度撤走的時候,印度的GDP已經下降到只佔世界的3%了。

    隨著英華人的到來,他們垂涎這裡的財富,於是想盡一切辦法掠奪這裡。原來富裕的孟加拉是最早陷落的地區之一。在英華人來之前,孟加拉地區就已經是重要的棉織品出產區之一,所以當地非常富裕。

    英國統治當地後,對這裡徵收鉅額稅負,每年掠奪數百萬英鎊。英國對當地的掠奪實現了自己的原始積累,卻讓當地陷入赤貧。但是,英國對當地人的生存狀態卻毫不為意。1770年,孟加拉爆發大饑荒,三分之一人口餓死。造成這一慘狀的始作俑者就是大英帝國的掠奪。所以有人說,當印度飢餓的時候,倫敦吃了本該屬於印度的麵包!

    1943年,印度饑荒致使數百萬人死亡,丘吉爾竟然說,有沒有饑荒,印度人都會像兔子一樣繁殖。

    (英國首相丘吉爾)

    相比於另一塊殖民地加拿大,印度人真是不被英國當人看。

    所以,殖民地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通法進村宣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