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客矢解

    單兵反坦克武器最突出的兩項屬性就是便攜和廉價,地面武裝一般對付坦克需要坦克和反坦克炮,不過二戰中各國在應對敵裝甲部隊時多出現了應急用品。蘇聯在蘇德戰場上最著名的單兵反坦克武器是PTRD-41和PTRS-41反坦克步槍,德國戰爭中後期則製造了大量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給步兵,甚至發給老人未成年人(學生)進行最後的巷戰抵抗。美軍也有供步兵使用的“巴祖卡”火箭筒。日本、英國和一些二流的小國家如芬蘭、波蘭、日本、捷克斯洛伐克也有一些反坦克步槍。

    二戰單兵反坦克武器最多的以動能武器反坦克步槍最多。

    蘇聯的PTRD-41和PTRS-41反坦克步槍

    德國的PzB38/39反坦克槍

    芬蘭L39反坦克槍

    英國“小男孩”(BOYS mk1)反坦克步槍

    捷克斯洛伐克製造的M.SS. 41反坦克步槍

    實際上單兵反坦克武器也分動能武器和化學能武器,反坦克步槍屬於動能武器,反坦克火箭筒則屬於化學能武器。前者演化為當今的“反器材狙擊步槍”,其任務反坦克可能不現實了,不過打輕裝甲目標依然是它的任務。化學能反坦克武器目前已經不限於反坦克火箭筒,還有單兵反坦克導彈,其普及程度已經比較高了。

    二戰中應用的單兵反坦克武器還有破甲原理的反坦克火箭筒

    德國“鐵拳”反坦克火箭筒

    美國“巴祖卡”火箭筒

    要說單兵反坦克(裝甲車)武器是因為缺乏毀傷力足夠的反坦克炮才製造出來的並不完全成立,反坦克能力遲早會被擴充套件到步兵身上,步兵在被“閃電戰”打壓以後勢必有應對方式,而武器的更新換代使得單兵能夠使用的武器威力也可以更大。並不完全是應急的產物。蘇聯的反坦克步槍在衛國戰爭初期對德國裝甲部隊的阻擊一般能夠取得不俗戰績,不過這也限於當時德國主力坦克的側後裝甲厚度,倘若距離稍遠反坦克步槍就不能毀傷德國裝甲較弱的坦克了,而重型坦克是反坦克步槍非常難對付的,所以這就可以理解為反彈步槍的弊端。德國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雖然更加出名,不過不得不承認德國也研製過反坦克步槍,甚至在一戰時期就服役了,當然二戰期間德國也有PzB39單兵反坦克步槍及其改型,而且PzB39改型GrB39出現了動能彈到化學能彈的轉變。

    單兵反坦克武器不再限於動能武器,也從側面反映為單兵開發的武器並不完全是應急的產物,當武器可以讓單兵有效作戰時就差不到哪去,這是一種必然趨勢。

    反坦克導彈

    說起德國單兵反坦克武器從動能彈到化學能彈的轉變也正是戰後單兵反坦克武器更新的前奏,戰後的單兵反坦克武器大口徑步槍也不再稱為反坦克步槍了,而是稱為反器材狙擊步槍。反坦克火箭筒的聚能裝藥戰鬥部和高爆榴彈摧毀掩體工事、反坦克能力都不差,根據射程的延伸開發出了反坦克導彈。破甲彈的功效雖然遭受過爆炸式反應裝甲和複合間隙裝甲的打擊,不過直至今日仍然是破壞力極強的武器之一,單兵反坦克導彈必須依賴它的破甲能力。

  • 2 # 使用者夏天的風

    二戰時期的單兵反坦克武器除了美國的巴祖卡、德華人的鐵拳、蘇聯人的反坦克槍之外還有兩種武器不能不提。

    首先是英華人帕特研製的PⅠAT反坦克榴彈擲彈筒,這種擲彈筒的原理是彈簧拋射火箭助推,可以說是弓箭與火箭動力的混合體。這種武器一般是兩個人為一小組一個備彈掩護另外一個人發射,裝彈時需要用力的手拉腳蹬才能裝彈,這種武器射程最遠100左右能夠射穿70㎜左右的裝甲。

    還有就是是日本人的甲4武反坦克彈了,這種反坦克彈是在長竹杆子頭上掛一反坦克手榴彈然後反坦克手在藉機接近坦克後捅向坦克再引爆彈頭。但是這種武器應該說只能用於複雜地形與地勢,如果是在正常情況下反坦克彈手就是個有去無回的肉彈。

  • 3 # 天亮了耶

    主要有以下4類:

    1、火炮類:德國改進後的88毫米高射炮,FLAK88,日後還發展出了PAK41;德國的PAK40,75毫米反坦克炮,和50毫米反坦克炮;蘇聯的85、76、57、45毫米反坦克炮

    2、反坦克殲擊車:最有名的就是蘇聯的ISU152,美國的M18地獄貓

    3、反坦克步槍,蘇聯使用較多

    4、單兵反坦克武器,美國的巴祖卡,德國的鐵拳,英國的PIAT

    5、飛機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能夠制約坦克的武器。

  • 4 # 熊貓說

    單兵反坦克武器,而又以反坦克火箭筒威懾力大備受各國重視。

    下面我們說說單兵的反坦克火箭筒。

    鐵拳反坦克火箭筒 國別:德國 型別:火箭筒 編號: 名稱: 鐵拳150式火箭筒 產品名稱:Panzerfaust15044mmRocketLauncher 生產單位:德國克虜伯有限公司 Krupp GmbH,DE 用途:毀傷坦克及野戰工事 "鐵拳"是世界上第一種超口徑反坦克火箭筒,是現代反坦克火箭筒的開山鼻祖,在二戰中戰績顯赫。 自30年代末以來,德國 蘭格韋勒博士於1942年成功地設計出了鐵拳100式30mm火箭筒,1943年3月進行部隊試驗,同年10月大批生產,裝備德國陸軍,投入戰場,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超口徑火箭筒。1945年初,對鐵拳100式30mm火箭筒進行改進設計,研製成功150式44mm火箭筒。該火箭筒配用彈的質量由3.6kg降為2.3kg,有效射程由100m提高到150m,用圓頂錐形藥型罩代替原來的尖錐形藥型罩,提高了破甲能力。 鐵拳150式火箭筒由發射筒、機械式發射擊發機構、保險裝置、發火系統、瞄準具和揹帶等組成。發射筒是一個兩端開口的光滑直管,內徑44mm,用無縫鋼管制成,前面有很短的喇叭形擴張段以及彈藥定位缺口,後面有筒尾加強箍,筒上焊有表尺框和發射、擊發機座。發射系統由火帽、導火管和點火藥等組成。 鐵拳150式與100式一樣,夾在右腋下射擊,可多次使用。 該火箭筒採用機械瞄準具,表尺為摺疊式,平時可折倒在表尺框內。 該火箭筒配用超口徑空心裝藥破甲彈。該彈採用彈底慣性瞬發引信。破甲彈的金屬零部件大多用低碳鋼板衝壓製成,除風帽外,均用卷邊和點焊方法固接。藥型罩用92.2%鋅、7.35%鋁和0.045%銅的合金製成,壁厚2.7mm。採用1∶1的TNT和黑索金混合炸藥。 口徑--------44mm 火箭筒攜行狀態長--------800mm 火箭筒戰鬥狀態長--------1050mm 火箭筒戰鬥總質量--------4kg 火箭筒質量--------1.7kg 配用彈種--------破甲彈 彈徑--------100mm 彈質量--------2.3kg 炸藥質量--------1.2kg 初速--------90m/s 直射距離--------120m 有效射程--------150m 最大射程--------600m 射速--------1發/min 破甲厚度--------150mm 立靶密集度--------0.01×0.01,m

    巴祖卡60mm火箭筒

    國別:美國

    型別:火箭筒

    名稱: 巴祖卡60mm火箭筒

    產品名稱:Bazooka60mmRocketLauncher

    研製單位:美國匹卡汀尼兵工廠PicatinnyArsenal,US

    用途: 對付坦克和其他有防護的目標

    概 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上校斯克納和中尉厄爾一起,花了不到一年時間研製成功一種肩射式火箭筒。1942年春在美國阿伯丁試驗場,斯克納和厄爾用其火箭筒向運動中的坦克靶車連續發射火箭彈,全部命中,引起了負責美國地面部隊武器裝備發展工作的陸軍少將巴尼斯的重視,當即決定投入小批次生產。斯克納和厄爾把M-10式反坦克槍榴彈戰鬥部移置到火箭彈上,解決了原火箭彈威力不足問題,並依照M-10式戰鬥部外徑,把火箭筒口徑擴大到60mm,還安裝了肩託、手柄和電池式發射裝置,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具可用於實戰的60mm反坦克火箭筒。後又經過幾次改進設計,形成了M1、M1A1以及M9等型號。 在1942年11月的戰鬥中,美軍使用巴祖卡火箭筒首戰告捷,挫敗了德軍裝甲部隊的銳氣。於是,包括法西斯德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紛紛仿製或改進這種武器的設計。

    結構特點

    巴祖卡火箭筒結構簡單,堅固可靠,由於研製倉促,顯得有些粗糙和笨重。

    該火箭筒由發射筒、肩託、擋焰罩、護套、擋彈器、握把、揹帶、瞄準具以及發射機構和保險裝置等組成。發射筒是個整體式鋼筒,前面焊有環形擋焰罩,上面焊有準星座和表尺座,下面有握把聯接耳,中部有皮革防熱護套。肩託用木材製成,在肩託後面的一段發射筒上,纏有鋼絲,用以加固筒身。 發射機構由發射機體、扳機、扳機簧、電路接觸環、斷路保險以及手電筒電池組和導線、檢驗燈等組成。揹帶的一端連線於握把底部,另一端直接拴在筒身後部。

    該火箭筒配用由準星和表尺組成的機械瞄準具。

    該火箭筒配用破甲火箭彈,破甲彈由戰鬥部、機械觸發引信、火箭發動機、電點火具、運輸保險、後向摺疊式尾翼等組成。戰鬥部由風帽、彈體、藥型罩、空心裝藥、起爆藥柱等組成。風帽、彈體用薄鋼板製成,裝有梯恩梯和黑索金混合炸藥288g。發動機燃燒室、噴管用鋼材製成,裝藥結構為5根單孔雙基藥柱,電點火具位於中間,部分主動段裸於筒外。

    口徑 ------- 60mm

    火箭筒長 ------- 1384~1524mm

    火箭筒戰鬥總質量 ------- 6~6.6kg

    火箭筒質量 ------- 4.48~5.

    Projector Infantry AntiTank

    英國步兵反坦克發射器PIAT

    自從1916年坦克面世之後,反坦克作戰也隨之出現。一戰時,面對協約國的坦克,德華人發明了不少辦法來對付這些“移動的噴火巨獸”。當時的坦克目標大、速度慢、裝甲薄,很容易被野戰炮擊毀。德軍步兵在實戰中發現,用於遠端狙擊的K型子彈可以擊穿早期坦克的薄弱裝甲,而且這種碳化鎢芯的子彈能夠用普通毛瑟步槍或馬克辛機槍發射。因此從1917年春開始西線的每個德國步兵都配備了5發K彈,而機槍手則配備了整整一條K彈彈鏈。戰爭末期,根據德國最高統帥部的要求毛瑟公司還生產了一種穿甲能力更強的專用反坦克槍T-GEWEHR。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用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在“20年休戰”(1919-1939年)中,各主要軍事國家都有所謂的預言家著書立說,英國的利德爾.哈特和富勒上校、法國的戴高樂、德國的古德里安都提出了各自心目中未來機械化戰爭的形態。不過大部分國家的軍界並未充分認識到坦克的威力,他們仍然堅持坦克是一種步兵支援武器。在這個前提下,步兵反坦克武器發展停滯不前也就不足為怪了。在1939-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中雙方都有不少坦克參戰,但作戰使用都很笨拙。共和國方面主要使用蘇制T-26,佛郎哥軍隊則使用德國I型和義大利產CV-33。這些坦克本身的缺陷以及雙方的拙劣戰術給各國的觀察家們造成了一種錯覺-步兵現有的反坦克武器似乎已經足夠了。

    二戰爆發時各國裝備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仍是反坦克槍和中小口徑(20-37毫米)的反坦克火炮。後者普遍裝備到了營或連級,但機動性很差;反坦克槍普遍威力不足。此外,如何組織反坦克作戰也存在爭論。然而戰爭初期德軍閃電戰的成功給各國軍方敲響了警鐘。為了應付未來大規模坦克突破的威脅,各主要交戰國開始研製更有效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二戰之初,英軍裝備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是“波伊斯”反坦克槍和68號反坦克手榴彈。兩種武器各有不足,“波伊斯”反坦克槍的穿甲能力有限;而68號反坦克手榴彈的投擲距離太近,給使用者帶來很大危險。

    為了儘快擺脫被動局面,英國國防部開始派人研製一種行動式超口徑發射器,取名為“嬰兒”。1941年6月,“嬰兒”開始接受皇家兵器部的測試,幾經改進之後終於被軍方接受,並在1942年8月31日正式定型生產,被命名為步兵反坦克發射器,簡稱PIAT。PIAT自此成為二戰中英軍步兵主要的反坦克武器

    92式步兵炮

    口徑:70毫米

    炮管長:8.79倍口徑

    炮全重:0.212噸

    炮全長: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帶防盾)

    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資料宣稱可達80度以上)

    範圍射界:左右45度

    彈種:70毫米高爆彈/榴霰彈/煙幕彈

    彈重:3.8公斤(高爆彈)

    炮彈初速:198米/秒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運輸方式:車輛/畜力/人力拖曳,或分解運輸.

    92式步兵炮全重只有0.212噸.在75毫米級的火炮來說,實在是太輕了.因此,在運輸上的要求很低,沒有車輛的情況下,未經訓練的畜力或人力都可以拖曳前進.在加上其可以分解運輸,對戰區的道路狀況要求幾乎是降到了最低點.可以說,92式步兵炮是一門真正可以無條件伴隨步兵營作戰的步兵炮,可做反坦克火炮之用。

    蘇軍少量裝備過“巴祖卡”,但沒有正式大批次裝備過單兵火箭筒。也許是蘇軍當時擁有大量充足而有效的反裝甲武器的緣故:從單兵使用的大威力反坦克手雷,到土得掉渣的“莫洛托夫雞尾酒瓶”,到蘇軍標誌性的反坦克槍,再到東線密集部署的反坦克炮,以及成群結隊簡單可靠的T-34,蘇聯對火箭筒的需求不算是太強烈。

    二戰末期的蘇軍火箭筒

    РПГ-1(RPG 1)

  • 5 # 戰爭之王

    首先就是反坦克步槍。二戰初期以及戰前,各國坦克裝甲兵器普遍沒有多麼厚實的裝甲,因此很多國家都研發裝備有反坦克槍這種武器,其相對而言容易攜帶適合步兵使用,而且威力足以對坦克等裝甲兵器造成威脅。二戰中較為出名的反坦克槍有蘇聯PTRS/PTRD、德國PZB39、英國博伊斯等。 然後就是反坦克手榴彈。這種武器往往是將數枚手榴彈整合成一枚,或者是透過磁性或者粘性物體吸附在坦克上,以此來對坦克產生打擊,這也是個最為常見的單兵反坦克武器。 地雷、炸藥等。地雷這種武器簡單高效,能夠對坦克底部這個薄弱之處發起致命攻擊,十分適合防禦作戰,同時也是各國步兵大量裝備的反坦克武器。然後就是炸藥,各國往往是設計成炸藥包、炸藥箱等形式,步兵貼近敵軍坦克後將其點燃放置在較為脆弱的部位。 燃燒瓶。這也是一種極為高效的單兵反坦克武器,燃燒瓶一般都是使用易燃液體,比如酒精、汽油等,其在扔到敵軍坦克裝甲車輛上後碎裂流出,液體會流入戰鬥室、發動機等重要位置,透過殺傷敵軍乘員、損傷機械部件等達到幹掉坦克的目的。 火箭筒。二戰中火箭筒也成為了單兵裝備,較為出名的就是美國M10巴祖卡火箭筒,後來德華人也研發了坦克殺手式反坦克火箭筒,其威力要比巴祖卡強得多。值得一提的是,鐵拳不屬於火箭筒,其在發射後彈藥沒有火箭彈那樣的動力,完全依靠發射時發射藥產生的推力飛行,飛行軌跡是一個較近的拋物線,不像火箭筒那樣筆直而又射程較大。

  • 6 # 戰略論

    二戰初期各國步兵都沒有什麼有效的單兵反坦克武器,步兵可以使用的反坦克武器只有反坦克步槍、反坦克手雷和反坦克地雷以及燃燒瓶,反坦克步槍在初期面臨以輕型坦克為主的裝甲部隊進攻時,還能在較遠的距離上擊毀坦克,隨著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反坦克步槍也和其他反坦克武器一樣,只能在極近的距離上才能擊毀坦克,這也意味著執行反坦克任務的步兵生還的希望將非常渺茫。只有訓練有素並極具勇氣的步兵才有可能在和坦克的“肉搏”中取得勝利,絕大部分的步兵在敵軍坦克的進攻下只能是潰散逃跑。

    直到戰爭後期出現單兵無後坐力炮和反坦克火箭後,才徹底改變當時單兵反坦克能力太弱的局面,以美軍的“巴祖卡”和德軍的“鐵拳”為代表的新型單兵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徹底革新了步兵單位的反坦克戰術,以往的步兵單位只能依靠重型的反坦克炮和坦克的支援才能擊退敵軍坦克的進攻,一旦這些反坦克炮和坦克被機會,步兵單位的堅守也就變為不可能,防線將很快被敵軍坦克所沖垮。而裝備單兵反坦克火箭後,步兵將無需在極近的距離和坦克“同歸於盡”,而是在50-100米的距離上對坦克展開有效的狙殺,這大大提高了步兵的存活率,使得絕大部分的步兵可以勝任反坦克作戰任務。

    為了對付裝甲越來越厚的坦克,反坦克炮的口徑也變得越來越大,重量也急劇的增加,戰爭後期各國主要的反坦克炮口徑都在75毫米以上,德軍甚至研製了128毫米口徑的超重型反坦克炮。這些重型的反坦克炮只能依靠牽引車進行機動,很難進行機動作戰,而坦克是可以自由機動的,很容易變更進攻方向,而反坦克炮很難在戰鬥中做到快速重新部署。機動較強的自行反坦克炮(突擊炮)和坦克是理想的反坦克武器,可是造價太過昂貴,不可能普及到每個步兵師,步兵必須依靠自身的武器裝備來應付坦克的進攻,再大量列裝單兵反坦克火箭和無後坐力炮後,步兵終於具備了這一能力。

    不過步兵即便在裝備了反坦克火箭或無後坐力炮後,仍舊需要透過合理的戰術才能摧毀坦克,透過火炮和機槍的配合將敵軍的坦克和伴隨步兵分割開來,使坦克失去步兵的掩護變得孤立,這樣才會給己方步兵爭取攻擊坦克側翼和後方的有利時機。如果不能有效的阻隔敵方坦克和步兵的協同進攻,執行反坦克任務的步兵還是會很容易被敵軍的步兵所殲滅,從而導致任務的失敗。

  • 7 # 瘋狗的輕武

    二戰時期單兵反坦克武器大致可以分為反坦克槍,反坦克手雷以及反坦克火箭筒等等~比如老毛子的PTRD-41栓動反坦克步槍,簡單、粗暴。不過槍的話,我前幾天剛寫過一篇https://www.toutiao.com/i6727521216925532683/

    所以不一一盤了,就說筒子和手雷吧

    美華人超兇的巴祖卡算是筒子最早,最廣泛應用

    巴祖卡火箭筒前期型號M1A1口徑60mm,整套火箭筒重5.7千克。彈頭重1.6千克。有效射程100左右,穿深可達75毫米左右。

    而德華人看到這個新玩意之後當然很好奇的也造了一款自己的火箭筒——坦克殺手

    Panzerschreck,88mm口徑比美華人的更♂粗

    但這玩意射出火箭之後的尾焰很大,容易灼傷射手,所以他在筒身上按了一塊鐵板用來擋焰。這樣一來這貨就更笨重了,所以德華人用的更多的是“鐵拳”

    鐵拳不算火箭筒,它就是靠發射時候的一些黑火藥充當推進劑。所以更像是一門無後坐力炮

    鐵拳的戰鬥部口徑100mm,空心裝藥彈頭重約3.3千克,內含1.6千克高爆炸藥。而推進管內的54克黑火藥將鐵拳火箭筒以每秒28米速度推出~

    在30米的有效射程內,鐵拳可以日穿140毫米厚的毛子坦克裝甲,並烤焦坐在鐵罐頭裡面倒黴毛子。而且輕便,易生產,末期德軍拉了不少吃瓜群眾扛著這玩意去送死。

    (芬蘭狗腿子:看看T34罐頭裡面的毛子是紅燒的還是燜燉的)。

    當然,還有腐佬的PIAT

    這玩意可以說很有靈性了,雖然和上邊幾個筒子一樣都是錐形裝藥,化學能破甲。但別人要不用發射藥,要不用火箭助推,PIAT很耿直的用彈簧把戰鬥部彈出去。

    而反坦克手雷就真的太多了,隨便列舉點,比如德棍不止使用集束M24。但這玩意實際上效果不咋地,一般就炸個履帶啥的。

    等到德軍入侵蘇聯之後,德華人還研製了PWM反坦克手雷。

    PWM反坦克已經是錐心裝藥了,但這玩意頭部得呈90度砸在坦克腦袋上才能讓金屬射流聚能。所以德華人開了腦洞給PWM手雷設計了用來穩定運動狀態的尾翼

    開保險,脫手丟出去之後尾翼就會展開,保證手雷頭部撞擊裝甲。(總感覺不哈氣丟不準)

    英國1940年研發出來的74號反坦克手雷,也是我們所熟知的黏性手雷。就是個笑話

    黏性手雷最外層保護殼裡面就是黏性物質(一般是瀝青)。使用時拔出保險去掉保護殼,往德棍坦克上丟。運氣好手雷就可以黏在裝甲上,手雷裡面0.57千克硝酸甘油就會BOOM~

    但是問題來了,裝甲車表面都是塵土,漢斯也懶得擦。黏性手雷經常粘不住。而且在扔手雷的時候難保瀝青不黏在自己衣服上...然後就好玩了

    等到了德國大勢已去的時候,法國游擊隊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他們使用的也是英華人援助的75號霍金斯反坦克手雷,拯救大兵瑞恩裡邊也有這個鏡頭。

    (長官聽我解釋啊,這真不是酒壺,是手雷)

    霍金斯手雷其實就是一坨裝滿炸藥的酒壺,炸坦克一般都是好幾個串起來用,而且也就是炸個履帶啥的,說它是手雷還真有點為難...正常來說都是當地雷使

    相比之下,英國68號反坦克手雷就正常的多。

    這東西一般都是當槍榴彈來懟德國坦克,165殼空心裝藥也夠德棍喝一壺。

    毛子的RPG40就簡單粗暴了很多,帶把兒的一坨炸藥,內含600多克裝藥,靠爆炸的衝擊波崩落裝甲。其實腦回路和德棍的M24集束全家福一樣,最多欺負欺負1號2號這種脆皮。

    所以後來毛子換了錐形裝藥的RPG43,但它不像德棍的那個帶傘的手雷,因此聚能射流不一定垂直入射。

    算了,不盤了。其他其實還有。比如鬼子的人肉反坦克雷~

  • 8 # 軍器戰位

    第2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記載以來爆發過的最大規模戰爭,同樣在殘酷的戰爭中也催生了許多科技先進的武器。比如:各種新建的坦克、戰機、軍艦、甚至毀滅性的原子彈,都是在二戰殘酷的廝殺下而催生出來的。

    在二戰中的德軍陸軍,其戰鬥力之高可以稱之為當時的世界第一陸軍。並且當時的德國陸軍,也是世界第一個將坦克以大規模裝甲集團軍的攻擊方式進行作戰。

    那麼在二戰中,面對越來越先進的坦克,各國在當時都有哪些單兵有效反坦克武器呢?

    先說說德軍有名的“鐵拳”反坦克榴彈發射器,“鐵拳”反坦克炮發射器外形有點類似現代的反坦克火箭炮。

    這款反坦克武器是德軍在進攻蘇聯時,在蘇德戰場上遭到蘇軍的坦克叢集反擊,所以德華人就造出了能有效反擊蘇軍坦克的“鐵拳”反坦克發射器。

    在此之後的戰場上,“鐵拳”反坦克發射器不負德國眾望,在蘇德戰場上擊毀了無數的蘇軍坦克。而美國的“M1巴祖卡”反坦克火箭那就厲害了,這是世界上最先投入戰場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也不知為何原因,當時的美華人貌似對這款反坦克武器根本不感冒。以至於在戰場上被德華人繳獲了大量這種反坦克武器,在此之後德華人根據“M1巴祖卡”進行仿製出了自己的反坦克武器。

    不過貌似在當時的“中國遠征軍”有接受過美國援助的“M1巴祖卡”反坦克火箭。另外還有英國的“PIAT”反坦克武器,這一款武器是英國根據迫擊炮的原理進行改進而研發出來的。雖然“PIAT”反坦克炮的威力與精度上較差,但是它的優點在於製造簡單、易裝備。

    最重要的是它在發射時沒有產生大量的煙霧,這樣也大大的減少被敵人發現的機率。以上列舉的都是二戰時期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另外當時蘇聯還裝備了,與反坦克炮差別巨大的反坦克步槍,據說這款槍在二戰時為蘇聯同樣立下了不少的戰功。

    釋出: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 9 # 歷史記錄儀

    戰初期各個主要參戰國實際上都裝備過各種型號反坦克步槍,這之中有相當出名的蘇聯PTRD與PTRS反坦克步槍,也有不怎麼出名的一些。這裡就稍微羅列一些。

    PzB.38/PzB.39反坦克步槍

    德國在二戰前及初期(至40/41年左右)裝備過兩款(實際上是一款,第二款算作第一款改進)反坦克步槍,也就是PzB.38及輕量化的PzB.39反坦克步槍,後者居多。但這一型步槍威力不大(7.92mm K彈),且結構複雜,故德軍在41年到42年對蘇作戰開始後就逐步退出現役。但到戰爭中後期由於需要大量武器,這兩型步槍又重出江湖,並有一部分改造為榴彈發射器使用。

    使用PzB.39的德軍士兵(東線) 圖源鐵血社群,轉侵刪

    博伊斯13.9mm反坦克步槍

    一戰後,英國為了應對坦克及裝甲車輛攻勢,也開始了自己的反坦克槍研發。而在1937年,結構上參考了英制李恩菲爾德步槍與美製M2機槍的博伊斯(Boys)反坦克槍透過驗收,開始列裝英國軍隊。有意思的是該槍本來決定採用12.7mm口徑,但測試中發現12.7mm穿甲彈穿透力不足,故重新設計為13.9mm。

    該槍另一大特色是輕便,全槍僅重16.2千克,還擁有一個五發彈匣,大幅提升了作戰效能。但同樣,隨著二戰進展,面對越來越厚重的德國坦克,該支步槍也逐步退出舞臺,並在1943年停產。

    上方為博伊斯反坦克槍,下方為李恩菲爾德mark.IV步槍。博伊斯設計時參考了李恩菲爾德的供彈以及發射裝置,使其能以栓動方式發射子彈。 圖源《單兵裝備》,轉侵刪

    但博伊斯的輕便性仍讓她有一席之地。嚴重缺乏反坦克火力的傘兵部隊在PIAT反坦克榴彈拋射器能夠列裝之前,再度輕量化的博伊斯Mark.II是他們唯一可靠的反坦克武器。

    Mz 12.7mm反坦克步槍

    二戰中美國參戰較晚,參戰時德軍坦克已有向重型化發展趨勢(德軍四號與三號坦克裝甲越來越厚,更別提後來的虎式)。外加美軍自一戰開始一直大規模列裝M2 12.7mm大口徑機槍,其發射的12.7×99mm機槍彈相較其他各國主流反坦克槍威力並不算太弱。因此美軍對於已經難以有效正面對抗德軍裝甲單位的反坦克步槍並不感冒。

    但實際上在30年代,由於M2機槍自重58千克,對於步兵而言過重,美國騎兵部隊事實上設計過一款以M2為模板的反坦克槍,也就是Mz反坦克步槍。但由於M2數目充足,以及參戰時反坦克槍已經不能有效對抗坦克和很快出現了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等更為新式的而有效的反坦克武器,Mz很快便退出現役,並沒能在戰場上與德軍坦克一較高下。

    Mz步槍,實際上就只能算是M2換個殼子減輕點重量

    PTRD–41/PTRS–41反坦克步槍

    蘇聯是二戰中裝備反坦克步槍最多的國家。在蘇芬戰爭前,蘇聯開始實驗各種型號的反坦克步槍及子彈,例如12.7×108mm口徑彈。並最終得出了應該使用14.5×114mm口徑穿甲彈作為下一代反坦克槍彈藥的結論。但受制於當時情況,蘇聯反坦克槍研發進度緩慢,直至1941年夏天。

    面對德軍裝甲集團軍的突進,蘇聯軍隊突然發現自己的步兵缺乏一種有效的反坦克手段。為此蘇聯軍隊請求捷格加廖夫與西蒙諾夫等設計師儘快設計出適合現在狀態的反坦克步槍,並要求使用14.5mm槍彈。

    臨危受命的設計師們最後交給軍隊的便是由捷格加廖夫設計的PTRD反坦克槍與西蒙諾夫設計的PTRS步槍。前者為單發步槍,沒有彈倉但能夠自動拋殼。帶來的優勢便是結構簡單可靠。但是戰場上士兵們能否仍然保持冷靜的發射與裝填讓軍方存疑。也因此讓西蒙諾夫的步槍也進入了列裝。

    PTRD–41反坦克步槍

    不同於捷格加廖夫的設計,西蒙諾夫選擇了導氣式自動裝填與五發彈倉的半自動射擊化的設計。對於火力來說有一定提升。但14.5mm彈藥發射後的殘留裝藥容易汙染導氣孔,槍膛沾汙後容易造成卡殼等事故降低了可靠性。但總體而言該槍效能還是不錯,打擊一些輕裝甲目標(例如二號坦克以及輪式裝甲車等)效果出眾。德軍繳獲後也重新編號為PzB.784(r)繼續使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PTRS–41步槍的導氣結構後來也用在了西蒙諾夫半自動步槍(SKS)身上,並最終成就了中國第一型自主生產的半自動步槍(56半)的美名。

    上放為PTRS–41步槍,下方為PTRD–41步槍

    M35反坦克步槍

    二戰前波蘭華沙比諾兵工廠在分析了德國M1918反坦克步槍後,於1935年底設計了M35 7.92mm反坦克槍。這支槍基本上就是一戰德國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的簡化生產版本,取消了幾乎所有不必要的零件後,該槍竟然只有9.1千克(空槍)重,成為二戰前最輕反坦克步槍。

    另外波蘭人還首創使用鎢芯彈頭作為反坦克槍的彈藥的設計,大大提高7.92mm毛瑟彈的穿甲能力。這也影響了之後蘇德兩國的反坦克槍彈藥設計(兩國之後分別設計出使用鎢芯彈頭的彈藥)。

    而到了1940年,該槍圖紙流轉至法國,法國軍方驚訝於該槍效能,同時又急需一種武器阻止德軍推進,便決定基於這種步槍進行設計改進,計劃於1940年年底投產列裝。當然在1940年6月,隨著德軍裝甲部隊的一路突破,法軍的夢想也很快破滅,法軍版M35的槍支圖紙與樣槍也在混亂中丟失,至今未能發現。

    使用M35的波蘭士兵 圖源飛揚軍事,轉侵刪

    先粗略介紹到這裡,具體這些槍的細節也可以直接檢索,畢竟型號已經擺在那兒了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體脂肪填充面部,會導致面板下垂鬆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