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匪不可諼兮

    從古到今,關於李廣的或者是提及李廣的詩詞文章不在少數。可以說正是那些文人墨士的青睞才使得李廣這個名字被後人所熟悉。王夫之曾對其評價“獲譽於士大夫之口,感動於流俗之。”

    參與平定七國之亂,率領漢軍與匈奴作戰的被稱為“飛將軍”的李廣自是非同一般。

    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這首關於李廣的小詩,可能就是我們對其的第一印象。

    李廣是漢代抗擊匈奴的愛國名將,也是司馬遷筆下的一個悲劇英雄人物的形象。李廣一生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之朝。以武力,才氣知名於時。號稱天下無雙,然而一生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卻並未獲得封侯之賞。最後以軍行失道獲罪。憤而自殺。

    太史公的《史記·李將軍列傳》使得李廣完成了一個從歷史人物到文學形象的轉變。司馬遷在 《史記》 中對李廣形象進行的文學化和細節化的塑造, 並且賦 予其一定的理想色彩和悲情色彩, 正因如此, 這一單純的歷史形象在歷代文士的 寄託中成為一種民族精神和悲情精神的象徵。

    王勃的《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正是李廣這樣的遭遇使得歷代失意遷客騷人不禁對李廣多了許多的同情,於是便拿來放在文學中作為對自己和某些現實的影射。

  • 2 # 醉詩文—牧謠

    李廣是如何成為漢代將軍中第一知名人物?

    首先讓李廣名氣大是有一定誤解的,最起碼不能成為漢代將軍第一知名人物。首先論軍功,李廣不上公孫賀更比不上衛青,霍去病。因為李廣大部分時期負責邊防守衛,主要職責是第一對方的小規模騷擾,而且當時西漢政府的對外政策以和親為主,李廣也沒有機會施展才能。等到了漢武帝準備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時候,李廣多次戰敗甚至出現過大軍迷路,乃至於險些被俘虜。即便是小規模的戰鬥也是勝少敗多。另一方面,李廣的年齡沒有優勢。漢武帝更喜歡啟用年輕將領,而李廣黃金時期是在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時期屬於前朝老臣。即便是立過功的七國之亂時期,李廣也出現過私受梁王印信事件,屬於站隊錯誤。綜上所述李廣在當時的綜合評價肯定不高最起碼不會是排名第一。

    至於為什麼名氣高,其實是因為李廣本身戍邊時間較久,和邊疆百姓接觸緊密,口碑效應好,雖然大的勝仗沒有,但小的戰鬥數不勝數,俗話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另一方面是因為司馬遷為李廣單獨作傳,這是其他武將沒有享受到的待遇,可能與司馬遷對其孫李陵的態度有關。

  • 3 # 高等恐怖直立猿

    秦朝名將李信之後。

    漢文帝時當兵,靠打敗匈奴,得到中郎位;一路飆升成為鎮守邊疆的太守。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

    漢武帝時被調至中央,擔任未央宮衛尉(皇帝親信)。

    然後又被漢武帝調到邊疆去打匈奴

    匈奴被飛將軍李廣用騎兵打的畏服了(李廣用堅壁清野的政策,大概是殺光搶光燒光)之後匈奴十幾年不敢來犯。

    在漠北之戰後因未能參戰而自(被自願)殺了。

    後世評價極高,像什麼唐德宗,宋徽宗之類的對他評價極高。

    他十分有能力,不過死得太早。

  • 4 # 一年讀十本書

    李廣雖然不能封侯,但是他卻是西漢抗擊匈奴最知名的將領之一。李廣的家族世代為將,他年輕的時候就成長於軍旅之間,從漢文帝到漢景帝,再到漢武帝,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從漢朝與匈奴作戰,每一戰他幾乎都參與了。跟衛青,霍去病相比,李廣屬於早期的抗擊匈奴的將領,他的作戰思想跟衛霍比起來比較保守,因為文帝景帝時期主要是防禦策略。相比之下,衛青,霍去病的戰術屬於漢武帝的大膽進攻策略。在漢景帝時期,李廣歷任過邊境七個郡的太守,與匈奴作戰基本就是他的生活常態,因為他作戰勇猛,精於騎射,因此他在匈奴人中的名聲也特別響亮。李廣在匈奴人中的名聲是打出來的,所以司馬遷評價李廣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但是李廣在作戰中雖然勇猛,但是卻很少能立大功。他的優點是自身的武藝高強和善待士卒,由於他對下屬約束比較寬鬆,能夠與士卒一起吃苦,所以士卒都願意跟他,也願意為他效死力。這也是他名聲較好的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在士兵中間有著很好的名聲,士兵民選最佳上司的話,李廣應該會當選。他的缺點是不能著眼於大局,而且比較冒失,喜歡個人英雄主義。所以雖然參加了很多戰役,但是總是沒有立過大功,就像一個游擊隊一樣,戰鬥成果有限,甚至多次迷路。李廣生平最大憾事就是不能封侯,雖然在邊境駐守多年,跟匈奴人也打出了名聲,但是那個時期畢竟是防禦為主。在景帝時期,李廣離封侯最近的一次可能是平定七國之亂,李廣在與吳楚聯軍的作戰中奪取了叛軍的軍旗,立了大功,但是因為梁王賜予他將軍印,所以景帝沒有再封賞他。

    漠北之戰時李廣想抓住這最後一次立功的機會,因為這時李廣已經60多歲,而且漠北一戰之後可能多年內都不會再有大戰。匈奴的領地可以分為“漠南,漠北,河西”三個區域,這個時候漠南和河西已經在漢朝手中,匈奴人退到漠北,只是時常輕裝到漠南來侵擾漢邊。匈奴單于想要引誘漢軍長途跋涉到漠北進行決戰。漢武帝最終決定派衛青,霍去病兵分兩路,深入大漠,尋找單于主力進行決戰。李廣主動請纓,想作為前鋒參戰。漢武帝經不起李廣的一再請求,所以分他為前將軍,但是暗地裡又囑咐衛青,不要讓李廣去打前鋒,他年紀大了,作戰又運氣不佳。於是衛青就讓前將軍李廣去東路,而讓中將軍公孫敖作為前鋒。李廣不服這樣的安排,在沒有跟衛青說明的情況下,賭氣而走。最終李廣因為沒有嚮導而迷路,沒有能夠參與戰鬥的李廣在事後又生氣又慚愧,拔劍自刎。

  • 5 # 微史

    李廣之所以在漢代將軍甚至後世將軍中十分著名,小可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自然要功於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列傳》。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知出現過多少將軍,他們大多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被史書記載的缺少之又少。李廣功勞,大多體現在他抗擊匈奴上。《史記》記載:

    (李廣)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說李廣曾當過上述這些地方的太守,且能征善戰。因為常在邊地當太守,就有更多的機會和匈奴打交道,所以他的名氣在匈奴那裡比漢朝其他交過要大得多。正因為名氣大,後來在一次與匈奴交戰中,匈奴派數倍於李廣軍的大軍圍攻李廣,李廣被俘,後又逃脫。

    《史記》裡寫李廣,我們可以看出,遇大戰李廣每次都吃敗仗,只有幾件小事寫得出神入化。例如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李廣、公孫敖、公孫賀、衛青四人率四萬大軍分別從雁門、雲中、代郡、上谷四個方面同時出擊入侵的匈奴軍。除衛青奔襲龍城殺敵700外,其他三路皆敗,李廣更是全軍覆沒。前120,李廣將兵四萬出右北平配合張騫部隊作戰,又搞了個彈盡糧絕,損兵折將,無功而返。因連吃敗仗之故,武帝對他的作戰能力表示深深的懷疑,在前119年漢武帝經不住李廣請求,答應他作先鋒,後又放心不下,密令衛青不要給李廣作先鋒。果然,在這一戰中,李廣在沙漠迷路,延誤戰機,導致匈奴單于逃走。

    《史記》對李廣“射石搏虎”等幾件小事情卻寫得聲情並茂,非常精彩,也讓後人津津樂道。不過大家想一想,對於一個大將而言,這樣的小事還有什麼值得提得呢?

    二、來自於後世文人的吹捧。

    不知什麼緣故,司馬遷對李廣沒有封侯這件事情十分同情,並對武帝耿耿於懷。是不是因為漢武帝斷了他的“命根子”而故意褒李廣實則貶漢武帝也為可知。

    李廣“不遇”的故事,也讓後世那些自以為“懷才不遇”的人大加吹捧,借題發揮。因為誰也不敢說皇帝老子的不是,只能借別人的酒,澆自己的愁,發發對當政者的不滿。

  • 6 # 小王解史

    李廣是抗擊匈奴的一代名將,漢文帝時期,從軍抗擊匈奴,斬殺匈奴首領。匈奴人號稱飛將軍。漢文帝曾經可惜的對李廣說:“可惜李廣沒有出身在漢高祖時代,不然封為萬戶侯是不難的。”

    漢景帝時期,李廣轉任多地。在任上郡太守時。李廣被匈奴兵圍困,他命令士卒下馬,匈奴兵疑有埋伏,不敢追擊,李廣第二天得以從容撤退。匈奴畏懼他,李廣也因此在漢軍中樹立了極高的威信。

    漢武帝以後,李廣參與數次對匈奴的戰爭,然而卻沒有得到封侯的機會。公元前127年,李廣最後一次出擊匈奴,卻因為迷路失期。大將軍衛青責問李廣,李廣不願意面對刀筆小吏的羞辱,含恨自殺。天下都為他的自殺感到惋惜。

    李廣帶兵較為鬆散,愛兵如子。然而在政治上卻行為不慎,在七國之亂中立有大功,卻因為私自接受諸侯王梁王的將軍印而犯了私交諸侯王的忌諱,沒有得到獎賞。這也可見是他在政治上不成熟的一面。

  • 7 # 奕天讀歷史

    李廣被稱為漢代將軍第一知名人物,這個在之前應該是的。

    現在中小學生都知道,論功績韓信、樊噲、周亞夫、衛青、霍去病等人隨便出來一個,都比李廣的功績大,他們現在的知名度也已經開始趕超李廣了。

    再加上這些年資訊科技的發展,還有相關影視節目的熱播,胯下之辱的韓信,鴻門宴時闖入大帳跟項羽吹鬍子瞪眼,吃掉一條豬大腿的樊噲,都越來越被大眾所熟知。

    在以前要獲得名聲,一個是官方的認可宣傳,比如建廟宇祭祀(現代是透過教育),第二個就是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播。

    唐時,唐德宗欽點李廣位列武廟(武成王廟、太公廟)六十四將。宋朝時,宋徽宗增加了祭祀人數為七十二將,李廣還是位列其中。

    現在的武廟供奉的是誰,大家都應該很清楚了,關羽。歷史上公認的武聖人是姜太公,關羽是清朝時才被尊為武聖的,而民國時期是尊岳飛、關羽共同為武聖。他們三個在華人中的名氣都是響噹噹的。

    可見在唐宋時期,李廣的地位、名聲都是很顯赫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廣的評價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說明了人們對於李廣的愛戴。

    漢唐及其後很多文人墨客,比如王維、杜甫、陸游、王昌齡、盧綸、李白等等等,一大批詩人都曾寫過詩詞讚揚李廣。

    王維甚至寫出了,“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的詩句,可見其對李廣的喜愛。

    李廣的箭術高超,也被眾多文學藝術作品所渲染,也成了飛將軍李廣的標籤。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李廣射虎的故事,還有《水滸傳》中的“小李廣”花榮。

    《水滸傳》對華人的影響力巨大,說到“小李廣”花榮時,要不要問一下誰是李廣,李廣的知名度不高都不行呀。

  • 8 # 歷史簡單說

    李廣的名氣確實是很大,甚至要比韓信,霍去病,衛青等人的名氣要大,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王勃的《滕王閣序》有這麼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就講到了馮唐與李廣這兩個人,馮唐因為性格耿直,所以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時候不受重用被罷官,而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有人推薦了馮唐,但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肯定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李廣呢,就是名氣很大,但是一直封不了侯,這兩個人都體現了命運的坎坷,也深受很多人的同情。

    二,王昌齡的出塞曲。“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說這個龍城飛將李廣,所以我們就知道飛將軍李廣了。

    但是,後來我們看了史記之後,才知道王昌齡弄錯了,李廣是飛將軍,這個是沒錯,史記上面明確記載,但是龍城飛將就不是指李廣了,因為李廣沒到到過龍城,而龍城指的是衛青的龍城大捷。

    三,小學三年級課本里面的《李廣射虎》,裡面還有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一天夜裡,李廣帶兵巡邏,經過一片樹林,忽然聽到了“沙沙”的聲音,李廣以為是老虎,就拈弓射箭,一支白羽箭出去了。第二天,大家去找那隻老虎,發現根本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巨石。

    四,史記的李將軍列傳,司馬遷與李廣還是有一定的淵源的,司馬遷是為李廣的孫子辯護而受到宮刑的,這個無疑也是提高了李廣的知名度。另外李廣是獨傳,這個在史記裡面算是比較少的,而且篇幅很長。

    五,唐朝說自己是李廣的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是李廣的十六世孫,而李淵是李暠的六世孫,也就是李廣的二十二世孫。

  • 9 # 斗柄東指

    李廣是當時“屢敗屢戰”的大神。匈奴人敬畏這種不怕死的人。

    李廣和程不識兵屯北邊,這倆人在當時都因為帶兵有名,李廣行軍作戰不約束隊伍,也不佈陣,隨便打,拼命就行;出行也不警衛,文書也很簡單,但偵查人員派的很遠,基本上也沒出現過啥情況。

    匈奴人更畏懼於李廣的膽略,就是屌不甩玩命,士兵也願意跟他幹。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說的就是李廣,不是其他人。

    歷史上確實有很多人因為李廣經常打敗仗而懷疑他,甚至,把這個“飛將軍”頭銜掛在衛青等人身上。但歷史上這個龍城飛將軍確實就是指的李廣這個人。不是別人。

    李廣在和匈奴的有記錄的大戰中,幾乎沒有贏過。但這並不妨礙李廣戍邊的功勞。也不妨礙李廣有效抵抗匈奴入侵的作用。

    說實話,換個其他人,那麼長的邊境,那麼多年,說不定邊陲小鎮在不在都不一定。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能理解,倆人打架,一強一弱,弱小身材的人雖然打不過大個子,但並不屈服,大個子也就揍一頓並佔不到太多便宜。 李廣就屬於屢敗屢戰絕不屈服那種小無賴耍流氓。

    歷史記載,李廣治軍過於寬鬆,甚至不願列隊,不要跑操,不值班,大家隨意,看起來很混亂……就好像散落在草原上的狼群……一旦打起來,士兵們又勇猛異常,不畏犧牲! 這種土匪式管理,適合小規模⚔️械鬥,真的不適合大規模陣地戰。這可能也是李廣凡是遇到大仗都失敗的原因。

    邊界問題絕大多數是小摩擦,誰更顯得流氓誰佔優勢。這也是漢天子劉徹一直都任用李廣戍邊的原因。

    皇帝其實也是知人善用。所以一直到最後都沒有給他升職加薪。 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幹大事的人,有些人天生就是治安+居委會,李廣最大的貢獻就是在他管轄期間的邊境並沒有出什麼出格的事。他自己就是邊痞、兵痞,根本不怕匈奴三五成群的隊伍。

    對戍邊官兵來說,邊境無事就是最大的貢獻。

  • 10 # 王事情

    兩首詩、一篇序,上學時幾乎都學過。

    一、《出塞之一》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二、《塞下曲之一》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三、《滕王閣序》王勃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王昌齡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他的《出塞》其實是組詩兩首,但“秦時明月漢時關”這首恢弘大氣,穿越千古,使人讀之心折,乃是唐詩的壓卷之作,楊慎以為唐時絕句第一。

    今夜的月色分外明亮,灑在受降城的城牆之上。這月色是從強漢映照而來,直到盛唐,而兵士戍守的邊關,更是在極古之時便已修築了吧?

    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將軍百戰而死,壯士十年方歸,但卻有一些人,永遠的埋在這漠北的草原上、這邊關下、這沙漠中了。

    希望我們的將領是衛青霍去病或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禦敵於國門之外,漢旗指處,敵人望風而遁,而漠南無王庭,胡人再也不敢南下而牧馬,胡人戰士再也不敢張弓而抱怨!

    最好是永遠也不要再有戰事!

    盧綸的《塞下曲》也是組詩,小學語文便已學過。

    當時老師講道,這也是飛將軍的故事,李廣出巡,在夜晚中聽到大風勁吹,以為是猛虎,引弓射之。等到天明帶人來到射虎處,才看到原來是一塊大石頭,他射的那隻箭已經沒入了石頭中。

    當時便想,不知李廣是何等人物,竟然如此神勇!

    王勃的《滕王閣序》是後來在自考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看到的,關於這篇序的出爐,《唐摭言》曾有一個故事,後經馮夢龍改寫為《馬當神風送滕王閣》收入《醒世恆言》。

    是講,王勃在十四歲那年,去省親時正好路過江西南昌,那日滕王閣落成,四方名士在座,都督閻公請人為之做序。眾人自是謙讓,只有王勃不加推辭,提筆便寫。閻公事前已叫女婿孟學士準備了一篇佳作,見王勃不知好歹,拂袖而去。

    可唐人畢竟有風骨,一邊生氣,閻公也怕王勃當真做得好,就叫人在一邊等著,隨時報告。

    王勃第一句寫:“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閻公聞報,說:“這只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

    又,“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老閻不語。

    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老閻矍然而起:“此真天才,當垂不本書矣!”

    於是重新回到座上,極盡歡娛乃罷。

    《滕王閣序》是名篇,文辭優美,詞章華麗,宮商角徵,駢四儷六,千載之下,猶自傳誦。

    其詠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之語,“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乃是名言——當然此篇幾乎每句都是名言。

    李廣飛將軍之名從何而來?

    為什麼王昌齡如此推崇李廣?

    其射石之事,史書又是如何記載?

    為什麼王勃會說李廣難以封侯?

    大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下面我將為大家約略解答。

    “飛將軍”之名,最先是由敵人叫出來的: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大概是因為李廣用兵以略以疾著稱,聲威遠播,加之其本人騎射皆擅,殺首虜多之故。

    王昌齡為什麼推崇飛將軍?

    之推崇李廣,首先自然是因為《史記》將其入列傳,凡在史書中佔有一席之地之人,無不是千古流芳或遺臭萬年者。李廣當然是美名。

    盛唐包容開放,氣象雄渾,百戰百勝、經濟繁榮、黎元安足的盛世自然能最大限度的催生子民的愛國心,由愛國心而催生不居人下的人人望建功立業、封妻廕子之心,而封侯之心人人皆有,卻並非人人能得償所願,因此又會催生自憐及奮進心,李廣終其一生不曾封侯,後又自刎,如此悲情英雄,自然會贏得人們的同情和尊敬,成為激勵自己的榜樣。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李廣射石之事: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經詩歌一渲染,首句“林暗草驚風”便是一副蒼涼的塞外夜景圖,靜謐肅殺之氣撲面而來。次句寫將軍引弓,老虎撲來之時,人的驚惶及防擊本能發作,情急一箭射去。及至天明尋虎,箭鏃已經全透進石中,可想當時之大力。而李廣自己也再現不了夜來的神乎其技,“不能復入石矣”。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

    李廣一生,在對匈作戰中,沒有大勝,只有小勝,雖有神一般的飛將軍之名,實無與其相符之實。

    他為邊郡太守時,不過“以力戰為名”。他個人有勇武之名,曾射殺匈奴射鵰者,然後殺胡白馬將小勝一場,而胡不敢擊。武帝即位,展開了對匈奴的反擊。李廣在馬邑之謀後四年曾被匈奴所擒,射殺追騎,逃歸。

    元朔六年的大戰中,霍去病時年十八,初次出征便斬首“二千二十八級”,封冠軍侯,而李廣寸功未獲。元朔八年,領四千騎出右北平,又遭遇匈奴左賢王的主力四萬騎,是戰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又無功無賞。

    元狩四年,李廣以前將軍再隨軍出塞,又有失道之罪(迷路),既驚且怒,既愧且痛,既憤且懣,終究選擇了英雄式的自刎而死: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讀之愴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貴妃的結局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