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水木中醫醫生

    人類的大腦是生物演化的奇蹟,它是由數百種不同型別的上千億的神經細胞所構成的 極為複雜的生物組織。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是 21 世紀最具挑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理解 認知、思維、意識和語言的神經基礎,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終極挑戰。腦科學對各種 腦功能神經基礎的解析,對有效診斷和治療腦疾病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腦科學所啟發的類 腦研究可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和新型資訊產業的發展。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對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做 了戰略規劃:“腦功能的細胞和分子機理,腦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腦發育、可塑性 與人類智力的關係,學習記憶和思維等腦高階認知功能的過程及其神經基礎,腦資訊表達 與腦式資訊處理系統,人腦與計算機對話等。”近年來,腦科學在基礎研究和應用方面醞釀著歷史性的重大突破,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大型腦研究 計劃;中國政府亦將啟動“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國家科 技重大專項:側重以探索大腦認知原理的基礎研究為主 體,以發展類腦人工智慧的計算技術和器件及研發腦重 大疾病的診斷干預手段為應用導向。面對激烈的國際競 爭以及迫切的社會需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專案的 實施,將有助於中國在腦認知原理、類腦人工智慧和腦 疾病診治的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產生引領 作用。

    1 國際腦科學和類腦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1.1 腦科學的回顧

    現代神經科學的起點是神經解剖學和組織學對神 經系統結構的認識和分析。從宏觀層面,Broca 和 Wernicke 對大腦語言區的定位,Brodmann 對腦區的組織學 分割,Penfield 對大腦運動和感覺皮層對應身體各部位的 圖譜繪製、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對在活體進行任務時腦內 依賴於電活動的血流訊號等,使我們對大腦各腦區可能 參與某種腦功能已有相當的理解。由於每一腦區的神經 元種類多樣,區域性微環路和長程投射環路錯綜複雜,要 理解神經系統處理資訊的工作原理,必須先具有神經元 層面的神經聯結結構和電活動資訊。20 世紀在神經元層 面從下而上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標誌性的突破,如 Cajal 對 神經系統的細胞基礎及神經元極性結構和多樣形態的分 析,Sherrington 對神經環路和脊髓反射弧的定義,Adrian 發現神經資訊以動作電位的頻率來編碼資訊的幅度, Hodgkin 和 Huxley 對從動作電位的離子機制並發現各種 神經遞質及其功能,Katz 和 Eccles 對化學突觸傳遞的分 析,Hubel 和 Wiesel 發現各種視覺神經元從簡單到複雜的 感受野特性,Bliss 和 Ito 等人發現突觸的長期強化和弱化 現象,O’keefe 等人發現對特定空間定位有反應的神經元 等,使我們對神經元如何編碼、轉導和儲存神經資訊有 了較清楚的理解,但是這些神經元的特性是如何透過局 部環路和長程環路產生的,我們的理解還十分有限。至 於對環路中的神經資訊如何產生感知覺、情緒、思維、 抉擇、意識、語言等各種腦認知功能的理解更為粗淺。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對腦功能相關的神經環路結構和神 經資訊處理機制的解析仍極不清楚。

    1.2 腦科學領域的重大問題:從圖譜製作到機制解析

    就像 20 世紀 90 年代“全基因組測序”是理解生物體 基因基礎的關鍵,“全腦圖譜的製作”已成為腦科學必 須攻克的關口。核磁共振等腦成像技術大大推動了人們 在無創條件下對大腦宏觀結構和電活動的理解[1]。但是由 於這些宏觀成像技術的低時空解析度(秒、釐米級), 不能滿足在解析大腦神經網路結構和工作原理時的需 求,目前急需有介觀層面細胞級解析度(微米級)神經 網路的圖譜和高時間解析度(毫秒級)的載體神經元集 群的電活動圖譜。完整的全腦圖譜製作的必要過程中, 對每個腦區神經元種類的鑑定是必要的一步。目前使用 單細胞深度RNA測序技術對小鼠大腦進行的鑑定中,已 發現許多新的神經元亞型。利用在這些神經元亞型特異 表達的分子作為標記,可以繪製各腦區各種型別神經元 的輸入和輸出聯接圖譜。對一個神經元亞型的最好的定 義是連線和功能的定義:接受相同神經元的輸入並對相 同腦區的相同神經元有輸出的一群神經元。在建立結構 圖譜後,需要描敘各個神經聯接在進行腦功能時的電活 動圖譜,這就需要有對神經元叢集在體內的觀測手段。 有了神經元層面的網路電活動的圖譜,並進一步用操縱 電活動的方式來決定該電活動與腦功能的因果關係,就 能逐步解析腦功能的神經基礎。

    上述三類腦圖譜(神經元種類圖譜、介觀神經聯接 圖譜、介觀神經元電活動圖譜)的製作將是腦科學界長 期的工作。以目前已有的技術,鑑別小鼠全腦的所有神 經元的型別和介觀層面的全腦神經網路結構圖譜製作至 少需要10—15年,而對非人靈長類(如獼猴)則可能需 要20—30年以上的時間。當然,與過去人類基因組測序 一樣,腦結構圖譜製作的進展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介 觀層面觀測新技術的研發,後者又依賴於對新技術研發和圖譜製作的科研投資。值得注意的是,在全腦神經聯 接圖譜未完成前,神經科學家針對特定腦功能的已知神 經環路,對其工作機制已作出了許多有意義的解析。尤 其是在過去 10 年中,使用小鼠為模型,利用光遺傳方法 操縱環路電活動,對特定神經環路的電活動與腦認知功 能之間的因果關係的理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2, 3]。 神經系統內所有的腦功能環路都存在於彼此相連的神經 網路之中,許多認知功能的神經環路都牽涉到許多腦區 的網路,全腦的結構和電活動圖譜是完整地理解大腦功 能神經基礎所必需的[4]。

    許多動物都具有基本腦認知功能,例如感覺和知 覺、學習和記憶、情緒和情感、注意和抉擇等,這些 功能的神經環路和工作機理研究,可使用各種動物模型 (包括果蠅、斑馬魚、鼠、猴等);但是對高等腦認知 功能,如共情心、思維、意識、語言等,可能有必要使 用非人靈長類(如獼猴和狨猴)為實驗動物。介觀神經 網路的神經元類別、結構性和功能性的聯接圖譜繪製, 在未來 20 年將是不可或缺的腦科學領域。中國科學家有 望在此領域發揮引領作用。

    1.3 腦健康領域的重大問題:腦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干預

    據世界衛生組織定量評價,全球各類疾病給社會 造成的負擔中,腦疾病佔 28%,已超過心血管疾病或癌 症。其中備受關注的腦疾病包括神經發育疾病(如自閉 症)、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 年痴呆症等)。神經發育疾病是一類由腦部生長和發育 缺陷導致的疾病,表現為情緒、認知等功能的異常。 不少病變發生的時期較早,在嬰兒期或童年期就有表 現。其中自閉症(又稱孤獨症)主要表現為人際交往、 情感、語言交流等方面的障礙,以及狹隘的興趣和重 復刻板等怪異行為。中國 0—6 歲低齡兒童占人口總數 近 8%,自閉症的發病率很高,一般平均在 1% 左右。 根據區域性抽樣調查資料保守推算,中國患兒人數已過 百萬,受自閉症困擾的人群可能達千萬。精神疾病是由 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紊亂,表現為認 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其中 抑鬱症最為普遍,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調查,中國 抑鬱症的發病率超過 4%,患者人數超過 3 000 萬,已成 為影響中國人民生產生活的主要病症之一。神經退行性 疾病是一類以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逐漸喪失以至死亡為 特徵的神經系統病變。其中常見的是老年痴呆症(又稱 為阿爾茨海默綜合徵),在 65 歲及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 約 13%,並且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幅提高。85 歲 及以上的人群,約有一半以上患有此病。2014 年中國 老齡人口已突破 2 億大關,並且將以每年 100 萬的速度 增長。中國屬老年痴呆症的高發地區,目前患者人數超 過 600 萬,居全球首位,且呈明顯上升趨勢。

    目前科學界對這三類重大腦疾病(幼年期自閉症和 智障,中年期抑鬱症和成癮、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疾病) 的病因仍不瞭解,治療的措施也十分缺乏。早期診斷和 早期干預將是對腦疾病最有效的醫療方式。人類需要繼 續探索這些腦重大疾病的致病機理,致病機理的完全理 解仍有賴於闡明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5]。在完全理解 機理之前,急需研發出有效的腦重大疾病預警和早期診 斷的各種指標,包括基因變異的檢測、血液體液和腦脊 液中的分子成分、腦影像及腦功能的指標等。對診斷出 的早期患者,需要早期干預,以延緩或預防腦疾病的出 現。我們需要研發早期干預的藥理、生理和物理新技術 和新儀器。目前醫療界已在使用一些物理刺激技術來治 療腦疾病,如穿顱磁刺激(TMS)、穿顱直流電刺激 (tDCS)、深度腦刺激(TMS)等,這些刺激方法的精 度和刺激模式需進一步最佳化,而最佳化的過程仍依賴於腦 科學對認知功能的神經環路所獲得的新資訊。新藥物和 新型生理物理干預技術的研發,需要合適的動物模型, 因此,建立腦重大疾病的非人靈長類模型是不可或缺的 一環。

    1.4 人工智慧發展的回顧

    1956 年夏季,以麥卡錫、明斯基等為首的一批有遠 見的年輕科學家探討用機器模擬智慧,並提出了人工智慧這一術語,60 年來該領域的理論和技術都得到了迅速 的發展。

    圖靈獎獲得者 Allen Newell 以認知心理學為核心, 探索認知體系結構。至今在認知心理學與人工智慧領域 廣泛應用於心智建模的認知體系結構 SOAR 與 ACT-R 都 是在 Newell 直接領導下或受其啟發而發展起來的,並以 此為基石實現了對人類各種認知功能的建模[6, 7]。David Marr 不但是計算機視覺的開拓者[8],還奠定了神經元群之 間儲存、處理、傳遞資訊的計算基礎,特別是對學習與記 憶、視覺相關環路的神經計算建模作出了重要貢獻[9, 10, 11, 12]。 Hodgkin 與 Huxley 依據生理實驗結果建立了第一個精細 的動作電位模型[13],Misha 等人構建了神經元之間的突觸 計算模型[14]。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EPFL)發起的 “藍腦計劃”自 2005 年開始實施,經過 10 年的努力,目 前專注於極為精細的微觀神經元及其微環路建模,較為 完整地完成了特定腦區內皮質柱的計算模擬[15]。但總體 而言,以上工作要真正實現認知功能的模擬還有很大鴻 溝需要跨越[16]。

    人工智慧符號主義研究的出發點是對人類思維、行 為的符號化高層抽象描述,20 世紀 70 年代興起的專家系 統是該類方法的代表。而以人工神經網路為代表的聯接主 義的出發點正是對腦神經系統結構及其計算機制的初步模 擬。人工神經網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40 年代[17], 有些還借鑑了腦神經元之間突觸聯接的赫布法則作為其 學習理論[18]。感知器(Perceptron)是淺層人工神經網路 的代表,由於其權值自學習能力引起了巨大關注[19]。Minsky 等人指出,單層感知器無法表示異或函式的缺陷使 得人工神經網路研究一度陷入低谷,而反向傳播演算法的 提出解決了多層感知機學習的難題[20]。隨後 Minsky 在文 獻[19]中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即當時計算能力的提升不足 以支援大規模神經網路訓練的問題長期限制了人工神經 網路的發展,直至深度學習的誕生及其支撐硬體平臺的 發展[21]。在深度學習提出之前,Rumelhart 等人重新提 出誤差反向傳播演算法,其在非線性模式分類中顯示的強 大效能帶動了人工神經網路研究和應用的一輪熱潮[22]。 LeCun 等人提出的卷積神經網路受到了 Fukushima 等人更 早提出的 Neocognitron 的啟發[23, 24]。深度學習演算法提出之 後,隨著 GPU 平行計算的推廣和大資料的出現,在大規 模資料上訓練多層神經網路成為可能,從而大大提升了 神經網路的學習和泛化能力。然而,增加層數的人工神 經網路仍然是腦神經系統的粗糙模擬,且其學習的靈活 性仍遠遜於人腦[16]。

    在人工神經網路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主要關心提 升網路學習的效能。Poggio 及其合作者的工作是人工神經 網路向更類腦方向發展的典範,特別是其模仿人類視覺信 息處理通路構建的 HMAX 模型上的一系列工作[25, 26]。此 外,Bengio 及其合作者融合了腦的基底神經節與前額葉 的資訊處理機制,提出了類腦強化學習,也是人工神經 網路向更類腦的方向發展有較大影響力的工作[27]。加拿 大滑鐵盧大學 Eliasmith 團隊的 SPAUN 腦模擬器是多腦區 協同計算領域標誌性的工作[28]。由 Hawkins 提出的分層 時序記憶(Hierarchical Temporal Memory)模型更為深度 地借鑑了腦資訊處理機制,主要體現在該模型借鑑了腦 皮層的 6 層組織結構及不同層次神經元之間的資訊傳遞 機制、皮質柱的資訊處理原理等[29, 30]。

    從問題求解目標講,幾乎所有的人工智慧系統都 需要首先進行人工形式化建模,轉化為一類特定的計算 問題(如搜尋、自動推理、機器學習等)進行處理, 因而人工智慧系統都被稱為專用人工智慧系統。IBM DeepBlue 系統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IBM Watson 問答系統在“危險邊緣”挑戰賽中擊敗人類對 手、Siri 等自動人機對話與服務系統的出現、Google 汽 車自動駕駛等都從不同視角展示了這個領域的進展。而 最為震撼的是,2016 年 3 月份 Google 的 AlphaGo 程式首 次利用深度學習技術擊敗人類圍棋世界冠軍。這些人工 智慧系統的出現,有力地推動了人工智慧技術和應用的 發展,也使得人工智慧成為目前 IT 領域最為引人注目的 領域。

    1.5 類腦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問題:具有自主學習能力

    的智慧系統 人工智慧技術代表著國家競爭力,並正在以前所未 有的速度滲透到現代服務業、工業和軍事等領域中。隨 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需要大量具備能理解人類意圖並 進行人機協同工作的智慧機器人,歐盟 SPARC 就啟動了 全球最大的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以 IBM Watson 為代 表,將有大量具備複雜資料整合和分析能力的人工智慧 用於醫療、法律、政府決策等領域,正在替代很多專業 領域的白領工作;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實現無人駕駛,不 但釋放大量勞動力、提高生活質量,且是另外一個萬億 級規模產值的領域。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也迫切需要發 展各種智慧機器人替代藍領工人,智慧化成為未來工業 發展的必然趨勢。德國“工業 4.0”,軟銀集團的孫正義 提出 2050 年機器人拯救日本經濟,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 的以機器人為核心的高階製造業迴歸,無不對中國智慧 產業發展構成重大挑戰。美國的 X47-B 無人機實現在航 母上的自主起降,美國的 BigDog 能在多種複雜環境中自 如穩定行進,世界軍事強國已逐步形成以加速發展智慧 化武器裝備為核心的競爭態勢。可以說,沒有智慧技術 武裝的服務業、工業和軍事的大國之間的較量,就猶如 侏儒和巨人的格鬥。

    (1)人工智慧要滿足現實需求還缺乏足夠的適應 性。 圖靈機計算的本質是需要人們對現實世界進行形式 化的定義,模型能力取決於人對物理世界的認知程度, 因此人限定了機器描述問題、解決問題的程度。這使得 目前的智慧系統在感知、認知、控制等多方面都存在巨 大瓶頸。例如還難以實現海量多模態資訊的選擇性感知 與注意、模式識別與語言理解在處理機制與效率等方面 與人腦相比還存在明顯不足,需要針對某個專用問題非 常依賴人工輸入知識或提供大規模標記訓練樣本[16]。

    (2)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缺乏通用性。 語音識別、 影象處理、自然語言處理、機器翻譯等採用不同的模型 和不同的學習資料,兩種不同的任務無法採用同一套系 統進行求解,不同任務之間知識也無法共享。而人腦卻 採用同一個資訊處理系統進行自動感知、問題分析與求 解、決策控制等。

    (3)目前基於深度學習方法已經在人工智慧領域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其代價是高耗能。 例如在執行 AlphaGo 這樣的任務時,共動用了 1 202 個 CPU 核和 176 GPU 核,採用了 40 個搜尋執行緒進行計算。按照這個耗能 計算,我們還無法想象要實現一個具備大腦功能的智慧 系統按照目前的水平需要多少供電。而人類大腦的功耗 僅在 20W 左右。

    Ailamaki 等人[31]指出:“除人腦以外,沒有任何一 個自然或人工系統能夠具有對新環境與新挑戰的自適應 能力、新資訊與新技能的自動獲取能力、在複雜環境下 進行有效決策並穩定工作直至幾十年的能力。沒有任何 系統能夠在多處損傷的情況下保持像人腦一樣好的魯棒 性,在處理同樣複雜的任務時,沒有任何人工系統能夠 媲美人腦的低能耗性。”近年來,腦與神經科學、認知 科學的進展使得在腦區、神經簇、神經微環路、神經元 等不同尺度觀測的各種認知任務中,獲取腦組織的部分 活動相關資料已成為可能。人腦資訊處理過程不再僅憑 猜測,而透過多學科交叉和實驗研究獲得的人腦工作機 制也更具可靠性。因此,受腦資訊處理機制啟發,借鑑 腦神經機制和認知行為機制發展類腦智慧已成為近年來 人工智慧與計算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16]。

    新一代人工智慧需要在上述腦研究啟發下,以多腦 區、多模態和多工協同為核心,研究神經網路微觀刺 激調控和宏觀動態演化、視聽觸感認知通道及協同、長 時短時記憶與決策、運動視覺與規劃控制等,建立具有 生物和數學基礎的計算模型與學習方法,實現具有自主 學習能力的智慧系統。

    2 國際大型腦研究計劃概述

    近年來國際上興起了腦科學研究的熱潮,發達國家 紛紛推出大型腦研究計劃。其中最受關注的是 2013 年美國和歐盟分別提出的“透過推動創新型神經技術開展大 腦研究計劃(Brain Research through Advancing Innovative Neurotechnologies,BRAIN)”和“人腦計劃 (Human Brain Project,HBP) ”,以及 2014 年日本啟動的“腦 智(Brain/MIND)計劃”。美國的腦計劃側重於新型 腦研究技術的研發[32, 33],從而揭示腦的工作原理和腦的 重大疾病發生機制,其目標是像人類基因組計劃那樣, 不僅要引領前沿科學發展,同時帶動相關高科技產業 的發展。在未來 10 年將新增投入 45 億美元。參與此計 劃的機構包括美國政府科研資助機構(如 NIH、NSF、 DARPA)、民間基金會(Kavli、Simon 基金會)和研究 所(Allen 研究所)。在計劃啟動之初,美國 NIH 成立了 工作小組,邀請專家在全美各地召開討論會徵求意見, 併為此計劃提出了 9 項優先發展的領域和目標,其中依 序為:鑑定神經細胞的型別並達成共識;繪製大腦結構 圖譜;研發新的大規模神經網路電活動記錄技術;研發 一套調控神經環路電活動的工具集;建立神經元電活動 與行為的聯絡;整合理論、模型和統計方法;解析人腦 成像技術的基本機制;建立人腦資料採集的機制;腦科 學知識的傳播與人員培訓。

    歐盟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多年來對腦科學及相關 疾病的研究有大量投入。2012 年 7 月“歐洲第七框架計 劃(FP7)”將“腦部疾病防治”和“涉及健康、材料、 神經科學與神經機器人的資訊通訊技術”作為新的資助 主題,共投入 19.2 億歐元。2013 年 1 月歐盟正式公佈 “人腦計劃”(HBP)為未來新興技術旗艦計劃(FETFlagship) 的兩大計劃之一。該計劃原由瑞士的神經學 家 Henry Markram 構思並領導籌劃[34],目標是用超級計算 機來模擬人類大腦,用於研究人腦的工作機制和未來腦 疾病的治療,並藉此推動類腦人工智慧的發展。參與的 科學家來自歐盟各成員國的 87 個研究機構。

    日本在2014年啟動的國家腦計劃的目標是“使 用整合性神經技術製作有助於腦疾病研究的大腦圖 譜( Brain Mapping by Integrated Neurotechnologies for Disease Studies,Brain/MINDS)”[35],為期 10 年,第一 年 2 700 萬美元,以後逐年增加。此計劃聚焦在使用狨猴 為動物模型,繪製從宏觀到微觀的腦聯結圖譜,並以基 因操作手段,建立腦疾病的狨猴模型。

    3 中國腦計劃

    過去兩年內,在科技部的組織下,中國腦科學和智 能技術相關領域的專家舉行了 10 餘次討論。這些會議 達成的基本共識是,中國急需啟動一項國家級“腦科學 和類腦研究”計劃;並建議此計劃應依據中國的特色、 優勢、需求和目前的科研力量,以理解腦認知功能的神 經基礎為研究主體,以腦機智慧技術和腦重大疾病診治 手段研發為兩翼,在未來 15 年內使中國的腦認知基礎研 究、類腦研究和腦重大疾病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 在部分領域起到引領作用 (圖 1)。腦認知原理的研究 將可能產生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基礎科學成果;腦重大疾 病的研究可望建立早期診斷與早期干預的技術體系,大 幅度降低腦疾病的經濟與社會負擔。類腦研究和腦機智 能技術是未來高科技領域的關鍵;類腦計算系統的突破 將推動中國資訊產業並帶動工業、農業、金融及國防等 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在腦計劃討論中,專家們提出了一些未來研究的重 點內容。在腦認知的神經基礎原理領域,包括基本腦認 知功能(感覺和知覺、學習和記憶、情緒和情感、注意 和抉擇等)以及高等腦認知功能(同理心、思維、自我 意識、語言等)的神經環路和工作機理、人腦宏觀神經 網路和模式動物介觀神經網路的結構性及功能性全景式圖譜的繪製。在類腦計算與腦機智慧技術領域,包括類 腦計算理論和新一代人工神經網路計算模型、類神經形 態的處理器和類腦計算機、類腦計算系統所需要的軟體 環境和應用平臺、可自我學習和能適應環境而成長的機 器人、腦機介面和腦機融合的新模型和新方法、腦活動 (電、磁、超聲)調控技術等。在腦重大疾病與健康領 域,包括了闡釋腦重大疾病(如幼年期自閉症和智障, 中年期抑鬱症和成癮、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疾病)的致病 機理、確立腦重大疾病預警和早期診斷的各種指標(包 括基因譜、血液和腦脊液、腦影像和腦功能指標)、腦 重大疾病早期干預、治療與康復的(藥理、生理和物 理)新手段和器件的研發、建立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 為主)的腦重大疾病模型等。為支撐這些研究,需要建 立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推廣的三類全國性平臺:腦結構 與功能研究新技術平臺、腦重大疾病臨床研究技術平 臺、類腦研究工程平臺。總之,與歐、美、日新啟動的 腦計劃相比,中國腦計劃所包含的內容更為廣泛,同時 對社會需求有更直接的對應[36]。

    4 中國腦科學和類腦智慧技術的優勢領域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 2020)》將“腦科學與認知”列入基礎研究 8 個科學前 沿問題之一。“973” “863 ”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等對 腦科學研究總投入約 14 億元人民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資助腦研究的經費近 20 億元人民幣,2012 年起中科院啟 動的 B 類先導專項“腦功能聯結圖譜計劃”,每年投入 經費約 6 000 千萬元人民幣。透過以上專案的實施,我 國已培養了一批積極參與國際腦科學前沿工作的科學家 團隊,建立了一些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平臺;在腦和神 經元發育的分子機制、基因組分析和基因操作技術、突 觸可塑性、膠質細胞與神經元的互動作用、視覺感知功 能環路、情感情緒的調控機制、學習記憶和抉擇等腦認 知功能的神經基礎、多模態腦成像技術、腦電訊號採集 分析、宏觀和介觀層面腦網路結構的觀測和分析技術等 方面,已取得了一批國際水平的成果;理解腦疾病(如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毒品成 癮等)的發病機制、精神類疾病的相關基因研究、精神 神經藥物研發和進一步研發腦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和 治療手段等方面已具有了初步的條件;腦疾病的轉基因 獼猴模型製作,已居國際領先;多種腦重大疾病患者的 資源庫建設、致病基因和早期生物標記的篩選等領域已 建立了一定的基礎。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整體水平 仍有相當差距,尤其是支撐腦科學研究的先進技術的原 創和研發能力差距甚大;國際影響力有限,同時缺乏整 體、系統性的統籌規劃。面對時不我待的新形勢,中國 必須抓住機遇,推動腦科學研究的跨越式發展。

    腦機智慧也得到了中國“973”“863”和自然科學 基金專案的支援,其分佈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 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前沿技術中的“智慧感 知”和“虛擬現實”等領域,同時在重點領域與優先主 題中“數字媒體內容技術”也包含了人工智慧技術。 “973”“863”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等從不同角度對人工 智慧研究進行了支援。自 2008 年開始,國家自然科學基 金委啟動了重大研究計劃“視聽覺資訊的認知計算”, 連續 5 年資助了 73 個專案。“在感知特徵提取、整合和 表達”“感知資料的機器學習和理解”以及“多模態信 息協同計算”等核心科學問題上取得進展。2012 年起 中科院啟動的 B 類先導專項“腦功能聯結圖譜計劃”, 從 2015 年開始也專門將智慧技術納入其中,進行融合。

    透過以上專案的實施,中國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 別、機器翻譯和自然語言理解等領域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並在產業化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同時中國也在深度學 習晶片體系架構方面有所創新,並在類腦智慧機器人方面 率先進行了佈局。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支撐類腦智 能的前沿研究以及軟硬體結合的類腦智慧機器人領域的原 創與研發能力方面差距甚大。我們迫切需要按照“頂天立 地”的原則,一方面抓兩個學科的融合,產生原始創新 的理論和方法;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技術的應用和產業化,迎頭趕上人工智慧浪潮的到來。

    5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為配合國家科技發展的戰略需求和相應的體制 與機制改革,中科院在“四類機構”改革的框架下, 於 2014 年 8 月成立了“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以上 海生科院神經科學所為依託單位。鑑於腦科學與類腦研 究交叉和融合發展的需求,“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在 2015 年擴容為“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簡稱為“腦智中心”)。腦智中心是跨學科、跨院校 的組織;目標在以科學問題為導向,凝聚中科院的科研 實力,透過團隊合作和學科交叉融合,解決在腦科學和 類腦智慧技術兩個前沿領域的重大問題。

    腦智中心有 4 個特點:(1)中心的科研骨幹來自 中科院 20 個研究所和中科院外若干高校(圖 2)。每位 科研骨幹加入中心後,都須參與一個或多個研究團隊, 以合作的形式對團隊成員共同感興趣的重大前沿科學問 題進行攻關(圖 3)。(2)與其他已有的實驗室聯盟不 同,中心明確要求每位學術骨幹把主要的工作精力投入 到完成中心團隊的研究課題中。依據中心、學術骨幹、 骨幹所在單位簽訂的“三方工作協議”,所在工作單位 將積極支援骨幹完成中心任務,提供必要的科研條件, 並按照中科院制定的《卓越中心章程》認定與採納中心 對參與成員的考核結果。(3)中心所組織的全國性科研 團隊,將配合或承擔國家中長期重大科研專案的任務。 (4)中心也是中科院科研體制改革的實驗平臺,將探索 各種機制,以期最大程度地避免中科院各單位間研究內 容的同質化與碎片化。腦智中心的共建單位多、學科多 樣、文化差異較大,給有效交流合作帶來相當的難度。 為此中心採取了一些措施,包括中心成員每年必須在中 心其他共建單位蹲點兩個星期以上,進行開課、講座和 實驗工作;啟動雙導師研究生制度等。腦智中心將不斷 嘗試新的機制,促進不同研究背景的科學家之間的交流 合作,並建立團隊合作,攻克重大科學問題。

    中心的科研工作包括 5 個領域:(1)在“腦認知功 能的環路基礎”領域,中心將研究感覺輸入是如何啟動 和調節動物的本能行為、神經元震盪活動在多感覺資訊 處理和整合中的作用、記憶儲存與提取的神經機制、適 應性行為和高階認知功能(如自我意識、共情心和語言 等)的神經環路基礎。(2)在“腦疾病機理與診斷幹 預”領域,中心正在利用基因操作技術,研製腦疾病的 猴類模型和腦認知研究的工具猴。中心也在研究人類特 有基因在調節腦容量和腦疾病致病機理的作用;研製能 早期診斷髮育性、精神性和神經退行性腦疾病的基因、 分子和認知功能指標。(3)在“腦研究新技術”研究方向,中心正在完善鑑別神經元型別的單細胞基因分析方 法、病毒感染示蹤標記神經環路的方法、記錄電訊號和 化學訊號的微電級陣列技術,以及各種觀測腦結構和功 能的光學、磁共振影像新技術。(4)在“類腦模型與智 能資訊處理”研究方向,中心在介觀和宏觀水平對光學 和磁共振成像資料進行全腦聯結組分析,研發多感覺模 態感知和能準確辨認影象、語音並理解語義的資訊計算 模型。(5)在“類腦器件與系統”研究方向,中心正在 研發類神經元計算晶片、新一代的神經網路計算器件、 類腦智慧機器人以及人機協同的智慧訓練和生長環境。

    6 結語

    雖然,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是兩個目標完全不同的 領域:腦科學的目標是要理解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演化 來源和發育過程,以及神經資訊處理的機制。類腦研究 的目標是研發出新一代的智慧技術,推動資訊產業的發 展。但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科技界,哪個國家能領先佔領 腦科學和類腦研究的高地,很大程度要看誰能首先做到 這兩個領域真正地融合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查理九世的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