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人文科學館是一幢三層建築,設計單位是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建築面積4600平方米。建築總負責為何鏡堂、倪陽,建築設計為倪陽、郭昊栩、林毅,於2003年11月竣工。
建築理念
與大學一脈相承的人文氣質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名句“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屢被稱引,這句話道出大學與大學問以及大學問家的關係,卻也對大學的“大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大學的建築,最主要的品質應該是內斂而非張揚,這樣才能讓人感受到大學不以大樓見長的謙遜品格。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科學館(以下簡稱人文館)是近年興建的大學建築中比較出色的一個。這座建築體現出與大學環境相一致的人文氣質,也是一座不以“大”見長的建築。同時,這座人文館也是大學建築中特殊的一個,處在校園空間節奏變化節點上的特殊位置給了這座建築特殊的機會,使它能夠在樸素、實用、理性的大學建築的理念中,加入更多“花樣”,從而顯得別具一格。
現場觀景
水為媒 讓建築延續湖水之流動氣韻
環境與建築的聯絡,是建築方案設計中頗費筆墨的一部分。 ——倪陽
我們站在人文館的遊廊中,會感覺自己被水環繞著。東望是東湖湖岸線筆直規整,沿湖有華南理工大學的許多重要建築,比如2號樓、27號樓、逸夫科學館、建築科學院等,整體上表現出齊整和嚴謹的氣質。西望是西湖,則是一個自然風景湖,湖岸曲折,湖心島、白橋、水亭構成層次豐富的嶺南園林景緻,表現出大學的另外一面。
華南理工大學的校園素以湖光山色著稱,尤其是橫貫於校園的東湖和西湖,更是為學校增添了開闊的氣象。而逸夫人文館就坐落在東湖與西湖之間,處於整個校園風景最美麗的地方。環境與建築互相制約,美麗的環境對於一座建築來說,既可以成為它存在的一部分,也為它的存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文館的位置處在校園空間節奏變化的節點上,因此人文館強調建築對整個環境的溝通與銜接。人文館東西朝向,在面向東面的一側有意設計成規整的平面,以對應歷史形成的東湖湖岸的建築風格,而面向西的一側則藉助園林的設計,和整個西湖附近的生活情趣融為一體。
水是溝通與銜接的重要元素。建築入口處的疊級水池使東湖水似乎延伸到建築之中。建築的南北兩側都退讓出較多的空間做綠化休閒廣場,不但使東湖和西湖湖濱路的視線相交,而且廣場利用地勢產生“跌水”,水在建築之間流動,使本來被分割的東湖和西湖倒似乎因為建築的存在而被真實地連線起來。
無論是站在人文館的二樓眺望東湖,還是在遊廊間穿行,讓西湖湖面的輕風吹過面頰,水,都環繞著建築中的人。每當夜幕降臨,人文館的燈光投射到水中,並且隨著水波流動,這時你會更真確地感受到整個建築與環境之間的氣韻流動。
“遊歷”原則 讓人成為空間的主角
(我們是在)不同的區域建立起人與自然及建築間的視覺對話關係。 ——倪陽
現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把建築空間內的“遊歷”當做是一個設計的無尚原則。“遊歷”對建築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要求,主要是強調人的主體性,強調人在與建築的互動中的角色——建築成為佈景,而人是佈景前的主角。
在人文館中穿行,從天橋、從遊廊、從環繞的緩緩升高的樓梯,感覺自己在整個建築中游歷,我們的腳步不會感到滯重,因為建築本身並不高,只有三層,無論是樓梯還是遊廊都不會讓人感到建築逼人的緊迫,反而感覺的是隨心所欲的節奏,移步換景般的,東湖和西湖的景色在眼前交替出現:建築系的紅樓、科學館前的大樹、西湖上的石橋和亭子、湖心島上讀書的女生。
整個人文館是通透的,即使是實體的建築部分也是透明的。在展廳中看畫展,在練功房中跳健身操,在咖啡廳中喝下午茶,你都會發現自己既可以欣賞風景,也正在成為風景中的一部分。
在人文館中有更多開放的空間,用以實現人的“遊歷”,比如人們可以透過橋樑、廊道從東、南、北三個方向穿行;比如方形展區也是一個連續和動態的空間,參觀者沿臺階式展廊拾級而上,可以完成一次對藝術品的遊歷。同時,透過玻璃,欣賞窗外變幻的湖景,也是對自然風景的一次遊歷。
中午時分,Sunny照到人文館的每根廊柱上、每片百葉上,巨大的榕樹在水中留下倒影,整個建築到處充滿光影變化的神奇感覺。一位機電系二年級的男同學正帶領他的一位在其他大學讀書的朋友在人文館中游歷與參觀,他們青春的腳步和建築的節拍渾然一體。
逸夫人文科學館是一幢三層建築,設計單位是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建築面積4600平方米。建築總負責為何鏡堂、倪陽,建築設計為倪陽、郭昊栩、林毅,於2003年11月竣工。
建築理念
與大學一脈相承的人文氣質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名句“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屢被稱引,這句話道出大學與大學問以及大學問家的關係,卻也對大學的“大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大學的建築,最主要的品質應該是內斂而非張揚,這樣才能讓人感受到大學不以大樓見長的謙遜品格。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科學館(以下簡稱人文館)是近年興建的大學建築中比較出色的一個。這座建築體現出與大學環境相一致的人文氣質,也是一座不以“大”見長的建築。同時,這座人文館也是大學建築中特殊的一個,處在校園空間節奏變化節點上的特殊位置給了這座建築特殊的機會,使它能夠在樸素、實用、理性的大學建築的理念中,加入更多“花樣”,從而顯得別具一格。
現場觀景
水為媒 讓建築延續湖水之流動氣韻
環境與建築的聯絡,是建築方案設計中頗費筆墨的一部分。 ——倪陽
我們站在人文館的遊廊中,會感覺自己被水環繞著。東望是東湖湖岸線筆直規整,沿湖有華南理工大學的許多重要建築,比如2號樓、27號樓、逸夫科學館、建築科學院等,整體上表現出齊整和嚴謹的氣質。西望是西湖,則是一個自然風景湖,湖岸曲折,湖心島、白橋、水亭構成層次豐富的嶺南園林景緻,表現出大學的另外一面。
華南理工大學的校園素以湖光山色著稱,尤其是橫貫於校園的東湖和西湖,更是為學校增添了開闊的氣象。而逸夫人文館就坐落在東湖與西湖之間,處於整個校園風景最美麗的地方。環境與建築互相制約,美麗的環境對於一座建築來說,既可以成為它存在的一部分,也為它的存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文館的位置處在校園空間節奏變化的節點上,因此人文館強調建築對整個環境的溝通與銜接。人文館東西朝向,在面向東面的一側有意設計成規整的平面,以對應歷史形成的東湖湖岸的建築風格,而面向西的一側則藉助園林的設計,和整個西湖附近的生活情趣融為一體。
水是溝通與銜接的重要元素。建築入口處的疊級水池使東湖水似乎延伸到建築之中。建築的南北兩側都退讓出較多的空間做綠化休閒廣場,不但使東湖和西湖湖濱路的視線相交,而且廣場利用地勢產生“跌水”,水在建築之間流動,使本來被分割的東湖和西湖倒似乎因為建築的存在而被真實地連線起來。
無論是站在人文館的二樓眺望東湖,還是在遊廊間穿行,讓西湖湖面的輕風吹過面頰,水,都環繞著建築中的人。每當夜幕降臨,人文館的燈光投射到水中,並且隨著水波流動,這時你會更真確地感受到整個建築與環境之間的氣韻流動。
“遊歷”原則 讓人成為空間的主角
(我們是在)不同的區域建立起人與自然及建築間的視覺對話關係。 ——倪陽
現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把建築空間內的“遊歷”當做是一個設計的無尚原則。“遊歷”對建築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要求,主要是強調人的主體性,強調人在與建築的互動中的角色——建築成為佈景,而人是佈景前的主角。
在人文館中穿行,從天橋、從遊廊、從環繞的緩緩升高的樓梯,感覺自己在整個建築中游歷,我們的腳步不會感到滯重,因為建築本身並不高,只有三層,無論是樓梯還是遊廊都不會讓人感到建築逼人的緊迫,反而感覺的是隨心所欲的節奏,移步換景般的,東湖和西湖的景色在眼前交替出現:建築系的紅樓、科學館前的大樹、西湖上的石橋和亭子、湖心島上讀書的女生。
整個人文館是通透的,即使是實體的建築部分也是透明的。在展廳中看畫展,在練功房中跳健身操,在咖啡廳中喝下午茶,你都會發現自己既可以欣賞風景,也正在成為風景中的一部分。
在人文館中有更多開放的空間,用以實現人的“遊歷”,比如人們可以透過橋樑、廊道從東、南、北三個方向穿行;比如方形展區也是一個連續和動態的空間,參觀者沿臺階式展廊拾級而上,可以完成一次對藝術品的遊歷。同時,透過玻璃,欣賞窗外變幻的湖景,也是對自然風景的一次遊歷。
中午時分,Sunny照到人文館的每根廊柱上、每片百葉上,巨大的榕樹在水中留下倒影,整個建築到處充滿光影變化的神奇感覺。一位機電系二年級的男同學正帶領他的一位在其他大學讀書的朋友在人文館中游歷與參觀,他們青春的腳步和建築的節拍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