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仁者厚德載物
-
2 # 無氣倒被人欺
呵呵~~那本史書上記載著袁崇煥在寧遠炸死了努爾哈赤呢?除了不要臉的猿糞外,沒人會這樣說。首先我們得弄清楚,明朝的紅衣大炮是實心彈,重達幾公斤重的鐵坨坨在火藥的推動下砸在人身上,不死也會殘廢,更別說是七十多歲的努爾哈赤挨一下了。可事實上努爾哈赤寧遠之戰後還能遠征蒙古,北韓,哪裡有半點被炸死了的樣子?難道是努爾哈赤的鬼魂嗎?
-
3 # 通古斯不正常人類研究
處死他根本不是因為通敵,是他的很多做法,違背了官場規則,同時不經請示處死毛文龍,清兵入關一直尾隨到北京才決戰。袁自己當初面見崇禎也說了很多大話。綜合起來,增加了崇禎對他的不信任和嫉恨。
-
4 # 張勇清風徐來
崇禎手下忠臣良將有幾個有好結果的?在崇禎朝有能力想幹一番事業的大臣不是戰死就是被冤死,崇禎確實是亡國之君。
-
5 # 國史春秋
努爾哈赤的死因尚未定論,一、滿清方面的記載是病故,不排除面子問題;二、北韓方面持同樣說法,也有奉迎附和之嫌;三、袁崇煥本人沒有表態,可能拿不準,自信不足;四、守寧遠計程車兵很堅定:野豬皮被我們用紅衣大炮轟於馬下。很有第一時宣稱“對此事負責”的豪邁。因此,努爾哈赤之死,愈顯撲朔迷離。(努爾哈赤劇照)
筆者認為,努爾哈赤並不是死於袁崇煥之手,有兩個原因:一、努爾哈赤當時己穩居十年後金的“皇帝”寶座,而且已近古稀之年,自然少了年輕時的勇猛與拼勁兒,所以不可能不顧性命安危,硬是往炮火裡衝。再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努爾哈赤還帶著一幫兒子了,當看到老頭子衝動不己時,不可能坐視不制止。
二、努爾哈赤於1626年正月進攻寧遠,只攻了兩天城,就因傷亡太大而退兵。回到盛京(今瀋陽)做了短暫的休整,四月份出征蒙古,七月回師,途中到湯泉洗了溫泉,病情加重,於是急忙趕回盛京。然而當行至靉雞堡時去世,病因是背疽發作。
這個解釋也算合理,試想如果努爾哈赤真的在寧遠城下負傷,一來不會馬上出征,二來更不可能去洗溫泉。因此努爾哈赤的死只能說與袁崇煥有間接的關係,而不是被袁崇煥炸死。(袁崇煥劇照)
崇禎為什麼要殺袁崇煥?如果皇帝想殺大臣,他會找到一千個理由,即便是袁崇煥真的斬殺了努爾哈赤,但也不等於得到了免死金牌。
崇禎二年,皇太極避開遼東防線,轉而繞道進攻北京,這就是歷史上的“己巳之變”。袁崇煥迅速回兵援助,在北京城下擊退皇太極。後金軍再次吃了袁崇煥的苦頭後,皇太極深知,如果不除掉袁崇煥,進取中原不可能實現,於是心生一計。也就是三國時期周瑜殺蔣幹的“反間計”,因此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就是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所以殺了袁崇煥。
其實這個說法很牽強,即便皇太極把《三國演義》倒背如流,但崇禎也不是傻子,更何況袁崇煥從入獄到被處死,中間間隔了八個多月的時間。如此之長的時間跨度,說明崇禎內心很糾結,而且他也有足夠長的時間辨清是非,所以崇禎殺袁崇煥並不是受皇太極矇蔽。其實崇禎殺袁崇煥的原因很複雜,但主要一點還是想收權。(崇禎劇照)
明朝年間太監專權是很常見的現象。崇禎即位後,為了除掉閹黨對自己的威脅,起用東林黨人,有效的消弱了閹黨對皇權的威脅。但是當閹黨的威脅減弱時,崇禎又開始削弱大臣的勢力,即從依靠東林黨轉而回歸到依用閹黨群小。袁崇煥正是這個時候崛起的,自然成了閹黨陷害的對像。
袁崇煥耿直、豪放,敢說敢為,這正是閹黨餘孽所畏懼的,也是所有皇帝所不喜歡的。同時袁崇煥又主持整個對後金的戰局,有很大權勢。自古以來臣子的權勢稍重必然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偏偏崇禎的猜忌心又是極強的皇帝,他之所以開始起用東林黨人又繼而起用閹黨就是為了實現自己旺盛的專權慾望。這個時候的袁崇煥無疑是走在鋼絲上,稍有不慎就會惹上殺身之禍。
然而也很不幸的,袁崇煥雖是一個好的軍事將領,卻不能洞察君主的心思,他先斬後奏殺了遼東悍將毛文龍就是一大不慎,崇禎皇帝“驟聞,意殊駭”。儘管事後袁崇煥也悔悟道:“毛文龍是大帥,不是像我這樣臣子所該擅自誅殺的”。但是事情關係重大,不可能說過了過,因此,崇禎心中己有了殺袁崇煥的堅定想法。
而毛文龍事件之後,崇禎帝之所以沒有馬上殺袁崇煥,一方面是缺乏足夠的藉口,更主要原因是那時還對袁崇煥“五年復遼”充滿了期待,因此暫時容忍了袁崇煥目中無君的舉動,只是在暗中採取了很多監視和牽制的措施。“己巳之變”之後,後金兵大舉入犯,繼而圍攻北京,這時的崇禎皇帝對袁崇煥復遼已經不抱希望。到此,君臣之間脆弱的依存關係已不復存在,殺袁崇煥就是必然的了。而正在這個時候,皇太極施行了反間計,內廷閹黨也捏造了袁崇煥引敵協和、擅主和義、專戮大帥三大罪狀,崇禎立刻藉機將袁崇煥入獄。
在隨後的八個月時間裡,崇禎給袁崇煥羅織了足夠多的罪名,在崇禎看來每一條都無懈可擊,更能置袁崇煥於死地,所以最終使用了“凌遲”的極刑。
-
6 # 我來讀歷史
崇禎皇帝沒有錯殺袁崇煥: 實際上袁崇煥有異心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他有可能和滿人有勾結,疑點如下: 1。袁崇煥斬殺毛文龍,有排除異己集權的可能,任何皇帝都是這麼過來的。毛雖腐爛,但尚能打仗,對後金牽制極大,但問題在於,他不聽袁崇煥的安排,若袁崇煥想在未來稱帝,必須除掉這個不聽話的。殺掉毛,毛的手下會叛變,這個袁崇煥不可能不明白。 2。袁崇煥經營遼東若干年,打造了戰鬥力不弱的關寧鐵騎,同時也不停地索要餉銀,耗費無窮錢財,擁有火炮、火槍等武器無數,卻不能對經濟能力極低的後金予以致命打擊,在皇帝看來肯定匪夷所思。客觀地說,完全存在這個可能,袁崇煥在挖皇帝的牆腳,為自己積蓄威望和實力,準備稱帝。朱元璋在發家以前也是擁戴劉福通為皇帝,最後搞掉韓林兒才成大業,袁崇煥和崇禎都明白這些歷史。 3。後金繞道圍困北京的時候,袁崇煥只帶領5千騎兵救援京師,居然就在北京城下打了場勝仗,這在任何人看來都存在陰謀的可能,也就是後金軍隊主動撤退。因為後金6萬騎兵曾打敗數十萬明軍若干次,戰鬥力不可能這麼弱。況且當時北京城下大戰,崇禎不可能不登上城樓觀戰,可能他當時看出來這是一次後金的詐敗。 4。在百姓和稍有軍事常識的人來看,以明當時的實力,步步為營,完全剷除後金是完全可能的,只要將領忠心。後金的戰鬥力比當年元軍差多了,當年王保保的幾十萬大軍都給明軍消滅了,說明只要將領忠心,人心齊,少數精兵是不敵數倍普通兵的。況且遼東士兵和後金打了那麼多年仗,戰鬥力肯定不會弱。從資料上看,當年明軍士兵的野蠻程度不亞於南京大屠殺的日軍。 5。後金以舉國之兵攻打京師的時候,為何袁崇煥不派人偷襲後金的根據地?圍魏救趙,這個是常識。 當然,出現人心思變的情況,最終還要朝廷自己負責,因為政治腐敗,不得人心。但從戰術上講,遠遠沒到滅國的地步。我只是覺得,從崇禎的立場上看,殺袁崇煥可能是沒錯的,他確實有了異心。 歷史上之所以認為袁崇煥是被冤而死,皆因乾隆的一個政治謊言: 袁崇煥死前,滿城風雨都是非議、指責、漫罵、懷疑他的聲音。 袁崇煥死後,想生吃他肉的人成群結隊。 當然為他喊冤的人也不少,但毛文龍被殺時,為之喊冤的豈非也不少。但這並不能證明什麼。從整體而言,袁崇煥的聲名已低到了極點。 袁崇煥真正被平反,是在他死後100多年的事。據說乾隆年間,當時有人在修訂清太宗實錄時發現,原來袁崇煥之死,是清太宗文皇帝的反間計給弄死的。 在這種背景下,乾隆皇帝給予袁崇煥極高的評價! 其實所謂皇太極反間計,其可信度有多高?實在低到了極點了!因為在此前100多年的時間裡,從來就沒有一個把袁崇煥的死,和什麼太監聯絡在一起。 事實上,袁崇煥被人非議、指責、漫罵、懷疑、恨得想生吃其肉,但這一切都和什麼太監沒有什麼關係。在袁崇煥死後100多年時間裡,也從來沒有人提起過什麼太監從敵營跑回來的事。 這個冒死從敵營中跑回來,為明王朝揪出“大漢奸”袁崇煥的太監。居然在100多年間,從來沒有人提起過!是不是有些太奇怪了? 事實上,從明王朝官、私文書中,根本找不到什麼太監從敵營中跑回來的事。事實上,明滅亡後100多年,也從沒有人聽說過、或說起過什麼太監從敵營跑回的事。人們也許不知道這個太監被敵人利用,但怎麼可能連這件事都不知道呢? 淚痕只是奇怪,崇禎皇帝是怎樣把這個太監的事,弄得讓人們一點痕跡也找不到了?這種在滿城風雨非議袁崇煥的背景下,一個極具爆炸性的新聞,崇禎是如何弄得讓人們連一點痕跡也找不到的? 假如崇禎皇帝主觀上有隱藏這件事的動機,但卻絕對不可能被隱藏的連一點痕跡也沒有的。 那個後來大大有名的太監,竟然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裡,從來沒有人提起過。直到乾隆年間修訂清太宗實錄時,才被人們所知道、所發現。除此之外,再沒有一個地方提過他。當然了,後來只要寫這段歷史,就必不會少寫這個太監。 面對這種突然冒出來的,而且缺乏任何佐證的歷史事件。居然被所有的歷史書所接受。淚痕真奇怪,所謂的歷史學者是怎樣寫歷史的?寫歷史時,還用一點腦子不? 這種可信度非常低的事情,居然被他們炒作的象真的一樣! 事實上,所謂皇太極的反間計,那根本就是滿清王朝編出來的事。 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編出一個這種子虛烏有的故事來呢?乾隆皇帝為什麼要這樣一再神話袁崇煥呢? 淚痕的答案是:政治需要! 反清復明的政治口號,象一個不死不幽靈,始終存在於滿清王朝政治底層。這對滿清而言,絕對不是件好事。滿清為了肅清這種影響,自然只有不遺餘力的非議、貶低明王朝了。 而崇禎皇帝在歷史上,從諸多標準而言,都是一個非常好的皇帝。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反清復明的一個非常閃亮的招牌。 而袁崇煥的神話故事,就政治宣傳而言,實在是極品中的極品。真是不著一字,而盡顯風流! 在這個故事裡,它只是塑造了一個漢民族的英雄。這自然為所有的漢民族都容易產生共鳴。而這種唯美的悲劇色彩,更容易震撼每一個人的心靈。 所有相信這個故事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得出一個結論:明王朝如果不滅亡,那真是天理不容!因為在這個故事裡,明王朝一片漆黑,一片陰暗。只有一個“光明”的所在,卻被黑暗與陰暗吞沒了。 所有相信這個故事的人,自然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崇禎皇帝是歷史上最該死的皇帝之一。因為偉大、神聖如袁崇煥,竟被他用最殘忍的方式殺死了。 而滿清王朝呢?竟然靠一本《三國演義》打下了萬里江山。隱約之中,又讓人們感到滿清的偉大與神奇! 這種政治宣傳,淚痕以為真是極品中的極品。如果滿清王朝開口閉口明王朝如何不好,明王朝皇帝如何不是東西。相信,這馬上就會引起漢民族的反感與逆反心理。 而用袁崇煥的神話故事,滿清表面並沒有肆意貶低明王朝,相反只是極力塑造一個漢民族的大英雄。 自然容易為所有的漢民族產生共鳴。但在這悲劇故事中,卻讓漢民族自然而然的得出滿清一心宣傳的結論。總而言之,明王朝黑暗的根本天理不容,崇禎皇帝根本就是歷史上最該死的皇帝。 既然如此,那反清復明。還有個什麼唸叨的! 一個人如果再高呼反清復明,豈非是要把老百姓拉回萬惡的舊社會? 百姓為什麼恨袁崇煥淚痕駁《金庸袁崇煥評傳》八 袁崇煥身為平遼最高指揮官,面對滿清一日日坐大於長城以北地區。卻死守和議之策,矇頭只顧修寧錦一隅的防線。滿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放手東征北韓、西控蒙古遂奠定長城以北無可爭議的霸主地位! 對於袁崇煥的這種議和,連滿清的有識之士都情不自禁說:“我太宗文皇帝用和談穩住明王朝,放手東征、西控,一日壯大自己。長此以往,明王朝不亡更待何時呢?”明王朝有識之士也都說:“敵人一日坐大長城以北,我們從前的盟友北韓、蒙古諸部都不斷被滿清削弱、控制。長此以往,大明王朝危險哪!” 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跟著非議袁崇煥什麼錯?好象袁崇煥的和議,真的偉大極了! 如果一切只停留在這種背景下,也好說。 問題是滿清東征北韓西控蒙古,遂一日稱奠定長城以北無可爭議的霸主地位。在這種背景下,明王朝與滿清的事實邊界不經意中延長了近千里。在這種背景下,面對如此漫長的邊界線,明王朝靠什麼防守的過來?在這種背景下,滿清遂從蒙古東部地區南下長城了。 甚至在滿清大軍南下長城前三個月,面對西部防線天大的漏洞。袁崇煥管也不管,反而把全部精力與時間用於殺毛文龍去了!毛文龍是什麼人?他縱有千般不是,千般罪責;但他卻絕對是滿清一心想殺之而後快的人,只是一直找不到機會罷了。 在西部防線存在天大漏洞的背景下,(滿清大軍隨時可能從此攻入長城,並直逼京城)袁崇煥對此管也不管,卻是急不可耐的要殺一個敵人想殺之而後快的人! 袁崇煥他有個輕重緩急嗎?有個權衡利弊嗎? 10月中旬,滿清大軍已彙集遠離寧錦防線的東部長城,身為平遼最高指揮官的袁崇煥居然對此一無所知或知而不信。 10月24日,滿清大軍開始進攻長城。 11月1日北京接到邊防警報。 11月18日滿清大軍陳兵於北京城下。 在這20多天的時間裡,身為平遼最高指揮官的袁崇煥沒有組織起任何有效的阻擊、攔截。相反被敵人牽著鼻子四處東遊西逛,任由滿清大軍一步步逼向北京城。在這20多天時間裡,袁崇煥沒敢對滿清進行任何阻擊、攔截。只是圍著敵人亂轉。 恰恰相反,大同、宣化、山海關、薊門的總兵都曾經率兵阻擊、攔截過滿清大軍。一個總兵戰死、一個總兵自殺,全軍覆滅。 正是這種背景下,京城老百姓才都看不起這枝軍隊,懷疑這枝軍隊,漫罵這枝軍隊。豈非自然而然!淚痕不敢說老百姓這樣非常正確,但也絕說不上不可理喻的! 老百姓為什麼不懷疑別的軍隊、非議別的軍隊? 如果事情僅停留在這種地步也好說。 皇帝命令袁崇煥率所有勤王大軍,(總共20多萬吧)把滿清趕出境外。退而求其次,只是叫他把敵人趕的離京城遠一點。 但袁崇煥就是無力做到。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漫罵、懷疑、非議那個曾誇口五年平遼的統帥,這有什麼不對? 五年平遼,誠然五年未到。但一年後,敵人就已打到家門口了。而且他費盡牛勁,也不過是沒有讓敵人攻入京城罷了!皇帝讓他把敵人打得離京城遠一點,他都沒有力量做到!就憑他著兩下子,還敢胡吹五年平遼! 事實上,除了金庸那種寫武俠小說的人,誰也不敢在所謂歷史中寫什麼袁崇煥九千對十萬,袁崇煥能夠力敵十倍之敵,更不要說袁崇煥打退了十倍之敵,或是皇帝逼袁崇煥用九千人和十萬人打仗。 如果袁崇煥有這本事,就用不著過去的20多天時間裡,只是圍著敵人亂轉,卻不敢進行任何一次阻擊與攔截。如果袁崇煥有這本事,就用不著在過去的20多天時間裡,眼睜睜看著敵人一路殺向京城了! 如果他真有這種本事,至少他可以在稍遠離北京的地方構築起一條防線拖延敵人幾天,甚至可以靜等各路援軍把敵人阻止於稍遠離京城的地方。(起碼不能讓敵人在20多天內,一步步兵臨京城之下吧!) 事實上,不要說寫歷史的人了。就是寫小說的人,也非得金庸先生這種“大手筆”。 如果一切只是停留在這裡也好說。 問題是:由於袁崇煥的失職,由於無數人的言詞都有意無意表明,他是一個極度危險的犯罪嫌疑人。如果不及時拘捕他,後果將不堪設想。在這種背景下,皇帝基於京城安全把他拘捕了。 在京城危急之中,皇帝拘捕一個防衛總司令,固然是歷史上沒有的事。但在京城危急之中,一個防衛司令居然是滿城風雨有著通敵叛國嫌疑的人,這在歷史上也是沒有的事。在這種獨一無二的背景下,才有了獨一無二的結果。這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嗎? 這本是一件無可非議的事,雖然不能說百分之百正確,但絕不能說皇帝做錯了什麼。但袁崇煥的軍隊卻因此,在京城極度危急之中,不管不顧的集體撤走了!當時是12月3、4日,敵人大軍依然包圍著北京城。直到12月底後,敵人才開始逐步從北京城撤走。在此期間,袁崇煥的軍隊就在距京城上千裡外的錦州管也不管,直到滿清軍隊決定撤出長城後,這枝軍隊才開始幫助孫承宗去收復失地!當然了,這些失地無一例外的都在長城以內!(那已是第二年4、5月份的事了) 老百姓每年為遼餉弄得貧困不堪,現在到好,敵人打到家門口燒殺劫掠了! 而這枝每年耗費巨大遼餉的軍隊,竟然在這種時候因為私人恩怨(他主帥被皇帝冤枉、拘捕了)不管不顧的集體撤走了。 這叫什麼事?! 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恨這枝軍隊有什麼奇怪?老百姓由此恨他的主帥有什麼錯?如果他的主帥是個好東西,就把軍隊給訓練成這副德性?! 在此其間明王朝戰死的高階將領多了,戰死的將士也多了。(據普遍歷史書中寫,這次保衛北京城明王朝死傷將士有好幾萬)。獨獨他袁崇煥的軍隊,從開始敵人逼向京城時,就圍著敵人亂轉,一仗不敢打。後來廣渠門保衛戰,據普遍歷史學者寫,也不是什麼真正的大仗。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懷疑袁崇煥與敵人有什麼默契!在同一天還有德勝門保衛戰,那才是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事實上,那裡才是主戰場! 只有金庸先生才敢漠視這種史實,開口閉口當時袁崇煥在廣渠門九千對十萬,打退十倍於己的敵人。如果這是真的,皇太極親自率軍進攻的德勝門有多少滿清軍隊。總不成皇太極就帶一枝偏師、甚至是幾百人親征吧! 事實上,金庸先生把滿清攻打得廣渠門的滿清將帥數了個夠。但對德勝門的滿清領軍人物,提也不敢提。因為一提德勝門是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那再無知的人也知道,當天主戰場絕不可能在廣渠門! 11月20日,滿清兵分兩路從廣渠門、德勝門進攻北京城,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德勝門。對此所有的歷史書都直言不諱,但金庸先生卻是諱莫如深!為什麼?因為這樣一寫,那袁崇煥的廣渠門之戰就不可能是主戰場了。為了突出袁崇煥的偉大,金庸先生就只有這樣略改動一下歷史了! 袁崇煥做的絕對不夠完美。老百姓非議、指責、漫罵、懷疑、恨他絕對有著足夠的理由。 而做為一方統帥,就把自己軍隊訓練的眼裡只有將帥,全然無皇帝、朝庭、民族、百姓利益。只因自己主帥受了冤枉,就在京城極度危急之中,敵兵肆虐百姓之際不管不顧的集體撤走。 這本身就是無可饒恕的大罪! 放在任何年代也是一樣的! 皇帝在京城極度危急之中,居然無法使這枝軍隊留下來保衛京城。只因他的主帥涉嫌通敵叛國罪被拘捕了 這是什麼事
袁崇煥的失誤是和比較龐大的體系,這裡總略的介紹一下: 他主要的負作用是改變了1628年關外的有利形勢,袁大人出關以前,後金由於饑荒而沒有糧食吃,窘迫得向北韓要糧食,懇求王之臣和毛文龍談判都遭拒絕,攻不破關寧防線,又因為有毛帥的牽制而不能繞道蒙古,非常困難。 可袁大人出關後,不僅殺毛帥毀東江,私下議和又賣糧食,讓後金安然繞道蒙古,使“關寧防線”報廢了,從此關內再無寧日了。 他這些錯誤裡許多都是無法彌補的,比如東江鎮,在他任命的一幫當了二十幾年漢奸,投誠不過一年的人把持東江要職以後,這些人又重新投降了後金,最後兵變奪取了實權,後來有叛亂,並積極策反,所以東江被搞癱瘓了不說,連山東也叛亂,滿清四個異姓王有三個出自這裡,還有一個是袁大人手下吳三桂。 他耗費的銀子砸進了錦州這個巨坑很難恢復,當錦州被修成了雞肋後又是很難放棄的,最終明朝最後的家底“八總兵十三萬人”被人家“圍點打援”了,這些也是無法恢復的。 他不策應北韓和東江,不僅讓東江受損,北韓和後金結盟,更讓蒙古部落寒心轉而投靠後金,這樣明朝在遼東的封鎖圈就沒有,毛帥一死後金則毫無顧及的繞道蒙古入塞。 關於崇禎為什麼要殺他,這裡也簡單的介紹一下: 崇禎給袁大人定了許多罪,但就是沒有“通敵”、“謀叛”,崇禎留了他幾個月,殺他是因為民憤不平,國法不容。民憤主要是京畿地區的,因為袁大人自己保證在薊西堵住後金軍,他上奏曰:“必不令敵越薊西”,結果他瞎指揮,後金軍過了他都不知道,第二天才往北京趕。 薊門很險要,素有“畿東鎖鑰”之稱,袁大人不集中兵力在這裡堵,卻把聚集的兵力四散到各地,連偵防都不能實現,實在是無能啊…… 袁崇煥被凌遲的罪名在《崇禎長編》裡記載得很詳細:“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餘俱釋不問。”(《崇禎長編》卷三十七,崇禎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關以後為後金張羅的一切都包括進去了,但就是沒有“通敵”、“謀叛”等字樣。 另外,崇禎殫精竭慮湊來的遼餉和最後的主力都損失掉了,其實“中興之策”已經失去了最後的依託。 再有,明朝滅亡於一場天災,即小冰河期,自1580年起長達七十餘年,這是全球性的災害,是因為太陽黑子突然消失了70多年,整個北方氣候寒冷,是人類一萬年以來最冷的,它造成的是北方長期乾旱,災害不斷,遊牧民族、漁獵部族入寇頻繁,軍鎮屯田收入銳減增加朝廷負擔,而明朝的稅賦又集中於農業,減少比較大,又因邊患和北方九大軍鎮的消耗也很大,最終亡於瘟疫和財政破產。 另外,袁大人消耗的“寧錦防線”上的太多的資源,不僅導致了薊鎮無法加強而被後金突破,還導致了其他幾個北方軍鎮的軍餉、糧餉無法如數派發,災民不能得到及時的賑濟,這導致了諸如李自成這樣流民和潰兵相結合的起義,最終導致了北京在遭受瘟疫以後被流寇輕易攻陷。 就明朝滅亡而言,袁大人這幾下子確實來得不輕,而且很不是時候,小冰河期自1580年起,持續70餘年,明朝以那點可憐的財政,一直撐到了1644年,就快熬過去了,1650年以後災害就逐漸消失了,所以才有所謂“康乾盛世”,其實只不過是災害逐漸減退帶來的恢復而已,離明朝正常水平還差了很遠,若沒有袁大人這幾下子折騰,明朝再熬上幾年,就緩過氣來了,國力恢復到相當水平,那不是後金這種對手能應付的。 在災荒年間,人口其實是負擔,但在風調雨順,物產豐富的時期,人口就是資源,明朝就是沒有熬過這個節點,實在很可惜。 1628年(崇禎元年)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其在崇楨皇帝面前慷慨陳詞,“五年平遼”。 就來看看他是如何平遼的吧。 滿清兵攻打北韓,當時對於袁崇煥來說是個平遼絕佳的機會。袁崇煥的大軍駐紮在寧錦防線的不下二十萬,要麼抄其老窩,要麼在鴨綠江斷其後路。滿清兵面臨明朝和北韓兩條戰線,兩線夾擊,雖不一定能滅得了滿清,但必然可以令滿清遭到重創。 但袁崇煥卻不敢從後面攻打滿清,他只會龜縮守城。就這樣眼睜睜看著北韓滅亡。 這樣一來,北韓投降,滿清無了後顧之憂,而且有了北韓作為兵糧補給基地,當然可以放手來對付明朝了。 試問,連從後方與北韓兩線夾擊滿清,袁崇煥都不敢,那麼他說“五年平遼”,是誇海口,還是什麼? 他也知道自己“五年平遼”是無法實現,但在皇帝面前誇過海口,怎麼辦? 他就瞞著崇楨皇帝,私下與滿清議和。他盤算只要在五年之內與滿清停戰,那麼就等於“平遼”了,就完成任務了。 而按照明朝律法,與敵議和須由皇帝主持下詔。若前方將領私自與敵議和是觸犯軍律的。袁大將軍竟然知法犯法, 此時。一個人的出現打亂了袁崇煥的議和計劃。此人就是駐守關寧的毛文龍。毛文龍當時具有皇上賜給的尚方寶劍,其在滿清敵後建立抗滿根據地,牽制滿清西進犯明。戰功不可謂不小。 但此時,毛文龍卻不斷地對滿清實施遊擊進攻,導致袁崇煥私下議和的計劃無法實現。 於是袁崇煥假傳軍令把毛文龍召來殺了。當事發多日之後,崇楨皇帝聽到這一訊息時嚇了一跳,他沒想到袁崇煥這麼膽大妄為,連殺一個有尚方寶劍的朝庭三品將領都不向京城上報。而且殺的是一個忠心明韓、堅守抗敵的大將。 後來,袁崇煥又由於數罪併發,最後被崇楨皇帝下令嚴查罪行,定案之後遭凌遲處死。 關於處死袁崇煥的罪狀,是這樣寫的:“諭以袁崇煥咐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縱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又攜潛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令刑部會字磔示。” 可見罪狀中並沒有後世所認為的“通敵罪”。 那“通敵罪”是怎麼流傳到後世的呢? 先來看一看滿清之後盛傳的一種說法:是皇太極用了反間計,讓崇楨皇帝誤認袁崇煥通敵,於是殺了袁崇煥。這不過是滿清製造一個謊言來告訴中原的人,明朝皇帝太昏庸了,連這麼忠心的將領都殺,可見滿清入侵中原是聖明之舉。 知道為什麼《明史》裡把明朝皇帝寫得比較負面嗎? 當時《明史》案發,康熙誅殺數百人。在全國搜書禁書。然後民間的《明史》一書就蕩然無存。此時康熙下令讓清庭的漢奸文人篡改了《明史》中的多處地方。 這樣,一部經過滿清政府偽造的《明史》就得以流傳至今。 若不是因為原來的〈明史〉中有諸多對滿清不利的地方,康熙會這樣全國搜捕大開殺戒嗎?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明史》,是因為這書已經被整容過,符合滿清的要求了。 滿清編撰《四庫全書》時,下令徵集存於民間的各類書稿,然後把對自己不利的記載大部份銷燬了或篡改了,對自己無影響的書籍則以予入庫。我們今天看到的滿清歷史基本上是已經被粉飾過的,鮮血已經被擦得乾乾淨淨。 而關於袁崇煥之案是冤案的說法。在明亡之前的史書中,無論野史還是正史都沒說什麼袁崇煥是英雄的。(被滿清篡改過的除外) 結果1784年,在袁宗煥死後一百多年,完全瞭解袁宗煥一案真相的明朝前朝官員人士也死亡殆盡之後,反正也已經死無對證了。此時,滿清乾隆帝突然來個馬後炮,下詔為袁崇煥平反。《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好一個“彼時主暗政昏”,這不反襯了今日清朝皇恩的平反昭雪,果然是高明的手法。這一平反不就是向被統治的數萬萬民眾宣揚當時明朝皇帝昏庸無能,所以滿清入侵華夏是聖明天子光澤中原。 從袁崇煥死以後開始說吧。 袁崇煥剛死時被認為是壞人,周圍的老百姓都這麼說。 袁崇煥死了一段時間,風頭過去之後有人說他是好人,他門下的食客佘某某、周某某、程某某這麼說。 又過了一段時間,有人說他是壞人,幾個民間有記錄歷史事件習慣的人這麼寫,一些識字的明朝人在日記裡也這麼寫。 滿清建立之初,他是不好不壞的人,因為文字獄把上一段提到的民間有記錄歷史事件習慣的人和寫日記的明朝人都殺了,書也燒了。 滿清建立一百多年之後,就是乾隆年間了,袁崇煥又成了好人。因為皇帝首先這麼說了,之後領導既然發話了,相關的記錄也全部按領導的意圖加以修改,而可以證明袁崇煥是好人還是壞人的第一手資料,他長長的審訊記錄也在此時被從官府的倉庫裡搬出來燒掉。 此後,直到滿清滅亡,袁崇煥變得越來越好,因為領導的話不會錯,同時有幾個八旗的大官經過考證發現自己是袁崇煥的第多少代子孫,並得到官方記錄的承認,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說袁崇煥是好人。 再後來,滿清滅亡,民國建立,有人說袁崇煥是好人,有人說他是壞人。說他好的是幾位開始叫維新派後來叫保皇派的大學者,比較突出的如康有為、梁啟超。說他壞的是一批開始叫亂黨後來叫洪門也叫革命黨的人,代表人物例如孫中山、黃興,他們反清復明並認為袁崇煥壞了明朝的事。 到了現代,準確的說是改革開放以後,袁崇煥又成了好人。影響力最大的是一本名叫《碧血劍》的武俠小說,附在小說後面的一篇叫《袁崇煥評傳》的文章和以上兩篇文章的作者金庸。對於這位金庸,我們很熟悉。據說,金庸的祖先在滿清文字獄中舉報了民間有記錄歷史事件習慣的人,因為這份功勞從而成為漢軍旗的一員,也即赫赫有名的海寧查家。 最近幾年,袁崇煥被說成是超過中國歷史上所有好人的好人,這麼說的是在cctv百家講壇辛勤混飯的一位慈祥的老說書人閻崇年。據網友透露,閻崇年的老爸是日本鬼子的走狗,閻崇年祖父正是滿洲國財政部總長兼吉林省省長愛新覺羅-熙洽的管家,閻崇年家世代是滿清的包衣奴才。中華閻氏宗親會已將滿清餘孽閻崇年從祖籍家譜上除名。
回覆列表
努爾哈赤在寧遠大戰應該沒有被火炮炸死,但傷的不輕,七個月以後死去。根據《石匱書後集》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禆王,北騎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由此可見,如果不是後金軍最高統帥努爾哈赤被明軍的火炮重傷,十幾萬後金軍不可能全部痛哭失聲並狼狽逃跑。
1626年初的寧遠大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袁崇煥指揮一萬多明軍大破後金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帶領的十三萬後金軍主力(號稱三十萬),根據《徐光啟集》記載寧遠大戰袁崇煥指揮明軍擊斃後金軍一萬七千多人,使努爾哈赤遭遇44年戰爭生涯唯一一次慘敗。
1627年夏季的寧錦大戰,剛剛繼位的皇太極為了替父親努爾哈赤報仇,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四大貝勒及濟爾哈朗、阿濟格、德格類、嶽託、薩哈廉、瓦克達等帶領七旗後金軍主力近十萬人大舉進攻寧遠錦州,結果又被袁崇煥指揮明軍打得慘敗,明軍重傷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貝勒,擊斃努爾哈赤的侄子覺羅拜山及巴希、 額真博博圖等後金軍將領,後金軍傷亡慘重,損失一萬多人,皇太極被迫撤退。
寧遠大戰寧錦大戰都是發生在天啟帝時期,袁崇煥雖然為明朝取得對後金軍主力前所未有的巨大勝利,卻沒有得到大明朝廷的獎勵,反而被權傾天下的大太監魏忠賢閹黨排擠迫害,被迫離開遼東戰場。
崇禎帝繼位以後,剷除了魏忠賢及閹黨,提拔重用明朝頭號抗金名將袁崇煥,但剛愎自用多疑殘暴的崇禎帝卻中了皇太極與漢奸范文程、高鴻中、鮑承先等人的反間計,拒絕千里迢迢救援北京袁崇煥帶領的關寧鐵騎進京休整,北京城的明軍甚至辱罵殺害關寧軍士兵。
1629年年底的北京保衛戰,袁崇煥帶領九千關寧鐵騎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凍露宿城外的艱苦條件下浴血奮戰,大勝莽古爾泰、多爾袞、阿巴泰、阿濟格、多鐸、豪格、思格爾等帶領的左翼四旗幾萬後金軍主力及兩千蒙古騎兵,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三部後金軍都被袁崇煥擊潰,幾千後金軍士兵慌不擇路踩破冰面淹死在運河中。
袁崇煥又派五百火炮手四面轟擊皇太極的大營,後金軍傷亡慘重,皇太極狼狽撤退。
民族英雄袁崇煥雖然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卻被中了皇太極一夥反間計的崇禎帝逮捕下獄,奸臣溫體仁及魏忠賢閹黨餘黨對袁崇煥落井下石汙衊陷害,最終袁崇煥在1630年被崇禎帝自毀長城千刀萬剮傳首九邊 ,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
1632年崇禎帝一錯再錯,又冤殺了袁崇煥的好友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導致孫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帶著一萬多人的艦隊及西洋火炮投降後金,使明朝徹底失去對後金的艦隊與火炮優勢,從此以後,明朝在與後金暨滿清的戰爭中江河日下敗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