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墨江南2020
-
2 # 物述家說
一、倫敦
1924年,老舍來到英國,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擔任講師,在英國期間,他曾創作過《老張的哲學》、《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景點作品。在這裡,老舍將自己鍛鍊成了一位合格的講師。
除了擔任講師之外,他還曾錄製過一些漢語教材——《言語聲片》。英國靈格風出版公司曾託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出版一套針對外華人的漢語學習教材,用灌製唱片的辦法教發音,教會話,唱片共16盤,其中15盤錄了30課課文,每張膠木唱片錄兩課,正反面各錄一課。這些課程中的發音,全部都是老舍配音的,唱片上還有老舍留下的楷書書法。20世紀20年代錄制的這套教材,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才被新靈格風漢語教材取代,但水平遠不及《言語聲片》。老舍編纂的這套教材,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有很大的影響力。
二、濟南
老舍在英國留學歸國後,就在位於濟南市的齊魯大學擔任教授,期間與胡絜青相識,並結婚。婚後兩人就在濟南定居,並生育了兩個孩子,即舒濟和舒乙。對老舍來講,濟南市他的第二故鄉,他曾寫過濟南的秋天和冬天,也寫過這裡的趵突泉。他曾在《濟南的秋天》裡說過:
“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可見他本人對濟南這座城市的確十分喜愛。
在濟南的小家裡,老舍在維持一家人生活的基礎上,開始收藏一些書畫,雖然這些書畫大多沒能儲存下來,但也奠定了老舍書畫收藏的基礎。他還曾在1931年暑假在單身宿舍裡寫過一本名叫《大明湖》的小說,以紀念當時發生的慘烈事件,只可惜這部小說在炮火中失蹤,老舍為此深感遺憾。
三、重慶
1943年6月至1946年2月,老舍和家人曾在位於重慶市北碚區天生新村63號附32號的房子中居住。為人一向幽默的老舍還曾自稱“多鼠齋”,不知是否因為他所居住的這件老屋有很多老鼠。
在這裡,老舍曾創作過多部抗戰小說、戲劇、散文、雜文、曲藝、詩詞和回憶錄各種作品數百篇,近兩百萬字,其中不乏《四世同堂》、《張自忠》、《殘霧》等經典之作。在此居住期間,還曾發生過不少有趣的事情:老舍曾和被稱為話劇界稱為“四大名旦”舒繡文攀親,按照輩分,舒繡文要叫老舍慶春叔。
四、北京
可能有人會問,老舍是一位正宗的北京人,為什麼要把北京放在最後一個呢?北京既是老舍的故鄉,也是他創作的源泉,《駱駝祥子》、《鎮紅旗下》、《二馬說》。即使身處其他地方,他的人格與心靈也永遠與北京同在。但他真正帶著家人一起,在北京定居卻是在1949年之後。
此時老舍已經成為一位著名的作家,當他回到北京時,他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他買下了豐富衚衕19號,這裡也是他居住最久的地方,直到他去世,一家人都住在這裡。
這座種著柿子樹的小院,承載著一家人很多美好的記憶:老舍曾在這指導北京人藝的演員們如何演好話劇《茶館》。胡絜青曾在小屋中作畫,老舍欣賞著這些畫作,還時不時地在院子裡欣賞風景。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了老舍紀念館,斯人雖已去,但他的精神與這種小院同在。
-
3 # 萍藝閣
在北京的西城,有一個小衚衕,叫“小羊圈衚衕”。“小羊圈衚衕”十分小,全是低矮的草棚一樣的房子,住在老百姓都是些窮苦人家。每逢颳風下雨,小衚衕裡低窪的地方成了水塘。冬天,那裡奇寒無比,屋裡屋外一樣冷,缸裡的水常常凍的結冰。那裡的老百姓吃的東西,常常是鹽拌小蔥,冬天是淹白菜幫子,有的人家長年只能從菜市場裡找些爛菜葉子。
1899年2月3日,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代表人物老舍就降生在這個小衚衕裡。老舍上面有4個姐姐和3個哥哥,他最小。由於生活艱苦,長大成人的只有5個,——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老舍。老舍出生時狗年,姑母就給他起了個不好聽的名字——小狗尾巴,老舍的媽媽靠拼命地給人洗衣服,來養活一大家子人,由於長年的洗衣裳,媽媽的手始終都是鮮紅和微腫的。而晚上,她還要在一盞小煤油燈下,做白天接來的縫紉活。過年了,老舍喜歡到大街上看人家放煙火,看人家穿新衣,戴新帽。每當他看到街上誰家又宰了兩頭大豬,誰家又弄了一大框冬天看不到的水果,媽媽總時說孩子,我們家的餃子肉少菜多,是北京城最好吃的,不要去看人家的了。別看咱們家窮,可咱們要窮出志氣來,讓別人看到咱們的腰不是泥做的,硬著呢。窮要窮出志氣來,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老舍的心裡。
老舍上小學那年,已經出嫁的多年的姐姐,給小弟弟做了一雙新襪子,他興高采烈地給老舍穿上了,看著弟弟一蹦三跳的去上學了。但是弟弟放學回來時,她發現弟弟的腳上卻是空的。她問老舍:“弟弟,你的新襪子呢?”老舍從書包裡掏出那雙新襪子,說“老姐,我一出校門就脫掉了,我怕穿壞了。我上學時穿,放學了就脫掉,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比學習。不是比闊氣的。
第二天上學,老舍仍穿著以前的舊襪子,頭抬著上學去了,走著走著,老舍想,我把鞋也脫下來,不就能夠少些磨些底嗎?於是,大街多了一個光著腳走路的小小讀書郎。”一天中午放學回到家,老舍問正在洗衣服的媽媽說:“有沒有吃的”媽媽洗衣服頭也沒抬的說:“沒有啊,我還沒有時間做呢?。”老舍聽了,扭頭又回到學校去了,中午當別的孩子在玩耍,在家裡吃飯的時候,他一個人在教室裡埋頭寫作業,頭也不抬一的寫,他期望這樣能讓自己忘記飢餓。下午上課,他仍然若無其事地和同學有說有笑。窮人的孩子個性看重自己的尊嚴,他不期望自己因為貧窮而不被人看不起,
梅花香自苦寒來。老舍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了勤儉節約的精神,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當他功成名就之後,仍然持續著勤儉的好習慣,一次,朋友邀請他參加一個舞會,舞會是一個隆重的場合,穿著自然講究一些但是老舍只有兩套灰布中山裝,洗過幾次後,就顯得舊了,穿在身上像清潔工。老舍就穿著這套衣服進了舞會,他對投來不解目光的朋友說:“對不起這已經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已是中國的大文豪,但他依然那麼的勤儉,那麼的廉潔,這都是兒時陪養了精神。
-
4 # 悠然v見南山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我們都在中學課本學過。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後來在重慶安過家。1944年元旦,老舍開始寫以淪陷了的北京為背景的百萬小說《四世同堂》。他說:“必須把它寫成,成為從事抗戰文藝的紀念品。”好像還在英國倫敦生活過。
-
5 # 明越清泉
老舍‘舒慶春。是中國知名作家,劇作家,前面大家已詳細介紹了老舍的生平。但他的離世卻無人提及。老舍的去世是中國文壇的巨大損失。他是在未名湖投水自盡。這樣一個明智的人,被逼自殺!想想都可怕。誰還敢講真話!。
-
6 # 光宏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劇作家。
老舍出身於北京的一戶貧民家庭。他的父親是名守皇城計程車兵,在老舍一歲多時,死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不識字的母親靠充當校役和攬些雜活,含辛茹苦地將老舍撫養大。艱辛的生活,使年幼的老舍早早成熟起來,磨鍊出他外柔內剛的性格。這種性格,都鮮明地表現在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和人生活動中。
靠著別人的資助,老舍讀完了小學,並且考入了北京師範學校。從學校畢業後,老舍憑著自己的才幹和努力,當上了小學校長。應該說,老舍完全可以就此過上一種安穩的生活。但是,五四運動以及由此掀起的時代新思潮和文學變革衝擊著老舍的心靈,他毅然辭去原有的職務,投身到創造新的社會與文化的近代民主事業中。
1924年,老舍經友人推薦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在那裡,他開始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自1925年起,老舍陸續發表了三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這幾部作品很快為人們所關注,同時也表現出老舍小說作品的一些特色:善於運用北京口語,以俏皮幽默的筆調對現實進行揭露和抨擊。
回國後,老舍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教學之餘,老舍繼續從事創作,而且愈來愈關注嚴峻的社會現實。有兩類社會現實直接觸動了老舍的靈感並反映到他的作品中。一是日本侵略中國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危機,這類作品有《大明湖》和《貓城記》;二是掙扎於社會底層的貧民的苦難生活,這類作品有《月牙兒》、《我這一輩子》以及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老舍寫這兩類作品筆鋒嚴厲、基調沉重,加強了批判的力量。但同時,老舍並未放棄他所鍾愛的幽默風格。這一時期,他先後寫出了《離婚》、《牛天賜傳》這樣機智詼諧的文章。
新中國成立後,老舍由美國回到祖國,一直住在北京,直到文革期間含恨去世。
-
7 # 金秀雲
老舍在英國呆了5年,去英國教書,在北京住了42年在濟南呆了幾年,一生活了67歲,一位偉大的作家,他寫過小說和文章,後來不知為什麼跳河自殺了。他是中國的知名作家,寫過許多書,他的離世,是華人民的一在損失。
-
8 # 元元的天下
1899年出生的老舍在北京、濟南、青島和重慶生活過。作為在北京出生的滿族人,北京也是他的精神故鄉,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他未完的長篇《正紅旗下》,可知他小時生活的困窘。其代表作《四世同堂》《駱駝祥子》和《茶館》裡,滿滿都是京味語言和世情。他的文章很少有長句出現,全是清楚明白的口語,大約也是源於此。
1924年老舍還去倫敦呆了6年,1929年夏天才離開。英國教書的生涯使老舍成為一名合格的作家,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
1930年起,老舍在山東日子大約有七年,先後在濟南青島大學任教,也寫出了不少作品,有《牛天賜傳》《貓城記》《離婚記》《月牙兒》等。特別要說的是1931年寫下的散文《濟南的冬天》,文字裡面充滿了冬的歡欣,和朱自清的《春》一樣成為美好季節的範文,(郁達夫《故都的秋》也有同味)。
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古老的濟南,城裡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後來因為戰亂,1938年7月,老舍隨文協西遷到重慶呆了六年。家國之愁橫生。直到1943年11月,夫人胡絜青攜子女來到北碚才與老舍團聚,老舍先後在這裡寓居6年,創作了著名的《四世同堂》等各種作品數百篇,近兩百萬字。
老舍借居"多鼠齋”,流離生活艱辛在散文集《多鼠齋雜談》中流露得多,但並不絕望,反而用幽默語言體現出他善良寬厚的胸懷。
他除了似乎不太喜歡重慶倫敦,喜歡的地方還有幾個地方。也非林語堂考究要英國式的城堡,美國的馬桶,中國的廚子等。只需容得下花、草、貓的中式小三合院而已,但住客有折花的,便毫不客氣地趕出去。
1944年在《"住”的夢》一文中,老舍這樣寫道:在樂園裡的人不會想另闢樂園,抗戰中在渝交區忍受了六年的酷暑重霧,鼠患無窮的房屋裡:
“二十年前在重慶住著的時候,那裡的貓很珍貴,須花錢去買。在當時,那裡的老鼠是那麼猖狂,小貓反倒須放在籠子裡養著,以免被老鼠吃掉。”他夢想抗戰勝利後,要去春天去杭州,看草長鶯飛。家在杭州,整天生活在詩與圖畫中。
夏天,青城山為最理想的安家之地,仙人之幽居涼爽,綠滿目,有山有水有茶,住一夏必寫得出一部十萬到二十萬字的小說。其次為青島,因其霧和溼悶欠佳。
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天堂樣子的地方。物豐景美,最富韻味,沒有一項不使人滿意的。
冬天,不住成都便住昆明。香港暖和,老舍貧血怕冷,可惜"洋味"太重,廣州沒去過不好說。
成都雖有點冷,可有水仙臘梅與各色茶花也值了。昆明比成都暖和,可舊書鋪和經濟美食不及蓉城,有花看沒書讀差點。
如果闊了,就在杭州、青城山、北平、成都各蓋一所房子,自己住三間,其餘給友人們住。
四季搬家也方便,文末老舍說"假若那時候飛機減價,一二百元就能買一架的話,我就自備一架,擇黃道吉日慢慢的飛行。"這無疑僅僅是個"住”的好夢了。
終於1950年,老舍回到北京,一家人搬進丹柿小院居住,終於過上了他期待中的有花有草有貓的生活。他關於園中的花與貓的文章,亦入選了課本。
老舍不僅愛貓,也非常愛花,而貓與花之間卻存在著各種矛盾,這也許是他在最後十幾年風雨人生中的心理境遇。
“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兒們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冬天冷,院裡無法擺花,只好都搬到屋裡來。每到冬季,我的屋裡總是花比人多。”他愛花草、愛貓狗、愛孩子,明明稿子寫不出來正乾著急,女兒說要到公園看猴,得去;兒子說要親親,得親;更不要說,不時蹲下來扮牛扮馬開步走。
冰心回憶為了要跟老舍說話,還得把孩子從老舍身上攆開才行。老舍離開世界前,最後交談的就是小孫女,他要小女孩跟爺爺說再見。
老舍原名舒慶春,因他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老舍一個善良,熱愛生活的人,最終投太平湖而死,據說跟他出生地在一個方向,離的也不遠。
-
9 # 世相閒品
老舍先後在北京、天津、英國、新加坡、濟南、重慶、美國等地學習工作生活過。工作生活時間最長的當屬北京。
老舍,本名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生平簡介:老舍出生於北京一個貧苦旗人家庭。一歲半喪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國聯軍的義大利軍人劫掠,還是嬰兒的老舍因為一個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倖免遇難。老舍九歲得人資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三中),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範學校。於1918年畢業。
1918年至1924年間,先後任京師公立第17高等小學校兼國民學校(現方家衚衕小學)校長、北京市北郊勸學員、天津南開中學教員、北京一中教員。在此期間,老舍深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他說:“‘五四’給了我一個新的心靈,也給了我一個新的文學語言。……感謝‘五四’,它叫我變成了作家”。1921年起,老舍在北京基督教倫敦會缸瓦市堂的英文夜校學習並參加宗教服務。
赴英講學: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學系任華語講師,教導英華人認識中國的官話和中國古典文學。業餘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並開始文學創作。1926年,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
1929年夏季,離英,途經新加坡並滯留半年,在華僑中學任教,並開始創作《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間,老舍先後任教於濟南的齊魯大學和青島的山東大學。其間,創作了《貓城記》、《離婚》、《老舍幽默詩文集》、《駱駝祥子》、《文學概論講義》等作品。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老舍離別家小奔赴國難。1938年初,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於武漢成立,老舍被推為常務理事和總務部主任,同年隨文協遷到重慶。自此主持文協工作直至抗戰勝利。抗戰期間老舍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利用各種文藝形式為抗日做貢獻。他自己也以團結抗日為題材,運用各種文學體裁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抗戰結束後,老舍於1946年3月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在美國寫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長篇小說《鼓書藝人》。1949年12月回到北京。回國後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華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
自1950年起,老舍寫下了以話劇《龍鬚溝》為代表的大量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的新生活。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同時期創作的話劇《茶館》是體現老舍文學語言藝術的巔峰之作。
作品風格:老舍有文學語言大師的稱號。其中包括三百多萬字的小說,四十二部戲劇,約三百首舊體詩等。他的作品多為悲劇,作品的語言以北京方言為主,風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茶館》,這兩部作品現已列入中國初高中語文必讀書目,和大學中文專業必讀書目。《茶館》也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高中華文文學必修的作品。舒乙等人認為老舍的作品中反映了他對滿族的隱含的、深沉的、難以言語的真摯的感情。
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老舍軼事
抗戰期間,北新書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過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時,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帶戲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帥發來緊急令:內無糧草外無兵!小將提槍上了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馬來!參見元帥。帶來多少人馬? 來個字!還都是老弱殘兵!後帳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殺氣滿山頭!
老舍40歲時曾寫了個質樸自謙、妙趣橫生的自傳,全文如下:舒舍予,字老舍,現年四十歲,面黃無須。生於北平。三歲失怙,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無父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布林喬亞之仁未能一掃空地。幼讀三百篇,不求甚解。繼學師範,遂奠教書匠之基,及壯,餬口四方,教書為業,甚難發財,每購獎券,以得末彩為榮,亦甘於寒賤也。二十七歲發憤著書,科學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麼了不得。三十四歲結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閒時喜養花,不得其法,每每有葉無花,亦不忍棄。書無所不讀,全無所獲並不著急。教書作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不後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許有點出息。
一次老舍家裡來了許多青年人,請教怎樣寫詩。老舍說:“我不會寫詩,只是瞎湊而已。”有人提議,請老舍當場“瞎湊”一首。“大雨洗星海,長虹萬籟天;冰瑩成舍我,碧野林風眠。”老舍隨口吟了這首別緻的五言絕句。寥寥20字把8位人們熟悉並稱道的文藝家的名字,“瞎湊”在一起,形象鮮明,意境開闊,餘味無窮。青年們聽了,無不讚嘆叫絕。
詩中提到的大雨即孫大雨,現代詩人、文學翻譯家。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樂家。高長虹是現代名人。萬籟天是戲劇、電影工作者。冰瑩,現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慶《新蜀報》總編輯。碧野是當代作家。林風眠是畫家。
作家樓適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寫些什麼?”樓適夷問道。
滿族出身的老舍笑著說:“我正在當‘奴才’,給我們的‘皇帝’潤色稿子呢!”
一陣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項新任務———為末代皇帝溥儀修改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
(整理蒐集於網路)
-
10 # 泉城快馬
可參考懷念一下老舍《濟南的冬天》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設若單單是有Sunny,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Sunny,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並不著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壤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回落的時候,微黃的Sunny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裡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技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裡,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回覆列表
老舍故居 有三個,分別是:
1.倫敦故居
1924年至1929年老舍在倫敦教過5年書,其間住在聖詹姆斯花園31號,現掛有英國專 老舍倫敦故居門用來標記故居的藍色門牌,受英國政府保護。
2.北京故居
從1949年到1966年老舍去世,他居住在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衚衕19號,是一座栽著柿子樹的四合院,被稱為“丹柿小院”。後被國務院改建為“老舍紀念館”。
1997年7月老舍家屬有償將老舍故居捐獻給國家。捐獻交接儀式在北京市政府舉行,市領導及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出席,老舍夫人胡絜青攜子女出席。 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對老舍故居進行落架修繕。
1998年5月18日“老舍故居籌建處”開始組建,
1998年6月4日召開第一次老舍紀念館籌建會,隨後進入緊張的籌建工作。
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示“同意將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紀念館”。
1999年2月1日,老舍誕辰100週年前夕,老舍紀念館正式對社會開放。
目前,老舍故居已被確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濟南故居
老舍濟南故居一處在濟南南新街54號,儲存完整,已成為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一處在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辦公樓。
老舍來濟南時第一年還是單身,學校安排他住在辦公樓二樓西頭陽面第一個房間居住,包括《濟南的冬天》在內的系列散文《一些印象》誕生於此,以濟南為背景的20萬字長篇小說《大明湖》也誕生於此。1997年老辦公樓意外失火被毀,後按原外觀重建。老舍一生67年,他先後在北京度過了42年,剩下的25年是:英國5年,新加坡1年,山東7年(上個世紀30年代)——濟南4年半、青島2年半,漢口半年,重慶7年半,美國4年。然而,在老舍的散文裡沒有寫過紐約,也幾乎沒有寫過倫敦(寫了一點留英回憶)、新加坡,寫漢口、重慶、成都的極少,寫青島的有二三篇,就是第一故鄉北京也寫的不多;唯獨濟南,他不但寫了,而且是長長的系列,而且,寫得那麼動人,富有詩意!這實在是老舍寫作中一個奇特的現象。
如今在濟南大明湖南岸,建有“老舍與濟南陳列館”。
老舍的故事主要三個,分別是:
1.文革
1966年夏天,“文革”風暴呼嘯而至,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頃刻間陷入一場空前浩劫。
8月23日,老舍去北京文聯“參加運動”,受到了“造反派”和“紅衛兵”的批鬥。他們強加罪名在老舍頭上,使老舍遭到了人格上的侮辱。如此不堪忍受的侮辱降臨到頭上,老舍毫不猶豫,平靜而堅定地選擇了死亡。
8月24日凌晨,年近古稀遍體鱗傷的老舍先生獨自走出了生活了16年的丹柿小院,來到德勝門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在太平湖邊坐了整整一天和大半個夜晚,然後步入湖水自盡。沒有人知道,在老舍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坐在太平湖邊都想了些什麼。
2.自殺
老舍自殺的太平湖現已不在,老舍的兒子舒乙在其文章《爸爸最後的兩天》中說過:“太平湖悲劇發生12年後,有一次,我偶然開啟一張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圖,竟一下子找到了父親去太平湖的答案。太平湖正好位於北京舊城牆外的西北角,和城內的西直門大街西北角的觀音庵衚衕很近很近,兩者幾乎是隔著一道城牆、一條護城河而遙遙相對,從地圖上看,兩者簡直就是近在咫尺。觀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這裡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親為她買的。我恍然大悟:‘父親去找自己可愛的老母了’。太平湖過去蘆葦叢生,充滿野趣,後來湖水被填平了,建成了北京地鐵修理總廠,今天即使尋得到舊處,也見不到湖面。”
3.愛情
胡絜青和老舍都是滿族正紅旗人。胡絜青自幼好強,向母親提出要上學,將來憑本事吃飯。就這樣,她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女子分校和北京師範大學讀書。老舍24歲時去英國東方學校教漢語。後又在新加坡一所中學教了半年書,1930年回國,住在好朋友白滌洲家。
1930年,北師大音樂老師帶胡絜青到白滌洲家中,請老舍到北師大演講,老舍欣然應允,這是胡絜青與老舍的第一次見面。爾後,朋友們便極力撮合這門婚事。後來,老舍回濟南教書。放寒假時,他給胡絜青寄來一封長信,介紹了自己的身世。信中說:“你給我的第一印象,像個日本少女,你不愛吭聲……你我都是滿族人,生活習慣一樣。你很好學,我對外國名著、外國地理、歷史、文學史也很瞭解,彼此有共同語言,能生活到一起。”
老舍還在信中提出“約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窩頭,如果天天想坐汽車就別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學一門專長;第三,不許吵架,夫妻和和睦睦過日子。 老舍還說:“我沒有歐洲人的習慣,出去時,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跟著打傘,我不幹。如果心裡有氣,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幹。我願建立一個互相友愛、和和睦睦的家庭。” 此後,老舍一天去一封信,連續寫了一百多封信。
胡絜青與老舍第一次擁抱,是在中山公園後面的小沙灘,這是在那個守舊的年代,兩人做出的“大舉動”,也是他們人生道路上同風雨、共患難的開始。 1931年夏天,在燈市口一家三層樓的旅館裡,在羅常培先生主持下,胡絜青和老舍結了婚。結了婚後的第二天,老舍對胡絜青說:“我有一句話必須說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兒不言語,抽著煙,千萬別理我,我是在構思,絕不是跟你鬧彆扭,希望你別打擾我。”他又說:“咱們要和睦相處,決不能吵架拌嘴。”這句話成為老舍夫婦恪守的信條,他們共同生活了35年,從沒有紅過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