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食傷生財

    歷史基本是儒生寫的,儒家講究君君臣臣,做臣子的是不能背叛君主的,但是司馬懿父子,把君臣關係顛倒了,把背叛君主發揮的淋漓盡致。所以司馬懿父子在歷史上的名聲很臭,而至於整個晉朝讀書人往往都是拿晉朝做反面教材的,例如什麼晉惠聞蛙、八王之亂、永嘉之亂。

    事件1: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馬懿為首的父子三人發動了震驚中外的高平陵事變,奪得了曹魏政權,從此曹氏集團成為傀儡。

    事件2:

    公元254年二月,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后的父親張緝密謀廢掉司馬師,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敗露之後,司馬師逼曹芳廢除張皇后,另立王皇后,由於曹芳參與了此事,司馬師廢掉曹芳,立曹髦為皇帝,從此曹魏的皇帝成了吉祥物。

    事件3:公元260年五月,司馬昭殺了曹髦,立曹奐為天子。

    事件4:公元265年12月,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於自己,名奪了曹魏政權,從此篡位之旅畫上句號。

    綜上,各位看看司馬懿父子,作為魏國臣子,奪政權,弒君,根本沒有任何忠君之心,陰謀篡位,怎麼能夠留下好的名聲?

    只能留下千古罵名。

  • 2 # 漫譚古今

    在歷史上,主要脈絡的朝代,得天下最不正的,就是晉朝。

    秦→漢→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秦朝:當年秦國那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吞併的,真刀真槍打了很多年。

    漢朝:劉邦帶領一群草根起家,南征北戰,東殺西砍,一步一步得了天下。

    晉朝:靠著司馬懿老狐狸,還有他的兒子們,耍陰謀詭計,弒君殺臣,得了魏國的皇位,輕易地俘虜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劉禪,又趁著東吳鬧家亂一舉拿下江東。司馬家爺幾個,得天下太容易了。

    之所以西晉有八王之亂,就是國家沒有開國元勳級別的人物,誰也不服誰,都想當皇帝,可是,瞧瞧這幾塊料,都沒有當皇帝的能力,於是就亂成了一鍋粥。最後讓“五胡”鑽了空子。

    看看人家漢朝,呂后當權,也把朝廷弄得很亂,諸呂野心勃勃,眼看著就要亂,可是人家有開國元勳周勃陳平等,一舉粉碎諸呂,迎來了大漢朝的“文景之治”。

    隋朝:開始得皇位也是不太光彩的禪讓,但是即位後的楊堅面對的國家亂七八糟,也是透過一番艱苦奮戰的了天下。

    唐朝:李淵父子得天下的故事,透過《隋唐演義》等,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李世民出生入死的戰鬥故事,人們一直津津樂道。

    宋朝:得皇位是“黃袍加身”,讓人覺得是在演戲。但是,當了皇帝的趙匡胤,南北征戰,很不容易。其實,趙匡胤開始做皇帝的地盤,就是河南省周邊那一點地方,周圍還有十個國家呢!宋得天下也不容易。

    元朝:就不用細說了,蒙古鐵蹄彎刀,橫掃大江南北。

    明朝:朱元璋草根出身,全靠自己的努力,擊敗了稱霸歐亞大陸的蒙古勁旅,實在是了不起啊!

    清朝:開始有點“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意思,你看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上吊了,明朝滅亡了,就在此時滿族人進關了。但是有一點,滿族是一個小民族,這個雄心勃勃的小民族,要統治全國!談何容易!一步步的打吧,既要消滅李自成的殘部,又要消滅明軍的抵抗勢力,艱苦的統一戰爭開始了。

    這就是歷史上,主要脈絡朝代得天下的簡要敘述。就是晉朝,不僅得天下的手段不光彩,也沒有費大力氣,所以人們都吐槽司馬懿爺幾個。

  • 3 # 曹老師xixi

    一、得國不正、不仁不義

    司馬懿是曹丕的四友之一,卻奪了曹家的天下,雖然曹家也是奪的劉家的天下,但是漢朝幾乎已經衰敗,是在曹家父子孫三代人的手上,中原地區又重振雄風,抵禦外辱,恢復民生,而司馬家呢?坐收漁翁之利,靠是欺負曹芳孤兒寡母,靠的屠刀的血腥鎮壓。

    打個比方,劉家的公司即將破產,欠債無數,曹操作為CEO把劉氏公司又做到了天下第一,經過董事會研究,曹操擔任董事長,曹家成為最大的股東毋庸置疑,司馬懿就是用了卑鄙手段,硬奪硬搶,把不服的人全部殺掉。司馬家族可以稱為血腥奪權的代表了。

    二、開國之君、昏庸無能

    晉朝的開國之君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司馬炎可以稱為是紈絝子弟的代表,司馬炎繼任晉王的時候,蜀漢已亡,曹魏已空,東吳已衰,就是換個劉禪當君主,天下一統也是大勢所趨。司馬炎在280年統一全國,按照正常歷史流程,開國之君必然是與民休息、勵精圖治。而司馬炎卻是荒淫無度,居然無聊到出現羊車巡行這樣的醜聞,上行下效,官員腐敗貪汙,民間嗑藥鬥富,社會風氣一派頹廢,西晉名臣劉毅評價司馬炎的王朝堪比桓靈,可想而知,國家在司馬炎的統治下是多麼的衰敗,最後在立儲上也不走尋常路,立了個傻子。

    三、毫無建樹,禍害無窮

    要說中國歷史上最垃圾的大統一封建王朝是哪個,有晉朝在,沒人敢說第一,晉朝在一片形式大好的局面下,本可以開創一代盛世,卻把一手好牌全部打炸胡。

    290年,司馬炎去世後,僅九年,開始了歷時7年的八王之亂,亂局剛結束,又開始了更加黑暗的五胡入華,接著皇帝被俘,到了東晉,繼續如此,沒有一個明君,都是昏昏沉沉,過了莫名其妙。

    整個晉王朝就是無尺寸之功,不僅沒有結束三國的戰亂,反而開創了更加長久的,歷時近300年的,更嚴重的戰亂。

    就憑藉這三點,司馬家從開始到結束,都做了些什麼?能不被後世唾罵嗎?

    另外補充一點,有人說司馬懿抵蜀入侵對魏有大功,實際上司馬懿的軍事能力並沒有那麼高,諸葛亮六出祁山,前四次都是曹真指揮的,兩勝一敗一平,第五次北伐,曹真病重,返回洛陽,司馬懿禦敵,上來給張頜害死了,從此開始了他的龜縮戰術,接著諸葛亮就病逝在五丈原,到底有什麼軍事能力,最後在諸葛亮靈柩回蜀中,死諸葛還嚇跑活仲達,現在的影視劇把司馬懿的能力說的太離譜了。

  • 4 # 青言論史

    (首先糾正一下,統一三國的是司馬懿祖孫四人,真正完成統一大業的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可不是他大伯和他爹。)

    司馬懿父子的名聲,雖然算不上甚好,但是說唄“後世口誅筆伐”,未免也太過偏頗。最起碼,正史之中的《晉書》和重要程度不亞於正史的《資治通鑑》,對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三人的評價還是不低的。

    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晉書-宣帝紀》軒懸之樂,大啟南陽,師摯之圖,於焉北面。壯矣哉,包舉天人者也!《晉書-景帝文帝紀》

    但是無論是哪朝哪代,史學界乃至大眾百姓對整個司馬家族的評價都不高。這很大程度上和他們所創立的晉朝的萎靡不振有關。

    晉朝在開國之初,也曾雄極一時——掃清六合、席捲八荒,統一天下,海內清一。然而僅僅不到二十年後,這幫司馬家的司馬玩意兒就大打出手;隨後,五胡亂華,中原板蕩,神州陸沉。中華大地陷入了更為長久的混亂和動盪之中。

    除了司馬炎和司馬紹以外,兩晉十幾位皇帝,不是弱智(司馬衷、司馬德宗),就是小孩子;哪怕是那個打贏了淝水之戰的晉孝武帝,也是個醉鬼(最後死在女人手裡)。以至於後人在編寫史書時,竟然採信了“東晉世系是琅琊王妃與人私通的產物”的說法!

    其實又何止皇帝呢?整個晉王朝從頭到尾,幾乎看不出一點陽剛之氣,只有一味地清談、玄學而已。那麼是誰閹割掉了魏晉士人的雄風呢?這一切的根子,都在司馬懿父子那裡。

    不同於曹操的是,司馬懿這個權臣既沒有安邦定國的貢獻,也並無太多開疆拓土之功,他是純粹靠著政變上的臺。此後他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更是一個不如一個。為了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司馬父子們便採取了相當嚴格的“堵嘴政策”。

    在高壓之下,魏晉士人們不再敢對時政指點江山,只能去搞玄學和清談。畢竟,連軟抵抗的嵇康都能被找個罪名幹掉,還有誰是不能被司馬紹給殺掉的呢?

    這就是司馬家族政權的底色——靠著政變上臺,根基相當不牢。為了讓士大夫們閉嘴,就只能以暴力強權來讓他們安靜。而當一國之士人都被迫或主動地失去了針砭時弊的能力,轉而去搞無謂的玄學,甚至天天沉湎於酒色財氣之中,這個國家還能好嗎?

    從這個角度來講,司馬父子必須為日後中華之慘痛負責。受千夫所指、萬人唾罵,並不冤枉。

  • 5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司馬懿還好,批評主要還是集中在司馬昭、司馬師和司馬炎之上。

    實際上你會發現,即便在《三國演義》裡,司馬懿的人物形象也不是很差,相反羅貫中還替司馬懿做了一番洗白。

    《晉書·宣帝紀》中記載曹操對司馬懿的評價說: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這就是司馬懿“鷹視狼顧”的歷史依據了,但是雖然曹操說司馬懿久非人臣,但是司馬懿到底沒有取代曹氏,至於司馬懿想不想另當別論,總之他沒有這麼做。所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用司馬懿的自述替他辯解說:

    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

    可見羅貫中並沒有把司馬懿當成一個權臣看待,自然也就沒有再《三國演義》中對他口誅筆伐。這是因為司馬懿在政治上確實十分謹慎,譬如他暫避鋒芒,不與曹爽正面衝突。發動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加封他為丞相,但是他不接受,給他加封九錫之禮,他也不接受。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太祖有大功大德,漢氏崇重,故加九錫,此乃歷代異事,非後代之君臣所得議也。”又辭不受——《漢魏春秋》

    可見司馬懿憑藉他的小心謹慎完美躲過了後世對他的惡評,即便他大肆屠殺曹氏宗族,架空曹芳政權,但是因為他沒有實質性的篡權,後世也就沒有對他口誅筆伐。

    但是他的後代司馬昭、司馬師和司馬炎就不同了,司馬昭和司馬師這兩位是直接把魏國皇帝給廢掉的人,而司馬炎直接取代了魏國。司馬懿大肆清洗曹氏宗族後,使得曹氏政權被司馬家族架空。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掌管著魏國的實際權力。

    這些行為激起了曹芳的不滿,打算廢除司馬師的職位,但這件事被司馬師知曉,他先是殺了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接著又把矛頭對準了主謀曹芳,先是廢除了曹芳的皇后,次年直接把曹芳給廢除了。

    可以說做的比曹操還要激烈,自然不難怪後世要對他口誅筆伐了。

    逮捕玄、緝等,皆夷三族。三月,乃諷天子廢皇后張氏——《晉書》;今帝不可以承天緒,臣請依漢霍光故事,收帝璽綬——《魏書》

    司馬師以曹芳昏庸為理由廢除了他,但是誰都知道不過是因為曹芳不聽話。當年漢獻帝也曾以“衣帶詔”密謀消滅曹操,但是曹操也沒有廢除漢獻帝,其中多半是因為出於政治利益的考慮,但終究沒有廢除漢獻帝。

    但這都曹操博得一個奸臣的罵名,而司馬師直接行廢立之事,那麼後世自然會對他口誅筆伐了。宋元之交的史學家胡三省註解《資治通鑑》時評價說:

    王莽、司馬師、蕭鸞同是心也。國之奸賊,必有羽翼,有天下者,其戒之哉。

    清代學者趙翼也批評說:

    司馬氏當魏室未衰,乘機竊權,廢一帝、弒一帝而奪其位,比之於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語矣。

    司馬師把曹芳廢除了,改立曹髦為新的皇帝。本以為司馬氏家族的罵名到此也就結束了,但是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也不是一個善茬,廢除曹芳這件事他也是參與了的。比起司馬師的強硬和殺伐果斷,司馬昭則要謹慎一些。

    譬如曹髦為了籠絡他,九次加封他九錫之禮,他都沒有接受。加封他為晉公,設定晉國,如曹操故事,司馬昭也沒有接受。但實際上這真的是司馬昭認為自己不夠資格嗎?並不是這樣,這裡面有門道。

    曹髦九次加封司馬昭九錫之禮,司馬昭死活不接受,這就很有意思。說明皇帝的威嚴已經不足以駕馭司馬昭,俗話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麼皇帝賞賜你榮耀,你怎麼能夠不接受呢?但不接受恰恰展現了司馬昭那種超然於曹髦之上的地位和權勢。

    所以這把曹髦整的非常尷尬,這等於是駁斥皇帝的面子,讓他下不來臺。細細一琢磨,司馬昭很聰明,他也許是在等待曹髦主動發難。果不其然,忍不下去的曹髦怒斥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於是帶著一群士兵殺向司馬昭的宅邸,但是慘被司馬昭的部下成濟殺死。事後司馬昭還假裝什麼也不知道的說:

    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文王聞,大驚,自投於地曰:“天下其謂我何!——《漢晉春秋》

    弒君如此重大的罪名,如果沒有司馬昭的授意,相信成濟也不敢擅自做主。事後司馬昭假惺惺的替自己辯解說:

    臣聞人臣之節,有死無貳,事上之義,不敢逃難。前者變故卒至,禍同發機,誠欲委身守死,惟命所裁——《晉書》

    意思就是我本來是不敢反抗,打算讓皇帝制裁我,但是沒想到發生了這種意外。

    房玄齡對此批評說:

    世宗繼文,邦權未分。三千之士,其從如雲。世祖無外,靈關靜氛。反雖討賊,終為弒君。

    司馬昭不僅弒君,而且還殺了名士害嵇康、呂安,這也為他博得惡名,使得《廣陵散》成為絕響。

    昭遂殺安及康……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資治通鑑》

    正是在曹操和司馬昭專權的時代,孔融和嵇康這些名士的被殺直接造就了魏晉清談玄學之風,魏晉風度也是在這種“嚴令禁止妄議朝政”的高壓政策下形成的。

    這也就不難理解後世為什麼會對司馬昭和司馬師口誅筆伐,沒有一個好印象了。

    而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終於做了大伯和父親都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取代曹魏政權。他幾乎相當順利的就完成了這個過程,因為從司馬懿時代開始就一直在為後代鋪路,到了司馬炎這一代時,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司馬昭殺了曹髦,改立曹奐為皇帝,司馬炎取代曹奐後做了一件相當不成熟的事情。那就是大封諸王,把大量司馬家族裡的人分封成為諸侯,這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八王之亂”。所以晉朝是相當失敗的一個大一統王朝。

    別的大一統王朝都能維持一段相當長的和平時期,但是晉朝不同,僅僅25年以後就發生了“八王之亂”,一場持續了16年的大動亂。直接導致這個剛剛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再度陷入風雨飄搖,政體動盪中。

    而這又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和北方落入鮮卑、匈奴這些遊牧民族手中。從消滅東吳統一全國到西晉滅亡,它僅僅存在37年的時間又陷入了比三國更加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而晉國也是從一建立之初就陷入腐敗統治中。

    國內社會風氣虛浮糜爛,如通過當官期間大肆搜刮財富變得富有起來的石崇和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的故事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關於兩人鬥富的細節大家可以查閱相關資料。那種令人觸目驚心的糜爛奢侈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令人震驚的。

    而這些都是司馬炎帶動起來的風氣,他自己本身也生活糜爛。

    《晉書·后妃傳》記載說:

    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

    譬如這段就很形象的描述了司馬炎沉迷女色的荒淫生活:

    泰始中,帝博選良家以充後宮,先下書禁天下嫁娶,使宦者乘使車,給騶騎,馳傳州郡,召充選者使後揀擇。後性妒,惟取潔白長大,其端正美麗者並不見留。時卞籓女有美色,帝掩扇謂後曰:“卞氏女佳。”後曰:“籓三世後族,其女不可枉以卑位。”帝乃止。司徒李胤、鎮軍大將軍胡奮、廷尉諸葛衝、太僕臧權、侍中馮蓀、秘書郎左思及世族子女並充三夫人九嬪之列。司、冀、兗、豫四州二千石將吏家,補良人以下。名家盛族子女,多敗衣瘁貌以避之。

    他在民間到處搜刮美女,搞得人們只好故意把女兒弄的很醜,以逃避司馬炎派來的使者的探訪。

    此外,他還公開的賣官,實在是歷代開國皇帝中的異類,而西晉就是在這樣的社會風氣和腐朽統治中敗亡的。

    因此被批評說:

    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太平御覽》記載謝靈運對司馬炎的批評說:

    而世祖平皓,納吳妓五千,是同皓之弊。婦人之封,六國亂政。如追贈外曾祖母,違古之道。凡此非事,並見前書,誠有點於徽猷,史氏所不敢蔽也。

    蘇轍更評價說:

    吳亡之後,荒於女色,蔽於庸子,疏賢臣,近小人,去武備,崇藩國,所以兆亡國之禍者,不可勝數,此則滅吳之所從致也。

    可見司馬炎的名聲並不比司馬昭和司馬師好到哪裡去。這三個人的名聲都是相當負面的,雖然羅貫中並沒有在《三國演義》中花費大量的筆墨塑造三人的負面形象,但是也是把他們三人當做不忠不義之人的典型來塑造的。

    相比之下,反倒是司馬懿的名聲反而要比這三人要好上許多。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6 # 黑水布衣

    兩晉司馬氏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鼎鼎大名了,雖然都不是啥好名聲,後世對於他們的評價整體偏低。為何?怎麼說西晉也是結束了三國亂世的大一統王朝啊。只能說司馬氏自己乾的那些事兒不得人心。

    一、根不紅

    其實東漢司馬氏也算是名門望族了,司馬懿的父親也官至太尉,家族名聲不錯。不過從司馬懿開始,這位西晉的實際創立者,名聲就不好了,到了他兩個兒子更是野心勃勃。有人說:司馬氏父子“仁義禮智信”一個不佔。這多少有點誇張,起碼他們“智”沒啥問題,但其後世子孫就差得遠了。司馬懿誅殺有約在先的曹爽一家,可謂不仁不義;兩個兒子弄權殺帝也是無禮無信。他們一家是在曹魏強大的地基上建立的帝國,得位不正。

    二、苗不正

    很快報應就來了,司馬炎雖然一統天下,但他絕對是歷代開國皇帝中最差的,沒有之一。窮奢極欲,好色貪婪。最差的是,還把皇位傳給了一個白痴皇帝,成了後世的笑柄。而自己的帝國就在不久後的“八王之亂”中滅亡,最可恨的是,這直接導致了中國北方几百年的動亂,屍橫遍野、民生凋敝。

    三、傳承弱

    縱觀整個司馬氏王朝,基本沒出現過啥明君,你讓後世咋評價?西晉滅亡後,流亡到南方的朝廷——東晉,也是扶不起的阿斗。立朝百年有餘,傳承11帝基本都被士族門閥所控制,“王與馬,共天下”就是最好的證明。最後死在了權臣劉裕的手裡。

    四、制度差

    雖然“九品中正制”是曹丕搞出來的,但真正享受到福利的確是司馬氏父子,這使他們門生故吏遍天下,“高平陵之變”後便掌握了曹魏的命脈。可惜風水輪流轉,到了子孫後代的命運卻掌握在別人的手中,這真是天理迴圈。而且“九品中正制”被後世文人批評的最兇,這種使階級固化的制度阻擋了寒門子弟上升的通道,尤其是與隋唐開始的科舉相比,其被詬病也是理所應當的。

    縱觀兩晉,除了文學上的“魏晉風骨”和發展了南方經濟,基本上一無是處,而這兩項和司馬氏家族有何關係呢?自從有了戲曲之後,司馬懿便和他的老上司曹操一樣,是一張大白臉,可惜對於歷史的貢獻他是遠不及曹操的。

  • 7 # v江湖故人v

    總結大概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司馬懿父子是以偷竊、很不光彩的方式攫取到的政權,為後人所不齒。

    眾所周知司馬懿是一個政變高手,也是一個陰謀家。他一輩子瞞過了愛才又妒才、用人又疑人的曹操,熬死了還算賢明神武的新一代君主曹丕,使用狡詐的手段兩次派人誘騙曹爽,取得了高平陵政變的勝利,最終攫取了曹魏政權。但偷竊總是不光彩,為正統的道統體系所不能容忍,口誅筆伐就在所難免了。

    二是從事業方面對比,司馬懿的非正義政治軍事行動較葛亮的正義太過陰暗,為後人嫌棄。

    司馬懿生性殘忍毒辣,看重權術。而諸葛亮生性淡泊注重信義。

    三是從人性角度講:司馬懿父子為人心狠手辣無比,為正統的中華傳統真善美所不相容。

    有句成語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就是司馬昭心狠手毒。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更是達到了變態的地步。

    他將擁護曹芳政變的夏侯玄、李豐、張緝不論男女老少通通誅滅三族。好歹這個國家原來也姓曹的,這三家也沒有深仇大恨,無非就是政見不同而已,他就採取了滅族行動。

    後來他又廢曹芳,立曹髦進一步架空天子,剪除天子羽翼,殺害無辜人等眾多,對曹氏祖先來說犯下了滔天大罪,其殘忍程度直逼董卓。

    司馬昭在司馬師死後,完全繼承了他爸爸和哥哥的殘暴本性,命令手下人活活打死皇帝傀儡曹髦,並玩兒起了廢立遊戲,立新主曹璜當皇帝。

    四是《三國演義》中對司馬懿父子容貌方面的描寫起到了一定的反面作用。

    書中沒有直接寫司馬懿長相醜陋,但借曹操的話來說叫有“狼顧之相”,估計相貌不會偉光正。再聯想到兩版本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司馬懿都算不上好看。

    描寫司馬師時,說他左眼睛下面有一顆黑瘤,黑瘤下面還有十多根很長的黑毛,想想有多噁心吧。對司馬昭的容貌倒是並沒有過份黑化。

    五是司馬懿父子的後輩太過荒唐,荒淫無度,民間都喜歡追本溯源,把賬記在司馬懿父子頭上。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的威望還是相當高的,畢竟將三國的分裂時代推向了統一。

    後來晉武帝司馬炎的荒淫無度,白痴皇帝司馬衷愚蠢無知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在暫短的和平之後,華夏大地再次迎來了大分裂的時代,司馬懿父子的名聲初步敗壞。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

    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

    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 8 # 谷大粒

    三分魏蜀吳,一統歸於司馬家。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宗親權臣曹爽陪幼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掃墓,司馬懿伺機發動政變控制了京都洛陽。自此,曹魏權力轉移到司馬家族,史稱高平陵之變。

    但統一三國的並非司馬懿父子,而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當然父祖打下的基業才是其根本。

    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了新政權,國號為晉, 定都洛陽,即西晉。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全國。晉武帝司馬炎建國始,西晉享國51年,滅東吳成為統一王朝則有37年,共四帝。316年,西晉滅亡。

    次年即317年,皇族司馬睿在建康登基,開創了東晉,是南遷偏安政權,享國103年。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恭帝,建立劉宋,東晉滅亡。

    晉朝司馬家族一共統治了154年,期間民不聊生、內外動盪,可謂是黑暗時期。誠然,權臣篡權乃不忠不義之表現,為古人所詬病不恥,然而司馬家族為後世口誅筆伐的更多是其給中原大地帶來的創傷。

    作為開國君主,且一統三國亂象,晉武帝司馬炎照理來說應該是一位明君,然而情況卻截然相反。典故“羊車望幸”說的便是他,晉武帝后宮妃嬪萬餘人,照顧不來因此每天晚上其坐的羊車停在那位妃子處便寵幸那位。皇帝如此,群臣也就有樣學樣,後將軍王愷與石崇鬥富便眾所周知,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不務正業的氣象中。晉武帝繼任者為痴呆天子司馬衷,這一時期皇后賈南風專權,殺害皇太后、皇太子。由此,八王之亂開始,而這與晉武帝大封同宗子弟為王有關。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極其嚴重的皇族內亂,是一場觸目驚心的王室內部的大屠殺。

    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致使大肆殺戮,社會經濟嚴重破壞,民不聊生。西晉的力量因此消耗殆盡,無力治理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爆發。此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八王之亂乃主要原因。

    五胡亂華長達123年,西晉滅亡(316年)至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也稱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等,是漢民族的一場空前災難。

    百餘年間,胡人及漢人先後建立了數十個政權,戰爭不斷、民不聊生,史稱“五胡亂華”。

    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

    這一時期,大量西北諸胡和北方鮮卑入侵中原,中原士族十不存一。《王導傳》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中原漢族超半數人南逃,規模達數百萬之眾,歷史上將此次事件稱為“衣冠南渡”。

    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如 “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數十萬百姓,其繼任者石虎更加殘暴。五胡亂華,民不聊生致使“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百姓只得“民盡流離,邑皆荒毀,由是劫抄蜂起,盜竊群行”。

    滅絕人性的“雙腳羊”也發生在這一時期,五族之一的羯族“享受玩樂”完漢族女性後,對其屠宰分食,完全把人當作兩隻腳的牲畜,毫無人性可言。漢族人民在這一時期,人口急劇下降。

    司馬家族統一下的中原,國家社會不僅沒有向前向上發展,甚至大倒退。司馬統治者昏庸無能、皇族內部的權力鬥爭致使漢民族遭受史無前例的恥辱與殺戮,是黑暗時期,如此司馬家族又怎能不被後世口誅筆伐呢。

  • 9 # 盜帥夜留香YE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統一三國的並不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而是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畢竟司馬昭滅蜀不久就去世了,是司馬炎滅掉了吳國,所以這道題把“司馬懿父子”換成“司馬懿祖孫三代”或者“司馬氏”更妥帖一點。

    那麼言歸正傳。

    為什麼歷代文人百姓對司馬氏的評價都不算很高,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得朝不正,忘恩負義

    這一點大家應該很好理解。

    魏武帝曹操開基,魏文帝曹丕立業,開創出曹魏萬里河山。只可惜傳至小皇帝曹芳在位,魏國朝堂人才凋敝,當年追隨曹操開疆拓土的功勳宿將所剩無幾,再加上大將軍曹爽才疏學淺,不學無術,根本鬥不倒司馬懿。

    可憐高平陵之變,曹家三代創下的基業,直接淪於司馬氏之手。

    要知道司馬家之所以能在曹魏集團平步青雲,離不開曹家三代的重用和提拔,結果司馬家一朝得勢,就欺負曹氏微弱,篡奪了曹氏江山,一句“忘恩負義”的評價是絕對跑不了了。

    但其實權臣篡位自立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不少見。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城頭變幻大王旗,篡權奪位之事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

    就像我們熟知的劉裕篡晉、蕭道成篡宋、楊堅篡周、趙匡胤篡周、李昪篡吳,這基本上都屬於權臣自立,難逃忘恩負義的罵名。可為什麼他們的名聲沒有像司馬氏一樣,為千夫所指,為世人唾罵呢?

    這就源一下兩點原因。

    名聲在外,家喻戶曉

    有句話說得好。

    槍打出頭鳥。

    司馬氏的名聲之所以這麼臭,這與司馬懿太過出名是分不開的。

    截止到今天,三國已經成了首屈一指的歷史大IP,幾乎上到八十老朽,下到六歲頑童,無論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只要是智力沒有問題,那都談論兩句三國。

    尤其臥龍鳳雛、五虎上將、水淹七軍、赤壁之戰這些熱點名詞,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這人熱點人物,更是到了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地步。

    司馬懿在三國故事中雖然不是什麼正面人物,但作為三國後期第一反派,他也蹭著諸葛亮和蜀國的熱度,變成了熾手可熱的流量人物。雖然評價可能不怎麼好,但無可否認,他的知名度絕對是打響了。

    那麼司馬氏最終的篡位之舉,就如同白紙點墨,讓人看得再清晰不過了。

    而像劉裕、蕭道成、李昪這些人,如果不是對歷史有些瞭解,或者刻意去查閱資料,估計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們是幹嘛的,又何來罵名呢?

    或許有人會問了,那楊堅、趙匡胤也是篡位,有很出名,為啥不見罵名呢?

    這就要源於下一個原因。

    禍亂中原,異族南下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王朝的開創者,並不是看他用什麼手段攫取權力,而是看他用到手的權力開創了一個怎樣的王朝。

    楊堅篡北周,手段極為殘忍,幾乎殺近了宇文皇室。尤其是周靜帝宇文闡兄弟幾人,被害時不過是幾歲孩童。按說如此行事的楊堅,早就應該被人戳著脊樑骨罵。

    但楊堅畢竟建立了統一而強盛的隋朝,又頒行了很多利國利民之策,屬於歷史上少於的明君,因此很容易就得到了大家的諒解。

    而趙匡胤篡後周,欺人家孤兒寡母,手段令人不齒。但北宋畢竟結束了持續五十餘年的五代亂世,雖然沒有做大一統,可至少讓百姓過上了安穩富足的生活,於國有利,於民有功,因此也很容易就被原諒。

    至於司馬氏篡魏,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其實史書上對於司馬炎的評價還是正向的,畢竟結束了三國亂世,建立了一個強盛的大一統王朝,這份功績是任何人都不可磨滅的。

    只可惜好景不長,僅僅二十多年之後,作為開國皇帝的司馬炎剛剛駕崩,晉朝內部就爆發了影響深遠的八王之亂,直接掏空了晉朝的國力,直接導致異族南下,五胡入侵,中原大地直接淪於異族之手。

    晉朝皇室衣冠南渡,在長江以南苟延殘喘,何曾想過長江以北的百姓都過著怎樣水深火熱的生活?

    晉朝皇室的內亂,直接導致了中原大地近三百年的割據之亂,以至於後來的隋唐五代的君主,身上多多少少都有少數民族的血統。

    所以說,晉朝對中國歷史是有消極的作用的,持續戰爭割據,直接導致的就是生產力衰退,百姓的幸福感不強,社會停滯不前。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從八王之亂到隋唐一統這二百八十年間,中國始終是在一個大一統的王下,那麼社會發展將會進步多少?

    結語

    所以說司馬氏為何罵名千載。

    就是因為司馬氏篡位,雖然結束了一個近百年的亂世,卻開創了一個近三百年的新亂世,這罵名背得是名副其實,無可辯駁。

    再加上司馬氏得朝不正,又是名聲在外,這三種因素交雜在一起,想不被針對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豆芽飯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