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國書生

    李廣是西漢初期一名著名的軍事將領,得益於“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和“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等詩句使人們熟知這位將軍及其一生都未能封侯的不幸遭遇。

    李廣不能封侯的原因和運氣有一點關係,但不全是運氣導致的。漢高祖劉邦白馬之誓明確規定無大功不得封侯,而李廣一生雖然經歷數十次戰鬥但是真正能夠成為大戰的戰鬥沒有幾個,所以立下的戰功不夠封侯。西漢初年明文規定,斬首一千以上就可以封侯的,也就是李廣沒有一次戰鬥是斬首一千級以上。其次,李廣確實有點運氣不太好,往往是以偏師遭逢敵人的大部隊,這樣又談何戰功呢?

    說李廣不能封侯不全是運氣的原因在於李廣曾經有過封侯的機會,可惜因為其不懂得政治,導致這次機會白白流失,何其遺憾。七國之亂的時候,梁王劉武為長安抵擋著七國叛軍,李廣以良家子的身份跟隨周亞夫解梁國之圍,在梁國都成之下一戰成名,這次的功績可以使李廣至少得到關內侯的爵位,可是李廣不懂政治接受梁王劉武的饋贈。大家想必清楚,梁王劉武和漢景帝劉啟的敏感關係,再者作為中央軍的將領接受地方軍閥的饋贈就很容易令中央懷疑二者之間的關係了。

  • 2 # 樾鏹

    其實非也,李廣難封侯的原因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沒有大的軍功足以封侯,自身毛病其實也有點多。

    一、殺降,任隴西太守殺了八百羌人,為其政治汙點。

    二.李廣一生征戰無數可是不是敗了就是被俘。雖然資歷老,但是沒有硬貨,這是個致命傷。看看霍去病一戰成名 封狼居胥,封了最高等的萬戶侯—冠軍侯(這還是個22的少年)。

    三、心太窄,不容人。和同事關係也不咋地,導致漢武帝也對他有成見。

  • 3 # 溱湖夢客

    自然不是。“李廣難封”,究其原因,還是他自己的過錯。

    就《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記載而言,李廣難封絕非偶然。以下列出李廣的幾件事情,逐一分析:

    其一、文帝說李廣“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此句在我看來,僅僅是指李廣勇武非常,但身處和平年代,一身武藝無可施展。此處點明瞭李廣武藝高超,《史記》中對李廣武藝高超多處描寫。

    其二、“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這段是說李廣在梁國境內打了勝仗,身為朝廷官員,卻接受了諸侯國的賞賜,回朝後,功過相抵。對此,我不太能夠理解,李廣好歹也是官宦之後,最基本的政治方向都搞不清楚嗎?

    其三、李廣多次打下勝仗,但每次不是自己計程車兵殆盡,就是需要他人救援、合夥制敵。多少次都是有功有過,幾乎沒有一次拿的出手的戰役。縱有一些勝仗,我總感覺不是一個將軍在打仗,而是一個瘋狂的賭徒在拿命去賭博。

    其四、李廣肚量小,有些睚眥必報的心理。李廣被罷職為民,有一天晚上打獵被霸陵尉攔下,後李廣復職即殺霸陵尉。李廣曾向人說,自己誘降敵軍八百人,後坑殺。殺降不祥?

    其五、李廣最後一次出征,跟隨衛青。但在征途中又不聽調遣,以致自己所部消耗殆盡,為了不讓部下受責,飛將軍自刎以謝罪。將軍死後,軍民無不為其流涕傷心。

    (飛將軍自得之處,此不加敘述,僅點其缺點,以正文題)

    總而言之,飛將軍不太像一個將軍,或者說不是一個將帥之才。他身上有一種先秦義士的風範,有一些流氓氣質,更有一份江湖氣息。他應該是朱家、郭解其人,是輔助條侯的劇猛。而那時,就不會平白多處這份慷慨悲涼之感。

    “李廣難封”,或許說:飛將軍豈是朝廷中人!不是更好嗎?

  • 4 # 蒼松院

    飛將軍李廣難封,是有運氣不好的因素,但主要還是他自己的原因。

    首先,在漢景帝的時候,李廣就有一次機會,但被他自己的腦殘情商給報廢了。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平叛,立有很大的功勞,按說戰爭結束後,他封個侯絕對沒有問題。可這時候,他自己幹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接受了梁王劉武的將軍印。而梁王是景帝的同胞弟弟,很受太后老孃的溺愛,一直垂涎皇帝哥哥的寶座。因此,景帝對這個弟弟內心非常猜忌和厭惡。聽說李廣受印這件事後,非常惱火,不殺李廣已是皇恩浩蕩,封侯那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

    其次,意氣用事,沒有大將風度。在漢武帝時期,李廣有次因戰敗被廢為庶人(平民),無所事事就經常出去打獵。有天晚上才回城,按當時的律法,關門不能再開。但李廣不吃這一套,要通關,但遭到守關校尉的堅決反對。李廣最終在外面過了一夜。後來,漢武帝重新起用李廣為邊郡太守。李廣就讓朝廷批准那個守關校尉和他一起去。一到邊郡,李廣就隨便找了個藉口將那名校尉處死。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李將軍心胸何其狹隘!

    李廣李將軍這個人,可以說不像一個體制內的將軍,更像一位快意恩仇、實誠勇猛的江湖豪客。其未封侯,是命運,更是人事。

  • 5 # 阿武同學

    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是無法讓漢武帝喜歡他,而他看不上的衛青、霍去病又深得漢武帝的喜愛。而他自己的性格上的自負更加不可能讓漢武帝封侯給了他。他的故事要告訴後人,無論多有能力,自負確實不能有

  • 6 # 破乞

    第一:李廣的一生,經歷了文帝、景帝和武帝三個朝代。文帝就讚歎李廣的英勇,說他要是生在高祖時代,輕輕鬆鬆就能當個萬戶侯。可惜文景之治那時候,休養生息,對邊境的匈奴,實行的也是和平策略,李廣根本沒有立戰功的機會。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文帝和景帝的時代,大家就都認為李廣應該封侯了。

    後來漢武帝上位,改變了對匈奴的政策,多次對匈奴發起戰爭,按理說,李廣封侯的機會應該來了。可是咱們這位飛將軍李廣,點實在太背,漢朝和匈奴之間大型的戰役,他參加了四次,卻都沒能如願封侯。後來連司馬遷都在史記裡說李廣點背。

    第二:李廣背在哪,結合他參與的那四次戰役來看。

    第一次,李廣和漢武帝的小舅子衛青搭檔,以偏師遭遇匈奴主力,李广部隊的軍力和匈奴相差好幾倍,結果全軍覆沒。要不是匈奴想活捉李廣,他可能就在這場戰役中掛了。以李廣的戰績,罪當殺頭,可漢武帝愛才,只是將李廣貶為平民。

    第二次,漢武帝派出的還是衛青和李廣。可匈奴一聽是飛將軍李廣領兵,都繞開他的駐地,不和他正面開打,結果李廣自然也就沒有戰功可言。

    第三次,李廣的戰績可真是可圈可點,以四千兵力擊退匈奴四萬人馬。可這位飛將軍真是不走運,因為同時和匈奴開戰的還有當時的後起之秀霍去病,人家在那一戰中,砍下了匈奴三萬三百顆腦袋。當時漢武帝對於戰功的考核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殺敵人數。李廣這一戰雖然可以說的上是驚天地涕鬼神,可他的部隊也傷亡慘重,漢武帝算了一下賬,李廣功過相當,還是不能封侯。

    經過了這三場戰役,咱們大概也看出來了,李廣這個人,確實是點背。但咱們怎麼認為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當時,李廣點背成了漢朝上上下下的共同看法。

    這時候,漢武帝正在準備和匈奴的最後一戰。在漢武帝的計劃裡,這次出征,原本沒有李廣的份。可是快六十歲的李廣知道,這是他人生中馬上封侯的最後一次機會,就再三請求漢武帝允許自己出徵。漢武帝實在不好意思,答應了。可是出發前,漢武帝私下交代衛青,李廣這人點背,別讓他和匈奴直接開戰。

    李廣不知道這是漢武帝的安排,出發前一看衛青給自己安排的路線不是和匈奴主力作戰的路線,哪裡甘心啊,可軍令如山,又不能不服。要說李廣,點也真不是一般的背,他的部隊竟然在沙漠裡迷路了,延誤了匯合日期,等衛青那邊打敗匈奴,李廣的部隊才姍姍來遲。在歷朝歷代,延誤軍期,都是大罪,李廣羞愧難當,自殺謝罪。一代將星,就這樣死在了沙漠。

    第三:咱們基本上也感覺到了,從頭到尾漢武帝對於李廣其實是很欣賞的,雖然沒有封侯,可漢武帝給他的官也不小。當時李廣的官職,相當於大內總管,在九卿當中也是排在前三位的。而且從後來對李廣兒子封侯的安排上,也能看出漢武帝對於李廣是相當有感情的。

    第四:《史記》中司馬遷在寫李廣的時候,加入了許多個人感情,很多人讀到李廣的故事的時候,都被司馬遷給帶溝裡去了。

    再加上後世不得意的文人常常十分投入地把李廣想象成自己的化身,這種代入感,讓“李廣難封”這個雪球越滾越大,逐漸成為了懷才不遇的代名詞。

    釋出於 2019-06-24修改

  • 7 # 半子夢

    李廣一生屢經磨難,戰功卓越卻未得封爵。後來,“李廣難封”用以慨嘆功高不爵,命運多舛。

    為什麼李廣難封,原因很多

    首先客觀原因來說:

    1,景帝在位時,不主張進攻,採取"和親"政策以求發展,李廣主要做守城抵禦匈奴,並以此成名,但很難受封。

    2,漢武帝時,國家採取進攻政策,,李廣與匈奴作戰七十餘次,出生入死,殺敵無數,但一向以硬碰硬,從而常常導致傷亡或慘敗。這戰績很難封爵。

    主觀

    1,治軍不以紀律,不重文書,不重視制度的建設和管理。

    2,他缺乏政治意識,一直以軍人樸素的觀念看待處理問題,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易成為政客的犧牲品。從他殺俘,自殺就能看出。

  • 8 # 滴水之悟

    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是一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他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一生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避之數歲”。李廣又是一位最能體恤士卒的將領。他治軍簡易,對士兵從不苛刻,尤其是他與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風,深得將士們的敬佩。正是由於李廣這種戰鬥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後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願在他麾下,“鹹樂為之死”。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

    史記把李廣和程不識對比來寫,也能看出李廣難封的一些原因。

    李廣與程不識都是西漢名將。李廣的祖上李信是秦國大將,曾率數千人攻逐燕太子丹(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他一手策劃的),並生擒之,後因誇口用20萬人可滅楚國,失敗而歸。李廣生得一雙猿臂,精於騎射。一次率百騎突擊於大漠之中,追殺三個匈奴射手。大漠沙盛雪,溯風摯凜冽,曠野馳騁,李廣一馬當先,獨弓射殺二人,生擒一人,返回途中與數千匈奴兵不期而遇。漢兵一時大驚,立時想在大敵廣漠前逃奔。李廣急忙攔住說:“大漠曠野,如何逃脫得了性命?不如留在這裡,他們反而會起疑,不敢貿然進攻。”

    李廣率百騎大模大樣地進到離匈奴兵二里處,命兵士下馬休息。匈奴兵素聞李廣勇名,疑懼未定,不敢出擊。有白馬將走出匈奴陣列,李廣飛身上馬射殺之,歸隊後命兵士們歇馬解鞍,臥地而息。

    由日暮相持到半夜,燕山月似鉤,曠野靜默,匈奴兵終不敢擊,又怕中埋伏,竟悄悄撤退了,李廣將士全身而還。李廣勇猛善戰,又會用兵,而且體愛下屬,所得賞賜全部分贈部下,領兵40餘年,家無餘資。行軍打仗沒有嚴格的命令約束,宿營時人人自便,不設哨崗,但從未遭到襲擊。兵士部屬們都願意為他效死命。

    與李廣同時的程不識,也是邊關名將,以治軍嚴厲著稱。行軍打仗紀律嚴明,號令整齊,宿營時多設崗哨,兵士不得亂走,因而也不曾遭到襲擊。程不識說:“李廣治軍很簡單,但如果敵兵突然發難,恐難以自保。但軍士卻能因其寬鬆仁愛而死命以效。我軍雖然嚴肅緊張,少了活潑氣,兵士也不自由,但能團結凝聚,從不懈怠,聽令而動,因此敵人也不敢侵。”相比之下,匈奴兵更怕李廣,兵士們也以隨李廣為樂,而苦從程不識。

    治軍以嚴為首,如無制度約束,就太兇險。李廣讓士兵自由活動,以他的才能膽識,可以這樣,但其他人則不可這樣。效法程不識,雖然無功,但不會失敗;效法李廣,又無李廣之才,則禍患暗生,不被敵人擊敗,就會因內訌而敗。

    看他們的行動風格可以看出,他們都是當時名將,都能建功殺敵。但二人結局並不一樣。士卒苦於程不識,但程不識因嚴謹自律,最後官至太中大夫。李廣驍勇善戰,立功無數,名震天下,因不服老,隨大將軍衛青出戰匈奴,迷失道路,沒能按預定計劃與衛青合圍匈奴,致使單于夜遁逃。按軍法,失期當斬。回京途中,李廣喟然長嘆:“廣年六十餘歲矣,終不能復對刀筆吏。”於是拔刀自刎而死。士卒百姓皆為之涕淚。到李廣的孫子李陵投降匈奴,李氏一族名敗聲沒。

    李廣的難封的悲劇性因素其實是很多的,有表面的、深層的,時代的、個人的,偶然的、必然的。

    一、自視甚高,不懂戰略。李廣本人自以為天下無敵,從心底裡蔑視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麼,多虧匈奴人不懂漢家孫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廣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計捉走或殺死。雖然李廣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敢,但李廣除了力戰外,不懂戰略部署,從戰術上勝敵人,只是以勇猛勝人,如一介猛夫,自負非常輕敵。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李廣被捉。此點說明李廣一介勇夫,除了單對單、等對等、多打少外,只要敵人兵一多,李廣便無可奈何,要麼兵敗,要麼被捉。

    二、心胸狹窄,意氣用事。李廣設計逃走,李廣兵敗,當斬,贖為庶人。李廣回霸陵亭太晚,城門已關。霸陵亭尉趁著一股酒勁,呵斥廣:“今將軍不得夜行,何況你是前將軍!”李廣氣而無可奈何。雖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辦事。等李廣又一次被皇上用為右北平太守時,李廣心想:“上次被那個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視我飛將軍,這次我非殺了他而後快。”於是李廣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後而斬之。這一點說明李廣心胸太狹窄,心中容不得對自己有意見的人。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李廣心裡竟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見李廣氣量狹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廣不殺霸陵亭尉的話,霸陵亭尉必然會內疚自責,感激李廣的不殺之恩,他也必然在殺敵時力戰以報答李廣,但李廣卻憑一時之氣殺了他。沒有恢宏氣度的人又怎麼會去統領千軍萬馬呢?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後韓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後,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灑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三、虧心殺俘,因果報應。李廣數不能封侯,於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註定不封侯?”王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四、不聽指揮、不顧大局。李廣在參與衛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時,衛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一介勇夫思想的頑疾又出現,他請戰當先鋒,但衛青卻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李廣怒而回部。一是衛青瞭解李廣,李廣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沒有大局意識,跟敵人小打小鬧行,大規模作戰就不能勝任了;二是衛青看到李廣年紀也大了,體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廣急於封侯,想最後一博取得戰績,因此在他這種急於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失誤。因此衛青還是很理智的拒絕了李廣的請戰請求。但就是讓李廣從側路進攻,李廣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于逃跑。衛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然後引刀自剄,死的很悲壯,百姓聞之皆慟哭之。最終李廣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五、不識時務、不懂政治。說到跟匈奴的大戰鬥李廣沒有勝過,但在“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事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援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當時李廣為什麼要接受將軍印呢,還是一點原因李廣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係,自以為立下戰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我的獎賞,我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結果李廣此舉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老子曰:“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但李廣卻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

  • 9 # 雨大禮炮

    李廣難封!時耶?命耶?

    非也。非不封,不足封。

    封,封什麼?封侯。有漢一代,自高祖劉邦刑白馬而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後,侯爵,就成了所有非劉姓人臣一生所能追求的最高勳爵。

    封侯難嗎?不難,就某幾類特殊人群來說,確實不難。這些能讓李廣羨慕嫉妒恨的特殊人群特指如下:外戚,投降輸一半的小國君主,方士。

    外戚:除了宗室,外戚應該是與最高統治者血緣關係最近的一類人,封侯的機率肯定也高於其他人。

    漢文帝劉啟的表哥、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在文帝時期獲封魏其侯;

    漢武帝劉徹的舅舅田蚡獲封武安侯。

    其實,長平侯衛青、冠軍侯霍去病也算外戚,但此二人能封侯的原因主要還是靠軍功,故不列入此類。外戚,是因血緣關係易封,對於這類人,李廣可能只有羨慕的份。

    投降輸一半的小國君主:這類人更特殊,因為他們原本都是國主,被大漢的天朝氣質折服,率部來降。好吧,投降輸一半,王是當不成了,封個侯算了。漢武帝一朝被封侯的七十五號人之中,這類人將近一半。對於這類輸了一半還能封侯的人,李廣大概是嫉妒的吧。方士:漢武帝晚年為求長生,迷戀神仙方術之類,因此產生了最最特殊的一種封侯現象。一名叫欒大的方士,因為能夠進獻“仙方”而被封侯。對於這個僅此一例的封侯,李廣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棺材板還壓不壓得住。

    就算有再多的羨慕嫉妒恨,李廣也只能收拾好心情,老老實實的掙軍功,以求覓得封侯機會,這也是最正大光明、最令人信服的封侯方式。男兒功名馬上取。但李廣的軍功夠得上封侯嗎?讓我們透過太史公的記錄來一探究竟。

    從軍伊始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

    《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從軍的起點還不錯,因軍功升為中郎,武騎常侍。都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李廣加油吧,別人輸一半,你已贏了一半,封侯或可期。

    抗擊匈奴(進攻篇)

    漢朝初期,最有威脅的外患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在太史公的記載中,李廣參與了五次進攻匈奴的戰役,我們來看一下他的戰績。

    第一次: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匈奴單于,派大軍在馬邑兩旁的山谷中埋伏。此次戰役李廣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統領節制。由於單于提前發覺了漢軍的計謀,逃跑了。漢軍都沒有戰功

    第二次:四年以後,李廣由衛尉被任為將軍,出雁門關進攻匈奴。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軍隊,並生擒了李廣。李廣使計逃脫後回到京城,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執法官判決李廣損失傷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敵人活捉,應該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削職為民。

    第三次: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廣又被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這次戰役中,許多將領因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以戰功被封侯,但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

    第四次:李廣以郎中令官職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與李廣一同出征,兵分兩路。行軍約幾百裡,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只能結陣防禦。第二天,博望侯的軍隊終於趕到,匈奴軍才解圍退去,漢軍疲不能追。當時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按漢朝法律,博望侯行軍遲緩,延誤限期,應處死刑,用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漢代軍陣)

    第五次(最後一次):元狩四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大舉出徵匈奴,李廣幾次親自請求隨行。漢武帝認為他已年老,沒有答應,多次請求後才准許他前去,任為前將軍。

    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于住的地方,決定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令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的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李廣初辭不受,衛青令堅,以文書命之,李廣無奈,但未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領兵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

    軍隊沒有嚮導,迷失了道路,結果落在衛青之後。

    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了,衛青沒有戰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後,回到自己軍中。

    大將軍派長史帶著乾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切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交戰,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已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

    縱觀這五次戰役,第一次沒打成,第二次兵敗被俘後逃脫,第三次別人有戰功而自己無功而返,第四次幾乎全軍覆設,第五次迷路貽誤戰機,而且有抗命之嫌。

    拋開太史公字裡行間對李廣的傾向性,我們應該都可以看透歷史的本質。在名將如雲的大漢軍旅,李廣,以你這樣的戰鬥履歷,不是不想封你,確實是不能封你啊。

    抗擊匈奴(防守篇)

    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史記》李將軍列傳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當李廣處於防禦方時,他是無愧“飛將軍”名號的。他的防禦能力應該是在及格線以上的。

    距離封侯最近的一次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史記》李將軍列傳

    漢景帝時期,吳楚叛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亂,拿下了叛軍的軍旗,這應該是李廣距離他夢寐以求的封侯最近的一次機會了,可是他接著做了什麼?私下接受了梁王授的將軍印。這就是自作孽了。梁王是誰?是與景帝爭帝位的競爭者,避之惟恐不及,還能私接印信。李廣,你的政治覺悟太低。

    結論:李廣,政治才能負分,軍事進攻能力零分,軍事防禦能力七十分,個人騎射能力一百分。他是一個被史書悲情化了的普通將領,他的難封,與命運無關,確實是軍功不足,達不到封侯的硬性要求,不能封。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

  • 10 # 史侃

    主要是自身性格問題:

    一、過於自負。因為自負,導致他在行軍打仗時,常常沒有大局觀。李廣在上郡與匈奴作戰時,曾經親率三百士兵離開大部隊去追擊匈奴的三個射鵰者,得手後,卻遭遇匈奴數千騎兵,雖然僥倖脫險,但如果萬一失手,其後果可想而知,但他卻沒有設計周到的預案。因為自負,他過高地估計自己,有時看不起身邊的人。

    二、心胸狹窄。李廣曾經與相士王朔討教他不得封侯的原因時說:“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 失信屠殺已經投降的羌兵,而且一殺就是八百餘人,這不僅僅是心胸不夠寬廣,簡直可以說是心胸狹窄了。雖然事後李廣表示悔恨,但他悔悟得太晚了,既沒有在他殺降時想到這一行為會激起敵人拼死抵抗的勇氣,也沒有在悔悟的時候反省到由於當年自己的狹隘行為給自己的成功設定了巨大的障礙。元狩四年,在對匈奴的圍殲戰中,當衛青派長史質問李廣迷路失道的原因,李廣憤懣地不僅自己拒絕回答,也不讓幕僚向大將軍幕府解釋,最終導致戰役失利的罪名自然落到了自己頭上。正是這種心胸狹窄的性格缺陷,導致他在遭遇挫折時,行為過激而殺死自己。

    三、沉默寡言。性情質樸篤厚的特點,決定了他不會也不屑於奉迎拍馬、巴結權貴。與李廣同時代的霍去病,平時也不愛說話,可是當“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時,霍去病喊出了“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的名句,表明了自己忠君報國、將家事置於國事之後的態度。而李廣一生為國家衝鋒陷陣,將生死置之度外,但他從未說出過像霍去病這樣的豪邁話語。因此,同樣是沉默少言,李廣和霍去病在漢武帝的心裡就有了質的差別。也正是因為他不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表現在帶兵打仗上,沒有也不能向將士們闡述自己系統的戰略戰術,只有靠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李廣就是一個不講求以法治軍、嚴格管理的將領。

    (參考何一鶴《從李廣性格看“李廣難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彝族文化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