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謝金澎

    這跟格局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齊國地大物博,濱臨大海,物產豐富,正是這種舒服,讓齊國國君貪圖名利,缺乏進取。

    反觀秦國,土地貧瘠,偏居一隅,還被六國歧視欺辱,隨時都有亡國之虞。不發奮圖強,就只有坐等滅亡。處於此種險境,秦國曆代君王,都艱苦樸素,勵精圖治,致力於耕戰,苦苦求取強國之道。

    至秦孝公接手秦國,秦國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於是上下同欲,實施變法,在大才商鞅的主持下實施變法。不但變法取得了成功,而且即便在秦孝公、商鞅死後商君之法也成了秦國的固定制度,歷代奉行,薪火相傳。秦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依法治國的國家,所以秦國保持了政策、目標的延續傳承和穩定。

    齊國曆代君王政策隨心,沒有穩定的傳承,而且缺乏放眼天下的宏大格局。倒是沒事喜歡貪點小便宜,比如攻燕滅宋,最終便宜沒佔到,反成眾矢之的,差點被燕滅國。雖然在田恆的堅持抗戰下,最後復國,但是元氣大傷,再也成不了當初那個繁榮富強的東帝。

  • 2 # 看點兒歷史

    正是由於齊國地理優勢明顯,反而成了成就霸業的累贅。齊國向來以大國自居,眼高於頂,雖然長期有著稱霸天下的決心,但是往往見小利而捨本逐末。

    齊國的情況和南方楚國的情況差不多,國家強大,少了壓力和進取之心,所以最終會慢慢沉淪消亡。反觀秦國趙國,每次都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舉國一心,所以能夠慢慢發展起來。不在壓力中爆發,就是在安逸中滅亡。

    齊國、楚國、魏國皆是如此,唯秦國不同。

  • 3 # 蘇沉船

    戰國中的齊國並沒有絕對的地理優勢,齊國以泰山為屏障,北部與燕國相近,西部與趙、魏爭鋒,南部又與楚國為鄰。齊國與秦國相比,秦國一旦東部戰況不利,就可以退回函谷關和武關以內,敵人若想從漢水進軍漢中更容易有去無回。所以秦國無論打了多少敗仗,被各國合縱多次,都依舊能保留根基。齊國若要爭霸,領土就比如跨出泰山之外,大軍西出向魏國、南韓進行蠶食。

    從地理討論,齊國與燕國的界限也僅僅只是黃河,問題卻又是齊國有大片領土在黃河以北,趙國、魏國又完全可以從黃河南岸進攻齊國,所以齊國怎麼樣不如秦國耐打。充其量是相對魏、韓、趙的地理位置更好而已。齊國只因為燕國一次合縱進攻,就被打的幾乎滅國。

    但齊國在戰國中期確實很強,實力曾一度與秦國平起平坐,那時的秦國已經進行商鞅變法。齊國所處地理位置,憑藉海鹽之利,成為一個經濟強國,與商鞅的重農抑商不一樣,齊國的經濟特色是著重工商業發展。在商鞅變法以前,齊國的實力也確實在秦國之上。

    齊國的巔峰和沒落都在齊閔王時期,秦昭襄王與齊閔王東西共帝,本已奠定霸主之位。但齊閔王在戰略上過於短視,滅掉宋國以後實力大增,卻形成齊國威脅論,使得原本針對秦國的合縱輿論轉向齊國。正因為齊國富有的較早,在戰國中期沒有變法的強烈需求,以致缺乏足夠的危機意識。

    秦齊爭霸之際,齊國亦曾以匡章為主將,聯合被秦欺凌多年的韓、魏連年攻秦,一度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但也僅此而已,要深入關中之地作戰,降服那些秦人,還很難做到。但齊國的擴張戰略過於暴露,強勢之時直接威逼三晉,妄圖控制二週,又南凌楚國,再加上秦國積極配合各國弱齊,齊國頓時成為眾敵。

    秦國的大度大規模膨脹是楚國所賦予,楚懷王時期與秦國交戰連連失利,再到楚頃襄王時期遭到秦國猛攻,被白起攻破首都郢城,盡得楚國的經濟重心地帶,若非楚國領土夠大,那已足稱的上滅國了。楚國的失利本就是因為楚懷王棄齊投秦,與虎謀皮被咬所導致。

    但秦國的強大真不是世人所理解那樣只是依靠虎狼之師,秦國透過武力壓迫,再透過柔性的外交去麻痺敵人,透過炫耀武力來獲得割地賠款,所獲得的利益更加便利。對付各國合縱富有經驗,拆散齊、楚聯盟一事,就是秦國走向巔峰的妙招之一。相反,齊國本就沒有秦國的地理優勢,一旦惹怒二個國家就會遭到夾擊,除去魏、韓以外,齊國對燕國、趙國、楚國是沒有天然屏障的。

    在外交方面齊國和楚國一樣愚蠢,齊宣王曾因憎恨楚國與自己反目,曾連秦弱楚,最終齊楚相爭,秦國得利。齊閔王為人有暴戾之名,無法採納兩言,他執政時期就與群臣多有矛盾,導致眾多人才流失。因沒有明確的外交目標,與燕國本為宿仇也能夠理解,可是老是欺凌三晉同時又得罪楚國就等於完全失去了戰略方向。直到燕國率四國聯軍攻齊,齊閔王才發現原來強大的齊國是那麼不堪一擊。所謂的盟友楚國在南部為援,實則亦不過為了趁亂行事。

    齊國和楚國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都是與秦國謀皮,遭到算計,缺乏更遠大的戰略觀。另一方面,是政治體制沒有進行改革,齊國原本擁有稷下宮府這個強大的人才市場,卻因齊閔王的執政流失人才,正體現出一個強國是如何膨脹到極限而自取滅亡,儘管秦國後來也走了這個老路,卻還有很多年時間。

  • 4 # 吃飯不刷碗1

    戰國時期,第一個強國是魏文侯改革後的魏國。而田氏齊國在同一時期史書中出現的往往都是失敗的戰爭,尤其是對魏國的戰爭。

    齊國在齊景公時曾一度輝煌過,數次奪取晉國的國土,但之後都被魏國收走,魏還曾聯合趙、韓攻入齊國腹地。

    直到齊威王上位,最初沉迷於享樂,對外戰爭也是一敗塗地,後來竟落到了“諸侯並伐、華人不治”的地步,像魯國那樣的小國都要沒事來欺負一下。這種情況持續了九年,一直到鄒忌的脫穎而出才得以改變,齊國從這個時候逐步強大起來。

    齊威王一改之前的享樂,開始銳意進取,並因為鄒忌的“諷諫”而變法圖強,不同於商鞅的直來直去和雷霆手段,齊國的變法更為溫和。任命鄒忌為相國之後,開始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在經過努力之後,將穩步上升的經濟能力逐漸轉化為了強大的軍事能力。

    儘管在齊威王的中後期齊國已經開始崛起,但真正的強國地位還是需要透過戰爭來取得的。而當時的魏國正處於由盛轉衰的時期。魏國身處四戰之地,四面樹敵,但即便如此,仍不是齊國可以撼動的,但老天似乎開始眷顧齊國,讓齊國得到了一個可以改變他們命運的牛人,這人就是孫武的後人——孫臏!

    被委任為軍師的孫臏開始訓練軍隊,耐心的等待時機。孫臏知道,魏國的軍隊戰鬥力是不容小視的,唯一可行的辦法,只有牽著對方的鼻子走,分散敵人的力量,集中優勢一點點的打殲滅戰。這個時機一直等到公元前354年,魏國開始進攻趙國。這次齊威王出手了,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趕往馳援。結果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樣,圍魏救趙,齊國大勝。

    但這一戰並沒有真正動搖魏國的軍事實力。真正對魏國造成毀滅性打擊的是公元前342年的“馬陵之戰”,這一戰令魏國大將龐涓戰死,使魏國自魏文侯改革後精心打造的精銳部隊基本報銷,齊國自此徹底成為強國。但值得注意的是,齊與秦在此時期並稱二帝,共享霸權,並未做到一家獨大。

    與秦國對比,齊國的變法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治,而秦是法治。因此,無論是行政制度還是司法建設都與秦有一定的差距。這種變法也決定了齊國的最終成就是依賴於統治者的個人能力與素質,而不是依靠系統的制度來制約發展,這就造成了齊國在爭霸的過程中無法笑到最後。

  • 5 # 火器工坊

    作為一個臨淄人,在戰國七雄中,對齊國的感情那自然是槓槓的。對於歷史上的齊國的遭遇,我只想說感到痛心,但是也不意外,作為當初周武王分封的天下諸侯國之首,齊國可謂是人傑地靈,稷下學宮網羅天下之名士,淄河齊河流域又是良田沃野,自從東夷文化開始,就齊國這塊地來說,論科技和人口都是要勝於其他諸侯國的,但就是佔據了這麼多先天優勢,齊國卻為何還是無法統一天下呢?

    根本原因:封建根基太深

    齊國曆史悠久,說起來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但實際上壞就壞在它的這個歷史悠久上。作為最初的一批諸侯國,齊國的封建勢力可謂是深入骨髓,比其他國家最甚。三晉因為分裂了一個大晉國,所以是一個內部很新穎的新生國家,這也就是為什麼魏國會率先變法,然後稱霸戰國早期,如果不是窮兵黷武,魏國興許還能再多得瑟好幾十年;而趙國也能胡服騎射,走向自強。楚國原不屬於華夏文化圈,是一個自立的王國,之所以名列諸侯完全是自己硬擠進去的,它雖然也是內部問題很多,但是總的來說不算周文化體系,因此不能和齊國相提並論。燕國自身太弱小,如果不是太靠邊,估計也是早就被滅了。再者就是秦國了,三晉好歹還有晉國在西周時的根基,但是赳赳老秦完全是春秋時期才有的國家,是一個全新的國家。齊國的封建貴族也就是卿和士大夫(不同於帝制時期計程車大夫)勢力太大,難以動搖,想想為什麼姜氏會被田氏取代。所以任何中央集權制的變法改革都難以實施到底,就像西歐的英格蘭王國國王約翰想集權,卻被貴族們弄出了一個《大憲章》。因為改革不會徹底,生產力又在發展,社會形勢與生產力發生脫節,導致國力不能充分發揮,最終會被打敗。

    直接原因:五國伐齊

    其實齊國到了齊閔王初期,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人口充沛,兵源充足,糧草豐盛。先是奪了楚國的淮北之地,又把秦國趕回了函谷關,將領土版圖闊到了齊國曆史的巔峰。然而這個時候齊閔王就有點飄了,先是趁兄弟之國燕國內亂的時候打了一波劫,從此兄弟變仇人。然後趕走了孟嘗君,五國伐秦之際背棄盟約,自己獨吞了宋國。從此稱為諸侯國眼中的眾矢之的,於是以樂毅為大元帥的五國聯軍組成,兩路夾擊齊國,經過齊閔王的一波胡亂指揮,齊軍終於是兵敗如山倒,幾代齊王勵精圖治的成果毀於一旦,燕軍借勢深入齊國腹地,拿下了臨淄,將齊國打得就剩下莒縣和即墨兩座孤城。而楚君也趁火打劫,要回了被齊國攻佔的淮北,雖然後來又田單復國,但是齊國元氣大傷,已經再也沒有機會站起來了。

  • 6 # 史學達人

    齊國是有地裡優勢,東面面海,富甲一方。不像趙國魏國四面都有敵人,很難與防守。齊國至少用來防守邊疆的兵力要比其它國家少很多。

    可是,佔據地理優勢,不一定就說你是最強的,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要知道無論任何年代人才才是一個國家最主要的生產力。

    你這個國家牛不牛,要看你這個國家有多少牛人,就像秦國有了百里奚,有了商鞅,有了李斯,有了白起,有了王翦等人。

    齊國有什麼呢?齊華人才少嗎?

    不少吧,但是,齊國的各個國王有重用過人才嗎?

    你又能說出幾個來呢?

    在我看來齊國至少大部分國君是不重視人才的,我們就拿齊國名將孫武和田忌舉例子吧,這兩個人在世的時候,恰恰也是魏國最牛的時候。戰國七雄中就數魏國是老大,各國唯齊國馬首是瞻,因為他們國家有名將龐涓。

    齊國一般是不敢得罪魏國的,可是,他有了孫武就不一樣了。孫武和田忌兩人奉命打了一個圍魏救趙之戰,又打了一個桂陵之戰,就是這兩大戰役,把魏國給徹底的打慫了,魏國從老大的一線國家,一下變為了二流國家。

    這時候的齊國可以說是最牛的了,至少不比別人差。可是偏偏在齊國最牛的時候,齊國內部起了內訌,小人鄒忌誣告孫武和田忌有謀反的心。結果昏庸的齊王相信了,田忌不得不逃跑,他跑到了楚國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田忌對孫武有知遇之恩,可以說沒有田忌就沒有孫武,在田忌歸隱之後,孫武也退隱了江湖,不問國家戰事了。

    這就導致了齊國丟失了兩個頂尖的人才。以後,齊國的一流大國的地位也在逐步的喪失,很多國家的戰事,他們索性不參與進來了。靠著地理優勢,坐山觀虎鬥是齊國的常態。

    到了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時候,這個齊國就更可笑了,因為齊國是秦始皇滅的六個國家中沒有動一兵一卒,就繳械投降的一個。

    這也就是孫子在孫子兵法中所講的,戰爭最高的境界就是不戰而降,沒想到齊國還真配合,他就是這樣不戰而降的。

  • 7 # 歷史哨聲

    這個問題包括兩個小問題:一是齊國佔據地理優勢;二是齊國為何沒有能夠一統天下。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齊國佔據地理優勢。

    題主的意思可能是想表達齊國背靠海的優勢,但齊國除了東部的海不需要防禦之外,西、南、北都面臨強敵:南邊的楚、宋,西邊的魏國,北部的趙國,齊國很想吞併燕國,只是其他國家不答應——兩次滅燕都因為魏趙等國的干涉而不得不吐出燕國土地。

    相比秦國的四周山河的天然屏障,齊國的三面基本都是平原,並沒有山脈、河流來阻擋。為此齊國不得不在戰國時期修建長城阻攔趙國、魏國的攻勢。

    在戰國七國中,齊國和魏國差不多,都處於四周都面臨強敵的境地。齊國在地理上並不佔優勢。

    第二個問題:齊國為什麼不能一統天下。

    齊國可能比秦國更早顯露出一統天下的野心。

    在策略上,齊國在北部一心想要滅燕以擴大齊國面積,削弱趙國在北部的威脅;在西部,齊國透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擊敗了魏國,接觸了西部的隱憂;在南部,齊國曾經想要和越國結盟來牽制楚國,結果越國和齊國雙雙被楚國擊敗,楚國更吞併了越國,讓齊國在南部無能為力。

    因此在戰國的早中期,齊國只能用遙遠的秦國,透過合縱抗秦的方式調動各國來實現齊國利益的最大化。

    垂沙之戰,齊秦等國合縱擊敗楚國,讓楚國失去霸主地位。

    齊國透過和趙國的交易(齊國支援趙國滅中山,趙國支援齊國滅宋國)拔除了齊國南下和西進的障礙——宋國。

    在滅宋後,齊國展示出了一統天下的跡象。《史記 田完世家》如此記載:

    “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

    在戰國時期唯一能夠和齊國能夠比肩、毫不掩飾自己一統天下野心的只有秦國的秦武王。

    在秦國和趙國的強力運轉下,以樂毅為的五國合縱伐齊,成功殘破齊國,讓齊國不再強勢,失去了一統的資格。

    秦國能夠一統天下並非完全由於秦國的強大,還在於對手所犯的戰略錯誤。戰國時期,霸主順序分別是:魏——齊——楚——齊秦——秦趙——秦。

    從來都非常擅長合縱的趙國,在長平之戰時,沒有發起合縱抗秦,這就是趙國所犯的最大錯誤。在長平之戰後,楚國還能和秦國一拼,但後期楚國由於國君年幼,有無大臣輔助,國內一盤散沙,只能看著秦滅六國。

    因此,齊國不是沒有一統六國的機會,而是因為趙國背棄了和齊國的約盟,轉而發動合縱破齊,讓齊國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山東六國都沒有秦國獨特的天然山河屏障,在面對其他六國合縱攻打時,只能被擊敗。秦國能夠一統,也就在於秦國的地形保障了秦國不被攻破。

    最後最讓人奇怪的是:燕國和趙國從來都是世仇,趙國存燕可以是認為是為了遏制齊國的壯大,但趙國從來沒有滅燕的野心。這真的很奇怪。趙國完全可以和齊國共同瓜分燕國,如此不是更好——畢竟燕國除了和趙齊接境之外,和其他國家並不接境,也無力遠征救援。

  • 8 # 繼往開來接力棒

    答:七雄中綜合國力秦國最強。

    綜合國力決定話語權。

    齊國的地理優勢是齊國的,更是統一後的秦國的。

  • 9 # T千秋月月落烏江

    首先,問題中說齊國有地理優勢,對於這點我並不認同。

    這是戰國七雄的分佈,可以看到,齊國除了東面不用防備之外,其他地區都有敵人,而且,齊國並沒有天險,與秦國不同,可以說是四戰之地。

    再者說,樂毅伐齊時,幾月攻下60餘座城池,而田單復國,一戰過後,基本上沒有阻攔,直接收復了齊地,所以,齊國境內,並沒有天險可以靠。

    而且,齊國並不是沒有統一天下的野心,齊國一直想要吞併燕國,燕國內部出了矛盾,齊國就順勢攻打,所以後來燕昭王招天下的賢才攻打齊國。齊國兵佔三晉境內,野心不可為不大,但齊王卻犯了個錯誤,沒有處理好於各國的關係。

    齊國本應聯絡趙國,將宋地從給趙國,然後於趙國攻打燕國,如果是正常情況,趙國是不會同意的,但那時的關係太複雜,尚有可能,所以這是國策失誤。最後,五國伐齊,齊國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能力去征討他國,長平之戰時,齊國尚有怨恨,所以不願借糧食給趙國。

  • 10 # 盪漾的可樂

    齊國來頭大。。侯爵。。所以自身的優越感導致他根本沒有滅六國國或者說統一天下的動力。

    秦國就不一樣了。。本身只是附庸。連諸侯都算不上加上戰國初期秦國被魏國各種虐,導致秦人恨死了魏華人恨不能把魏國骨頭敲碎吃了。那段時間諸侯各國也看不起秦國。所以一顆憤怒的種子就此埋下。。秦國擁有函谷關。淆關。武關。長平。上黨。巴蜀。漢中這些戰略要地只要關卡不丟誰也動不了秦國。秦王政又是一個在邯鄲被欺負過的強迫症加工作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敘利亞政府軍完全收復耶爾穆克難民營,這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