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海寄餘生

    短暫性腦缺血又叫小中風,是中風的前兆反應,大部分患者會在小中風後一到兩星期內,繼發大中風。

    小中風的主要症狀是突然間口齒不清晰,語聲較為低微,說話模糊不清。

    身體有麻痺感,不能控制四肢,四肢有無力感,平衡能力下降易摔倒。

    還有眼前發昏發黑,視力模糊的症狀出現。

    基本上小中風的所有症狀都比較明顯,可以及時發現。

    發生小中風後,要抓緊治療,否則引起大中風,後果比較嚴重,輕則偏癱,半身不遂,重則死亡

  • 2 # 白老師談健康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叫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是指頸內動脈或椎-基動脈系統的短暫性血液供應不足,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病,幾分鐘乃至幾小時後區域性神經功能缺失,多在24小時內可完全恢復,其中有90%的人症狀持續少於2小時,但可有反覆發作。研究認為,本病的直接發病因素是主動脈-顱腦動脈的粥樣硬化,並且有微小栓塞及血液動力學、血液成分改變的因素參與。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屬於中醫學的“中風先期”、“中風先兆”、“頭痛”、“眩暈”等範疇,現代中醫多稱其為“小中風”。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根本原因是動脈硬化或血小板凝聚,儘管症狀會很快消失,本人和家屬也不必驚惶失措,但絕對不能等閒視之,麻痺大意,因為很可能會在幾小時後或近期內發生缺血性腦血栓形成或其他腦血管意外,即可能發生致人死亡的中風或腦卒中。小中風還與許多其他嚴重疾病關係密切,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等。

    小中風也是中風。中國每年死於中風的人數約為300萬,至少有1 000萬人因中風致殘,在約有五分之一的倖存者中5年內會再次復發中風或出現心臟病。中風在中國的發病率大約比美國和西歐高4倍。

    小中風好發的人群是:

    (1)40歲以上者,男性居多,有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黏度以及有頸椎病、心臟病和糖尿病病史者。

    (2)平時體質虛弱,容易頭暈眼花、耳鳴耳聾、手腳麻木、腰痠無力、咽乾口燥、盜汗遺精者。

    (3)嗜煙、酒、糖,形體肥胖,動則氣喘者。

    (4)脾氣暴躁,煩惱易怒,動則面紅目赤,口乾咽苦,脅肋灼痛者。

    (5)還有以下人群也要警惕小中風,他們是:腹部過胖者,哈欠頻繁者,精神抑鬱者,老年過胖或過瘦者,身材矮小者,老糊塗者,經常突然出現傻相者,晝夜間血壓差距縮小者,心房顫動者,心電圖改變者,反覆感染者,久咳不止者,長期攝鉀不足者,牙齦腫脹或牙齦炎者,牙齒缺失者,舌根部經常疼痛、麻木者,手指特別是拇指、食指和中指經常發麻者,便秘者,睡覺打鼾者,失眠多夢或無原因的疲憊嗜睡者,夜尿次數增多者,視網膜動脈血管痙攣、變細或粗細不均者,做過頭頸部的放療手術(包括用超聲多普勒檢查血流)者。

    一、主要表現

    1.發病徵兆

    (1)近期出現手腳麻木或軟弱無力,手中握物突然落地,或者突然感到臉、手、腳痠麻乏力。

    (2)突然出現短暫性的雙目失明或視物模糊。

    (3)突然失語,吐字不清或說話困難,但心裡“明白”,而且很快會恢復正常,不留任何痕跡。

    (4)時常頭痛,突然暈倒,但能夠迅速清醒。

    (5)近期出現記憶障礙。

    (6)出現原因不明的智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減低。

    (7)舌痛、舌麻。

    2.發病時的症狀

    (1)多在體位改變、活動過度、突然轉頸部的情況下發病。症狀具有反覆性、短暫性和刻板性等特徵。

    (2)病變在頸動脈系統多表現為一過性失語,吐舌頭(時不時地做出咀嚼動作,特別是經常將舌頭吐出來),輕微偏癱,半身或肢體麻木,偏盲(一隻眼睛看不清東西),失認(不知道站在對面的熟人是誰),失用(雖然手腳的活動正常,但不會用筷子,也不會端碗,嚴重者會將褲子往頭上穿),單眼黑朦及暈厥等。

    (3)病變在椎-基底動脈系統多表現為腦幹、小腦、枕葉、顳葉及脊髓首端部分的缺血癥狀,如眩暈,噁心,嘔吐,行走乏力和步態不穩,短暫性意識障礙。可伴有眼球震顫或運動異常,黑朦,複視,視物變形,言語不清,聲音嘶啞,飲水嗆咳,吞嚥困難,交叉性癱瘓,有半身感覺障礙,病變一側的小腦共濟失調,或有猝倒發作等。少數患者有耳鳴。

    (4)在家中可以透過以下簡單的方法確認其病情:

    ①腳外旋,即取仰臥位將雙腿伸直,趾尖向上,如有一側腳會不自主地向外旋轉即為陽性。

    ②手掌內旋,即將兩臂水平前伸,手心向上,如有一側手掌向內旋轉即為陽性。

    二、檢查驗證

    (1)腦血管造影可確定病變血管的部位。

    (2)頭顱CT或MRI可有陽性發現。

    (3)頸椎X光片可顯示骨質病變。

    (4)TCD檢查可顯示病變側腦血管的缺血改變。

    (5)血糖、血脂、血流檢查可顯示血小板的聚集性和血黏滯情況。

    (6)應與偏頭痛、低血壓、侷限性癲癇、暈厥、美尼爾氏病以及冠心病等相鑑別。

    三、服藥治療

    (一)非處方藥選

    西藥

    阿司匹林片 成人每次75~ 150毫克,於早飯後一次服用。本品具有解熱鎮痛之功效,用於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及其誘因,亦可增加血流量,改善微迴圈。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不論是預防還是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一系列心腦血管疾病,本品都有肯定的效果。有出血傾向者忌服。肝腎功能不良者慎服。

    (二)普通處方藥選

    1.西藥

    (1)雙嘧達莫(潘生丁,雙嘧哌胺醇,哌醇啶) 成人每次25~ 50毫克,日服3次,飯前1小時服。症狀改善後,可改為每日50~ 100毫克,分2次服用,連服6個月或者更長。本品為較強的冠狀血管擴張劑,能顯著而持久地增加冠脈流量,增加心肌供氧量,可用於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及其誘因,亦可增加血流量,改善微迴圈。低血壓患者慎服。

    (2)噻氯匹定(氯苄匹定,抵克立德)  成人每次250毫克,日服2次。溶栓效果比阿司匹林要好,可用於預防由腦動脈硬化引起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及其他血栓性疾病的發作。

    (3)雙香豆素乙酯(新雙香豆素) 成人開始3日內劑量為每日1 200毫克,分2~ 3次服用。維持量為每日100~ 200毫克,分2~ 3次服用,需根據測定的凝血酶原時間調整。本品有抗血凝功能,可用於反覆發作、程度嚴重、逐漸加重且無明顯抗凝治療禁忌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

    (4)華法令(苄丙酮香豆素) 成人最初3日的劑量每日分別為15毫克、10毫克、10毫克,然後給予維持量5~ 7.5毫克/日。由於個體差異較大,應根據測定的凝血酶原時間調整劑量,範圍大致為2.5~ 15毫克/日。從服藥開始每日測定1次,直至效果穩定,然後每月測定 1次。本品有抗血凝功能,能抑制肝臟合成凝血酶原及部分凝血因子,可用於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及其誘因,亦可增加血流量,改善微迴圈,防治由心房纖顫引起的栓塞及區域性短暫性缺血發作。

    (5)尼莫地平(硝苯吡酯,尼莫通,硝苯甲氧乙基異丙啶)

    成人每次20~ 40毫克,日服3次。本品屬鈣拮抗製劑,有阻止細胞骨鈣超載、防止動脈痙攣、擴張血管的多重作用,主要用於高血壓、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對症治療。

    (6)鹽酸氟桂利嗪(氟桂嗪,氟腦嗪,西比靈) 成人開始時每次10毫克,早晚各服1次,以後每晚服10毫克。本品能直接擴張血管,消除腦血管痙攣,作用同尼莫地平,但更有利於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症狀改善。

    (7)氯吡格雷 本品有與阿司匹林相似的作用,且副作用較小,溶栓效果較好,可用於由腦動脈硬化引起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

    2.中成藥

    (1)丹參片 成人每次3~ 4片,日服3次。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煩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能改善血液流變性及微迴圈,抗血凝、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抗氧化,保護肝腎,主治由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引起的心神不寧。

    (2)安宮牛黃丸 成人每次1丸(3克),日服1次。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有鎮靜、鎮痛、抗炎、抗驚厥、解熱、增強免疫功能和保護腦組織等作用。

    (3)腦血栓片 成人每次6片,日服3次。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活血化瘀、醒腦通絡、潛陽熄風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有擴張動脈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提高肌體對缺氧的耐受力以及抗血凝、降血脂、解熱、鎮靜等一系列作用。主治肝陽上亢型和血瘀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4)腦血康片 成人每次3片,日服3次。服30天為1個療程。本品作用略同腦血栓片,有較強的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主治肝陽上亢型和血瘀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另對初發性腦溢血也有治療作用。出血者及孕婦禁用。

    (5)中風回春片 成人每次4~ 6片,日服3次,或遵醫囑。本品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滋陰潛陽之功效,主治由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引起的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歪眼斜、耳鳴眩暈等。

    (6)華佗再造丸 成人每次4~ 8克,日服2~ 3次。重症患者每次8~ 16克,或遵醫囑。連服10天后間隔4天。30天為1個療程。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活血化瘀、化痰通絡、行氣止痛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能改善血液流變性,增加心腦的血液供應,加速病灶的消降和恢復,並且有強心和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主治中風偏癱、拘攣麻木、口歪眼斜、言語不清等血瘀型和痰阻絡型小中風證(含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缺血性腦血栓形成和出血性腦血管意外)。孕婦忌服。

    (7)通心絡膠囊 成人每次4粒,日服3次,4周為1個療程。症狀明顯減輕後,可改為成人每次2粒,日服2~ 3次,以鞏固療效。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益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有溶解血栓、疏通腦血管、促進腦血管側支迴圈、使大腦梗死區域範疇縮小或消失、恢復腦神經功能的作用,主治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舌歪斜、肢體麻木等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血性疾患、孕婦及婦女經期禁用。

    (8)芪龍膠囊 成人每次4粒,日服3次,4周為1個療程。本品具有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效,用於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在內的各種缺血性中風患者的恢復期,症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不利,偏身麻木,舌有瘀點或瘀斑。

    (9)七釐散 成人每次1~ 1.5克,日服1~ 3次,黃酒或溫開水送服。大約每隔3~ 4日服1瓶。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舒筋活血、散瘀止痛及止血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此藥有較好的抗炎作用和較明顯的消腫作用,能改善區域性組織血液迴圈,減少血運障礙,清理血管,防止中風再復發。適合小中風愈後長期服用,服藥期間絕對忌食動物臟器。要注意本品與“兒科七釐散”有所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三)中草藥處方藥

    【藥方1】菊花10克,白蒺藜15克,鉤藤20克,丹參、白芍、牡蠣、雞血藤各30克。

    【適應證】主要起預防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作用。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液混勻後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2】黃芩、山梔、夏枯草各9克,紅花12克,桃仁、川芎、赤芍、川牛膝各15克,丹參、珍珠母各25克。

    【適應證】肝陽上亢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是平時血壓偏高,並隨情緒的波動有較大起伏,常伴有頭痛頭脹,急躁易怒,少寐多夢,眩暈耳鳴,手足麻木。苔薄,脈弦數。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劑。孕婦忌服。

    【藥方3】全蠍6克,殭蠶、天麻各10克,黃芩、梔子、桑寄生、川牛膝各12克,夏枯草15克,鉤藤20克,生石決明(先煎)30克。

    【適應證】肝陽上亢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劑。腎病患者慎服。孕婦忌服。

    【藥方4】穿山甲15克,川芎20克,秦艽、玄參、天冬、麥冬、赤芍、當歸、生地、葛根、石菖蒲、絡石藤各30克,地龍60克。

    【適應證】一般性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是突然感覺手難抬,語言及吞嚥均有障礙,經醫院檢查為腦缺血發作或腦栓塞者。

    【制用法】將藥共煎一大暖壺,分8次在一夜間服完。同時配合長期服用七釐散、清胃黃連片。大便清稀時忌服清胃黃連片。

    【藥方5】防風、白芷、川芎各10克,殭蠶、白芍、獨活、當歸、秦艽、羌活各12克,生地、茯苓各15克,丹參、桑枝各30克。兼有內熱者,加黃芩12克,生石膏(先下)30克。

    【適應證】風邪侵襲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是眩暈肢麻,步態不穩,或一過性偏癱,語言不清或失語,口歪眼斜,或兼惡寒發熱,肢體拘急。舌淡,苔薄白,脈浮弦或脈細。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劑。

    【藥方6】甘草、青蒿、天麻、三七粉(沖服)各10克,鉤藤、龜板、牛膝各15克,白芍、玄參、麥冬、天冬、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先煎)各30克。頭昏甚者,加杭菊10克,夏枯草30克;頭痛甚者,加北細辛(先煎)10克,川芎30克;腎陰虛者,加山茱萸10克,熟地30克;苔膩者,加草果10克,法夏15克;語言不清者,加遠志5克,石菖蒲15克;心煩者,加黃連5克。

    【適應證】肝風內動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是發病突然,頭昏頭痛,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語言不利,或吞嚥困難,心煩眠差。舌紅苔膩,脈弦而數。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液混勻後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連服2劑為1個療程。孕婦忌服。高血壓及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7】龍膽草6克,荊芥、防風、豆衣、白蒺藜、姜半夏各9克,大白芍、雙鉤藤、全當歸各12克,煅牡蠣30克。

    【適應證】肝風內動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同上方,且對以舌麻為主的小中風特別有治療效果。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液混勻後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連服8劑後觀察療效,如有效可再服。孕婦及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8】橘紅、炒枳殼、膽南星各9克,紅花、茯苓、姜半夏各12克,桃仁、川芎、赤芍、白朮各15克,丹參25克。

    【適應證】痰溼阻滯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是一側肢體沉重、麻木,眩暈,胸悶泛惡。舌體胖,苔白膩,脈弦滑。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液混勻後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孕婦慎服。

    【藥方9】甘草6克,桂枝9克,紅花、絲瓜絡各12克,桃仁、川芎、赤芍、黨參各15克,丹參25克,黃芪30克。

    【適應證】氣虛血瘀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是一側肢體麻木無力,頭暈目眩,面色無華,或視力模糊,或肢體、肌肉震顫,或突然暈倒不省人事,醒來後氣短乏力。舌質淡有瘀斑,脈細澀或沉澀無力。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液混勻後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孕婦慎服。

    【藥方10】紅花、甘草、桃仁、莪術、生薑各10克,當歸、川芎、赤芍、地龍各15克,黃芪30克。

    【適應證】氣虛血瘀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液混勻後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孕婦忌服。

    【藥方11】水蛭、天竺黃各10克,首烏12克,巴戟、川芎、肉蓯蓉、石菖蒲各15克,鬱金、熟地各20克,山萸肉30克。腰膝痠軟者,加鹿角膠、龜甲膠各10克,川斷20克,桑寄生30克。

    【適應證】腎虛血瘀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血栓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是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腿軟無力,神疲健忘,失眠多夢或嗜睡,面無表情,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智力減退,時有一側肢體無力、麻木。舌淡,脈細弱。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液混勻後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

    【藥方12】益母草30克。

    【適應證】血瘀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血栓性腦缺血發作)。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劑。連服10天為1個療程,一般需連服2~ 4個療程。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13】紅花12克,桃仁、川芎、赤芍、枸杞子、天冬、玄參、白芍、首烏各15克,牛膝18克,龍骨、牡蠣、龜板各20克,丹參25克。

    【適應證】肝腎陰虛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是頭痛眩暈,嘔吐,咽乾,嗆水,乏力,聲音嘶啞,面目乾澀,耳鳴如蟬,腰膝痠軟,五心煩熱,少寐多夢。舌質紅,脈弦細數。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液混勻後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孕婦忌服。

    【藥方14】地龍、枸杞子、夏枯草各10克,麥冬、沙參、當歸、杜仲、牛膝、桑蒲、石菖蒲各12克,生地20克,桑枝30克。

    【適應證】肝腎陰虛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劑。孕婦忌服。

    【藥方15】桃仁、紅花、水蛭、制南星各10克,陳皮12克,半夏、茯苓、當歸、赤芍、鬱金、石菖蒲各15克,川芎20克,雞血藤30克。肢體麻木者,加天麻15克,地龍20克;痰熱者,去制南星,加膽南星6克,黃連10克,竹茹30克。

    【適應證】痰瘀互結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血栓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是頭暈,肢體麻木,或猝然半身不遂,言語不利,過一會兒又可恢復正常。舌質暗,苔白膩,脈滑或澀。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孕婦忌服。

    【藥方16】半夏、天麻、陳皮各10克,地龍、白朮、茯苓、膽南星、石菖蒲各12克,鉤藤20克,葛根30克。

    【適應證】風痰上擾型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主要證候是頭暈目眩,半身不遂,語言不利,伴有胸悶、頭重、肢麻、噁心。舌苔白膩,脈弦滑。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劑。孕婦及腎病患者慎服。

    四、其他治療

    1.滴注療法

    (1)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漿250~ 500毫升,靜脈滴注,每日1次。10~ 14天為一個療程。此療法可用於防治動脈硬化,增加血流量,改善微迴圈。

    (2)用培他司汀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作用同上。

    (3)用丹參注射液4~ 6支或罌粟鹼60~ 90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或用川芎嗪80~ 16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作用同上。

    (4)用肝素100毫克加入5%~ 10%葡萄糖1 0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分鐘10~ 20滴,持續24~ 48小時。此療法可用於反覆發作、程度較重且無明顯抗凝治療禁忌症的患者。

    (5)降纖酶用0.5~ 1酶活力單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7~ 10天。本療法具有溶化血栓的作用。

    2.外塗療法

    在鱔魚血中加入麝香少許,塗於口角處,每日1次,連塗1~ 2周,可改善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口角歪斜症狀。

    3.熱熨療法

    取吳茱萸、小茴香各30克,食鹽500克,共炒熱後用布包好熱熨頭部、背部、阿是穴,每日1次。此療法主治半身不遂和口角歪斜。

    4.針灸療法

    (1)取地倉、陽白、合谷、聽會、頰車穴針灸,主治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性面癱。

    (2)取內關、外關、合谷、曲池、肩髃穴針灸,主治本病的上肢不遂。

    (3)取腎俞、環跳、豐隆、懸鐘、三陰交、陽陵泉穴針灸,主治本病的下肢不遂。

    5.藥膳療法

    (1)將紅花20克,三七粉100克,泡入2 000克的白酒中,一週後於每天晚上入睡前服用30克,連續服完。本方有預防和治療小中風證(短暫性腦缺血)的作用。

    (2)用香油一杯,生薑汁半杯,混合灌下,有利於中風者口中之痰吐出。

    (3)將1 000克乾淨的大蒜瓣浸泡於2 000克的優質糧食白酒中,兩週以後開始服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50克左右,連酒帶蒜一起食用。

    6.手術療法

    (1)若血管造影明確病變血管部位,可選用顱內-外動脈搭橋術、頸動脈內膜剝除術或動脈導管擴張術。

    頸動脈內膜剝除術是一種腦外科手術,它是目前治療小中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方法是取頸部切口,暴露頸動脈,暫時阻斷血流,將狹窄部位的頸動脈內膜剝除,去除腦供血不足的原因。此療法可使大多數病人重新恢復健康。

    (2)若為頸椎骨質增生或骨刺形成並壓迫了椎動脈,可行骨刺切除術。

    7.熱擦療法

    每日早晚可用50℃的熱水擦洗、按摩頸部四周,以皮膚髮紅、發熱為度。長期堅持,能改善血管壁的營養,使已硬化的血管逐漸變軟,恢復彈性,確保腦組織血氧的供應。

    8.鏡子療法

    這是一種被動療法。方法是讓病人坐在鏡子前,將健臂或健腿置於一側,患肢置於另一側。當活動健肢時,患肢會不知不覺地模仿健肢的動作,於是病人的患肢往往能重新學會活動。

    9.咬牙切齒療法

    這是一種民間傳統療法。有臨床經驗證實,在發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立即咬牙切齒有可靠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其具體方法是:上下牙齒合攏,用力一緊一鬆地切咬,松時上下牙不離開,緊時加倍用力,重咬一下。每日切齒3~ 5次,每次10~ 15分鐘。這樣可使頭部血管和肌肉、頭皮都能有序地處於一收一舒的運動之中,使處於硬化的腦血管逐漸恢復彈性。如能長期按此法防治,中風症狀可逐漸得到改善並消失。

    此外,經常的低頭垂首、扭秧歌、做健身操、步行等活動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

    五、飲食宜忌

    (1)此症的飲食原則是減少每日的總熱量,食用低膽固醇、低糖及含鈣比較豐富的膳食,保持理想的體重。含鈣質較多的食物也可防止動脈過快發生硬化。同時要提倡戒菸禁酒,少吃油膩厚味特別是含脂肪較多的膳食,少食含鐵、含糖量過高的膳食,如動物血液、豬肝、蛋黃、蝦米、芝麻、紅糖及其他甜食、菠菜等,更不要隨意服用含鐵藥片。鐵在血管被堵塞過程的開始階段起主導作用,可能會引起動脈硬化和心肌梗死。

    (2)根據上述原則,在主食上患者可放心食用標準粉、糙米、玉米、小米、大麥、燕麥、麥麩、蕎麥、大豆、綠豆和甘薯等。在蔬果中可選食茄子、冬瓜、芹菜、空心菜(蕹菜)、洋蔥、大蔥、大蒜、香菇、銀耳、紫色苔菜、海帶、蘋果、香蕉、山楂、棗、桃、桑葚、柿子、甜杏仁、芝麻醬、蓮子、花生、核桃、檸檬、柑橘、西紅柿、獼猴桃和葵花子等。可適當吃一些牛肉、瘦豬肉、雞肉、兔肉、魚、貝類、骨粉、骨湯、蝦皮、海參、乳類、淡菜和蠶蛹等。

    (3)專家們發現,大蒜、柑橘、豆豉、棗、茄子、蜂蜜、西紅柿、甘薯、玉米、綠茶和各種食用菌最具防治動脈硬化的功用,其中綠茶還可使已經硬化了的動脈重新軟化,因此可適當多食。

    (4)尤其是要常喝鮮奶,常吃果蔬,常飲紅茶或綠茶、銀杏茶和蒜酒(見上文),多吃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B、鉀、類黃酮、番茄紅素和優質蛋白質的食物。這些食物主要包括胡蘿蔔、藕、草莓、西紅柿、香蕉、青蒜、南瓜、紅葡萄、甜杏、香菜、洋蔥、梨、棗、甜瓜、柑橘、柚子、豆類、核桃、花生、芝麻、栗子、麥胚芽、木耳、百合、蜂蜜、魚、蛋白和酵母等。

    (5)忌高脂肪、高膽固醇飲食,忌辛辣和菸酒,忌營養失調,忌過於精細的食物。

    (6)忌飲水不足,忌飽餐。

    六、專家提醒

    (1)中風重在預防,防止中風包括小中風的辦法有很多。已經有了動脈硬化症或發現了小中風的徵兆甚至已發生了小中風的人,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預防:經常多動左手、左腿、左腳、左半身,搖頭晃腦,低頭垂首,咬牙切齒,聳聳肩膀,仰臥睡眠,用熱水擦頸,保持心情愉快,講究心理衛生,防止過度疲勞、感冒,不要過於用力排便,不猛然搬動重物或做過量的體育鍛煉,不猛然擺頭、轉頸、翻身和改變體位,緩慢起床,防止大量出汗而造成血液濃度增加。

    (2)有潛在性中風的人群,要積極治癒原發病。

    (3)忌急速降壓,否則可加重腦組織血液灌注不足而加重病情。慎用避孕藥和利尿劑,前者會增加腦中風的機率,後者可使血液黏度增加,可能會誘發或加重病情。

    (4)年過八旬的老年患者,應慎用溶栓劑治療本病。這是因為他們體內的血管已變得比較脆弱,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溶栓劑擴張血管,極易造成血管破裂而引起內出血並致人死亡。

  • 3 # 0903892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指因腦血管病變引起的短暫性侷限性腦功能缺失和視網膜功能障礙,症狀發作時一般持續10到20分鐘。多在一小時內緩解,最長不超過二十四小時,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症狀,磁共振CT、檢查無任何病灶,凡是臨床症狀超過一小時,而且神經影像學檢查,比如CT、磁共振有明顯病灶者不宜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中國短暫性腦缺血發病率為180 /10萬。男女比例約為3: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其與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狹窄,心臟病,血液成分改變及血流動力學的變化等多種病因及各種途徑有關。

    1.一般特點:好發於中年人,50到70歲。男性多於女性,患者多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和高血脂等腦血管病危因素。發病突然,歷時短暫,最長時間不超過24小時,恢復完全,不留後遺症,反覆發作,每次發作表現基本相似。

    2.頸內動脈系統TIA 若是大腦中動脈出現缺血,則出現對側肢體的單癱,輕偏癱,面癱和舌癱,並伴有偏身感覺障礙和對策同向偏盲。優勢半球受損,可出現失語和失用。非優勢半球出現空間定向障礙。若大腦前動脈缺血,可出現人格和情感障礙,對側下肢無力。如果頸內動脈主幹出現TIA,主要表現為眼動脈交叉癱,病側單眼一過性黑蒙,失明(或)對側偏癱及感覺障礙。

    3.椎-基底動脈系統TIA:最常見表現是眩暈,平衡障礙,眼球運動異常和複試。可有單側或雙側面部,口中麻木單獨出現或伴有對策肢體偏癱,感覺障礙。

    此外,椎-基底動脈系統還可出現下列幾種特殊表現:1.跌倒發作:表現為患者轉頭或仰頭時下肢突然失去了張力而跌倒,無意識喪失。常可很快自行站起,主要原因是下部腦幹網狀結構缺血所致。

    2.短暫性全面遺忘症:發作時出現短時間記憶喪失,患者對此有自知力持續數分至數十秒,發作時對時間地點定向障礙。但談話書寫和計算能力正常。

    3.雙眼視力障礙發作: 雙側大腦後動脈距狀支缺血,導致枕葉視皮層受累,引起暫時皮質盲。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TIA患者很少出現孤立的眩暈,耳鳴,噁心,暈厥,頭痛,尿便失禁,嗜睡或癲癇等症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仙人兜與大蛇丸比較,誰的實力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