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筆記九州史

    儘管早就以中立國身份自居,小小的歐洲國家比利時還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就淪為德國侵略軍鐵蹄踐踏下的犧牲品。雖然國小力微,比利時仍然在第一時間就奮起反抗,從而贏得了“小而英勇的比利時”的美名。

    面對著佔據壓倒性優勢的德國大軍,比利時軍隊所依託的主要支撐就是他們的三大築壘工事群,分別是列日要塞、那慕爾要塞和安特衛普要塞。其中,安特衛普要塞是堅持到最後的一處。

    只恨鄰國太強大:二戰比利時軍隊“大鐮刀”揮向中立國

    在德華人擬定的對歐洲作戰的大戰略中,德國的首要任務是擊敗西線的法國和東線的俄國,而要想實現西線的戰略目標,首先必須實現對比利時的控制。

    在德軍著名的總參謀長施利芬擬製的“施利芬計劃”中,施利芬明確判定,如果德軍不能實現直接攻打德法邊境線上的要塞防禦體系,就要取道比利時,對法國防禦體系實施深遠的側翼大迂迴。屆時,德軍的右翼就將猶如一把長柄“大鐮刀”那樣向巴黎西面和南面橫掃,最終實現殲滅法國各集團軍並攻取巴黎的目標。

    就這樣,作為中立國的比利時無形中成為德軍大戰略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德華人的想法是,要麼說服比利時同意提供通道,要麼就攻下這個國家。當然,攻打中立國將使德國背上不好的名聲,因此最好是透過外交途徑解決;但是,假使非得付諸武力,德軍對於快速攻佔比利時也是充滿了信心,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個小小中立國的抵抗能力是無足稱道的。

    從實力來看,這是顯而易見的邏輯結果。德軍的右翼是強大的“大鐮刀”,而素以“中立”為立國之本的比利時已經很久沒有打過仗,至少在當時的國王阿爾貝特一世在任期間,比利時從未經過戰爭。

    出乎德華人意料的是,這個國家果斷地拒絕了德國提出的有關在比利時境內“無害透過”的要求,而是選擇拿起武器。德皇威廉二世發出的戰爭恫嚇,非但沒有讓比利時就範,反倒使這個國家展開了緊急動員。雖然對一箇中立國來說這有點難——比軍連總參謀部都剛建立不久——但是德軍將要面對的是一支數量並不多,武裝也有些落後,卻抱定愛國心的隊伍。

    經過動員後的比軍約有34萬人,其中14萬人為野戰軍,分為6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另外兵力為要塞守備部隊。比軍的每個師有22000人,師屬炮兵部隊配有36門火炮,師下轄3個旅,每個旅配有12門野戰炮。帶有諷刺意味的是,不論是師級和旅級炮隊中多見的克虜伯1905型火炮,還是比利時步兵們手中的毛瑟1889型步槍,這些武器無一例外都是從德國購買的。

    為擊敗法國,德國將“大鐮刀”揮向中立國比利時

    比利時防禦體系的核心,是位於列日、那慕爾和安特衛普的三大要塞。這些要塞均由連綿的堡壘群、戰壕、明暗射擊孔等構成,分別依據當地地勢而建,無論是設計思想還是施工水平都屬歐洲一流,其中的列日要塞更是號稱“全歐洲最堅固的堡壘”。

    這些要塞本身都配有充足的守備部隊,野戰軍的主力負責與這些要塞相呼應。按照比軍的戰術設想,在要塞固守的情況下,野戰軍各部將前出邀擊敵軍兵鋒,一旦要塞陷入危險,野戰軍就全體回保要塞。

    8月4日,德華人越過比利時邊界,比利時軍隊立即按照原計劃展開部署,野戰軍第3師前往支援列日地區的2.2萬餘名守軍,第4師赴援那慕爾的1.7萬餘名守軍,剩下的野戰軍各師則分散配置在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之間,負責拱衛首都和要塞。要塞相繼陷落

    在構成德軍“大鐮刀”刀尖的德第1和第2集團軍開始進軍比利時的過程中,作為比利時抵抗核心的要塞群雖不失堅固,卻顯得有些過時了——它們不是入侵者手中最新型的重型大炮的對手。

    列日要塞不幸首當其衝。從8月5日夜裡開始,這座要塞不斷承受著德軍各種輕重火炮的持續轟擊,在德華人將自己號稱“大貝爾莎”的420毫米重炮和借自奧匈軍隊的305毫米重炮調入戰場後,列日要塞就難以再支撐下去了—8月16日,要塞守軍向入侵者投降。

    在那之後,由克魯格指揮的德第1集團軍於8月18日越過蓋特河,兵鋒直指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比利時國王阿爾貝特一世無奈下令政府向安特衛普要塞轉移。這座都城在20日陷於敵手,接著就輪到三大要塞中的第二座要塞:那慕爾要塞。

    比利時軍隊撤退時炸燬運河上的橋樑,以此延緩德軍的攻勢

    德軍對那慕爾要塞的圍攻始於19日,而那些可怕的305毫米和420毫米重炮於21日運來後,這座要塞便開始經歷列日要塞曾遭受過的浩劫。在那慕爾城外情勢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原本留駐當地的比軍第4師不得不後退,那慕爾要塞在24日終告陷落。“國家堡壘”

    當時,英勇的阿爾貝特一世國王和他手下那些絕望的英勇戰士們,只能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安特衛普要塞上。雖然從建築角度被稱為“歐洲第二堅固的堡壘”,但是安特衛普要塞在比利時戰略體系中的地位比列日要塞還要高,因而被認為是“國家堡壘”。

    與列日要塞和那慕爾要塞相比,安特衛普要塞享有更大程度上的地利之便,它被多條河流天然地包圍保護著:西面是須耳德河、南面是盧佩爾河、東面是尼瑟河、北面是須耳德河和摩澤爾運河的連線部,這些都對安特衛普構成天然屏障。

    安特衛普要塞正是在這樣的眾水環抱環境下構築的,主要由內外兩道防禦圈構成。居內的第一道環城工事體系始建於1859年,距城區平均距離為3公里,核心是編號1~8的8處堡壘,堡壘之間相距2000米,以做到彼此呼應。

    從1879年開始,享譽歐洲的著名軍事工程師阿歷克西斯·布里埃爾蒙特受邀設計了安特衛普要塞的另一道環形工事,其核心為21個不同規格的堡壘,距城區距離為10到15公里不等。此外,布里埃爾蒙特還在須耳德河岸設定了2個堡壘和3處岸炮陣地。之後,從1906年~1913年間,比利時人又陸續對上述兩道工事體系實施了不同程度的混凝土加固。

    在居外的工事體系上,布里埃爾蒙特配置了兩種規格的堡壘:一種是五邊形堡壘,內設2門150毫米炮和4門120毫米炮,還有2門200毫米迫擊炮和4門77毫米克虜伯速射炮;另一種是三角形堡壘,內設2門150毫米炮和2門120毫米炮,還有1~2門200毫米迫擊炮及4門77毫米克虜伯速射炮。

    比利時的武器大都是從德國購買的

    除77毫米炮外,其餘火炮全部裝在可升降的炮塔中,需要時可沉入地下免受攻擊。炮塔和堡壘的主體厚度都設計成可經受150毫米榴彈炮的轟擊。而且堡壘依託天然的斜坡,有利於提高其生存力,斜坡將使進攻者在前進時不得不放慢速度。斜坡頂端和堡壘之間還有一道混凝土構築的深溝,如護城河一般,讓進攻者難於達到堡壘主體。德華人的怒火

    8月28日,除第4師之外,比軍主力均集結於安特衛普地區,而當面之敵在連克列日、布魯塞爾和那慕爾之後,倒並不急於攻打安特衛普,而是馬不停蹄地向南進軍佛蘭德斯地區。

    這樣一來,比利時再次面臨戰與和的選擇:是以安特衛普為支撐襲擾德軍的交通線,還是在原地保持不動而實際上退出戰爭呢?據說,德皇威廉二世還向阿爾貝特一世寫了親筆信,請求他“愛惜民力,不要再把比利時置於戰火之下了”。

    但阿爾貝特一世再次堅定地選擇了戰鬥。比利時軍隊很快就主動出擊,襲擊德軍後續梯隊,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隨著德軍主力向法國馬恩河的進軍,比軍於9月9日再度主動出擊,這次作戰一直持續到13日,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德軍注意力。

    比利時人的英勇作為,成為德軍最終在至關重要的馬恩河會戰中敗北的一個間接因素。德軍在馬恩河敗北,巴黎的危機就此解除,德軍在一戰初期“依靠運動戰取得速勝”的企圖化為泡影。

    這些當然足夠引起德華人的怒火了,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安特衛普。德軍總參謀部在9月嚴令:儘快拿下安特衛普,徹底終結比利時軍隊的抵抗。為達此目的,德軍專門抽調隸屬於第1集團軍的第3預備軍全力進攻,並讓已經退役的漢斯·馮·貝斯勒將軍重新出山指揮。除該部原有的第5和第6預備步兵師之外,還另行增補了第4預備師、第26和第37預備旅等部,總兵力為6.6萬餘人。

    為實施攻城而準備的炮兵部隊同樣強大,不僅包括眾多裝備著210毫米迫擊炮、100毫米野戰炮和150毫米野戰炮的炮兵單位,而且集中了令人生畏的2個305毫米重炮連和3門42 0毫米重炮“大貝爾莎”。9月2 8日,隨著德軍輕重火炮發出狂吼,安特衛普圍城戰開始了。經過持續炮擊,距安特衛普城15公里處的瓦夫勒堡壘被撕成了碎片,安特衛普城的供水系統也被切斷。

    英勇的阿爾貝特一世國王

    交戰變得對守軍極為不利:首先,德軍重炮的射程均遠大於比軍火炮,這樣就可以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從容射擊;其次,比軍在開戰前為了增大德國步兵接近的難度而將堡壘周邊的一草一木全部清除,結果反而使堡壘自身變成明顯的目標,有利於德國炮兵的瞄準;第三,安特衛普要塞在設計施工時沒有留出充足的通風管道,從而使遭受炮擊後的堡壘內部的空氣變得令人無法忍受。英華人來了

    在重炮的持續轟擊下,安特衛普要塞的堡壘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而守軍的抵抗意志在淡水供應被切斷等因素影響下也開始發生動搖。位於安特衛普城內的比利時政府於10月1日電告英國政府,稱“如果局面再無改善,比政府將不得不在3天內撤出安特衛普”。

    如此一來,有關增援安特衛普的動議就成為協約國陣營中的一項大事,而對此舉倡議最為堅決的,當屬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邱吉爾。他提議應立即敦促法軍出兵安特衛普,“除非現在就派遣若干正規軍,否則就得考慮安特衛普的淪喪”。

    英華人確實是非常焦慮的,因為安特衛普陷落意味著德軍將獲得進攻荷蘭的出發陣地,而且使英國遠征軍本打算用來從法國撤退的各海峽港口受到直接威脅。

    10月3日夜,英國海軍陸戰隊的2200人和海軍旅前來支援。這支盟邦援軍的到來,對比利時人自然是巨大的精神鼓舞,其實際戰鬥力卻讓人打上一個問號。

    陸戰隊的2200人確實是精幹部隊,其中有的人更有長達15年的服役史。海軍旅則是一批少不更事的毛頭水手們,他們被匆匆派上戰場,根本不知戰爭為何物,來不及接受像樣的訓練,有的人甚至從未開過一槍。

    邱吉爾隨後親自趕到前線,在和安特衛普要塞司令維克托·德吉斯將軍一番交談後,他發現這場戰鬥沒有任何光明的前景。按照德吉斯的說法,堡壘正“一個接一個”被攻破,德國重炮足以炸死藏身於最深掩體裡的守軍士兵,而他“想不出什麼辦法阻擋堡壘以大約一天一個的速度被摧毀”。邱吉爾還聽出了比利時人的不滿之聲:“我們為協約國冒這麼大的風險,協約國卻沒有更多援助的跡象,長期任我們獨自支撐。”

    德皇威廉二世

    當然,邱吉爾帶來的這支小小的英軍隊伍還是令德吉斯將軍感動不已,後者很快就把這支盟軍部署到距安特衛普只有幾公里遠的數個內線堡壘附近。但是如前所述,英國海軍旅的素質遠不足以扛住德軍猛烈的炮轟,他們上陣不久就已經處於被擊潰的狀態。“國家堡壘”陷落

    德軍繼續發動猛烈的炮擊,其305毫米和420毫米不斷吞蝕著那些由混凝土構築的堡壘,安特衛普要塞卻還沒有如列日要塞和那慕爾要塞那樣屈服,它依舊在繼續著自己的抵抗。

    10月5日,安特衛普圍城戰關鍵性的一天終於到來。德第3預備軍的一支兵力成功突破了位於安特衛普東南面20公里處的小城李爾,繼而移師北進,進逼至安特衛普南面不遠處的丹德明德,封閉了安特衛普的南翼。此時,德軍主力在安特衛普城的東面,而該城的北面不遠就是荷蘭邊界,此舉意味著德華人已經完成對安特衛普的三面合圍。現在守軍惟一可能的求生通道就在城市西面了。

    第二天,即10月6日,又有幾個外圍堡壘被德軍的重炮攻陷。當德國步兵進入堡壘內部時,發現那裡面的人要麼被震得休克,要麼已經在濃重的煙霧中喪失了戰鬥力。也是在這一天,志在必得的德軍向安特衛普城內發出公告,要求平民要麼出逃,要麼躲起來,因為“次日將實施前所未見的集中炮擊”。

    比軍經商議後,國王阿爾貝特一世帶領著部隊撤往奧斯坦德港。

    10月9日下午4點,德軍先頭部隊入城,宣告安特衛普陷落。不過令城中居民欣慰的是,入城後的德軍並未如先前公告的那樣殺人放火,反倒是幫助當地人撲滅了油罐和倉庫的火情。之後,德吉斯將軍宣佈城內剩餘守軍無條件投降,安特衛普市長讓·德·約斯在10日正式遞交了投降狀,這座城市就此落入德軍之手。

    “國家堡壘”陷落了,但比利時的抵抗並未就此結束,阿爾貝特一世去往未被佔領的地方,以他殘存的力量繼續與德國作戰,直到戰爭結束。1918年11月,比利時人終於光復了安特衛普

  • 2 # 光明歷史科普

    馬斯特裡赫特之戰,德國敲開了進攻比利時最堅固要塞的大門

    1940年5月10日,德國對荷蘭痛下殺手,對多處戰略要點展開突襲。而位於荷蘭東南部的馬斯特裡赫特,由於是德國軍隊進攻位於荷蘭比利時邊境的埃本埃米爾要塞,切割盟軍防線的關鍵節點,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德國突襲荷蘭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介紹該戰役之前,不得不提及一下荷蘭具有自己特色的國土防禦傳統,作為一個國土四分之一都低於海平面,自古以來就有與海爭地傳統的國家,早在17世紀,荷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防禦體系,在1672至1678年的荷法戰爭期間,荷蘭人就透過所謂的“荷蘭水線”防禦系統,淹沒部分鄉村地區來保護位於西部的重要城市。到了19世紀,該防線除了位置向東移動了一部分之外,依然在荷蘭的國防中擁有重要的位置,荷蘭人甚至將該防線要塞化,以防範可能遭受的攻擊。到了1940年,面對咄咄逼人的德國,荷蘭人翻新了防線上的水閘和要塞,並將該防線命名為“新荷蘭水線”,在戰爭中,荷蘭方面一旦開啟水閘,那麼該防線附近的區域就立刻被幾英尺的水面所吞沒,該深度對於船隻來說太淺,但又足以將地面變為難以通行的泥漿。以最為樂觀的估計,如果荷蘭人的防禦計劃順利實施,那麼在沒有外部力量的幫助之下,荷蘭也能夠堅持3個月的時間。一不小心扯遠了,雖然這個所謂的“新荷蘭水線”並沒有將馬斯特裡赫特這座重要的城市包含在內,但透過這段跑題的文字,我們依然可以看出水閘、橋樑在荷蘭防禦大局之中的重要性。

    荷蘭為了抵禦德國進攻而設立的防線,,方框內為本文提及的馬斯特裡赫特

    對於道路要求極高的德國機械化部隊自然知道如何規避自己的致命的弱點,為了防止荷蘭方面用破壞道路、炸燬橋樑、開閘放水等方式阻礙自己的進攻,德國進攻馬斯特裡赫特的偵查部隊偽裝成了普通的市民,悄悄的前往位於該城北部的水閘。5月10日清晨,六名偽裝為普通市民的德國偵察兵落入在水閘附近警戒的荷蘭哨所的視野,荷蘭士兵識破了德華人的偽裝,並最終抓捕了四名德國士兵。駐守水閘的荷蘭軍官警惕的認為,逃跑的德國士兵很快就會帶來更多的德國軍隊,於是精心的佈置了作戰任務,時隔不久,果然有一隊騎著摩托車前進的德國士兵趕到了這裡,在德華人接近到足夠近的距離之後,荷蘭人瞬間火力齊發,將這隊德國士兵殺的人仰馬翻,不得不撤出了戰鬥。

    正在渡河的德國軍隊

    當德國的主力部隊趕來的時候,這支荷蘭部隊的火力一下子就被壓制住了,不得已向水閘內部撤退,本來荷蘭方面還有希望依託於水閘堅固複雜的結構來抵擋一陣,但在緊要關頭,荷蘭人的一挺機槍卻出了故障,防線的缺口讓德國士兵大量的湧入,馬斯特裡赫特北部的外圍防線逐漸的被德華人滲透了,荷蘭人被迫逐漸後撤。荷蘭人的堅決抵抗,極大地延緩了德華人的推進速度,而荷蘭人,也按照自己的計劃,開始有序的撤退到馬斯河的西岸。當德華人推進到了只有35名荷蘭士兵把守的大橋的時候,荷蘭方面的大部分士兵已經安全的撤退到了馬斯河的對岸。短暫的交火之後,壓倒性數量的德國軍隊擊退了荷蘭的守軍,但當他們開始穿過大橋的時候,荷蘭人引爆了炸藥,大橋被摧毀了。荷蘭人暫緩了德華人的推進。

    進入馬斯特裡赫特的德國裝甲車輛

    大橋被摧毀之後,荷蘭人並沒有停止自己的作戰行動,反而是依託在各處隱蔽的地點對德華人進行狙擊,而德華人則開始用重型武器對荷蘭人進行轟擊,雙方在戰鬥之中都蒙受了巨大的傷亡,戰鬥至當天晚些時候,荷蘭方面駐防軍隊的指揮官召開了一次會議,根據在早上俘獲的德國俘虜身上搜出的德國作戰計劃,荷蘭人明確了自己的處境,只有兩個連的駐防軍隊,在數量和裝備上,遠不是正在與自己交戰的德國國防軍第4裝甲師的對手,同時鑑於自己已經完成了摧毀大橋,達到了暫時阻滯德華人推進速度的目標,參會人員一致認為,馬斯特裡赫特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不應該遭受戰爭的摧殘。馬斯特裡赫特地區的駐軍開始收到了停止抵抗的命令,交戰雙方也開始進行了停戰接觸。幾個小時之後,馬斯特裡赫特地區停止了抵抗,德華人打開了通往比利時埃本埃米爾要塞的大門。此役,荷蘭人損失了2名軍官、7名基層軍官38名士兵,而德國方面,不僅沒有達成佔領大橋的目的,還損失130名到190名士兵。

  • 3 # 軍界大佬俾斯麥DYS

    施裡芬計劃規定,德軍應採取東守西功的作戰方式,西線應積極採取進攻作戰並且應該速戰速決,任何的拖延都將是災難性的。由於德法邊境線早在普法戰爭後就已經構築了大量的邊境堡壘,因此施裡芬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到比利時進而攻擊法國西北邊境,那麼擋在德軍面前的第一道難關將是比利時的烈日要塞。列日城是從德國進入比利時的大門,連線德國、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四條鐵路線都在這個戰略城市中彙集,然後向比利時平原作扇形展開。控制這些鐵路幹線是實施“施裡芬計劃”的先決條件,因為德國的120多萬迂迴大軍的後勤補給主要依賴這幾條鐵路線的運輸,只有拿下烈日,組成旋轉右翼的德國第一、第二和第三集團軍才可以行動。

    就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開炮的第二天,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接到德國政府的照會,德軍已法軍可能沿著吉韋至那幕爾一線推進,進而進攻德國為由決定借到比利時對法軍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比利時政府以捍衛自己的中立為由斷然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並且向德國發出嚴厲的警告,如果德軍入侵,比利時將舉國之力維護自己的尊嚴以及對歐洲和平的責任。德華人認為,比利時人所謂不惜一戰的說法,不過是“綿羊的夢囈”,1914年8月4日清晨的霧氣尚未散盡,按照“施裡芬計劃”,西線德軍第一和第二集團軍10萬餘人,攜帶大炮200門,在司令官艾米赫的指揮下,迅速衝向比利時境內的默茲河天險,直奔比利時最重要的列日要塞。如果德軍衝過默茲河,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大門將向德軍完全開啟,按照德國參謀本部的戰略構想,德軍將馬不停蹄的透過比利時進而爭分奪秒的攻入法國。此時,德軍如何突破列日要塞就成為當前最為棘手的問題。

    列日要塞位於默茲河與烏爾特河匯合處,它北鄰荷蘭邊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軍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的咽喉。要塞周圍築有12座炮臺,環形炮臺群周長50餘公里,炮臺間隔3~6公里,部署有各種火炮400門,各炮臺築有厚度為3米的鋼筋混凝土永久工事,是一座有口皆碑的全歐洲最固若金湯的城池。列日要塞的幾座橋樑是默茲河上僅有的幾條公路的渡口,烈日要塞又是把比利時、德國與法國北部連線起來的四條鐵路線的樞紐,因此它是向前推進的德國部隊運輸給養的必經之地,所以在佔領列日要塞並將其周圍的堡壘大啞之前,德軍右翼部隊將無法行動。為迅速奪取列日要塞,德軍參謀總部從比洛第二集團軍抽調6個旅加上兩個騎兵師組成一支3萬人的部隊,由艾米赫將軍指揮從東、南、北三個方面向列日進攻。

    當德軍抵達默茲河旁才發現橋樑已被比軍破壞,於是便開始架設舟橋渡河,這時駐守炮臺的比軍隨即向正在渡河的德軍發起進攻,德軍在猛烈的炮火以及機槍掃射下紛紛落水,死傷無數。艾米赫見狀況不妙便立即調來200門野戰炮支援猛烈轟擊列日要塞的比軍各炮臺,頓時,默茲河兩岸炮聲隆隆,硝煙瀰漫,雙方進行了激烈的炮戰與攻防戰。比利時軍隊在德軍集團軍的面前毫不怯戰,作戰異常勇敢,這讓艾米赫陷入了急躁不耐煩之中,他此時仍然認為比利時人在德軍的強大攻勢下會不戰而降,於是他派了一位使者打著休戰的旗幟要求列日守軍投降,否則的話,他宣稱這座城市將遭受空襲。比軍列日要塞指揮官勒芒堅決服從國王的命令拒絕投降。德軍的齊柏林飛艇出現列日上空,這是世界上的首次空襲,飛艇丟下十多顆詹丹,只是給列日守軍一點威懾作用,幾小時後,德軍大炮開始炮轟東面的炮臺和城市本身,但堅固無比的炮臺僅僅被削去一些混凝土而已。德軍日夜進攻列日,但三天三夜竟毫無進展,德軍參謀總長聞報大驚,再這樣下去勢必會延誤整個西線德軍的進攻行動,他馬上派德軍第二集團軍副參謀長魯登道夫上校帥軍前去支援,並從參謀本部調運巨型攻城武器前往列日。魯登道夫接過指揮權,第二天派人突入堡壘圈內的制高點,在制高點上架起大炮向周圍比軍堡壘猛轟。次日,魯登道夫又派人勸降但還是被拒絕。魯登道夫隨即命令出了奇招,派人假扮成英軍混進要塞司令部門口,企圖綁架勒芒將軍,結過也沒有得逞,派去的官兵被全部擊斃。

    德軍現在最棘手的問題是無法有效壓制列日要塞各炮臺的強大火力,急需攻城重器。德軍初期攻擊列日要塞使用的野戰炮對築有鋼筋混凝土的炮臺猶如撓癢癢,完全不起作用反而是德軍蒙受了巨大的人員傷亡。8月9日,德國政府透過傑勒德先生向布魯塞爾遞交了一份政府備忘錄,德國政府懇求比利時國王不要再讓比利時人民“繼續忍受戰爭的恐怖”。如果德國部隊能獲得一條自由透過比利時的通道,德國願與比利時簽訂任何有關協定,但阿貝爾國王依然指望英法聯軍支援而斷然拒絕德國政府的要求。8月13日,德華人進攻利器終於運來了,就是5門綽號“大貝爾塔”的巨炮,這是有著50釐米口徑的攻城榴彈炮,可以把一頓重的炮彈射到15公里外,每顆穿甲彈有一個定時信管,只在目標被穿透後才定時爆炸,再堅固的炮臺在它的轟擊下也將化為瓦礫。炮擊開始後,一頓重的炮彈自天而降,炮彈爆炸時的塵土、碎片和硝煙形成巨大的圓錘形,升入300多米的高空,地動山搖宛如發生了地震。在“巨無霸”的連續轟擊下,到8月16日,12座炮臺中的11座遭到連續猛轟後屈服了,勒芒指揮部所在的龍森炮臺是最後的一座炮臺,被直接命中而摧毀,勒芒本人也被炸昏後被俘。8月20日,勝利的德軍開進布魯塞爾。“根據施裡芬計劃”,德軍5個集團軍穿過布魯塞爾向法國西北部邊境直撲了過去,法國和英國對德軍行動判斷錯誤,只有法國的一個軍和少量的英國遠征軍部隊在抵擋這支德軍主力部隊,英法聯軍不得不後撤,很快德國軍隊就打到了法國邊境。

  • 4 # 鋼鐵雄心1990

    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典型攻堅戰——德軍攻克比利時的列日要塞。

    在這裡,還誕生了一位軍事明星——他就是埃裡希.馮.魯登道夫,時任德軍第2集團軍副參謀長、第14步兵旅臨時旅長。

    我們先說一下要塞的位置、建造背景和防禦力量。

    列日要塞位於默茲河與烏爾特河匯合處,北鄰荷蘭邊界,南靠阿登森林。

    建造的倡議者是比利時將軍亨利·亞歷克西斯·布略蒙。列日堡壘地區到城市中心的距離大約是7公里(4.3英里)。普法戰爭後,德國和法國都努力強化他們新邊界阿爾薩斯—洛林的防禦。 比利時相對無防備的默茲河流域為德法兩國提供一個有吸引力的替代路線去入侵法國或德國。 而弗蘭德斯平原也為其提供了交通、食品和燃料。布略蒙意識到,法國和德國將會再次開戰。 在列日和那慕爾防禦工事有可能阻止法國和德國在比利時打他們的下一場戰爭。那慕爾堡壘旨在抵禦法華人的進攻,而列日的防禦工事則要阻止德國的進攻

    要塞建設開始於1888年7月28日。由一個法國財團,負責。

    列日城建在默茲河西岸的一個陡坡之上,比河岸高出100米,默茲河正好成為天然的護城壕。沿河岸30公里周圍內都是炮臺,共有12座,每座炮臺距列日為6公里,炮臺之間距離也為6公里,這12座炮臺有6座在東岸面對著德國方向,6座在西岸保護著列日的後方,呈放射狀環繞在列日城周圍,跨默茲河構成了一道環形火力網。每座炮臺都由鋼筋混凝土整體澆鑄而成,大部分建於地下,只露出呈三角形的頂部,而頂部的中心地塊混凝土厚度為4米;。炮臺的所有兵器和人員都隱藏於地下,總共配置有400門大炮和大量的輕重機槍。平均每座炮臺有120毫米要塞炮和210毫米榴彈炮各8門,還有57/150/171毫米火炮;由德國克虜伯公司製造,所有的炮塔都用鋼甲防護,可作360度角旋轉,還可以自動升降。炮臺上又裝有探照燈供夜間指示射擊,和炮塔一樣能夠升降,還有速射炮及機槍封鎖炮臺周圍的曠野及附近的死角。炮臺之下,修有四通八達的通道與各式各樣的地下室,儲存有大量的糧食、飲水、彈藥、醫藥用品,並配備發電、供電設施。每座炮臺周圍還挖有很深的防護壕,壕外布有大量帶刺鐵絲網及障礙物。

    堡壘的總體成本是2900萬比利時法郎.

    守衛每座炮臺的比利時軍隊一般為2個炮兵連和1個步兵連,共400人,在各炮臺之間的曠野上還有機動的步兵連隊防守,總兵力為2.5萬人。

    整個列日防禦體系被認為是歐洲最堅強的要塞

    1914.8.4;西線德軍默茲河集團軍(下轄第7/9/10步兵軍和第2騎兵軍)約12萬人,200門大炮,在司令官馮.艾姆米希將軍的指揮下,迅速衝向比利時境內的馬斯河天險。

    德軍衝到默茲河邊,發現河上橋樑都比利時軍隊被破壞,立即架舟橋渡河。這時,駐守列日各炮臺的比利時守軍立即用大炮和機槍向德軍猛烈開火,渡河德軍猝不及防,紛紛落水。艾姆米希一面命德軍繼續發起進攻,一面調來全部200門大炮向列日要塞的各炮臺轟擊。。,但德軍的炮彈打在炮臺頂蓋上只是冒一道煙,

    而比利時守軍早就對炮臺周圍的地形進行了精密的測量,德軍的野戰陣地就在其炮兵標尺範圍內。結果比利時軍隊的大炮射擊極為準確,給德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8月4日白天德軍沒得手,艾姆米希決定乘夜偷襲。數萬德軍在夜幕和風雨的掩護下悄悄摸向各個炮臺。突然,從各個炮臺中射出了雪亮的探照燈光束,將夜暗的曠野照得宛如白晝,正在運動的德軍全部暴露在曠野裡。炮臺上的大炮、輕重機槍也一齊開火,德軍傷亡慘重,只好匆匆撤出戰鬥

    8月5日,艾姆米希改變策略,集中兵力先攻馬斯河東岸的4座炮臺。德軍的炮火密集如雨,將炮臺完全籠罩住了。隨後,德軍步兵發起了衝鋒。可是德軍的野戰大炮對炮臺完全無損,比利時軍隊的大炮再次伸出四面開火,。德軍士兵極為勇敢,前仆後繼地冒死前進。終於有些德軍衝入了炮臺的死角,大炮打不到他們,漸漸抵近了炮臺。可是,炮臺下面的射擊孔裡突然伸出了輕重機槍,一道道火舌噴向衝來的德軍。立時德軍一片片地倒下,後面的衝下來再倒下,屍體堆得有1碼厚。

    從突襲、到夜襲,再到集中突擊,德軍的常規打法均失敗了。似乎,比利時工程師的傑作(列日要塞)可以經受無限期的打擊了。

    這時,德軍參謀總長小毛奇調來了魯登道夫和增援部隊。

    8月6日,和魯登道夫同時抵達的,還有德軍的新式攻擊武器——飛艇。

    它以金屬鋼條為骨架,外蒙堅韌的織物,呈橢圓形,兩頭尖,內部是氫氣,容積約2萬立方米。飛艇下面有一個駕駛室,裡面可載人員武器和彈藥,並可以從這裡向下面進行空中射擊、轟炸。

    魯登道夫立即命飛艇攻擊列日城。共投擲了13顆炸彈,僅炸死了9個平民。軍事效果幾乎沒有,但在城裡引起了比軍和平民巨大的恐慌。同一天,德軍第14步兵旅計劃穿過堡壘的間隙,突擊列日城。

    8月7日上午,魯登道夫帶領一名副官,乘坐參謀部的汽車長驅直入,抵達列日城。但是,他到早了,14步兵旅還未趕到。而魯登道夫毫不猶豫地猛敲城門,要求比軍投降。結果,駐守城堡的比軍指揮官與列日市長下令停止抵抗、部隊交出了武器。魯登道夫在1914年是49歲,比起1793年的拿破崙年長一倍,而列日成為他的“土倫”。

    列日城丟失了,但周邊的12座炮臺還在勒芒將軍和他的比利時第3師控制下。

    8月12日,德華人把更恐怖的攻城武器運到了。

    一種是德制巨型臼炮,名叫“大貝爾塔”。炮長7米,重達42噸,口徑420毫米,每顆炮彈1噸重,炮兵500人。另一種是來自奧匈帝國斯柯達兵工廠的“艾瑪”,口徑305毫米,兩者一共12門(即4門大貝爾塔和8門艾瑪),在號稱世界最堅固要塞之一的列日,首次展開了射擊比賽。

    8月12日18時30分,魯登道夫下令“大貝爾塔”向列日要塞中最堅固的蓬蒂斯炮臺首先發炮。

    炮手們填好炮彈,退到離巨炮300米外的防護壕內,用墊料塞住耳朵、嘴,然後使用電控裝置點火。巨型炮彈的弧形彈道高達4000英尺,60秒後命中目標,爆炸的硝煙形成巨大的尖錐形,有1000英尺高。

    空中飛艇中和附近教堂尖頂上的德軍觀察員不斷校正炮擊座標。在24小時內,蓬蒂斯炮臺總計捱了45發巨型臼炮的炮彈。當德軍步兵衝上去,若大的炮臺已化為一片瓦礫廢墟,比利時守軍無一倖存。

    8月13日,“大貝爾塔”巨炮又依樣摧毀了比利時守軍的2座炮臺,其餘的炮臺依然堅持抵抗,拒不投降。

    魯登道夫下令4門“大貝爾塔”和8門艾瑪分成2組,沿默茲河兩岸分別掃蕩殘剩的炮臺。這都成流水線作業了。於是,每日戰場上的巨響不斷,各個炮臺相繼土崩瓦解,成了巨大的化鐵爐和焚屍場。到8月16日,12座炮臺已被摧毀了11座。

    最後,只剩下勒芒將軍親自據守的隆森炮臺。魯登道夫再次勸降,勒芒依然拒絕。於是4門“大貝爾塔”巨炮對隆森炮臺齊射,炮臺裡的彈藥庫也被引燃,發生了連鎖爆炸,炮臺頂蓋被掀出,整個炮臺完全被摧毀。德軍衝上去了,只見遍地是焦糊的屍體碎塊和殘破的槍炮,慘不忍睹。

    令人驚異的是勒芒將軍本人竟未被炸死,而是被震昏了。德軍把他押到馮.艾姆米希跟前,勒芒向他交出軍刀,並說:“我是在喪失知覺後被俘,請你務必在報告中說明這一點。”艾姆米希把軍刀還給他,然後說道:“你的軍人榮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失,請你保留這把軍刀。

    列日之戰以德軍獲勝而告終,但德軍損失2萬5千人,也損失了寶貴的12天。

    可見,世界上沒有攻不破的堡壘。列日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處理男朋友家前女友的東西,以及他和前女友的聯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