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兒網
-
2 # 心連心好月嫂
“寶寶剛出生不久,婆婆給餵了兩三次黃連水,說這樣下火,清胎毒,真的有這回事嗎?”近日,居住在河東路商品街的王女士對於婆婆給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喂黃連水一事表示擔憂。
商品街的王女士有這樣的擔憂,而居住在勝利路的林女士遇到了煩心事。今年28歲的她上月初剛剛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寶寶,全家高興之餘,遠在海口的公公婆婆也趕來幫忙帶孩子。最近兩天,林女士發現寶寶面色發紅,一直哭鬧不止,臉上和身上還長了一些小紅疹。
由於聽婆婆說過“這是胎毒造成的,我們以前都會給出生不久的小孩子喂黃連水清胎毒。”於是林女士給孩子餵了黃連水。
但喝了黃連水的寶寶並未停止哭鬧,而且越哭越兇,不僅把奶都吐了,吐出來的液體似乎帶著血。林女士急忙將寶寶送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孩子出現胃出血。有醫生指出,這樣做是不可以的,黃連藥性苦寒,會有副作用,給發育正常的嬰幼兒喝,只會刺激嬰幼兒的胃腸。
“育兒是不可以亂來的,但是現在坊間還有著很多不科學的做法。現在常道是科學育兒,而不是經驗育兒。”農墾三亞醫院副主任醫師符國宏稱,出生不久的孩子脾胃太嬌嫩,而黃連水是苦寒之藥,刺激性太大,所以導致孩子胃出血。新生兒服草藥後,會影響膽紅素的代謝,發生急性溶血性黃疸,出現面板、眼珠、小便發黃。“在中國南方地區約有5%的嬰兒發生過這類黃疸,原因多與新生兒服草藥有關。”
一,胎毒說法不靠譜
“中醫雖有胎毒之說,但我不太贊同胎毒會導致溼疹等毛病”,劉曉鷹教授表示,中醫認為的“胎毒”主要指熱毒。新生兒出現溼疹、鵝口瘡、黃疸、便秘、嬰兒脂溢性皮炎等,不一定都是因為“熱毒”引起的,導致溼疹的原因有很多,從中醫上看,有的是因為溼引起的,有的是熱引起的,也有因為孩子體質比較虛導致的;而鵝口瘡則是黴菌感染引起的;黃疸既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生理性黃疸是不需要治療的;便秘也不一定是因為熱毒。
“胎毒”是民間比較流行的說法,傳統觀念認為胎兒在母體中染了毒氣,出生之後若不除去,將來會引發黃疸、溼疹、癤腫、鵝口瘡等許多疾病。有的媽媽甚至在懷孕期間就開始服用中草藥來“排毒”。寶寶出生後,家裡的老人就會按每個地方的習俗喂些中藥湯藥,稱為“開口茶”。尤其是看到新生寶寶臉上長小丘疹,或者臉色發黃、有眼屎、口氣重,更覺得這是熱毒的表現。這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在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胎毒”之說。
有的寶寶受母體內分泌的影響,皮脂腺分泌功能旺盛,在頭皮、前額、耳、眉、鼻頰溝等皮脂溢位區容易出現紅色疹子,這是脂溢性皮炎的表現;
有的寶寶疹子主要出現在面頰部,可有小水皰,伴瘙癢,嚴重時可逐漸蔓延至頸部、肩部、軀幹、四肢等處,這是嬰兒溼疹,又稱奶蘚,主要與體質過敏有關;
還有許多寶寶生後不久會出現黃疸,程度不重,一般2周左右會自行消退,不需特殊處理。但也有約10%的新生兒黃疸程度較重,尤其是溶血性黃疸,病情進展很快,有的可引起嚴重後遺症,家長要及時到醫院診治,千萬不要盲目相信“胎毒”的說法,自行喂中藥而延誤病情。病因不同,採取的治療方法也不同。僅用“胎毒”來概括是不科學也不靠譜的。
西醫:盲目用藥或傷肝腎
“從西醫的角度看,並沒有所謂的胎毒”,武漢協和醫院新生兒科主任王琳教授表示,新出生的嬰兒患溼疹、黃疸、便秘等,壓根就不是什麼胎毒。新生兒發育未完全,解毒能力低,有的中草藥很可能就有肝腎毒性,對寶寶的身體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她建議,千萬別給小嬰兒亂用民間偏方治療所謂的胎毒,特別是中草藥湯劑,否則很可能加重症狀,甚至引起肝腎功能不可逆轉的損傷。如果認為孩子出現所謂胎毒的問題,一定要第一時間諮詢兒科醫生。
胎毒究竟是什麼?
1、老百姓眼中的胎毒
“清胎毒”的說法在東南沿海地區比較流行,老一輩人認為南方的氣候和水質有熱性,加上孕期吃了辛辣熱氣、肥甘厚味的食物,會在孕婦體內積聚熱毒並傳給胎兒,寶寶出生後就容易長紅疹。
2、中醫這樣解讀胎毒
清代兒科專著《幼幼整合》則這樣記載:“凡胎毒之發,如蟲疥、流丹、溼瘡、癰癤、結核、重舌木舌、鵝口口瘡,與夫胎熱、胎寒、胎搐、胎黃是也。”明代中醫典籍《幼科概論》中是這樣描述胎毒的:凡初生嬰兒,數月或週歲及兩歲以內,頭面環唇等處,忽生瘡結,細如粟米粒,白膿頭破裂即連成片,熱脹痛癢不安,時時流出淡黃腥膿水……治不得法,日久能由頭面漫延遍身,此即所謂胎毒也。
簡單來說,中醫認為胎毒是由於媽媽在懷孕期間體內有溼熱之毒,使寶寶出現了癰癤、痘、疹、鵝口瘡、黃疸等等面板問題。
3、從現代醫學角度認識胎毒
現代醫學中並沒有胎毒這種說法,因為它不能歸結為一種疾病。由中醫胎毒的範疇對應而來,胎毒多是指新生兒痤瘡、脂溢性皮炎、嬰兒溼疹、小兒黃疸等面板問題。
寶寶的這些 “胎毒”有必要清嗎?
1、新生兒痤瘡
新生兒痤瘡發病率約為20%,通常在出生後數天至4周以內出現,多是因為寶寶在出生前從母體獲得了過多的雄性激素,出生後促使皮脂腺分泌旺盛,表現為面頰、額頭及下巴的丘疹、膿皰。
嬰兒痤瘡不痛不癢,對孩子沒什麼影響,而且在持續3~4個月後會自行消退,所以通常無需治療。但是要加強護理,每天用38~40℃的溫水給寶寶洗臉,不要使用其他洗劑,保證毛巾柔軟,臉盆、浴盆清潔,最好做到“一人一巾一消毒”就足夠了。
2、脂溢性皮炎
通常發生在出生後2周,表現為頭面部紅斑,表面有油膩狀鱗屑,眉區、鼻唇溝、耳後和頭皮比較嚴重,可有輕微瘙癢。
症狀較輕的脂溢性皮炎通常不需要治療,可在3~4個月後自愈。但在這期間要注意清洗結痂,因為頭皮部的層層結痂不但會影響寶寶頭髮的生長,還易因為寶寶撓抓破皮繼發細菌感染。
對於症狀嚴重的寶寶,可給寶寶塗抹非激素類抗炎藥,如丁苯羥酸乳膏。
3、新生兒中毒性紅斑
約一半的新生兒在出生3 天以內,身體和四肢會出現大小不定的紅斑,邊界不清,鮮紅溼潤,有的會融合成片。紅斑中心或周圍可能出現皮疹,上面頂著白尖,類似於膿點。
目前有研究認為,這是新生兒離開媽媽的子宮和羊水,受到光、空氣等外界環境的刺激而出現的反應。雖然名字嚇人,但如果孩子沒有任何不適感,不需要任何特殊治療,幾天內能就會自然消退。
4、嬰兒溼疹
大多數寶寶在2~3個月時開始長,溼疹可出現在全身任何部位,但嬰兒期多發於面頰和頭皮,對稱發生,常波及軀幹和四肢。皮疹發紅、連成一片、有明顯瘙癢感,細看面板很乾燥,而且有皮屑,嚴重時會有小裂口,甚至伴有水皰、滲液、結硬痂等。
大部分輕症溼疹只需要做好潤膚保溼,嚴重一些的可以外用激素軟膏+潤膚保溼。
選擇外用藥時,應儘量選擇弱效或中效激素,如:布地奈德乳膏、地塞米松乳膏、丁酸氫化可的松、艾洛松等。面部用藥儘量不要超過2周,其他部位溼疹,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視情況延長用激素的時間。
5、新生兒黃疸
寶寶出生後出現面板、鞏膜、黏膜發黃,一般從臉和眼睛開始,逐步散到胳膊、腿腳和身上的面板。
一般生理性黃疸數值不高,可以等待自然消退。母乳餵養的孩子要給孩子按需哺乳,吃配方奶粉的孩子可以適當喝水,來促進膽紅素排洩。經常讓寶寶曬太陽,也有助於退黃。
如果黃疸出現得過早,在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或者超過2周黃疸仍然不退,或在出生72小時至2週期間黃疸含量超過12.9㎎,就屬於病理性黃疸,一定要及時就醫進行藍光治療,以免膽紅素含量過高,損傷大腦。醫生:新生兒不需用草藥清“胎毒”
“出生不久的嬰兒糞便呈黑褐色,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數日後即可消除,無需用黃連等藥來清胎毒。”採訪中市人民醫院中醫科蔡乃亮指出,所謂的“胎毒”現象其實很多時候可能是孩子有新生兒疾病的表現,家長要理智,也要辨識清楚。
蔡乃亮指出,所謂清“胎毒”,中醫認為主要指清熱毒,是古代醫家透過觀察及臨床經驗的積累所得出的理論。因為所謂的“胎毒”會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排出體外,不會遺留在體內。他建議,對新生兒不需用草藥清“胎毒”。民間一直有清“胎毒”的說法,其科學性頗有爭議。需要注意的是剛出生的嬰兒可能會有奶癬,醫學上稱為溼疹。如果嬰兒的母親吃了魚、蝦、蟹、雞蛋等,都可能透過母乳把過敏原傳給嬰兒。此時用尿素軟膏和紅黴素軟膏混合用或用直接用膚輕鬆軟膏即可,三至四天就會消失。
對於有溼疹的嬰兒,有的醫生還建議,為減輕刺激,嬰兒的區域性皮疹可用硼酸水清洗,等疹子滲水時用紗布吸乾,然後外塗專用寶貝溼疹膏,但不可大面積或長期使用。溼疹已經痊癒的嬰兒,可用清水或生理鹽水清洗,並選用柔和的嬰幼兒護膚、清潔產品,這樣可減輕寶寶的瘙癢感。同時,剪短寶寶的指甲或寶寶睡覺時戴上小手套,以免因瘙癢而抓破面板。二,孕媽媽分娩前要清胎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經常聽一些老人說,孕媽媽在分娩前必須要清胎毒,這一說法在南方尤為流行,否則寶寶的面板容易出紅疹、溼疹。那麼,胎毒到底是什麼呢?胎毒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懷孕後,孕媽媽大多尚未適應懷孕帶來的生理變化,但食量卻較之孕前大大增加,因此肝腎的負擔相對較大,體內容易淤積一些代謝產物或有害物質,就產生了所謂的胎毒。此外,有的孕媽媽孕期不忌口,經常吃一些燥熱上火或辛辣的食物,都會影響到胎寶寶,使寶寶出生後產生胎毒症狀。
雖然胎毒不至於影響孕媽媽和胎寶寶的安全,但會使孕媽媽懷孕期間變得更加辛苦,增加不適感,也可能使寶寶出生後出現上火、便秘等。孕媽媽想要不受胎毒困擾,重在預防。
1、懷孕期間孕媽媽要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儘量少碰油炸、燒烤以及辛辣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並保持大便通暢;
2、若孕媽媽自身的體質就屬於比較燥熱或已經出現便秘等症狀,應主動諮詢醫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診治;
3、孕媽媽注意生活規律,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並保持平和、穩定的心態;
4、切記不要隨意聽信一些傳統“清胎毒”的治療方法,孕媽媽盲目用藥對胎寶寶極其不利,應選擇正規的醫院就診治療。
孕期去胎毒, 3種食療秘方助你一臂之力!
相信很多孕媽媽在孕期的時候,都有從別人的口中得知“胎毒”,這多是老人們的傳統說法。其實胎毒主要分為溼毒和熱毒,有些寶寶在出生後,出現瘡癤、疥癬、痘疹等,多是和媽媽的內熱體質(也就是熱毒)有關。
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比較流行“清胎毒”。因為南方的氣候和水質都屬於熱性,如果在孕媽媽分娩前沒有做好清胎毒的工作,那麼寶寶出生後就會容易長瘡、紅疹等。其實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關鍵在於孕期孕媽媽採用何種方法,來預防和清除體內的胎毒。
孕期如何預防胎毒
1、孕媽媽在懷孕期間,應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生津養肺的食物和新鮮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尤其是在孕晚期,這個時候胎兒發育較快,孕媽媽應多吃蔬菜、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
2、如果孕媽媽屬於過敏體質,應去醫院詳細篩查過敏源或聽取醫生給予的建議,避免寶寶從母乳中獲得這種過敏源。
3、注意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新陳代謝,勞逸結合,平時可適當做一些運動,如瑜伽、游泳、散步等,這樣才能保持機體的平衡,提高孕媽媽自身的免疫力。
孕期吃什麼排胎毒
1、玉米連須煲水
用玉米連須煲水,再加上一些冰糖,孕媽媽服用後,可預防寶寶出現黃疸,但孕媽媽至少每個星期喝一兩次。
2、綠豆老鴿湯
選用老鴿子,加綠豆一碗,煲兩個小時,孕媽媽只需要喝湯,不用食肉。孕媽媽在孕8個月的時候就可以食用了,一週或者兩週一次。如果沒有老鴿子,也可用豬肚代替,同樣是和綠豆一起煲。
3、艾葉煮鵝蛋
最好使用鵝蛋,鴨蛋、雞蛋也可以,但後兩者沒有鵝蛋好。用少量艾葉放在水中煮沸,打兩個蛋下去,吃蛋喝湯,孕媽媽可每週或每月吃一次。
在清胎毒上,孕媽媽要切記不可亂吃藥。有很多孕媽媽就選擇相信一些清胎毒偏方,食用不知由來的龜苓膏和涼茶,這些食物中所含的成分尚不可知,孕媽媽不可盲目服用,不然很可能會傷及到自身或胎兒的健康。
胎毒”到底是咋回事?醫學界有沒有對“胎毒”的定義呢?
成都新世紀婦女兒童醫院產科醫生唐瑤稱,其實現代醫學上並沒有“胎毒”這一說!唐瑤醫生解釋道,很多準媽媽在分娩前都要做去胎毒的工作,認為這樣寶寶出生後不容易長瘡、紅疹等,面板就會很好。其實這是誤區,她們理解的胎毒應該只是嬰兒脂溢性皮炎。嬰兒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現為在嬰兒面板上的皮疹現象,這種病症可能與母親的內熱體質有關。如果孕婦在孕期大魚大肉大吃大補,吃過多的孕婦奶粉,食用過量的辛辣和煎炸食物,就會加重身體內的熱氣,很有可能會傳給胎兒,而導致寶寶溼疹等。
去胎毒的偏方對準媽媽和寶寶有沒有傷害呢?唐瑤醫生表示,有一些偏方,比如玉米水這類的,沒有什麼傷害,老人讓喝,如果準媽媽不覺得難喝,當做安慰劑喝也是無所謂的。但還有一部分偏方是對準媽媽的健康確實存在傷害。
首先要說的就是去胎毒中藥。唐瑤醫生強調不要亂吃中藥,所謂去胎毒的中藥,一般都含有一些比較寒涼的藥材,容易引起準媽媽腹瀉,反覆劇烈腹瀉會使胃腸蠕動頻繁,可能會引發子宮收縮,而且反覆腹瀉也會影響準媽媽對營養的吸收。再者,不少中藥在副作用一欄都寫著“不明”,“不明”不代表副作用小或無副作用,反而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另一個就是鵝蛋。鵝蛋的營養非常豐富,它富含多種蛋白質,蛋黃中有大量卵磷脂,對人腦和神經組織的發育有益,其中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也較易被人體吸收。但是孕婦鵝蛋吃多了,蛋白質就會增多,這樣就會增加尿酸,容易引發痛風,還會增加腎臟負擔。
如果想要寶寶面板好,孕期要注意什麼呢?唐瑤醫生稱,建議準媽媽在孕期的飲食上注重科學合理膳食搭配,生活規律,既要吃一些補的食物保證營養的攝入,同時也應多吃各類蔬菜、水果,確保攝入各種營養素。
如果媽媽有過敏史的,孕期避免過敏源的接觸,減少體內過敏反應物質的刺激,避免增加寶寶過敏的機率,出生後避免過敏物質攝入後透過母乳傳遞給寶寶。唐瑤醫生還提醒,有些民間風俗,給剛出生的寶寶喂黃連水來“清胎毒”,這是非常錯誤的!孩子生下來第一口進食的應該是母乳,無論是孕婦還是新生兒都不能亂吃藥。
至於大家常說的嬰兒溼疹,是因為他的免疫機制發育的不健全,常常把正常的東西當做異常的進行處理,所以出現溼疹,更何況嬰兒溼疹發生的原因是很多的,與胎毒絲毫不搭界。
最後提醒大家,很多準媽媽都喜歡去網上搜各種偏方,但要知道的是,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驗證別人的話,因為最後倒黴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哦。
三,寶寶「上火」了,咋辦?
新生寶寶嬌貴無比,碰到各種情況,如果家長不瞭解真相,說不清楚咋回事兒,就會用各種玄乎的理論來解釋。
比如說,不管寶寶是眼屎多、流鼻血、便秘了,或者有別的一些表現,爹媽輩就會說這是孩子「上火」了,該給孩子「敗火」,然後拿出金銀花露、黃連水、羚羊角水、消積貼等玩意兒。
但其實,不僅現代醫學中沒有「上火」這個概念,中醫專業的典籍中也沒有這個概念,純粹就是一個民間俗稱。
所以,那些所謂的治療藥物及其神奇效果,也就只能呵呵了……
今天咱先不去糾結這個概念的真偽,畢竟症狀是存在的,還是要解決問題為先。
從正統的人體生理來分析,其實有好多寶寶的症狀都是可以找到不同病因的,能找到原因就不怕,就能對因治療。千萬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千篇一律地治療。
寶寶有時候會出現眼內分泌物增多,睡醒後睜眼時,看起來最為明顯。
情況嚴重的時候,分泌物甚至會黏住眼睛,導致寶寶睜不開眼。
如果是這種情況,一般要考慮兩種原因:
1. 結膜炎
如果患上結膜炎,不論寶寶還是成人,都會出現眼屎氾濫的症狀,同時一般還有眼白髮紅。
治療感染性結膜炎引起的眼屎增多,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抗菌消炎治療。
為了預防結膜炎,平時要注意清潔自己和寶寶的雙手,避免細菌由手入眼,寶寶的洗臉毛巾要勤洗消毒。
2. 淚道阻塞
對於寶Bora說,眼屎多還有可能是淚道阻塞,尤其是三個月之前的寶寶比較多見。
這種時候,淚水無法正常排出、瀦留在淚囊內,會引起細菌滋生,發展成淚囊炎,從而出現眼屎多甚至眼瞼紅腫。
假如確診是淚道阻塞,3 個月以內的寶寶可以先採取保守治療,進行淚囊區按摩和(或)抗生素滴眼,大多淚道阻塞會隨著寶寶長大而逐漸開放;3 個月後仍無好轉,就需要再次就醫了,以免發生嚴重併發症。
要記得,切莫一味「降火」而耽誤最佳治療時間。
寶寶便秘的時候,大便乾硬而量少,大便次數較平時減少,呈顆粒狀,而且每次排便時寶寶會哭鬧。
要注意的是,每個寶寶排便的頻率不盡相同,所以不能只通過排便頻率就斷定是否便秘,主要還是看大便是否乾硬以及寶寶是否痛苦。
寶寶假如有便秘,飲食不合理是常見的病因。
嬰幼兒的消化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如果膳食纖維和(或)水分攝入不足,就會出現腸蠕動動力不足,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久,其中水分被重新吸收,引起糞便乾結,難以排出。
寶寶哭鬧,則是由於排便困難引起的疼痛。
在治療上,家長可以透過飲食和行為調整來解決。
對於採用人工餵養的寶寶,要避免配方奶衝調過稠,因為過稠的配方奶會造成寶寶便秘,補充鈣質或者鐵劑的方式不正確,也會讓排便困難。要知道,一般情況下寶寶都是沒必要額外補鈣的,只需要常規補充維生素 D 即可。
半歲以上的孩子可多攝入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新鮮蔬果,多喂開水,少吃甜食和加工食品,拒絕油炸食品。
如果便秘症狀還是不能緩解,尤其是針對 4 個月以內的寶寶,如果家長嘗試治療 24 小時還沒有排便的話,一定要找醫生去解決,畢竟也有其它原因可能導致便秘的。
切勿給孩子隨意使用藥物「潤腸」,更不能當成「上火」耽誤治療。
寶寶有時候會出現尿色偏黃,尿量少,但又找不出其他疾病因素。
其實最常見的原因是生理性的尿黃並伴量少,這是因為尿液濃度高了,也就是尿中水分含量不足所致。
所以,只要增加水分攝入就行了。
1. 6 月齡以內
在 6 個月之前無論是純母乳餵養、純配方奶餵養,還是混合餵養,通常情況下都無須額外喂水或是果汁(除非有醫學指徵),如果寶寶出現尿黃尿少,不要直接給寶寶喝水,可以增加餵奶量。(不要直接給寶寶喝水,畢竟胃就那麼點大,會影響他的吃奶量。)
母乳餵養直接餵奶就可以,母乳的成分中大部分都是水,喝母乳就可以幫寶寶補充水分;配方奶的成分是模仿母乳成分製作的,只要嚴格按比例衝調,其濃度也是跟母乳接近的,給寶寶增加配方奶,也能達到補充水分的目的。
2. 6 月齡以後
可以開始考慮用杯喂水,但一開始量不能太多,也不要強迫寶寶喝。如果寶寶拒絕喝水,同樣可以透過增加奶量來補充水分。
3. 已經新增輔食的寶寶
還可以給寶寶水分含量高的蔬菜水果,既能補給水分,又能補充營養。
偶爾,寶寶也會出現口角潰瘍、乾裂、嘴唇起皰,甚至口腔黏膜及舌頭潰瘍。
其實多種疾病都會引起口腔方面的疾病,比如手足口病、單純皰疹、皰疹性咽峽炎、鵝口瘡等,只要影響了口腔,寶寶就會表現出不願意吃飯、哭鬧等症狀,翻開嘴巴,有時候能見到皰疹或者潰瘍。
這些疾病的病因都不同,應該先明確病因,並根據病因,在醫生指導下有針對性地給寶寶用藥或者護理。
要注意的是,治療時可能不一定需要用藥物,尤其別動不動就催著醫生或者自己動手上抗生素,比如皰疹性咽峽炎,如果比較輕微,只要做好護理就行了。
平時,注意保證寶寶健康的飲食作息和生活規律、注意衛生、及時接種疫苗,提高身體免疫力。
寶寶鼻腔粘膜本身很薄,血管位置比較淺,當受到各種刺激時,比如過敏、空氣乾燥、摳鼻子時,就容易發生鼻部小血管破裂出血。
原因都這麼明確了,那就對症處理唄,別想著「去火」了。
對乾燥引起的出血,注意提高環境空氣溼度,可以使用空氣加溼器或在室內懸掛溼毛巾,給孩子鼻腔內擦一些保溼軟膏也能起到滋潤鼻腔、預防出血的作用;
如果孩子鼻子過敏,則需注意開窗通風,淨化空氣,讓孩子遠離可能引起過敏的灰塵、髒毛絨玩具等;
如果孩子愛摳鼻,則要試著找出摳鼻子的誘因,比如感冒、過敏,然後對症治療,排除病因的習慣性摳鼻,可以選擇用玩具等轉移孩子注意力,引導他們改掉這一習慣。
總之,寶寶體內各個系統發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出現各種狀況,但是別一味當成「上火」延誤治療,更不能盲目使用藥物尤其是各種副作用都說不清楚的中藥、中成藥,這些藥物很多都沒有經過正規的試驗來明確可能的危險,別把自家寶寶當小白鼠啊。
-
3 # 平安好醫生官方號
事實上,胎毒這種觀點醫學上並沒有,但在現實中,很多準媽媽都會在懷孕的時候“解毒”,在南方地區非常流行,因為南方氣候炎熱潮溼,許多準媽媽也屬於炎熱乾燥的群體。因此,孕婦在分娩前必須做清除胎兒毒素的工作,否則嬰兒出生後面板容易長瘡、皮疹等。那麼,什麼是胎毒呢?
“胎毒”是產後急性過敏重症的俗稱,主要表現為各種面板變態反應,如瘡癤、疥癬、痘疹等。《幼科概論》記載:“凡初生嬰兒,數月或週歲及兩歲以內,頭面環唇等處,忽生瘡結,細如粟米粒,白膿頭破裂即連成片,熱脹痛癢不安,時時流出淡黃腥膿水。附近的好面板,一經流出的黃膿水浸染,旋覆成瘡,初起在面板外間潰爛紅腫,若不治漸漸即漫延至肌肉表層,亦發淡紅腫而潰爛。治不得法,日久能由頭面漫延遍身,此即所謂胎毒也。”《幼幼整合》有云:“凡胎毒之發,如蟲疥、流丹、溼瘡、癰癤、結核、重舌木舌、鵝口口瘡,與夫胎熱、胎寒、胎搐、胎黃是也。”本病主要由於孕產婦恣食辛熱、肥甘厚味,或生活調攝失宜,或鬱怒悲思、情志不遂等因素,遺毒於胎所致。
民間說的胎毒,從中醫上講,即為內熱。所謂“胎毒”,其實就是嬰兒脂溢性皮炎,症狀表現為在嬰兒面板上的皮疹現象,這種病症可能與母親的內熱體質有關。
寶寶的溼疹、鵝口瘡等,各種病的病因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歸之為“胎毒”。透過藥物來去“胎毒”更是不可取的,有些藥物是不適合孕媽吃的或者具有藥性的食物如果食用不當很有可能損害身體以及宮內的寶寶,甚至引起早產。建議準媽媽們堅持合理飲食,多吃各種蔬菜、水果,確保均衡地攝入營養,同時也避免辛辣油膩、營養過剩的情況出現。如果孕媽本身是過敏體質,最好到正規的醫院做一些詳細篩查,避免寶寶從母乳中獲取這種過敏源,不利於寶寶以後的健康成長。
-
4 # 兒科醫生鮑秀蘭
胎毒一詞則最早見於宋代《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中,其“胎中病論”指出:“母食毒物,胎有所感,至生下後,毒氣發而為病。”並在“鵝口”、“垂奎”、“重鄂”、“褥瘡”等胎病中直書“胎毒上攻”、“胎毒攻發”,正式提出胎毒這一概念。
曾經是中醫兒科病因學中最具特色的胎毒學說,在近代受到了強烈的質疑。首先是因為現代醫學病原學的研究證明麻疹與天花都是病毒傳染所致,這樣一來,古已有之的天行說與胎毒說的爭論,自然以胎毒說的被否定而告終。而且隨著免疫療法的發展與廣泛應用,作為兒科四大證的麻、痘二證,或被控制,或被消滅,中醫特長的透疹解毒諸法變成了“屠龍之術”。再加上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許多曾被視為胎毒的病證,如“胎毒瘡瘍”都得到控制,因此胎毒說的立論基礎被根本動搖,幾乎被從中醫兒科病因學中剔除,或者被儘可能地“淡化”。如《中醫兒科學》(1984年版)就認為:“雖然目前還不能確定胎毒致病的意義,但現在可以肯定,在上述列舉的病種中,已有多數已明確其病因,因此有人提出,胎毒是在古人不明確某些疾病的發病原因時,以其外在症狀表現為依據,作為分析和推理病因病機的代稱,看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5 # KK健康
胎毒,是中醫的名詞,主要指母親身體的毒素透過懷孕傳給孩子,導致新生兒出生時身體的一些異樣,現代醫學一般指像痘疹、瘡癤這樣的產後急性過敏重症,常認為與母親懷孕期間飲食情緒等相關。
中醫分發熱、發寒、發搐、發黃四類臨床證候。胎毒發熱指母體中的熱毒帶入了胎兒,導致胎兒熱毒壅盛,常見發燒、臉紅、呼吸加快、眼泡腫、小兒易驚多無故哭叫,小便黃,大便幹。
胎毒發寒指母體中的寒邪帶入了胎兒,導致胎兒面青白色,精神不振,怕冷,手足蜷縮,驚叫不停或口噤不開。胎毒發搐主要和風邪入肝相關,牙關緊閉,頻頻作搐,雙目上視。
胎毒發黃主要與膽相關,胎兒一身俱黃,身熱,啼哭不止。胎毒可預防,注意孕期的飲食生活習慣,可減少產後急性過敏重症發生。
如果媽媽是過敏體質,可去醫院篩查過敏原,減少接觸這些過敏原。飲食需清淡有營養,少油炸、辛辣。睡眠充足,勞逸結合,提高免疫力。
-
6 # 茉茉麻麻
“胎毒”究竟是什麼?它真的是一種“毒”嗎?又該如何預防?
相信很多準媽媽對“胎毒”這兩個字並不陌生,肯定有不少準媽媽嘗試過用各種各樣的偏方去胎毒,比如:吃鵝蛋、吃小公雞等等。就是為了防止出生後新生兒面板出現紅疹。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胎毒”?
01什麼是胎毒?其實在醫學上是沒有胎毒這個說法的,所謂的“胎毒”,是一種民間的說法。而胎毒其實就是寶寶身上起溼疹或者熱疹,這可能是跟準媽媽內熱體質有關係。如果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經常吃辛辣和油炸食物,或者攝入過多的魚類,肉類,也會加重體內熱氣,很可能會傳給胎兒,導致寶寶出生後出現溼疹。
02那麼該如何預防“胎毒”?第一、合理的搭配飲食,多吃蔬菜水果、豆類食品,少吃辛辣刺激食品或者冷飲,油炸、油膩的食物,要保持大便通暢。
第二、保證充足的睡眠,適量的運動,不可長久臥床休息,保持心情愉悅,多去公園散散步,提高免疫力。
第三、儘可能不要讓面板受到刺激。
回覆列表
醫學上並沒有胎毒這一說法,但是“胎毒”確實是存在的,可以說是一種產後急性過敏重症。所以從懷孕開始,女性朋友就需要有預防胎毒的意識。那麼,到底什麼是胎毒?孕期怎樣才能預防胎毒的形成呢?
一、胎毒是什麼
懷孕後,由於準媽媽在短時間內,很難適應妊娠帶來的各種生理變化,飲食量增加的同時,代謝性產物排洩異常,造成體內代謝物淤積,會形成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就被稱為“胎毒”。
大部分女性在懷孕後體質都偏熱性,代謝速度異於非妊娠期,所以如果在整個孕期,準媽媽不加節制地飲食,以及吃了過多容易導致燥熱上火的食物,就容易產生毒素導致上火,波及到胎兒,在其體內形成胎毒。
事實上,女性在懷孕後理應吃營養豐富的食物,但是也應節制,大魚大肉不宜吃得過多,且營養豐富的孕婦奶粉也應適當食用。另外,辛辣煎炸的食物很容易使身體產生熱氣,孕婦最好少吃。
二、胎毒的影響
胎毒不僅會讓準媽媽的孕期過得更加辛苦, 還容易讓寶寶出生後產生便秘、哭鬧不止、不好養育等問題,胎毒嚴重的寶寶還會出現溼疹、黃疸、便秘等問題。
三、胎毒的表現
胎毒的症狀,在出生半年內的寶寶身上表現最為明顯,有胎毒的寶寶常常面部、眼部發紅,眼屎比正常的寶寶要多,且大便偏幹偏硬、小便偏黃,同時還會伴隨著發熱、溼疹等一些症狀。
而準媽媽體內有胎毒的表現為:面板狀態差、全身肌膚髮癢、容易便秘等。
四、胎毒的防治
1.預防胎毒的第一步,就是要科學膳食。各類油炸、不衛生的食物等,應儘量避免食用。太辣太鹹、口味過重的食物,也應少吃。既要吃得有營養,還不能進補過度,肉類、新鮮果蔬應合理搭配,保證每一種營養元素都能均衡攝入,多喝水。另外,懷孕期間如果是從前沒有吃過的食物,能少吃則少吃。
2.每天都應保持身心愉悅,避免急躁、焦慮、緊張等各種不良情緒的產生,否則不良的情緒、錯誤的飲食習慣相互作用,非常容易引產生胎毒。
3.準媽媽如果本身就是偏燥熱的體質,便秘,面板瘙癢這些問題發生後,要儘快就醫。
4.切勿輕信清毒偏方。民間流傳的各種清毒偏方成分不明,若盲目服用,很可能給孕婦和胎兒帶來隱患。
五、寶寶有胎毒怎麼辦?
如果寶寶有胎毒,最好求助醫生。如果是較輕微的胎毒,可以用食療的方法給寶寶去胎毒,比如使用黃連五分甘草一錢,加入適量清水,煮成半碗汁水讓媽媽飲用,使其中的解開毒成分滲入到母乳當中,寶寶透過飲用母乳可幫助寶寶緩解症狀。
想必準媽媽們都瞭解到,胎毒與膳食有著密切關係了吧?所以孕期準媽媽們千萬別做任性吃貨喲!至於體質上的問題,則需要請專業的醫生幫助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