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這個問題在《史記·高祖本紀》和《史記·婁敬列傳》、《史記·留侯世家》中都有記載,一開始劉邦的確是打算定都洛陽的,先是婁敬進言動搖了劉邦的想法,張良則最終促使劉邦堅定了建都關中的決心(當時還未決定選擇長安)。

    洛陽與關中

    漢朝建立之初,當時天下最為有名的都城有西周的豐都和鎬都,東周的洛陽,以及秦朝的咸陽。而豐都、鎬都和咸陽均在關中。因此,劉邦首先要在關中和洛陽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從地理位置上看,洛陽處於漢朝的正中心,於此建都頗有天子居於中的意思,而關中則偏西了一些。另一點,漢朝開國元勳大多是山東六國之人,洛陽距離家鄉較近,因此他們也比較支援以洛陽為都,而他們勸說劉邦用的理由則是“周朝定都洛陽,傳承了幾百年;而秦朝定都咸陽,不過才傳了十幾年,可見洛陽才是中興之地”。

    婁敬勸劉邦

    根據《婁敬列傳》記載,齊人婁敬“戍隴西,過洛陽”,對於建都洛陽他不是很認同,於是透過齊人虞將軍見到了劉邦。婁敬先問劉邦“陛下要定都洛陽,是想讓國家和周朝一樣興隆嗎?”劉邦回答是。

    婁敬於是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陛下取得天下和周朝是不同的。周朝定都洛陽之時,已經積德累善十餘世。周朝立國之本為德,而陛下立國之本為戰,陛下從沛縣起事開始,先後席捲蜀、漢地區,平定三秦,與項羽戰於綏陽、爭奪於成皋,大戰七十多次,小戰四十多次,使天下百姓血流成河,父子枯骨暴露於野,橫屍遍野不可勝數,悲慘哭聲不絕於耳。這種情況下卻要和周朝興盛時期相比,我認為不妥當。洛陽雖是天下中心,卻也四面受敵,無險可守,一旦天下大亂必成四戰之地。而秦地在秦國的治理下,有肥沃的徒弟為依託,物產豐饒,而且秦地加之地形險要,四面均有要塞作為防線,即使天下大亂,秦地也是可以保全的。”

    敬說曰:“陛下都雒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異。周之先自後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餘世。公劉避桀居豳。大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馬箠去居岐,華人爭歸之。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上八百諸侯,遂滅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都雒,以為此天下中,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鈞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務以德致人,不欲陰險,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分而為二,天下莫朝周,周不能制。非德薄,形勢弱也。今陛下起豐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籍戰滎陽,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不絕,傷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鬥,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勝。今陛下入關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史記·婁敬列傳》)

    經過婁敬的勸說,劉邦的反應時“上疑之”。對於建都之事開始重新考量,可是面對大臣們的眾口一詞,劉邦一時難以決斷,於是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出場了。

    張良勸劉邦

    面對婁敬的勸說,功勳們說“洛陽東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淹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地形的險要和城池的堅固也足以依靠。”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崤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張良則說道,“洛陽雖然有這樣的險固,但它中間的境域狹小,不過方圓幾百裡,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裡不是最佳用武之地。關中東邊有崤山、函谷關,西邊有隴山、岷山,土地肥沃方圓千里,南邊又有富饒的巴蜀兩郡,北邊則有利於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險阻來固守,只用東邊一面控制諸侯。如果諸侯安定,可由黃河、渭河運輸天下糧食,用來供給京都;如果諸侯發生變故,則可順流而下,同樣足以運輸物資。這正是所謂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臣同意劉敬的建議。”

    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

    經過婁敬(後賜劉敬)和張良兩人的勸說,於是劉邦當即決定起駕,往西關定都關中。而由於此時的咸陽已經被項羽毀於一旦,修復的話不亞於重建一座都城。

    最終,劉邦發現秦始皇之弟長安君的封地長安是個不錯的選擇,“長安長安,長治久安”寓意也不錯,於是下令蕭何在長安營造都城。此後,長安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乃至成為國際大都市,足有千年之久。

    由此可見,最早是婁敬提出的洛陽不適合做國都,應該定都關中,張良只是更加堅定了劉邦的決定而已。

  • 2 # 漁耕樵讀

    我在洛陽幾年時間甚至都沒人去說婁敬是誰,我不知道題主想表達什麼。這個建議卻是是婁敬先提出的。婁敬周朝的例子說現在不是建都洛陽的時候,周遷都洛陽的時候,天下已經穩定,洛陽為天下之中,方便各路諸侯朝貢。但是你剛平定叛亂,天下尚不穩定,而洛陽無險可守。所以不可定都洛陽。

    劉邦還是拿不定主意,後來詢問張良,張良說他同意婁敬的想法。他認為洛陽:”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而長安:”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所以劉邦決定定都長安。

  • 3 # 蟬大俠

    洛陽是當年西周的東都、東周的都城,論“王者之氣”是不缺的,而且與被項羽焚為廢墟的秦都咸陽(西安附近)相比,洛陽儲存得較為完好,再加上洛陽是屬於崤山以東的“山東”地區,而劉邦及他的初創團隊都是山東人,所以當時定都洛陽可以說是眾望所歸。

    但是這個叫婁敬的平民出現了,他力勸劉邦建都關中,理由講了很多,我覺得最能打動劉邦的有兩點:

    一、關中是個“被山帶河”、“四塞之固”的地方,當時天下還未安定,一旦山東發生變故,劉邦可以封閉函谷關而據有全秦之地,這個優勢是四面受敵的洛陽比不了的。

    二、關中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人丁興旺。這一點劉邦深有體會,前幾年他跟項羽逐鹿中原時,吃了不少敗仗,每次都靠蕭何源源不斷地從關中給他補充糧草、士兵,他才能最終打敗項羽。

    有這兩點,劉邦不能不動心,於是徵求文武群臣的意見,當然是一片反對聲。劉邦又問張良,張良卻支援婁敬,理由也正是上述兩點。劉邦立刻拍板:定都長安!

    可見定都長安的建議,是婁敬提出來的,張良附議。為什麼張良早不提?個人看法是,張良是越到後來越謹慎,劉邦不問的事,他從不多嘴。但既然劉邦問了,他當然要說實話。

    至於題主說洛陽網友“罵婁敬不敢罵張良”一事,卻不知為何,可能因為婁敬是主謀必究,張良是脅從不問吧?說笑了!

    不過,洛陽當年沒有成為西漢的都城,未必是壞事。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天下大亂,作為都城的長安可沒少遭殃,最後在被光武帝收復的前夕,還被赤眉軍一把火燒得只剩殘垣斷壁。洛陽雖有戰事,卻是和平收復。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

  • 4 # Suukyi

    首先,本文超長,請讀者耐心觀看。

    本人長期出沒國際和歷史領域,喜歡的來個關注可好?

    正文如下:

    首先根據資治通鑑·太祖高皇帝之五年記載,首先這一年裡劉邦成功乾死了項羽,在泛水之陽登基為皇帝。

    首先根據古代的習慣,山南水北為陽,所以泛水之陽,也就是在泛水北邊。而泛水,根據元人張晏的註釋,是在濟陰。

    而濟陰,也就是現在山東菏澤在秦漢時代的古稱,而距離洛陽更是相當之近。

    然後在封完異姓諸侯王以後,資治通鑑緊接著就是“帝西都洛陽”。

    首先劉邦為什麼一開始會選擇洛陽作為首都,原因大概有如下幾點。

    漢代律法裡有一個特殊待遇,叫做“比山東復”,意思就是個人待遇上等同於當年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山東老兄弟們。從這裡也看出了,劉邦算是個比較戀舊的人,不然也不會後來重回豐沛故地,做出那首“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大風歌,也不會有“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這種感慨了。

    以上是第一點,劉邦的個人情感因素,不過還要再加上一個,就是劉邦的老兄弟們都是山東出身,等到劉邦平定天下也都不再年輕,不願意到老還要遠離故鄉山東前往關中之地。所以後來婁敬上說定都這事的時候,資治通鑑記載,“群臣皆山東人,爭言……balabalabalabala”神馬的。

    再然後就是客觀現實因素了。

    為什麼一開始不選擇關中而是洛陽,一來洛陽乃是宗周之時周公奉命營造的(見尚書·多士),在宗周三百年時間裡一直作為周王室在東方擴張的支點,從而帶動起對於東方眾多諸侯的統治。

    彼時周室擴張的方向有兩條(見錢穆先生·國史大綱):一條出武關向東南漢水、淮水流域擴張,周室在漢水分封了大批諸如英、六、隨等(見左傳)諸多同姓,號為漢陽諸姬,又在討平三監之亂以後將勢力擴充套件到了淮水一線;而另一條嘛,就是沿著後世潼關函谷關,以洛陽為據點,經營黃河下游。

    而這兩條線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絡相互結合的。而這個結合點,也就是在於洛陽。不管是鎮壓當地的土著蠻夷勢力,如犬戎(左傳曰:周幽為太室之盟,戎狄畔之。且申國在南陽境內,如果犬戎在西北那麼聯絡上也是個問題)、淮夷(見於詩經·常武)等,還是保證對於同姓異姓的諸侯的威懾力,都少不了在東方顯示存在感。

    所以就有了洛陽。

    因此兩週八百年,出於現實政治的需要,洛陽一直有著媲美豐鎬之地的地位,而經過了幾百年觀念沖刷,自然也就成了天下人心中的共識。

    那就是:洛陽應當是首都所在。

    雖然秦的崛起動搖了這一地位,但是秦朝很快就完犢子了,所以這個觀念依舊根植於天下人心裡。

    而且不說歷史傳統,就說當時現實政治,定都洛陽也是有著必要性的。

    周室看中了洛陽,是因為洛陽能夠幫助它穩定東方的統治,漢代也是如此。

    劉邦雖說登基當了皇帝,但是這個皇帝絕非是秦始皇那樣一言九鼎口含天憲的九五之尊,因為劉邦沒有秦始皇的能力。因為在乾死項羽的過程裡,劉邦對於盟友——彭越了韓信了什麼的依賴度很高(見資治通鑑·太祖高皇帝之五年開篇部分),自然權力也就相應的縮水一部分,給了那些出力的盟友們。

    而具體的表現,看地圖,西漢初年諸侯分佈。

    所以可以看出來,劉邦的基本盤也就是一個關中加上巴蜀,山東地區嘛……除了有限的部分基本都是異姓諸侯的天下。

    所以這個時候劉邦說是皇帝,但其實也就是寫作皇帝,讀作諸侯盟主這種不尷不尬的存在。所以當時其實很像宗周初年,所以以洛陽為定都自然在合適不過了,再加上洛陽物產豐富,商貿發達,交通便利……神馬的,你有什麼拒絕的理由呢親。

    然而現實就是這麼打臉,洛陽偏偏就落選了,輸給了當時百廢待興的關中。

    當時的關中是個什麼鬼情況……本身二世年間各種作死已經把關中狠狠的糟蹋了一遍,比如供養前線平叛大軍還有就是豬隊友搞死不少宗室、大臣一類的怨聲載道的事情,然後項羽來了,坑卒的坑卒,放火的放火,咸陽直接成了廢墟,連帶著還把秦王朝史書給少了個精光。

    史書可以證明,雖然高皇帝五年定都長安,但是有相當一段時間其實是在櫟陽理政,而長安城真正修繕完畢,是在惠帝年間(資治通鑑記載,惠帝三年和惠帝五年都有過發動群眾修長安城,但是五年以後就沒有了)的事情了。

    所以可以想象,漢初關中都被糟蹋成什麼樣了,更不消說還有五年楚漢戰爭裡劉邦數次吃癟的損失補償……所以就是這麼一副慘樣子,你讓劉邦怎麼有心思定都在這裡。

    然而觀眾還是成為了西漢兩百多年的首都。

    首先婁敬先說了一通……原文就不多說了,總之聽到婁敬的話後群臣紛紛說,你說的這些洛陽也不是沒有啊。

    然後留候張良就出來了。

    張良的話大概可以分解成如下幾個方面。

    1、“洛陽雖有崤、函、尹、洛之固,其中小不過百里……”這就是戰略空間問題了。關於這點可以舉個例子,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及諸葛亮N次北伐無一成功,原因是什麼,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呂后二年漢中大地震,永久性的改變了漢水流域的地貌,從而壓縮了巴蜀到關中的戰略空間。所以丞相出師表再怎麼涕泗橫流,該辦不到的還是辦不到啊。

    2、“洛陽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國,……關中阻三面而守,獨一一面而制諸侯。”這就是具體的地緣優勢了。畢竟洛陽交通便利,潛臺詞就是地形平坦,易攻難守,相似的情況還有東羅馬的君堡,交通區位優勢強勢的一B,然而動不動就被圍城也是沒誰了。

    3、“洛陽田地薄……關中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打仗說白了打的就是戰略物資,打的就是錢,就是資源,而關中雖然損失極大,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基礎還在,田地肥力還在,而能種地就意味著有糧食產出,就能養活更多人口,而有了人才是做成一切的基礎。更何況還有一個安定的大後方巴蜀在呢。再加上還可以透過漕運給自己輸血,所以恢復也就是幾年的事情。

    而相比之下,洛陽藉助於便利的交通,所以商業得以發達興旺,但是商業這種東西脆弱性也是顯而易見,一遇到戰亂什麼的商業蕭條商人死絕可不是沒出現過,不然曹老闆為什麼要把人頭稅改成租調製,還不是因為戰亂導致商人死絕了大半,沒有商人農民哪來的渠道把農產品換成糧食交120錢的人頭稅啊。

    4、“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這就是老生常談的調子了,所謂的中國自古分裂,多是西部壓倒東部,北方壓倒南方,大歷史上是如此,某個叫做朱洪武同學請你先坐下。

    而這個理論的正確性,想必不用我多說諸位心裡也大概能想起一大堆生動鮮活的事例吧。

    以上算是對於題主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婁敬開的團,張良作為主要DPS打出了關鍵性的輸出。就這麼簡單。

    至於第二個問題,Emmm……我只能默默說一句,欺軟怕硬咩??或者是因為張良名聲好低調,儘管出了個敗家兒子張不疑……相比之下婁敬提出了被不少人大罵特罵了老長時間的和親政策……所以大概是這個原因??其實答主也是好奇的,所以有沒有哪位還能再分析一下,麻煩評論裡留個言啊各位看官老爺們。

  • 5 # 西嶽頑石

    謝邀。劉邦一統天下之後,一開始是定都洛陽的。這在《史記·高祖本紀》有明確記載: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可為什麼後來西遷長安了呢,我認為是婁敬和張良共同進言的結果,不過最先提出入都關中的人是婁敬。根據《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婁敬問劉邦:“陛下定都洛陽,是想和周朝比試一下興隆嗎?”劉邦回答道:“是的。”然後,婁敬開始長篇大論的陳述定都關中好於定都洛陽的觀點。我總結了一下,婁敬(也就是劉敬,後來被劉邦賜姓)主要提出了四點理由。

    1、漢朝初建,百廢待興,不可與鼎盛時期的周朝同日而語;

    2、定都洛陽,要像周朝那樣實行德政感召天下,使四方臣服,而不是依靠險要的地勢;

    3、如今天下初定,民心不穩,漢朝靠武力奪取天下,與周朝情況不同;

    4、關中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地勢險要,扼守函谷關易守難攻,一旦天下有變,就像扼制了對手的咽喉。

    綜上所述,以漢朝的現狀,定都關中好處多多。劉邦一聽,覺得婁敬說的有道理,心動了。於是,劉邦徵求群臣的意見,大臣多是山東地區的人,個個都說還是洛陽好啊,周朝定都於此綿延幾百年國祚,而秦定都咸陽二世就滅亡了。

    劉邦躊躇不決,如之奈何,還是老辦法,詢問他的頭號軍師張良的意見。張良也闡述了自己的意見,根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大體意思是這樣:洛陽雖然險固,但區域狹小,況且四面受敵,不是用武之地。關中土地方圓千里,東有崤山、函谷關,西有隴山、岷山,南有富庶的巴蜀兩郡,北有利於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險阻來固守,只用東方一面控制諸侯即可。如果諸侯安定,可由黃河、渭河運輸天下糧食,往西供給京都;如果諸侯發生變故,可順流而下,足以運送物資。這正是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的建議是對的。

    劉邦的張子房都贊成定都關中,無異於給他吃下一粒定心丸,最終劉邦拍板,定都關中的長安,這就是劉邦先定都洛陽後定都長安的來龍去脈。至於洛陽網友為何罵婁敬而不敢罵張良,這個問題真夠無厘頭的,我想大概是張良名氣大,名聲又好,而婁敬相對來說,只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挑軟柿子捏吧。洛陽網友是遷怒於婁敬使他們少沾了二百多年的龍氣嗎?東漢首都不又回到洛陽了嘛,另外,他們應該對武則天頂禮膜拜吧?

  • 6 # 漢水秦川

    根據歷史記載,是婁敬首先向劉邦提出遷都的建議。後劉邦與大臣討論, 由於臣僚和將軍大多是函谷關以東的人,都不太同意遷都長安,定都洛陽,離山東不遠,大家方便。遷都到偏遠的關中,關中咸陽已飽受戰火摧殘,當時遠沒有洛陽好。且認為洛陽東有成皋要塞,西有崤黽重地,背河向洛,也位處險要位置,易守難攻。劉邦光聽群臣的意見,無法決斷。就想起足智多謀,善於謀劃,有戰略眼光,自己信任的張良來。最後張良也同意遷都的建議,並進一步幫劉邦分析後,才最最終做決定。所以,遷都長安的始作俑者是婁敬,但玉成此事的是張良。

    洛陽的網友實際上誰都不應該罵,一個朝代的國度選定是與政治、經濟、軍事、歷史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婁敬和張良向劉邦建言遷都,都是基於將來需用武這點出發的,這也是打動劉邦的最根本原因。

    婁敬和張良對定都長安的理由可歸結為三點:一是漢朝和周朝得天下和當時的社會情勢不同。先周起自後稷封邰之時,積累了數百年的功德,才能最後取得武王伐紂的勝利,也才能擁有了天下。等到成王嗣位後,由周公輔政為相,特意大興土木,建設都城洛邑。那是周室隆盛時代,諸侯群臣,四夷蠻族,都是賓朋,誰敢不來朝聖納員。洛陽地處中州,各地諸侯,從四面八方來朝見周王,或納員或盡忠,路徑的遠近都相近,沒有太遠的,這樣很便利周王的政治,所以選擇洛陽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到了後來幾代,王室衰微,天下諸侯沒有再來朝聖的了。周王朝建都洛陽時民風淳樸,延續了數百年才出現風氣敗壞,諸侯爭霸的局面。自秦朝統一六國後,情況就變了,世風日下,盜匪蜂起。政治民情發生了很大變化!劉邦自起兵豐沛,勢力逐漸增強,席捲蜀漢,遂定三秦,和項羽轉戰滎陽成皋之間。大戰打了不下七十次,小戰也有四十回,致使天下百姓苦役久矣,肝腦塗地,哭聲不絕。雖漢朝新立,然而滿目瘡痍,千里荒野,所以形勢根本不如周王朝建立的時候人民的安定與富足,而且當時還有很多地方並未平定,不穩定因素很多。二是洛陽的經濟和地理條件。雖有險阻可依靠,但中間的地方狹小,不過數百里的平原,田地又很貧瘠,每年收成不好,沒有一定的經濟條件支撐戰爭。如果在這種天下還不穩固,民心還不服從的時候,把都城建在這樣平坦的地方,是很危險的。萬一山東有變故發生叛亂,則有都城淪陷、基地盡失而無立足之地的風險。三是長安左有崤山關,右有隴蜀地,三面據險處,一面東臨諸侯,當諸侯安定無事時,可由渭河調運糧食,向京師供給,萬一諸侯有動亂變故,順河流而下,征討並不費力,運輸糧草人馬都很方便。就對山東的形式而言是所謂扼喉拊背,最終才可操縱自如呀。是把漢朝建成一個雄偉強固的大國,立起萬世的基業,最合適的都城。

    以上的三點理由,都是劉邦親身經歷的。劉邦自己就是來自社會底層,在秦朝暴政下而造反而起的“刁民”,對社會情勢、民心民風瞭如指掌。從被項羽封為漢王到楚漢相爭而有天下過程中,劉邦率軍出關奪天下,蕭何鎮關中、撫百姓,其中多少次失敗,但因有蕭何支撐,才能東山再起,最終功成。劉邦對擁有大後方的重要性和長安關中的地理、經濟等各方面的情況都是非常清楚的。當時儘管劉邦已經稱帝,但外部還有許多異性王和少數名族匈奴等威脅政權穩定的軍事力量存在,確實需要一個可以支撐戰爭的大本營。後來的歷史發展也有力的證明了這一點。所以,雖是婁敬和張良的主意,但實際劉邦自己也是有此認識的,“英雄所見略同”,要不然也不會不顧那麼多人反對而義無反顧的實施遷都長安。

  • 7 # 貓眼觀史

    劉邦得了天下第一件事就是想建都洛陽,覺得洛陽做過首都,毫無疑問的就決定下來了,但是這個時候突然來了一個無名小卒也就是婁敬的到來,徹底打亂了劉邦的定都計劃,因為婁敬直中要害,分析利弊,劉邦居然開始猶豫了,那麼婁敬是怎麼說的呢?

    婁敬說定都洛陽的缺點:大王您別看周王朝在洛陽統治天下數百年,周朝合適的不代表您也合適啊。周王朝依靠施行德政贏得天下的,他們祖祖輩輩都堅持施行德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更是無戰爭,所以周朝建都在哪裡都無傷大雅。但是漢王朝不同啊,大王您從沛縣豐邑起事,打了大仗七十場,小仗四十場,百姓現在都還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更是百業待興,一時半會兒根本無法讓百姓衷心擁戴,天下隨時可能發生戰亂。

    此時的劉邦越來越感興趣了,沒想到這個不起眼的傢伙知道的還挺多,於是反問:“那你覺得應該在何處建都呢?”

    婁敬便開始道出長安的優點(那時好像還不叫長安):“秦國的關中地區啊!東邊有黃河之險,周圍更是連綿不絕的山脈,如果發生戰亂也好召集士兵,大王還可以利用關中地區富饒的物產資源,天府之地說的就是這個地區啊。關中地區就像是一個人的咽喉,大王掐住了敵人的咽喉還怕控制不了他嗎?

    (劉邦劇照)

    劉邦徹底心動了,次日便召集大臣協商,聽取他們的建議,可誰知大臣大多不願遠離自己的老家,都說洛陽好,這下劉邦又犯難了,大家也知道,劉邦每次有困難的時候張良就會出現的,這時劉邦問張良這下怎麼辦啊,搞得上不上下不下的。於是張良便開始說:“大王您就聽那個婁敬的建議吧,他說的很對啊!洛陽中心地區狹小,不過數百里,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不高,四面受敵。反觀關中,左有崤山、函谷關;右有隴山、蜀山,更有土壤肥沃的巴、蜀地區;還可以有效地控制東部的諸侯,最主要是萬一有戰亂大王可以透過黃河、渭水傳送糧草,這真的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啊!”

    張良劇照

    接下來劉邦在咸陽的東部開始搞房產建設地方,築造宮殿,取名為“長安”,一座大城就穿過歷史流傳到了今天。(所以我才說讓劉邦下定決心的是張良)

  • 8 # 品味老劇

    漢高祖劉邦是在公元前202年二月在洛陽定陶的汜水之陽舉行的稱帝儀式,建立的漢政權。其實劉邦很喜歡洛陽這個地方,這裡食物可口、美酒也很香,美女也很多。

    前期是婁敬對劉邦說遷都關中的

    在《史記》中記載:婁敬是個齊華人,是個敢於冒險的人,在劉邦登基的第一年,婁敬路過洛陽,聽說劉邦在這登基,穿的破爛的衣服就前去對劉邦說:你選洛陽定都是個錯誤的決定。劉邦問他為什麼這麼說,婁敬又說:“一個國家定都的選址關係一國的命運,選址大有講究,洛陽在全國正中,和平時期,方便四方來朝,戰亂年代方便四方進攻。”所謂:“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您的天下不是靠德行贏來的,而是靠打仗打來的。大大小小的打了上百戰,使天下的老百姓都很慘。而洛陽周圍的人都是憎恨你的。你在這個地方晚上睡覺都睡不穩。

    不如你定都關中(長安),關中有你以前統治的基礎,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啊,比起洛陽要好的多。

    劉邦詢問大臣意見,最終聽取張良意見

    於是劉邦聽了婁敬的話覺得也有理,就詢問身邊的大臣,大臣們表示:洛陽東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地形也險要,城廓也是很堅固可靠。

    而張良這時候出來反駁他們:洛陽雖有險阻,但中心地區小,方圓不過數百里,四面受敵,並不是用武力可以守住的。而關中之地左有崤山和函谷關,右有隴山和岷山,南面有富饒的巴蜀二郡,北面胡地有畜牧馬上的便利。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說的就是關中啊!

    劉邦聽了張良的意見,關中確實比洛陽要強的多。就立刻準備遷都,就選址在渭水南岸的原來秦朝興樂宮故地,作為大漢帝國的基地,取名長安。

  • 9 # 榮導有戲

    劉邦定都長安,改變了定都洛陽的想法,首先是婁敬建議的,因為劉邦眾將領都希望定都洛陽,這樣離自己老家近,但婁敬說遷都長安,不能定都洛陽的原因很充分,說動了劉邦,劉邦向張良諮詢意見,張良才和劉邦表示,定都長安會比洛陽好。

    這裡我介紹下,婁敬能說動劉邦遷都長安的原因,以及為什麼張良不肯先提意見,要婁敬說了,自己才表示同意,以及為何婁敬在後世的評價中,有所爭議。

    首先,婁敬能說動劉邦定都長安,不定都在洛陽的核心原因,是因為大漢江山還不穩固,劉邦剛統一中原,而且是透過戰爭的方式統一的,那時又有匈奴為敵,又有剛鎮壓的各路軍閥,根基還未穩定,劉邦還沒有來得及去施行仁政,安撫天下民心。

    洛陽雖然水運交通等各方面都方便,離劉邦的老家也近,劉邦集團大部分的核心的高管都是劉邦的老鄉,都希望離自己的老家近,但洛陽地區是平原地區,易攻難守,正因為交通方便,要是出現地方武裝力量的反動,敵軍進攻都城也很方便。

    所以婁敬建議劉邦,天下初定時,要選擇定都長安,可進可退,有險可守,那時的婁敬不過就是個小兵而已,劉邦是皇帝,一個小兵和一個皇帝聊天,劉邦就改變了定都洛陽的最初計劃,說明婁敬說的確實在理,而劉邦也不是傻子,他是軍隊出身的君王,洛陽在當時的地理環境上,要是打起戰來,是否有優勢,他自己心裡是有一杆秤的,所以他又跑去諮詢張良,結果張良支援婁敬的意見,最後劉邦力排眾議,遷都長安。

    其次,我們可以體會下張良為什麼作為劉邦的核心高管,他心裡有這個想法,他卻不提,直到一個小兵婁敬站出來提意見了,他才表態。其實,這就是張良懂得古代官場的生存藝術。

    劉邦大部分高管都建議要定都洛陽,畢竟這樣對他們自己的生活更有利,在這種情況下,張良是不會提出和其他高管不同的意見,掃大家興,又未必討好,而這時有個小兵婁敬出來當炮灰,居然還說動了劉邦,劉邦來問張良,這時,他才說出自己心裡的意見。最後,劉邦遷都長安後,如果其他高管心裡不舒服,怪也只會怪婁敬。

    最後,婁敬為何後人評價上有爭議,因為婁敬讓劉邦遷都長安後,長安自然成為漢朝經濟、政治、文化的核心城市,發展速度比其他地區快,在漢朝之後,隋朝、唐朝也在長安建都,而唐朝開創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為強盛和文明的黃金時代,唐朝時期的長安城,不僅在全國出名,也馳名海外,許多日本學生、僧人來唐朝學習文化,都會來長安,使長安成為了文明和繁榮的象徵,而不是當時的洛陽。婁敬比較有爭議,還有一點是因為,他是和親政策的建議者,劉邦因為沒聽婁敬的建議,和匈奴開戰時,輕敵冒進,而且還是親征,最後中了敵軍的圈套,被包圍在白登山,差點被匈奴消滅,後來白登山之圍解除後,婁敬建議劉邦和匈奴和親,劉邦採納了建議。從此西漢和匈奴透過和親政策,維持和平關係,西漢把公主遠嫁匈奴,這一個政策一直被後來的封建王朝效仿,因為婁敬提出的建議,是以犧牲女子的幸福,來換取政治的利益,所以後世的人對他褒貶不一。

  • 10 # 剛剛圖774

    婁敬建議劉邦定都長安,而劉邦詢問張良如何,結果張良贊同婁敬的建議,結果劉邦就定都長安了……這到底算聽誰的建議呢?應該算婁敬的吧!

    劉邦想過定都洛陽是長久之際,怎奈時局不允而已。

    為什麼說時局不允呢?

    劉邦平定天下依靠的武力,而且是大量地依靠了諸侯的武力,韓信、彭越、韓王信、盧綰等眾多諸侯都居功至偉,而漢軍自身的功勞並不能完全壓制住所有的諸侯,所以肯定還有仗要打,所以定都在長安擁有函谷關、虎牢關(滎陽城)等天然屏障就十分重要了。

    再有關中經過秦國數百年的經營,尤其是自秦孝公以來的經營,關中已然富饒天下,其礎設施完備,是成為帝國首都的不二選擇!

    而我在前文為什麼說選擇洛陽才是長久之計呢?

    洛陽地處天下之中,而且周圍平原廣闊,發展農業的潛力比關中還要巨大,更可以依賴黃河便利水運,更沒有土地鹽鹼化的問題。所以日後東漢就不屑於定都長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屠岸賈殺趙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