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素持齋 把:遵守。齋:齋戒。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堅持戒律。 出處:元·無名氏《女姑姑》三折:“唸佛心把素持齋,不食葷啖柏。” 餐雲臥石 指超脫塵世的隱逸生活。 出處:明·袁宏道《隆中偶述》詩:“始知伊呂蕭曹輩,不及餐雲臥石人。” 禪絮沾泥 比喻禪寂之心受到塵世煩惱的沾染。 出處:《花月痕》第四九回:“蘭香來無定處,綠蕊去未移時,想你二人禪絮沾泥,當不復悔偷靈藥。” 超塵拔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超塵出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超凡出世 超越凡俗,離開塵世。 出處:元·馬鈺《清心鏡·嘆世》“廝是非,講閒氣。豈悟修行,超凡出世。”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同“超塵出俗”。 持齋把素 把:遵守。齋:齋戒。謂信佛者遵守吃素,堅持戒律。 出處:元·無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唸佛心把素持齋,不食葷啖柏。” 寵辱皆忘 受寵或受辱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度。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出世超凡 超出塵世和凡俗。舊指脫離世俗生活,上升到仙界。 出處:元·馬致遠《黃梁夢》第一折:“你有那出世超凡神仙分,系一條一抹絛,帶一頂九陽巾,君敢著你做真人。” 遁跡黃冠 指避開塵世而做道士。 出處:劉復《奉答王敬先生》:“原來先生是個留學日本速成法政的學生,又是個‘遁跡黃冠’的遺老,失敬失敬。” 遁跡空門 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同“遁入空門”。 出處:《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無路,因此上,來披剃,遁跡空門。” 遁跡桑門 指避開塵世而出家為僧。桑門,即沙門。 出處:清·鈕琇《觚剩·樹怪》:“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微之黃山。” 遁入空門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出處: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 剪髮被褐 指出家為僧尼。同“剪髮披緇”。 剪髮披緇 削髮,身著僧尼服裝。指出家為僧尼。亦作“剪髮被褐”。 看破紅塵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迴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抗塵走俗 抗:舉,引伸為表現;塵:塵世;走:跑;俗:世俗。形容為了名利,到處奔走鑽營。 出處:南朝·齊·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而制裂茶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了身脫命 猶言擺脫塵世羈絆,自由自在。 目無下塵 下塵:佛家語,凡塵,塵世,比喻地位低下者。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態度傲慢,看不起地位低的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那寶釵卻又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深得下人之心。” 飄飄欲仙 欲:將要。飄飛上升,像要超脫塵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輕鬆爽快。亦形容詩文、書法等的情致輕快飄逸。 出處:宋·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肉眼凡夫 肉眼:佛經中說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塵世平常的人。 出處:元·範子安《竹葉舟》第一折:“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 肉眼凡胎 肉眼:佛經中說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胎:指凡人的身體。指塵世平常的人。 出處:元·範子安《竹葉舟》第一折:“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一種消極思想。 出處:《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削髮披緇 緇:黑色,借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剃光頭髮,穿上僧衣。表示出家為僧。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黨闍黎一念錯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髮披緇,便是釋牟尼佛。” 蕭然物外 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極為超脫,不為俗情雜務所煩擾。 出處:《清朝野史大觀》卷九:“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 沿門托缽 缽:和尚吃東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緣。比喻挨家乞討。 出處: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一:“故讀者於此等處最要分別,不然則視少陵為隨地驀緣,沿門托缽者流矣。” 在家出家 指不出家當和尚,清心寡慾,在家修行。 出處:《法苑珠林》卷一0七:“在家出家,平等而受。” 祝髮空門 指削髮出家為僧尼。 出處:清·景星杓《山齋客譚·孫旭》:“耿逆平,旭未授官,忽祝髮空門,日修禪誦以老。” 濁骨凡胎 凡人的重濁軀體。指塵世之人。 出處: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折:“休道是濁骨凡胎,便是釋迦佛也惱下蓮臺。”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佛教語。意指塵世如同苦海,無邊無際,只有悟道,才能獲得超脫。亦以比喻罪惡雖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裡,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 一子出家,七祖昇天 借喻一人得勢,全家沾光。同“一子出家,九祖昇天”。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猶言一子出家,九祖昇天。借喻一人得勢,全家沾光。 出處: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折:“你自不知,你不是個做官的,天生下這等道貌,是個神仙中人。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生天’,不要錯過了。”
把素持齋 把:遵守。齋:齋戒。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堅持戒律。 出處:元·無名氏《女姑姑》三折:“唸佛心把素持齋,不食葷啖柏。” 餐雲臥石 指超脫塵世的隱逸生活。 出處:明·袁宏道《隆中偶述》詩:“始知伊呂蕭曹輩,不及餐雲臥石人。” 禪絮沾泥 比喻禪寂之心受到塵世煩惱的沾染。 出處:《花月痕》第四九回:“蘭香來無定處,綠蕊去未移時,想你二人禪絮沾泥,當不復悔偷靈藥。” 超塵拔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超塵出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超凡出世 超越凡俗,離開塵世。 出處:元·馬鈺《清心鏡·嘆世》“廝是非,講閒氣。豈悟修行,超凡出世。”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同“超塵出俗”。 持齋把素 把:遵守。齋:齋戒。謂信佛者遵守吃素,堅持戒律。 出處:元·無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唸佛心把素持齋,不食葷啖柏。” 寵辱皆忘 受寵或受辱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度。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出世超凡 超出塵世和凡俗。舊指脫離世俗生活,上升到仙界。 出處:元·馬致遠《黃梁夢》第一折:“你有那出世超凡神仙分,系一條一抹絛,帶一頂九陽巾,君敢著你做真人。” 遁跡黃冠 指避開塵世而做道士。 出處:劉復《奉答王敬先生》:“原來先生是個留學日本速成法政的學生,又是個‘遁跡黃冠’的遺老,失敬失敬。” 遁跡空門 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同“遁入空門”。 出處:《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無路,因此上,來披剃,遁跡空門。” 遁跡桑門 指避開塵世而出家為僧。桑門,即沙門。 出處:清·鈕琇《觚剩·樹怪》:“石濤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跡桑門,結茅於微之黃山。” 遁入空門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出處: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 剪髮被褐 指出家為僧尼。同“剪髮披緇”。 剪髮披緇 削髮,身著僧尼服裝。指出家為僧尼。亦作“剪髮被褐”。 看破紅塵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迴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抗塵走俗 抗:舉,引伸為表現;塵:塵世;走:跑;俗:世俗。形容為了名利,到處奔走鑽營。 出處:南朝·齊·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而制裂茶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了身脫命 猶言擺脫塵世羈絆,自由自在。 目無下塵 下塵:佛家語,凡塵,塵世,比喻地位低下者。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態度傲慢,看不起地位低的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那寶釵卻又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深得下人之心。” 飄飄欲仙 欲:將要。飄飛上升,像要超脫塵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輕鬆爽快。亦形容詩文、書法等的情致輕快飄逸。 出處:宋·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肉眼凡夫 肉眼:佛經中說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塵世平常的人。 出處:元·範子安《竹葉舟》第一折:“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 肉眼凡胎 肉眼:佛經中說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胎:指凡人的身體。指塵世平常的人。 出處:元·範子安《竹葉舟》第一折:“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一種消極思想。 出處:《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削髮披緇 緇:黑色,借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剃光頭髮,穿上僧衣。表示出家為僧。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黨闍黎一念錯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髮披緇,便是釋牟尼佛。” 蕭然物外 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極為超脫,不為俗情雜務所煩擾。 出處:《清朝野史大觀》卷九:“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 沿門托缽 缽:和尚吃東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緣。比喻挨家乞討。 出處: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一:“故讀者於此等處最要分別,不然則視少陵為隨地驀緣,沿門托缽者流矣。” 在家出家 指不出家當和尚,清心寡慾,在家修行。 出處:《法苑珠林》卷一0七:“在家出家,平等而受。” 祝髮空門 指削髮出家為僧尼。 出處:清·景星杓《山齋客譚·孫旭》:“耿逆平,旭未授官,忽祝髮空門,日修禪誦以老。” 濁骨凡胎 凡人的重濁軀體。指塵世之人。 出處: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折:“休道是濁骨凡胎,便是釋迦佛也惱下蓮臺。”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佛教語。意指塵世如同苦海,無邊無際,只有悟道,才能獲得超脫。亦以比喻罪惡雖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裡,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 一子出家,七祖昇天 借喻一人得勢,全家沾光。同“一子出家,九祖昇天”。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猶言一子出家,九祖昇天。借喻一人得勢,全家沾光。 出處: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折:“你自不知,你不是個做官的,天生下這等道貌,是個神仙中人。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生天’,不要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