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加餐

    九思一語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其中記載著孔子“君子有九思”,具體指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件用心思慮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沒有、聽要想到聽清楚沒有、神態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談要想到是否誠實、處事要想到是否謹慎、疑難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憤怒要想到是否有後患、見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該得。”

    解析:

    君子視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虛實。要麼放棄了自我的標準,換得一時安穩,卻遭受良心的煎熬,痛苦一生。當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願意與世無爭,逍遙自在,這樣的君子,還是不錯,至少能守住自己內心的那塊天地。

    君子聽思聰,不要聽風則雨,要多聽多想,要聽得聰明。人多嘴雜,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那裡千差萬別,有的真實有的誇張,光是聽人說,安能辨它真偽?君子要多聽,要善於聽不同的聲音,還要聽得聰明,要聽得出什麼對,什麼對自己有利。首先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才能做一個好的語者。

    君子色思溫,謙謙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應該有平和的心態,溫潤的言語。要心懷寬廣,有容乃大;要處變不驚,瀟灑自如。有時候太激烈和明顯的表情能瞬間轉變周圍的氣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君子應該有比常人更大的氣量,比常人更穩定的情緒。

    君子貌思恭,要真誠待人,無論貴賤;懂得尊敬,也懂得謙卑,就像是玉一塊,不如炭火那麼熾熱,不如冰水那麼寒冷,溫溫的,讓人覺得舒服。只有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那些目空無人,總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麼時候應該謙虛和恭敬的人,不會有好結果的。

    君子言思忠,要學會說話,懂得說話,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要言行一致,說出的話,擲地有聲,常言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心忠誠,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行為忠誠。只可惜,有的人陽奉陰違,心口不一,讓人感到厭惡。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業,每一份事業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沒有隨隨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細思考,周密準備,態度認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君子疑思問,要好奇,要有疑問,要多問。只有能不斷髮現問題,不斷思考問題,才能不斷解決問題,才能不斷進步。學會提問,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經驗,才能知道什麼地方有問題,要有提問的好奇心,才能在別人沒有發現的地方發現問題,人之所以為人,除了會使用工具以外,還有思考。人類在思考中進化了。

    君子忿思難,對於這個,我只能認為是君子要剋制自己的情緒,要學會三思而後行,學會忍讓。當然,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內的,不能因為需要做君子就讓那些小人們得寸進尺。首先是要忍讓,其次才是反擊。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一時的忍耐,可以換來今後長久的平穩。

    君子見得思義,個人認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堅守的道義。有的人見利忘義,看見即得好處,便忘記了自己還是人,可以犧牲別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

  • 2 # 看雨聽風來

      在九思這篇文章的解釋中可以知道孔子說的九件事情指的是“看要想到看明白沒有、聽要想到聽清楚沒有、神態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談要想到是否誠實、處事要想到是否謹慎、疑難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憤怒要想到是否有後患、見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該得。”在這裡面,他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包括個人的道德修養的各個方面。這“九思”,從視聽感官、面部表情、言談舉止等看似平常的日常行為方面引發我們多方位的思考,甚至讓我們在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超越自我等方面反思自問。

      孔子不僅僅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更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所處的時代,舊貴族普遍墮落,那時的學派眾多,且各學派都在不斷深化和調整自己的理論,努力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也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的映襯下,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九思”,可以說,在當時社會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雖然兩千多年過去了,但孔子的“九思”仍然對我們現代的或許乃至以後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身為教育家的名聲與作為思想家的名聲一樣大,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為教育事業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的教育行為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孔子是歷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這個概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個性和能力都會有所差異,在對每個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視同仁”,應該要根據每個人個人的特點以及能力來施行教育,對不同的物件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時他還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物件沒有富貴貧賤之分。孔子還強調在教育學生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還重視啟蒙教育,認為學習應該從小時候就開始。他還強調作為學生就應該保持認真努力的學習態度,虛心向學,在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還要經常複習早已學過的知識,畢竟溫故而知新。孔子認為學生要學會自我思考,而不是僅靠老師的教導,老師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識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思考,並加以恰到好處的引導。

      孔子不僅提出了不少優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還是個教育家。他廣收學生,據說門下弟子有三千。他透過跟學生聊天以及仔細觀察學生的言行的方式來判斷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後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施行教育。孔子在作為老師時,還以身作則,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榜樣,供學生學習。也正因為孔子正確合適的教育方法,使他培養出眾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孔子孝道思想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思想和學說教化人們。在如今的社會,若要構建和諧社會,共創大家美好生活家園,就必須要將“孝道”和“孝”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應當得到繼承和發揚。

      任何思想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如果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思想就如同空中樓閣,一切都是空談。當然要想理解孔子的小道思想,就必須要聯絡當時的歷史條件。孔子的孝道思想是當時春秋末期時代的產物,他以西周孝道為文化基礎,在遵循傳統的作用上又有所創新。

      孔子以“仁者愛人”的思想要求個人要以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來實踐多種品德。在當時西周的道德觀念裡,孝的宗教祭祀含義頗多,主要指的就是尊敬自己的祖宗。因此,孔子將孝義延伸到人間,演變為一種成為處理人際關係的家庭道德規範,賦予“孝”的現世性。

      關於“孝”得本質,在孔子認為,孝不僅僅只是表現在物質上來供養父母,而是要從精神層面上敬愛父母。在《論語》中就有提到:幫助父母勞作及簡單的供養只是孝的一般內容,如果不能善待自己的父母,就不能能稱之為“孝”。從這裡面就能夠看得出“孝”的本質在於“敬愛”,當然孔子也是從“孝的”感情為出發點,得出“孝道”的精神感悟和指導思想。

  • 3 # 瀟灑自由

    九思出在《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中記載著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臉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有疑惑要想辦法求教,不可以得過且過,混過日子。生氣的時候要想到後果災難,不可以意氣用事。遇見可以取得的利益時,要想想是不是合乎義理。

    "君子九思",告誡現代人在這個嘈雜的世界努力做一個完美之人。

  • 4 # 夢碎雨夜冷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道德政治。從政治層面上講,即強調政治國家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儒家德治主張體現了懷柔精神與開明思想,因而被譽為王道政治。作為傳統,儒家的德治主張不僅因其主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運作而具有歷史價值;而且依賴於文化承傳影響現實生活而不乏現代意義,值得我們去關注。

    一、儒家德治思想的內涵與特點

    中國歷史上的德治概念及其傳統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來的,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1]均認為治國馭民要以德為核心。

    德,甲骨文中從直從行。容庚先生釋為與循相近。聞一多先生認為是示行而視之之意。《莊子·大宗師》雲:“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丘也。”《說文》曰:“德,升也。”從上引諸說可見,德之本義為循行較為可信。德,作為思想觀念並且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則始於周代。周革殷命,“監於有殷”,認識到“天命靡常”。周人對天命的態度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這說明,周人已初步認識到天命離不開人事,人事繫於統治者的德行。統治者品德端正,體恤百姓成為德的內涵。

    孔子崇尚周代文明,曾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2]他繼承並發展了周人的重德思想,這主要表現為:首先,周人的“明德慎罰”是孔子德政的思想淵源,兩者的承傳關係一目瞭然。其次,周人強調“以德配天”,不乏神道設教的意味。孔子則賦予天以自然的屬性,他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3]並把德與人的作為直接聯絡在一起,不但強調統治者個體的道德修養,而且要求把道德擴充套件到社會政治層面,成為治國馭民的指導思想,因而具有人本主義的特點。這一變化既是時代進步使然,亦反映了孔子思想開明與進取的一面。

    孔子推行德治特別注重道德教化,他說過一句非常典型的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4]政與德、刑與禮的對立是春秋末期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的集中反映,也是早期法家與儒家不同政治主張的具體體現。在孔子及儒家看來,在施政方針上統治者如果只依賴於政令驅使與刑罰強制,其結果只能使老百姓免於刑戮而無羞恥之心,這是治表不治本。反之,若實行道德教化與禮制規範,則能使老百姓心有廉恥而行中規矩,這是治本之道,國家可以長治久安,這是孔子所追求的德治的理想境界。孔子主張道德教化其內涵主要表現為:

    其一,強調為政與教化不二。《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於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常,草上之風,必偃。’”認為君子的道德追求具有強烈的感化力量,為政治國不外以德化民。

    其二,認為統治者個體的道德修養是實現社會道德教化的前提。《論語·子路》:“樊遲問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問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以為統治者應該注重自身道德修養,不必去學習稼、圃之事,此所謂“君子上達,小人下達”[5],若做到了這一點,治國馭民也就在其中了。

    其三,提倡以身教作為道德教化的基本方式。《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于帥以正,孰敢不正?”在孔子看來所謂為政不外乎正己以正人。“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6]“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7]統治者以身作則是道德教化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

    孔子一方面提倡君子加強道德自律,實行道德教化;另一方面要求統治者關注民生,實行惠民政策,具體而言:

    其一,主張愛人惠民。《論語·學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及儒家的德治主張是與春秋末期民本思想的興起有關,由於民心向背成為當時諸侯國家政治興衰的一個重要因素,有識見的思想家與有作為的政治家,都十分注重愛惜民力,爭取民心。孔子及儒家對此尤為重視,特別是孟子還提出了著名的民貴君輕說,可謂封建時代的民本宣言。

    其二,贊成富而教之。《論語·子路》:“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注重道德教化,對國計民生亦不輕視,在孔子看來民富不但有利於國計民生,而且有助於道德教化。

    其三,反對不教而殺。與經濟上的富民相聯絡,在政治上孔子反對暴虐,贊成德政。他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而成謂之暴。”[8]又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9]不教而殺與以德化民相悖,這是孔子最為反對的,盂子亦然,認為苛政猛於虎也。

    其四,提倡有教無類。教育在春秋以前是貴族階段的特權,所謂“學在官府”。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10]因而,開創私學,擴大社會受教育面。在教學內容上以學習

  • 5 # 濮陽巨龍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構成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

      你能做到“九思”中的那幾條呢?

      1.視思明:考慮是否看得清楚

      就算是眼睛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所以在看待一件事情時就是對一件事要每個角度都要去觀察思考,只有看到實物的本質,你才會看的清楚明白。

      君子視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辯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虛實。放棄了自我的標準,換得一時安穩,卻遭受良心的煎熬。當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願意與世無爭,逍遙自在,這樣的君子,至少還能守住自己內心的淨土。

      2.聽思聰:考慮是否聽得明白

      一件事,一種觀念,一個理論,一種言論,都不可人云亦云,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斷,去取捨。所以要聽逆耳之言,要聽遠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遠方之言可以攻錯。

      君子聽思聰,不要聽風則雨,要多聽多想,要聽得聰明。人多嘴雜,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那裡千差萬別,有的真實有的誇張,光是聽人說,安能辨它真偽?君子要多聽,要善於聽不同的聲音,還要聽得聰明,要聽得出什麼對,什麼對自己有利。

      3.色思溫:考慮是否溫和

      色,就是臉色,一個人的臉色,充分代表你的內心情感。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往往都是透過面部表情表現出來的。面對著他人,自已的臉色,是和藹可親,還是拒人於千里。色思溫,溫者不冷不熱,恰如其分。

      君子色思溫,謙謙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應該有平和的心態,溼潤的言語。要心懷寬廣,有容乃大;要處變不驚,瀟灑自如。有時候太激烈和明顯的表情能瞬間轉變周圍的氣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君子應該有比常人更大的氣量,比常人更穩定的情緒。

      4.貌思恭:考慮是否莊重恭敬

      貌者就是一個人的儀容、儀態。無論是言談、服裝、態度、在任何場合,要給對方一種要謙虛、恭敬,尊重的感覺。

      君子貌思恭,要真誠待人,無論貴;懂得尊敬,也懂得謙卑,就像是玉一塊,不如炭火那麼熾熱,不好冰水那麼寒冷,溫溫的,讓人覺得舒服。只有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那些目空無人,總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麼時候應該謙虛和恭敬的人,不會有好結果的。

      5.言思忠:考慮是否忠誠老實

      忠,首先要做到的是“忠於自己”,不做違背良心,違背道德的事。然後才能做到忠於人,忠於事。對事竭心盡力去做就是忠,忠與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誠實是最好的做人態度。

      君子言思忠,要學會說話,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要言行一致,說出的話,擲地在聲,常言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心忠誠,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行為忠誠。只可惜,有的人陽奉陰違,心口不一,讓人感到厭惡。

      6.事思敬:考慮是否認真謹慎

      事無大小,也無貴賤,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業。社會上有百行百業,所謂的行行出狀元,你選擇了做什麼,就要尊重你的選擇,以負責、盡職的態度去做,自會出人頭地。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業,每一份事業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沒有隨隨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細思考,周密準備,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7.疑思問:考慮應該詢問請教別人

      有了疑難的問題,要不恥下問。旬子勸學篇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韓愈的師說上也說:“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無惑?”學問之廣之大,無人能通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就問,何恥之有!

      君子疑思問,要好奇,要有疑問,要多問。只有能不斷髮現問題,不斷思考問題,教給不斷解決問題,才能不斷進步。學會提問,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經驗,才能知道什麼地方有問題,要有提問的好奇心,才能在別人沒有發現的地方發現問題。

      8.忿思難:考慮是否會產生後患

      當怒火滿腔,將要暴發時,要想一想如果你的怒氣發完之後,會有什麼後果?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當你不能掌握喜怒哀樂發而中節時,就要剋制自已的情緒,以免招禍。

      君子忿思難,君子要剋制自己的情緒,要學會三思而後行,學會忍讓。當然,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內的,不能因為需要做君子就讓那些小人們得寸進尺。首先是要忍讓,其次才是反擊。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一時的忍耐,可以換來今後長久的平穩。

      9.見得思義:考慮是否合於仁義

      面對垂手可得的利益時,是否應該最先想起“義”字?義者,適不適宜,正不正當,合不合理之謂。適宜、正當、合理,得之可也。

      君子見得思義,個人認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堅守的道義。有的人見利忘義,看見即得好處,便記憶了自己還是人,可以犧牲別人的一切甚至生命。愛財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

  • 6 # 泥古丁

    儒家思想與儒家所倡導的“九思”內容,相輔相成,一體共生,所以“九思”並非儒家刻意倡導,而是儒家思想精髓的具體體現。

    何謂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反對“過”與“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諧。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何謂“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即為九思。

    《君子有九思》是孔子說的一段話,按照現代語言,其釋義就是“君子在九個方面多用心考慮:看,考慮是否看得清楚;聽,考慮是否聽得明白;臉色,考慮是否溫和;態度,考慮是否莊重恭敬;說話,考慮是否忠誠老實;做事,考慮是否認真謹慎;有疑難,考慮應該詢問請教別人;發火發怒,考慮是否會產生後患;見到財利,考慮是否合於仁義。‘’這其實就是孔子對於一個人是否是正人君子而設定的一個標準。合,則為君子,不合,則須努力改變,積極成為君子。

    由此可見,儒家的‘’溫良謙恭讓,仁義禮智信‘’無不融入了九思的內容,九思也完滿體現了儒家關於君子應該有的表現。

    自孔子之後,孔子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永遠不會過時,不會消失,只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賦予新的內容。

    文明國度,禮儀之邦,智慧華人,強盛中華,都閃爍著儒家思想的光芒!

  • 7 #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凡事三思而後行,三思三思再三思。

    就是慎重。

    江湖正道里的瓢不是說,一思二思三思。

    三個三思就是九思了。

  • 8 # 杜象應

    儒家強調君子要‘‘九思’’,其實是指導君子的行為準則,對現代人當然有參考價值了。

    何為‘‘九思’’?

    源於《論語·季氏篇第十六》: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見得思義。

    最簡單的釋義是:看到的和聽到的,要思想一下是否明白清楚,臉色和相貌注意一下是否溫柔得體,說話和做事耍考慮一下是否誠懇務實,有不懂的地方或收入的來路要問清一下是否該懂道義。

    為什麼儒家要強調‘‘九思’’?

    九思是針對個人(君子)的行為規範化,如此強調是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歷史上特殊時期的需求。

    孔子處於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的思想品德普遍低,社會亂象橫生,好人少壞人壞事多。孔子提倡德政,雖然說多是為朝庭服務,制定一些教化百姓的政策,但其實是藉助於朝庭的威力來達到個人思想的宣染。孔子的本義並沒有錯,一個人類社會,規規矩矩地聽從命運安排非壞事,受點約束也是應該的。所以,‘‘九思’’的提出,就恰恰順應當時的需求。

    二、儒家思想的根本要求。

    儒家學派是由孔子創立的,孔子的思想總是‘‘仁’’心為大。哪如何體現和要求人做到仁愛善良呢?‘‘九思’’就是對鏡畫圓或者將它裱上了邊框,把一個人的所有行為打上記號,朝一個方向行,不能或右或右的。雖然說是有點教化或太死板,但畢竟符合儒家思想的根本要求。

    三、人類進步的必然企求。

    從有人開始到原始社會結束的整個過程中,多是野蠻狀態,雜亂無章的,燒殺搶奪司空見慣,談不上什麼文明,更不屑一顧什麼禮義道德範圍。所以‘‘九思’’在封建社會中出現及存在,是合乎歷史潮流的,也是人類進步的必然企求。

    對現代人有參考價值麼?

    俗話說,好人有好報,好的思想觀念也同樣有它生存的根基和空間。儒家思想精華早已根深中華人民的心裡,人們不僅僅是傳承了它,而且隨著社會進步,還在實踐中研究它並豐富了它的真實內涵。

    ‘‘九思’’,作為儒家經典理論的部分,對現代人具有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當然,現代社會里,人們奔於勞動,求取價值心極強,但在行為和做事方面多多少少都有‘‘九思’’的影子隨從,特別是大富豪、擁有資本者,都非同一般地敬重‘‘九思’’準則,自個兒做到了,還要求子女們有學有樣地也要做到!

    總之,儒家強調‘‘九思’‘,重在規範世人的行為表現,不求完美,但也是要中規中矩的。既然傳承下來了,作為現代人的我們理應接棒更新,繼續拓展併發揚光大!

  • 9 # 逆襲的諸行無常

    對於求學者,儒家學說強調的是自身仁德的修養,但如何才能成仁,孔子告訴了弟子們最直接的辦法——“克已復禮為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過程中怎樣踐行“克已復禮”呢?這就有了孔子教導弟子們的這句話“君子有九思”,告訴弟子們在視、聽、色、貌、言、事、疑、忿、見得九種情況下,應該首先考慮一下站在怎樣的立場,以怎樣的態度。用怎樣的方法去應對, 才能達到希望的目標。而不應該不經思考、肆意妄為。

    孔子的這話記載於《論語.季氏篇》,原文是: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參考譯文是,孔子說:“君子在九個方面要認真要思考: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待人接物)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態度要思考是否謙恭;與人交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誠肯;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怎樣問詢解惑;忿怒時,要思考衝動可能造成的後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的準則。”

    為“視思明”為例,怎樣才算“明”呢?有的時候即使看見的事物,也要認真思考一下是否看清楚了,是否明瞭深層次的原由。《孔子家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孔子和弟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受困缺糧。顏回討來一些米來煮飯,快要熟了,孔子卻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裡的飯吃。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剛才他抓飯吃的事,起身說:“我剛才夢見了先父,這飯很乾淨,我用它先祭過父親再吃吧。”(用過的飯是不能祭奠的,否則就是對先人的不尊重)。顏回回答道:“使不得!剛才煮飯的時候,有點炭灰掉進了鍋裡,弄髒了米飯,丟掉不好,我就抓起來吃掉了。”孔子恍然大悟,嘆息道:“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一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時也依靠不住。瞭解一個人是多麼不容易呀。

    對於現代人,缺少的就是對自己不慎傷害別人的反思,孔子教導弟子們的慎言、慎行感覺對我們更加迫切。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現代人要比過去的人們更加嚴重,過去儒學學者努力踐行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在現代人內心已基本上被拋棄無蹤了。認真學習古代先賢對人與人關係哲學的思考,也許才能讓我們真正認識到克已復禮不是掛在嘴的,而是與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緊密聯絡在一起,與自己的所行、所思息息相關,只有在真正體會到君子九思的真義,才是在誠意正心上邁出的堅實一步,才能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行為目標,而不僅僅是口號。

  • 10 # 風雲情

    1,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

    看待事物的時候要看清楚,看到本質不是馬馬虎虎的只看表面;聽的時候要注意是否聽清楚了,而不是模模糊糊;待人待物的時候,自己的臉色表情是否要溫和。透過這三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人對事的認真仔細,以及禮儀上面的尊重。

    2,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說明了態度,誠懇和嚴謹。從恭和忠字來看,禮節在孔子心中的重要性, 而做事求學要嚴謹, 則是體現出了孔子的教學理念和風格。我們如今也是這樣,學習的時候容不得半點馬虎,做學問做科學更是需要嚴謹仔細。

    3,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最後三句話,則是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遇到疑問了,我們應該是去主動尋找解決的方法;想生氣發火的時候想到憤怒的後果, 收穫財富和利益的時候,想想符不符合道義。所以看得出孔子還是很有長遠眼光的,和他在《論語》中提到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思想是比較統一的。

    總體來說,孔子總結出來和我們大家相關的九個方面,有言行舉止也有思想文化,透過仁禮的角度表達了一些積極的價值觀,對於當時和現代的影響深遠,還是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鑑和學習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缸的底部長了很多褐藻,該怎樣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