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春秋

    劉邦把生前、生後的事兒全想到了,說他的詭異程度,也許與諸葛亮有一拼。

    劉邦稱帝后,項羽早已葬入黃土,但劉邦還是覺得事情不算圓滿,於是又下了條命令:原項籍逃亡部將一律緝拿處死。

    為什麼這裡成“項籍”了呢?一個小插曲,交待一下。

    項羽本名“項籍”,“羽”是他的字,直呼其名是一種輕視,稱其字是對人的尊敬。劉邦“出口成髒”,但唯獨一直稱呼張良為“子房”,就是這個用意。所以劉邦也下令,任何人只准稱呼項羽為“項籍”,他在這裡首先以示垂範。

    劉邦所謂的仇人,就是在項羽手下曾與他為敵的將領。比如龍且、鍾離昧、季布等人,龍且已死,鍾離昧跑到韓信那裡躲了起來,礙於面子,劉邦並沒有深究。這樣一來,大人物就剩下了一個季布。

    季布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以信守承諾而著稱於世,一諾千金的成語就源自於季布。楚漢之爭的時候,季布讓劉邦吃了不少苦頭,所以劉邦懷恨在心,決心報復。

    季布知道劉邦追殺自己,於是隱姓埋名,喬裝打扮逃往濮陽一週姓人家。周家獻計,又將季布裝扮成奴隸,賣給了魯地的很有聲望的遊俠朱家。

    朱家是見過世面的人,一眼就看出來者就是季布,所以也沒有有聲張,特別叮囑兒子對此人好吃好喝,切莫虧待,無論幹活於否隨他心情。

    安頓好兒子之後,朱家一路南下來到洛陽,求見了太僕夏侯嬰。

    夏侯嬰是劉邦的御用車伕,能和劉邦說上話,朱家找他是有道理的。

    朱家對夏侯嬰說:“皇上追殺項籍的舊部是不明智的,那麼多人他能殺完嗎?再說,如果將他們逼急了投奔了匈奴人,那不就成了適得其反、助紂為虐了嗎?還請滕公向皇上說明厲害關係,窮寇莫追,給他們一條生路,於自於人都是一件好事!”

    後來,夏侯嬰就將把朱家的分析,對劉邦講了一遍,劉邦覺得很有道理,因此不僅赦免了季布,還把他封為郎中,負責皇宮守衛等工作。

    劉邦殺的恩人是誰呢?

    這個人名叫丁公,他是季布的舅舅。

    劉邦彭城兵敗如山倒,項羽派丁公追殺劉邦。劉邦坐著夏侯嬰的馬車一路狂奔,跑到半路恰巧遇到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夏侯嬰停車將兩個孩子抱上車繼續趕路,由於車子負重,馬跑的吃力,不一會兒就被追兵攆上了。劉邦情急之下一腳將兩個孩子踹下了馬車,夏侯嬰急忙停車又將孩子拉上。之後劉邦踹了十幾次,夏侯嬰則每次將孩子重新抱上車,劉邦氣的眼睛都紅了,很想殺了夏侯嬰,但轉念一想,夏侯嬰死了他更跑不了。

    後來,兩匹馬累的實在跑不動,劉邦對丁公喊到:“英雄何必為難英雄!”丁公估計是因為第一次有人喊他為“英雄”,而且還是有身份的漢王,於是對這個高帽子很滿意,就放了劉邦。

    劉邦稱帝后,並沒有理會丁公這個“恩人”,也沒把他列為追殺的對像。大概是劉邦不原意將丟醜的事情弄的人盡皆知吧,所以息事寧人,相安無事。沒想到後來丁公竟然主動找上門來請賞,劉邦龍顏大怒:“為臣不忠,害得項王丟失江山,罪不可赦,推出去斬了!”

    就這樣,劉邦替項羽治了丁公的罪。聽起來是不是很詭異?這種事情只有劉邦能做出來,這就是劉邦的過人之處,不管什麼事情,他都能找出一個的合情合理的措辭。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用仇人,而殺恩人行為如此詭異呢?

    其實很簡單,劉邦要的是一個“忠”字。

    劉邦稱帝之後,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每天勉強爬上龍椅,之後就躺在床上,更要命的是異姓王隔三差五的造反。因此劉邦被搞的心力交瘁,而自己去世後,漢朝的江山怎麼辦?所以劉邦要給大臣們樹立一個“忠誠”的榜樣,忠就有好下場,如季布,不忠沒好下場,如丁公。

    韓信被殺時,曾長嘆:“悔不聽蒯通之言,今日落入女人之手,豈非天意!”

    於是劉邦順藤摸瓜,將蒯通抓到長安。劉邦質問:“是你教唆韓信謀反?”

    “沒錯,如果那小子當初始聽我之言,今日豈能被陛下所殺!”蒯通回答。

    劉邦大怒:“烹了他!”

    蒯通:“冤枉啊!陛下,當年我只知道韓信是我的主人,不知道陛下啊!”

    劉邦:“放了他吧。”

  • 2 # 綠水雲間

    被處死的“恩人”,指的是丁公,“仇人”則是雍齒。

    劉邦彭城大敗,單車逃亡,正是這個丁公率軍追趕。危急之間,劉邦把兒子、女兒都推下車去,仍然不能逃脫。沒有辦法了,劉邦對丁公說,正是我和項王相爭,你們武將才能擁有權力地位;如果我死了,你們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呢!於是丁公放過了劉邦。丁公是劉邦實實在在的大恩人!

    雍齒和劉邦同鄉。劉邦起義之初,把老家兼大本營的守衛任務交給了雍齒。可見,劉邦對雍齒是相當信任的。可此時的雍齒從心裡瞧不起劉邦。劉邦前腳走,他後腳就背叛了劉邦,背後捅了刀子。後來,形勢所迫,雍齒又投了劉邦,並且立下了一些功勞。劉邦雖然沒有秋後算賬,雍齒是劉邦的仇人,在當時是盡人皆知的。

    那麼為什麼“恩公”遭到誅殺,“仇人”卻受封賞呢?殺丁公時,劉邦的理由是,丁公為項王部下而不忠於項王,殺了丁公,給不忠於主上者樹立榜樣。封雍齒為侯,則是為了大局穩定而拋棄私怨。

    總之,這一切都是帝王權術。一殺一封之間,一個開拓萬世基業的帝王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 3 # 晟Mrs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片面性,不要從一個觀點看問題,要隨著歷史的腳步,隨著歷史當時所處的環境,文化,來分析問題,就可以知道劉邦做的決定並不詭異,這是一種智慧,也可以稱之為帝王之術!

  • 4 # 狐筆春秋

    題主所言,應該是:劉邦仇人封賞雍齒而殺恩人丁公的事情,所謂此一時而彼一時,很多時候,人性的光輝往往會被現實的利益計較所遮蔽,在楚漢相爭的時候,丁公的網開一面自然讓劉邦感恩戴德,但一統天下之後,丁公的恩德就變成了縱虎歸山的罪惡,如此三心二意的臣子不殺的話怎麼能治理天下呢?

    一:恨之慾死卻不能不厚加封賞

    什邡侯雍齒,世代為沛縣大族,是劉邦的老鄉,但素來對劉邦的行事作風頗為不恥,公元前209年,劉邦起兵反秦,因為在當地頗有影響力而為劉邦駐守豐縣,第二年,雍齒舉城投降周市,怒火中燒的劉邦數次攻打不下,不得不率軍投靠項梁。之後,隨著天下形勢變化,雍齒再次歸降劉邦,劉邦雖然非常厭憎,但鑑於雍齒驍勇善戰又是地方大族的客觀情況,欣然接受,加以任命。

    歸降後的雍齒數次出征,戰功累累、功勳素著,但劉邦對她的厭惡卻沒有絲毫衰減,公元前202年,在劉邦分封完第一批功勳卓著的開國功臣之後,剩下的文武百官開始日夜爭功,一時間輿論沸騰,隨時有譁變的可能。

    眼見情勢危急,憂心忡忡的劉邦在張良建議下,封生平最恨的雍齒為什邡侯(食邑2500戶),

    此舉一出,群臣額手稱慶,歡聲笑語不愁不得封賞。

    試想,區區2500戶的代價,就可以達到收買人心,安定天下的效果,這種便宜買賣是何等的划算,雖然劉邦封賞雍齒絕非本心所願,只是迫於形勢不得不做的無奈之舉。但他剋制自己、見機而作、順勢而為的行為恰恰表現出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穩重。

    二:雖有恩情卻容你不得

    丁公,原名丁固,項羽帳下將領,“彭城之戰”中,倉惶潰敗的劉邦在彭城以西被丁公追上,情勢危急之下的劉邦以堂堂漢王之尊向丁公告饒,僥倖逃脫。

    話說丁公明明有恩於劉邦,為何素來曠達的劉邦這次卻翻臉無情了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在劉邦斬殺丁公之時就曾表明“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

    換句話說,劉邦並非忘恩負義之人,只是而今富有四海,成了天下獨尊的一國之君,然而漢室曹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他既需要能夠助他安定人心的雍齒,但更需要能夠威懾群臣的丁公。

    如果背主忘公、私縱敵寇的丁公也能獲賞受封的話,那天下人哪裡還有信義道德可言?一群無情無義的手下如何保證大漢王朝的長治久安、萬世一系?

    三:水無常形,唯因勢利導而已。

    人的成熟與否,不在於是否高大威猛,溫仁多情。而是看他心智如何,能不能隨時隨地做出最優的選擇。

    政治本無情,為政者如果一味以仁義治國,那這天下豈不是陷入鄉黨鄉愿的人情之中?劉邦“封賞殺恩”之事,固然出人意料,但就彼時天下而言,又何嘗不是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呢?

  • 5 # 鄧海春

    與其說劉邦行事詭異,倒不如說他拎得清大局,玩得了人心。

    問題裡所說的劉邦的“恩人”,應該是指丁公——丁固。而“仇人”,則是劉邦咬牙切齒爆粗口的雍齒。

    劉邦並不是出生於帝王之家,他後來擁有的一切,都是他在摸爬滾打中奮鬥出來的。既然是從底層往上爬,就很難一帆風順。時不時出現個互相看不對眼的人很正常,出現命中的“貴人”也很正常。所以劉邦和丁固、雍齒的交集,本身就是時勢決定的。

    但劉邦對他們的態度,卻不是隨便應付了事。

    《史記》記載,項羽手下武將丁固奉命在“彭城之戰”後追殺劉邦。在彭城西邊,劉邦不幸落進丁固手裡。縱觀劉邦的奮鬥史,這種危難關頭實在不少。劉邦對此也是駕輕就熟,當即求丁固,說:“兩賢豈相厄哉”!意思是:你我都是英雄。所謂英雄惜英雄,你怎麼忍心對我痛下殺手呢?英雄之間又怎麼能相互迫害呢?

    也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劉邦這樣的說辭未免有些理想化。但在古代,人們確實重情義,思想往往更簡單。所以丁固腦門一熱,就把劉邦放了。

    後來項羽兵敗,丁固作為項羽手下本成為俘虜。但他仗著自己當年放過劉邦一馬,主動提起自己的“恩人”身份。結果劉邦就以“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的理由,把丁固綁了在軍中游行示眾,最終斬首。

    其實,劉邦給的理由已經很有說服力。劉邦剛剛建立大漢,勞苦功高的一群手下正面臨選擇。這些手下作為開國功臣,很可能因為對後期封賞不滿而謀反。所以劉邦此時也是在告誡手下們,要安分守己,忠於自己。丁固的下場,就是未來不忠者的下場。

    而另一方面,劉邦也是個有血性有脾氣,想為自己“報仇”的人。當時落到敵軍手中,還是因為對方高抬貴手自己才撿回一條命。這樣的事一想起就會讓劉邦覺得有失顏面,又何況丁固在成為俘虜以後還主動宣揚呢?既然丁固要“蹦躂”,劉邦也就不會介意用他來給自己立威了。

    而相比於丁固的倒黴,雍齒就是真的走運。

    雖說雍齒和劉邦是同鄉,但兩人一直不對盤。後來雍齒甚至背叛劉邦,搞得劉邦要從項羽那借兵才把雍齒結結實實收拾了一頓。在劉邦看來,雖然雍齒這個人非常討厭,但不得不承認他還是有些軍事才能。所以最後雍齒投降劉邦,劉邦也沒有取走雍齒性命。

    本來對雍齒來說,還活著就已經不錯了,後來還被劉邦催著封賞,就實在是超出了兩人的交情。劉邦之所以給這個平生最憎恨的人賞賜,完全是出於政治目的。

    如果說處理丁固是警告群臣,那封賞雍齒就是安撫群臣。

    劉邦稱帝后,對功臣的賞賜遲遲未能處理完。手下的一些大臣坐不住了,隔三差五就坐在一起商量謀反。劉邦見此急忙問張良怎麼辦。聰明人張良就建議劉邦先把自己最討厭的人賞賜了,這樣其他人就會知道自己也會被賞賜,只是現在還沒來得及。於是,雍齒就成了被封賞的仇人。

    丁固和雍齒兩人結局的不同,偶然有,必然也有。他們以個人身份和劉邦有過糾纏,但身為臣子,便有臣子的命。二者最終孰喜孰憂,還是得看天子劉邦怎麼選。

  • 6 # 西門不帶刀

    感謝邀請。對恩人下手,給仇人封賞,換成咱老百姓的話說,就叫親者痛仇者快。我們很多老百姓都經常做這樣的事,何況一個帝王。所以這種事算不得詭異。世界著名歷史學家尚威.沃茲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世界上有四種人:男人,女人,太監和帝王。 男人心,懷天下;

    女人心,海底針;

    太監心,沉似海;

    帝王沒有心。

    十惡不赦:是指10種重大的罪過,遇赦不赦必死。比如說像謀逆,篡權等,其中有一條叫大不敬。指的是對帝王不尊敬。比如說在廁所和黃帝一起撒尿,尿的時間比皇帝長,一條大不敬罪名按上就能被殺全家,誅九族。

    所以這個大不敬,很變態。重點來了:這一條罪名折射出的是什麼呢?折射出的就是皇帝面子比天還要大。因為帝王沒有心,所以他只能要臉。

    前面鋪墊那麼多,都是為了回答問題而準備的。

    漢高祖劉邦殺的恩人叫丁固,重賞的仇人叫雍齒。

    1.這個恩人叫丁固,原先是項羽的人,楚漢爭霸過程中,劉邦屢戰屢敗,有一次戰敗後被項羽的手下丁固給抓住了,劉邦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貌似還給了點錢。然後丁固就把劉邦給放了。最終劉邦打敗了項羽,奪得了天下。

    2.這個仇人叫雍齒,跟劉邦還是老鄉,在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時候,不但經常不給劉邦面子,當面撮他,還有一次反叛了。劉邦被他恨的牙根癢癢。

    劉邦奪得天下後,丁固就以恩人自居,逢人便講:想當年,要不是我救了劉邦,劉邦早就死了。搞得皇帝劉邦很沒面子,剛才我們說過,皇帝的面子比天還要大,你敢讓我沒有面子,那我劉邦就要宰了你。

    一方面堵住了丁固那張瞎逼逼的嘴,另一方面讓天下人看看,我劉邦是公正無私的,誹謗朝廷,誹謗君父,就算是我的恩人,我也照殺。

    雍齒聰明,因為他心裡害怕:當年把劉邦罵的跟孫子一樣,還背叛過他一次,他連恩人都殺了,那我還不得被誅了九族?

    然後雍齒到處逢人就說:當年我對不起皇上,幹了這麼多缺德事兒,換了別的皇帝早把我宰了。可是你們看看,現在咱們劉邦,劉皇上,依然讓我活的好好的。這樣仁義的天子可不多見,大家好好珍惜,一定要忠心對待皇帝。劉邦一看,喲,小子,懂事,給我老劉面子。行,那就賞吧,不但要賞,而且要重賞,重重地賞。

  • 7 # 勇敢的畢加索

    劉邦殺死的是在彭城之戰時,放他一條生路的項羽的手下丁公。而理由是:“丁公為項王臣屬卻如此不忠,他就是使項王失去天下之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要不是丁公不忠誠放了劉邦,那麼項羽也就不會被劉邦給滅了。

    而放了的則是同為項羽手下的季布。

    而之所以殺了恩人,放了仇人。就是為了向天下證明自己的胸懷,而放了仇人季布。而殺了恩人丁公,則是為了向天下證明,不忠誠於自己主人的,賣主求榮的,下場都和丁公一樣。而所謂“帝王心術”,是我們常人所很難理解的。

  • 8 # 夢仍是一樣

    劉邦在即位稱帝后,寬恕重用自己的仇人,反而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季布之所以會被赦免,而受到重用。是因為當時劉邦雖然已經當了皇帝,但天下卻還未完全安定,依然有很多項羽的舊勢力,藏匿於民間。他們都在觀望著新建的大漢王朝,對於他們的態度。劉邦當然深知這一點,於是利用赦免季布,來打消這些人的顧慮,以保證新建王朝的安定。

    而對於飛揚跋扈的有功之臣,劉邦則需要找一個“殺一儆百”的人來樹立自己的威信。恭喜丁公,他不失時機的“毛遂自薦”,光榮的接受了這項任務。

    季布本是項羽手下大將。在垓下之戰中,面對漢軍的“四面楚歌”,季布也跟隨大部分的楚軍一起逃走了。項羽烏江自刎之後,季布便成為了劉邦重點追捕的物件。畢竟劉邦知道他是項羽的左膀右臂,自己一天不除去他,心裡就一天不安穩。

    季布從垓下逃走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他首先跑到濮陽縣,去投奔周公。兩家本是世家,所以周公毫不猶豫的就收留了他。但隨後朝廷的“通緝令”很快傳遍天下,周公擔心自己整個家族受到牽連,便將季布喬裝改扮“賣”給了朱公為奴。但不管季布怎麼改變,他與生俱來的英雄之氣卻是無法改變的。朱公透過觀察和調查,很快就發現自己的這個家奴竟然就是朝廷重金追賞的大將軍季布。

    朱公對於季布很是敬仰,於是趕到京城,找自己的好友夏侯嬰商議,看能否通融一下。夏侯嬰對於季布也很是欽佩,便親自去見劉邦請求赦免季布死罪。劉邦礙於夏侯嬰情面,准予赦免。在親自接見季布後,也對他非常的喜愛,於是將其封為郎中令。季布對此感恩戴德,表示要永遠效忠大漢王朝。這是劉邦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對仇人法外施恩。

    所以當丁公聽說季布不但被赦免,還被賞賜之後。於是他也來了,他認為憑藉當年自己對於劉邦的“救命之恩”,得到高官厚祿一定不在話下。然而,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想錯了,因為劉邦對於他的“回報”卻是處斬。丁公當然不服,大喊大叫表示抗議:“陛下難道忘了當年之事嗎"?劉邦卻冷笑道:“就算你當年有恩與我,又當怎樣!為人臣者,講究的是一個忠字。你在戰場之上都能夠枉法徇私,以後在官場肯定有過之而無不及,像你這般不忠不義之人留著何用”?就這樣,丁公被處斬了,他的人生是可悲的。

  • 9 # 史海一粒粟

    謝邀請,劉邦這個人專門喜歡耍弄權術,玩心機。對恩人下手,給仇人封賞,可能指的是季布和丁公了。劉邦打敗項羽,一統天下後即皇帝位,即漢高祖,新皇登基後,開始大封群臣,有恩的報恩,有仇的報仇。項羽劉邦爭奪天下時,有一著名戰役-彭城之戰,劉邦戰敗逃跑,被項羽手下一大將季布追趕甚急,可謂是劉邦的仇人,現在劉邦登基為帝,正好抓季布報仇,但季布不但沒被殺,反而被赦免並做了郎中了。另一個人是對劉邦有恩的,那就是丁公了,也是在那場戰役中,丁公私自放跑了劉邦,總覺得自己是新皇帝的恩人,去討封,怎麼也得給個大官做做吧,沒想到反而被劉邦殺掉,原因是:你吃著項羽的糧,反而不忠誠於項羽,你這樣的人要你何用。實際上,劉邦就是在耍權謀,故作高深莫測,令人猜不透他的心思,殺人的理由有些牽強,不然,項羽的叔叔項伯多次背叛項羽,後來歸順劉邦後被封為列侯,丁公與項伯都背叛項羽,一人被殺,一人被封,結局何其反差如此之大。(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喜歡請關注。)

  • 10 # 史學達人

    劉邦確實幹過這中事,而且乾的還不少。那麼一向嫉惡如仇的劉邦,為何會做這樣的事情呢?其實仔細分析的話,你就會發現劉邦這個人很雞賊。他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自己長遠利益著想。

    我們先說兩個劉邦給仇人封賞的事例,然後再說一個劉邦殺恩人的事。

    早年雍齒背叛劉邦,害得劉邦丟了老窩,最後劉邦卻把雍齒給封為了侯。

    大家都知道劉邦剛起義的時候,力量還很小,當他把好不容易拿下來的豐縣,交給雍齒來把守的時候,雍齒這小子竟然背叛了他,投靠了別人。

    當劉邦打秦軍帶著少量部隊,回來的時候,發現進不了城門了,雍齒派了重兵,投靠了敵人。劉邦組織兵力打了好幾次,都沒有把雍齒給打敗。為此,劉邦還大病了一場。

    雍齒這時候佔領豐縣,就等於毀了劉邦的老窩,劉邦不得不遠走其它地方投靠項梁。是項梁借給了劉邦五千人,劉邦才重新把豐縣給那下來的。

    對於這樣的雍齒,在大家看來,劉邦肯定要殺他的頭吧。但是,劉邦當皇帝后,不但沒有把雍齒給殺了頭,反而給他封了侯。

    對於這樣的場景,大家都很不理解。那麼劉邦為何不殺雍齒呢?

    當時是發生了這種情況,劉邦當了皇帝,是分了好幾個批次封侯拜相的。

    因為侯爵是從功勞大的開始向小的分封的,分完前兩批侯之後,其它等待封侯的人,就開始議論了。

    若是劉邦這個樣子封下去,這個侯一萬戶,哪個侯八千戶,天下的地就這多,分到我們的時候,肯定就沒有了,所以,他們商量了一下想造反了。

    當劉邦知道這件事之後,很驚恐。他問張良要怎麼辦?

    張良說你這一生最恨的人是誰呢?這個最恨的人,還必須是大家都知道的。

    劉邦說當然是雍齒了,這小子背叛過我,但是,後來又投奔了我。

    張良說那你趕緊把雍齒給封為侯,這樣士兵一看,連你最恨的人,都封了侯。其它人在不行,也比雍齒強吧。

    等劉邦把雍齒封為侯之後,所有的人確實都放心了。他們再也不議論自己能不能分到土地的事情了,畢竟連雍齒這種貨色,都有如此高的待遇了。

    季布是項羽帳下的第一猛將,劉邦當皇帝后,卻赦免了他。

    大家都知道,季布是項羽帳下五大猛將之一。在楚漢爭霸的時候,季布可是沒有讓劉邦少吃苦。甚至有幾次季布差點把劉邦給殺死,比如彭城之戰的時候。

    劉邦對季布,當然是恨之入骨了。劉邦當了皇帝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通緝季布。

    季布也知道罪孽深重,劉邦肯定不會饒恕他的,所以,他就去別人家,當了一個奴隸。

    可是買季布當奴隸的這個人,是一個大俠,他知道季布不是一般人,所以,他找到了劉邦的司機夏侯嬰,讓夏侯嬰給劉邦說情,讓劉邦放季布一馬。

    當夏侯嬰對劉邦說這件事的時候,劉邦想了想,季布當初是跟隨項羽,他之所以要殺自己,是對自己比較忠心。

    這種對主子忠心的人,原來能殺,現在不能殺了。因為現在天下太平了,他劉邦當了皇帝,應該呼籲大家都要向季布學習,而不是殺了他。更何況季布也是一員驍將,若是逼人太甚,把他逼的走投無路,投靠了匈奴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劉邦又把自己的仇人季布給放了,還給了他一箇中郎令的官職當。劉邦放季布就是告訴手下,以後一定要忠於自己的主子,只要忠於自己的主子,就會大大有賞。

    彭城之戰的時候,放了劉邦一馬的救命恩人丁公,在劉邦當皇帝后,卻被劉邦送上了斷頭臺。

    大家都知道劉邦在逃命的時候,又是向車下丟兒子,又是丟女兒的醜事。要不是夏侯嬰幾次救他的兒女,說不定劉邦的兒女早就身亡了。

    把劉邦追的這麼慘的人,其實就是項羽帳下的大將丁公。不過,丁公追上劉邦之後,並沒有殺劉邦,也沒有把劉邦給抓起來送給項羽。

    他選擇把劉邦給放了,丁公當時考慮的是,當時天下大事未定,劉邦和項羽不一定誰能取得天下呢?

    所以說放劉邦一馬,對自己的肯定是有好處的。以後不管是劉邦得天下,還是項羽得天下,都會有他的一席之地。

    因為丁公的如意算盤打的好,所以,他就把劉邦給放了。

    後來劉邦打敗項羽,當了皇帝。這時候丁公就去找劉邦去了,劉邦見了丁公立刻派人,把丁公給送上了斷頭臺。

    劉邦殺丁公的時候對群臣說,亡項羽天下的人,就是這個丁公,當年若不是他擅自放了我一馬,那裡還有我的今日。

    所以,像丁公這種不仁不孝的人,有多少就要殺多少。

    丁公就是這樣死的,劉邦殺丁公,還是警告自己的臣子,一定要忠於自己,否則,丁公的下場就是榜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邏輯謬誤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