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魚變龍蝦

    1856年6月20日,太平軍攻破清軍向榮的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向榮在8月9日死後,其死訊不久便傳入天京,東王楊秀清見當時太平軍形勢大好,權力慾望極度膨脹

    1856年8月,東王楊秀清假稱“天父下凡”,召天王洪秀全到東王府。“天父附身”的東王對天王說:“爾與東王皆為我子,東王有咁(客語,意為“這麼”)大功勞,何止稱九千歲?”洪秀全說:“東王打江山,亦當是萬歲。”“天父”又問:“東世子豈止是千歲?”洪說:“東王既萬歲,世子亦便是萬歲,且世代皆萬歲。”“天父”大喜說:“我回天矣。

    “天父”要求洪秀全把東王楊秀清由“九千歲”封為“萬歲”,洪秀全當時假裝同意,為表示慶賀推延至楊秀清生日(公曆當年9月23日)時正式封萬歲。洪秀全其後密詔,要領兵在外的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等人誅殺楊秀清。還有一說,此時北王韋昌輝請求天王誅殺東王,天王不肯。及陳承瑢後來向天王告密,謂楊秀清有弒君篡位之企圖,天王密詔韋昌輝、石達開及燕王剷除楊秀清。

    “楊秀清逼封萬歲”的說法,來自李秀成被俘後的《李秀成自述》,石達開臨刑前的口供則說洪故意加封。[6]燕王秦日綱親信部屬英國愛爾蘭人“肯能”逃回歐洲的口述記錄資料隻字未提;[7]收錄在《太平天國》資料叢刊中的《石達開自述》與晚近發現的《三略彙編·石達開自述》,均未提及楊秀清挾洪秀全去“逼封為萬歲”的事,也未提到楊秀清有任何叛逆行為。

    韋昌輝率三千精兵趕回天京,9月1日夜在城外與秦日綱會合,陳承瑢開南門接應。眾軍在凌晨突襲東王府,東王楊秀清被殺,東王府內數千男女,包括東王妻妾五十四人同被殺盡。

    其後天王下詔斥責韋昌輝、秦日綱,佯稱韋昌輝擅殺有罪,宣佈他們每人將被廷杖五百下,誘使東王楊秀清的殘部臨觀,約有六千名東王部屬放下武器之後,被騙入天王府遭到殺害。隨後韋昌輝以搜捕“東黨”為名,大殺異己,平民也不能倖免。總計被殺的軍民約有兩萬餘人。

    翼王石達開9月26日(一說楊秀清被殺的六星期後)到天京,在天王府會晤韋昌輝,韋昌輝和秦日綱給翼王石達開看了他們誅殺楊秀清的行動過程記錄。因韋昌輝大開殺戒,石達開亦有部屬在亂中被殺,責備韋昌輝濫殺之事,說:“你們殺了東王和他們的主要將領還不滿足?為何還要殺這麼多為我們打仗的弟兄?”……石達開說:“你們既然已經走到這個地步,你們自己可以了結這件事,我就不管了。” 兩人不歡而散,石達開認為韋昌輝會報復,當天晚上悄悄集合他的大部分部隊要逃出城,來到西門,但不經韋昌輝許可是不得出城的。石達開部隊就殺死守門的衛兵出了城。果如其然,韋昌輝率兵要殺石達開,未能捉拿石達開,於是盡殺石達開家屬及其王府部屬。石達開從安慶起兵討伐韋昌輝,求天王殺韋昌輝以謝天下。天京以外的太平軍大多支援石達開。

    由於害怕再起兵變,天王派人當眾譴責韋昌輝:“你跟我,若不是東王,就沒有今天,我本來沒有殺他之意,現在既然已經捕殺了東王,東王部下們又有甚麼錯?又要把他們全部殺掉!應該以天父好生之德為念,放了他們才對!”把罪責全然推給北王,假惺惺地當好人。韋昌輝聞言大怒:我為他除掉了大害,如今反責備我,是想沽名釣譽嗎?北王在勢急下攻打天王府,但最終敗於效忠天王的將士,北王韋昌輝於11月2日被殺,其首級被函送安徽石達開營中驗收;其幫兇燕王秦日綱及陳承瑢不久亦被處死,天京之變告一段落。

    後來天王撤銷了楊秀清的圖謀篡位罪名。一八五九年,洪秀全接受堂弟洪仁玕的建議,為進一步安撫楊秀清的舊部,彌補信仰危機,挽回人心,平反了楊秀清,將九月二日天曆’七月二十七日楊被殺之日定為“東王昇天節”。洪秀全的上諭:“七月念七東昇節,天國代代莫些忘。謝爺降託贖病主,乃僉世人轉天堂。天國代代遵三重,天情真道福無窮。妄為推測有何益?可憐叛爺成臭蟲。”即教導臣民千萬不要推測構成冤案的原因,“叛爺”指韋昌輝、秦日綱和陳承鎔三人。洪秀全在給英國公使額爾金的《賜額爾金詔》中談到楊秀清的死因時說東王是被“陷害”的,[11]相當於太平天國官方公佈的東王被殺原因,而“告密”不實即為陷害。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對陳承瑢和秦日綱的族人特別厚待。

  • 2 # 三哥看歷史

    1840年後,英國的工業品開始對清朝進行入侵,導致清朝經濟混亂,大量百姓淪為奴隸和乞丐、流民,一系列社會問題開始凸顯,混亂的社會經濟,再加上官場腐敗、裙帶橫行。產生了太平天國運動和一系列偉大的人民起義。

    在迷信神權的時代,洪秀全給了人民一種敢於反抗的勇氣,他以天下大同的思想吸引了無數追隨者。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清朝幾乎調動了所有力量,仍不阻止太天軍的勢頭,直到團練制度的建立,曾國藩被清廷賦予大權,太平軍才開始被鎮壓。

    1864年7月的那場大雨,曾國藩一生都不會忘記,那場大雨就像天開了一個窟窿,銀河之水傾瀉而下,此時太平天國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南京城早已斷糧多日,兩年的鏖戰終於要見分曉了。

    十多年的亂終於要在曾國藩手中結束了,當初曾國藩守喪在家,臨危受命組織團勇,才得以保清朝江山於不傾,曾國藩知道南京城破後,湘軍將不復存在,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這是湘軍士兵最後的狂歡,是他們最後的盛宴。

    都是隨自己出來打仗計程車兵,自己的同鄉,軍中有不少是自己的朋友、熟人、親友。湘軍就是靠著這種血親般的關係,才形成了這支組織嚴密、進退有序,攻擊有力的軍隊。

    曾國藩知道湘軍的本質是僱傭軍,除了保境安民以外,就是為了錢。

    而湘軍實在太窮了,都是農民子弟,忠君衛道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遙遠了,當兵九死一生的目的,無非是用命換錢。

    當初奉命出征,清廷也是答應提供軍餉的,但到最後卻變成了一紙空文,而湘軍的待遇一直都是最高的,餉銀是八旗的三倍,湘軍長期欠軍餉,這些錢從哪裡來呢?

    “東征籌餉局”籌來的軍費不過是杯水車薪,最後曾國藩只能將目光移向了普通百姓,南京城是他們最後的目標,堅持了2年的湘軍終於在7月迎來了最後的血戰。

    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破了南京城,此時的南京城是一個僅剩下1萬多太平軍,2萬普通百姓的孤城。

    入城後,湘軍遭遇了太平軍的殊死抵抗,他們進行了慘烈的巷戰,太平軍的骨幹戰士拼盡最後一絲力氣,倒在了血泊之中。

    進城後,所有的湘軍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搶,這不是湘軍第一次搶,但他們都知道這是最後一次。此次所有士兵都能參與了,包括勤雜工甚至傷病員,都入城搶劫。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寫到: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

    《譚嗣同全集》寫到:三十二年後,譚嗣同遊南京時仍聽說“(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入於湘軍,而金陵遂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

    有的文官礙於臉面,不願意親自去搶,便低價收購士兵搶奪的財物、古董。

    曾國藩眼見著士兵們屠殺普通百姓,甚至自已的親弟弟也參與其中,將所搶得財物透過大船運回老家,士兵們透過搶劫所得的財物回家買房買地。

    這樣的場景他不是第一次看見了,但是他卻無能為力,當兵就是為了錢,而朝廷一邊欠士兵軍餉,一邊又要讓士兵拼死撕殺,他根本無法靠一已之力去讓士兵們遵紀律,還無償為清廷賣命,他能做的,只是默默地看著這群士兵幹盡不光彩的勾當。

    此時,他已經無力阻止士兵們的瘋狂,在上報朝廷的奏章中,他無奈地寫道:“臣也很納悶,洪秀全經營南京多年,竟然不曾留下絲毫財寶。

    他知道這一場戰役下來,他要揹負多少罵名,即使天下百姓叫他”曾剃頭“,他也只能默默承受,因為他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忠君愛國。

    正如他的墓旁的神道碑所刻:“謀定而後動,折而不撓,重如山嶽。諸將化之,雖離公遠去,皆遵守約束不變”。

    他一心想要湘軍做個”不要錢,不怕死“的部隊,但是他又如何憑一已之力讓10萬湘軍去做無錢、無糧的苦命人。

    面對南京城,面對士兵最後的屠戮,他有心阻止,卻已是無力迴天了。

  • 3 # 峰峰老九

    天京變亂內訌後,李秀成與陳玉成、李世賢等力撐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營等軍事上的勝利,並建立蘇福省、天浙省,中興了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為忠王,稱“萬古忠義”。1864年6月,湘軍攻陷天京,李秀成被俘後在獄中寫下數萬字的自述,追述自己的經歷和太平天國的歷史。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年僅四十二歲。1862年5月,曾國藩命令曾國荃率領三萬湘軍水陸並進,28日搶佔秣陵關、大勝關和三叉河,截斷太平軍糧道,之後又調來兩萬援軍,共五萬人圍攻天京,30日即打到雨花臺下。洪秀全恐慌不已,一日三詔命令進攻上海的李秀成率大軍回援。太平天國大決戰時,李秀成的二十五萬大軍為什麼解救不了天京?

    當時李秀成麾下有二十五萬人,他分兵一部趕回天京加強防務,自己則留在蘇州,打算進攻湘軍重地安慶的曾國藩,逼迫曾國荃從天京撤軍回援,一路打下巢縣、無為、舒城後,在攻打六安時,天京雨花臺失守,洪秀全再次嚴詔催逼李秀成親自回援。9月14日,李秀成由蘇州出發,督率13王,領兵20萬,回援天京。10月13日李秀成打到天京城下,與湘軍大戰,反覆衝殺,一個多月都沒能打敗曾國荃,解圍失敗。到了年底,李秀成只有率部進入天京城內。

    湘軍指揮曾國荃傾率湘軍精銳水陸並進,大舉圍攻天京。太平天國岌岌可危之際,洪秀全急令李秀成返回天京救駕。李秀成聯合諸王統領二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分三路解救天京。然而,天京最終還是陷落了,太平天國運動失敗。那麼,李秀成為何解救不了天京呢?是兵力不足的原因嗎?肯定不是。從1862年3月開始,曾國荃率領湘軍從安慶出發,一路攻下無為、巢縣、含山。在含山曾國荃與彭玉麟率領的水師合兵,攻佔蕪湖。到了5月28日,湘軍搶佔秣陵關、後又攻佔大勝關和三叉河,太平軍的糧道被徹底截斷。30日,彭玉麟水師攻佔天京護城河,深入天京城下。曾國荃率領的陸軍也佔領了雨花臺,天京被湘軍徹底包圍,天京保衛戰開始。當時李秀成聯合諸王統領二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分三路解救天京。然而,天京最終還是陷落了,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從1862年3月開始,曾國荃率領湘軍從安慶出發,一路攻下無為、巢縣、含山。在含山曾國荃與彭玉麟率領的水師合兵,攻佔蕪湖。到了5月28日,湘軍搶佔秣陵關、後又攻佔大勝關和三叉河,太平軍的糧道被徹底截斷。1863年2月底,李秀成為了收集糧草,再次率部渡江北上安徽,結果還是在走到六安時,天京聚寶門差點被攻陷,洪秀全再一次將他召回。11月曾國荃攻佔孝陵衛,以及天京城外圍所有城鎮要點,李秀成建議洪秀全“讓城別走”,遭到拒絕。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說自殺),終年50歲,幼天王洪天貴福即位,李秀成成為太平軍的實際領導者。7月19日李秀成攜帶洪天貴福突圍失敗,三天後被俘,在寫完供詞後,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 年僅40歲。至此,天京保衛戰失敗,橫掃了大半個中國、震驚世界十三年的太平天國徹底覆滅。

    一開始,雙方圍繞天京外圍展開激烈爭奪,李秀成和李世賢率領太平軍進攻戰略要地雨花臺,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爭奪,雨花臺牢牢佔在湘軍手裡,李秀成只好率軍進入天京城中,著代表著天京解圍的失敗。解圍失敗之後,洪秀全這老小子不開心啊,把李秀成革爵,責令其率軍渡江攻打湖北地區,企圖把圍攻天京的湘軍主力調走,被曾國藩識破。太平軍在渡江過程中凍死,淹死了2萬餘人,攻佔了和州,巢縣等地。之後折返攻打安徽,打支皖北地區市正直4月青黃不接,軍糧供應不足,加上清軍四處派兵堵截,損失不少。李秀成與5月折返壽州,準備東返。就在他在前線征戰的時候,天京內部發生了事變,北王將東王殺害,上萬人遭殃,聽聞訊息的他當即回到天京,主張將北王殺掉平民憤,但是卻因為兵力全在安徽無法在天京與北王對峙,因此他先是逃會安徽而後憑藉著手裡的兵權要求天王殺掉北王,在他和百姓們的強烈憤怒要求下,北王被殺。

    想當年,1851年金田起義之初,太平軍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兩萬人就能殺得一二十萬的清軍丟盔棄甲,甚至逼得曾國藩差點戰敗投湖自盡,為什麼僅僅十多年後,二十五萬的李秀成就打不過只有五萬人的曾國藩了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到了1862年,太平軍中廣西老兵幾乎傷亡殆盡,所謂的25萬大軍絕大部分都是收編的江浙農民和投降清兵,戰鬥力跟當初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其次是天平天國內部經過天京之變、翼王石達開出走等變故後,諸王對洪秀全已經極為失望,很多人對救援天京並不那麼上心,如在解圍天京時,侍王李世賢沒打幾天,就直接率領自己的六萬人去福建了,還有其他一些將領也走了,以至於李秀成的二十五萬大軍,除了戰死在安徽的幾萬人外,真正從頭到尾參加天京保衛戰的只有“總數不及一萬五千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

    太平天國領導階層都是農民,他們的思想,階級性註定他們只能成為又一個封建王朝代理。但又因為他的領導階層靠邪教和愚民政策,家屬為人質,他們起初的初衷都是為了榮華富貴,飽暖思淫慾沒有一個人為普通百姓謀出路,所以一到南京建都就開始腐化,爭權奪利,軍隊也會這樣,戰鬥力自然下降,又沒有奮鬥目標,註定散兵遊勇之流,湘軍建軍之初就以宗族觀念和儒家文化思想為建軍目標。有意思的是,在清軍控制下的長江中游一帶,有不少商人甚至是士兵,向天京兜售糧食。曾國荃就曾在信中專門向曾國藩彙報此種現象:“彭達州等採辦軍米至大通鎮,目擊沿江米船百餘號,皆系滿載,由輪船拖帶,揚帆直下,絡繹不絕,無人盤潔,莫知所往。又據副將曾傳榮由儀徵來若面稱,目擊輪船拖帶米船至四沿溝停泊,即有該處奸商販運,由金陵下關接濟城賊等情。”

    最後就是洪秀全的原因,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典型就是洪秀全這種人,守城守不住,屢次命令李秀成回援,按照李秀成的計劃,如能攻克安慶,天京之圍不戰自解,還能順便回軍擊敗曾國荃,結果在洪秀全的命令下,李秀成幾次戰略進攻進行到一半,不得不更改計劃回援,之前戰死的幾萬太平軍都算是白死了。整個太平天國的十三年間,最開始的時候,洪秀全作用很大,但他本人實際上文不成武不就,在天京的皇宮裡當個吉祥物還好,一旦掌權,其實就埋下了太平天國覆滅的禍根。

    湘軍有共同奮鬥目標,彼此宗親的團隊協作戰力猛爭,引進西洋先進武器,以上多因素,所以可以以一當十,大敗太平軍,太平軍失敗其實早就註定,湘軍與淮楚軍及地方軍閥和滿清政府,民族矛盾才使太平軍晚滅亡8年。同時也讓漢族軍閥更壯大,滿清更虛弱。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種植面積減少,發達的釀酒業又消耗掉鉅額糧食,加上連年戰亂,蘇浙地區的糧食生產其實已經處於無法自給自足的地步,但每年必須向天京進貢大量糧食。這就是太平天國戰後,蘇浙地區出現大面積饑荒、人口大幅度減少的主要原因。即便如此,天京每年的糧食供應仍有巨大缺口,城內普通百姓每天只能吃一頓飽飯。探討天京失守,乃至整個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絕不能忽視糧食問題。

  • 4 # 小蘿談談吧

    天京保衛戰中,幾十萬太平軍是怎樣被幾萬湘軍打敗的?

    1.雜亂無章的戰略部署

    太平天國的興起是社會矛盾激化的表現,也是清政府日益腐朽帶來的產物。但是太平天國的興起卻並非是新的階級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也並沒有依託更先進的理念。所以這並不是一次先進取代落後的進步之戰,而是出於感性的一次農民暴動。

    由於清政府不得人心,所以太平天國運動一度席捲了全國,聲勢浩大。但是隨著清軍的抵抗日益戰略化,開始進行有組織的圍剿時,太平天國就開始走向下坡路。最初的熱情散去後,太平天國的失敗初現端倪。

    這些原本的平民老百姓也就開始迷茫和恐懼,因為他們在做的是掉腦袋的事。他們世代的生活就是和土地打交道,有一塊地種餓不死就行了,但現在卻背井離鄉,時刻面臨死亡,這讓他們產生了不安和懷疑,因為他們本質上只是膽小保守老實巴交的農民。他們的領袖洪秀全其實也一樣。

    後期的洪秀全對於和清軍作戰顯示出了消極性,沒有去做正式的戰略部署和清軍對抗,而是隨機性的進行指揮。當湘軍圍困天京時,洪秀全命令李秀成回防天京。李秀成相對比較清醒,知道在天京城外更容易牽制清軍,但是洪秀全並不聽,堅持讓李秀成回防。

    李秀成回京後又曾建議“讓城別走”,但依然沒有被洪秀全採納。由此可見洪秀全並沒有認真去分析當時的局面,也缺乏軍事指揮的才能。只是出於本能和恐懼,一味讓部隊回防天京,企圖利用人多勢眾來壯自己的聲勢。

    當部隊回防天京後,洪秀全並沒有加固城池,預備糧草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打算。而是整日祈求上帝,希望上帝助自己贏得戰爭,領導人的封建迷信也影響著他的軍隊,軍隊也呈現出了“聽天由命”的狀態。由於洪秀全當時也已經疾病纏身,所以對於戰爭已經變得悲觀,開始灰心喪氣不思進取。

    2.天京城外的戰敗挫傷了士氣

    自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已經走向衰敗,清軍則從一開始的震驚和措手不及中逐漸恢復。清軍組建了江南,江北兩大營,對天京城實施圍困。

    李秀成和陳玉成帶領著太平天國主力不斷在與清軍苦戰,但是勝少敗多,整體局勢在逐漸下滑,這時候的軍心和民心都出現了動搖。

    當1862年,陳玉成被清軍抓獲後,整個西部防線實際上已經宣告失敗,隨後天京城外的重要狙擊點也都被消滅,天京雖然人口眾多但實際上已是孤城。

    所以人數雖然佔優的太平天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戰鬥力,士氣也是極其低落,當曾國荃攻破城門時,這些並沒有受過多少正規軍事訓練的部隊迅速瓦解,這也就是為什麼幾萬人可以戰勝幾十萬人的原因。

    因為沒有人真正做好打仗的準備,包括物資準備和心理準備。

  • 5 # 歷史笑春風

    這個問題要從戰略和戰術兩個方面來看。戰略上,太平軍的中樞指揮癱瘓,造成了湘軍直逼城下的局面。戰術上又將帥不和,意見分歧,最後採取了錯誤的戰術方針。兩方面的錯誤,造成了天京的陷落。

    在天京事變後,楊秀清被殺。隨著被摧毀的是,他所建立的中央行政機構。當時,天王不理政事,所有的天國事物都歸東王處理。為此,東王建立了龐大的軍事行政管理機構,東王府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太平天國的核心首腦。

    天京事變時,東王楊秀清被殺,隨之被殺的還有他的部下兩萬多人。這一下,使得太平天國的一切都陷入了癱瘓。雖然後期加以彌補,已經無法再恢復過去的職能。再加上洪秀全對異姓猜忌,信用無能的親屬,逼迫石達開出走,使得朝綱更加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洪秀全的太平天國不得不採取了封邑制體系。那就是手下的將領,自己打地盤,自己解決自己的糧餉問題。這就使得太平天國的下屬各自為戰,只顧自己的眼前利益,不顧大局。

    到洪仁軒接管朝政的時候,太平天國已經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陳玉成和李秀成集團。陳玉成的主要根據地在上游,作為天京的屏障。而李秀成則把目光放在了下游的富庶的江浙一帶。

    兩者在前期配合還算默契,在打破江北大營和三河大捷的時候,能夠合力作戰,使得太平天國轉危為安,還給了湘軍以沉重的打擊。

    但是,在打破江南大營後,雙方由於利益的牽扯,產生了戰略上的分歧。當時,洪仁軒要求先取上游,而李秀成則要求取下游。最後達成協議,取下游後馬上轉用主力於上游,解安慶之圍。

    可是,李秀成貪戀下游,而為了分一杯羹,陳玉成也出兵下游,結果造成上游空虛,湘軍輕易就包圍了安慶。然後採取迂迴武漢的戰略時,李秀成又失期不到,使得功敗垂成。

    而李秀成誤期後,又急於返回自己的江浙根據地,經營自己的地盤,根本不顧及安慶的安危。陳玉成又儲存實力,用增援來的援軍與湘軍硬拼。最後援軍都不來,安慶失守。陳玉成也隨之殉難,長江上游再無阻礙,湘軍直撲天京城下。這一切,都是太平天國的戰略錯誤造成的。

    在這種情況下,李秀成和洪秀全對天京解圍戰的戰術又產生了分歧。李秀成的看法是,湘軍乘勝而來,銳不可當,要先疲敝湘軍,然後破敵。先將各種糧食物資運送天京,兩年後再行破敵。洪秀全的看法是,利用湘軍初到,立足未穩之機,先發制人,打敗湘軍。

    其實,我們從今天看來,不管採取哪種戰術,由於戰略上的失敗,最終太平天國還是會失敗的。但是,不管採取任何一種戰術,都會比現實的結果要好得多,至少會有打退湘軍的機會。

    當年曾國荃來到天京城下,他還想採取過去的“鐵桶”包圍戰略,來對天京實施包圍。可是,當他看到天京的城牆就傻了眼。他帶領的區區兩萬湘軍,要去包圍幾十裡的城牆,簡直是痴人說夢。他只得趕快先修營壘,採取步步為營的辦法,向天京推進。

    在這個時候,如果按照洪秀全的要求,李秀成投入全部兵力裝備來攻打曾國荃,很可能會打退他。可是,李秀成和陳玉成不同,他慣於用謀,不喜歡打硬仗。因此,他消極應付,使得時機稍縱即逝。

    在曾國荃營壘已成,步步推進的情況下,這個時候如果採取李秀成的戰術,消耗疲憊湘軍,將強大的救援部隊置於側翼,在條件成熟時對湘軍以決定性打擊,也還有解圍的希望。

    但是,在這個時候,洪秀全已經失去理智,連連發詔讓李秀成帶兵解圍。到最後甚至有了威脅之語。李秀成頂不住壓力,只得放棄上海戰場,回師天京解圍。

    1862年6月,李秀成率領二十萬大軍直撲曾國荃的大營雨花臺。但是,這個時候,湘軍已經經營有日,營壘牢不可破。而且,湘軍的水師控制了水道,能夠時刻保證湘軍的後路暢通,將物資給養援兵,源源不斷的送給曾國荃。

    這樣,太平軍以己之短,攻敵所長。雖然打得湘軍父子兄弟,不能相顧,連曾國荃也受了傷。但終究沒能打破湘軍營壘,形成相持。到十一月,由於無糧無寒衣,被迫撤軍。

    接下來,洪秀全又命令李秀成“進北攻南”,到江北打擊湘軍後路。可是江北無糧,又面臨湘軍堅壁清野,最後,進入江北的軍隊只有少數撤回天京。至此,太平軍的兵力損失過大,難以破敵了。

    隨後,江浙戰場也連遭敗績。在這種情況下,天京慢慢被湘軍團團包圍。洪秀全拒絕李秀成的讓城別走的建議,最後坐以待斃。1864年7月19日中午,湘軍用炸藥炸塌天京城牆二十多丈,天京陷落。

    太平軍未能打破湘軍對天京的圍攻,主要是戰略上各自為政,沒有統一指揮造成的。到最後,太平天國調各地太平軍救援天京,各地的太平軍以天京無糧為由,拒不執行。可見太平天國後期中樞指揮癱瘓到何等地步!

    戰術上,如果在初期採取洪秀全的戰術,後期採取李秀成的戰術,都可以有勝利的希望。在初期,趁曾國荃立足未穩,李秀成幾十萬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迎頭痛擊,會有希望打退曾國荃的湘軍。

    在曾國荃已經做好各種準備的情況下,如果不是胡亂作戰,“進北攻南”自損實力,在曾國荃久攻不下,疲憊至極的情況下,也可以一擊破敵。實際上,在天京保衛戰末期,曾國荃的湘軍已經達到了極限,人人如同鬼魅。

    曾國藩向皇帝的奏章中說道,“官兵五萬餘人,筋力將疲,事久變生,深為可懼。”如果按照李秀成的戰術,不是白白損失幾十萬太平軍官兵,打破湘軍的圍攻是有希望的。

    可是,由於各種原因,太平軍卻採取了錯誤的戰術。在初期採取了李秀成的戰術,在後期採取了洪秀全的戰術,再加上戰場指揮錯誤,最後只有失敗一途了。

  • 6 # 歷史學習之窗

    天京保衛戰發生在1862-1864年,最終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為什麼幾十萬太平軍無法抵抗住幾萬湘軍的進攻,我覺得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原因:

    一、太平天國國力逐漸的衰弱。

    從政治上講,從1856年天京變亂後,太平天國出現了“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局面,儘管提拔了一批青年將領,但仍無法挽救走向衰弱的命運。

    從經濟上講,太平天國所控制的區域有限,常年戰爭及統治集團的奢侈消費終究無法支撐住龐大的開支。

    從軍事上講,雖然太平天國曾在軍事上出現過鼎盛時期,但一直都沒有能夠擺脫清軍的包圍,軍事上的威脅從未真正解除過。在多年的戰爭中,太平天國的軍事實力及軍隊的戰鬥力實際上已經被削弱的相當嚴重。軍事策略上的失誤,攻打上海,激怒了西方列強,引起列強的干涉,並與清政府進行聯合絞殺。

    二、農民階級對太平天國政權信心的逐漸喪失。

    在開始進行革命的時候,參軍的農民階級對這次起義充滿著嚮往,尤其是《天朝田畝制度》的頒佈,更激發了他們為美好生活奮鬥的信念。但隨著洪秀全等領導者的日益奢靡腐敗及天京變亂的出現,參軍的農民對統治集團的信心逐漸喪失。加上在太平天國的控制地區,並未能按照《天朝田畝制度》的設計方案施政,讓這些參與太平軍的農民深感失望。1859年後頒佈的《資政新篇》更是連農民的土地問題都未曾涉及,所以底層計程車兵厭戰情緒特別濃厚,將士消極應戰的思想嚴重。

    三、天京保衛戰本身在策略上的決策失誤。

    天京被圍後,多次攻守都未能打退湘軍的圍剿。在這樣的局面下,洪秀全仍然讓李秀成分兵攻打湖北,企圖將圍攻天京的湘軍吸引走,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但一方面湘軍繼續向天京增兵,另一方面,李秀成由於糧草上補給不足,加上消極怠戰,回援天京不積極,使得這一決策反而進一步削弱了太平軍本身的力量。

  • 7 # 聊坐南書房

    天京保衛戰中,幾十萬太平軍是怎樣被幾萬湘軍打敗的?

    因為此時的太平軍無論是指揮系統還是戰鬥士氣,都已經無法和前期的太平軍相比了。太平天國早期有完善的指揮系統,軍事由東王楊秀清統一排程,雖有較多失誤,比如:分兵北伐和西征,沒有集中兵力擊清軍要害等,但此時尚能保證統一排程,政令暢通,所以雖有失誤,但仍能取得極大的戰略勝利,先後擊潰了清軍的江北和江南大營。但天京保衛戰時太平軍,已經和前期不能同日而語了,經歷了“天京事變”,太平天華人心渙散,缺乏鬥志,戰鬥力極劇下滑,部分將士已對湘軍產生了畏懼、厭戰心理,在作戰時,不僅指揮失誤多,而且因內鬥分裂難以統一指揮。天京保衛戰的失敗原因有很多,有戰略指揮上的失誤,也有權力內鬥導致的分裂,還有太平天國本身制度建設方面的原因。太平軍幾十萬大軍為什麼被幾萬湘軍打敗?總結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天京事變的後遺症

    天京事變時諸王互相殺戳,首義諸王只剩下天王洪秀全一人,內鬥也嚴重傷害了天國的凝聚力,將領之間出現多個“小團伙”,互相之間各有各的打算,不能團結一心對抗湘軍,反觀天國曆史,凡是,太平軍打勝仗的時候,都是相對比較團結,能夠統一指揮的結果,比如太平天國楊秀清指揮的時期,在九江、湖口大捷,擊潰清軍江北、江南大營,解除天京威脅等一系列勝利;以及後期的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聯手,取得的二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三河會戰,以及佔領蘇南等勝利,也都是在統一排程指揮下,在相對團結的形勢下取得的。待到天國後期,將領之間各自為政,不能密切配合後,導致戰局形勢立轉直下,連連失利。

    二、洪秀全透過封王互相牽制,導致政令不通

    天京事變後,各將領之間在地方上權勢佔比較重,比如李秀成、李世賢兄弟佔領了較為富庶的蘇南,轉而將主要精力投入對自己地盤的經營,而太平天國中央則較為空虛。天王為了與制約各將領的勢力,重用自已的兩個兄長洪仁發、洪仁達等人來控制各王的勢力,反而適得其反。洪秀全還採取多封王,來分化他們的勢力,“廣東跟出來的封王、捐錢糧的封王、親戚也封王、行賄的也封王”,封王之濫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後期多達兩千七百多個王,造成互相之間勾心鬥角,地方將帥形成割據之勢,只考慮自己得失,直髮展到連天王都無法調動的地步。在湘軍圍攻天京時,李秀成在蘇州召開軍事會議,商討救援天京問題,各部皆認為此時湘軍勢頭正盛,不願此時救援天京,如是,李秀成向天王建議,先給天京運送一批武器和糧食固守,待湘軍疲憊後再行解救天京,洪秀全非常生氣,一日三下詔,嚴責李秀成不忠,李秀成無奈只得再次召開會議決定救援天京,但因各部對救援天京過於消極,只到三個月後才湊齊了十三個王、十幾萬軍隊,因延誤了太久時間,也失去了解救天京的最好時機。

    三、戰略指揮上存在失誤

    太平軍救援天京時,雖然兵力和武器與湘軍相比都佔優勢,但因太平軍救援來遲,湘軍已修築堅固的工事,以逸待勞。李秀成在指揮時採取全面鋪開的攻勢,導致兵力分散,在攻打湘軍時沒有取得效果。後來,天王為了解天京之圍,又命令李秀成率軍“進北攻南”,以圖透過攻擊湖北吸引湘軍撤退救援,又走了一步臭棋,湘軍對此並沒有上當,而李秀成率軍北上時,因孤軍深入,缺少後勤保障,再加上皖北此時已成湘軍腹地,導致太平軍大部餓死、病死、戰死,待李秀成再回到天京時,所部已所剩無幾了。

    四、湘軍指揮得當,配合默契

    湘軍進攻天京時,只有曾國荃部和彭玉麟水師共三萬餘人,在兵力較弱的情況下,湘軍利用太平軍救援來遲的戰機,牢築工事,在與太平軍作戰時不主動出擊。同時,與大本營聯絡爭取支援,再加上湘軍此時的指揮系統優於太平軍,曾國藩這時候已節制四省軍務,可以更好地統一指揮,排程湘軍配合。

    五、沒有後勤保障,造成糧食短缺

    天京在湘軍的圍攻下,城內糧食短缺。此時,太平軍在皖北的基地,已全部喪失,造成西路糧食斷絕;蘇南雖在太平軍手裡,但成為各王的“私家菜園”,只能滿足各王自己部眾的糧食供給,其他各處都已自顧不暇了。再加上,湘軍彭玉麟水師切斷了太平軍用來供應糧食的長江水道,致使太平軍只能透過高價,向一些外國商船購買糧食,但後來,曾國藩透過總理衙門通知各國,禁止外國船隻在天京城外停泊,切斷了太平軍最後一條獲得糧食的渠道。到最後,天京城內的洪秀全,只能號召天京軍民採“甜露”(野草製成的團)來充飢了。

    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破,太平天國運動徹底失敗。

  • 8 # 文舀

    1862年,李秀成率十三王部隊二十萬人與湘軍會戰雨花臺,血戰四十六天失利,此時天王震怒。命令他再度西征,進至壽縣,正逢皖北災荒大飢,湘軍加緊圍攻天京,徒勞回返。部隊離散,損兵數萬。回到天京只剩萬人,形勢愈加危急。江浙戰場太平軍相繼突圍至江西,調動湘軍以減輕天京壓力。但局勢未改觀。守城軍在兵力糧食不足的情況下依託城垣多次打退湘軍進攻。1864年6月天王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國失敗。突圍的部隊在李世賢,汪海洋率領下從江西轉戰福建,堅持戰鬥到1866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2018)CBA的賽制是怎樣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