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么之說古論今
-
2 # 畫室裡的抽屜
政治方面:
李煜:繼位時南唐國勢已敗,無力迴天;宋徽宗:重文輕武,政治腐敗,國破被俘。
先看李煜,為南唐滅亡背了一千多年的黑鍋。
理論上,當時整個中國的形勢和歷史發展趨勢要求南唐滅亡,北宋統一。
更何況國策早有失誤,在李煜繼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經因國勢衰危而稱臣於宋,之後的日子基本就是能續一天是一天。
但是,儘管李煜在任時的南唐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其維持政權還達15年之久。
而且他作為一個地方政權亡了國,因為主動投降,倒黴的也就只有他一家。自身被軟禁,妻子小周後被侮辱,但南唐的普通百姓該怎麼過日子還是怎麼過,使江南免遭塗炭。
反觀宋徽宗,本質上是一個浪漫貪玩的富二代文藝青年。
因為喜歡繪畫、書法,追求奢華,誰能投其所好,就授予高官。在他的縱容下,奸相蔡京、宦官童貫等人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天下大亂,政治腐敗,民不聊生。
再加上被西夏幾場勝仗衝昏了頭腦,採取了聯金抗遼的錯誤政策,最後引狼入室,面對金國的進攻節節敗退,喪失了大好河山。靖康二年(1127年)發生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藝術方面:李煜工詞;宋徽宗擅長書畫。
李煜精通書法、工書繪畫、通音律、精詩文,尤其是他的詞,造詣最高,在整個晚唐五代獨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極大。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而宋徽宗趙佶不但擅長繪畫,在書法上的造詣更高,還創立了瘦金體,是工筆畫的創始人,創作題材廣泛,且詩、書、畫、印相結合,其他聲色犬馬,更是無所不好。
還有一點很重要,宋徽宗的書畫成就是在亡國前,而李煜的文學成就植根於亡國經歷。
李煜真正堪稱優秀的詞作幾乎皆為北上後所作,雖之前的的宮詞雖清麗絕倫別具一格但依然不能及他後世名頭,後世對他所應擔負的亡國過錯自然就有所寬容了。
-
3 # 不惑閒談
宋徽宗和李煜有許多共同之處,令人嘆息的是他們在文學藝術上都有非常高的成就。
宋徽宗好書法畫作,不僅創造了瘦金體,他的花鳥畫也是價值連城,宋徽宗真跡《寫生珍禽圖》就拍出了六千多萬的高價。
李煜的詩詞,佳作層出,如今基本上所有華人都能吟出一江春水向東流,可憐李煜的影響力。
二人都同樣治國無方,但世人對李煜卻沒有多少責罵,反而都說徽宗昏庸,這是為何?
先說北宋滅南唐,雖然南唐也稱帝,但正統性比趙匡胤的北宋要差得多,北宋好歹是沿襲了梁唐晉漢周,這幾個政權雖說也不夠正統,但不管怎樣也是延續自唐王朝的禪讓。
北宋滅南唐在後世人眼中是正統政權統一華夏的過程,同一時期吳越國王錢弘俶納土歸宋受到了後人的讚揚就是這個道理。
而北宋滅國則不同,是北方野蠻的少數民族對先進的中原文明的侵略,正統政權被少數民族攻滅,這是史學家們難以接受的。
所以,世人都罵宋徽宗的昏庸,而沒人會去罵李煜。
-
4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李後主和宋徽宗是兩個人生經歷極為相似的君主,有時候不得不令人懷疑宋朝之所以會發生“靖康之恥”似乎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種輪迴,但實際上確實也有宋徽宗是“李煜託生”的傳說。兩人都是亡國之君,都是藝術家,亡國後都被囚禁起來,而且都寫了大量思念故國的詞。
但是對於李後主和宋徽宗的評價確實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對於李後主,人們哀其不幸,對於宋徽宗,人們怒其不爭,這是人們在政治現實上對他們的不同評價;此外兩人都是藝術家,宋徽宗更被元朝宰相脫脫評價為“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宋徽宗是一個出色的藝術家,尤其在書法上的造詣極為深厚,其創造的“瘦金體”數千年來一直深受後人的描摹和讚賞,“靖康之恥”後他也寫了許多懷念故國的詞,如在被俘北上時寫了“北行見杏花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以抒發心中的痛苦和對故國的不捨。
不過比起李後主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徽宗遣詞造句的能力似乎要略遜一籌,儘管兩人身世遭遇都極為相似,但評價卻從兩個方面展現了不同。
從政治角度來評判李後主和宋徽宗的不同之處(1)怒其不爭的宋徽宗
宋徽宗在“靖康之變”中表現的太過於糟糕,完全喪失了一個皇帝的威嚴和一個男兒的血性,當他聽聞金人南下攻宋時,便急急如喪家之犬般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了太子,也就是宋欽宗,其之懦弱令人震驚。
當然把“靖康之變”的責任一股腦的推給宋徽宗兩父子也必然是不公平的,實際上“靖康之變”發生的原因和宋朝建立以後的整個政治風氣有關,說到這裡大家肯定都知道有一個歷史詞彙叫“重文輕武”。
宋朝是透過奪取後周政權建立起來的,它前面的歷史階段是軍閥割據的五代十國,唐朝的滅亡很大程度和藩鎮割據有關。見證了武將擁有太多實力帶來的後果,以及自身就是武將出身的趙匡胤必然要重文治,而削弱武將的勢力,即所謂“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祿而薄其禮”。
但這並不意味著宋朝就沒有自己的軍事防禦系統,宋朝到了仁宗時其國家的正規軍“禁軍”的兵員總額超過了80萬人,所以造就了宋朝特殊的“亢兵”現象,即兵員過多。所以王安石後來變法時的一大改革內容就是裁軍,精編軍隊。
以宋朝的富有以及大量的軍隊,實際上完全可以避免“靖康之變”的發生,所以這裡就需要提到由於“重文治”給宋朝政治風氣造成的“懦弱之風”。開封第一次被圍時,种師道率領十萬勤王之師順利的解除了金人對開封的包圍。
但這時候武將君臣之間出現了矛盾,那就是武將想打,但是皇帝只想議和,他認為金人南下不過是想所要錢財,不會危及他的政權。
入見,帝問曰:“今日之事,卿意如何?”對曰:“女真不知兵,豈有孤軍深入人境而能善其歸乎?”帝曰:“業已講好矣。”對曰“臣以軍旅之事事陛下,餘非所敢知也。”……金使王汭在廷頡頏,望見師道,拜跪稍如禮。帝顧笑曰:“彼為卿故也。”——《宋史·种師道》因此戲劇化的一幕就出現,金人撤軍時10萬宋朝禁軍護送金人出境,种師道明明想借助這一次機會乘機偷襲金人的軍隊,但是這一建議卻被朝廷中的主和派壓倒,他們在黃河邊上樹起大旗,嚴令禁止宋軍越過旗子追擊金人。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象就是自王安石變法以後宋朝政壇上興起的黨派之爭,這也是傳統史學觀一直認為王安石是導致宋朝滅亡的人的原因,但實際上宋朝的黨派之爭司馬光也難逃其咎,或者說在司馬光的手中黨派之中被推向了高潮。
司馬光是一個保守的政治家,對於西夏一直採取妥協政策,甚至不惜割地求和,他廢除了王安石的所有新法,徹底把兩派之間的矛盾變得尖銳化,從此導致宋朝的黨派之爭成為了意氣之爭,誰一旦執政,就會立馬否定對方的一切政策。
宋朝文官地位高,當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險些被殺頭,曹太后出面為他求情說: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再加上許多大臣給蘇軾求情,最後這事也就以貶官收尾。
宋朝不輕易殺大臣,是因為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削弱武將插手朝政的可能,因此范仲淹也評價說“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但過於重視文官治理的結果就是讓宋朝的政治風氣缺少了凌厲之氣。
這就有了“靖康之變”中宋徽宗兩父子委曲求全的可悲姿態,但他們顯然低估了金人的野心,最後只落得個出城投降的結果,正可謂是怒其不爭。
(2)李後主的哀其不幸
相比較於宋徽宗兩父子的不爭,只想議和的習慣,李後主前期實際上也並沒有展現出什麼非常強硬的姿態,他所想的也只是偏安一隅,守著祖宗傳承下來的基業,當他的江南國主。為了讓趙匡胤看出自己的依附之心,他把宋朝奉為正朔,成為宋朝的屬國。
南漢被消滅後,李後主震恐,連忙取消了“唐”號,自稱江南國主,接著又將之前的官制統統降低改制,以顯示對宋朝的尊崇。
五年,煜下令貶損制度。下書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為司會府,御史臺為司憲府,翰林為文館,樞密院為光政院,諸王皆為國公,以尊朝廷——歐陽修《新五代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所作的這些也可謂是屈辱至極,當彼時的北宋就像金人一樣並不滿足於此,趙匡胤所需要也不是李後主聽自己的話,而是要他的政權徹底消逝。趙匡胤借“祭天”為理由,讓李後主前往汴梁。
但李後主知道此行兇多吉少,反而以魚死網破的姿態拒絕了趙匡胤的詔令,“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李後主的回答自然也很符合趙匡胤的需求,畢竟他正找不到藉口出兵南唐,這個時候李後主反而展現出了一種很強硬的姿態,大有魚死網破的氣節。
他招兵買馬,調動軍隊,積極抵抗宋軍,這和宋徽宗兩父子的委曲求全比起來肯定是不同的。倘若宋徽宗兩父子能夠及時認清金人的面目,積極做出抵抗,那麼即便城破被俘,其評價自然也就不同了。
哀李後主之不幸在於,他做出了抵抗,但最終因為和宋軍的實力差距過大,最終被俘。但反觀宋徽宗兩父子,明明有打的機會和實力,但偏偏選擇低聲下氣,所以這也不難怪為什麼要怒其不爭,而哀李後主的不幸了。
乙丑,城陷,將軍咼彥、馬承信,及弟承俊帥壯士數百,力戰而死。勤政殿學士鍾蒨朝服坐於家,亂兵至,舉族就死不去。光政使、右內史侍郎陳喬請死不許,自縊死。國主帥司空、知左右內史事殷崇義等肉袒降於軍門——陸游《南唐書》可見,由於兩者之間展現出來的不同姿態,最終決定了後世對他們的不同評價,對於李後主來說,固然也是雖敗猶榮。
從藝術角度來看對兩者之間的不同評價(1)宋徽宗的詞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宋徽宗和李後主的詞做了不同的對比和評價說:
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這裡的道君皇帝即指宋徽宗,他信奉道教,故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宋徽宗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其中尤其書法和繪畫最為擅長,藝術成就最高,書法創造了“瘦金體”,繪畫中他主張形神並舉,倡導詩、書、畫、印相結合,這些藝術主張為後世的繪畫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宋代繪畫理論著作《畫繼》評價他說“徽宗皇帝天縱將聖,藝極於神”。
李後主最擅長於詞,所以後人常把宋徽宗的詞拿來跟他的相比,畢竟兩人都是亡國之君,都被囚禁,其苦痛,其遭遇,其心境都是極為相似的。王國維說宋徽宗的詞是血書,其中還舉了一個例子,即宋徽宗被俘北上時所做的一首詞《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裁翦冰綃,打疊數重,冷淡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閒院落淒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有時不做。這首詞寫得很愁苦,很淒涼,其映照的正是當時宋徽宗內心那種夾雜著屈辱、痛苦以及遠離故國的淒涼,詞中出現了大量的冷色調的詞彙,如“冰、冷淡、凋零、風雨、愁、落淒涼”,宋徽宗等人被俘北上時正值三月時節,天氣尚還沒有回暖。
這種“觸景傷情”的環境無疑增添了宋徽宗內心的悽苦,所以寫下了這首訴說內心痛苦的詞,他被安置到五國城後,又寫下了“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的詩句。
總的來說,正如王國維的評價一樣,宋徽宗的詞侷限在傾訴和宣洩個人的身世苦痛之中,而沒有把這種痛苦昇華到對人生、對宇宙的一種思考中,這就讓宋徽宗變得像秦淮河畔的一名歌姬訴說著自己的悲慘過往一樣,所以王國維謂之為血書。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格局小了,沒有把這種痛苦延伸到對人生、對宇宙的感悟中去。
(2)李後主的詞
李後主同樣多才多藝,但藝術成就最高的還是他的詞,尤其是被囚禁以後創作的詞,王國維對李後主的評價頗高,也頗多,譬如他覺得李後主作為一個從小在深宮闈院中成長起來的君王,這必然導致他性格中的軟弱,作為君王來說這是短處,但作為藝術家來說卻是長處。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而對於李後主的詞,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和讚賞: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為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李後主被趙匡胤囚禁在開封,他整日以淚洗面,只能藉助詩詞來宣洩對故國的思念之情,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幾十首有關於思念故國的詞,同樣是訴說身世之苦,但李後主卻將這種痛苦昇華和提煉到一個泛化的悲劇場景以及人生感悟之中。
但又不落於說教和刻意的做作,譬如這首《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作為婉約派代表性的詞人,李後主的詞婉轉而不露骨,含蓄而張弛有度,又不失辭藻之華美,意境之深遠,較之於宋徽宗只是獨訴個人身世,李後主的詞境已然有了群像代表性。他寫自己思念故國的愁苦,但並不毫不掩飾的宣洩出來,而是婉轉的把這種痛苦提煉到一種更加難以言喻的境界。
譬如宋徽宗就寫的很直白,他直接寫“愁苦。閒院落淒涼,幾番春暮”,就是說我現在覺得很淒涼,很惆悵痛苦,李後主詞的精妙就在於他提煉了這種痛苦,將其從現實世界昇華到一個超現實的意境世界,唯有性情之敏感,之純真以及至情至性的人才能感受這種愁苦。
或者當人們面臨人生的某一個痛苦階段時,便能從李後主提煉的這種痛苦中得到一種情感照應。
因為他已經摒棄了個人的身世之痛,亡國之苦,進入了人類的靈魂和心靈所共同感觸到的一種人生之愁苦,生活的落寞。
所以,他的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就完美的展現了這一點: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讀李後主的詞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很喜歡用畫龍點睛式的方法在詞的末尾提煉整首詞的意境和氣象,倘若沒有末尾的這一兩句詞來收尾,那麼李後主的詞則要打個折扣了。他寫一個人的愁,並不是直接寫愁的原因,而是善於從場景中來營造這種愁苦的情緒和氛圍。
也許最精妙的在於,倘若說建房子就是把一個人關起來,但李後主的詞則具有巨大的開放性,所以它並不給人一種壓抑苦悶的窒息感,而是一種愁腸百結,猶如落花流水般源源不絕的流動感,所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簡直是人間絕句。
它的意思當然不是說一個人的愁緒就像一江春水一樣朝著東邊流去就沒有了,而是形容一個人的愁苦源源不斷的像河水一樣流動,你問我愁緒幾何?我只能說嚮往東邊流動的河水一樣源源不絕,可見,李後主的詞確實已經有了人生的境界。
這也就是王國維為什麼說李後主的詞“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實就是說李後主把自己的痛苦給泛化成了全人類的痛苦,這種痛苦不是他一個人擁有的,而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痛苦,生老病死,愛恨離別等等諸如此類。
總的來說,宋徽宗和李後主都是人生經歷極為相似的兩個人,但對他們的評價也因為他們各自的行為以及藝術成就而有所不同,正如我的總結,對宋徽宗的評價往往趨於怒其不爭,對李後主的評價往往是哀其不幸,以及藝術成就的不同而趨於差異。
-
5 # 知無為而有益
李煜和趙佶,同為藝術天才,,同為亡國之君,同樣身死敵手,為什麼後人評價不一樣,我們來分析一下
後主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漢族,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971年)十月,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975年,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開封),978年七月七日,李煜被毒死於汴京,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不知浪費了後人多少情感。特別是千古絕唱“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更讓多少人贈去幾分同情和憐憫。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被封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向太后於同月立他為帝。
宋徽宗即位之後親賢臣,啟用新法,在位初期頗有明君之氣,但後來重用奸臣蔡京、高俅、童貫等大臣,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後來金軍兵臨城下,匆匆禪位給太子趙桓,1127年“靖康之變”國亡,父子兩個同時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型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被後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看出問題來了吧,李煜到手的是一手爛牌,趙佶到手的牌可是比較好的牌,但由於宋徽宗任用奸侫,濫用民力大興土木,又缺乏一個政治家 應有的魄力和膽識,強敵入侵就脫袍讓位。加之《水滸傳》的巨大影響力,宋徽宗註定受到後人更多不好的評價。
或者書生與皇帝原不能同槽,更不可雙肩挑。政治家需要冷峻理智,文學更重熱烈濃情;政治追求謀略甚至權術,文學倡導純潔甚至天真;政治務必現實,文學永遠浪漫,所以文學藝術與政治好像參商二星,永遠不會統一聚合在一起。他們兩個都是造詣極高的才子,卻是執政素質最低的君主,如果他們不生於帝王之家,或許是另一種結局,這種巨大的反差讓人反思。
-
6 # 仁者厚德載物
南唐亡國之君李煜和北宋亡國之君趙佶是兩個人生經歷極為相似的藝術天才,不得不令人懷疑北宋之所以會發生“靖康之恥”似乎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種輪迴,但實際上確實也有宋徽宗趙佶是“李煜轉世”的傳說。
在宋徽宗趙佶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宋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隨後就生下了趙佶。
“見其人物儼雅,再三嘆訝”,“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采風流,過李主百倍”。這種趙佶是李煜轉世的傳說固然有些像神話故事,但在趙佶身上,的確有李煜的影子。
趙佶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李煜與趙佶都是昏庸無能的亡國之君,都是出類拔萃的藝術天才,亡國後都被囚禁受盡屈辱,而且都寫了大量懷念故國家園的傷感詩詞。
但是對於李煜和趙佶的評價卻不太一樣,對於李煜,後世更哀其不幸,對於趙佶,後世更怒其不爭,這是後世在政治軍事國力上對他們成為亡國之君的不同評價;此外兩人都是傑出的藝術天才,趙佶更被元朝宰相脫脫評價為“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李煜是書法家、畫家、音樂家、文學家,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稱為詞聖。
而趙佶是畫家、書法家、文學家、詞人,創立了書法字型“瘦金體”,留下很多價值連城的名畫。趙佶在北宋滅亡後寫了許多懷念故國的詞,如在被俘北上時寫了
“玉京曾憶舊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而李煜的詞更是流傳千古,比如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由此可見,李煜的詞比趙佶的詞更膾炙人口讓人感同身受。
李煜的藝術天才主要是留下了很多流傳千古的詞,而趙佶的藝術天才主要是還自創一種書法字型“瘦金體”,以及花鳥畫自成“院體”。
因此李煜與趙佶雖然都是藝術天才,但兩位藝術家擅長領域並不一樣,李煜的詞超凡脫俗,而趙佶的字畫登峰造極,因此趙佶不大可能是李煜轉世。
可惜李煜與趙佶雖然具有傑出的藝術才能,但他們的職業卻是一國之君,藝術天才對他們治國安邦沒有什麼幫助,李煜與趙佶作為一國之君最需要的政治軍事才能都非常平庸。與曹操那樣既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名詩,又有治國安邦的政治軍事才能的天才,可謂天淵之別。
雖然李煜與趙佶的政治軍事才能都非常平庸,但上天給趙佶的牌比給李煜的牌要強很多倍。
趙佶的北宋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繁華的國家,既是中原王朝又統治江南等全國絕大多數繁華地區。
而李煜的南唐要寒酸太多,僅僅是五代十國當中的江南一個小國,到李煜繼位的時候,南唐的長江以北地區已經全部被北宋攻佔李煜的南唐政權只能苟延殘喘。
是宋徽宗趙佶重用蔡京等奸臣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通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公元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
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趙佶與絕代佳人名妓李師師的愛情。公元1109年八月,宋徽宗趙佶與19歲的李師師相遇。直到公元1120年宋徽宗趙佶又去找李師師。為了來往方便,趙佶在張迪的建議下修了條“潛道”直通李家與李師師幽會。
有一次宮內宴會,嬪妃雲集,韋賢妃悄悄地問趙佶:“是個什麼樣的李家姑娘,令陛下如此喜歡!”趙佶說:“沒什麼,只要你們穿上一般的衣服,同師師雜在一起,她和你們會迥然不同,那一種幽姿逸韻,完全在容色之外。”
可見,李師師並不只是容貌美,更重要的是有一種氣質美。後來宋徽宗把皇位讓給兒子宋欽宗,自號道君教主,退居太乙宮,同李師師的幽會就少了。
在宋徽宗趙佶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北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
北宋朝廷雖然鎮壓了宋江起義與方臘起義,但並沒有吸取教訓,革新政局,而是更為黑暗腐敗。
公元1120年宋徽宗趙佶派趙良嗣、馬政先後使金朝,雙方議定夾攻遼朝,遼燕京由宋軍攻取,金軍進攻遼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等地,遼亡後燕雲十六州地區歸北宋,北宋將原納給遼朝的歲幣轉給金朝,史稱“海上之盟”。
由於宋軍腐敗,數十萬大軍兩次攻打遼南京(今北京),均被遼軍打敗,遼南京還是由金軍攻佔。
北宋每年加付一百萬貫錢為代稅錢,隨同每年的“歲幣”交付給金朝,公元1123年四月,金朝將燕京及所屬九州中的西部六州歸北宋。
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朝俘往東北作奴隸,北宋所得的只是殘破不堪的一座空城 ,北宋設燕山府路統治新得的燕京地區。
雲州(遼西京)地區,金太祖也表示在北宋出犒軍費給金朝的條件下歸屬北宋。五月,金朝已許將朔(今屬山西)、武(今山西神池)、蔚(今河北蔚縣)三州先歸北宋,還沒有來得及執行,就因六月金太祖去世而中止。
可以說收復燕京等燕雲地區雖然只是一座空城,也是宋徽宗趙佶政治生涯的巨大成就,實現了宋太祖宋太宗等雄主的夢想,可惜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公元1125年十月,金朝在消滅了遼朝之後,分兵兩路南下進攻北宋,直逼北宋國都開封。
宋徽宗趙佶驚恐地拉住蔡京長子、領樞密院事蔡攸的手說:“真想不到金軍敢這樣長驅直入!”說著氣塞昏迷,跌倒在床下。群臣趕快灌藥急救。宋徽宗趙佶甦醒過來,伸手索要紙筆。內侍呈上紙筆後,趙佶寫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於是,26歲的宋欽宗趙桓受父宋徽宗趙佶禪讓登基,改年號為靖康。宋欽宗趙桓與其父宋徽宗趙佶一樣優柔寡斷,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
宋欽宗即位後,立刻貶蔡京、童貫等人,然後重用李綱抗金。但是他十分懦弱無能,優柔寡斷。後來聽從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向金朝求和。
公元1126年十二月十五日,東京之戰失利,金軍攻破汴京,金朝廢宋徽宗與宋欽宗為庶人。公元1127年三月底, 金朝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
“靖康之變”發生時,宋徽宗趙佶聽到財寶等被擄掠毫不在乎,等聽到皇家藏書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
宋徽宗趙佶在被押送的途中,受盡了凌辱。先是愛妃王婉容等被金將強行索去。接著,到金朝都城後,被命令與趙桓一起穿著喪服,北宋的后妃公主等美女更是被迫赤裸上身去謁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廟宇,意為金帝向太祖獻俘。宋徽宗被金帝辱封為昏德公,在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囚禁。
囚禁期間,宋徽宗趙佶受盡精神折磨,寫下了許多悔恨、哀怨、淒涼的詩句,如: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趙佶被囚禁了九年。公元1135年四月,宋徽宗趙佶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享年54歲。
與趙佶選擇聯金滅遼的錯誤戰略導致北宋滅亡不同,李煜的南唐的滅亡實在是無可奈何。
公元961年,李煜繼位,尊北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公元971年十月,北宋滅南漢,李煜被迫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公元975年,李煜兵敗投降北宋,與妻子小周後被俘至汴京,被宋太祖趙匡胤封違命侯。
公元976年12月,宋太宗趙光義奪取皇位之後,他覬覦26歲小周後的絕色美貌,多次強迫她進宮並強姦她。
從公元978年元宵至當年七夕,長達半年時間,孤苦伶仃的絕代佳人小周後多次被宋太宗趙光義強暴。
每次小周後被趙光義強姦以後回去,她都對丈夫李煜又哭又罵,她恨李煜昏庸無能,斷送了江南大好河山,如今寄人籬下任人宰割,李煜被嬌妻小周後抱怨只能仰天長嘆,他在痛苦鬱悶中,寫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
其中《虞美人》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虞美人》也是李煜的絕命詞,宋太宗趙光義看見李煜這首詞後,認為他懷念南唐,十分氣憤。
公元978年,趙光義派人毒死了41歲的李煜。可以說,李煜是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這傳頌千年的“亡國之痛”。
-
7 # 納蘭談史
不可否認,南唐國主李煜和宋徽宗趙佶都是傑出的藝術家,都曾創造出了豐富的文學藝術作品,而且這二人的職業還都是帝王,只不過前者為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小國王,後者為大一統帝國的帝王,因此也導致了後世對他們評價的不一樣。 李煜成長在五代十國亂世末年,是南唐的後繼之君,雖然南唐國疆域不小,還位處富裕的江南地區,但也因地理位置的侷限,只得控長江沿線據守金陵城而偏安一隅,當時各地軍閥混戰不休,南唐國在亂世中得以延續,但是這種形勢隨著北宋的建立而日漸改變。
一代雄主趙匡胤摧枯拉朽,北宋憑藉著後周積攢的根基與威望,由南到北先後合併荊湖、馬踏西蜀、重創北漢、剿滅南漢、蕩平南唐,基本上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而南唐政權也順應歷史潮流被宋國所吞併,五代十國末年中國內戰得以結束,這是各國百姓所渴望的和平,因此當時一統天下的趙匡胤代表著正統形象,李煜歸降的意義是有著對中國亂世再度統一的功勞,再加上對手是雄才大略自帶主角光環的宋太祖,自然李煜的君王光芒要暗淡了不少,而趙匡胤也不是個小肚量的皇帝,他很欣賞李煜的文采,在宋朝編寫的南唐史中對李煜的個人評價比較客觀,所以給後世留下了李煜多愁善感的文藝皇帝的形象。 而宋徽宗的開場和結尾與李煜截然不同。儘管宋徽宗跟李煜一樣是個玩世不恭的風流皇帝,但是他倆面對的對手卻不是一個性質的,宋徽宗面對的是金人的入侵,這是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對立,甚至上升到了民族矛盾。
宋徽宗一朝也到了北宋積重難返的時期,對外戰爭屢戰屢敗,對內經濟發展也很不樂觀,還造成了接二連三的方臘、宋江等農民運動,老百姓逐漸對宋末社會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宋徽宗本人昏庸腐敗,朝廷奸臣當道,民間苛捐雜稅接踵而來,加之宋金局面逐步惡化,進而招致了靖康之恥國家滅亡,徹底把宋徽宗的歷史評價定格為了昏君。相比之下,人們更熟悉他是無能的亡國之君,誰還會在更意他的書法成就呢?
回覆列表
李煜擅長詩詞書法,精通音律,尤其是詞的成就最高。他的詞感情真摯,含意深沉,語言精美。
宋徽宗善詩文書畫,創立了書法字型“瘦金體”,繪畫水平達到一定的水準,也推動了宋代的書畫藝術飛速發展。
此二人在藝術領域有頗高造詣,受後世人敬仰。但是,二人也都是亡國之君,也深為人悲嘆。不過,二人的褒貶是不同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在宋和南唐的談判中,李煜始終堅持維護為南唐人民的利益。
宋徽宗面對金的侵略,以割地賠款求得暫時“和睦”,割掉的幽雲十六州人民遭受生靈塗炭的侵略掠奪。
2.李煜面對宋朝出爾反爾武力侵犯時,親臨前線帶領軍隊守城。明知力量懸殊,但是他勇敢抵抗而不退卻。
宋徽宗聽聞金軍打來,連忙讓位給兒子,自己逃命去了。
3.南唐亡國,在宋代軍事力量強大和統一中國的大趨勢下,是不可逆轉的。
宋徽宗面對金的侵犯,是節節退讓不求抵抗,只求安逸,北宋滅亡是他的決策一錯再錯造成的。
4.李煜愛民如子,對官員寬厚。
宋徽宗疏主戰派,親主和派。貪婪地收刮寶物,不顧人民生死,因此造成方臘起義。
以上總總原因,李煜和宋徽宗趙佶二人高下立分,後人評價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