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弱國無外交

    一提到魏武卒,我們就會想到戰國有四隻勁旅:分別是魏武卒,齊技擊,秦銳士和趙邊騎。今天主要聊聊魏武卒是怎麼由勁旅走向沒落的。

    魏武卒,重灌步兵,戰國第一隻戰鬥力極強的精兵部隊,名將吳起訓練成軍,自成兵之日起,成為魏國最大儀仗,各國皆聞風喪膽。

    第一軍事主官方面:公元前409年,魏文候任命吳起為主將,對秦國作戰,吳起是戰國有名的軍事奇才,他把魏國的步兵訓練成重灌系統,先是拿下了河西地區,後又在前389年陰晉之戰中,以五萬勝秦軍50萬,堪稱秦軍的剋星。同齊國作戰,前405年,三晉伐齊,大破齊軍,斬殺大將田步。同楚國作戰,讓楚國喪失了大量中原領土。魏文侯也就是憑藉這一點確立了戰國初期的霸主地位。後來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繼位,新相國公叔多次排擠吳起,在加上魏武侯逐漸懷疑,吳起被迫離開魏國,去了楚國。魏武卒沒有了吳起這個領導人,逐漸失去了靈魂,這也是所謂的亮劍精神。雖然後來有龐涓代理,但是從長遠來看,魏武卒逐漸衰落已經成為定局。

    第二,裝備方面:魏武卒是重灌步兵,裝備極其精良,訓練成本和維護成本自然也很高。對軍事的選拔也非常嚴苛。所以,需要一個強大的國力才能維持住這樣一個重灌勁旅。而魏武侯和魏惠王又四處樹敵,魏武卒消耗很大,國力逐漸衰落。

    第三,國內實力方面:戰國初期魏文侯率先變法圖強,後來齊國,秦國,楚國,戰國紛紛效仿,變法圖強,實力慢慢趕上。也逐漸培養出自己的勁旅,這個時候魏國不是想打誰就打誰了。

    第四,外部環境:前354年到前353年,和前341年魏國兩次敗於齊國(主帥孫臏和田忌),成語故事圍魏救趙就是描述這個時期的故事。後來馬陵之戰魏國直接損失十萬魏武卒,主將龐涓被射殺,從此魏軍元氣大傷。前340年,秦國又奪回河西地區,這一仗,魏軍又損失將近8萬人,這幾次大戰直接損失了大批精銳老兵,基本上抽空了魏武卒的中堅力量,魏武卒的戰鬥力進一步被削弱。前293年魏武卒遇到了他們最後的剋星-秦國名將白起,伊闕之戰中,大敗韓魏聯軍,並斬首24萬,魏武卒僅存精銳損失殆盡,再也無法恢復往日輝煌,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戰國初期,魏國率先變法,又有名將吳起,其他諸侯國正處於內訌階段,所以魏武侯見誰滅誰,也成就了魏武卒一系列佳話。後來魏惠王時期,小人當道,人才流失嚴重,名將吳起,商鞅,張儀,公孫衍等都是從魏國流失的魏武卒缺乏有效而持久的軍事指揮,最終註定走向沒落。

  • 2 # 不知道取什麼名字斌

    前386年吳起棄魏奔楚,魏武卒沒有了吳起也就失去了靈魂,一支強兵統帥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吳起的練兵能力無人可及,吳起之後的龐涓或許在軍事上有其獨到之處,但是練兵和統兵能力還是比不上吳起,短期之內吳起打下的基礎還在,但是從長遠來看,失去了吳起的魏武卒戰鬥力逐漸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魏武卒是重灌步兵,裝備極其精良,所以訓練和維護成本也很高,再加上選拔的標準也非常嚴苛,所以一有傷亡短時間內是很難恢復的,國力強盛時維持這樣一支精兵都要耗費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魏國稱霸列國,魏武侯和魏惠王又四處樹敵,魏武卒的消耗很大,國力也逐漸衰退,長此以往魏武卒的人數和戰鬥力自然也就會逐漸衰減。

    第三,戰國初期魏文侯率先變法圖強,魏國也因此稱霸列國,但是其後齊國、秦國、楚國和趙國也在推行強兵策略,實力慢慢迎頭趕上,各國也不乏戰鬥力強悍的精兵,比如齊國有技擊之士、秦國有秦銳士、趙國有趙邊騎,魏武卒再也不能見誰滅誰了。《荀子》曾有這樣的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雖然這種說法並不絕對,但至少說明魏武卒遇到了強勁的對手。

    第四,不僅魏武卒遇到了對手,魏國也同樣遇到了強勁的對手,齊國、秦國、楚國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也紛紛崛起,實力雖然比不上魏國,但是魏惠王遷都大梁後四面樹敵,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三大強國加上原本的盟友趙國也和魏國兵戎相見,魏國的霸業終於敗在了魏惠王之手。

  • 3 # 我家的貓叫皮蛋

    戰國初期,魏國實力一度為七雄之首,而魏國的魏武卒絕冠天下,所向披靡。魏武卒代表了戰國早期軍隊的最高水平和戰鬥力。

    魏武卒,是名將吳起給魏國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據《吳子·勵士》裡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使魏武卒名動天下,魏武卒鼎盛時期達五到七萬之多。一時之間所到之處、血流成河,無人敢觸其鋒。

    魏武卒的誕生和強大,靠的就是靈魂人物吳起,吳起的為人較有爭議,吳起母親去世後,吳起沒有回家奔喪守孝,被儒家視為不孝;。魯穆公想任用吳起,但吳起妻子是齊華人,穆公猶豫了,吳起殺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這就是著名的“殺妻求將”。之後吳起去了魏國,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元裡並築城。 在吳起的攻略之下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加以防守。在吳起的指揮下幾年時間魏國全部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

    吳起這個人很有能力,我覺得曹操的評價一針見血,曹操曰: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吳起訓練士兵很有一套,選拔士兵嚴格,訓練嚴酷,吳起的戰爭思想史兵在精而不在多,並且把“精兵”二字貫徹到了極致。據史書記載,要想成為魏武卒的一員,要達到下面的標準:穿上三層鎧甲和鐵盔,能拉開十二石的重弓,再背上五十支箭,扛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訓練嚴格的同時,吳起和士兵同甘共苦,生死與共,史載:(吳)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吳起極會用兵,訓練兵卒又有一套,又深計程車卒之心,這樣的魏武卒戰鬥力是恐怖的,吳起時代的魏武卒說是當時天下第一強兵一點不誇張。

    當年的秦國被吳起打的和喪家之犬一樣,著名的陰晉之戰,秦惠公傾盡全國之力發兵五十萬和吳起決戰,吳起率領5萬魏武卒,帶領戰車百乘,騎三千大破秦軍,鬥志旺盛的魏武卒一舉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當然我個人對這場戰鬥有一定的異議,因為個人以為秦軍當時不可能有五十萬,當時的秦國底盤人口遠遠不如戰國後期的秦國,不可能動員五十萬人馬,當然戰爭的結果是真實的,人數的爭議只是細節問題,也掩蓋不了吳起的用兵如神和魏武卒戰鬥力的強大。

    但是魏武卒成業吳起敗也吳起,吳起就是魏武卒的靈魂,沒有吳起的魏武卒只是一直戰鬥力不錯的普通步兵而已。

    隨著支援吳起的魏文侯去世,吳起不受新國君的喜歡,魏國剝奪了吳起的兵權。吳起最後去楚國重頭再來,結果牛人吳起又把楚國打造成為當時的強國,但是一生命運多舛的吳起自己也最終死在了楚國的內鬥上。

    離了吳起的魏武卒失去了靈魂,開始慢慢走上了下坡路到了魏惠王時期,魏武卒交給大將龐涓統領,孫臏和龐涓的恩怨大家耳熟能詳,太出名了,龐涓在關鍵性的馬陵之戰中慘敗給老對手孫臏,龐涓被射殺,魏軍十萬主力殲滅,魏國主將太子申都被齊軍所俘虜。由此魏國元氣大傷,不但失去了魏武卒創造的霸主地位,而且精銳的魏武卒也死傷殆盡,走向衰敗。

  • 4 # 向陽花開7290

    魏武卒從輝煌到沒落,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

    1.國力的日漸衰退,不足以支撐這支軍隊。

    魏武卒創造了以五萬對五十萬正面決戰且大獲全勝的經典案例。靠的是魏國上上下下的鼎力支援、魏文侯的英明領導、統帥吳起的精明能幹。魏武卒雖然戰力驚人但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消耗過大,對國家民生和經濟都是重大考驗。魏國進入魏惠王時期後,魏惠王才德不足,且又好大喜功,導致內政外交頻頻失策,四處樹敵,成為眾矢之的。結果東敗於齊,南辱於楚,西喪於秦,並被迫向秦國割地700餘里。魏國經濟蕭條民生凋敝,無力支撐這支龐大的軍隊。

    2.吳起的離開。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魏文侯死後,繼位的魏惠王不喜歡吳起,吳起處處受到排擠,無奈離開了魏國去到楚國,後來客死。

    離了吳起的魏武卒雖然一直都是魏國的殺手鐧,但是沒有了吳起這樣的靈魂人物,再加上部分魏武卒有了戰功之後反而貪生怕死,開始慢慢走上了下坡路。加上魏國的土地就那麼多甚至還越來越少,老兵都佔著,魏武卒得不到優質的新兵補充,戰鬥力也就越來越差。

    3.戰神白起的出現。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你在原地不動,而對手卻在大步前進。秦國經過兩次商鞅變法,幾代君主的勵精圖治,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一躍成為戰國前列。軍功制度的徹底改革,讓秦國的軍隊成為虎狼之師,戰神白起應運而生。長平之戰,魏武卒徹底消失在歷史的舞臺。

    魏武卒由一代戰神吳起創立最後由絕世殺神白起終結,也算是命運使然吧

  • 5 # 風正輕搖雨自飄

    魏武卒是由吳起一手打造的精兵,在陰晉之戰中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績,魏武卒的衰敗以至於一步一步退出歷史舞臺,在它創始之初就埋下了衰敗以至滅亡的種子。

    一、“精兵”,嚴苛的選拔刷掉七成以上計程車兵,但戰爭不斷,戰鬥人員的損失,使得兵源無以為繼。

    二、“精武”,大膽啟用了剛剛推廣使用的鐵器,戰爭後期,魏國遭周邊列國打壓,難以維繫這一精良裝備。

    三、“重賞”,魏武卒,不僅是國家的戰士,家人可以解除奴隸身份、免除勞役,可以分100畝的土地,靠戰功獲得更多利益,甚至可以晉升爵位。到了後期,魏國贏弱,賞賜無法一一兌現,且早立戰功者,已經獲得富貴,難免貪生怕死,戰鬥力隨之下降。

    四、“良將”,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吳起後雖有龐涓,馬陵一戰大敗,精銳的魏武卒也死傷殆盡,魏國元氣大傷。

    綜合以上因素,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終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6 # 歷史小白談歷史

    魏武卒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重灌步兵,在戰國爭霸中橫掃列國的強悍軍隊,是名將吳起訓練的堪稱為戰國第一強軍事力量。

    在戰國時期魏國憑藉這吳起訓練的魏武卒在對秦國、齊國、楚國的戰爭中大獲全勝,獲得很多土地,還使得韓趙兩國以魏國馬首是瞻,魏文侯憑藉魏武卒的悍勇善戰確立了魏國戰國初期的霸主地位。

    在魏武侯時期魏國依舊保持了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在後期魏武卒在龐涓的領導下依舊是軍功赫赫戰力斐然。但是到了後期魏武卒卻慢慢消沉了下去,那麼從輝煌到沒落,並且一步步的退出了戰國的舞臺。

    一是在吳起離開了魏國後的魏武卒同時也失去的是精神領袖,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支軍隊的統帥也決定著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的,雖說後來有龐涓的接替但是比起這支軍隊的創始人還是不能替代的,這也是後期魏武卒戰鬥力逐漸下降的原因因為是不可避免,話說是臨陣換將兵家大忌。

    二來是因為武裝和運營這支軍隊的成本投入很高,還有就是軍隊組成人員的選拔標準嚴格,在作戰上網後很難短時間的得到補充的。就算是國運昌隆的時候養這樣的軍隊耗費都很大,《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戰國初期魏國橫掃列國對軍隊的消耗和國家實力的消耗也很大,在後來就是國力衰弱難以支援軍隊的發展,而且兵員的補充和訓練難以為繼。也是造成魏武卒逐漸沒落的原因。

    第三是因為各諸侯國見識到魏國變法得到的好處也紛紛變法革新、強軍強國,逐漸出現了秦國秦銳士、齊國技擊之士、趙國邊騎等等強悍的軍事勢力,魏武卒遇到了對手,再也不是之前的所向披靡,所以每次戰鬥都會對軍隊實力造成重大損失。

    秦銳士

    第四就是在秦國、趙國、齊國、楚國紛紛崛起,不再是為過一家獨大。昔日的盟友趙國也和魏國分崩離析,魏國四面樹敵最終慢慢的衰弱下去,也就導致了魏武卒的衰弱。

    魏國的衰弱也導致了國家留不住人才,在魏惠王時期商鞅、孫臏、張儀、公孫衍等人都在魏國居住過但最後還是離開魏國,在吳起和龐涓之後魏國再無堪當大任的將才,所以魏武卒先後敗在孫臏、商鞅、公孫衍、白起之手,之後魏武卒也就是名存實亡走下了歷史舞臺。

  • 7 # 李性書聲

    魏武卒沒落有兩大方面原因:

    首先,戰國以來,傳統的貴族體系漸漸瓦解。知識普及帶來一大批士人,知識不再是貴族階層的特權,各國君主也希望加強中央集權,採取引進他國有知識計程車人來支撐中央政府,從而削弱繼承貴族階層的特權。而魏武卒是貴族時代精兵的巔峰,和斯巴達勇士的構成很一致,有戰鬥力,有榮譽感,歸屬感也很強。而戰國時期流行的是滅國戰,大家已經完全把周室撇在了一邊,紛紛稱了王,既然要王天下,靠過去周王朝那樣分封是肯定不行了,新鮮血液要求明確不繼承的官僚階層主導中央集權。一句話,魏武卒的構成階層在那個時代的落伍了。

    其次,魏武卒是最強步兵,而最終一統天下的秦國,騎兵已經獨步天下,除了胡服騎射的趙軍之外無人能敵。秦軍地處西方,進可攻退可守,換句話說,打贏了一鼓作氣,打不贏我退也退的機動靈活,你魏武卒重灌步兵怎麼跟我玩?再加上戰國後期除了秦國一貫的上下嚴明之外,其他各國內部總是有很多不和諧因素。這就相當於秦國是給秦騎兵賦了能,而魏國是在給自己的魏武卒打背炮。一句話,當時的形勢加劇了魏武卒的沒落。

  • 8 # 孤舟釣江雪

    這個答案,在《荀子·議兵篇》中可以找到,這也是我認為最靠譜、最本質的答案。

    《荀子·議兵篇》載: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翻譯成白話,這段話的意思是:“魏國的武卒,根據一定的考試、考核標準來錄取他們。具體的做法是:讓他們穿上三種依次相連的鎧甲,拿著拉力為十二石的弩弓,揹著裝有五十支箭的箭袋,把戈放在那上面,戴著頭盔,佩帶寶劍,帶上三天的糧食,半天要奔走一百里。考試合格就免除他家的徭役,贈予他土地和田宅。這些待遇,即使幾年以後他體力衰弱了也不可以剝奪,這邊免除老兵的各種賦稅,那邊重新選取了武士又難以完全符合條件而投入戰爭。所以,國土雖然廣大,但它的稅收必定很少,這是使國家陷於危困的軍隊啊。

    從以上這段話中,我們可知魏武卒走向沒落的兩個重要原因。

    一、魏武卒待遇太高,國家難堪重負。魏武卒雖是精挑細選、經驗嚴格訓練的強悍之軍,但為了刺激他們的戰鬥慾望,提升戰鬥力,魏國給了他們太高的福利,如家人免服徭役、免交賦稅、贈予土地田宅等。這些待遇是終身的,不會因退伍而取消。可是,人總是會老,一旦這批士兵老了,不能打仗了,他們的福利卻還在,而且很高,這無形中增加了國家負擔。而且,再招下一批新的魏武卒士兵,又將產生新負擔,國家稅收很多要用於支付他們的福利待遇,豈能長久?

    二、魏武卒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太高,很難完成新陳代謝。魏武卒的身體素質要求是在是太高,比如要能背五十支箭、拉十二石的弩、半天要跑五十公里等。在一定的人口基數上,能達到這樣要求的人,本來就有限,一批人退役了,新招來的人未必有這個素質,很難正常的完成新陳代謝,但國家卻還是要為他們負擔同樣重的福利,久而久之,這支部隊自然會消亡。

    因此,荀子把魏武卒稱為“危國之兵”,是抓住了問題的根本,很有道理。

  • 9 # 爬到井口看天下

    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魏王假降,魏國亡。魏國一度擁有戰國群雄中最強悍的魏武卒,壓制秦國,稱霸中原。魏武卒是如何衰落的?背後的根源機制又是什麼?

    魏文侯慧眼識人,吳起打造出戰國NO.1特種兵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史稱“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後,魏國國力僅為原晉國的三分之一,且疆域甚散漫。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會面臨亡國的危險,憂患的環境和勃勃的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戰國時,鐵器已逐漸推廣使用。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韓魏。魏國由以兵器製作業發達而稱雄於當世。魏軍以逐步採用鐵製兵器代替青銅兵器,史稱魏軍甲兵犀利。魏國選練武卒,均為重灌步兵,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說是裝備精良。鐵製兵器的使用對魏武卒的誕生產生巨大影響,如果沒有強大冶金工業及兵器製作業的支援,以如此裝備武裝到單兵是難以想象的。

    吳起先仕魯,後到魏國,一直被任命為河西郡守,並在此地鎮守19年。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這就是特種兵,也就是魏武卒的開始。

    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灌步兵為主,《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及其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優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強悍的精兵,戰鬥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

    魏武卒的編制

    魏武卒的編制讓各諸侯國幾乎無法模仿,因為除了魏武卒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地方,再也沒有別的諸侯國使用完全由步兵組建的兵團,不是沒有條件,不是沒有能人,主要是在以戰車為王的時代,誰也沒有這個膽量。武卒的編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需要打戰的時候再靈活編制,設將軍一人指揮。這種編制,充分體現了魏武卒的指揮系統在作戰中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魏武卒是精銳步兵,並且採用募兵制,大約在5萬左右。

    魏武卒治軍

    入選武卒計程車兵,生活好,待遇高,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當然,“吃了別人的口軟,拿了別人的手短”,部隊的紀律也是十分嚴格的,一切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否則嚴懲不貸。有一次,吳起領兵和秦人作戰,兩軍尚未擊鼓交鋒,不待上級令下,有個士卒充分發揮“主動工作”的精神,勇猛地衝上前去殺了兩個敵人回來,臉上剛泛起得意的笑容,就被吳起下令“立即斬了”。吳領導的理由是:“他雖然很勇敢,但不是按命令列事,觸犯軍紀,必須斬首。”吳起不僅講求重罰,更注重重賞,他將軍功分為“上功”、“次功”,根據不同的軍功給予不同獎勵。對立有大功的不僅升職提拔,對其家屬和子女也予以重賞,“軍功章裡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人立功,全家光榮的想法應該就是從這裡傳出來的。

    魏武卒待遇

    雖然魏武卒的訓練很艱苦和選拔標準非常挑剔,不過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武卒”制設立之初,正是奴隸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過渡時期,所以獲得土地的“武卒”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同時解除了與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講,魏武卒是一支具有優秀身體條件、精良軍事裝備、過硬軍事技能和巨大物質刺激的部隊,從實體到精神,其強悍的程度均是當時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

    魏武卒的興衰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裡(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佔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

    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齊庭震恐。

    公元前354-前350年,龐涓率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雖為齊敗於桂陵但卻於次年敗齊於襄陵,敗秦於定陽。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爆發,魏武卒遭齊軍伏擊,主將龐涓戰死,魏國衰落,魏武卒元氣大傷,威風不再。

    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魏武卒衰弱滅亡的原因

    魏武卒創立之初便是靠國家國力的支撐,是國家的重大負擔,不同於秦銳士。武卒制度屬於募兵制,最大的問題是隨著士兵的年齡增加,戰鬥力下降厲害,而且老兵因家裡有房有地,都是地主階級,打仗更惜力怕死,因為一旦死了就領不到俸祿,因此打仗時往往要麼大勝,否則全軍覆沒,老家破產;要麼打仗時爭相逃命(伊闕之戰)。時間久了軍官也會中飽私囊,剋扣軍餉,進而導致軍隊譁變。

    任何精銳部隊都不能脫離國家而獨立存在,魏武卒建造成本高,士兵裝備好,對國家的國力有較大要求,隨著戰國中期之後魏國戰略上的失敗,樹敵眾多,政治黑暗,體制落後,國力衰落,魏武卒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被秦國銳士的光芒所掩蓋。

    戰國中期,魏國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土地兼併嚴重,魏國無法保證“武卒”的土地配額。由於長期征戰,“武卒”無法保障生產,土地收入大量縮減,但是負擔並沒有任何的減少。這兩方面的原因,讓“武卒”喪失了經濟支付能力,無法為自己提供精良的武器裝備。在經濟地位下降的同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開始下降。隨著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徹底取代了以往的土地制度,以往的“隸農”、奴隸得到解放成為自耕農,“武卒”卻在此時淪為了“軍事農奴”。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同時下降,嚴重的影響了武卒的戰鬥力。

    更重要的是,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是十分寶貴的財富,這隻能是透過真實的戰役積累下來,而無法進行硬性彌補。另外,重新訓練、培養的週期很長,也很艱難,所以說,如果要魏國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不可能,精銳的魏武卒的損失,是短期難以恢復的。戰爭需要實力,並非武力可決定完全,因此恢復實力已經是不可能!

    但是隨著支援吳起的魏文侯去世,吳起不受新國君的喜歡,在魏國越來越混不下去。最後只能跑到楚國重頭再來,雖然吳起又把楚國打造成為當時的強國,但是離了魏武卒的吳起自己也最終死在了楚國的內鬥上。

    離了吳起的魏武卒雖然一直都是魏國的殺手鐧,但是沒有了吳起這樣的靈魂人物,再加上部分魏武卒有了戰功之後反而貪生怕死,開始慢慢走上了下坡路。

    到了魏惠王時期,魏武卒交給大將龐涓統領,結果龐涓雖然多次擊破趙軍,擊敗齊軍,但是在關鍵性的馬陵之戰中慘敗給老對手孫臏。不但自己身死,還使得魏軍十萬人被殲滅,甚至魏國主將太子申都被齊軍所俘虜。由此魏國元氣大傷,不但失去了魏武卒創造的霸主地位,而且精銳的魏武卒也死傷殆盡,走向衰敗。

    到了戰國中後期,魏國一方面是沒有魏文侯這樣的雄才大略之主,被周圍各國打壓的厲害;二來經濟上魏國也難以支撐魏武卒龐大的土地、徭役、戰功、軍備等福利體系;魏武卒失去了土地的誘惑,沒有了精良的裝備,戰力迅速下降,這又導致魏國的環境更為惡劣,由是陷入了惡性迴圈。

    終於,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10 # 喵聲歷史

    魏武卒是戰國時期最早出現的第一支戰力極為強大的精兵,成立之初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由當時的戰國名將吳起訓練而成,選拔嚴格,裝備精良。直至後期出現齊技擊、秦銳士和趙邊騎三支軍隊,這才讓各國有了與魏武卒一戰的資格。

    那這麼強大的魏武卒是怎麼一步一步退出歷史舞臺的呢?

    原因很多,跳出其中最重要的四點來說。

    第一,吳起投奔楚國

    吳起作為魏武卒的創始人,吳起一步一步將魏武卒變得強大,可以說是魏武卒的靈魂,除了吳起沒有任何人可以輕鬆的指揮魏武卒,如此強大的軍團心中的傲氣幾何可想而知,這也是魏武卒後期接連戰敗的原因之一。

    第二,魏武卒軍需不足

    魏武卒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屬於重灌步兵,自然而然的對於士兵體格和裝備武器質量的要求非常高,那就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幾個問題,資金以及人員的選拔,這兩個問題慢慢鉗制了魏武卒的發展,接連的戰敗也是重重打擊了這一支威武之師。

    第三,各國迎頭趕上

    在魏武卒發展受到鉗制的同時,其他各國確實效仿魏國的變法,逐漸變得強大起來,這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齊技擊、秦銳士和趙邊騎三支軍隊,與魏武卒所差無幾,接連的碰撞下,魏武卒逐漸衰弱了下去。

    第四,接連大戰損失慘重

    魏國自吳起,龐涓之後再無名將,空有一把好劍卻找不到合適的人來使用它,那自然威力大打折,先後敗於孫臏,商鞅,白起等人的手中,其中以白起為最,大手一揮,直接斬下精兵頭顱,這一刀,直接將魏武卒斬下歷史的舞臺,此戰之後,魏武卒再無聲息。

    當然一支軍隊乃至一個國家的衰敗,這其中原因多的數不勝數,也許背地裡還有很多骯髒陰暗的事,你我就不得而知了,希望這個回答能給你一點小小的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緩解痿證?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