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雲617

    程昱等人再厲害也抵不過羅老爺子一支筆啊。火燒赤壁最為反常之處,就在於曹操不再信任下屬,而下屬也開始放任曹操;同時,曹操特別信任敵方謀士,而敵方謀士皆窺破操心;第三,來自中原的謀士幾乎同時失智,而來自南方的謀士則如武俠小說的高人一般與敵手拉開檔次如入無人之境。這一局面的形成,只有依靠羅老爺子的這支筆才能實現。

    實際上,當時曹操已經佔據了天下的核心地域,但是並沒有稱帝,這說明當時北方的內部政治鬥爭並沒有完成,這就限定了曹操對外鬥爭的關注力。甚至隨著漢魏矛盾的不斷累積,雙方的鬥爭逐漸進入白熱化,這都需要曹操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應對。這也是曹操後半生的事業。可以說,曹操時期,曹魏的統一大業基本抵定,只不過曹操要把以魏代漢這件事做得平妥,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赤壁之戰,確立了孫劉割據局面的形成。但是這種局面並不是勢均力敵的,並不是均衡的,而是投機而成,不穩定的,暫時的。《三國演義》把魏晉統一三國寫成了遺憾事,人力不勝天之事是錯誤的。實際上,孫劉只是佔據了當時南方邊角之地,國力不如魏晉,軍力也不如。等魏晉穩定住了內部政治局勢,三國統一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赤壁之戰的意義,也由此而推論出赤壁之戰的實質情形。

  • 2 # 鋼結構加工的人

    第一,孔明在心理上猜透了曹操

    曹操優勢,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劣勢,北方士兵不習水性,上了船根本站不穩,何來戰力。曹操要解決這一問題,只有戰船相連這一招。而且透過兩招,把生性好猜忌的曹操徹底拉下水。一個是蔣幹的假情報,去除了最大威脅蔡瑁,另一個是苦肉計,黃蓋的真情演出最終騙過曹操。

    第二以曹操的心性,沒人敢說,此時,蔡瑁事件曹操也不會採納他人意見的原因。另外,程昱等包括曹操本人也無奈,只求上天,敵人沒想到火攻這一招。這也是認同一致原則,當人們認同一個觀點或方案,就會在潛意識上支援這種觀點,往往忽略一些缺陷。

  • 3 # 逍遙無極K飄儛

    也是因為曹操快統一版圖,所以有些膨脹,不把敵方人士放在眼裡,就好比赤壁戰失利,到敗走華容道,笑話三次結果都被諸葛亮料敵先機猜中,之後才痛思郭奉孝!

  • 4 # 銜筆書史

    在《三國演義》裡,赤壁之戰的過程中,先有草船借箭,後有蔣幹盜書,兼有龐統獻連環、黃蓋苦肉計,諸葛借東風......活脫脫是一出孫、劉謀士們在智商上碾壓曹軍的“挖坑”大戲。

    這也就導致了題主的困惑——曹操手下的一干謀士,當真是吃乾飯的嗎?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的。

    實際上,曹軍之所以在赤壁大戰中失敗,是一個必然趨勢下的偶然結果——

    先說必然性:

    首先,曹操進攻江東的時機並不成熟。

    赤壁大戰之前,也就是建安十二年冬,曹操剛剛解決完袁氏殘餘勢力後,便馬上在鄴城玄武湖操練水軍,建安十三年七月便出征劉表。在平定荊州後,又馬上著手出兵江南,看似兵雄將廣、勢如破竹,但實際上將士疲於征戰,戰鬥力已然相當有限。

    關於這個問題,賈詡曾經勸說過曹操:“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安撫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三國志.賈詡傳》)然而,曹操卻沒有聽取賈詡的正確意見,堅持出兵江東,這也成為之後大敗的根本原因。

    其次,孫、劉聯軍遠沒有看上去那樣軟弱可欺。

    在赤壁大戰中,曹操一方的兵力雖然遠多於孫、劉聯軍,但孫、劉聯軍一方的指揮官周瑜、諸葛亮等人,其指揮能力卻遠不是袁紹、劉表可比,再加上孫、劉一方有諸多名將坐鎮,又有精於水戰的大量士兵,曹操本就沒有必勝的把握。

    再說偶然性:

    曹操與其手下的謀士們之所以沒有防備孫、劉聯軍的火攻,是因為在赤壁之戰時,本就不具備發動火攻的必然條件——

    從《孫子兵法.火攻篇》中,我們可以看到,想要成功的發起一場火攻,大致需要幾個條件:火具(火源和燃燒物)、天時(氣候乾燥)、風向(從上風往下風燒)、出戰時機(出兵過早可能連自己一起燒了)......等等等等。

    可見,大火不是你想燒,想燒就能燒~

    赤壁之戰期間正值冬季,北風大作,曹操佔據上風口,加之是水戰,更不存在乾旱問題,因此,曹軍遭遇火攻的可能性本來就非常小,曹軍的謀士沒有想到這種情況也不足為奇。

    而在戰鬥過程中,孫、劉聯軍一方面採用了“火船”這種非常規戰術;另一方面也是依靠著東南風這種反常氣象的幫助,才能夠順利地對曹軍實施火攻,兩者缺一不可,這也是赤壁之戰具有極大偶然性的原因。

    所以,曹操輸掉赤壁之戰後,並沒有對手下的謀士們大加責備——不是你們不努力,實在是老天不幫忙,這又有什麼辦法呢?

  • 5 # 歷史笑春風

    其實在三國的吳國放的這兩把火放得都很蹊蹺。火燒赤壁和火燒夷陵都讓曹操和劉備感到不可思議。我專門在我的文章裡提到這一點。

    不管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裡面都說道,有人對曹操說要當心東吳採取火攻。曹操很自信的說,冬天沒有東南風,東吳無法使用火攻之計。

    《三國演義》裡面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便來了個諸葛亮借東風的橋段,讓諸葛亮在七星壇上做法接風,借來了三天三夜大風,使得周瑜擺脫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困境,火燒了赤壁。

    現在是科學社會,借東風這樣的說法已經沒人信了。於是有人提出地區性小氣候說法,說在特定的時間氣候條件下,有可能會產生冬天刮東南風的情況。這個解釋我們就先存疑吧。

    如果這個解釋成立,那就是曹操都是北方人,不能知道這種自然現象。而東吳習於這種自然環境,知道這種自然現象,便利用這種自然現象火燒了赤壁,打敗了曹操。

    不管怎麼樣,曹操由於根深蒂固的風向觀點,也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大家沒有對火攻採取重視態度,造成了悲劇的發生。

    也有後人提出,火燒赤壁並不存在,是曹操看渡江無望,自己燒掉船隻撤退,這也是一種說法。

    而同樣的情況在夷陵之戰也發生了。東吳逆著風向火燒了劉備的連營,這實在是太蹊蹺了。我懷疑東吳是否有它的專門用於火攻的水軍戰具,如同西方的“希臘火”一類的東西,他們用這種火攻的戰具燒了曹操的戰船和劉備的連營也未可知。

    總之,不是曹操和他的謀士看不出來火攻之策,而是固定的風向的思維束縛了他們的思維,最終被對手鑽了他們的思維盲區,火攻得手。

  • 6 # 王戒戒

    要說曹操的謀士們為什麼看不出火攻的計策,就要從龐統的連環計說起。

    赤壁之戰放生在曹操平定荊州之後,曹操率軍南下,欲與孫劉聯盟一決生死,曹操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五大謀士為首的智囊團,赤壁之戰時,郭嘉已病重亡故,荀彧、荀攸叔侄倆在曹操大後方一個管理糧草,一個管理治安,沒有隨軍去赤壁,隨軍前去的只有賈詡、程昱了,而賈詡在平定荊州時,已向曹操建議,荊州剛平定,此時不易興師動眾,應安撫百姓,操練水師,等時機成熟之時在揮師南下,一舉平定孫劉兩家(這個建議其實是最正確的,曹操多北方兵,大多都是旱鴨子,不操練就南下水戰,戰鬥力的確是打折,而且孫劉兩家都在南方一偶之地,比發展,誰也比不上曹操,孫劉倆家是因曹操要南下,才聯盟的,是為利益所聯盟,彼此都有疑心,時間長了,倆家必有分歧),但是曹操否定了賈詡的建議,要一舉南下,儘快一統,賈詡身為職工,不能阻止領導的抉擇,那就要想辦法幫助曹操南下全殲孫劉倆家,可是當時龐統所提的辦法的確是當時北方兵南下的好辦法,賈詡無法反駁,而且以賈詡的性格也不會反駁。而程昱呢,熟知三國的人,應該可以看出,程昱雖為曹操集團五大謀士,確不是已謀略著稱,而是已戰術著稱,他也感覺龐統的戰術不錯,是個可行的辦法。龐統所提的連環計第一個鐵索連船,在龐統奧斯卡級別的演技下就這麼成了(這個計策的確不錯,連環計連環計,你上來就挖坑,傻子也不會上當,後面肯定防著你啊)。

    而龐統連環計第二的,就是火攻了,也就是題主所提的,為什麼曹操集團的智囊團就看不出黃蓋受點皮肉之苦,就背叛自己誓死相隨的老東家,跟著你曹阿蠻混啊,雖然說跳槽的原因可以歸結成乾的不爽、錢沒給夠、離家遠,嚴謹的說黃蓋哪條都不符合(可能大家會說,當時的計策是黃蓋不爽才背叛,不可能,曹操仔細推敲下也能想道黃蓋是個什麼樣的人,會背叛老東家?),主要還是曹操所用兵源皆為荊州兵源,是投降過來的,拿著當炮灰用,曹操自己的兵應該在荊州鎮守,赤壁之戰曹操對外宣稱八十萬大軍,原文周瑜對孫權怎麼說的: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華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 (你們只看到曹操信上說水軍和步兵有八十萬就一個個嚇住了,不再去估計它的真假,便提出這種投降的主張,是很沒有道理的。現在按照實際情況核對它,他所率領的中原軍隊不過十五六萬,並且久已疲憊。他所得到的劉表的軍隊,最多也不過七八萬而已,還抱著猶豫的心理。用疲乏勞累的軍隊,控制猶豫不定的降兵,人數雖然多,也是很不值得害怕的。我能有精兵五萬,就完全能制服他,希望將軍不必憂慮!)

    根據後面的合肥之戰可以看出,曹操還是要和孫劉倆家在陸上打一場大戰(曹操:傻啊,我兵馬眾多,我給你倆玩水戰),用荊州軍上,曹操一是怕荊州剛平定,曹操打荊州帶的兵疲憊不堪,荊州兵突然反叛,讓孫劉兩家有機可乘,二是荊州兵當炮灰能消耗孫劉兩家就消耗孫劉兩家,只求消耗不求戰勝,自己主要兵力在岸上鎮守,根據曹操的部署,他的謀士們一看這就是一場消耗荊州兵同時消耗孫劉集團的戰爭,他們還能上心的給你分析這分析那嗎,黃蓋你是真投降,我們就接受你,到時候給你的閒職,讓你坐個冷板凳,你如果是詐降,我們就看著你演,看看你能演處什麼花來,反正本來就沒想和你們真打。如果是按之前消耗炮灰的同時消耗下孫劉的兵力的戰術來看,曹操集團的謀士們也沒上心,沒想到的是,一下子演大了,單方面的屠殺,不光曹操的炮灰兵死乾淨,自己本部兵馬折損不少,能怪誰,只能怪東風,不打東風,黃蓋一點火曹操就給截下了,孫劉兩家能胡?

  • 7 # 周凡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發生在長江流域的大規模江河水戰,也標誌著中國的政治中心南移。曹魏赤壁之戰的失敗,也暫時喪失了統一中國的可能,同時,也為三國鼎立創造了條件。火攻只是赤壁之戰吳蜀聯軍對付曹魏軍隊的一種軍事手段。戰機瞬間即逝,任何作戰方案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分析曹魏軍隊為什麼會遭遇火攻而失敗,必須還原當時的歷史背景。

    一、“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曹軍長途跋涉,千里用兵,如果馬超、韓遂突然發難,曹軍將遭受兩面夾擊之苦,需要速戰速決。

    二、“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水戰並非曹軍的強項,曹操本人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用突擊訓練出來的曹水軍和荊州水軍聯合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因為任何軍隊、戰法的打造都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急於求成。裝備是次要的,主要是因為士兵的作戰習慣、實戰經驗、戰術素養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和完善。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

    三、指揮官曹操本人也不懂水戰,他用陸戰的思維指導水戰,陸戰士兵雖然經過短時間的水戰訓練,登船後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曹軍才會索戰船。

    四、《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北方軍隊水土不服,飢餓和瘟疫始終困擾著曹軍,曹軍必須速戰速決。

    五、曹軍訓練脫離實際,於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殊不知那小小的玄武池人工湖豈能與長江天險相提並論。曹水軍習慣於在沒有大風大浪的玄武池訓練,一到長江立馬不適應。

    綜上所述,曹軍要水戰必須先索戰船,索戰船必被吳蜀聯軍火攻。

  • 8 # 小時候樂哈哈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曹操合荊州軍號稱八十餘萬人(實際為二十餘萬),兵分兩路,進攻孫權劉備。

    曹操的兩路兵馬:

    一路是陸軍,由曹操的主簿趙儼為都督護軍、領章陵太守,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及文聘的江夏北部地方部隊,總計近四萬人,由襄陽沿漢水南下,攻打劉琦、關羽所駐守的夏口(今漢口)。

    另一路水軍則由曹操親自率領,合荊州兵共約十五六萬,由江陵順長江而下,直撲陸口,只要突破陸口,那就再無阻滯;可順水直搗夏口、樊口,幹掉劉備最後的老窩;也可自陸口進入陸水上岸,而經由江南的羊頭山(通山)低山丘陵區,再過陽新便可直取孫權水軍總部柴桑(今九江)。

    針對曹操的兩路兵馬,周瑜與劉備經商議後作出相應部署。他們也兵分兩路。一路由關羽率領其萬餘水步兵,在夏口以北與曹軍且戰且退,目的是騷擾並遲滯其進攻,以保障周瑜主力水軍側背之安全。

    另一路則由周瑜三萬水軍居前、劉備親領數千精卒在後,由樊口(今湖北鄂州市西)逆江而上,要趕在曹操之前抵達陸口紮下水寨,封鎖陸水,並在此處的赤壁山一帶江面上列下船陣,對曹操的水軍大部隊進行阻擊。生死成敗,在此一舉!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但是很顯然,拼水軍,曹操的北方兵與荊州兵都拼不過周瑜的江東兵;何況,長江此處的江段,先從西南流向東北,剛剛流過赤壁,就急劇轉向正東;順流而下的曹軍,本來速度與機動性佔優,但在這兒卻將自己的船側暴露給了江東水軍的船頭,一則容易被撞偏撞沉,二則也容易被穿插分割,優勢一下子變成了極大的劣勢。

    另外,在赤壁的上游,江面寬度為1500米左右;赤壁下游,則猛然擴大到三千米以上;唯有赤壁所在的江面,僅有1100米左右,如同啞鈴的手柄,中間急劇收窄,水流的流速自然迅速增大,水流非常湍急;加上長江在此猛然右拐,湍急的水流衝擊北岸受阻,對後面形成強力的衝頂。這正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要在如此複雜險惡的水情中操縱非機動的傳統木船,絕非短期就能練成的本領。這又對長於舟楫的江東水軍更有利。

    總之,周瑜選擇赤壁作為戰場,是最大限度放大了自己水軍優勢。曹操一生縱橫天下,偏偏此時選錯了對手。長江是周瑜等江東兒郎的地盤,陸地上再強來了也得俯首稱臣!

    水戰打不贏,想要渡江上岸走陸路也不行,陸口沿江南岸,全是地勢陡峭的連綿山崗,赤壁山山如其名,全是紅色的百丈砂岩,如一柄柄利劍,直插雲霄,連個爬山的地方都不給你!

    曹操傻了,打了兩下打不動,最後也只能退到長江北岸的烏林安營紮寨。烏林鎮今屬洪湖市,乃雲夢澤東部的長江氾濫平原,為四湖(長湖、三湖、白露湖、洪湖)諸水匯歸之地,素有“百湖之市”“水鄉澤國”之稱。這種溼地沼澤地帶,乃兵法之中的“圯”地,乃安營紮寨的下下之選。更糟糕的是,由於紮營選址不當,導致了人口過密與衛生問題,使曹軍中小規模的瘟疫進一步擴散,曹營每天都有一車一車的屍體運到野外焚燒,觸目驚心,無休無止,好似永遠醒不過來的噩夢。但曹操又有什麼辦法呢?長江衝不過去,對岸也上不去,他只能留在烏林,騎虎難下。時值寒冬,長江溼冷,衣服彷彿黏在身上般凍你,冷風彷彿纏在身上般舔你,這是曹操這些北方人從未體驗過的折磨。曹軍南征之時還是七月盛夏,根本沒帶禦寒衣物,後來雖已想盡辦法從當地徵收、從後方急運,但終究還是不夠,一些身體差的小兵只能自求多福了。

    除了冷,還有餓,曹軍的糧草,全靠劉表在江陵多年的存糧支撐,必須用輜重船一艘一艘從長江運過來,但隨著曹軍水戰失敗,整個長江江面已被周瑜水軍控制,江陵的糧船根本運不過來,運來了也得被提前搶走。曹操無奈,只能派人從襄陽等地由陸路調糧過來,但烏林以北的陸路全是湖澤地帶,運輸極其困難,根本供應不過來,結果曹軍的病卒因飢餓而得不到營養恢復,最終竟有超過五成的非戰鬥減員。也就是說,曹操十萬北方兵,還沒使孫劉傷一點皮肉,自己反而傷筋動骨只剩了不到五萬,再繼續相持下去,死的只會更多。而孫劉聯軍緊靠江夏與江東總部作戰,水路由夏口補給,陸路由柴桑補給,補給線比曹操要短上一倍,根本不怕耗下去,正如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所言:

    “操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操之破紹,非戰而勝也,固守以老紹之師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於吳則左矣;吳憑江而守,矢石不及,舉全吳以饋一軍,而糧運於無慮之地,愈守則兵愈增、糧愈足,而人氣愈壯,欲老吳而先自老,可見其必敗也。”

    此時此刻,對面的赤壁一片赤紅,紅心萬丈;這邊的烏林一片烏黑,烏雲蓋頂。一紅一黑,襯得曹操壓抑如狂。

    事實上,就算黃蓋沒有詐降,周瑜沒有火攻,曹操也撐不了幾個月,最後恐怕還得往北方陸路敗退(前後的長江航道都已被周瑜水軍控制),結局不會有任何改變。而從陸路敗退的話,那數千戰船總不能留在岸邊資敵,曹操恐怕仍得咬咬牙自己放火全燒掉。而那七八萬荊州水軍也是麻煩,他們當初投降大多是因為被逼無奈,一旦曹操敗退威名掃地,他們恐怕轉身就會投降舊主劉琦、劉備。

    所以這“火燒赤壁”,曹操其實得感謝周瑜才對。周瑜提前幫曹操下決定,避免了更大損失,還幫忙選時間選風向,出工出力出柴草火油,燒船燒人除後患,簡直就是無微不至。

    讀史至此,不禁有一個大膽的想法:黃蓋以詐降燒船,或許就是曹操主動放進來。如此便正好有臺階退兵,免得騎虎難下,越拖越慘,若讓瘟疫繼續蔓延,再死幾個名將重臣;再加上斷糧危機,荊州兵再一譁變,內外夾擊,曹軍必將死無葬身之地,曹魏的基業也會毀於一旦!況且此時孫權正趁虛攻打合肥,曹操雖已派了一千虎豹騎前去增援,恐怕還是不夠,早點北歸去顧好合肥才最重要。

    真相若是如此,赤壁之戰的很多疑點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首先,黃蓋詐降漏洞百出。黃蓋是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少孤家貧,是窮地方的窮人,因董卓之亂隨孫堅起兵,跟著他一路南征北戰,後來又跟隨孫策和孫權,屢立戰功,累遷至丹楊都尉,按黃蓋的話說,他是孫家的三代老臣,“受孫氏厚恩,常為將帥,見遇不薄“,之所以投降曹操,只因為曹操人多,所以“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但這講不通,因為當時曹操水戰失利,又士卒飢疫,早已沒了當初“治水軍八十萬”順江而下的恐怖氣勢,黃蓋這麼說,更有點像在灌迷魂湯,根本不能信。況且依三國軍制,將士在外征戰,家眷都要留在後方做人質,所以三國的降將大多是被逼而降。或是和平時期舉家投降,很少有臨陣倒戈的例子。就連曹魏的皇親國戚夏侯霸,降蜀後其子都被流放樂浪(今北韓平壤),黃蓋若臨陣降魏,其後方家屬的命運可想而知。一個孫堅時的東吳老將,這麼拼為曹操,也不知是圖啥?

    所以,曹操對這件事的反應也是正常的:“但恐汝詐耳。蓋若信實,當授爵賞,超於前後也。”但既然曹操已懷疑黃蓋有詐,為何不在黃蓋來降時先派船隻前去接應查實,反而通報全軍不要阻攔,坐視其衝到近前呢?這完全不似一個多疑奸雄的行事作風。

    還有,黃蓋的降船特意用紅色篷布蓋上裝滿柴草的船艙,簡直就是欲蓋彌彰。就算曹操一人秀逗了,曹軍那麼多謀士、大將,怎會一個都不加防備?

    另外,羅貫中還腦補了一個龐統獻連環計的橋段,但在正史中,龐統此時還未登場,更不可能去曹營獻計;並且,史書中也從未說過曹操有把自己的船全用鐵索連起來,只是說“操軍船艦,首尾相接”而已。

    我們想想也知道,曹軍有艨艟鬥艦數千艘,要把他們連起來得用多少鐵索?臨時打造怎麼可能?而之所以“首尾相接”,只是如前所述,因該地水流情況複雜,曹軍駕船技術太差,想要將數千艘船按“停車位”停好也挺難的,亂七八糟擠在一起。但應該說明的是,曹軍船隊並未真正上環,想要一把火全燒掉是不可能的,後面的船見勢不妙完全可以開走。但是,曹操本就有心燒船,所以乾脆就坡下驢,“燒其餘船引退”。

    順便說一下,羅貫中腦補的連環計這個情節,大概是受了朱元璋火燒陳友諒連環船的影響,羅貫中正是元末明初之人,他們大概處在同一時代。

    最後,關於那個“諸葛亮借東風“的情節,一般認為那是周瑜天氣預報的功勞。但詳細查閱當地氣象學資料後發現,赤壁一帶的冬天並非偶爾有東風,而是經常有東風,而且非常規律,大概只要冬至過後,太陽開始北移,白天季風從北方南下,遇到神農架高山及赤壁高峻江岸阻擋之後,就會形成冷高壓空氣,反射成為風力較大的東風。周瑜水軍由東而來,雖然是逆流而上,卻是順風而來,所以速度與機動性大大勝過曹軍,此時順風放火,簡直不要太爽。所以,在這個東風肆虐的冬天,黃蓋突然來降,火攻意圖極其明顯,曹操不可能看不出來。

    況且,赤壁之戰曹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並未損失一員名將、一位謀士,可見這是早有準備的撤退。而那些“逼兵勢耳,非心服也”的荊州水軍,其實早已被曹操拋棄。經此役後,曹操十餘萬大軍,十萬駐紮在岸邊營地的北方兵雖因飢疫折了一半,終歸還剩一半;可七八萬駐紮在船上的荊州水軍則燒溺死殆盡,以至“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的荊州竟變得“荒殘不堪,人物殫盡!”悲劇啊!

    對於周瑜來說,派黃蓋詐降應該也只是一個戰術試探,能成最好,儘快結束戰爭;不能成的話,周瑜應還有其他後備計劃;總之這場戰爭已經贏定了,只不過戰果和時間的差異罷了。至於那可憐的八萬荊州兵,東吳既然得不到,周瑜大概也不想留給劉備劉琦吧,所以無所謂了。

    數年後,曹操給孫權寫了一封信,也證明了這一點。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

    既然是曹操寫給孫權的信,當不可能有假,畢竟是兩國之間的國書,若是胡說八道,恐徒惹敵國笑柄。

    綜上所述,周瑜火燒赤壁,其實是曹操故意讓他燒的,目的是避免更大的損失,並藉此清理親劉的荊州兵。曹操不愧是一代奸雄,此壯士斷腕之恐怖謀略,簡直令人髮指。

  • 9 # 豹眼看歷史

    題主的這個問題,應該說的是火燒赤壁吧。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專門查閱了《三國志》的《曹操傳》、《先主劉備傳》、《諸葛亮傳》、《吳主孫權傳》以及《周瑜傳》。所有與之相關的大佬們的傳記,我都看啦,記載地有關“赤壁之戰”,基本都差不多,而且都比較簡單。戰役的過程幾乎是一筆帶過,輕描淡寫,幾乎看不出是一場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大戰。特別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火燒赤壁,更沒有像《三國演義》說得那麼神乎其神。

    在此,我簡單說一下我對這個歷史事件粗淺的看法,期望雅正。

    01

    戰役的過程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七月,曹操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逝,其子劉琮投降,曹操佔據了荊州,劉備從樊城敗走夏口。

    曹操率領五千精騎,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里,追趕劉備到達當陽長坂坡。劉備丟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逃走。

    事情緊急,劉備派遣諸葛亮向孫權求救。孫權派遣周瑜、程普各率領一萬精兵,聯合劉備與曹操戰於赤壁。

    具體過程,其他傳記都比較簡略,只有《周瑜傳》稍微詳細一些。

    其記載:時曹操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曹操敗退,引軍江北,周瑜等在南岸。黃蓋採用詐降之計,用數十艘蒙衝鬥艦裝滿柴草膏油,火燒曹軍戰船,火勢威猛,延燒岸上曹營,曹操敗退,撤回南郡。

    從所有傳記來看,火的確是放啦,曹操也的確是敗退啦,剛剛佔據的荊州也又丟啦。結果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失敗的原因,倒是有值得探討一下的必要。

    02

    失敗的原因

    《曹操傳》:曹操至赤壁,與劉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兵多死者,乃引軍還。

    《先主劉備傳》: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國多死,曹操引歸。

    《吳主孫權傳》:(孫權任命)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這裡的“公燒其餘船引退”,此公,我認為是曹公,因為該傳一直稱孫權為“權”。)

    《諸葛亮傳》沒有記載,《周瑜傳》也提到尚未開戰,曹軍已經發生疾病。

    從這些記載來看,可能是發生了大規模的流行性疾病,一方面導致了曹軍戰鬥力的下降,也促使曹操下定了撤軍的意圖。

    在周瑜力勸孫權出兵抗拒曹操的時候,就提到了北方士兵不習水土,時間一久就會發生疾病,這個恐怕是曹操撤軍的主要原因。

    所謂的曹操幾十萬大軍壓境,欲一舉吞併東吳是不存在的。

    曹操就是五千精騎追趕劉備,遭遇孫劉四五萬兵力的阻擊,一把火起,曹操就撤啦。正如蘇東坡的《赤壁懷古》所說,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真實的戰況就這麼簡單。既沒有"銅雀春深鎖二喬“智激周瑜,也沒有”借東風“助周瑜火燒戰船。反倒是曹操自己把帶不走的戰船燒了,拍拍屁股古德拜啦。

    03

    戰役的意義

    偶爾發生的一場遭遇戰,之所以被津津樂道,是在於戰前的局勢及戰後的局勢發展態勢。

    戰前的局勢:

    曹操此次南征的目的就是奔荊州劉表去的,不想劉表自己先行一步走啦,曹操輕而易舉的佔據了荊州。

    至此,就應該結束啦,可還有個攪屎棍劉備在,曹操就想摟草打兔子,順手牽羊想把劉備一起收拾啦。

    曹操五千精騎,一日一夜急行軍三百里,還是親自帶隊,就想活捉劉備。

    都說是天不滅曹,曹操從華容道逃走。其實真正地是天不滅劉,不是一場大瘟疫及時發生,劉備就可能玩完啦。

    至於說曹操欲趁機吞併東吳,絕不是此段戰役的意圖。

    在南征劉表之前,曹操在鄴城作玄武池訓練舟師,其目的是對付劉表的。一舉南下攻擊孫吳那是下一段的戰略計劃,必定有一個調整準備的過程。

    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才在此大做文章,把曹操準備赤壁大戰的聲勢做強做大,以突出諸葛亮、周瑜等的智謀和膽略。

    但的確也存在曹操再順手牽羊,趁機再下江東的可能,東吳君臣的顧慮也是存在的。戰爭的偶然性誰都無法預測,但赤壁之戰沒有江湖上說得那麼玄。

    戰後的態勢:

    赤壁之戰後,曹操撤軍,劉備佔據了荊州,進而取得西川,逐步成了氣候。關鍵是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所預言的三足鼎立的局勢,似乎是赤壁之戰取得的戰略性成果。

    但我認為這是擴大了其影響力。

    如果沒有赤壁之戰,瘟疫依然發生,恐怕曹操戰鬥力下降,也守不住荊州,其結果依然會如此。

    因而,我認為赤壁之戰就是一場偶然的遭遇戰,不是有組織的進攻戰役。不知道當時的謀士們在哪裡,恐怕不會跟隨曹操的五千精騎,急行軍追趕劉備吧。

    初戰因疾病失利,隔江對峙,此時的曹操恐怕自己就想把戰船燒掉退軍啦。

    這不是核心的問題,自然也就不會有謀士們對火燒曹營這事過於操心啦,或許能有人想到,但不會有足夠的重視,事實是這把火也沒起多大的作用。

    最後看看曹操對周瑜是如何評價的吧: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陳壽: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幾乎所有大佬們都持陳壽的觀點,就唯獨曹操這個手下敗將對周瑜不屑一顧。

    這個的確很有意思。

    至於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跟蘇東坡的《赤壁懷古》一樣,都是文人雅士閒暇時的意淫罷了,當不得史書看哦。

  • 10 # 史研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情,但是曹操的心情已經是沒有人能夠阻止得了的。曹操想要天下,任何人的話他都已經聽不下去了。這些人都是聰明的人,自然是知道曹操是不喜歡去和他唱反調的,而且是在這麼重要的時刻,更何況曹操也是非常知道的,所以他們講了什麼也沒什麼用。

    不過按照當時的發展下去,當時的天氣不會發生改變,風實際上還是吹下東吳的。他們當然是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也沒有去阻止曹操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就行了,就連那個徐庶也知道是這樣子的,曹操也是不可以阻止的,雖然他感到非常的難受,因為要殺掉這麼多人,可是他也阻止不了,最後選擇了離開。

    這些人都是一些非常聰明的人,自然是不想要去阻止曹操的,否則是沒有好下場。

    當時的曹操已經是徹底的發瘋了,不管是誰要阻止他,他都要除掉。很多人都感覺現在曹操已經是變了一個樣子,再也不是那個曾經非常謙虛的曹操,而是一個狂妄自大的小人。就像當初的袁紹一樣,得到了很大的權力,認為天下都已經是他的了,所以就非常的開心,對於任何人所說的話都不想要尊重,結果讓很多人才都跑到曹操這邊來了。現在曹操和袁紹也是差不多的,只不過現在沒有很多人跑到劉備這邊。

    曹操還沒有打仗的時候,就認為自己是非常的厲害了,而且一定要將二喬收入到自己的孔雀臺裡面,好好的享受人生中的快樂,這個當時就非常的氣壞了周瑜和孫權。而且做了赤壁賦,將東吳的地盤都納入了自己的懷中,甚至沒有將就被放在眼裡,因為當時劉備根本沒有什麼力量,就這樣我認為自己一定會得到天下,可是最後卻發生怎樣的事情呢,大家都已經到了結果。

    那就是曹操根本沒有得到天下,反而自己是找了多少天下的機會,最後造成了三多三分的天下的格局,這個都完全滲透到自己的原因,要是他能夠忍耐起來,慢慢的打仗過去就能夠奪得天下。這一切都是操操操之過急的原因,但是所幸的是曹操最後還是反省了自己,讓很多人還是非常喜歡曹操的,沒有對曹操失望。

    曹操是一定要打這一次仗,就和當初的袁紹是一樣的。

    曹操一定要消滅自己所謂的威脅,因為他感覺人生之路也並不太多了,因為他有頭疼的毛病,總是喜歡發作。要是沒有給後代打下一個天下的話,怕自己的子孫不能夠做到,這就是想要早點結束這一切的局面,而且想要給天下所有人給一個安定的局面。

    而且當時曹操也的確是有本事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所有人也對曹操報有希望,但是曹操卻聽從了東吳的反間計,殺掉了當時的蔡瑁等人。這個就是曹操最大的敗筆,而且也聽從了蔣幹的傳來的話,這完全是被別人耍的團團轉,曹操已經進入了一個陷阱之中,他又不想要承認自己的失敗,即使已經發現了,可是又能如何能做人也知道這一點,所以連話都不想要講了。

    你們認為曹操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房玄齡是李世民的第一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