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洋芋卜啦啦
-
2 # 小陳有感
房玄齡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李世民的親信加謀士,,和杜如晦二人被稱為房謀杜斷。官至中書令,被封梁國公。貞觀二十二年七月,房玄齡病逝,諡文昭。在大唐開國以至初期,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房玄齡的謀略也是非常搞的,著名的玄武門兵變的最初參與者就是房玄齡,當初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爭奪皇位是,房玄齡是第一個站出來聯合長孫無忌,尉遲恭,等李世民的親信說服李世民做了決定,這次有了著名的玄武門兵變。
-
3 # 茅屋愚夫007
首先第一點,房玄齡他即使是個官二代,但他卻依然保持奮鬥的初心,從這裡就可以看的出來他是一個獨立自強的人,因為他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啃老族。第二點他這一生都在為李世民謀劃,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他這個人非常的忠心,他除了忠心之外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懂得如何去幫助上司成就偉業,就像前面說的如果沒有房玄齡很有可能李世民就當不了皇帝,也許很多人覺得這句話有點誇張,但是我覺得一點也不誇張,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想想要是沒有房玄齡幫李世民籠絡人心,沒有房玄齡的勸導,那些有用的人才可不一定會成為李世民的手下,那麼李世民就可能在等皇位的路上會遇到更多的艱難險阻。所以說李世民離開了房玄齡的謀劃,真的很有可能當不上皇帝。第三他在幫助李世民等上皇位以後,他還想著如何幫助李世民穩固江山,從這裡就看的出來他具有遠大志向。
-
4 # Zh上善若水W
房玄齡也是最早的跟著李世民打天下的名臣之一,不過確沒有長孫無忌那樣的親人關係,可是在李世民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仍能夠依然的跟隨著,不離不棄,可謂忠心可鑑。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重要的一個朝代,在唐朝統治的階段,有很多值得大家說道的故事,比如當時的長安城,無論是城市的佈局,還是城市的規模,都堪稱古代城市的典範,當時號稱世界第一大城市,非常的繁華;還有唐朝著名的皇帝李世民,當年由於李淵的出爾反爾,逼得李世民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從此,李世民便透過貞觀之治,開啟了大唐的盛世局面;
還有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的歷史就不用多說了,絕對是一代傳奇人物,唐朝的開放繁榮是很多朝代所不及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唐初一個著名的人物,他就是李世民的第一謀士,唐初的宰相——房玄齡,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房玄齡的世界,看看他的故事。
房玄齡是山東淄博人,山東這個地方說來也很奇怪,除了沒有產生過皇帝,著名的大臣倒是有不少。他是唐初政治家、宰相,也是輔佐李世民的重要大臣之一。房玄齡是一個天生聰明的人,從小就展現了自己傑出的天賦,他在十八歲時就已經考中進士,後來投靠秦王李世民,為李世民出謀劃策,李世民也非常的欣賞他,兩個人互相成就,久而久之,房玄齡就成了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
房玄齡有大才,是一位善於謀斷之人,可謂是學富五車吧。每每李世民遇見不可解決的事情,都會問房玄齡該如何辦?該如何做處理?可是房玄齡確能夠從所有的亂序之中找到最根本的點,從而幫助李世民更快的處理政事,也抓住了很多時機,贏取了很多致命的戰爭關鍵點,所以說在李世民的文臣之中,論謀事數房玄齡最牛!
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作為李世民重要幫手的房玄齡,肯定不會缺席這樣的事情,他積極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等五人並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後,也沒有忘了房玄齡為自己做出的貢獻,冊封房玄齡為中書令,負責綜理朝政,封梁國公。648年,一代名相房玄齡病逝,追贈太尉,後配享太宗廟廷,一代歷史名臣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我們先來說說房玄齡的早期經歷,從他的早期經歷,我們就能看出為什麼房玄齡能成為李世民的第一謀士?為什麼李世民這麼看重房玄齡?房玄齡的出身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不錯的,他出生於官宦之家,祖上幾代都是當官的,首先他的其曾祖房翼是後魏鎮遠將軍,其次祖父房熊也是釋褐州主簿,他的父親房彥謙,富有辯才,是當時魏齊間的山東學者。
房玄齡自幼天生好學,又加上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頗承其父遺風,口才非常了得。自幼聰慧的他,在學習知識方面自然非常的順手,不僅善詩能文,精通儒家經書,同時又向父親學得一手好書法,所以久而久之,房玄齡逐漸寫得一手好字。十八歲時就考中了進士,房玄齡也算是典型的天賦極高,又非常勤奮的人了。後來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的起義像雨後的春筍一樣,都開始冒出來了,而晉陽留守的李淵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直起義部隊,他在李世民的幫助下,率兵入關,而李世民身邊重要的謀士就是房玄齡,多次隨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
房玄齡還有一個很多人都沒有的優點,每當一場戰爭打完之後,很多人都忙著搶財物,而房玄齡卻開始物色各種人才,這樣的房玄齡,唐太宗怎麼可能不重用?
說到房玄齡,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著名的人物,他就是杜如晦,兩個人都是唐初著名的大臣,但是兩個人卻有著不同的特點,房玄齡從小養成了愛思考的習慣,善於出謀劃策,但是他很多時候有點優柔寡斷,是一個典型的文臣,而杜如晦雖然也是文臣,但是他的身上多了幾分武官的氣質,處事非常果斷,於是他們兩個會經常在一起做事,因此人稱“房謀杜斷”。
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兩個人之所以被後世稱為良相的典範,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個人非常忠心,對待李世民忠心耿耿,這樣的話,兩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就不會存在私心,這樣的話,盛世的局面也就慢慢打開了。
據說當時房玄齡年齡逐漸越來越大了,於是李世民就跟房玄齡說:“你看看你的歲數越來越大了,為國家付出了很多,要不給你配幾個小妾,也好照顧你,”房玄齡一聽,對李世民說:“謝謝皇上的好意,但是這件事臣不能做主。”李世民聽懂了房玄齡的意思,於是就跟皇后商議,讓皇后去勸說房玄齡的妻子,誰知房玄齡的妻子態度非常堅決,絕對不同意,李世民當時指著桌子上的一個碗說:“你要是真的不同意也行,但是你要把桌子上這杯毒酒喝了。”房玄齡的妻子二話沒說,直接喝了,但是碗裡不是毒酒,而是一碗醋,李世民從此再也沒提過跟房玄齡納妾的事情,兩個人的故事就這麼傳開了,“吃醋”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房玄齡一生追隨李世民,平定天下,歷盡創國立業的艱辛,最終成就了大唐盛世的偉業。在建國後,他仍然時刻不忘當初的艱難,經常告誡自己要學會自律,力戒驕奢淫逸,以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房玄齡重視吏治,認為吏治問題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國之要道。房玄齡精簡官吏的做法,對經隋末大亂、人口銳減的唐初來說,既裁去冗官濫職,提高朝廷各部門辦事效率,同時也節省國家財政開支,減輕人民負擔。這樣的名臣真的很少見。
在房玄齡為宰相的期間,大唐吏治清明,湧現了很多人才,做到了不分貴賤,唯才是用,這位能夠展現的貞觀之治培養了許多出色的人才。也讓大唐能夠更好的處理朝廷和百姓之間的事情。因此說房玄齡可謂是從年輕到死,都在位大唐操心盡忠。
-
5 # 歷史興趣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隋唐時期齊州臨淄人(今山東濟南),唐朝名相,有名的政治家,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中。
房玄齡出生宦官之家,名門望族,從小天資聰穎,能言善辯。熟讀四書五經、儒家著作。十八歲中了進士。
房玄齡隨李世民打天下,對李世民忠心耿耿,是李世民第一謀士,幫李世民出謀劃策。李世民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需要下決定的時候,都會問房玄齡。聽取房玄齡的意見,該如何處理解決問題。房玄齡總能以自己獨特的眼光、細緻入微的心裡來觀察問題,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總能一針見血的指出得失。李世民每到一個地方,房玄齡總是幫他籠絡人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房玄齡所謀劃,政變成功後,助李世民登上皇位。所以李世民重用房玄齡。後來房玄齡做了宰相,制理史治,使大唐政治清明。不分貴賤,重用人才,收籠有學之士,培養了許多治華人才。
貞觀二十二年,因病逝世,追封太尉,溢號文昭,配亨太宗廟廷,陪葬昭陵。
-
6 # 城城000
房玄齡在被推薦給李世民之後,一直敬工敬業,一切事情都運籌帷幄。
房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一開始就不用草稿。李淵也對房房玄齡深加歎賞,對侍臣講:“這個人深重地瞭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一定能瞭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
後來,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官屬,房玄齡與杜如晦一併被驅斥於外任。
並且還策劃宣武門之變,幫李世民定江山社稷。就連李世民都誇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不僅如此,房玄齡在治理國家這上面也是頗有造詣,房玄齡追隨李世民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備嘗創國立業之艱辛。他時刻不忘創業之難,警鐘長鳴,力戒驕奢淫逸,以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房玄齡重視吏治,認為吏治問題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國之要道。在選舉官吏的問題上,李世民主張“量才授職,務省官員”,“現在應當審查官吏,讓他們都能夠發揮各自的作用,那麼國家就可以無為而治了。”房玄齡忠實地貫徹了他這一思想,大力簡政,並省官吏,“於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員總六百四十員”。
房玄齡精減官吏的做法,對經隋末大亂、人口銳減的唐初來說,既裁去冗官濫職,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門辦事效率,同時也節省國家財政開支,減輕人民負擔。
房玄齡精通典制政令。貞觀初年,時值天下初定,朝章國典還很不完備,他與尚書右僕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臺樓閣等建築物的規模以及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他們二人所制定,在當時獲得美譽。
可以說,房玄齡一輩子為李世民做了許多,又是幫助打江山,又是幫助穩固江山,作用非同小可,地位不容小視,乃李世民的心腹
-
7 # 北辰272055996
房玄齡,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是個官二代,但他不同於今天的官二代,他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贏得李世民的信任與器重的。李世民登基前,他是最得力的高參和幫手,李世民當皇帝以後,房玄齡任宰相職,是制定政策、法律法規的.人,是執行詔令的人,是高階管理者!.
他的人生很順利,沒有走彎路,房玄齡有獨到的政治洞察力,在隋朝興盛之際,他就感覺到了衰亡徵兆。在義軍遍地開花的時候,他就為自己的前途考慮,準備放棄隋朝。人的一生,放棄容易,選擇就難了。但房玄齡經過仔細的思考和觀察,他發現了晉陽兵變的李淵父子,便看到了自己的前途和希望。這支起義軍與其它的義軍有本質的區別,首先李淵父子有政治頭腦,又有.管理軍隊和指揮軍隊的能力,他們計程車兵大部是隋朝的精銳之師,具有一定的戰鬥力。其次,他們有一個貝有豐富政治鬥爭經驗的領導核心。就憑這兩點,.足以在此亂世立於不敗之地。
當李世民佔領渭北時,房玄齡毛遂自薦,″杖策拜見於軍門",什麼意思?杵著手杖大老遠來投靠,可見玄齡之誠意。事前,溫彥博也很欣賞房玄齡之才,曾不止一次的在李世民面前提及房玄齡。李世民現在是事業剛起步,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於是,有一天李世民便接見了房玄齡,與這位飽學之士聊得很是投緣。李世民發現這個房玄齡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收留了他。自此,房玄齡便開始追隨李世民,成了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在那封建帝制的年代,雖說房玄齡挑選的李世民,但房玄齡還得感謝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還.得以盡心盡力工作來報達。
房玄齡不同於其他的知識分子,他思維敏捷,是個有真知灼見的人。在李淵起兵之初,每攻克一城,那麼文臣武將們都帶人砸商家搶店鋪,搶掠金銀細軟。惟有房玄齡特例,他四處尋訪有識之士。因為,他認為在此亂世之秋,正是用人才的時候,無論是文人還是武將,只要你有一技之長,房玄齡就錄用,讓他們施展才華,為國效力。房玄齡對他們有知遇之恩,他們固然″盡其所有",來效忠李世民。這些人,有杜如晦,虞世南,程知傑等,他們後來都成為李世民集團的核心成員,為李家王朝立下奇功,特別是為李世民玄武門事變後順利稱帝,乃至開創大唐盛世一一貞觀之治立下了豐功偉績!
房玄齡精通文書,善寫表章,文字能力超強。《舊唐書》上說他:″在秦府十餘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草稿"。李淵對他也很是讚賞,曾評價說:″玄齡機敏正直,是塊幹大事的料"!
房玄齡一一玄武門事變成功的關鍵人物,是也在李世民與李建成關係最緊張的時刻主動.站出來幫助李世民作好事變前的準備工作和各種預案,又聯合長孫無忌等人催促李世民及早動手,以防不測。不誇張的說,如果設有房玄齡,就沒有玄武門事變,更沒有後來的貞觀盛世了。
在李世民登基以後,對跟隨自己的人論功行賞,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名列第一,都得到應得的封賞。房玄齡一個文官能受到太宗李世民如此重賞,那麼武將們不幹了,就那幾個文弱的書生,就動動嘴、耍耍筆桿子能起什麼作用,怎麼能得到如此重賞。李世民不愧為一代明君,他很是瞭解他手下的這幫武將,知道這些人肯定不服,於是李世民在慶功會上對眾臣說:你們是有功勞,但房玄齡相當於是個決策者,把握全域性,制定戰略和計策,你們只是負責具體執行就夠了,所以,總的來說他的功勞最大,當然應該排在第一了"!
這類的話令我們熟悉,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在論功封賞時都會說這些話的,李世民也不例外,現在大局已定,國家開始進入和平時期了,俗詒說文安邦、武定國嗎。現在正是這種局勢,所以李世民也是刻意地去抬高文臣的社會地位,用來抑制武將和約束武將,這是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慣用的政治手腕。
日後,房玄令在日常工作和行為上均小心瑾慎,如履薄冰,一直深受李世民的信任,以至晚年身體患病,不能上朝議事,得到李世民特批,在家辦公,在病床上處理公務。這殊榮,在中國古代是罕見的。公元648年,房玄齡病逝,唐太宗李世民下詔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諡號:文昭!
-
8 # 歷史很有用
一:出身好,房玄齡是官二代。從小聰慧好讀,年少便知天文地理,能詩善文。書法造詣高,18歲中進士,即入隋朝為官。是一個極有才華的人。
二:投靠早,李淵父子起兵之際,有識人之才的房玄齡便投了李世民。正值用人之際的李世民,和房玄齡一見如故,因其才華,得到李世民器重。
在輔佐李世民的作用不可估量:軍事方面出謀劃策;文才超人,奏章條理清晰,簡約易懂,見解精闢,李淵稱讚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
三:不妒賢忌才。從投到李世民門下,就致力於為李世民網羅天下英才,像杜如晦這樣的相才,就是他舉薦的。房玄齡主意多,杜如晦善決斷,二人是黃金組合,史稱"房謀杜斷”。從李世民起兵到得天下,有此二人,自然是如虎添翼。
房玄齡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在李唐大軍征戰過程中,每平一地,其他將士搜尋金銀珠寶,唯獨房玄齡尋訪人才。為李唐統一、李世民得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房玄齡作為官二代不忘初心,是一個獨立自強的人;幫上司完成偉業,達人達己,是人生贏家;李世民得天下後,又幫其鞏固江山,志向遠大,是備受重用的主要原因。
四:玄武門政變總策劃。沒有玄武門政變,就沒有李世民的江山。給大家大致介紹一下當時的形勢。
李世民戰功赫赫,威望很高,再加上房玄齡網羅的精英,形成了很大的政治勢力。讓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於是他聯合弟弟李元吉,決定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在李淵的支援下,將一批李世民的精英調走。
這種雕蟲小計自然瞞不過房玄齡,第一個規勸李世民早作準備,放手一搏,畢竟政治這場鬥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親兄弟也不例外。
李世民當然是心知肚明。正在李世民猶豫不決時,房玄齡和杜如晦就被太子李建成調走為朝廷官員。按大唐律,朝廷官員不得與藩王往來,這就等於斬斷了李世民的羽翼。
房玄齡與杜如晦的調離,使李世民深感不安,他的部下長孫無忌、尉遲恭和侯君集說服其發動政變。李世民害怕政變不成,人頭不保,一直猶豫不決。
公元前626年,突厥作亂,李建成建議讓李元吉平突厥,並建議李世民部眾調至李元吉麾下。這樣一來,意味著要吞併李世民本人及其政治勢力。李世民別無選擇,只得發動政變。以往凡大事離不了房玄齡和杜如晦,於是命長孫無忌去請兩人。
長孫無忌去了一遭,並沒將二人請回,只是帶來一句話。“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李世民一看,很氣惱,馬上將佩劍解下,交尉遲恭,對他說:“此去能帶回更好,不能帶回,就地正法”。
不久,房玄齡和杜如晦化妝成道士,跟尉遲恭來到秦王府。經過一番策劃,就有了後來的"玄武門政變”。
前面咱們講到,長孫無忌為何白跑一趟。原來,房杜二人都是政治高手。他們害怕李世民沒有下定決心,所以說出那句話,故意激怒李世民。等尉遲恭帶佩劍前往,二人便知秦王決心已定,不用再懷疑。二話不說,隨尉遲恭去見李世民。
玄武門政變,李世民給他們記首功,成為皇帝后,拜二人為相,成為彪炳史冊的人物。
五:李世民徵高麗,房玄齡守京城。小心謹慎是房玄齡的一大特點。李世民徵高麗時,發生了有人密告房玄齡謀反,房玄齡連狀紙都不敢拆開,命人連人和狀紙交到李世民征戰時的行宮。太宗看後,將告狀者斬了,並命房玄齡有事不必上奏,自行處理。留守京城,如此重任交給房玄齡,可見李世民對他的信任超過任何人。
六整頓吏治,鞏固江山。房玄齡對朝廷各個機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精簡人員,使國家的財政支出和人民的負擔大為減輕。房玄齡認為宰相的首要任務就是處理大事,選拔人才。我們前面講到的杜如晦,後面還有李大亮、薛收、張亮等。
李大亮文武全才,品德優良,讓他身兼三職。薛收文采極好,經房玄齡舉薦,太宗的捷報均出自他手。張亮出身寒門,對農業十分了解,膽氣不足,不可作將帥之才,房玄齡只讓他管農業。房玄齡對人才的重用,對唐初吏治清明,政治經濟的鞏固發展意義重大。房玄齡功不可沒。
七:功成身退。唐太宗也殺貶了一些大臣,房玄齡看出微妙變化,自己身為相國,女兒為太宗兒媳,兒子娶了太宗的高陽公主。他深知盈滿則虧,於是上表請辭,太宗不準。後來,房玄齡又以年邁多病,逐步放權,讓給年輕人。此舉既保自己,又給他人機會,再表了忠心。
年過七旬,第一次寫了言辭激烈的奏章,力諫太宗不要征伐高麗,太宗大為感動。雖然處事謹慎,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態度明朗。不愧為一代賢相。
房玄齡生命的最後時刻,都在享受著別的大臣無法享受的皇家待遇,可見在太宗心目中的位置。
-
9 # 鄧海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排得上號的賢君聖主,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為後世稱道的“貞觀之治”。然而,正所謂“單絲不成線,孤木不成林”,唐太宗即使賢明過人,但還是需要大臣的輔助。不管是晉陽起兵、玄武門之變,還是治理天下,李世民的謀士們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舉例來說,晉陽起兵是名臣劉文靜、裴寂與李世民共同策劃,而玄武門之變則是長孫無忌、尉遲恭協助了計劃的制訂。李世民繼位後,並稱為“房謀杜斷”的房玄齡、杜如晦、以直言進諫著稱的魏徵等大臣則在治理天下方面立下功勞。其中,一代名相房玄齡被有人的說成是李世民的第一謀士,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大象元年(579),房玄齡出生於齊州臨淄,也就是今山東濟南的相公莊房莊一帶。房玄齡出身於名門,他的祖上世代為官,其曾祖父房翼曾是北魏的鎮遠將軍,並且得到世襲爵位壯武伯,房玄齡的祖父房熊官至主簿,而父親則是遠近聞名的學者。
在家族的影響下,房玄齡“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十八歲時,他便被州里舉薦為進士,到了隋朝末年,天下陷入動盪之中,房玄齡看準局勢,趁李世民率軍來到渭水以北地區時“杖策謁于軍門”,而“太宗一見,便如舊識”,二人一見如故,很快關係就十分親密。房玄齡因得遇明主而欣喜,便全力輔佐李世民,“罄竭心力,知無不為。”
後來,李世民領兵陸續攻滅了許多勢力,在戰爭勝利後,其他將領都忙於搜刮財物,而房玄齡則“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在房玄齡的不懈努力下,許多謀臣武將都歸附於李世民,使其力量大增。在房玄齡所推薦的人才中,杜如晦可以說是最為著名的了,除此之外,張亮、薛收等名臣也都是在房玄齡的幫助下才為李世民所用的。
據《舊唐書》記載:“玄齡在秦府十餘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當時,李淵曾經對眾臣誇讚道:“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得到唐朝兩代君主的高度讚揚,房玄齡的才幹和品德都稱得上是數一數二的了。
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發動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並在不久後繼位。在這一事件的謀劃階段,房玄齡做出了突出貢獻,於是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五人一同被列為首功之臣,受封為邢國公。貞觀三年(629),房玄齡被改封為魏國公、尚書左僕射。
對於房玄齡的執政,史書評價道:“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論者稱為良相焉。”李世民親征遼東時,將政務交給房玄齡,並親自寫通道:“公當蕭何之任,朕無後顧之憂矣。”
房玄齡從李世民起兵初期便隨同征戰,在長久的征戰生涯中始終非常勤勉,他不吝於推薦人才,對李世民培養勢力、登上皇位、治理天下都鼎力相助,立下無數功勳。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筆者認為,稱他是李世民的第一謀士,是有所依據的。
-
10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宰相者,宰天下,相帝王
房玄齡身為宰相,每天指揮百官,回到家中卻怕老婆,一生從不納妾,在那些迂腐的文人眼中,房玄齡似乎有些另類。然而,真實的房玄齡,不僅在家能寵老婆,而且還能在外助李世民贏得天下!
隋朝末年,李淵起兵太原,一路攻打長安,在大軍經過渭水之北的時候,房玄齡拄著手杖,徒步來到李世民的營帳之外,前來投奔李世民。要知道,若李淵成功,最大的受益人也是他的嫡長子李建成,但房玄齡卻投奔了李世民。房玄齡為何要這麼做呢?可能有兩種原因:
第一,房玄齡早就觀察過李氏兄弟,他以犀利的眼光,篤定老二將來肯定比老大更有作為。
第二,房玄齡才華出眾,他喜歡燒“冷灶”,唯有把冷灶燒熱,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筆者認為,第一種原因的可能性更大,房玄齡不是張揚之人,但他有一個非常犀利的特點,那就是:看人很準。
接下來,房玄齡一方面輔佐李世民行軍打仗,另外一方面幫李世民收攬人才,杜如晦、薛收、張亮等李世民麾下的“明星”,都是房玄齡推薦給李世民的。就憑這一點,房玄齡即使不是宰相,也能做一個名留青史的伯樂。
房玄齡在秦王府服務數十年,他謀略過人,而他的另一位搭檔杜如晦則擅長決斷,二人合稱“房謀杜斷”,李世民多次對房玄齡讚不絕口,認為房玄齡是他的“張良”。
果然,在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中,房玄齡、杜如晦二人作為總策劃師,為李世民策劃了一場聞名於世的奪位之戰,李世民登基後,把參與玄武門之變的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恭和侯君集五人,認定為第一功臣。這其中,尉遲恭和侯君集是武將,流血又流汗;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只能支援李世民;而房玄齡和杜如晦則是總策劃,沒有他們,尉遲恭等人連立功的機會都沒有。所謂的“運籌於帷幄”,說的就是房、杜這樣的人才。
李世民多次表示:房玄齡籌謀帷幄,有定社稷之功!何謂“定社稷”?潛意識是說,沒有房玄齡,李世民焉能為帝?
唐太宗在位23年,歷經29位宰相,能夠20餘年屹立不倒的人,只有倆,一個是房玄齡,另一個是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無忌。這倆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懂李世民!
讀唐史,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李世民身邊有許多諍臣,也就是喜歡給李世民提建議的大臣,例如魏徵、王珪、馬周等。但很奇怪的是,這些諍臣都不是李世民的嫡系部隊,魏徵、王珪原是李建成的部下,而馬周是後期才登上朝堂的。李世民為秦王時,麾下的嫡系大臣眾多,這些人卻都不願意指出李世民的缺點。房玄齡就是這一類,有人說,房玄齡性格謙卑,其實,這只是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房玄齡跟李世民時間太久,他了解李世民:歷史上的李世民,並不是一個喜歡大臣向他提意見的人!
從《舊唐書》等史料上都可以看出,李世民性格其實很暴躁,一次和吏部尚書王儉下棋輸了,怪王儉不讓著自己,差點把王儉貶到潭州。
魏徵多次指出李世民的缺點,李世民都暴跳如雷。有一次甚至要殺了魏徵,若非長孫皇后巧妙勸諫,恐怕魏徵已經不能倖免。
有一次,李世民突然想起房玄齡從不批評自己,於是對房玄齡說:“老房啊,你現在是宰相,輔佐我,我要是有做得不對的,你要提出來呀。”
房玄齡聽完,忍不住隨口提了一個意見:我入宮時,看到有工匠在修繕北城門,其實,北城門還完好無損,何必勞民傷財呢?
李世民一聽,不高興了:“好你個老房,朕讓你當宰相,是讓你管理六部,你管這些小事幹嘛?”
旁邊的魏徵看不下去了,他怒懟李世民:“皇城無小事,房相身為宰相,過問一下怎麼不行了?”
李世民立即認識到自己說錯了,連忙向房玄齡道歉!房玄齡佈滿皺紋的臉頓時嫣然一笑,露出稍有的羞澀。
房玄齡看到的,是真實的李世民,而魏徵看到的李世民,是幻想中的李世民。
唐朝史學家柳芳曾說過一句話:
房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
意思是說,房玄齡輔佐李世民多年,為天下賢相。但是,房玄齡做過什麼具體的貢獻 ,好像又說不出來,唐朝第一名相,房玄齡為何無事蹟可尋呢?
其實,房玄齡是閒散宰相,他輔佐李世民,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立功無數,但是,李世民以“明君”自詡,房玄齡太瞭解李世民,作為宰相,職責在於輔佐君王,他為何要和君王爭功呢?不如把功勞都標榜給李世民吧,這樣的房玄齡,才是李世民最愛的房玄齡。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留房玄齡和太子李治留守京城,這時,有一個官員罵房玄齡獨斷專行,想要謀反。房玄齡沒有將此人治罪,而是派人把這位官員送到了東北,交給李世民處理。李世民聽完後,二話沒說,就命人將此人拉出去腰斬。
《資治通鑑》雲:
問告者為誰,曰:“房玄齡。”上曰:“果然。”叱令腰斬。璽書讓玄齡以不能自信,“更有如是者,可專決之。”
李世民殺完人,給房玄齡寫了一份璽書,告訴房玄齡:“老房,你能不能自信一點,我還不信任你嗎,以後再有這樣的人,你直接殺了就行了。”
其實,房玄齡敢把人交給李世民,就說明他自己問心無愧。然而,若他真的私自把人殺了,他恐怕難敵眾人的悠悠之口。所以,把人交給李世民,才能洗脫自己的汙名。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李世民嘴上在怪他,其實心裡還是認同他的做法,因為他了解李世民。
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重,李世民拖著病體派了一個又一個太醫去看房玄齡,可是,還是沒能留住這個老夥計的性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房玄齡臨終前,給李世民留下一封奏摺,在他的遺言中,終於說了一句真話:
今兵士之徒,無一罪戾,無故驅之於行陣之間,委之於鋒刃之下,使肝腦塗地,魂魄無歸,令其老父孤兒、寡妻慈母……
房玄齡最想表達的意思是:陛下,打造受苦的始終是百姓,為了天下蒼生,不要再出兵攻打高句麗了!
李世民看到房玄齡的遺作之後,痛哭不已,原來,多年陪伴自己的老夥計,並不是沒有意見要向自己提,而是一直不提。在房玄齡人生的最後一刻,他知道,若再不提意見,恐怕要泉下難安,於是,為了天下蒼生念,房玄齡說了自己想說的話。
李世民感慨道:“房相臨終之前,尚能如此憂國憂民,不愧是朕用了22年的肱股。”
李世民就是如此,誇獎別人的時候,也不忘帶上自己,彷彿房玄齡成為名相,完全是因為李世民善於用人一樣。
房玄齡跟隨李世民31年,當了22年的唐朝宰相,始終屹立不倒,除了他勤勤懇懇,憂國憂民外,還有一個根本訣竅,那就是他了解李世民。注意,房玄齡瞭解李世民,並不是一味地拍李世民的馬屁,他所做的,只是在瞭解李世民的前提下,把一個宰相的本職工作做到更好,畢竟,只有瞭解君王,才能更好地輔佐君王。正如《房玄齡碑》中所述的那樣:聖賢同德,君臣協志……
房玄齡想不到的是,他一生謹慎,勤懇三十餘年,最終卻敗在了兒子兒媳手中。房玄齡去世5年後,他的次子房遺愛和兒媳高陽公主謀反,東窗事發,房玄齡全家遭難,房玄齡家族就此隕落。房玄齡的畫像,也從凌煙閣上被取了下來。
回覆列表
貞觀元年,唐太宗任命房玄齡為中書令。這一年的九月,唐太宗對朝中官員論功行賞。結果,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功名列第一,得到了重賞。
封賞完了以後,唐太宗說:“今天論功行賞,大家有什麼意見儘管講出來。”
淮安王李神通說:“陛下,臣帶兵打仗,捨生忘死,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端坐朝中,舞文弄墨而已,功勞卻排在最前面,臣心裡不服。”
唐太宗說:“你們是有功勞,但房玄齡運籌帷幄,把握全域性,你們只是具體執行而已,所以他功勞最大,當然應該排在第一。”
淮安王李神通慚愧而退,其他大臣也無話可說。房玄齡為人非常謙虛謹慎,對於論功行賞的事深感不安,便對唐太宗說:“陛下將臣排第一,臣心裡很不安。”
唐太宗回答說:從前漢高祖封賞大臣,蕭何在最前面,你就像是朕的蕭何,功列第一,理所應當。王者公正無私,才能得人心。朕和大臣們每天吃的穿的,都來自於百姓,所以設官定職,也是為了百姓。
國家理應重用、優待賢能的人,讓他們更好地為國出力,也使全國上下形成見賢思齊的良好風尚。今天就是依照這樣的一個原則,而不是根據某個人的喜好。你當之無愧,就不要再多說了。
不久,房玄齡又升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加封為魏國公。唐太宗對房玄齡說:聽說你處理公務夜以繼日。你身為僕射,最重要的職責是廣求賢才,但你這麼忙,哪有時間來為國選才。
以後你只要把握重大的方針、政策就可以了,具體事務就讓別的人去辦吧!房玄齡感激唐太宗如此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