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軟萌小兔嘰

    一百六十五、淩姓的起源  淩姓源流純正,是黃帝姬姓後裔。周朝時候,有一種官職,為周禮天官之屬,專門負責儲存貯藏冰塊的官職,稱為“凌人”。周初,周文王的一個兒子康叔被封在衛,建立了衛國,而康叔有個兒子有的在周朝擔任“凌人”官職,子孫以官為氏,稱淩氏。淩氏後人尊康叔為淩姓的得姓始祖。  淩氏在早期歷史上,幾乎不見正式記載,一直到群雄並起熱鬧非凡的三國時期,才在東吳出現了以為戰功卓著的將軍淩統。

  • 2 # 豆腐乾多少

    最出名的淩統三國凌操:淩統之父。淩統:字公績。吳國餘杭人。歷史年表:189――237(壽49),拜吳別部司馬,使攝父兵。屢戰得捷,遷校尉。張遼於津北陷孫權於圍,統捍權出,身受重傷,拜偏將軍。不久病卒(年四十六,約188―237)。有二子:凌烈、凌封,時年各數歲。凌烈:淩統長子。烈成年時,孫權封凌烈亭侯,還贈其故兵。後凌烈有罪坐免,凌封復襲爵領兵。唐代(618年-907年)凌士燮:凌準之父,唐肅宗時任睦州學正。曾為柳宗元學師,《柳河東集》收有《凌助教蓬屋題詩序》(凌助教士燮,蘇州吳人。觀序辭,公尚在京師時作。)“河間凌士燮窮討六籍,皆有著述,而尤邃《春秋》”。(柳宗元集卷二十五・序隱遁道儒釋)。凌 準:(752―808)字宗一。新城(今屬富陽)人。薦任崇文館校書郎。涇源之亂,以佐元戎有功,累遷殿中侍御史、浙東廉訪使判官。以王叔文推舉,任翰林學士,轉員外郎。唐憲宗立,以涉王叔文,貶為和州刺史,降連州司馬。工文辭,專史學,著有《六經解圍》、《漢晉春秋》、《��志》。凌玉鼎:夫子廟記 (唐) 凌玉鼎 大唐開元二年冬殿中傳御史凌玉鼎撰。宋代(960年-1127年-1279年)�R 霄:龍井延恩衍慶院。在風篁嶺 乾�v二年(949)居民�R霄募緣建造舊額報國看經院 熙寧中改壽聖院紹興三十一年改廣福院 淳�v六年改今額有龍井。凌 策:(957-1018),字子奇,宣州涇縣(今屬安徽)人。太宗雍熙二年(985)進士。宋代工部侍郎,太宗時進士,外放六任,皆有治績。《海外諸番地理圖》。鹹平(998-1003)末景德初年,廣州知州淩策主持自英州太源洞伐山開道,直抵曲江,廣州至英州。凌 鹹:淳化三年(992)孫何�ソ�士�R 震①:鹹平元年(998) 孫僅�ヌ交ā�凌 皓:天禧年間(公元1017-1021年)在南雄縣令凌皓倡導下興建凌陂,灌田5000餘畝,為廣東有史可稽的最早水利工程之一。凌景陽:歐陽修集―奏議卷十 【論凌景陽三人不宜與館職奏狀〈慶曆三年(1043)〉】。仁宗慶曆七年(1047)凌景陽以都官員外郎知漳州(清光緒《漳州府志》卷九《秩官》),並曾官職方員外郎(《文恭集》卷一五《凌景陽可職方員外郎制》)。《全宋詩》2-1130凌民瞻:嘉�v八年(1063)許將�ソ�士凌民師:民瞻之兄,熙寧三年(1070)葉祖洽�ソ�士,吏部侍郎。凌 浩:治平二年(1065)彭汝礪�ソ�士凌伯雄:元豐二年(1079年)時彥�ソ�士凌唐佐:字公弼,徽州休寧人。元符三年(1100)進士。建炎初,提點京畿刑獄,加直秘閣,知南京。<全宋詩> 24-15707; 唐佐陰欲圖豫,用蠟書奏達朝廷,乞兵為援。凌伯玉:政和二年(1112)莫儔�ソ�士凌 琰:福建省省情資料庫新聞系統:政和二年(1112)壬辰莫儔榜進士,特奏名:凌 琰(《三山志》卷第二十七)。凌 哲: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凌民師之侄,宣和六年(1124)沈晦�ソ�士,官累御史、吏部侍郎,人稱凌佛子。自開封遷華亭。二十六年,右正言凌哲覆上疏曰:“漢高入關,悉除秦法,與民約法三章耳。所謂殺人者死,實居其首。凌 遘:凌哲之兄改名遠,宣和六年(1124)沈晦�ソ�士凌 揆:凌哲之弟,建炎二年(1128)李易�ソ�士凌景夏:(1100―1175)字季文,餘杭人。徒步從橫浦遊,紹興二年(1132)同第,居第二。官至吏部尚書。歷著作佐郎。以忤秦檜,出知外郡。檜死,除起居舍人,吏部侍郎。凌 衝:慶元二年(1196)丙辰鄒應龍榜進士,宋代知縣,吳人。字和仲,侯官人,琰之侄孫。洗烽錄・正文 第六十七章 紅葉如雲紛紛落・清新… 兵部右侍郎凌衝。《全宋詩》 2-840凌 超:真際院:宋乾德時,吳越將凌超建立,曰靜慮庵,一名定慧庵,奉僧志為終老之所。凌 璋:《妙法蓮華經》扉頁畫,刊署“凌璋刁”,刁既為雕,繪刻亦精美。凌 振:燕陵(今河北北部)人氏. 宋朝盛世第一個炮手,其製造的火炮威力驚人。凌 震②:文天祥取惠州,廣州都統凌震、轉運判官王道夫取廣州。凌雲屋:《全宋詩》72-45464 凌 諡:《宋會要輯稿》中有記述凌仲舒:《宋會要輯稿》中有記述凌 �F:《宋會要輯稿》中有記述�R大淵:同裡進士,已請期而卒。妻劉氏,列女。《鹹淳臨安志》卷之六十八凌 微:宋代平江(蘇州)舉人。凌 翔:宋代平江(蘇州)舉人。凌雲翼:宋代平江(蘇州)舉人。元代(1271年-1368年)凌 緯:字景文,昌化(今屬臨安)人。篤學能文,大德中嘗為雪江書院山長。卒年九十三。縣令表之曰康德先生。有《唐山紀事》、《董子雅言》。凌時中:(1260―1334)字德庸,號吉川。安吉人。元至元十八年進士。歷建昌路司獄,宣城、嘉興太守。入淮東憲司幕府,後任福建肅政廉訪司經歷,都水監丞。累官至秘書監,封吳興郡侯。為官恤民,不畏權貴。凌 彥:紹興市志-第三十四卷 凌彥,字羽中;上虞人。凌恢甫:元兵(1177年)至泉州石湖,焚燬石湖塔。元順帝后至元二年(1336年),晉江(錦江)人,佛教善信凌恢甫,在泉州灣口石湖重建六勝塔,通高31米。六勝塔既是佛教建築,也是航標燈塔。(泉州歷代大事年表 )。淩云翰:(1323―?)字彥衝(又字彥��)。仁和人,一說錢塘(今均屬杭州)。博通經史。元至正九年(1349)舉人,任平江路學正。明洪武十四年(1381)以薦授成都府學教授。以貢舉乏人,工詩,有《柘軒集》四卷,有《關山霽月圖》詩。凌彥��:(元)鍾馗圖:鄉丈凌彥��,名雲翰,號柘軒。至正間,以《周易經》與士衡叔祖同登浙省鄉榜,授平江路學正,不赴。才高而學博,為鄉黨所推。 明 (1368年-1644年)凌 悅:字孟博。安吉人。元至元(公元1271年)進士。明太祖召為捲簾使。累官都御史。有《六經疏義》百卷。御史凌悅乘機彈劾,劉基卻站出來替李善長辯護。凌 玉:洪武三年(1370年),劉基任“弘文館學士,開國詡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贈封誠意伯。”次年,以病告老還鄉,歸隱青田。此後,朱元璋每逢軍國大事,常派人到青田徵求他的意見。劉基總是悉心答覆,然後焚其草稿。居家期間,飲酒弈棋,閉口不談自己的功績。青田縣令凌玉多次慕名求見,均被謝絕。儘管這樣,他還受到奸相胡惟庸的誣造陷害。凌 漢:《昭代典則》載,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有個釋放犯在路上碰到凌漢,特邀請他飲酒,並贈以厚金。凌漢說:“子罪當爾,非我私子。酒可飲,而金不可受。”堅決拒絕接受厚金。太祖得知其事,即擢凌漢為副都御史。凌 賢:字彥能。安吉人,居烏程(今屬湖州)。洪武時舉於鄉。為應天府治中,居官剛正不阿。改知鄭州,尋謫均州。宣宗即位,召拜兵部書,又命掌都察院事,固辭歸。凌 輝:廿八都 進士 按察御史。明監察御史凌輝墓位於坂面鄉下川村。墓碑中間鐫刻“皇明永樂監察御史凌輝之墓”,兩旁鐫刻“功滿四朝垂千古,名揚三省昭千秋”。凌輝,尤溪坂麵人,字清峰,十四歲入選宮坪第五名,十九歲中鄉試舉人第十名,24歲中進士第三十一名,永樂壬辰十年(1412)五月,賜敕一道選任廣東道監察御史。洪熙丙午(1426)元年四月敕贈河南道監察御史,正統丁巳二年(1437)晉升中憲大夫、三省監察御史。凌輝參與編《大明一統志》和主修第一部《德化縣誌》,儲存和弘揚民族文化。凌 鎬:字叔京。富陽人。天順四年(1460)以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改禮部。為人質樸,以阿諛奉承為恥,遇處事不善,即直言指責,雖上司亦不顧。對不屬則態跡匾額,多出其手。晚居上海,為書畫界名流。凌 �u:紹興歷代進士名錄 第二章 進士名錄 成化十一年(1475)謝遷榜進士,山陰人,御史,一作知縣。景夏公第13代後人。凌友寬:福建連城知縣凌友寬 蘭溪人 成化年間(147?)任職凌友彤:淩氏《沙溪集略》卷七,凌友彤《異姓考》。凌 雲:字漢章,號臥巖,系成化弘治間,歸安(今湖州市)人。明代名醫。遇一道人授以針術,治疾無不效,授御醫。針灸家,湖州人。成化間以針灸擅名吳浙。為人慷慨負義氣,見人之病,如痛在身。每日求治者數十百人。貧者未嘗受值,故身死之日,家無餘財。著《經學會宗》、《子午流注圖說》、《流注辨惑》等。卒年七十七。凌 立:字子中。錢塘(今屬杭州)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授刑部主事。出知建昌府,聽繼明敏,獄無滯冤。為忌者所中,落職歸。凌瑞森:(明)李攀龍輯,(明)凌瑞森,(明)凌南榮輯評,明萬曆三年(1575年)淩氏盟鷗館刻朱墨套印本。凌南榮:同上(明)凌登瀛:明萬曆九年(1581年),興化知縣。興化文廟,萬曆十三年(1585年),知縣凌登瀛根據《禮記》制度。興化知縣凌登瀛贈藏的《四書集註》。凌稚隆:字以棟,號磊泉。烏程(今屬湖州)人。有《左傳評註測義》、《五車韻端》。《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明・凌稚隆輯,有明萬曆中烏程淩氏《史漢評林》刊本。漢書評林一百卷 明凌稚隆輯 明萬曆九年(1581年)自刻本。五車韻瑞:附洪武正韻(一)/(明)。撰五車韻瑞一百六十卷,稚隆有《春秋左傳評註測義》,已著錄。凌漢��: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宰相葉向高之子葉成學會同知縣凌漢��、名匠李邦達設計施工,歷時11年才建成。凌�鞽醯何誄倘耍�明末小說家。崇禎時,授上海縣丞,官至徐州通判。有初刻、二刻《拍案驚奇》。另編《南音三籟》,著《國門集》及雜劇《虯髯翁》、《北紅拂》等。凌瀛初:淩氏雕版印書商以淩濛初為代表,有同族兄弟凌瀛初、凌澄初及子侄輩凌汝亨、凌毓��、凌琛、凌啟康、凌宏憲等20餘人。凌鎊初:(1580-1644),字玄房,號初成,別號即空觀主人,浙江烏程(今吳興)人,曾任上海縣丞,徐州判。其著作尚有《燕築謳》、《南音三籟》等。凌汝亨:周 管仲撰,明 凌汝亨輯評:《管子輯評》。凌義渠:(1593―1644)字駿甫,號忠介,為甲申十九忠臣之一,烏程(今屬湖州)人。明天啟五年(1625),進士。崇禎中官給事中,累言事。擢山東右布政使,所至有清操。入為大理卿。京師陷,奮身絕吭而死。凌必正:崇禎四年辛未(1631)進士,凌雲翼孫。任廣西兵備按察副使。凌 �o:明兵部職方司主事,字龍翰,歙縣人,崇禎癸未(1643)進士。凌 壽:錢塘(今屬杭州)人。官大理評事。工篆隸。凌崇貴:平江舉人凌登名:《榕城隨筆》均是雜記,載:“閩南產柑桔,其種不一,而果實碩大,蘆柑為最,紅桔次之。蘆柑色桔黃,紅桔則正赤,皆佳種也。” 又"漳南產柑桔,其種不一,而顆皆大,蘆柑為最。”凌登名詩:洛陽之橋天下奇,飛虹千丈橫江垂……凌福之:著有《畢法賦》凌 ��:《千頃堂書目》作者為凌��。《永樂大典》所題,亦有一條作者凌��。凌 炯:黃山仙女峰明代凌炯有詩讚曰:“髻是嵐兮線是煙,恰如飛燕號留仙。望夫羞作胭脂虎,飲藥甘為玉露蟬。苔沒香塵單舄冷,花沾薄袖舞衫鮮。凌 桐:黃山的秋季,別有種種勝景。秋高氣清,白雲碧漢,丹楓似火,草深果黃。明歙人,曾授監察御史、河南巡撫的凌桐,做記遊詩有句:“更有秋容寫不得,白雲碧漢映丹楓。”凌 信:明代有太常寺少卿凌信。古鎮黎裡位於江浙滬交界處,東距上海90公里,北離蘇州45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捷。明代弘治年間升格為江南大鎮,儲存著宋元古井及清代牌坊。太常寺少卿凌信,出使安南憑外交安撫了安南國王。凌星卿:《關岳交代》,雜劇,凌星卿著。凌晏如:浙江湖州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凌左棠:明朝時,劉家院西有一叫齊家堡小村,爭強好鬥。一次,工部侍郎凌左棠到北山下視察水利。 凌 傅:(明)象山知縣凌傅發民圍嶽頭、岑兆2塘,得田3萬餘畝。凌大德:( 明 ) 牡丹亭 雕版流派。金陵版畫盛於明代,當時三山街一帶集中了許多刻書兼賣書的書坊。著名畫家有王少淮、王希堯、凌大德、錢貢、陸壽柏、汪耕、高友、胡正言、王概兄弟等。名刻工有黃鎬、黃應祖、黃德寵、黃子俊、鮑昌胤、鮑守業等。凌毓楠:刻《呂氏春秋》、《楚辭注評》(明)凌雲刻:五色本《文心雕龍》、三色本《記詩絕句類選》(明)凌啟康:四色本《蘇長公集》(明)凌 說:明代邑人都御史、詩人凌說《獨松冬秀》詩云:“撞破關門山勢開,樹頭雲起喚龍來。擎天老幹高千丈,傲雪貞標壓眾材。歲久根節堅作玉,風生巖壑響成雷。蒼顏不改渾依舊,萬古相期竹與梅。” 獨松關雄踞在獨松嶺上,十分峻險。關旁原有一棵千年古松,關以松名,故曰“獨松關”。 “獨松冬秀”古時是鄣南(安吉)八景之一,古松雄關的景象。明代最著名的特務是高見賢、夏煜、楊憲和凌說, 四人以伺察搏擊為事。凌 �u:號雙湖。歸安(今屬湖州)人。凌雲孫。嘗施針浙閩,療效卓著。晚年曾奉慈壽太后詔,晉登仕郎。凌 相:甲申朔,越十八日辛丑。遣巡撫湖廣地方兼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凌相,致祭於純德山之神,並於恩門外之西立《純德山祭告文》碑。(《純德山祭告文》碑) 清 (1644年-1911年) 凌嘉印: (1632―1698)字文衡。錢塘(今屬杭州)人。好學不倦,為書吏,嘗匿直舍案下私讀理學書。後棄吏,受業於應�智�,盡其所傳。自此窮年�L�L,學為著書。嘗注禮書,惜未竟而卒。凌嘉邵:撰教養全書四十一卷,分選舉、學校、治官、田賦、水利、國計、漕運、治河、師役、鹽法十考,略仿文獻通考,而於明代事實尤詳。其不載律算者,以徐光啟已有成書;不載輿地者,以顧炎武、顧祖禹方事纂輯也。又有性理大中二十八卷。門人錢塘凌嘉邵、沈士則傳其學。凌一鳳: 字子威。歸安(今屬湖州)人。雲後裔。擅長針灸術。順治(1661)、康熙間應召入都,授太醫院院判。凌召文: 康熙年的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康熙字典的編修官。凌元煥: 清代棋聖黃龍士生於1651年,江蘇泰州人。少既善弈.康熙七年(1668),18歲時,與老國手盛大有對壘七局,勝六負一,一舉成名。以後與當時的棋界名手謝友玉、卞賓原、江天遠、張呂程、凌元煥、何暗公等俱有較量,均佔優勢。凌銘麟: 字天石。杭州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撰成《文武金鏡律例指南》十六卷。新編文武金鏡律例指南十六卷 (清) 凌銘麟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 史260 存目。凌廷堪: (1752-1808)字次仲。乾隆進士,歙縣沙溪村人。清代著名經學家和音律學家,凌廷堪出生於江蘇省灌雲縣,6歲時,在異地經商的父親去世,家境日促,只讀了很短時期的書,就被迫當了商行裡的學徒。此後,他堅持業餘自學,1789年中舉人,1790年聯捷成為進士,任寧國府學教授。著有《禮經釋例》13卷,《燕樂考原》6卷、《校禮堂詩集》14卷、《校禮堂文集》36卷、《梅邊吹笛譜》2卷等。《清史稿》有凌廷堪傳。凌次仲雲:“宋史樂志引樂髓新經作稽識。”華言長聲,即南呂聲也。遼志以商聲七調屬雞識旦。凌次仲謂南呂聲為商聲之誤,是也。樂之七調《書淩氏廷堪校禮堂集中〈書唐文粹文後〉文後》。清代中後期著名的徽派樸學家還有洪榜、汪萊、凌遷堪、江有誥等。凌 廉: 《清代江南瘟疫成因論略》乾隆十二年(1747),顧鑰、陸汝恭、凌廉等復各捐銀兩,澇埋流棺一千二百四十三具。”凌存淳: 松江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出任廣東肇慶知府,周書被請去在書院教書,兩人成了莫逆之交,凌存淳性耿直,為官清正,為一點小事得罪了廣東巡撫,被羅織罪名,意欲按律問斬,周書為之不平,不顧自家性命,為凌存淳奔走辨白,終於弄清是非,凌存淳官復原職,兩人友誼更為深厚。凌 浩:乾隆三十七年(1772)金榜榜會稽人,寄籍中牟,大定府知府凌曉樓: 古典舊文・郎潛紀聞二筆,嘉慶間江淮大儒也,治何氏《春秋》、鄭氏《禮》尤精審。凌光鬥: (1780-1840),名洪壽,字煥北,號仰亭,別號筆峰,雲南人,祖籍江西長寧。於嘉慶5年(1800年)考中秀才,嘉慶13年考中舉人;道光6年(1826年)福建連城為官,道光8年提補汀州府連縣知縣。凌 翰:字青翰,號溪陽,光得裡犁園鄉人(安溪縣)。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鄉試,中式第三十五名舉人。慎言慎行,時人稱為“凌聖人”。以道德文章受知於三山(福州)陳鐵香御史。歷任漳州府學正堂、廈門玉屏書院山長、代理福州鰲峰書院山長(泉州人名錄)。嘉慶十七年(1812)許玉成、凌翰、林大鴻、劉清振、陳仲高等往廈門募得修建清水巖款三千餘元,存縣備用。凌壽棋:《陽山楊梅詩》句雲:“餞春迎夏共傳杯,光福青梅入饌來,待得批杷洞庭熱,陽山五月有楊梅;山前山後火雲紅,膚粟堆時墨暈融,背出掇頭齊上市,陽山各各說西東。”滸墅關志十八卷 (清) 凌壽祺 道光七年(1827)刊本。凌 坤: (1795―1861)坤一作�遙�字厚堂、仲訥,號鐵簫子。烏程(今屬湖州)人。幼隨父宦居京師,失後母歡,避走山西。清道光十一年興順天鄉試。請業於阮元,始治經。為皖派經學家之一。晚授金華教諭。咸豐十一年太平軍攻佔金華,死之。著有《尚書述》、《周易翼》、《春秋理辨》、《評校吳子》、《相地指迷》等。凌介禧:東南水利略六卷,烏程凌介禧撰。道光十三年(1833年)蕊珠仙館刊。又名蕊珠仙館水利集。凌 漢,原名庶康,仕名漢,字月槎,清紹興山陰人。幼失怙恃,刻苦於學,文譽頓起,而不得志,飢寒又迫,乃棄書讀律。當是時,越人之以申韓名家者,首推皇甫莊沈氏,而漢實繼其傳,當道爭致之。與王有齡、麟趾、薛時雨相依最久,佐治浙中30年。咸豐四年(1854)捐同知銓發山西,八年,補太原同知,十一年擢知府。同治二年(1863)冬,署潞安知府,清理數十年積案。三年春,特恩簡放汾州知府,由是益奮勉,披星戴月,鞠躬盡瘁。不久積勞致病,未至汾州,卒於潞州官舍。(凌藿第六代後人,景夏公第26代後人)凌恆謨: 湖南嶽州府平江縣人 同治3年(1864)任浙江嚴州府建德縣知縣凌 霞: (1820?―1890?)一名瑕,字子與,號塵遺、病鶴。歸安(今屬湖州)人。工詩,與楊峴、陸心源等稱“苕上七子”。善畫梅,工書法,通小學。有《天隱堂文錄》、《三高遺墨樓集》、《癖好堂收藏金石書目》等。《三十樹梅花草堂記》,《天隱堂文錄》卷下。凌霞以是“揚州八怪”畫派的命名者,這些湖州人在傳承中國文化,從學術上總結文學藝術流派方面,功績卓著,令人高山仰止。凌佩卿: 中西石印五彩書局魏允文、魏天生最早石印年畫1882年鴻文書局凌佩卿。一說陸陛卿.凌樹荃: 同治七年(1868)五月二十八日,閩浙總督英桂等文稱:“據閩省通商總局司道詳稱,同治七年閏四月十三日,準護理臺灣梁道元桂函稟,本年三月二十一日,據鳳山縣凌令樹荃稟報,本月中旬,聞有傳教奸民,用藥迷毒婦女情事,正在飭問間。凌 閱:(1872-1911年),本名凌鵬雲,江油縣雙河鄉人。清副貢,縣高小教員,清末“凌閉起義”領導人。凌定國: 臺灣雲林縣將軍廟 在都司署內,祀二十四將軍,後楹祀臺灣鎮總兵林向榮。光緒四年(1878年),都司凌定國修。凌紱曾:清代醫家。字初平,一字別駕。歸安(今浙江吳興)人,光緒十六年(1890)任肥城知縣。凌奐之子。精於醫,尤擅治時疫,於霍亂,痧症、爛喉丹痧等頗有心得。曾續輯華嶽(芳伯)之《急救腹痛暴卒病解》一書,另撰有《爛喉丹痧輯要》等。在霍亂的辨證治療上,將寒、溼霍亂、霍亂轉筋歸於邪入太陰,治以溫固助陽等。此兩書後合為《險證擇尤》(1894年)。另唐《封氏聞見記》 十卷 封演 撰一書,凌紱曾存有藏抄本。凌 德:字蟄庵,號嘉祿。歸安(今屬湖州)人。工書法,尤善擘窠書,賣字以餬口。時武林、吳興諸勝蹟匾額,多出其手。晚居上海,為書畫界名流。醫術頗精,尤長於婦科。曾輯成《女科折衷纂要》(1892年)一書。又輯古醫籍中有關咳嗽、麻疹之證治成《咳嗽經旨》四卷及《專治麻疹初編》六卷(1890年)。此三書均收入《三三醫書》中。凌餳祺: (光緒)德平縣誌 凌餳祺,李敬臣熙纂 光緒19年(1893)修 民國25年鉛印.凌錫祺:《尊道先生年譜》凌錫祺編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刻《陸子遺書》現存北圖。凌汝曾: 福建武平知縣凌汝曾 光緒三十年(1904年) 縣署淩昌焕: 字文之(1873-1947)吳江人,1900年到上海,曾任上海浦東中學(黃炎培創辦)、南洋中學教員,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輯,參與《辭源》(1915)的編纂。凌 雪:南天痕二十六卷 附錄一卷 四明西亭凌雪撰。宣統庚戌復古社鉛字排印本。凌福彭: 天津知府,翰林出身,久任京官。凌叔華的父親。徐志摩與張幼儀離異,與陸小曼結合,以及迷戀林徽因,與凌叔華又有一段隱情,大多數人都沒有發現徐志摩還有這第四位女性。凌 旭: 字蘇生、湖州人。以症多相似,一或不辨,遂至誤人,因著《臨症辨似》。書後附吳坤安《察舌證歌》。凌 雲: 清代名畫家。凌 諮: 字正堯。嘉興濮院(今屬桐鄉)人。工畫花卉、人物,水墨大士尤佳。凌步芳: 受變法維新的影響,學習西方科學,著有《杜德美割圓捷術通義》、《微積初學解說》、《積分初學解說》等書。凌宸世: 字蘭亭。桐鄉人。雲七世孫。以針術著稱,馳名吳浙。凌大寒: 原名邦憲,後以字行,更字寒林。烏程(今屬湖州)人。諸生。書畫超邁,亦工詩。嘗習刑名學,後見常以疑獄而殺人,乃棄去。著有《紅�r庵集》。凌 煥: 平江舉人。凌艮謨: 平江進士。凌威禧: 平江舉人。凌 瑚:字仲華,號香泉,江蘇如皋人,清代畫家。工畫人物仕女,尤長花卉禽蟲。浙人以梁同書行楷、錢維喬山水、凌瑚之寫生,稱為三絕。擅長於畫士女和花卉禽蟲。浙江人以梁同書行楷、錢維喬山水、凌瑚的寫生稱為“三絕”。凌 霄:江蘇江寧人,清代名士。初官州判,後入畢沅幕。工書畫小學,能詩,善篆刻。與孫星衍、洪亮吉私交相厚。有《快園詩話》、《芝泉集》。凌及甫: 歸安人。精外科術。著有《補臺方選》、《瘍科正名》。凌景埏: 元以後的散曲,清代的有今人凌景埏的《彈詞目錄》、謝伯陽輯的《全清散曲》。《文凌 詠: (志曰:字達夫) 民國《杭州府志》卷八十七凌 魚: 番禺黎氏宗祠 又叫黎永思堂,在番禺南村鎮板橋村。次樓為廡殿頂,施磚雕斗拱,石額分別由盧文紹、翁方鋼、凌魚、黎學乾撰忠孝廉節讚詞。凌雲漢: 號樨樵。秀水(今屬嘉興)人。精花鳥,專師王秋言。淩云翰: 清《杭州府志》淩云翰《嘲析產》小詞之類凌兆熊: 廣州知州凌兆熊大為困惑,邀集幕友談論其事,誰都猜不透梁總管是何路數?凌貞侯: 湖州人,以針術著名。得家傳,術尤精。以醫術遊於河馮、京師,診治無分貴賤,名噪一時,常召入禁中治病。後以《內經》理論為主,參考諸家之說,並附已意,編成《針灸集要》。凌振高: 凌公啟蓮家譜所記,寶安布吉淩氏,其信奉基督教始於凌振高及其子啟蓮,為振高施洗者系韓山明牧師,為啟蓮施洗者,則似韋永福牧師,而此凌啟蓮則為嘗任巴色會牧師之凌善元之父,亦即為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長之凌道揚先生及曾任上海滬江大學校長之凌憲揚之祖.凌 杼: 清代繡畫如蘇繡、湘繡、蜀繡、京繡之類隨處...名藝人可考而知的有楊君卯、沈關關、餘蘊珠、陳書、丁佩、凌杼、華堪、沈壽、林青青等人。 凌 鑄: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明清目錄表:西江視臬紀事【清】凌鑄

  • 3 # 啊啊啊啊哦JJ

    淩姓  姓氏源流  出自姬姓,以官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所載,文王的第九個兒子康叔被封在衛,建立了衛國。康叔的兒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職為凌人,是周禮天官之屬,為掌冰室之官,是一個負責儲存貯藏冰塊的官職,他的後人就以他的官職作為姓氏,於是產生了淩氏。華人有姓“凌”的人,也有姓“凌”的人,兩個字的讀音相同,字義也大同小異,只有寫法上那麼一點差別,如果不細加留意,很可能還有人根本就沒有覺察到!凌、凌二姓在實質上完全沒有分別。關於這一點,《姓氏考略》上說明得最為清楚,該書指出:“三國時有淩統,廣韻引作凌,後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入凌字注,謂與凌別,淩姓遂多從凌。”由此可見,凌、凌兩姓的分道揚鑣,完全是由於《廣韻》一書一筆之誤。他們本來應該是姓凌,後來經過《康熙字典》的一錯再錯,竟使得有些原來姓凌的人以訛傳訛地就改姓為凌,使華人增加了一個新的姓氏,也使人對凌、凌兩個姓氏混淆不清。根據歷來各學者的考證,淩姓也是最為光彩的黃帝姬姓後裔。他們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關於淩姓的來源,許多古籍都有記載,譬如《姓纂》指出:“康叔支子為周凌人,子孫以官為氏”;《通志氏族略》上也指出:“衛康叔支子為周凌人,子孫以官為氏,吳志有淩統。”從這些文獻來看,淩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孫子,由於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擔任一種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會“以官為氏”而姓了凌。所謂“凌人”,是當時的一種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周禮》上所記載的:“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  得姓始祖  康叔。淩姓是黃帝姬姓後裔。頭一個以凌為姓的人,是出身於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衛國。當時衛國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帶,他們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說:“康叔支子為周凌人,子孫以官為氏”。所謂“凌人”,是當時的一種掌管夏季藏冰的官。淩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孫子,由於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擔任“凌人”,以官為氏,稱淩氏。故淩氏的後人尊康叔為淩姓的始祖。  遷徙分佈  淩氏在早期歷史上,似乎比較岑寂,一直到群雄並起熱鬧非凡的三國時期,在江左的東吳才有一位大將淩統,以赫赫軍功而為這個家族揚眉吐氣。他在江夏斬曹操的大將張碩,人船盡獲,以及於赤壁之戰時在烏林把曹阿瞞打得人仰馬翻,落荒而逃。依照《吳志》的記載,淩統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雖然官拜將軍,身在軍旅,卻能親賢接士,輕財重義,具有國士之風。孫權對於淩統的愛重,也無出其右。據說,當他身逝之後,孫權曾把其子凌烈接進宮去養育,待如己子,而且還時時人前人後的稱呼凌烈為“此吾虎子也”。凌烈長大後也很爭氣,曾因建功而被封為長亭侯,使得江左淩氏的門第,一時高不可攀。¤:此符號代表非標準漢字,恕無法顯示。-->淩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郡望堂號  1、郡望  河間郡:西漢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間縣;  渤海郡:西漢置郡。在今天的河北、遼寧兩省渤海灣沿岸一帶。清朝末年,天津衛是姓人口最多的地方。  2、堂號 淩姓的主要堂號有:“雲龍堂”等。  歷史名人  1 淩統:字公績。三國時期吳國餘杭人。十五歲的時候就拜為別部司馬,征伐江夏的時候,他作為前鋒。曾經與周瑜等在烏林將曹操打敗。升遷為校尉。淩統雖然在軍營中作了大官,但是他嚴格要求自己,對待下屬也很禮貌,不貪財,重義氣,有國士之風。後從徵合肥,魏將張遼突然趕到,淩統護衛孫權衝出重圍,將士死傷很多,淩統也受了重傷。不久死去。孫權很傷心。  2 淩濛初:字玄房,號初成。明朝浙江烏和人。  3 淩十八:廣東信宜人。農民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在家鄉發動起義。任用王晚為軍師,淩十八為先鋒,率眾數千人。咸豐元年率部進攻廣西桂林和玉林,打算前往潯州參加金田起義。後來因為前進的道路受阻,未能與太平軍的主力會合。廣西巡撫周天爵駐守在潯州,派按察使楊彤如和總兵李能臣率軍進攻,王晚在戰爭中犧牲,淩十八率眾回到廣東化州,後來又回到羅定地區活動。咸豐二年兩廣總督葉名琛派軍將他們打敗,淩十八被捕就義。  4 淩策: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涇縣人。  5 凌瑚:清朝時期的畫家,字仲華,號香泉,如皋人。擅長於畫士女和花卉禽蟲。浙江人以梁同書行楷、錢維喬山水、凌瑚的寫生稱為“三絕”。  6 凌雲:明代御醫,字漢章,歸安人。曾經遇到一位老道人,傳授給他針灸術,治療疾病很靈驗,被聘為御醫。  7 淩如焕:清代學者,上海人。雍正中,任編修督學湖北,請命到三峽水道設救生船,用來保護過往的旅人。官至兵部左侍郎。  8 凌召文,清朝康熙年的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康熙字典的編修官。  9 淩云翰:明代詩人。  10 淩昌焕:字文之(1873-1947)江蘇吳江縣莘塔鎮人氏,1900年到上海,曾任上海浦東中學(黃炎培創辦)、南洋中學教員,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輯,參與《辭源》(1915)的編纂。主要編(譯)著:《共和國教科書新理科教授法》(1913)、《共和國教科書生理學》(1914)、《中學新撰動物學教科書》(1916)、《三好學植物學講義》(1918)、《自然》(1923)、《植物標本採集製作法》(1936)、《小學自然科教學法》(萬有文庫)、《動物標本簡易製作法》(1947)。中圖藏書(目)90餘種。  11 淩策: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涇縣人。  12 凌瑚:清朝時期的畫家,字仲華,號香泉,如皋人。擅長於畫士女和花卉禽蟲。浙江人以梁同書行楷、錢維喬山水、凌瑚的寫生稱為“三絕”。  13 淩云翰:明代詩人,字彥��,仁和人。有《關山霽月圖》詩。  14 凌光鬥:名洪壽,字煥北,一字步韓,號仰亭,別號筆峰,清永善縣副官分防大沙壩人(今綏江縣中城鎮),祖籍江西長寧。嘉慶五年(1800年)凌光鬥考中秀才,十三年戊辰恩科中第七名舉人,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挑一等籤制福建省,七年委署順昌縣,八年提補汀州府連城縣知縣(今福建省連城縣),十四年十月十九日恭奉覃恩,敕授文林郎。“道光二十年(1840年)歿於連城。道光皇帝御製文林郎詔書匾現存綏江其後代家中。凌光鬥為官清廉,深諳民情,創修祠堂,大興教育,倡導儒學,全家誥封,名揚滇川贛閩。  14 淩昌焕:字文之(1873-1947)江蘇省吳江縣莘塔鎮人氏,1900年到上海,曾任上海浦東中學(黃炎培創辦)、南洋中學教員,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輯,參與《辭源》(1915年)的編纂。主要編(譯)著:《共和國教科書新理科教授法》(1913年)、《共和國教科書生理學》(1914年)、《中學新撰動物學教科書》(1916年)、《三好學植物學講義》(1918年)、《自然》(1923年)、《植物標本採集製作法》(1936年)、《小學自然科教學法》(萬有文庫)、《動物標本簡易製作法》(1947年)。中圖藏書(目)90餘種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有系統地、循序漸進地學習《周易》?看周易相關書籍的先後順序應該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