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學小陳
-
2 # 風吟者
《廣陽雜記》中記載:“(王)輔臣長七尺餘,面白皙,無多須,髯眉如臥蠶,如世所圖呂溫侯像。勇冠三軍,所向不可當”。也即王輔臣不僅在長相上神似三國第一猛將呂布,而且,和呂布一樣,王輔臣也是勇冠三軍,所向披靡。就王輔臣的勇猛,清朝順治皇帝曾表示: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在此基礎上,在明末清初之際,王輔臣獲得了“活呂布”的稱呼。三藩之亂中,號稱活呂布的王輔臣,為何最先被康熙平定呢?
在明末清初之際,王輔臣跟隨姜瓖起兵反清,兵敗投降英親王阿濟格,免於刑誅。
多爾袞死後,王輔臣因為勇武,所以被清朝順治皇帝欣賞和重用,授一等侍衛,經大學士洪承疇保舉,官至總兵官。
對於如此勇猛的王輔臣,吳三桂自然也是極力拉攏,帶著他一起擒獲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在吳三桂鎮守雲南等地後,王輔臣自然也受到了清朝康熙皇帝的重用,被調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兵起,吳三桂派人拉攏王輔臣。比較有意思的是,面對舉兵造反的吳三桂,王輔臣的第一反應是向康熙皇帝告發吳三桂。
不過,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因為利益問題,王輔臣選擇背叛清朝,跟隨吳三桂一起造反。
在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等藩王幾乎在初期就攻佔了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在此背景下,王輔臣決定以位處陝甘要衝的平涼為根據地,北控寧夏,南接巴蜀,東拒清軍。基於此,如果坐視王輔臣勢力的壯大,清朝真的會有滿盤皆輸的風險。
對此,清朝康熙皇帝果斷調整策略,選擇首先解決號稱活呂布的王輔臣。
當然,康熙一開始的策略是派人去拉攏王輔臣,也即只要王輔臣你棄暗投明的話,那麼清朝就一定會既往不咎的。不過,王輔臣為了謀取更大的利益,自然沒有放棄抵抗。
於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正式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率兵急赴陝西。圖海,隸滿洲正黃旗,為清朝初期名將。
在清朝精銳力量的進攻下,王輔臣逐漸式微。更為關鍵的是,圖海曾經對王輔臣有提攜之恩,這在後期的攻心行動上,可謂事半功倍。
於是,對於有勇無謀、唯利是圖的王輔臣,眼見無法繼續抵抗下去了,所以選擇再次歸降清朝。進一步來說,號稱“活呂布”的王輔臣,並沒有反清復明的決心,只是利益使然,才跟隨吳三桂一起造反。
所以,在三藩之亂中,王輔臣也成為康熙率先平定的一方諸侯。
-
3 # 下午世界
王輔臣想兩邊都佔便宜,甚至想著兩敗俱傷,尋求戰機,自己在做點什麼,康熙在戰前十分拉攏他,叫他兒子來宮裡,聲淚俱下的寫信給他,可想而知當時情況有多糟糕,這對康熙來說那是很憋屈的,最後也導致康熙要殺了他。
王福成綽號“馬鷂子”,作戰勇猛,曾經是平西王吳三桂的心腹愛將。
在清朝入主中原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後來,朝廷將他調離吳三桂賬下,改任山西后補提督。
但他與山西總督莫洛不和,處處受排擠,甚至不能得見巡視的康熙。
想要進去拜見,卻被侍衛抽了幾個大嘴巴子。這就叫“虎落平陽被犬欺”啊。
後來,王輔臣被授予陝甘提督,駐守陝甘,統兵八萬,雄踞一方。
如果他願意叛亂,往南可以打通川、陝,接應吳三桂叛軍北上;
往東可以在背後偷襲康熙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
往北可以乘虛直搗京城。
他盤踞陝甘,進可以虎視天下,退足以割據自保。
所以,在吳三桂叛亂之初,他是按兵不動,靜觀時局。
這就讓朝廷不得不抽調兵力,佈防在他的周圍,時刻做好防禦。
這也給了吳三桂減輕了壓力,間接的促進了吳三桂的勝利。
康熙為了拉攏他,接受周培公提議,升他為平南大將軍,令他出兵討逆。
康熙就不怕他反水嗎?不怕。
和吳應熊差不多,他兒子王吉貞也在京為官,說白了也是人質。
但是,和吳應熊不同,王吉貞忠貞不二,康熙為表誠意,放他回西北說服王輔臣。
同一時間,吳三桂也給他寫了封感人至深的書信,並允諾和他平分天下。
兩個人都知道王輔臣的戰略地位,他倒向誰,誰就能取得關鍵優勢。
王輔臣的抉擇是什麼呢?
他選擇等,也就是騎牆,要等吳三桂和康熙正在嶽州進行戰略決戰的結果。
一戰過後,是吳三桂突破長江,席捲中原;
還是康熙橫掃江南,平定叛亂,很快就有分曉。
到那個時候,勝敗已定,局勢明朗,王輔臣就可以輕易的站隊了。
這個“馬鷂子”,越老越長能耐,實在是個狡猾的老狐狸啊。
但是,首鼠兩端的王輔臣,沒有等到對自己最有利的時機。
嶽州戰局還沒結束,康熙已經為周培公組建了漢軍,並且命他直撲王輔臣。
康熙眼看拉攏無望,放棄對首鼠兩端王輔臣的勸降,直接改為逼降,甚至剿滅。
面對周培公、圖海的大軍,王輔臣認定只有打敗他們,才能體面的歸順。
否則自己就沒有任何價值,也沒有和朝廷談判的籌碼,只能做階下囚。
平心而論,王輔臣兵力不弱於周培公,甚至都是百戰餘生的老兵,周培公無非是家奴而已。
遠不如王輔臣計程車兵訓練有素。
可此戰的關鍵兵不在多,也不在於精,而在於掌握高科技。
康熙特意下令將三十門紅衣大炮調撥給周培公使用。
虎嶺一戰,周培公火炮齊發,對守軍進行屠殺,王吉貞僅以身免。
接下來,周培公攻佔虎嶺,在虎嶺駕炮,可以隨時對平涼城進行覆蓋射擊。
打得王輔臣不得不感嘆“天亡我也”。
最後在周培公的勸降下,才不得已歸順康熙。
這就是火炮即正義,口徑即真理。任你猛如馬鷂子,也得折翅避鳥槍。
即使首鼠兩端的人,也必須作出唯一的選擇。
這個選擇,早做比晚做好,站隊要堅定,騎牆終扯蛋。
平心而論,王輔臣並沒有想造反,也沒有任何造反的實據。
只是康熙及其大臣對老王的猜忌而已。
老王從一開始的香餑餑,被爭相拉攏;變成了一塊雞肋,姥姥不親,舅舅不愛。
失去戰機,斷絕援軍,只能作困獸之鬥,英雄暮年何其悲啊。
-
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王輔臣在現代不怎麼出名,但在那個時代,算得上風雲人物,順治、康熙對他都挺重視。
先來說一說王輔臣的人生經歷王輔臣本姓李,山西大同人,生性好賭,頗有武力,因為他和呂布流傳下來的畫像有點像,被朋友們戲稱為“活呂布”。
呂布因為前後投過三個人而被稱為“三姓家奴”,說真的這有點冤枉。王輔臣的人生經歷可比呂布豐富多了,投過的“主公”很多,投降、反叛、反叛、投降對他來說如同家常便飯,說句“首鼠兩端”並不為過。
那時是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王輔臣跟著姐夫劉某投奔了起義軍,某天晚上輸了六百多兩銀子,劉某可能覺得這孩子不可救藥了,躲在房中想要射殺他,結果被他反殺;
殺了姐夫之後,王輔臣不敢呆在這支隊伍裡,逃到明朝大同總兵姜瓖麾下,姜瓖手下有個將領叫王進朝,沒有子嗣,便收他為義子,王輔臣就此改姓王,後來姜瓖帶著隊伍先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後又降清,王輔臣也在其中;
沒過多久,姜瓖認為清朝對他的封賞不夠,心生不滿,遂反清,王輔臣一直跟著他。在和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的對戰中,王輔臣打出了自己的名號,被清軍稱為“馬鷂子”,也就是瓊瑤阿姨《新月格格》裡男主角努達海的原型,多爾袞兩次親征都沒能打下他,但始終大勢已去,王輔臣再次降清;
順治親政後很看重王輔臣,任命他為御前一等侍衛,吳三桂也一直在籠絡他,請示順治後將他劃到自己手下。此後王輔臣跟著吳三桂打到緬甸,擒獲了南明皇帝朱由榔,很得吳三桂信重;
後來因為一點小事,王輔臣和吳三桂起了齷蹉,花錢走了輔政大臣的路子請調到甘肅固原做提督。離開雲南時吳三桂送了他兩萬兩白銀;
三藩之亂中的王輔臣三藩之亂剛開始時,吳三桂派人聯絡王輔臣,約他一起造反,委他以重任。王輔臣立刻上報朝廷,康熙很開心,以為這真是個忠臣,破格封他兒子為太僕卿;
康熙十三年(即1674年),康熙派已為陝西提督的王輔臣往四川討伐吳三桂,因四川提督鄭蛟麟響應吳三桂的叛亂,康熙擔心各地漢官有樣學樣,派重臣莫洛全權調動山西和陝西的兵馬;
王輔臣和莫洛早前有過節,所以莫洛對他多方掣肘。大軍行到寧羌(今陝西寧強),因糧餉馬匹分配不公,王輔臣索性反了,殺了莫洛,致信吳三桂說要投奔他,吳三桂大喜,也不計較他之前的出賣,封他為平遠大將軍,賞20萬兩白銀;
之後王輔臣繼續北上攻秦州、平涼、蘭州、慶陽等地,控制了隴南、隴西和陝北的大量城池,沿路的清軍根本無力攖其鋒,一路退避;
但康熙不可能坐視他和三藩匯合,那樣真會動搖清朝的根基,於是派重兵圍堵王輔臣,董額軍和阿密達軍攻秦州、平涼,派甘肅提督張勇、武威總兵孫思克、西寧總兵王進寶、寧夏總兵陳福等多路兵馬進攻蘭州、隴西、河州等地;
又派平逆將軍畢力克圖從大同南下攻陝北,基本上陝甘寧晉一帶能調的兵馬都用上了,對王輔臣形成戰略包圍;
吳三桂當然不能看著盟友就此涼涼,派王屏藩和吳之茂攻秦州增援王輔臣,但這點兵馬和清軍比起來實在太少,王輔臣最終被圍在孤城平涼,城外紅衣大炮時時轟擊,王輔臣心驚膽戰;
康熙適時派王輔臣的老上司圖海前去招降,一再說明只要投降,那麼既往不咎,於是他又降了。
就這樣,看似轟轟烈烈的王輔臣反清事件結束了。
事後康熙信守承諾,沒追究王輔臣的罪責,但他內心不安,幾年後自殺了。
【結語】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王輔臣最先被康熙平定是有原因的:
首先,他並不是預謀已久,而是臨時起意,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意志,這就註定了他的造反之路走不遠;
其次,康熙很有軍事才能,看出了放任這支軍隊的嚴重後果,寧願不管三藩也要先平王輔臣,重兵之下王輔臣很危險;
再次,三藩不能通力合作,沒有全力救援王輔臣,導致他孤軍被圍,最終兵敗降清。
-
5 # 歷史爆破手
其實,三藩之亂中,只有吳三桂反抗最堅決,其他人大都是首鼠兩端。而康熙最終先平定王輔臣,是和王輔臣發跡路線密切相關。再者,王輔臣所處的位置太過重要,對京師的威脅也更大,自然是康熙首先要剪除和平定的。
王輔臣和康熙的淵源王輔臣是明末起義軍中的一員,因為長身玉立,作戰勇猛,被人贈送了一個“活呂布”的外號。後來攝政王多爾袞兩次征討,都沒能拿下王輔臣所在的部隊。那時的八旗軍戰鬥力正強盛,而王輔臣能在八旗軍中七蕩七出,使得清軍非常害怕他,又送給他一個“馬鷂子”的外號。後來,王輔臣向阿濟格投降,藉此保住了性命,但被髮配到辛者庫為奴。此時,京城裡的人,都以認識“馬鷂子”王輔臣為榮。
順治親政後,因為愛惜王輔臣的勇猛,對他大力提拔,讓他做了一等侍衛。後來更是跟隨吳三桂,一起捉住了永曆帝朱由榔。因為有這一段經歷,王輔臣算是吳三桂的手下,只是後來兩人也鬧得不愉快。王輔臣在康熙時期,被任命為平涼總督,替國家鎮守西北。可以說,從順治到康熙,兩代帝王都是對王輔臣有知遇之恩的,這也就為後來康熙用恩義感化王輔臣打下了基礎。
王輔臣和吳三桂的關係上面我們也說到,王輔臣和吳三桂的關係才開始不錯,後來變得微妙起來。吳三桂造反的時候,是想團結這個老部下的,所以寫信聯絡他。但是王輔臣不僅沒有答應,還回過頭來給康熙告密,康熙對此是大位讚賞的。後來隨著三藩叛亂的進行,朝廷派去的官員,因為分配馬匹等戰略物資不公,使得王輔臣衝擊清軍軍營,統領軍官也被王輔臣殺死。犯下了這件大事後,王輔臣為了自保,便和吳三桂聯合起來。
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王輔臣是有些首鼠兩端的。其本人,並沒有堅定的立場。而且,也不能說是王輔臣一個人的過失,朝廷派來的官員也有相當的責任。但王輔臣畢竟造反了,這也是他不可能抹去的一個汙點。但此時的康熙,卻並沒有顯露自己的殺意,“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王輔臣此刻還是有可能被爭取過來的,並非是吳三桂的鐵桿。
康熙對於另外兩藩也是這樣的措施,分化、瓦解敵人的力量,把主要矛頭對準了吳三桂。此時,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在朝為官,康熙派他去勸降自己父親,承諾以前的罪過一筆勾銷。再者,朝廷在戰場上也佔據了主動,紅衣大炮的使用,更是使得平涼城內人心膽寒。大將圖海再以順治、康熙對王輔臣的恩義感召,最終,王輔臣再次歸順大清。
王輔臣所在的位置太過重要除了分化、瓦解之外,康熙首先對付王輔臣的原因,還在於他的位置太過重要,距離京師太近。如果王輔臣和吳三桂合流,一旦突破到京師附近,那麼清朝很可能又會被趕回關外,重新回到皇太極想要進山海關而不能的局面。這是康熙以及清朝統治勢力,絕對不想看到的。而且,王輔臣手下都是驍勇的北方士兵,如果放任這一股力量和吳三桂合流,那麼勝利的天平,便會逐漸向吳三桂傾斜。
後來,吳三桂之所以打到長江邊上不再北進,其忌憚八旗軍強悍的野戰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康熙首先拿下王輔臣,不僅解除了京師的危機,還切斷了吳三桂北上的一個發力點。果然,在王輔臣投降之後,吳三桂派到和王輔臣一同作戰的將領,狼狽地逃到四川。這對於叛軍的囂張氣焰,是一個很好的打擊。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感情還是還是戰略上,康熙都會首先對付王輔臣。而王輔臣首鼠兩端的態度,也給了康熙趁虛而入的機會。只是再次歸順大清的王輔臣,內心一直非常恐懼,擔心康熙對他秋後算賬。最終,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王輔臣遣散部眾,飲毒酒自殺。康熙知道訊息後,默然良久,最後也只是對他的兒子王吉貞革職,並沒有株連其他人,這也算是王輔臣和康熙最後的“默契”。王輔臣以自己一死,換取了其他人的平安。否則,說不定什麼時候又是一場腥風血雨。
-
6 # 阿塏侃史
《康熙王朝》對王輔臣進行了高階黑!請看下面二張圖:
康熙先說王輔臣當過庫兵,後說他偷過銀子,連起來就是說王輔臣在當庫兵時偷銀子。
清朝庫兵怎樣才能偷到銀子呢?
庫兵進銀庫以前,要脫光,是一絲不掛的那種。然後換上工作服,在銀庫幹完活後,又一次脫光,再換上常服。
所以,庫兵要想偷銀子,只有走“後門”夾帶才行。
在劇中,康熙說到這裡,王輔臣“唰”地一下,老臉豬肝般地紅了。
在清朝,說誰家祖上是庫兵,就和現在我們說誰是“國足”一樣,滿滿的“梗”。
下面,說說王輔臣這個人和他在三藩變亂中的表現。
王輔臣的品德沒毛病王輔臣早年參加農民軍,後來投靠明朝大同總兵姜瓖的麾下。他是個遵守上級主官命令的將領,姜瓖降清他降清,姜瓖反清他也追隨反清。王輔臣長得長身玉立,極象呂布的畫像,所以人稱“活呂布”。這說的是他的外型象呂布,和專殺乾爹的呂布品德是有天壤之別的。
姜瓖大同反清,王輔臣十蕩十決,打得阿濟格手下的八旗兵“莫有攖其鋒者”,被對手尊稱為“馬鷂子”。鷂子是一種小型猛禽,以快、準、狠稱雄於動物界。
後來,他兵敗後被清廷沒入辛者庫為奴。因為曾經把清兵打出了記憶的烙印,順治提撥他當了一品御前侍衛。洪承疇經略五省時,他很務實地追隨承疇,承疇不食他不食、承疇不睡他不睡。
再後來,承疇回朝,他成了吳三桂的屬下。三桂對他挺好,推衣衣之、推食食之。因為和三桂侄子吳應期在酒後發生小摩擦,他花錢走了上層線路,調離三桂,運作到固原當提督。
卿本佳人……康熙十二年年底,吳三桂首創反清的旗幟,然後,貴州傳檄而定、湖南望風而降。緊隨其後,湖北、四川、廣西、福建先後加入反清的洪流。
三桂為了團結輔臣,特派和輔臣親密的汪士榮帶著二封信、二道任命札交給他,其中一份給他,一份給甘肅提督張勇。
王輔臣本心忠於清廷,他不加考慮就將使者汪士榮和信札一起上交給清廷,於是換來了兒子王吉貞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襲和大理寺少卿的職位。他這一舉動,引來了張勇的反感。顯然,輔臣此舉不妥當:他向清廷表忠心、換爵位,這無可厚非;但撇開張勇單幹,甚至拿三桂對張勇的任命札邀功,就有踩著張勇肩膀往上爬的嫌疑。後來王輔臣反清,張勇對他進行了寸步不讓的打擊。
王輔臣不僅旗幟鮮明地反對吳三桂,他還提出要面謁康熙,以商討平吳之事。康熙淡淡地說:“可與經略面議。”
莫洛是一朵奇葩康熙口中的經略,指的是莫洛。莫洛是滿人,做官有一套:鰲拜得勢,他黨附鰲拜;康熙撤藩,他付合康熙。並且這人特能“嘴”,經常說要把叛軍搞得“魂散驚而魄齏粉”掛在口邊。
當時,康熙選中了他,經略陝西,向四川用兵。王輔臣從平涼趕到西安,向莫洛獻計獻策,大講了一通四川平叛的注意事項。莫洛對此很不感興趣,並且他的司官們紛紛對輔臣“側目”,那是相當地看不起他!王輔臣感到很憋屈。
除此,莫洛還調走了王輔臣轄下的固原官兵的健馬,換上一批“被茶瘦馬”給他。
同時,莫洛進剿四川時,打仗的手藝不行,被四川的吳軍攻下了七盤關和朝天關,這樣就截斷了清軍的糧餉。康熙見勢不妙,命令大軍撤回寧羌州,清剿完身後的叛軍再行進兵。於是,莫洛的敗兵和王輔臣的駐軍相逢在寧羌州,兩營相距一公里。新仇舊恨,王輔臣親自督戰,幾個衝鋒,就幹掉了莫洛。
康熙開啟談心模式王輔臣搞掉莫洛後,將實情向康熙作了彙報。康熙為了穩住他,開啟了談心模式。核心內容有兩點:第一,你是先帝提攜起來的,我也送了你一枝蟠龍豹尾槍,咱們君臣關係鋼鋼滴;第二,莫洛是我識人不明,發生兵變、主要責任在我,你也有疏於約束部眾的比較小的責任。
輔臣聽完玄燁的話,左右為難,他想回到清廷這個組織、又害怕組織事後的清算。莫洛是經略,相當於康熙派到陝西的代表,宰了那啥都得照價賠償,何況是皇帝的代理人?
康熙一方面用寬慰的話穩住輔臣,另外加緊了對西安的增兵,僅蒙古兵就調發了五千人。
這時,吳三桂抓住機會,給輔臣送來二十萬兩白銀,還送給他“平遠大將軍陝西東路總管”的印信。同時,三桂在甘陝遍發委任狀。一時間,漢官們人心動搖。
輔臣一反,玄燁膽寒王輔臣在甘陝的影響力很大,當他選擇站邊三桂以後,秦州副將陳善迅速響應。輔臣得秦州,直接卡斷駐守在漢中的清兵糧道,與四川的吳軍遙相呼應。如下圖:
(圖中天水即秦州)
此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輔臣從平涼出兵攻下蘭州,形成西北戰場的大模樣。這引成了連鎖反應,眾多不甘清廷民族壓迫的漢官紛紛起兵,只有甘肅提督張勇、總兵孫思克、王進寶、陳福苦撐待變。
西北戰場很致命,如果輔臣和四川吳軍會合,攻下西安,再叩開潼關,將會長驅北京城。火燒眉毛,康熙徹底坐不住了,他動起御駕親征的念頭,想奔赴荊嶽戰場儘快結束與三桂之間的戰爭。
這時,陝西總督哈佔受不住壓力了,他不斷向康熙告急,主要意思是:西安十分重要,得增兵!康熙被逼無奈,只得將荊州大軍抽調到西安,這樣,甘陝就成了當時的主戰場。
漢將逞威西北邊對於甘陝地區這個主戰場,不得不說,康熙找準瞭解決問題的根本點。
首先,他調兵增援西北;其次,他擴充了紅衣大炮的裝備;然後,制訂了收復秦州、蘭州、鞏昌的方案,用以剪斷平涼的羽翼。
在整個戰略執行過程中,漢人將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秦州這個咽喉城市,定西大將軍多羅貝勒董額愣是打不下來,後來孫思克的援軍趕到才被攻陷。蘭州是王進寶拿下的,鞏昌是張勇攻下的。
而八旗將領董額、畢力克圖、阿密達的表現十分差勁。他們圍攻平涼,開始是不敢進兵,後來在康熙十四年九月底打了一仗,剛一接戰,清軍中一名副將和遊擊潰退,以致全軍失利。三個月後,清軍在康熙的催促下又攻打了一次平涼,無功而返。
清軍攻不下平涼,主要是八旗將領都懼怕王輔臣,面對雲集平涼的清兵,輔臣斜著眼睛說:“姑緩其死,稍遲些日子,叫他一切盡了!”
其實,當時的情況對輔臣已十分不利。自他反清後,犯了三個錯誤:第一,他對秦州這條生命線的重視程度不夠;第二,他回兵平涼後攻克蘭州這個步伐邁大了,應該先打通和四川吳兵的通道;第三,死守平涼只有等待清軍圍殲的命運,如果他此時突圍向四川王屏藩部靠攏,也許還有一線的生機。
逼降是一條不歸路(圖海劇照)
就在輔臣在平涼和清兵對峙的當口,康熙臨陣換將,派來圖海總管陝西軍政事務。
圖海是一員沙場老將,他上場後實行“兩手抓、兩手硬”。一方面,他不計傷亡地拿下虎山墩,虎山地勢高,架炮可直接轟擊平涼城;另一方面,他消除了輔臣的後顧之憂,與他“鑽刀設誓、保其無它”。於是,外無救兵、內無糧草的王輔臣終被逼降。
自從王輔臣投降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他悽慘的結局。
三藩平定後,康熙二十年七月,王輔臣吩咐親兵在他睡熟後,用桑皮紙噴酒,一層一層矇住口鼻。笑道:“斧鉞加身,砍頭落地,不過忍片時之痛,大丈夫何所懼哉!我如死於兵械,必以畏罪自殺故連累圖海,這般窒息而死了無痕跡。”是夜,輔臣自盡。
回到問題中來,“三藩變亂,王輔臣為何被康熙最先平定”。輔臣之反,確係莫洛的驕狂自大逼反的,也有他自身氣量狹小的因素。甘陝之地逼近京師,輔臣一反,西北頓時變成主戰場,引來荊州清兵、蒙古兵、圖海兵馬的圍剿。輔臣沒有及時打通與四川吳軍的聯絡通道。張勇、孫思克、王進寶等漢將意志堅定,牢牢地堅守住了自己的陣地。被困平涼後,輔臣自身沒有做出突圍的對策。在甘陝激變中,康熙應對措施得體,首先斷了輔臣的南歸之路,然後集中力量打擊首亂西北的輔臣,動作精準到位。 -
7 # 西嶽頑石
王輔臣之所以被人稱做“活呂布”,是因為他長得酷似坊間流傳的呂溫侯畫像。但你還別說,王輔臣不僅長得像呂布,性格也很像呂布,首鼠兩端,反覆無常,而且還像呂布一樣驍勇善戰,威猛無比。
王輔臣本姓李,是明末一個官宦人家僕傭的孩子,早年參加農民軍,因殺了人投靠到了明朝大同總兵姜瓖麾下,做了姜瓖部將王進朝的乾兒子,因此改姓王。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而死,大明帝國轟然倒塌,姜瓖率部投降了李自成,王輔臣也跟著跳槽。
後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潰了大順軍,趕跑了李自成,姜瓖一看苗頭不對,立馬殺了大順軍將領張天琳,又率部向清軍投誠,王輔臣再一次跟著跳槽。降清後不久,姜瓖便後悔了,他覺得滿清對他不夠厚待,遂樹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跟清軍對著幹,王輔臣始終追隨在姜瓖左右。
短短几年光景,王輔臣的身份如走馬觀花般的變化,叛了又降,降了又叛,主子換了又換,比三姓家奴的呂布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這並不能怪王輔臣,彼時他只是個小嘍嘍,上面怎麼樣他就得怎麼樣,由不得他。在與清軍作戰時,王輔臣的小宇宙終於爆發了,他常常一馬當先,在亂軍叢中左衝右突,勇猛無敵,當時的八旗精銳都攝於他的勇猛,直呼“馬鷂子至矣”,紛紛避其鋒芒,王輔臣從此聲名鵲起。
王輔臣並非一介單純的武夫,他清醒的認識到滿清入主中原已是大勢所趨,良禽擇木而棲嘛,因此他又投降了滿清,在清軍將領阿濟格麾下效力。此時的王輔臣,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而是一員驍勇善戰的虎將,八旗子弟都以認識馬鷂子為榮。
再次降清的王輔臣,平步青雲,官運亨通,屢屢被朝廷委以重任,到康熙手上,王輔臣官拜陝西提督,儼然成為了專鎮一方的封疆大吏。公元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擁兵自重的王輔臣自然成為吳三桂極力拉攏的物件。起初,王輔臣為了向康熙表忠心,把吳三桂派來的說客和策反信一併送到了康熙面前,康熙對此深表滿意。
為了確保西北防務,康熙下令莫洛出京擔任大學士管理經略事宜,全權提調山西、陝西一切兵馬。莫洛和王輔臣向來不和,王輔臣覺得康熙明面上對他是讚許,暗地裡卻時時提防,再加上莫洛時不時給他穿小鞋,兩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
公元1674年,危機終於爆發了,莫洛由於剋扣王輔臣軍隊的糧草輜重,王輔臣盛怒之下,直接發兵攻打莫洛,混戰中莫洛被殺!殺了皇帝的欽差,王輔臣深知自己只有造反這華山一條路可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歸附吳三桂,王輔臣還是反了!訊息傳到京城,康熙萬分震驚,他不明白不久前還向他表忠心的王輔臣,怎麼翻臉比翻書還快?!遂寫信安撫王輔臣,表示王輔臣願意懸崖勒馬的話,朝廷必定既往不咎。
王輔臣根本不理睬,鐵了心一條道走到黑,並立即發兵攻陷慶陽、蘭州等地,整個西北地區岌岌可危!一旦西北亂了,後果不堪設想,因為西北沒有長江天險,可以直逼京師,大清面臨著老巢不保的危險。而吳三桂的軍隊雖然聲勢浩大,屢戰屢勝,但彼時卻飲馬長江,裹足不前,這就為康熙贏得了喘息的時間。
在如此形勢下,康熙認為朝廷的當務之急是先搞定王輔臣這個心腹大患,然後再全力對付吳三桂。於是,康熙命大將圖海率軍前往陝甘地區鎮壓王輔臣叛軍,清軍的兵力和武器佔優,很快王輔臣叛軍被數萬清軍圍困在平涼孤城,久而久之,城內糧草不繼,人心惶惶,再加上週昌攻心為上的遊說策略,王輔臣萬般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再次降清。
先搞定了王輔臣,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扭轉了三藩之亂的戰局,沉重的打擊了吳三桂。康熙並沒有對王輔臣手起刀落,而是命他為平涼提督,加了有名無權的太子太保銜,令他和圖海一起鎮守漢中。從陝西提督到平涼提督,等於從省軍區司令降到了地方軍軍長,但說實話,康熙對王輔臣真的仁至義盡了。
三藩平定後,尚之信被賜死,耿精忠被凌遲,但二人的家人均被赦免。王輔臣遣散了部眾和家人,於一天夜裡飲毒酒自盡。死訊傳來,康熙默然良久,最終只是把王輔臣的兒子革職了事,除此之外,並沒有株連家族中的任何人。
回覆列表
1673年,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發起三藩之亂,反叛大軍迅速攻佔雲、貴、川、湘、閩、粵等省,局勢對清朝極為不利。
1674年11月,清朝康熙十三年,陝西提督王輔臣被康熙派往四川討伐吳三桂,和他同去的是經略莫洛。大軍進至寧羌(今陝西寧強),王輔臣殺了莫洛,率部反清。王輔臣部經沔縣(今陝西漢中勉縣)至略陽(今陝西漢中略陽),向吳三桂表忠心,聽從吳三桂的號令,跟著吳三桂混。王輔臣被吳三桂封為平遠大將軍,賞20萬兩白銀,並得到吳三桂派出的北出四川的王屏藩部支援。
鎮守沔縣的清朝定西大將軍董額見叛軍勢大,經漢中退往西安。鎮守漢中的鎮西將軍席僕臣也退回西安,至此叛軍佔據漢中之地。漢中北依秦嶺山脈,南靠大巴山脈,是關中到四川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佔據漢中,進可攻退可守,北上可入關中,西進可至隴右,東出可下南陽盆地,南下可入四川。春秋戰國時期,秦蜀為爭漢中之地打得不可開交。漢高祖劉邦就是在漢中休養生息,而後奪取天下,開創大漢王朝數百年基業。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苦心經營漢中之地,只為北伐,奈何實力所限,未能成功。
清軍不戰而棄漢中,將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送給叛軍,實屬嚴重的錯誤。不但湖廣、浙贛地區面臨吳三桂、耿精忠等勢力的威脅,在西面戰線又將面臨更為嚴重的威脅。如此三面受敵,對立足未穩的清朝來說,搞不好就是致命的。
王輔臣繼續北上攻秦州、平涼、蘭州、慶陽等地,控制隴南、隴西和陝北的大量城池,其路線和當年諸葛亮北伐先取隴右再圖關中的路線基本一致。若和漢中的王屏藩部兩面夾擊,西安危在旦夕,整個關中之地都岌岌可危,屆時整個西北地區將被叛軍所掌控。然後若三藩北上,東出關中策應,康熙很有可能會被趕回老家,哪來的回哪去。
幸虧康熙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在形勢變得更糟之前,1675年調整了平叛策略。徵調各路大軍合擊王輔臣,董額軍和阿密達軍攻秦州、平涼,調遣駐軍張掖的張勇(甘肅提督)、武威的孫思克(總兵)、王進寶(西寧總兵)、陳福(寧夏總兵)等多路齊發,進攻蘭州、隴西、河州等地,派平逆將軍畢力克圖從大同南下攻陝北,基本上陝甘寧晉一帶能調的並都用上了,對王輔臣形成戰略包圍。
清軍如此興師動眾,吳三桂當然也不甘寂寞,派王屏藩和吳之茂攻秦州增援王輔臣。王輔臣在短時間內能拿下這兒多城池,和其名氣和實力有很大關係。王輔臣本人戰力爆表,人稱“馬鷂子”,因和呂布畫像酷似,也被人稱為“活呂布”。王輔臣不但長得像呂布,也有呂布的勇猛,打仗的時候經常騎著黃馬,一身白袍,亂軍之中十進十出,莫不能擋。
王輔臣當年追隨姜瓖反清的時候,讓阿濟格的八旗精銳都膽寒,多爾袞親征也搞不定他。王輔臣後來降清,連京城裡的滿人若是誰說認識他,都倍兒有面子。王輔臣被洪承疇舉薦,做了總吳三桂極力拉攏王輔臣,將他弄到自己身邊做總兵,後來去緬甸抓南明永曆帝朱由榔,也帶著王輔臣。吳三桂對王輔臣非常看重,但是王的品性和呂布也非常像,個人利益至上,首鼠兩端誰給的好處多跟誰跑。因和吳三桂子侄鬧了矛盾,就花錢找關係離開吳三桂去當了甘肅提督。
吳三桂反叛之初派人送信請他一起舉事,結果王輔臣立馬就向康熙告密領賞。領兵討伐吳三桂的半路上,因和莫洛的八旗營因糧餉問題發生矛盾,然後就反了。可見,王輔臣這個人,其實是有勇無謀,見利忘義的。儘管這樣,各路清軍合擊平涼半年多,卻一直沒能攻下來。康熙只好又從京師派圖海率軍馳援,並節制陝甘寧諸軍。1676年,在圖海恩威並施下,王輔臣再度降清,後來為保全親人而畏罪自殺。
清廷調動各路大軍,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才平定王輔臣的叛亂。雖然代價不小,但是對清廷的意義是重大的。收復陝甘之地,避免了三面受敵,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吳三桂等藩王的反叛,扭轉了三藩之亂的整個戰局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