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商文君

    清朝衰亡其原因是無外乎是經濟,人口,糧食,軍事,革命,科技,人文,教育,外交,交通等等各個方面的落後導致!以下我詳細分別講下供您參考!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軍入關一直到辛亥革命的勝利,清王朝延續了二百多年的歷程。在這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清朝有其重要的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從康熙皇帝開始,廢三藩、平叛亂、定北疆、清朝政,穩固了大清的政權,社會局勢安定下來,經濟獲得充分的發展,社會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國力空前強盛。到雍正時期,經濟繼續穩步向前發展,在商品化的經濟往來中,資本主義萌芽正緩慢地發展。但是這時仍是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乾隆時期,清朝國力達到了最強盛的時期,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的繁榮景象。但乾隆統治晚期,也是清朝國力下滑的起點。

    乾隆後期,清王朝的衰敗向來被理解為中央集權的衰微和地方總督權力的擴大。這時期清王朝衰敗的形象反映為政府官員的敲詐盤剝、追求私利和腐敗無能,所有這些都促進了群眾性的叛亂活動。那麼,清王朝的康乾盛世的景象為什麼一下會造成這種衰敗的局面呢?其根本原因就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這種封建的生產關係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但是,清王朝衰敗的原因還有很多,如:嘉慶皇帝即位之初,重要的大事是剷除和珅一派的勢力。除此之外,還面臨著一個更重要的困難,這就是清代官僚政治的組織能力所完全不能解決的潛在的複雜的社會問題,其中的中心問題就是資源與人口的比例失調。

    人口的壓力及其後果

    不言而喻,晚清和近代中國社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人口的增長。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白蓮教起義時為止,這一長時期的國內和平階段中,中國的人口翻了一倍多,從一億五千萬增加到了三億多。僅在1779年到1850年間,人口就增長了35.6%。所以在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前夕人口已達到四億三千萬左右。

    從明代以來,華人口增長的比例就已被食品生產所趕上。由於各地區之間的移民,又由於在新開發的土地上種植從美洲移植過來的新食品——甜薯、玉米和花生。因而,新墾植土地面積的增加使得增長的人口能夠投入生產,更多的人口也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力可用於雙季稻的精耕細作之中。這種耕作制度在18世紀末就已經明顯地開始感到了它的報酬在減少。

    因為這時在水利上增加人力的效益似乎已經達到了它的頂點。更重要的是,人口對於土地的壓力是非常明顯的,在一些邊遠地區的人口也呈現飽和狀態。例如:富饒的四川盆地在18世紀就吸收了大量的外來移民,早已人滿為患。在多山的湖南西部,外來移民在1795年與當地的苗族爆發了嚴重的衝突。廣西的河谷地帶是廣東東部客家在18世紀移民的地方,這裡的土地競爭也很激烈。

    清朝中後期人口的增長,這是由清代社會和制度的特點決定的。如果說人口的增長對農民生活的影響最終是毀滅性的,那麼,它對政治制度的影響也同樣嚴重。在這時期政治生活中,各級官吏激烈地進行競爭,以謀求升遷和保全官職。這樣就使人員流動升遷的正常機制落後於人口的增長這一事實。

    另一方面,文化人的生產過剩,不論是政府公職的法定數額,也不論科舉的名額,都沒有按照人口的增長速度而增長。另外,清代實行捐監製度,即為榮譽學銜和實授公職舉辦捐納,政府不斷地用這種辦法開闢財源。但捐納制度顯然不能充分地滿足人們希望得到這種優越社會地位的日益增多的需要,出售功名和官階使適合做官條件的人數增加。因而實際上加劇了對有限官職數量的壓力,這在某種意義上就突出了仕途升遷道路顯然不足的狀況。

    這樣,官吏中普遍存在著冗員閒官,政府機構行政效率低下,原來一人做的事,現在需很多人去做。如果這一估算大致不差的話,吏役階層在18世紀時期大大地繁衍了。

    人口的大量增長,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壓力,人均土地面積的減少,資源短缺,同時,人們為了謀求生計,他們不得不尋找出路,這樣就給政府部門帶來了很大壓力。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的話,就可能造成社會動亂乃至農民起義。如果政府機關要解決這些人口過剩問題就要分擔出一部財力、物力、人力。而政府本身冗員充斥,這樣,政府就會越來越腐敗,以致於清王朝日益衰敗。

    教育制度與社會晉升之路

    清代的晉升之路主要是教育和文官考試製度。明代多數的教育機構都是私人辦的,到清代這些機構逐漸變成官方的教育機構,到雍正時,一系列的書院受政府之命建立起來,由國家給予支援,在這種教育體制下,越來越多的有才能有見識的人開始對這種教育體制產生了熱情。一方面,地方書院建立後,學生可以離開本鄉本土求學,這無疑在更多的人口中培養了上進發跡的願望。

    起初,這種教育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學生人數增多了,學術空氣更加濃厚,思想界的氣氛活躍起來。但是不久,這種體制的弊端越來越暴露出來,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存在庇護制。官官相護,而靠真才實學的中舉之人往往無官可做,甚至閒置。同時越來越多的生員,他們在低階科舉考試中中了榜,但在攀登高階考試時因名額有限而被擯棄。其原因就是這種庇護制。這種庇護制有它傳統的社會關係根源,這種社會關係主要表現為親屬關係和同鄉關係。

    在學界和官場上,教育和考試製度也維繫著同樣的庇護人和被庇護人的關係。在這裡,上級就是先生,下級就是學生。先生不僅包括學校中的先生,也包括政府官員,即考試與會試中的主考官以及各省的提學。在非私人的制度中挽進私人關係,這一趨勢在社會交往中的各個方面都有所表現。這種趨勢在行政和公務中被認為是發揮效率的潛在障礙,而從最壞的方面說它被視為腐化的根源。當然,這種關係是中國官場的通病。從根本上剔除這些是不可能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它們限制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而不是制止它。

    19世紀是教育腐敗的時代,這正是因為它與官場風氣聯絡太緊的緣故。由於老師是庇護人,而門生是被庇護人,也就明顯地包含有政治義務在內。當然,政治關係的確立可以透過向要得到其恩寵的人送禮,並自稱為其“門生”的方式,達到自己在仕途上成功的目的。所以,教育體制中存在的腐敗現象嚴重阻礙了正常的官員晉升之路,真正有才能的能勝任某一定官職的人不能到位,而一些靠捐監或庇護製得來官職的人久居高位。久而久之,致使學界和官場日益腐化墮落,政治也越來越黑暗。

    貨幣制度與稅收制度

    19世紀初年,庇護制體系氾濫的影響是隨處可見的。這個體系的潤滑油是錢,其結果導致各級官庫乃至國庫出現虧累。虧欠問題在19世紀20年代是使官吏們全神貫注的當務之急。

    由於各級官吏的貪汙腐化,墮落成風,造成了國庫的虧空。在當時庇護制的情況下,官吏們不會因為帳務虧累而受到處分。特別是在和珅集團倒臺後,各級官吏為了彌補自身的虧空,加緊了對人民更大的剝削。縣官們尋求各種途徑搜刮百姓的錢財,設法彌補他們的財政赤字。巡撫削減縣官們的“養廉”來彌補自己的虧空。這樣層層的剝削和剋扣,最終把所有的財政負擔轉嫁給了廣大的人民百姓。而清代的稅收制度更加適應了這種剝削制度。

    雖然說每個省區必須上繳給中央的稅收已經固定,但地方政府中的開銷徵課的附加稅已經制度化,並且變成了稅收制度的無限制的擴張部分。這種附加稅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我們都知道,從明代以來,就已經廣泛實行把租谷和勞務折算成銀兩的辦法。這種趨勢意味著,實際的稅率很容易被官方所操縱。因為他們只要把摺合比例變得有利於收稅者而不利於納稅者就行了。透過這種操縱,人們交付的賦稅要比原來正常交納的定額高出好幾倍。另外,不少官吏透過操縱價格和換算比例,低價收購穀物,以彌補倉庫中的虧損。

    在當時的貨幣經濟的條件下,這種非常規的敲詐勒索行為日益盛行,原因之一就是農民非常支援它。那麼為什麼說農民支援它呢?主要是因為農民以種地為生,而當時穀物的價格長期上漲。當時清政府在對外貿易中長期處於出超地位,白銀大量流入內地,造成穀物等農產品的價格長期上漲。這就刺激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同時,農民獲得的收入足能夠支付得起日益增加的稅收。所以,官吏們操縱著稅收比率和低價收購穀物彌補庫虧的現象日益流行,長達幾十年。然而,價格上漲的這種現象是不可能一直持續的。

    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這時的農產品價格又開始下降了——當然這種價格的下跌也跟白銀的輸入有關。在那種歷史時期,中外貿易已經開始有鴉片的輸入,白銀大量流出國外。這種收支不平衡迅速地破壞了稅收和商業。銀和銅的比價中,銀的價值迅速上升。這使幾乎所有社會集團都身受其害,惟獨一些投機、兌換商人和高利貸者除外,因為農民用銅錢或穀物交納賦稅,但官吏上繳時用的是銀兩。所以,實際的稅率取決於需要多少銅錢或穀物折算成定額的銀兩數目。

    由於白銀越來越稀少,因而它與其他貨物相比就貴了起來,結果使實際的稅率上漲,從而使小土地所有者陷於絕境。在這種另人絕望的情況下,農民簡直沒有辦法能夠交足銀兩定額及其附加稅。由於人民缺乏通貨和實際稅率上升的反應,於是在19世紀40年代爆發了大規模的抗稅運動。特別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抗稅的形式多種多樣,從打官司、集體請願到暴力行為,無所不有。騷動有時導致公開造反,甚至佔據城市。

    但這些抗稅運動都沒有用反清作為其運動的口號,在當時貨幣混亂的情況下,這種抗稅運動的目標是模糊的,因其領導人是一些地方的生員、監生等地方小名流。他們的傾向性取決於現存的國家制度。所以,他們的政治觀點是矛盾的。因此,這些運動沒有產生過持久的抗議傳統。但是,他們進一步分裂地方社會,加深了人民對清代官僚政治的憎恨,增加清王朝衰敗的因素。

    漕運的危機

    漕運是清政府京師糧食供應的重要來源之一,它有著專門的制度和主管部門。它的最高長官稱為“漕運總督”,漕運總督之下設省一級的漕官,擔負漕米之省各設一人。這些漕官直接向漕運總督負責,漕官則監管徵集漕米的工作,其人員大部分為非官制人員,他們中的多數由居住在運河邊的世襲船戶“旗丁”所組成。漕運這個龐大的體系是這樣執行的:各省的漕官負責在各省內徵集糧米,在漕運總督的監控下,由這些“旗丁”沿著京杭大運河運回京師,以供應京師糧食之需。

    漕運這一體系關係著京師乃至中國北部人口糧食的充裕與虧空。如果漕運不及時,京師就會出現糧食危機,時間拖延一長,就會出現大規模的糧食暴動。所以,漕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漕運這一關係著國家命脈的體系在晚清時卻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在嘉慶時代,這個龐大的漕米機構內部,各級組織人員人浮於事。尤其是“旗丁”階層,原來是世襲船戶,一種非正式的官員,他們依靠這種職業,領取固定的收入。由於他們人數的增加,“旗丁”階層中的許多人不能領取他們的合法的、賴以生存的世襲田地。此外,漕運制度越來越依賴被稱為“水手”的那種被僱傭的遊民勞動階層。這些人取代了曾經作為漕運制度支柱的“旗丁”,他們需要在自己的工錢之外索取租米中的自己的一份小費。在嘉慶時代,“水手”人數增加了兩倍多,同時,官場中又有許多靠庇護制候補官員聚集於這一體系領取薪餉。所以,這一切引起了糧價費用的增加,加劇了糧民的負擔。它的一個結果是漕米逐漸的商品化,因為,地方官吏被迫從一些私商手中以高價購買稻米,來彌補他們的定額。而各級官吏層層貪汙,從而使一次漕運的費用大大增加。

    在1803年之後,漕運制度已露出千瘡百口的苗頭,於是有人提出使用海運來代替漕運。出現這一提議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客觀原因:就是運河體系的自然困難條件,這種自然困難來自嚴重的土壤侵蝕和華北平原定期氾濫所引起的泥砂。到十八世紀末,黃河河床提高到了危險的高度,威脅著岸堤,結果使黃河在1853年發生了改道。黃河多年的淤泥改變了運河的蓄水狀況。致使黃河渡口的積砂和整個運河的河床本身無法調節水位。時間一長,勢必誘發洪水災害。這不僅影響了漕運,而且也威脅了京師的糧食供應。雖然,政府每年都大量撥款治理河道,但是,只有一小部分是做了正經用途,其餘全部落入私人腰包。

    這樣的關係這國家命運的漕運體系出現了嚴重的危機,清政府真正衰敗了。

    綜上所述,清王朝由盛而衰是歷史的必然,其衰敗的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封建的生產關係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正當清王朝衰敗之際,西方的歐美工業國家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商品經濟的足跡已經進入了中國社會。資本主義的萌芽在中國已經有緩慢的發展,而原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經受不起商品經濟浪潮的衝擊。

    乾嘉時期,清政府正當人口最多的時期,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日益暴露。人口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解決不好這個問題,後果勢必會釀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另一方面,學術界和官場中,日益腐敗,貪汙成風,在庇護制的保護下的晉升之路已被阻塞,使真正有才識的人不能真正地報效國家。這樣,擯棄了大量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同時,也使人們喪失了報效國家的信心。而清統治者雖然也為緩解社會危機作出了一些改革,如嘉慶改革,但其成效微乎其微。改革成績甚微更加助長了一些官員的貪汙腐敗的氣焰。

    鴉片的輸入、白銀的外流、漕運的危機、貨幣制度與稅收制度的混亂,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髮生,這都是對清王朝的發展不利的。清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遏制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的發展,使中國更加封閉,以致於夜郎自大的清王朝看不到西方國家先進的東西,釀成以後戰爭中不斷地捱打的局面。所有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使清王朝發生了急劇的轉變,由原來的盛世的景象迅速地轉到衰敗的局面。

  • 2 # 悍將劉三刀s

    清朝衰落最終原因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是一個天真的政治團體。以扶清為主張,實質是一種政治虛偽產物。沒有任何的科學性,以上天感應的宗教麻醉思想,競然說刀槍不入。

    那時中國已成為列強們倉庫,只要誰缺少什麼,就向大清要什麼。而大清也因為經濟困難法治困難,把責任推給洋人的天主教教會。從而加深雙方的矛盾。而義和團也不在意國際公法。在鬥爭中列強們有了侵略的理由。

    最終義和團失敗了。清政府殺害支援清政府官員和義和團民眾。使華人不敢支援清政府而支援列強。官員都要向外華人下跪。所以那時中國的慈禧,只不過是列強中兒太后。後來使中國新生階級醒悟。清朝只是空殼大樹,風雨來了,就倒了。這一次對清朝的打擊是民眾的信心,清朝再無生機。

    所以一個國家失敗,要經過很長時間。但本質還是自己造成的。雖然說義和團是一種革命。但是也是一種經驗和教訓。在今天也有實質上的

  • 3 # 王光之話史

    王光之,來回答!

    說起這大清,可是有點故事可以講了,那可是“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清啊”!

    清朝正好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又是為數不多的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民王朝,又正好撞上近代洶洶的烈火。

    但是別為它開脫,什麼時運不濟。

    清朝之滅亡如同所有強大或羸弱的王朝一般,都是必定之事。

    1.政治上,我大清就是滿族至上,就是要君主專制。清朝的民族政策極其昏聵,以極少數的滿族,蒙古族和藏族等少民聯盟壓迫最廣大的漢族,徭役賦稅均是漢人為大頭,滿族人甚至取消一切賦稅由國家財政供養。同時,清朝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滿清貴族聯合漢人官僚和地主倒行逆施,漢臣從士皆為奴才。而看看同時期的西方,好傢伙!英國議會都開飯好幾百年了,美國也換了幾個總統了。即使到了後來,出現了中間派和維新派也無濟於事,組建個所謂內閣還是個皇族內閣。面對合理的訴求,也只是迴應一句:“朝廷也不容易啊!”……我大清真是沒救了。

    2.經濟上,我大清就是地大物博,就是要小農經濟,就是不要你的工業和鐵路。清朝其實明明有機會看見世界的趨勢,有機會去實現彎道超車。可是這群滿清庸才卻盲目地選擇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英國已經成為鐵路王國,美國已然工業產值翻一番。整個清朝還是饑民遍地,農民被壓榨得一無所有,怎麼能消弭革命的烈火呢?

    3.外交上,我大清就是天朝上國,你們蠻夷要麼納貢要麼滾蛋。清朝是真真正正地讓我們明白一句話:弱國無外交。但是當清王朝還掌握著話語權時卻不願意放下身段,依舊做著自己的大國幻夢,對所有世界上發生的劇變充耳不聞,直到列強來到了家門口。

    遍地骯髒飢餓的人民,朝堂殿壁朽木為官,京城裡八旗子弟提籠架鳥,農田裡貧農嘔血為了從父輩那繼承來的地主的債務……

    這樣的王朝用一位華人民大學老教授的話來說就是:這是一個最最黑暗,最最腐朽的朝代,它必然滅亡,也必須滅亡!

  • 4 # 敲鍵盤的妹紙

    清朝為何走衰落,原來是錯過了這八次機會,史學家都說太遺憾了!

    我們常說機會來了就不要猶豫,機遇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轉瞬即逝,有時候錯過就不再來由此造成遺憾。其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何嘗不是這樣呢?歷史上有很多因為錯過了機會而一蹶不振的典例,而我們的末代王朝清朝就曾經八次錯過可以圖強維新、開闊進取的機會,這八件看似無常的事情對於清朝歷史來說,正如同蟻穴對千里之堤的影響,可以說這是一個王朝的遺憾。下面就來向大家揭曉這八件不可不說的事情吧!

    這第一件事情就是順治和湯若望。順治其實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君王,他也主張向其它國家學習,以此來強大王朝。湯若望是一個德華人,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橋樑,當時皇帝很喜歡他,經常前去與他共同探討心得與體會,他還參與朝政,順治還常詢問他的意見,可以說這是一次維新的大好機會。無奈順治帝因疾病突然離世,湯若望又被關進監獄。本來可以與西方的文化進行交流,但隨著皇帝離世、湯若望入獄,這個機會之門就被重重的給關上了。

    第二件事是發生在康熙朝代。那時候西方的耶穌會士來到了宮廷,本意是傳播西方的科學技術,也想汲取中國的文化帶回西方。但康熙並沒有很看重與西方的科技文化交流,他只是把這種交流作為個人愛好,而有把它用於政府和國家發展。因此康熙去世以後,這種交流形式也沒有受到重視,文化交流剛剛打得開的大門又一次的被合上了。

    第三件事情是在雍正時代。雍正朝代,有很多天主教堂,據統計受到了洗禮的教徒就有三百多萬。西方的科技文化也由此在民間逐漸傳播,但這些文化與我們固有的儒家文化發生了一些衝突,這時雍正皇帝便下令封閉天主教堂,將大部分的耶穌會士趕到了澳門。雖然這樣做是在維護中華的傳統文化,但卻再一次的關上了同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門。

    第四件事情是發生在乾隆朝代。乾隆理政時期,英國曾經派出特使瑪噶爾尼和斯當東到中國來,其目的是為了和中國通商。正當特使到了通州,也攜帶了許許多多的珍寶和天文儀器,清政府將其安排在圓明園住宿,在承德山莊接待他們,沿途經過了長城使特使們非常震驚,到了山莊以後,由和珅陪伴他們參觀避暑山莊,大使們都很讚歎園林的景觀。按理來說,這次文化交流應該會很順利,但當乾隆召見使節時,由於英國沒有三跪九叩的禮節,而乾隆又很在意禮數,兩國交涉了很久,瑪噶爾尼只願意單腿跪地,所以這次交流由於乾隆皇帝傲慢的天朝姿態和禮數問題不歡而散。

    第五件事情是發生在嘉慶朝代。嘉慶21年時,英國的使臣又一次的來到了北京,在來到北京之前就與英國使臣討論是單腿跪地還是雙腿跪地,而當時的英國使臣並未表明態度,使得嘉慶皇帝大怒,嘉慶皇帝說應該是個小國家,勉強答應前來進貢的要求,卻不願意下跪,於是立即下令將使節遣送回去。就這樣嘉慶將主動送來的機會之門關上了。在現在看來著實令人痛心。

    第六件事情發生在道光時期。那時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簽訂不平等條約,人民生活陷入困頓。但政府並沒有很正確的認識到這個事件,沒有總結失敗的原因,更沒有想過如何維新如何提升國力。道光皇帝當時只崇尚節儉,把衣服打上補丁,卻忽視了進取維新才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於是科技交流之路越發坎坷。

    第七次事件發生在同治時期。咸豐的時候,英法聯軍侵略中國,咸豐逃難到承德山莊,最終喪生。後來同治即位,他也實行了一些圖強維新的舉措,但他親政以後卻反而罷免了一些主張維新的大臣。所以,中西文化交流之窗又一次地關閉了。

    第八次發生在光緒朝代。當時光緒實行了戊戌變法,卻以政變結尾,清朝由此喪生了最後一次文化交流的機會,也就導致了大清帝國的滅亡。回看這八件事情,在當時看來雖然很小,卻實實在在的影響了清王朝的興衰。這幾位皇帝雖然共同譜寫了一段傳奇,但最終也因為一己之見導致王朝的毀滅。如果抓住了任意一次機會,清王朝也許不至於草草結尾。

  • 5 # 一隻養生喵

    清朝從乾隆朝末年開始逐漸衰落。皇帝一度重用貪官和珅,導致政治日漸腐敗。而清朝統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漸趨保守和僵化。

    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由於清朝的禁菸行動,導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西方列強開始不斷入侵,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人民負擔沉重,由此而爆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亦進行了一些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8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同治年間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

    其間清朝成功消滅太平軍、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也有較大的改善。至18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仍未達到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效果,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以及其後《馬關條約》的簽定。隨後,由光緒帝親自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則因保守派的反對和政變而告流產。

    19世紀末,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結果引發了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以及隨後八國聯軍的入侵。

    1901年《辛丑條約》簽定後,清朝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佔上風,清政府也答應實行君主立憲。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到1917年張勳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中國的封建王朝是在清朝達到了頂峰,也是在清朝走向了衰敗,清朝從乾隆朝末年開始逐漸衰敗。皇帝一度重用貪官和珅,導致政治日漸腐敗。而清朝統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漸趨保守和僵化。

    原因:

    1、中國浪費了太多太多勞動力,導致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清朝滿族沿襲之前的傳統,女人從七歲之後就開始裹腳,美名其曰“三寸金蓮”,但是卻不曾想到,當時的西方工業革命後,婦女還是主要勞動力。

    2、鴉片的毒害,在工業革命時期,西方列強的商業和工業都迅速發展起來。每個民族都在為自己的生存而奮鬥,那時期的中國,有錢人家的富家子弟在嬉笑鬥鳥,甚至還聚眾違法吸大煙,慢慢吞噬著晚清時期的主要勞動力。

    3、清政府膽小怕事,腐敗,自私自利,晚清已經參與了幾次戰爭,每次都是以戰敗簽訂喪權辱國的賠款條約為結束,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

    正是因為這些權貴的統治,和這些罪惡的封建惡俗,當然和封建統治達到頂峰後必然衰落的自然規律也是脫不了關係的。更是由於封建統治者的無知和愚蠢,閉關鎖國,看不到西方的先進技術,還誤以為自己還是那個世界第一的泱泱大國,井底之蛙的思想終究導致清朝走向衰敗的。

  • 6 # 暗物質中國龍

    清朝的前半部分在康熙雍正兩位有作為的皇帝的努力下開創了短暫的康乾盛世時期 然而自從乾隆皇帝開啟就陷入了固步自封 妄自尊大的不利局面 以至於一代不如一代 特別是在經歷了國內的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 義和團等等一系列運動之後 清朝徹底走向衰亡從而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7 # 不停止6

    1.帝制。專政已經與世界潮流脫節。

    2.自大,以為自己就是老大,老子世界第一。閉門造車。

    3.貪腐.晚期已經可以買賣官員,一些無能平庸之輩座擁實權更加肆無忌憚的從上到下的貪腐,民不聊生。

    4.窮兇極欲。

  • 8 # 歷史印記

    1、列強的持續侵略,弱化了清政府的執政合法性。這一點很要命也很關鍵,晚清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只有八十年,但是清政府對外的戰爭中幾乎沒有勝算,且每次都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唯一一次在中法戰爭中取得鎮南關大捷,其實也伴隨著馬尾海戰的失利。因而在這樣背景之下,清廷的執政合法性受到了質疑,政權守土有責,你的職責呢?

    2、清政府終究是滿族政權,而這個滿族政權沒有實現滿漢的和諧共處。清政府享國兩百多年,算不長也不短的時間了。但是這麼長時間,滿漢的矛盾和隔閡一直沒能消解。中國這麼大,而漢族人口占據優勢,不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定會出問題的,只是時間長短而已。事實上,如果不是列強對清政府的侵略,可能清政府瓦解的時間更快來臨。可能正是列強持續侵略,而讓清政府統治一直延續到1911年。

    3、西方革命思想的傳佈。不管是晚清就斷續傳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還是清政府滅亡後逐漸在中國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這些革命思想都是與封建專制相不融合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革命會一直髮生,直到清政府的滅亡。打個比方,如果清政府熬到1917年,那麼沙俄十月革命,也會催生清政府內部出現馬克思主義。

  • 9 # 通鑑智慧傳承—兔珞遙

    這是個很宏大的命題,可以寫長篇論文解答,但咱們還是簡單點說,擇要回答。

    1、越到清朝後期,清朝的根基八旗制度越是腐朽、衰敗,可謂名存實亡了。八旗是清朝統治的根基,但是眾所周知,太平天國運動,清朝無力鎮壓,要依仗曾國藩了。

    2、面對西方文明的入侵,意識形態全面失守。我們的儒家道統面臨著幾千年來的最嚴峻的挑戰,但顯然清朝面對著西方這個“怪物”毫無辦法,意識形態不安全,國家還安全?

    3、政策一個接一個失誤,民變四起。清朝的民變從未停止,典型的是白蓮教,但是白蓮教再厲害也不能與太平天國比,真正打擊清朝的是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雖然失敗,但是清朝元氣大傷,實際是

    苟延殘喘了。

    4、從上至下,抱殘守缺,既沒有改革的勇氣,也沒有決戰的勇氣,更不會依靠人民戰勝敵人。或者說,不會統一戰線,加速失去了人民的支援。

  • 10 # 墮落與你

    也就是從乾隆朝末年開始逐漸衰落。皇帝一度重用貪官和珅,導致政治日漸腐敗。而清朝統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漸趨保守和僵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藝術家審美能力的高低,決定了藝術作品的風格特色及品質,是這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