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先生書單

    他並不夠厲害。 他雖然“兩蹶名王”。然而對內不如藺相如和周瑜,搞不好內部關係,造成數次嚴重分裂。內政上沒有諸葛亮的治理能力,不能動員領土內最大的資源。選用人才也沒有可取之處。戰績是唯一的亮點,然而其勝利並沒有改變全國局勢,沒有重創敵人主力。 歷史上一流戰將能以弱勝強,定鼎天下,如姜尚、韓信、曹操、劉裕、王猛、李世民、李存勖、徐達。二流戰將或以強並弱,或以弱拒強,如白起、衛青、諸葛亮、李靖、岳飛、虞允文。三流戰將即使最終身死功敗,至少可以扭轉戰局,如張巡、。李定國不能儲存自己,只能排在三流。因此不知名很正常了。

  • 2 # 誩哥有話說

    晉王李定國是大明王朝最後的擎天一柱,他是漢家人在那個黑暗時代最後的光輝。不過李定國是人,他輸給了吃人的禽獸(是真的吃人)!他的存在在此後二百年依然激勵著一代代漢人英雄不懈抗爭,直至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晚清革命黨人起義,蔡鍔等仍以李定國為榜樣,章炳麟也曾說:“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李定國開始是個反賊。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的他,少年時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改姓張。從此,他跟隨張獻忠轉戰南北。

    李定國成年後,勇敢善戰,為張獻忠所鍾愛。張獻忠死後,李定國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初,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陽)、靖州(今湖南邵陽),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大漢奸定南王孔有德自殺。

    適時大榕江決戰,李定國巧用五十頭象陣大敗孔有德所部精騎,是役清軍“棄甲斷骼遍於溪谷”,偏向滿清方的史料甚至稱“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

    【兵未交而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有德眾遂奔,掩殺大敗。】——《中國通史》引《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吏部題本》。

    【象亦突陣,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中國通史》引徐鼒:《小腆紀傳》卷。

    孔有德精銳俱亡,絕望之下,全家自焚,也是明清戰爭中滿清方面陣亡的第一個親王級將領。

    李定國七月初佔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滿清遣努爾哈赤之孫、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三貝勒、八固山貝子部,滿漢大軍合計十萬精銳南征。李晉王于衡陽迎戰,定下四面埋伏之計,先親率主力四萬,與清軍接戰,佯敗二十餘里。尼堪一路高奏凱歌,豈知已經進入了伏擊圈。四萬明軍伏兵殺出,清軍猝不及防,陣勢大亂,尼堪衝殺突圍不得,被明軍陣斬當場,清軍失去主帥,潰不成軍。衡陽之戰,李晉王以八萬對十萬,野戰中陣斬滿清皇子尼堪,殲其精銳所部,一舉打碎了自努兒哈赤起兵幾十年來,八旗兵野戰戰無不勝的神話。被時人稱為“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甚至讓當時的清廷產生放棄西南七省想法。

    然而最終作為人的李定國還是栽在一座由禽獸把守的城市,廣東新會。

    公元1654年,廣東新會之戰。滿清守軍大肆以人為食,城內餓死和被食者累積逾七萬人,終於擊退了明將李定國所率大軍。南明王朝反攻廣東的最後努力也就此破滅。

    “自被圍半載,飢死者半,殺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喪亂,未有如是之慘者也。”——《新會縣誌》“定國至高明,擒敵將郭虎、杜豹,遂圍新會。久之,城中食盡,略人為脯,死者男女七萬餘。人謂旦夕必降,按兵以待。”——《皇明四朝成仁錄·卷十二·異姓親王死事傳》

    按清廷戰後記載,城內民眾竭力助清軍守城,誓死抵抗明軍,甚至在城內斷糧之後,每家自願獻出一隻兩腳羊,以供清軍食用。有眾多的節婦、烈婦自願充當軍糧,以救下父兄和丈夫,在戰後給自家掙下許多貞烈牌坊、相應表彰。

    “歲甲午,新會縣被圍,城中糧盡,守將屠居人以食。有莫氏者,諸生林應雒之妻,姑將就烹,莫請於兵曰:‘姑老矣,肉不可食,妾幸膏腴,可以供君大嚼也。’兵從之,姑得釋,而莫就死。“有李氏者,兵欲食其夫,哭拜曰:‘吾夫五十無子,請君食我。’殺之,以首還其夫,使葬焉。”“有梁氏女者,其父諸生學謙,女年十一,請代父死,兵不忍殺。女謂兵曰:‘君以女兒身小,不足以充一飽乎?’將奪兵刀自剄,兵乃殺之。諸生吳師讓妻黃氏,亦代夫死,兵哭而殺之。是為新會四孝烈。”——《廣東新語·女語·四孝烈》

    可以說,李定國得失敗是人性輸給了獸性。之後情勢急轉直下,晉王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李定國死後,雲南人拜他為雨神,其忠義節烈為後世楷模。

  • 3 # 覃仕勇說史

    答:李定國的厲害之處,主要在於他在抗清戰爭中所取得的戰績。

    要了解這戰績的含金量有多高,就得先了解他的對手清軍的一些情況。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而滿族人最初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靠漁獵為生。他們穿梭在深山老林之間,擒熊縛虎,一個個都成了與惡劣自然環境鬥爭的鬥士,經努爾哈赤訓練成軍,爆發出的戰鬥力是極其驚人的。

    後世有史家說:入關前後的清軍八旗,乃是同期世界上戰鬥力最為強悍的軍隊。

    反觀明朝這邊,軍隊主要由來自耕種之家的農家子弟組成,血腥、兇殘、暴力等諸方面都不可與清八旗相提並論。

    而從明清雙方的交戰經過來看,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且看,1616年,努爾哈赤自上尊號建後金,改年,以“七大恨”誓師伐明,率兩萬步騎出徵,不到一個時辰便攻陷撫順,迫降明遊擊李永芳,掠人畜三十萬。

    同年七月,又是這兩萬人,發動清河之戰,屠殺明守軍萬餘。

    明神宗萬曆皇帝忍無可忍,於1619年三月集結起十二萬明軍,號稱四十萬,揭開薩爾滸大戰的序幕。

    非常遺憾,此戰的結果是:明軍分兵四路,其中三路全軍覆沒,唯剩一路逃遁,文武將吏死三百餘人,軍士死四萬五千八百餘人。

    努爾哈赤挾得勝之威,率四萬兵馬進擊東北重鎮開原,屠殺了明總兵馬林及守城將士;隨後,進擊鐵嶺衛,同樣盡屠城中軍民,劫盡城中財物。

    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陷瀋陽,盡屠明軍七萬人。並在渾河南岸盡殲由川中秦良玉訓成的石柱白桿兵和江浙戚家軍組成的援遼大軍。

    五天後,努爾哈赤又取遼陽,盡殲明兵數萬。

    震響之下,明遼河以東大小七十餘城聞風降服。

    從此,明清交戰的戰場轉移到遼西。

    插一句,現在網上流傳的一首據說是袁崇煥絕命詩的詩作中有這麼一句: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但是,袁崇煥一生都未跨過遼河往東一步,所以,單此一點,有人揭露此詩並非袁崇煥作品,而是後人託名偽作。

    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領兵五萬直取遼河西岸的堅城廣寧(遼寧北鎮),沿途血洗哨所西平堡,在沙嶺殲滅趕來救援的明軍三萬餘人。

    廣寧守軍不戰而潰,而寧遠、錦州等地無兵可守,整個遼西盡落入了努爾哈赤手中。

    可幸,大明有死士毛文龍,領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橫跨海峽,深入敵後,夜襲鎮江(即今遼寧省丹東市)成功,爾後退兵皮島,開設東江鎮,從敵後牽制後金。

    努爾哈赤一則糧餉難繼,二則擔心老巢有失,三則兵力不足(也就五六萬人),因此棄遼西不要,劫掠了大量牛馬人口及財物匆匆東歸。

    現在,很多人視袁崇煥為大英雄。

    袁崇煥為什麼能成為英雄?

    是因為他在後來寧遠、錦州的兩場大戰中守城不失,扼住了後金軍予取予求的勢頭。

    努爾哈赤死,皇太極踐祚,後金軍的攻擊力一如既往。

    在袁崇煥蹈海島斬殺了毛文龍後,皇太極無後顧之憂,振旅西征,其取道內蒙古,自北向南,直奔北京,縱略良鄉、固安等,連下遷安、灤州、永平及遵化四城,大敗明軍,搶掠人畜財物無數。

    熟門熟路的八旗騎兵其後又發動了多次大規模的奔襲戰,分別是:1634年的入口之戰、1636年的京畿襲擾戰、1642年的山東騷擾戰,清軍在大明境內橫衝直撞,穿州過省,殘殺明朝百姓,燒殺搶劫財物,無人可擋。

    而在正面戰場,皇太極兵圍大淩河,迫降明將祖大壽,再圍錦州,盡殲來援的十三萬明軍,俘獲明統帥洪承疇……

    講真,入關前,清軍除了在面對袁崇煥的兩場戰鬥只未能得志外,其他所有戰鬥,全都攻必克、戰必勝。

    李自成趁著明軍與清軍展開生死搏殺,不斷坐大,進而在明廷奄奄一息之際,襲取北京,迫死了大明崇禎帝。

    彼時的李自成內心迅速膨脹,雄視四海,自以為天下無敵。

    但是,是騾是馬,遛過便知。

    山海關外一片石,李自成與吳三桂決鬥不下,難解難分。

    多爾袞率清軍八旗殺出,李自成全軍敗如山崩。

    李自成不服,罵清軍是暗中偷襲。

    不服?不服再來。

    清軍追殺李自成至西安,端掉了李自成的老巢,又攆著李自成的尾巴打,終於使李自成竄入湖北通山縣九宮山,亡命於牛跡嶺。

    曾經煊赫不可一世的大順政權就此死亡。

    清軍兵鋒南指,過泗州(今江蘇泗洪縣),克揚州,佔南京,取江陰,屠嘉定,下杭州,遍拾取紹興、溫州、台州等地……

    一句話,清軍兵鋒所指,無不望風披靡。

    再補充一件趣事:江陰攻略戰前夕,明李成棟已率部降清,其手下有四名士兵裝扮成清滿洲勇士,前去彈壓抗拒剃髮令的江陰軍民,嘴裡嘰哩瓜拉操滿語,吃生豬肉,席地睡覺,很是嚇住了城中軍民。後來有人大膽向這四人發起攻擊,發現是偽滿洲,虛驚之下,越加憤怒,將這四人殺死撕碎。

    由此可知清八旗軍在明朝軍民中的震懾力。

    再從金聲恆、李成棟等軍的戰鬥力也可感知這一點。

    金聲恆、李成棟等軍降清為清廷效勞時,追殺南明軍非常犀利,怎麼打怎麼有;但是,當他們反正歸明,打著明軍的旗幟和清軍開戰,就成了豆腐軍,被清軍蹂躪得不成樣子。

    瞭解過上述背景,再來說說李定國。

    李定國原是張獻忠的部下,張獻忠死後,他率軍轉入滇、黔,旬月之間即破交水、曲靖,佔領昆明。

    隨後,連克呈貢、師宗、通海、河西、蒙自、臨安等地,悉平迤東;並於永曆二年(順治五年,1648 年)破沙定洲所據大小三百餘寨,平定全滇。

    時逢亂世,天下洶洶,李定國以春秋大義自許,倡議舉滇、黔、蜀三地歸就明室,誠心輔佐,恢復舊京,蕩清海內。

    永曆六年(順治九年,1652 年)三月,李定國率師東出,不一月,便連下沅州、遂衛、藍田,、靖州,走馬取武岡,進逼寶慶,真可謂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負責鎮守湖南的清續順公沈永忠膽碎心寒,棄寶慶北遁,先奔至省會長沙,再逃至嶽州。

    沈永忠如此狼奔豚突,則清朝在湖南設定的許許多多道、府、州、縣官有樣學樣,一窩蜂跟著逃竄。

    於是,李定國躍馬橫刀,於俯拾之間就幾乎遍復湖南全境,可謂英雄蓋世,豪氣沖天。

    六月,李定國兵出祁陽,直取廣西門戶全州,盡殲清李養性之眾,至榕江大破清鎮南王孔有德,乘勝取桂林城,迫死孔有德,進而平定廣西全省。

    不得不說,李定國真是牛!

    其自五月底出兵,到了八月中旬,攻無不克、戰無不捷,橫掃湖南、廣西兩省清軍,真正的雷霆萬鈞、氣吞山河,震撼天地。

    順治皇帝大驚,令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兩廣,自江寧移赴長沙,另派敬謹親王尼堪,統十萬之眾,南下增援湖廣。

    尼堪,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第三子,亦即多爾袞的侄子、順冶帝的堂兄,身經百戰、諳於戰陣。

    然而,在衡州城北草橋、香水庵一帶,李定國親自率軍與尼堪的八旗精兵展開決戰,大獲全勝,割下了尼堪的首級。

    “東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購大王頭”!

    此戰過後,天下無數忠於明室的官紳百姓精神大振,交口同稱大明中興有望。

    黃宗羲曾神采飛揚地說:“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

    不過,明清易勢,非李定國區區一名武將可以扭轉,大明終於江河日落,大清最後坐擁了天下。

    但這並不能掩沒李定國善戰、敢戰之亮色。

    李定國在大勢已去的背景下,敗走磨盤嶺,巧施拖刀計,差點砍殺吳三桂,盡殲吳三桂追兵。

    李定國入緬救主,以兩千精兵攻緬都,把緬王嚇得魂飛魄散。

    則李定國用兵如神,攻城城下、野戰戰捷,能以少量的兵力摧敗強敵,取敵帥首級於掌股之間,稱之為“明末第一名將”,絕不為過。

  • 4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李定國曆害是歷害,但談不上很歷害!

    李定國在軍事上才能應是一流,但只是軍事才能,政治才能夠嗆,心胸狹隘,沒大局觀。

    一句話,是個將才不是帥才!

    因為孔有德向湖南借錢餉遭拒,拒絕出兵相救。李定國等人一路克捷,最後孔有德全家自殺。

    清朝的尼堪親王及清朝名將,被李定國的誘兵之計,所殺。

    尼堪親王以及這麼多清軍被殺,對清朝的震撼作用,不言而喻。清朝甚至想和南明劃江而治。

    正如黃宗義所言:"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天下所能有。″

    孫可望投清後,李定國主持永曆南明大局後,他自身的缺點顯露出來,是致命的。

    重用馬吉翔這個情商極高,不學無術的京油子,就是他直接造成孫可望當勢時的十八忠臣案,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

    黔滇大定之下,永曆朝延並無振作之相。馬吉翔與李的親信金維新等人打的火熱,逐漸地,李定國本人日益受其蠱惑,疏遠正人,信任宵小,致俠奸黨佈列朝廷。

    李定國本人權欲膨脹,開始排擠劉文秀。把他從前線招回,卸其軍權,為此李把所有在邊諸將都招出昆明,論功分兵,多寡不一。

    不料,清軍猝至,兵失其將,將不得兵,所以導致後來兵敗如山倒。

    劉文秀被李排擠,憂悶而死。

    清軍攻重慶時,沒聽劉文秀的,在戰爭開始之際,不向蜀地移動與夔東十三家會師,看著夔東十三家失敗。

    居然去信一個大仙賈自明的所謂法術,白白耽誤了二十多天,加上前面的失判,丟失了大好時機。

    兵敗如山倒!

    李定國磨盤山之敗後,只有殘兵一千多人,此時賀九儀一部從廣西來,兩支隊伍一下子就有萬餘人,軍威大震,在孟艮,一時闖吸引不少潰敗的殘軍來投。

    形勢好,大有翻盤的可能。李定國卻因賀九儀是孫可望的老部下,杖殺了慶國公賀九儀。

    賀被殺,其部下寒心,紛紛攜械出逃,李只有燒了孟艮城,逃走。

    從此,喪失了南明最後一點希望!

    值得提下

    就李這些殘兵敗將,把十五萬人,人數是南明的十倍以上,還有戰象一千多,槍炮林立,橫陳二十多里的緬兵,打的大敗,屍橫遍野。

    緬兵被殺一萬多,連緬軍將牙稞也被殺,而李軍因為戰敗,沒有任何重武器,只有長刀長槍之類,近三分之一計程車兵只有一條棍棒。

    李定國此人,有將才而無帥略,犯過許多戰賂性錯誤,氣量也夠嗆,但,國滅矣,君亡矣,李收拾餘燼,崎嶇以死,百折不回,不愧為自古至今威武剛烈丈夫!

  • 5 # 北洋水兵

    其實他本人早就被過度神化了。

    我們可以看一下清軍得戰略。清軍得戰略其實很有意思不,就是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集中兵力、火力發起快速突擊,儘可能殲滅更多的敵軍有生力量。清軍之所以會這麼玩是因為清軍八旗綠營加一塊都不多,因為清朝養不過來這麼多軍人,尤其是當兵吃糧的老弱病殘,所以清軍走的是精兵路線。這麼玩的好處是軍隊整體戰鬥力高於南明,每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都能消滅大量的敵軍。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軍事行動結束後大軍到達後方休整,留下的守備部隊不足,如果一旦互不統屬,就容易被各個擊破。李定國就是很好的利用了清軍得這個缺點。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李定國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欺負清軍人少,而且在南方清軍基本上是以綠營為主,綠營戰鬥力不如八旗,再加上人數處於劣勢,往往容易被人海戰術淹沒。即便是李定國後來打敗了尼堪,那也是在敗了一戰之後利用尼堪的輕敵心理打的伏擊,而且尼堪也點背,突圍衝到了沼澤地裡,最後力戰身死,是條漢子。這場戰役清軍到底多少人?歷史沒有記錄,不過根據清軍以往出動八旗兵的慣例來看,很大可能是兩萬多八旗兵會同湖南一部分綠營。而且這場戰鬥應該非常慘烈,清軍戰到箭都射空了,拔出刀同敵軍肉搏,此時八旗將士武德尚未泯滅,也是值得敬佩。

    同理還有肇慶之戰,清軍也是以綠營為主,李定國一直沒能攻克肇慶,反而多次被出城反擊的清軍打的很慘,最後只能退回廣西。等到清軍集中十萬左右的軍隊準備一舉消滅南明的時候,李定國也是迴天無力。

    至於李定國本人,其實不過是一個軍閥而已,在四川被豪格追著打之後,四將軍打下了雲南作為根據地。如果清廷願意承認他們在雲南的既得利益,允許他們割據雲南,他們絕對會歸順清朝。但是實際上大清當時已經有了四個軍閥,不會允許再有軍閥出現,所以清廷的條件非常簡單,你只能做我治下的大財主,軍閥想都不要想,這一點也可以在鄭成功身上戰到佐證,鄭成功就多次和清廷聯絡,表示只要清廷能夠承認他的鄭氏獨立王國,剃髮稱臣都是分分鐘的事,這種事清朝不會答應,所以談判也最終破裂。而走投無路的南明小朝廷則是來者不拒,因為其只能依託軍閥苟延殘喘。所以,李定國抗清,本質上不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找合理性依據罷了。

    但是清朝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最後躲進深山老林的李定國殘部也只能選擇向清朝投降。

    全文完

  • 6 # 新銳歷史

    張獻忠死後,大西軍餘部失去了最高領導,抗清事業由四將軍繼承,但這四將軍之間的矛盾也挺多的。

    四將軍都是張獻忠的養子,在跟隨張獻忠南征北戰的過程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孫可望年紀最大,跟張獻忠的時間也最長,張獻忠死後,起義軍都稱呼孫可望為大哥。張獻忠生前最器重的人是孫可望,論理,張獻忠死後,孫可望是毋庸置疑的領導人。

    事實上,孫可望也確實當上了起義軍首領,但是平輩太多,局面並不好控制。部隊佔領貴陽後,在軍隊去向問題上首先發生了爭執,矛盾首次公開化。孫可望主張率軍進入嶺南,李定國則堅持要向雲南和廣西一帶發展,這樣的話可以方便聯合南明。

    應該說,李定國的建議要好一些。所以,經過一場激烈的爭論,孫可望最終放棄了自己的主張,同意往雲南、廣西發展,聯合南明勢力。

    李定國的戰略確實是有效的,進入雲南和廣西后,大西軍再次發展到二十幾萬人。孫可望隨即稱王,設六卿,以“興朝”為年號,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應該說,孫可望治國能力並不差,至少不比張獻忠差。孫可望在自己的地盤內,分田地給老百姓,對於特困家庭還給予特殊補助,比如給他們耕牛和種子,讓他們自力更生。在孫可望等人的努力下,大西政權又出現了繁榮局面。

    孫可望吃水不忘挖井人,政權穩固後,他為張獻忠建立了一座宏偉壯觀的太廟,稱呼張獻忠為“老萬歲”,一切大事,都要先告太廟而後行。張獻忠以前自稱為秦王,這時,孫可望請求南明封自己為秦王,以示繼承張獻忠的遺志。

    確定了聯明抗清的政策,行動起來就有方向了。1652年,大西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李定國率領,總共有八萬人,經由貴州出湖廣,直逼桂林,進而攻取廣東肇慶;另一路由李文秀率領,總共有六萬人,出四川,下重慶,攻成都,直逼關中。

    孫可望則坐鎮指揮。

    這次北伐,大西軍作了很好的準備工作,在事前就規定了軍紀,有五點全軍將士必須牢記:“一不殺人,二不放火,三不--奸--yin-,四不宰耕牛,五不搶財物。”顯然,這次出征跟以前很不一樣,這次是哀兵,是正義之師,為了更崇高的目的而出征。也正因為紀律嚴明,士氣高昂,所以這次北伐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

    正如,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一樣。這次北伐也導致了一個可怕的結果,李定國在北伐的過程中表現得實在太出色了,引起了領導孫可望的疑忌,最終同室操戈,將大西政權帶向沒落邊緣。

    李定國跟張獻忠、李自成一樣,也是農民出身,也是陝西人。崇禎三年,李定國才十歲,他就參加了張獻忠的起義軍。小小年紀,他就一身是膽,毫不怕死,因為作戰勇敢,他得到張獻忠的寵愛,隨後張獻忠將他收為義子。常年戰爭的經歷培養了李定國超強的軍事直覺,雖然他是個文盲,但是從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總結經驗,終於成長為一個成熟的軍事家。

    後來,張獻忠又讓人教會李定國讀書寫字,李定國的文化水平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他最愛看的就是兵法書籍。李定國作戰非常勇敢,但對待士兵非常謙和,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此次北伐,李定國第一個勁敵是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是一名元老級的戰將。戰爭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孔有德被迫帶著全家一起自焚。短短几個月,李定國就收復了桂林和廣州全境,一顆新興的軍事明星正冉冉升起。如果各方面條件允許的話,李定國是應該有望成就一番大事的。

    李定國出師大捷,永曆朝廷立即封他為西寧王。與此同時,清廷派出親王尼堪率十萬八旗軍阻擊李定國。尼堪是褚英的第三個兒子,非常驍勇,非常善戰,一生戰功赫赫,然而,他的光榮註定要在李定國的鐵甲面前碰得粉碎。

    尼堪到達湘潭後,首先來了個餓狼撲食,擊敗南明馬進忠的部隊,馬進忠被迫退到寶慶。十二月份,尼堪撲向李定國所在的長沙市。李定國看到清軍銳氣正足,人多勢眾,硬拼的話估計勝算不大,便主動退出長沙,在衡州附近設下埋伏圈。尼堪接連幾戰都勝利了,不免有些驕橫,想進一步擴大戰果,來不及多做調整,便指揮部隊乘勝追擊,結果走進了李定國的埋伏圈。

    被圍之後,尼堪自知中計,對眾人說:“我清軍上陣殺敵,還從來沒有退卻過,今天被圍,也要死戰到底。”

    尼堪不愧是一條漢子,在激戰中被亂刀砍死。

    李定國的兵鋒太銳利了,接連殺掉兩個親王,這件事不僅引起了清廷的震動,也讓大西政權感到不安。

    和李定國相比,孫可望是一個文人,不免想法就多一點。孫可望是以“軍師”的身份受到張獻忠賞識的,張獻忠把他看成是身邊非常重要的謀士。

    孫可望當上秦王后,排場比永曆皇帝還大,過著奢侈又氣派的生活。這不僅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滿,也讓大西政權內部的許多將領不爽。外敵還沒有消除,內部矛盾就變成了最大的隱患。其中,孫可望和李定國的矛盾最深。李定國對孫可望指手畫腳的作風不滿,孫可望則擔心李定國威望越來越高,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一日,這天是孫可望閱兵的時間,孫可望有言在先,一定要等主帥來了才可放炮升起帥字旗。令人非常痛苦的是,結果李定國一到就升起了帥字旗,孫可望來了以後大怒,說:“你們這是明擺著眼裡沒有我,我還是不是你們的老大啊?”

    大家自然是勸他息怒,但這種怒氣是沒法熄滅的,如果不責罰李定國,孫可望咽不下這口氣。李定國脾氣也很犟,說道:“我和你是兄弟,是因為父王死了,你才當上主子。今天是這樣,不代表以後也是這樣。你以為我必須仰著你的鼻息才能過日子?”

    看到行刑的人過來,李定國大吼:“誰敢打我?”

    孫可望看到這場景,非常難受了,準備騎馬離開演武場,以此相威脅。這時,許多人抱著李定國哭道:“大爺啊,你還是認錯吧!不然一旦決裂,我們大西軍就要散架了,就會被清軍剿滅。”

    李定國聽到這話,終於低下頭,忍著憤怒承受責打。打完李定國後,孫可望抱著李定國大哭:“今天因為大義而讓弟弟受辱,我心裡很難過,希望弟弟諒解。”李定國也說:“大哥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大局,定國心服口服。”

    儘管兩人好像是和好了,但是矛盾卻仍在繼續。

    北伐勝利後,永曆政權極力拉攏李定國,疏遠孫可望。而李定國也不想再在孫可望手下做事了,像對待君父一樣對待永曆皇帝。這毫無疑問引起了孫可望的憤怒,孫可望想效法劉邦出雲遊夢澤擒韓信,召李定國到沅州議事。李定國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去赴會。結果在赴會的路上,劉文秀的兒子給他送來信,告訴他孫可望想殺他。

    李定國憤怒地寫信責罵孫可望:“不要妄聽讒言,自相殘害以敗壞國家。”

    永曆政權認為孫可望想廢帝自立,故意拉攏李定國牽制孫可望,授予李定國“屏翰親臣”金印。李定國得到這玩意兒如獲至寶,感恩戴德,李定國當然不是在乎這個金印,只是有了這個東西,自己就處在一個名正言順的位置上,保衛大明,這個理由多麼堂皇,一下子扭轉了輿論形勢。不再是李定國背叛領導孫可望,而是孫可望想篡明,李定國成了正義的一方。

    順治十三年,李定國和劉文秀、白文選等人將永曆朝廷遷到雲南昆明,這事挑戰了孫可望的底線。順治十四年,孫可望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十四萬大軍征討李定國。結果仗還沒打出感覺,孫可望的部隊紛紛臨陣倒戈,投向李定國。最後,孫可望率領六百多人投向了清軍。

    孫可望投靠清軍後,獲得了“義王”的封號,出於對李定國的憤恨,孫可望將大西軍的機密全都告訴了清軍。清廷從來不是什麼善類,當他們確信孫可望不再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在狩獵中,以誤殺為名射死了孫可望。

    孫可望降清後,李定國雖然執掌了大西軍和永曆朝的大權,但是卻因此陷入了精神困惑中。他對將領們越來越不信任,時時刻刻擔心他們會降清,所以對部下控制的非常嚴。為了避免孫可望降清事件的再一次出現,李定國挾持了許多將領,要他們誓死效忠南明,懷有二心的立即予以誅殺。

    從此,大西軍陷入了一種緊張的氣氛中,大家都互相猜忌,往日那種團結合作的局面很難再看到了。以前的四將軍,現在只剩下李定國。孫可望降清,這個不用說,艾能奇戰死了,劉文秀因為對李定國有功,部下勢力非常大,遭到李定國的猜忌,李定國不放心他一個人在貴州,將他召回雲南。回來後,劉文秀鬱鬱寡歡,不久就病死。

    應該說,這次內亂給大西軍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導致了後來的失敗。

    順治十五年,清軍派出三路大軍攻入雲南,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吳三桂。在三條戰線上,李定國均遭遇了失敗。永曆皇帝帶著文武大臣倉皇逃入緬甸,李定國和白文選也緊隨永曆皇帝進入緬甸,緬甸人派出十萬大軍圍剿。李定國雖然殺出重圍,但沒有救出永曆皇帝。

    此後,清軍一再招降李定國,都遭到了嚴詞拒絕。李定國仍然進行著無望的反清復明運動,得知吳三桂處死永曆皇帝后,李定國怒氣攻心,原本生病的他病情越來越重。康熙元年(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國病逝,臨終給兒子留下遺言:“可以死無全屍,一定不可以投降。”

    由此可見,李定國並不是單純地利用永曆政權,從他的表現來看,他應該是忠心耿耿地擁護南明政權。這種擁護很有可能是一種精神支柱,顯然後期他已經陷入了精神泥淖中。但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李定國堅定抗敵的精神終歸是可欽可佩的。

  • 7 # 一枝青荷

    前言:歷史上,李定國確確實實很厲害。他“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打破了滿清八旗不可戰勝的神話。李定國轉戰湖南、廣西、廣東等地,屢屢打擊清軍;他是南明最為傑出的軍事將領,是最有可能打敗清軍,恢復漢家江山的領軍人物。

    可惜,由於隊友孫可望的猜忌、內訌,鄭成功的自私、觀望,李定國的恢復大計都沒有得到實施,最終,由於南明朝廷的腐朽不堪,李定國抱憾而逝。

    李定國是張獻忠農民軍中的重要將領。在張獻忠犧牲以後,李定國力主進軍雲南、貴州,建立了穩定的大西南反清基地;他提出了聯明抗清的政治主張,隨後,他堅貞不渝,始終忠於南明永曆朝廷。

    1652年,李定國率軍出擊,對清軍實施大反攻。他所向披靡,一路獲勝。在廣西地區,他沉重地打擊了清軍,攻入省會桂林,逼得老牌漢奸、滿清定南王孔有德被迫自殺。隨後,他轉進湖南,在衡陽伏擊滿清八旗精銳,斬殺滿清敬謹親王尼堪。

    一時間,李定國名震天下。史書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遺憾的是,此時主政的孫可望對李定國的功績非常嫉妒,他暗中不斷地破壞李定國的軍事計劃,屢屢使李定國功敗垂成。更為過分的是孫可望竟然想要暗殺李定國。

    在此情況下,李定國離開湖南戰場,進入廣西。他謀劃進軍廣東,與鄭成功聯合出兵,夾擊清軍。收復廣東、福建,進而進軍浙江、江西;收復整個江南。

    但是,鄭成功自私自利,此時正與滿清朝廷談判,沒有響應李定國的行動;致使李定國兩次出兵廣東,都受挫而歸。

    隨後,孫可望妄圖取代永曆帝,自立為帝。李定國接到永曆帝的密信,回師雲南;與劉文秀等人一起挫敗了孫可望的陰謀,穩定了永曆朝廷的局面。

    但是,這次內訌使南明的軍事力量大為減弱;而孫可望在失敗以後,竟然無恥地投降了清軍,把雲南的軍事情報全都報告給了滿清。孫可望的叛變,給南明的抗清事業造成了最大的危害。

    在清軍大舉進攻之時,腐敗的永曆朝廷不思禦敵,竟然向緬甸逃竄。李定國只得率部追趕永曆皇帝。

    清軍如入無人之境,在後面窮追不捨。於是,李定國決定在磨盤山設伏,全殲追擊的清軍。

    清軍即將全部進入李定國的埋伏圈之際,南明文臣盧桂生逃跑、投降了清軍,並且把李定國的伏擊計劃告訴了清軍。

    伏擊戰變成了遭遇戰。但是,李定國屬下的南明軍隊浴血死戰,給清軍以沉重打擊。雙方傷亡都很慘重。

    從此,清軍再也不敢追擊南明軍隊了。

    李定國始終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抗清鬥爭,矢志不渝。

    1662年,李定國得到了永曆皇帝被殺的訊息之後,吐血而死。臨終前,他對部下及兒子說:“寧死荒郊,勿降也!”

    結語:李定國是南明最為出色的軍事將領。可惜,由於南明永曆朝廷的腐朽,孫可望的野心導致的內訌,還有鄭成功的自私觀望,使得李定國的天才軍事規劃無一得以實施;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南明抗清鬥爭的失敗。

  • 8 # 麥冬814

    晉王憂國憂民、忠誠勇敢,為大明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堪稱蓋世英雄,但算不上梟雄。圍新會聽說城內人盡相食,就撤圍而去,在後路上留下一個大Bug,沒有能夠挽救絕世的那種狠性,比不上祖大壽,更比不上後來的長春;在處理孫可望的過程中,不能忍耐而發展自已待其自敗,缺乏梟雄的那種忍人所不能忍。晉王是忠誠的王,是英勇的王,是熱愛這塊土地和土地上居住的人民的王,像新會那樣的刁民狡民,晉王都不忍心加害而寧願委屈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晚明華夏天傾之時,晉王真不是那種能夠存亡續絕、救我家國的絕世英雄,差吾大明的太祖皇帝有萬里之遙!但惟其如此,晉王才如此值得我們熱愛和敬重,因為他有愛、有人性!在他身上,更加能夠映照出我大清的兩腳禽獸率獸食人的豺狼本性!華萊士失敗而死,他為蘇格蘭人民爭到了站著的權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學歷但是有能力的人去找工作和有學歷的人去找工作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