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遺產君
-
2 # 鄢城秀才
同治皇帝,他的年號時怎麼來的?他老爹,不對,應該是皇阿瑪由於長期吸食鴉片早早的就去十三陵報到去了,剩下的孩子都很小,所以他皇阿瑪死後,他的兩個大老婆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共同執政,所以才改元“同治”,從此進入了“太后垂簾、親王輔政”時期
同治在位期間,曾國潘,李鴻章,左宗棠一批重臣還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一系列的農民運動。也辦了一些洋務運動。不過和同治沒多大關係。參政以後的確辜負朝廷上下對他的期望,有人將這段時期稱為同治中興。洋務運動本身也沒有起什麼大的作用。而且太平天國的滅亡是由於它的腐化所導致的,太平天國的滅亡是時間問題。
這位同治皇帝,因為慈禧太后的嚴厲親近慈安太后,很不得親母慈禧太后喜歡,後來又把慈安太后看中的阿魯特氏立為皇后,因此母子之間離心離德,只剩下了權力的爭鬥。而且在上書房時期,穆宗皇帝的堂兄愛新覺羅·載澄引著穆宗皇帝出宮“冶遊”(也就是逛紅燈區),於是性格更加叛逆放蕩不羈。
總評:同治皇帝為大清帝國的第十代皇帝,是在國難中繼位的,也是在腥風血雨中度過自己的上書房生涯的。
做了十幾年皇帝始終沒有擺脫慈禧皇后和恭忠親王奕訢叔嫂的擺佈,只能當一個傀儡。由於慈禧太后過度的嚴厲和慈安太后的過度放縱,進而導致而他個人三觀塑造的失敗。失敗的教育導致一個失敗的皇帝,可以這麼說他的所作所為辜負了臣民對他的期望。這個到死都讀不通順奏章的皇帝,空有一身壯志也只能黯然離世,他的死不會對帝國的運轉有任何影響,而他的陵寢惠陵,也被砍去了神道和石像生……
-
3 # 鳶飛九天2018
同治皇帝在清朝的眾多皇帝中,屬於存在感最為薄弱的皇帝了。他的存在感幾乎全被她的親生母親——慈禧太后所遮擋。如果不是有一個迴光返照般的“同治中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同治皇帝,只知慈禧太后了。
同治帝,名為愛新覺羅·載淳,他是咸豐皇帝的長子,也是唯一存活的兒子。1861年,咸豐皇帝逝世後,載淳繼承皇位,年號同治。同治帝是滿清第十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12帝中壽命最短的皇帝。
同治帝6歲繼位,19歲就已病逝,雖然在位了13年,但在位時間大部分都是未成年時期,再加上他有一位權力慾望極重的母親——慈禧太后,同治僅親政一年就已病逝,因此他既無機會,也無時間治理國家。反倒是在野史中,同治帝大名鼎鼎。
同治皇帝始終生活在他的母親慈禧太后的陰影之下,也始終被兩宮太后當做傀儡。在同治帝之前的九位清朝皇帝,無論能力大小,水平高低,至少勤政和掌控朝堂是沒有問題的。但同治皇帝完全是個悲劇,他幼齡繼位,被兩宮太后視為傀儡,對他的教育更是完全失敗。同治皇帝最可悲的是,他的死甚至對於清王朝完全沒有任何影響。
雖然與同治帝毫無關係,但正是在同治帝在位期間,清廷被迫重用了漢族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陝甘回亂。同時,這些漢族大臣們掀起的洋務運動,使中國初步具有了現代化的工業工廠,也大大延續了清王朝的壽命。
-
4 # 貓眼觀史
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作為清朝的第八個皇帝,在位13年,可是19歲便去世,是清朝所有皇帝裡面去世時最年輕的一位,但是這並不代表同治沒有成就,在位期間,有了“同治新政”,輕工業和製造業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軍事上大力發展兵工廠、教育上培養新型技術人才,一直鼓動國內人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奈何英年早逝,不然後面的清朝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總而言之就是個“大不幸”的人!沒有父愛的人;六歲時父親就去世了!
沒有童年的人;六歲登山皇位,從此再也不能享受該有的童年快樂!
沒有自由的人;從小就被慈禧管的死死的,經常受到責罵,與母后關係差到極致!沒有美好婚姻的人;自己喜歡的女子不能娶,不喜歡的女子母后又逼著自己娶!最後雙方都不快樂,導致自己經常去尋花問柳!
沒有上天眷顧的人;19歲那年就去世,死於天花,最美好的年華,剛剛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卻因為無情的病魔的到來,結束了他的一生。
同治皇帝還是個可憐的人;他的一生沒有幾個知心的朋友,加上從小就心裡有陰影,導致長大後因為討厭慈禧太后執政,乾脆什麼都不管,天天喝酒尋歡。
-
5 # 歷史神秘人
同治是個可悲又行為乖張的人。他出生在皇家,身份尊貴,卻缺少童年的快樂和溫情。作為皇帝,又遇上個專權跋扈的母親,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作為丈夫,自己心愛的皇后和母親關係不好,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最後同治以放浪不羈來排解自己心中的抑鬱,卻得花柳病年紀輕輕就死了,同治的一生可謂失敗又可悲啊!
同治五歲登基做了皇帝,他母親慈禧太后對他寄予厚望,為他安排了豪華的教育團隊為的是培養同治成為一代明君。只是貪玩好動的同治不喜歡讀書,常常敷衍了事。慈禧太后對自己的兒子嚴厲多過溫情,而同治的養母慈安太后卻對同治是百般寵溺。如此失敗的教育,讓同治變得玩世不恭,叛逆乖張,一份奏摺裡面的字都認不全啊!
到了同治16歲大婚,自己選擇的皇后不討慈禧的喜歡,慈禧也處處刁難皇后,讓同治鬱悶不已。到了同治18歲親政了,本以為自己能夠為所欲為,卻沒想到在政務上處處受障礙。滿朝的文武大臣基本上都是慈禧的心腹,什麼政務上的事都要慈禧過問才能處理,這讓同治是非常抑鬱和弊屈。鬱悶的同治想找心愛的皇后排解排解心情吧,慈禧又派人監視自己的私生活希望自己多點開枝散葉,哪還怎麼活啊!既然你們讓我向東,倔犟的同治偏要向西,哪個妃子我都不去了。只是長夜漫漫寂寞難耐啊,已經說好不去後宮了,那就出宮到外面玩唄!於是同治和自己的伴讀兼損友恭親王的兒子一起到外面的青樓酒館遊玩,玩的那是樂此不疲啊!所謂玩多了刺激了總會出事啊,這不19歲的同治就患上了花柳病,這種病在當時可是治不了啊!慈禧得知後,那是悲憤交加啊,自己所有的期望和寄託都破滅了,難道人到中年自己再一次變成孤單一個人了!最後的慈禧放棄了自己的兒子,也放棄了心中最後的念想,只留下對權利的追逐。慈禧用不到幾天的時間,就安排好了自己再一次垂簾聽政的佈置,孤獨痛苦的同治在寒冷的夜裡死去,離去的時候他是否後悔自己的行為還是可憐自己有一位強勢的母親,這就誰也不知道了。19歲的同治死後,慈禧立年幼的光緒做皇帝,自己再一次垂簾聽政,慈禧徹底成了孤單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溫情,只有對權力的慾望!
同治是悲哀的也是失敗的,因為他的一生參雜了太多的權力算計,自己沒有辦法去處理,一味的對抗和叛逆導致了自己人生悲慘的結局。怪自己還是怪強勢的慈禧,誰也不知道了!
-
6 # 古今通史
性格懦弱而容易自暴自棄的孩子,在無法抗爭的情況下,他也只能如此。
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第一身份——慈禧太后的親兒子。
再看“同治”的由來——同治帝繼位的時候還小,當時有東、西兩個太后共同“攝政”,或者說共同監護皇帝,故年號“同治”,意思差不多算是“共同整治”,呃~壓力好大呀。
為什麼這麼介紹呢,因為這就是載淳這一生的悲哀,也是能讓人快速記憶人物的方法,畢竟同治皇帝的存在感偏低。
一生最大的傳奇,同時也是一生最大的懸疑,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竟然是——同治帝究竟是得天花死的還是患梅毒而亡。
沐浴政績的光芒,而光源卻是包括他母親在內的兩宮和朝臣,合著也沒同治皇帝什麼事。
知道這些以後,那現在我們來正式介紹一下:愛新覺羅·載淳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即,慈禧)。
同治同治,到底是多少人“共同整治”咸豐帝去世後,6歲的載淳即位,擬定年號“祺祥”(後,同治),載淳嫡母鈕祜祿氏和生母葉赫那拉氏並尊為皇太后。
“同治”含義可做四種詮釋:
一是兩宮同治;
二是兩宮與親貴同治;
三是兩宮與載淳同治;
四是兩宮、載淳與親貴同治。
總之,同治皇帝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同治。
在同治皇帝繼位之初,有三大陣營“瓜分”了本屬於同治的皇權,雖然當時同治帝年紀也確實太小,不堪重任,但除八大輔臣外,我個人認為權利分化其他勢力的都是不正常卻也無可奈何的。
第一股勢力——大家耳熟能詳的慈禧,外加被某些影視劇過分美化、超級厚道的慈安。
第二股勢力——咸豐定的顧命八大臣,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贊襄政務,也就是輔政。
第三股勢力——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祺祥政變中為後宮奪權立下汗馬功勞。
祺祥政變後,權利這個勝利果實被瓜分的情況一目瞭然,兩宮垂簾聽政,親王奕訢輔政,各得其所。(顧命八大臣中,肅順斬首;載垣、端華賜死;另外五大臣則被革職或充軍。)
同治皇帝很有意思,因為慈禧的性格有些扭曲,並且脾氣也大,所以同治皇帝跟親孃慈禧好像也不怎麼親,倒是和脾氣稍順的慈安比較親近一些,慈安提議以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為皇后,慈禧主張以侍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為皇后。載淳本人喜歡前者,載淳便以阿魯特氏為皇后,富察氏為慧妃。
婚後,同治也沒太注意慈禧的感受,慈禧寡居多年,就這麼一個親生兒子,這個兒子不單選皇后不聽自己的,婚後還娶了媳婦忘了娘,見天的就和阿魯特卿卿我我,慈禧看到眼裡,氣得也是不行不行的,最後同治臨死的時候慈禧好懸當場給阿魯特用刑(阿魯特吞金後搶救成功,又被慈禧直接賜死,真是恨毒了阿魯特)。本已想著逐步交出的權利,自然也是不給了,對她而言,這個兒子讓她很寒心。
所謂的“親政”後,慈禧的皇后人選,同治他不聽話,慈禧修頤和園的主意,他倒是積極支援,結果出奇精確的捅中了馬蜂窩,不分派系,朝堂上是反對聲一片,靠募捐?誰敢理他,即便貪的跟和珅似的,誰會傻瘋了把自己暴露出來·掏錢修園子呢。
同治在位期間的政績我就不寫了,因為不能對號入座,瞎耽誤工夫。本來這些政績與同治就沒什麼關係,還寫出來耽誤大家時間幹嘛。
十二月初五(公曆1875年1月12日),載淳逝於養心殿,享年19歲。死因:在沒有定論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傾向和見解,我傾向於——同治死於梅毒。歷史學家蕭一山在他1923年所著的《清代通史》裡,也再三強調了同治帝就是死於梅毒。另外,同治皇帝主治御醫李德立的兩位曾孫李鎮和李志綏分別撰文稱,祖上口傳秘聞,同治帝死於梅毒。
-
7 # 歷史哨聲
同治的年號意思是兩宮同治的意思,因此在同治帝18歲親政前的治理政策,都是兩宮太后的共同決定,和同治帝沒有多大關係,同治帝在這個期間都是跟隨李鴻藻學習。
因此要評價同治帝這個人,只能用同治帝親政後的行為來評價。親政前的措施,和同治帝無關,不代表他的思想和行為。
1862年同治帝即位;
1872年9月同治帝大婚;
1873年1月同治帝親政;
1875年1月,同治帝去世。
即同治帝真正的親征時間只有2年時間。在同治帝親政時期發生的大事有:
1874年的臺灣牡丹社事件及後續的中日北京專約;
1874年同治帝下令重審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同治帝進行圓明園修復工程,但遭到大臣反對,最後在被慈禧太后下令停工。
同治帝的功過:
功勞:
在處理臺灣牡丹社事件上手法較為成熟,有禮有節;
牡丹社事件後,下令全面開發臺灣,全面在臺灣增設府縣,將臺灣生番納入大清管理範圍之內;
下令重審楊乃武和小白菜案,重新整理西方人對大清司法系統的觀感;
過錯:
在中日北京專約時預設琉球國為日本領土;
不顧財力,一心要修復圓明園,而目的和光緒帝時的頤和園一樣,只是想讓兩宮太后退休好讓自己獲得大權獨佔。
同治帝在親政一年後因為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等王公大臣的節制,不能做到大權獨攬而對治理意興闌珊。
其實客觀的說,同治時代可以說是清朝時期各派勢力制衡最均衡的時期:兩宮太后、同治帝、王公大臣、曾國藩等漢人大臣等形成了大清權力制衡的最佳時期。同治帝一心想要大權獨攬,不甘心實現同治模式,荒廢朝政,最後因為梅毒而死,也是他可悲之處。
本來他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一念之仁,卻成為了風流花下鬼!
從同治帝處理日本攻打臺灣生番的牡丹社事件的手法,和光緒帝處理甲午戰爭手法,同治帝的治理手法比光緒帝更為圓滑、更成熟。如果同治帝能夠接受兩宮太后、王公大臣、地方漢人大臣這三方勢力相互制約的同治事實,他就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披得大帝。
《清史稿》對於同治帝也有惋惜之意:
“泊帝親裁大政,不自暇逸。遇變修省,至勤也。聞災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藉使蘄至中壽,日新而光大之,庸詎不與前古媲隆。顧乃奄棄臣民,未竟所施,惜哉!”
-
8 # 青竹小築
同治皇帝應該是大清王朝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帝啦!6歲繼位,17歲親政,19歲就拜拜啦!在在位這十幾年裡可以說是大事不斷,從平定太平天國,捻軍到回民叛亂再到如火如荼的洋務遠動,可惜和同治皇帝都沒什麼關係,因為他有一箇中國曆史上非常強悍的母親---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強硬的,所以對同治同治管的就比較嚴厲。可以理解,母親對兒子望子成龍嘛,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最優秀的,加上性格所致,導致慈禧對同治就沒什麼笑臉,全是呵斥!孩子嘛,都有叛逆期,所以同治非常不喜歡親生母親慈禧,但卻很喜歡慈安太后,因為慈安比較溫柔,同治認為這才是母親應該的樣子!這個事慈禧很生氣!
同治17歲該結婚選皇后啦,那時候全是父母包辦,找幾個女的讓皇帝選。慈禧選的是富察氏,慈安選的是阿魯特氏。慈禧非常不喜歡阿魯特氏,因為他姥爺是瑞華,當年的顧命八大臣之一,最後讓慈禧給殺啦!但慈安既然選了,也不能不給面子呀!就讓同治自己選擇隨是皇后,同治豪不猶豫的選了阿魯特氏。(看畫像阿魯特氏長的還挺好看)阿魯特氏成為皇后,富察氏成為貴妃,這回慈禧更生氣啦!
婆媳關係要是不好,這個家庭肯定不穩定,慈禧經常找皇后的麻煩,給她穿小鞋。她怕萬一皇后懷孕再生個皇子,母以子貴,對她的權力有威脅。她就不讓同治和皇后同房,總讓同治和貴妃多親近親近!那同治肯定不能聽呀,慈禧一讓和貴妃親近,同治就就找個地方自己睡覺去啦!而慈禧對皇帝的私生活是越管越寬,最後應該是給同治管急啦!這倆女的我都不去啦!我出去找!從此以後同治就天天晚上微服私訪,各種煙花柳巷是轉了個遍!周星馳演的《九品芝麻官》裡的皇帝就是同治!不到兩年時間,同治皇帝就一命嗚呼啦!
清宮檔案記載同治死於天花,民間更多流傳的是同治死於花柳病,也就是梅毒!說是御醫沒看出來是梅毒,按照天花給同治皇帝治的病,結果給同治治死啦!還有一種比較危言聳聽的說法,說是慈禧知道同治得的是梅毒,但她恨這兒子,就授意御醫按天花治,把同治害死啦!不管怎樣吧,反正同治是死啦!同治短暫而充實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啦!(他死後,慈禧就把皇后阿魯特氏給處死啦!據說阿魯特氏死時已經懷有3個月身孕啦)
-
9 # 青年史學家
同治皇帝是咸豐皇帝與慈禧太后的唯一一個兒子,6歲登基成為皇帝,在位13年,19歲的時候突然暴斃,在清朝入關後的十位皇帝中,同治皇帝是相對知名度較低的一位,或許是在位時間太短的緣故,除了死因中關於梅毒致死的流言之外,後人對於同治帝並沒有其他的印象。那麼,就是這樣一位低知名度的皇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同治帝即位之後,慈禧太后對他管教極嚴格,或許這是慈禧太后獨子的原因。因為年少,同治皇帝一直沒有親政,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兩宮垂簾聽政。因而,在同治帝的一生中大多數時候都不是為人所熟知的。
到了17歲的時候,同治皇帝親政,親政之後,同治皇帝決心要重修圓明園,不過此舉遭到了群臣的反對。不過後來還是修了頤和園,同治帝之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擺脫慈禧太后的束縛。
因為在朝中受到了許多掣肘,因而同治皇帝開始放縱自己,縱情於京城的暗娼衚衕,最終得了梅毒而死。從其短暫的一生來看,同治皇帝是一個非常可憐的人。
-
10 # 歷史大學堂
晚清的政壇風雲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咸豐十一年,辛酉政變驚心動魄的絕地反擊大戲落幕,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改變了大清王朝執政格局。好不容易耗到同治十二年,皇帝十八歲親政,兩宮太后退居幕後。然而,同治十三年,剛剛親政不久的年輕皇帝駕崩,這給本就雲譎波詭的大清政壇又增添了一份動盪不安之因素。
同治皇帝年紀輕輕究竟是得了什麼病而駕崩的呢?官方給出的答案是同治皇帝得了天花而死,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同治皇帝是因天花而死。根據一些也是記載,同治皇帝是死於梅毒,尤其是史學價值很高的《花隨人聖庵摭憶》都這麼記載,那就讓人不得不有幾分信了。那麼,號稱後宮佳麗三千人的年輕皇帝怎麼就能害上了這個糗病呢?
這事兒還得從同治十一年,皇帝選秀大婚說起。
圖1 愛新覺羅·載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據說權力這個東西能讓人“迷戀”到忘乎所以,一旦擁有怎麼也不肯放棄,慈禧太后就是這權力迷戀者之一,她以各種理由儘量推遲皇帝兒子親政時間。儘管慈禧不情願,但是終歸皇帝會長大,總是要親政。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已經十七歲了,兩宮太后決定為皇帝配婚並歸政皇帝,但是就在選擇皇后的時候,兩宮太后之間產生分歧,慈安太后傾向於蒙古正藍旗出身的阿魯特氏,而慈禧卻認為年紀較小的富察氏更加中意,而同治皇帝本人比較喜歡阿魯特氏,阿魯特氏比同治皇帝長兩歲,而富察氏此時也就是14歲的小女孩,所以同治皇帝選擇阿魯特氏也正常。再加之阿魯特氏出身確實比較高貴,祖父賽尚阿是咸豐朝大學士,父親崇綺更是大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狀元,並且這阿魯特氏還和慈安太后有親戚關係,所以慈禧太后也不好堅持就點了阿魯特氏為正宮皇后,富察氏為慧妃。
然而同治皇帝的婚後生活並非如意,據說由於慈禧太后不喜歡皇后阿魯特氏,就以祖宗家法和母親淫威限制同治皇帝去皇后處,同治皇帝剛剛親政,不敢與把持朝政多年的母親對抗,所以只好勉為其難地服從命令。同時,由於同治皇帝從小就是皇帝,養尊處優而養成了恣意妄為的性格,而且朝政之事都是母親和六叔恭親王奕訢處理,自己根本不用過腦子,成為擺設讓皇帝很不爽,於是在皇宮之內生活不如意的皇帝,開始琢磨“逃”出紫禁城玩“大”的了。
圖2 同治皇帝的婚禮
京城王公大臣家中從來都不缺少紈絝子弟,恭親王奕訢的長子載澄就是之一。由於載澄年紀與皇帝相仿,再加之其父親恭親王的身份,自然有機會出入皇宮。一來二去,皇帝載淳和他的堂兄弟載澄這兩個臭味相投之人,因為共同愛好走到了一起。
有了載澄的帶領,年輕皇帝可謂是“見了世面”,原本禁錮在深宮之內的皇帝哪裡能夠抵禦這燈紅酒綠的誘惑,於是這哥倆兒是經常出入花街柳巷,過著花天酒地的快活生活。開始的時候,花街柳巷的老鴇妓女不知道載淳的身份,時間長了據說不少人知道了皇帝的身份,但是這位“公子哥”出手闊綽,於是誰也犯不上捅破這層窗戶紙。除此之外,這哥倆兒對於良家婦女也不放過,據說這載澄對年輕寡婦很感興趣,想盡辦法也要得手,因此經常有尋常人家的人婦找到貝勒府(載澄為貝勒爵位)討說法,而載澄就是給錢了事,任由五百還是一千兩銀子,要多少就給。因此竟有不少少婦,故意將自己丈夫藏匿,“釣魚”載澄上鉤,完事兒就去找到載澄訛錢。相信皇帝載淳在跟載澄混跡之時,這種事兒恐怕也是沒少幹。
圖3 奕訢晚年照
畢竟載淳是皇帝,他的如此種種荒誕行為不可能不為人知。所以在得知皇帝背道離經之行徑之後,大臣們紛紛上奏摺勸說皇帝改邪歸正。因為此事關係到自己兒子,所以起初奕訢沒有直接勸諫,但是皇帝對於這些逆耳忠言置之不理,對於指責自己錯誤行為拒不承認,來個看你們能怎麼著的態度。面對皇帝不知悔改的態度,奕訢坐不住了,這次聯名十位重臣,以勸說皇帝“停罷修圓明園和停止不務正業的荒唐行為”為目,一同勸諫,其中包括惇親王奕誴、醇親王奕譞再加上自己,三位皇帝叔輩親王,絕對是重諫。
面對“來勢洶洶”的勸諫團,同治皇帝實在無法拒絕,勉為其難地召見了朝廷中流砥柱的這老幾位,整個勸諫過程印證了上述皇帝荒誕行徑,也反應出同治皇帝頑劣不成器而難堪大任。
圖4 和碩醇親王,即奕譞(1840年—1891年)
惇親王奕誴年齡最長資格最老,率先發言,但是奕誴僅說了個開場白,勸諫書就被皇帝摔倒了地上。奕訢見此情形,撿起勸諫書繼續朗讀,沒想到皇帝直接回應奕訢“我將此位讓於爾如何?”這讓在場眾大臣無不驚愕,被皇帝一句話全乾蒙圈了。大學士文祥和醇親王奕譞伏地慟哭,勸諫皇帝萬不可拿皇位如此兒戲。最後沒辦法,奕訢將皇帝的種種不齒的卑劣行為,以發生時間以及地點一五一十地陳述,皇帝自以為這些是秘密行動無人知曉,現在已經暴露,便追問奕訢如何知曉,奕訢沒辦法只好承認是自己兒子載澄招出來的。面對事實且證據確鑿,同治皇帝自知理虧無法狡辯,便恨恨地勉強接受了大臣們的勸諫。
但是同治皇帝一直對奕訢懷恨在心,就在勸諫沒過幾日,就“無緣無故”地下了一道諭旨,剝奪奕訢“鐵帽子親王”爵位降為郡王,仍在軍機處行走,同時一併將載澄郡王銜貝勒爵位擼掉,這明顯是在報復奕訢父子,作為一位成年皇帝行事如此魯莽且手段之low,可見同治皇帝確實夠“昏”。這道諭旨一下,年輕皇帝簡直是要作死,沒等群臣反對,兩宮太后就坐不住了。在兩位母親的批評指責之下,同治皇帝不敢造次。就在罷黜諭旨剛下發的第二天,又趕緊下發了諭旨,恢復了奕訢和載澄的一切爵位與職務。
這場因勸諫而引發的一場宮廷鬧劇,總算是在兩宮太后的干預下告一段落。之後載澄再也不敢勾搭皇帝出宮瞎混,當然此時皇帝的健康狀況也搞不起來了,因為沒過半年皇帝就翹了辮子一命嗚呼。
圖5 清朝軍機處內景之一
還是回過頭來說同治皇帝得了什麼病而死,其實從載澄這也能看出端倪。載澄是奕訢的嫡長子,載澄一生只娶了一位嫡福晉,沒有其他側室妻妾,而且28歲也死了並且也沒留下一個子嗣。據說載澄在病入膏肓之時,奕訢去看了兒子一眼,匆匆看了一眼臨走扔下了一句絕情之話:“你早就該死了。”作為一名父親,如此絕情不合乎常理,原因不言而喻。而導致載澄失去生育能力,就是因為沾染Xing病而導致。因為載澄是嫡長子,按照祖制是要承襲恭親王爵位的,因此過繼老二載瀅長子溥偉為子,奕訢的“鐵帽子”不是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孫子溥偉。
那麼為什麼同治皇帝無法治癒呢?其實皇帝的病要是對症下藥也不至於致命,再怎麼說皇帝的醫療條件絕對是無人能比。問題就是皇帝使用什麼藥物是要有史官和御醫記錄入檔的,也就是說皇帝得了什麼病,後人只需要從御醫用藥上就能夠知道一清二楚。正因為御醫給同治皇帝開的藥方全是醫治天花,才能夠和同治皇帝官方死因對得上。倘若這藥方果然對症同治皇帝很可能不至於這麼早死,因為當時醫治天花病的水平照比清初提高很多,天花已經不再是絕對的不治之症。
圖6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
難道是御醫們誤診?果真御醫們這都能誤診那就真該殺頭了,而且御醫是一個團隊,不可能集體誤診吧?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御醫們明知皇帝得了什麼病,但是硬是不敢對症下藥。御醫們哪來的這麼大膽子?能指使御醫這麼幹的人恐怕只有慈禧太后了。換句話說,慈禧太后為了儲存皇家顏面,甚至為了自己之後能夠重新把持朝政權柄,不惜犧牲自己唯一的兒子。權力對於慈禧太后人生意義之重大,可見一斑。
從各方面資訊分析,同治皇帝因害天花而死的可能性極小,官方記載也只是為了掩人耳目欲蓋彌彰而已。
在年輕皇帝還沒嚥氣之時,關於這皇位繼承之事就已經被提上日程,慈安太后從皇位宗祖規制方面提議了幾位候選人,但是最後都被慈禧否決。其實慈禧心中早已有了合適人選,在以陰謀和套路導演設計之下,走完了形式過場流程之後,醇親王奕譞的長子載湉以文宗咸豐皇帝為過繼子的身份繼承大統,即光緒皇帝,也就是說載湉繼承的是咸豐皇帝的皇位不是同治皇帝的,這樣兩宮太后還是皇太后,還可以繼續垂簾聽政。朝廷政權又“合情合理”和“如願以償”地回到了兩宮太后手中,其實也就是回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中。
文:王金百
回覆列表
同治皇帝即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清朝第十位皇帝。六歲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歲得了花柳病駕崩,是清朝十二個皇帝中去世最早的。 同治帝在位期間設立總理衙門,這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第一個專門處理外事的中央機構,以應對日益棘手的中日、中俄關系。開展“洋務運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等地興辦洋務,開辦軍工企業,建立了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江南製造總局,開辦外國語學校,培養洋務人才。同治十一年,三十名幼童赴美留學史稱“幼童出樣”,他們學成歸國後,在各行各業都出類拔萃,成為響噹噹的國之棟樑。他還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重臣鎮壓了當時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
這些成就好像與同治皇帝沒有什麼關係,他那時還小,只知道看春宮圖,其他的不是他關心的重點。身體被掏空了,自然就不會長壽。他十九歲去世,在位十三年無所作為,他在位期間,兩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昕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他的八子命好,那麼多人在真心幫他,內政外交沒有大的起伏,出現了難得一時的“同治中興”。他只是個傀儡,活在別人的影子下面,成為他人的犧牲品,等到他想要有所作為的時候,上天又不厶允許,沒有那個命啦,嗚呼哀哉,同治帝,認命吧。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