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郭子驛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簡稱三聯書店)是一家有悠久歷史的出版社。它的前身是現代新文化運動的先輩鄒韜奮先生等人在上海創立的三家書店,即成立於1932年的生活書店、1935年的新知識書店和1936年的讀書生活出版社。在三、四十年代,它們都是著名的進步書店。1948年10月,三家書店在香港合組而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51年起,三聯書店一度與人民出版社合併。1968年1月起,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成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直屬的綜合性出版社。2002年4月,成為中國出版集團的成員之一。

  • 2 # 喜歡彈古典吉他的大叔

    一家有悠久歷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鄒韜奮、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創立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歷史沿革

    三聯書店的前身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於中國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發行機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

    生活書店成立於1932年7月,創辦人是鄒韜奮、胡愈之、徐伯昕等,前身是創辦於1925年的《生活週刊》。讀書出版社成立於1936年,創辦人是李公樸、艾思奇、黃洛峰等,前身是1934年創刊的《讀書生活》半月刊,1937年更名為讀書生活出版社。新知書店成立於1935年,創辦人是錢俊瑞、徐雪寒、華應申等,前身是《中國農村》月刊。

    從1928年6月《生活》週刊社開始出版圖書,至1948年10月三店正式合併為止,三店共出版圖書2000餘種,先後共編輯出版期刊約50種。三店先後在上海、漢口、廣州、西安、香港等地開辦過百餘家分店。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慶的生活、讀書、新知三店合併。1948年10月三家書店全面合併,在香港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管理處。1949年3月,總管理處遷至北京。

    1951年8月,三聯書店併入人民出版社,仍保留"三聯"名義出書,按需要出版"非馬列"或"力圖運用馬列但還不純熟"的著作。1954年4月,三聯獲中央批准有了自己的編輯室,下轄中國歷史、外國曆史、地理等六個編輯組。

    1979年,《讀書》雜誌創辦起。

    1986年1月1日,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

    80年代以來,出版界面臨著巨大的市場誘惑,書店始終保持三聯版圖書的品位和特色,同時對開拓和發展市場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成立了三聯讀書俱樂部,恢復了《讀書》雜誌和《生活週刊》,創辦了《愛樂》雜誌。

    自2003年年底以後,三聯書店的運營出現了與"三聯傳統"不協調的聲音,為了經濟利益大量出版教材教輔圖書,違反國家規定,以一號兩刊形式發行《三聯財經競爭力·人才與財富版》、《讀書·中國公務員》兩本雜誌,與雜誌原有的學術品位大相徑庭。三聯書店主要領導人的行為引起了公憤,眾多員工為此聯名起草公開信,表達了他們對"三聯"現狀及前景的憂慮。

    2004年3月一號兩刊的違規操作及員工公開信經媒體報道後,三聯風波在學術界、出版界引起巨大震動。楊絳、陳樂民、許紀霖、葛兆光、陳平原、資中筠、邵燕祥等作家學者先後不約而同地寫文章回憶老"三聯",以另一種方式表達了對"三聯風波"的看法和關注。

    2004年4月,北京萬聖書園、上海季風書園等全國42家民營書店聯名遞呈《致三聯書店暨中國出版集團的公開信》,要求對三聯書店總經理兼總編輯進行"彈劾",此舉引發了中國文化界的"三聯保衛戰"。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9月14日三聯書店召開了全體員工大會,正式宣佈總編輯汪季賢調離,歷時180天的"三聯保衛戰"宣告結束。

    機構設定

    三聯書店實行總經理負責制,總經理為法定代表人。設副總經理、副總編輯若干名,履行總經理委託的相應職責,協助總經理工作,並對總經理負責。

    設黨委,其主要職責是保證、監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參與店內重大問題的決策,負責黨的建設、民主黨派、工會、共青團等方面的工作。

    內設學術出版中心、文化出版中心、大眾出版中心、綜合編輯室、三聯書店旅行出版中心五個圖書編輯部門和《讀書》、《三聯生活週刊》、《愛樂》、《競爭力》四個期刊編輯部門,以及總編室、美編室、出版部、發行部、市場推广部、圖書審讀室、資訊科技與數字出版部、版權部、總經理(黨委)辦公室、人力資源部、財務部、行政部、韜奮圖書館。下設一個二級單位韜奮圖書中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盃李盈瑩八連發,會不會讓南韓隊從此患上“恐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