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神視角
-
2 # 陳悅漫步海邊
元世祖忽必烈時代發兵攻打日本,最初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日本對元朝的通好要求置之不理,態度強硬。
元王朝在1259年迫使高麗王朝歸順後,即開始注意到日本,之後屢次遣使前往日本通好,日本均不加理睬,“拒而不納”。忽必烈由此日益對日本產生敵意,經向日本下最後通牒仍無效果後,在1274年任命鳳州經略使忻都為徵東都元帥,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為右副帥,劉復亨為左副帥,率領蒙漢、女真以及高麗都督使金方慶率領的高麗軍,共計2萬餘人,動用大小戰船900艘,於當年十月三日從北韓半島的合浦出發,首先攻陷對馬,而後在十月十九日從博多灣登陸,攻入日本九州,由於日本採取堅壁清野態度,元軍攻入日本後補給困難,徵東都元帥忻都決定全軍撤回,十一月二十七日登船,結果遭遇颱風,全軍損失慘重。
第一次東征日本不了了之後,忽必烈對日本可謂咬牙切齒。而此時的日本竟開始騷擾北韓半島沿海,1281年忽必烈又發動了第二次對日本的東征。
當次,元軍由兩部分組成。一部是忻都、洪茶丘率領的蒙古、高麗、漢軍4萬人,直接從北韓半島渡海攻向日本。另一部是范文虎、阿塔海、李庭率領的歸附元朝的南宋軍隊10萬人,從浙江定海等地攻向日本。此次東征,陸上元軍仍然接連戰勝日軍,但是又遇到了難以獲得補給的問題,而停泊在海上的船隊再次遇到颱風損失慘重,最終船隊棄軍而回,扔下已經登陸日本的部隊撤退,在日本島上的元軍處境悽慘,數萬被俘者中,蒙古、高麗和華北的漢軍全部被殺,南方的漢軍則執以為奴。
-
3 # 漂亮獅城
因為日本拒絕臣服蒙古!那時的蒙古就好比現在的美國,那時也沒有國際法這種東西,不臣服就必然是戰爭!蒙古屠城是家常便飯,像南京大屠殺這種事,蒙古人幹了無數次,沒有絲毫愧疚和不安!不臣服就打到你服,只是蒙古沒有成功而已!
-
4 # 歷史中的故事
元世宗忽必烈為何兩次攻擊日本,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元世祖忽必烈時代發兵攻打日本,最初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日本對元朝的通好要求置之不理,態度強硬。
第二個是,蒙古人佔領北京之後,即此而獲得更大的野心與勇氣,相信海洋也能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恐怕正式因為這種天性中的豪放成吉思汗,及其後裔締造空前絕後的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
元朝做了別的朝代,沒敢做,甚至沒敢想的事情,先後於1274年和1281年兩次跨海東征日本,尤其第二次分別同北韓和舟山群島出發,總兵力達14萬人船支共4400艘,被稱為“近代世界登場以前最大的渡海部隊。”
-
5 # 小油瓶侃歷史
小油瓶認為忽必烈攻打日本是由下面幾大因素綜合決定的
(1)日本人認同正統中原文化自唐朝以來,日本特別仰慕中原的文化,日本的掌權者會定期潛使朝拜中原的君主,甚至包括遼國、金國和南宋,但是對於這個新興了草原來的王朝,以武力征服中原的忽必烈,連日本人都認為他們為蠻夷文化。
圖為唐朝時日本留學生渡海來華情景
(2)當時的日本自恃擁有武士階層和與中國相隔的大海有恃無恐當時的日本皇室大權旁落,權利掌握在鎌倉幕府手裡,幕府首領北條時宗並不打算順從蒙古,自恃擁有驍勇善戰的武士階級,憑藉偏居大洋,易守難攻的日本列島,拒絕了忽必烈的朝貢要求。
(3)日本是除南宋之外僅存的未對忽必烈臣服之地蒙古自成吉思汗開始,便以對外征戰劫掠為目標,往北征服了阿里不哥,往西是蒙古其他汗王的地盤,往東協助高麗國平定了叛亂,往南剛剛在襄陽大敗南宋,而日本一直與南宋開展貿易活動,擊敗或者日本臣服,是擺在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忽必烈的下個選項。
(4)日本人兩次漠視、無視、拒絕的態度第一次忽必烈派遣了使團前往日本,並帶來了忽必烈的信函,忽必烈在信函中提到日本天皇只是個小國國君,幕府政權乾脆也直接把蒙古使者遣送回國,連隻言片語也不回覆。忽必烈被日本人的傲慢搞得心煩意亂,如此彈丸之地竟然公然蔑視他和他的大元王朝。在決定動武之前,他選派了特使趙良畢再次前往日本,結果連覲見日本天皇的請求都被粗魯拒絕,還把他們驅逐出境。趙良畢回到中國後,向忽必烈彙報了日本的國情,以及自己所收的恥辱,打狗還看主人呢,這次徹底激怒了忽必烈。
(5)第一次對日作戰部隊全為高麗降兵忽必烈是在處理完高麗國叛亂之後,才發動的第一次攻日作戰,第一次對日作戰的部隊都有哪些呢?女真軍、高麗的屯田軍、水軍共計1萬5千人,這麼一隻代表蒙古的軍隊,卻全無一個蒙古人,全是降兵,戰鬥力可想而知,這隻軍隊在日本的博多灣登入,日本甚至都沒有動用幕府的軍力就將他們殺得丟盔卸甲,然後又遇到了颱風,全軍覆沒。
可見忽必烈利用這些叛軍對日作戰有兩個目的,一來是為了教訓日本徵服日本,二來可以消耗了大量的叛軍。
(6)第二次對日作戰部隊主力為投降的南宋軍隊1789年,崖山一戰,南宋徹底滅亡,一大批投降的南宋軍隊成為了元朝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僅過了2年,1281年,忽必烈發動了第二次的對日作戰。這一次元兵分兩路,一路是忻都、洪茶丘的軍隊四萬人,其中高麗士兵2.7w,蒙古僅1w,第二路則以南宋降軍為主的江南軍,有10w人,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偌大一直艦隊又碰到了颱風,剩餘部隊都被日本殺死,部分成為了日本人的奴隸。
可笑的是,江南軍出征時,攜帶最多的是農具,這就是說哪怕他們打贏了日本,忽必烈也沒想讓這10w人回來,全部仍在日本種地。
綜上所述,日本的蔑視態度、自己的征服欲、消耗數量龐大的叛軍,這三大因素才是忽必烈攻打日本的根本原因
-
6 # 香茗史館
元朝先後兩次攻打日本,但卻均已失敗而告終,由於兩次元軍的失敗均與暴風雨相關,反而使得“神風”這個詞語在日本廣為流傳。那麼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呢?簡單來看,似乎是源於日本對元朝的不友好,由於對忽必烈伸出的橄欖枝不屑一顧,從而惹惱了這位帝王。而我則認為這是由於忽必烈蒙古式外交的一種體現。
忽必烈對日本的兩次遠征均已失敗告終。1264年,高麗正是向忽必烈表示臣服,而高麗國王王禃則在忽必烈的幫助下,最終擊敗了高麗國內的武將權臣,結束了高麗近百年的武臣政權。
而早在1265年,忽必烈便在高麗人趙彝的鼓動下,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對方來朝。然而並未獲得迴應。1270年,忽必烈再度派遣藩邸重臣趙良弼前往日本,結果趙良弼前後在日本滯留三年,不但沒能見到日本國王,就連掌權的幕府將軍也沒有見到,只得無功而返。
△趙良弼
1273年3月,由於襄陽城的陷落,南宋防線徹底崩潰,元朝大軍開始大舉攻向南宋腹地,這樣的情況允許忽必烈抽出一部分兵力開闢第二條戰線對日作戰。在多年外交嘗試失敗的情況下,忽必烈於是決定教訓教訓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
1274年10月底,忽必烈派遣由蒙古人、女真人、漢人、高麗人和少量回族人組成的近三萬聯軍,以蒙古將領忻都為統帥,以高麗將領洪茶丘和女真將領劉復亨為副將,乘坐300艘大型戰船和400至500艘小型戰船殺向日本。得知元軍來犯,鎌倉幕府任命太宰少貳和九州島的鎮西奉行武藤家族為日軍的最高統帥,率領由幕府軍隊、各藩藩兵和武士組成的軍隊進行抵抗。
△元朝兩次進攻日本路線
由於日本方面此時並沒有統一的政權,因此面對元軍的進攻節節敗退,先是輕易掃蕩了馬島和壹岐島上的日均,此後兵分三路在長崎附近登陸,並一路勢如破竹深入九州沿岸,然而就在元軍眼看勝利就要到來之際,一場被日本人稱為“神風”的秋季風暴突然襲來,導致元軍大部戰船被毀,元軍幾乎全軍覆沒,倖存的元軍就此返回高麗,第一次遠征日本以失敗告終。
1281年,在徹底消滅南宋之後,忽必烈再度將目光瞄向了日本,他以譴日使臣杜世忠被殺為由,開始第二次對日本發動進攻。六月,元軍兵分兩路,忻都、洪茶丘率兵四萬,由高麗金州合浦渡海;阿剌罕、范文虎率江南兵十萬由慶元、定海渡海,然而由於阿剌罕出兵前病死,范文虎便成為了江南軍的實際統帥。
△范文虎打仗不行,逃跑一流
同年七月,兩路元軍先後抵達日本鷹島、平戶島一帶,本應立即進攻日本大宰府,但不知為何遲遲沒有發兵。8月1日,這支龐大的艦隊又遭到颱風襲擊,戰艦破損嚴重,士卒溺死過半。而擅長逃跑的江南軍統帥范文虎再度“僥倖”逃生,他抱船板漂流海中,被部將張禧救起。
張禧建議范文虎置之死地而後生,繼續進兵,然而善於逃跑的范文虎理所當然的放棄了這個建議,於8月5日擇堅船遁逃,棄數萬士卒於鷹島,取道高麗回國。8月7日,日軍攻鷹島,元軍因將領遁逃,慘敗,大部分被殺,餘者二三萬被俘。
△“神風”就此名揚日本
忽必烈兩度派大軍攻日,結果兩度因風暴而慘敗,如果說第一次有元軍輕敵的情況,那麼第二次完全就是不善水戰、不懂海事的體現。
忽必烈為何要進攻日本從表面情況來看,似乎是由於多次派遣使臣前往日本均無果造成的,實際上這是蒙古式外交的一種體現。
△胡軍版忽必烈
表面原因:由於前後多次派出使臣前往日本,均無功而返,是忽必烈討伐日本的直接原因,尤其是藩邸重臣趙良弼前往日本,不僅沒有見到日本國王,甚至被當地藩臣以武力威脅討要國書。日本自隋唐以來,便一直和中原政權保持著良好的往來,如今忽必烈主動伸出橄欖枝,卻被日本方面無視,這自然讓忽必烈惱怒不已。
深層原因:忽必烈雖然是蒙古貴族中,較早主張漢化的,但這並不能徹底改變他作為蒙古人對外侵略擴張的本性。這在其處理對外交流方面體現無疑,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政權對周邊國家大多以保持懷柔政策,很少主動發動進攻,將其地盤納入統治。但蒙古人則不同,自從其崛起以來,便堅持不斷對外武力擴張。此時的日本基本處於混亂的內戰狀態,天皇本就是個空架子,北條家族所掌控的鎌倉幕府才是日本的實際掌控者,但此時也已經無力控制全國,國內小軍閥林立,各自劃地而治。而忽必烈顯然並未深入瞭解此時日本的現狀,在初次和平外交失敗之後,便立即採取了武力征服的手段。
△胡軍版忽必烈
在忽必烈暴露出向日本發動進攻的企圖後,曾作為使者前往日本的趙良弼顯然不甚同意,他曾勸道,“臣居日本歲餘,睹其民俗,狠勇嗜殺,不知有父子之親,上下之禮。其地多山水,無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意思是日本就是窮山惡水出刁民,不習教化,土地貧瘠,根本不值得佔據,然而忽必烈侵略本性一旦暴露出來,是根本勸不住的。
事實上,在第二次討伐日本失敗後,忽必烈甚至策劃過第三次遠征,然而由於國內的反對聲音實在太大,再加上當時正在向交趾用兵,這才沒有成行。
-
7 # 羅什三毛
從政治原因來說,在忽必烈當上帝王時,第一個向他臣服的國家是高麗,在當時,高麗王朝政權由武將和日本控制,也就是說,為了讓高麗王朝對忽必烈真正意義上表示臣服,忽必烈都要幫助高麗王室把政權奪回來,不然難以使其他剩下的番邦國家臣服。還有,從血統來說,忽必烈屬於蒙古人,天生愛征戰天下,所以能有一個藉口出師征戰,比無理由打戰更讓人接受。
-
8 # 放棄的回憶
問題: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元朝為什麼要攻打日本?為何兩次攻打日本都失敗了?為什麼不對日本發動第三次進攻?為什麼元朝攻打東南亞各國?為什麼忽必烈要派大軍西征?什麼元朝要設立四大汗國而不是設省?為什麼元朝要統一中國?為什麼元朝攻打南宋花了半個世紀?
答案:上述全部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這就是中華文明在大陸擴張時代海外擴張階段穩定了下來,中華文明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並對外擴張,增加地理環境,滿足民族和國家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然而,因為中華文明兩大文明中心的相互牽制和對抗,削弱了對外擴張的能力,導致後續的擴張失敗。
一,大陸擴張時代海外擴張階段的穩定。
從唐朝中期開始,隨著金屬冶煉業的發展,火藥出現並開始普及,人類以往透過鋼製工具無法改造利用的地理環境能夠透過火藥工具實現,例如開採礦石,推平山丘等等。
在火藥普及的過程中,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加上自東漢末年開始的文明中心轉移的問題,唐朝崩潰。文明中心轉移至燕薊地區江南地區的北京和南京。
隨著遼金兩朝以及兩宋開發了這兩個地區,最終確立了這兩個地區文明中心的作用。而傳統的文明中心徹底衰弱。遼宋夏金等中華文明範圍內的政權,地理環境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開發,人口也達到了時代階段發展的最大值。
為此,實現國家統一併對外擴張,奪取地理環境進行利用改造,開發土地,發展生產,就成為了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於是元朝藉助燕薊地區文明中心的力量完成了國家統一併持續對外擴張,先是西征,後來又攻打海外諸國,包括倭國、安南、爪哇、占城等國。這都是國家意志需要對外擴張的表現。忽必烈攻打日本是國家的意志,國家的需要,不是個人可以決定的。
二,正統之爭,蒙古國變成了元朝。
因為中華文明兩大文明中心的影響,蒙古政權在取得燕薊地區北京文明中心的力量後就能夠發動西征。雖然在西征的過程中,中華文明各個民族都參與了,但是主體還是蒙古族。在西征後,受到中亞地區的影響,蒙古政權在推翻金朝後,一直沒有遷都燕薊地區的北京文明中心,完成改朝換代的歷史任務。同時,還徵調了中亞人補充推翻金朝時北方損失的人口。這使得中華文明各族懷疑蒙古政權的政治目的。
於是,士心民心開始向南宋傾斜。蒙古政權指揮下各民族大軍凝聚力下降,打不動南宋了。甚至在攻打南宋的過程中,連大汗都戰死了。蒙古政權面臨各民族反叛,全面崩潰的危機。這種情況下,忽必烈果斷遷都燕薊地區的北京文明中心,更改國號,確立正統地位。由此,才挽回士心民心。在大一統的號召下,在國家意志需要對外擴張的情況下,南宋軍隊大批倒戈。元朝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了南宋,完成了統一。
三,兩大文明中心的相互牽制與對抗,導致中華文明對外擴張失敗。
燕薊地區的北京文明中心與江南地區的南京文明中心距離較遠,一旦北京文明中心衰弱,南京文明中心就會崛起新的政治勢力,並與北方抗衡。由此,元朝在滅掉南宋後,多次對外征戰都是先勝而後敗,北京文明中心無法抽調更多的力量將戰爭持續下去。一旦戰果不好,沒有奪取人力物力財貨等補充戰爭損耗,就只能退兵。
-
9 # 歲七夸父
原因很簡單直接,日本作為一個小島國,竟然不把馳騁歐亞地區的蒙古國放在眼裡,藐視忽必烈。(忽必烈劇照)
在蒙古大軍與南宋對峙的時候,忽必烈逐漸向東亞沿海擴張勢力。在征服了北韓半島上的高麗之後,高麗向忽必烈建議,與日本建交。
忽必烈是一位深受漢文化影響的蒙古人,十分熟悉中原地區的朝貢體系,於是有心與日本建交,建立自己蒙古帝國的威望,同時也想日本與南宋斷交,幫助自己更快地幹掉南宋。
首先,忽必烈派了幾波使臣,前去日本,表明來意,希望與日本建交,日本朝貢即可。
而此時的日本正處在鎌倉幕府時代,掌權的是北條氏的北條時宗,面對忽必烈使者的建議,北條時宗陷入焦慮中,認為忽必烈在攻佔高麗時,太過殘忍,等他征服日本時,日本必會被忽必烈血洗,可能要比高麗還慘;(北條時宗劇照)
但投降吧,北條時宗又認為忽必烈的蒙古族是蠻族,跟日本、南宋這樣的正統文化完全牴觸,投降了,完全掉面子。考慮再三,北條時宗最終斷然拒絕,與忽必烈抗爭到底。
忽必烈不死心,又派了兩波使者,讓日本投降,北條時宗依然不投降。
事不過三,這已經是第三次勸降了,忽必烈已經不耐煩了,對這個彈丸之地的日本,很是不滿,蒙古大軍在東亞打遍天下無敵手,哪個國家敢舉國投降?
於是,忽必烈派出蒙古軍隊,聯合高麗軍隊,向日本進攻。(元日第一次戰爭 )
剛開始,蒙古、高麗軍隊所向披靡,在正面戰場上,取得了很大優勢。而日軍由於是彈丸之地,哪裡見過蒙古軍隊的集團作戰,火器連天打,最終日軍損失慘重。
但登上陸地的蒙古軍,面對九州島的山林,就如同進了林子的小鳥,任由日軍狙擊。(蒙古、日軍對戰)
於是,蒙古、高麗聯軍和日軍相互對峙著。其實按照這形式耗下去,日本國內不樂觀的形勢,日軍遲早要完蛋,可偏偏這個時候,海上掛起了海風,把蒙古、高麗聯軍的船都掀翻了,有一半的蒙古、高麗士兵掉海里死了。
蒙古將領忻都看情況不對,面對大海,慌了神,直接帶著殘兵敗將,撤回了蒙古,日本才得以倖免於難。因而,日本將這場拯救日本的海風,成為日本“神風”。
遭此失敗的忽必烈,只好忍住對日本的憤怒之情,先把南宋滅了。
騰出手來,忽必烈還是要打日本,上次是海風的鬼,哪有蒙古軍隊,征服不了的國家。
還是老規矩,忽必烈又派了兩波使者,勸告日本投降。
這下,北條時宗更加強硬了,也不看看忽必烈的面子,大元朝的面子,直接把這兩波使者砍頭了,此外,日本自認為,日本是華夏文明的繼承者,正統文化,大元朝就是蠻族,必須鬥爭。
忽必烈徹底惱怒了,必須征服日本,於是元日第二次戰爭爆發。(元日第二次戰爭 漫畫)
這次忽必烈做足了準備,江南軍隊派出了十萬,高麗、蒙古軍隊聯合作戰,先後抵達日本。
而日本自從經歷了第一次元日戰爭後,就積極備戰,在海邊修築了石牆。蒙古軍隊無法突破石牆,上不岸,就這麼在海上,坐著船飄了一個多月。
然後,蒙古軍隊改變作戰策略,南北夾擊,這才勉強上了岸,但日軍的石牆還是沒有攻破,兩軍就這麼耗著。
如此長久耗下去,蒙古軍隊又要贏了,蒙古軍隊、高麗軍隊數量多,武器好,持久戰必然不吃虧。但這一次,神風又保佑了日本,一風把蒙古軍又吹沒了,蒙古軍的高階將領直接落荒而逃。(日本神風)
而留在日本的蒙古、高麗軍隊都被斬首,只有南宋的漢人軍隊,被日本好好招待,留在日本生活。
畢竟日本人認為,南宋、日本才是正統華夏文化,同宗同源,既然是自己人,自然日本欣然優待南宋漢人。
最後有三個士兵逃回元朝,將事情真相告訴了忽必烈。(日軍殘殺蒙古、高麗軍隊)
忽必烈對小日本,咬牙切齒的痛恨,準備再次籌備第三次元日戰爭,但由於前幾元日戰爭,耗費太大,弄得江南地區怨聲載道,忽必烈不得不放緩程序。
但這一放緩,忽必烈也就沒機會了,不久他也生病了,帶著對小日本的痛恨,離開了人世。後來的繼承者,也知道了蒙古軍的缺陷,不善海戰,便逐漸放棄了對日本的征服計劃。
而小日本,也因為兩次神風的救助,才得以倖存啊,沒有遭受忽必烈的雷霆之怒,反而還把忽必烈狠狠惡心了一把,戲弄了一番。
忽必烈派去勸降日本的事情,完全被日本人當成了笑話,連我日本國都打不贏,你還來勸降。可想而知,橫掃天下的忽必烈,是有多惱怒小日本的狂妄。
-
10 # 鐵馬冰河wu
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中原、征服高麗(今北韓半島)後,企圖迫使日本臣服納貢,以揚威海外。
史載,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八月,忽必烈遣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經北韓半島跨海出使日本,命高麗王禃派人做嚮導。高麗國相李藏用害怕增加國家財政負擔,暗中唆使高麗嚮導將蒙古使者引至巨濟島(今南韓南部)即找藉口返回,未能抵達日本。翌年六月,忽必烈再次派黑的等人出使日本,嚴令高麗人務必將使臣安全送達。高麗王禃派臣下潘阜代替蒙古使者赴日傳書,在日本逗留了半年之久。當時統治日本的鎌倉幕府拒不答覆蒙元下達的國書,潘阜等人不得要領,怏怏而還。至元五年(1268年),忽必烈第三次派黑的、殷弘等人出使日本,元使抵達對馬島(北韓海峽中間,今日本、南韓分界處,屬日本長崎縣管轄), 日方仍拒絕接待。忽必烈仍不死心,後來又在至元八年、九年(1271——1272年 )先後兩次派秘書監趙良弼出使日本,仍被日方拒之門外,無法進入京都。
忽必烈惱羞成怒,決定用武力征服日本。至元十一年(1274年)初,忽必烈詔命高麗督造大小戰船九百艘,徵發三萬多船工、匠人、民伕,並訓練將士習水戰,準備攻日的糧餉。
三月,命鳳州(今陝西寶雞鳳縣)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等率聯軍一萬五千人,戰船九百艘攻伐日本。不久又設立徵東元帥府,以忻都、洪茶丘為正(都)、副元帥 ,增兵至二萬五千人。十月,忻都、洪茶丘率蒙元、高麗聯軍從合浦(今北韓馬山港)乘船出發,突襲對馬、一歧二島,得手後在日本北九州的肥前松浦郡、筑前博多灣等地(今日本福岡)強行登陸。日本幕府聞訊調兵堅決抵抗,元軍雖獲小勝,但隊伍不整,箭矢耗盡,又因日軍頑強阻擊,無法深入。不久,一陣毫無徵兆的劇烈颱風突然襲來,元軍的戰船大部分被颶風毀壞,忻都只得領軍 倉猝撤退回國。史載,元軍“惟虜掠四境而歸”。
這年是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所以是役被日本古文獻稱作“文永之役”。
至元十二年(1275年),忽必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率團出使日本。不料,杜世忠等元朝使節一到日本,立即被鎌倉幕府下令處死。因山遙水遠,音訊不便,元朝使節被日方處死的訊息六年後才傳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大怒,決心再徵日本。至元十七年(1280),元廷再次調集軍隊,招募士卒,併成立徵東行省,準備第二次征伐日本。
忽必烈命高麗以及中國東南沿海各行省大批製造戰船,一副不征服日本決不罷休的架勢。
至元十八年(1281) 五月, 經長時間精心準備,元軍開始第二次東征日本。這次討伐日本,用兵規模比前次大得多,並動用了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戰艦的原南宋江南水軍。是年五月,忻都、洪茶丘率四萬蒙、漢、高麗聯合大軍從合浦(北韓馬山)出發,在筑前志賀島登陸。六月,南宋降將范文虎(賈似道女婿)、行中書省右丞相阿塔海、左丞相李庭、張禧率十萬江南新附(歸降)軍 ,從慶元(今浙江寧波)泛海直搗日本平戶島。
這次征討日本聲勢浩大,志在必得,但忻都和范文虎之間矛盾重重,致使兩路大軍號令不統一,無法密切配合,協同作戰。
史載,兩軍會合後,將大軍主力留駐鷹島,分兵一部進至平戶島,計劃分幾路進攻日本太宰府。但元軍統帥間不和,令出多門,嚴重影響了作戰效率。
因受命指揮徵日的右丞范文虎是南宋降將,被蒙古人輕視,無法節制諸軍。高麗軍統帥洪茶丘和大將金慶方之間積怨也很深,根本無法通力合作。元軍將帥不和,加上日軍警戒森嚴,堅決抵抗,元軍登陸後舉步維艱,十餘萬東征軍滯留在鷹島上長達一個多月,貽誤了最佳戰機 。史載,八月一日晚,颱風大作,停泊在鷹島附近的元軍戰船大多損壞,有些還被大風吹翻沉沒,軍士落水被溺死者難計其數,人員傷亡、艦船損毀及其慘重。初五日,忻都、范文虎、阿塔海等主將扔下十餘萬大軍不管,各自乘堅固大船狼狽逃回國內。
滯留在鷹島、平戶島的十餘萬元軍、高麗軍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大部分被日軍殲滅,僅被俘虜者就多達三萬左右,僥倖討回國內的殘軍不到總兵力的五分之一。忽必烈第二次東征日本以大敗虧輸而告終,且人員、物資損失極其巨大,可用“慘烈”來形容 。因該年是日本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所以日本古代史料稱是役為“弘安之役”。日本人將兩次不請自來的颱風視作“神風”,一直頂禮膜拜至今。
兩次遠征日本,兩次鎩羽而回, 卻並未使征服慾望極其強烈的忽必烈放棄徹底擊滅日本的企圖。至元二十年(1283)一月,他下令重新組建東征軍,不惜工本修造戰船,並大肆徵集糧餉,因擾動甚大,激起了江南民眾的劇烈反抗 ,迫使其暫緩造船、徵兵、搜糧等事宜。至元二十二年(1285)底,他再次下令修造艦船。同時還下令將從江淮等地徵收的糧米百萬石漕運至高麗的合浦港,還令禁軍五衛、江南軍、高麗軍於第二年春出師,秋天會集於合浦(北韓馬山),欲再次大舉討伐日本。後因部分大臣激烈反對對日本、安南(今越南)用兵,忽必烈不得不於至元二十三年(1286)正月下詔罷徵日本。此後,元朝將用兵重點放在安南,遂再也沒有入侵過日本。
【插圖源於網路】
【寫作辛苦 嚴禁剽竊】
回覆列表
因為日本人只崇拜漢人政權,元朝讓日本稱臣納貢日本不幹覺得他們是蠻夷,所以忽必烈一怒之下發大軍征討日本,結果元艦隊在戰鬥中遭遇了風暴和日本軍隊的頑強抵抗最後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