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殺悟歷史

    從歷史的結果來看顯然是敗筆,而且是日本自討苦吃的結果。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日本當時的處境: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個小島國,資源非常匱乏,所以到處不停地侵略別人以奪取資源。

    當時在華幾年的戰爭已經讓日本的資源消耗殆盡,而美國又從背後添了一把火,從1940年開始美國就對日本開始升級禁運,到1941年7月甚至宣佈了全面禁運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

    所以當時的日本能夠使用的石油僅僅只能維持幾個月了,而鋼鐵的情況更是雪上加霜,連自己國內的電線杆都被拆回鍊鋼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沒有能力再去維持在華的戰爭,所以只能主動出擊去侵略別人以奪取資源。

    我們再看當時四周的情況:

    南邊的對手是菲律賓,而美國的名將麥克阿瑟早就已經準備了十幾萬美菲聯軍以逸待勞。

    而北邊的對手是蘇聯,但確定日本有膽量去打蘇聯?

    所以偷襲東邊的珍珠港是日本當時唯一的選擇。

    從現在我們的角度來看,以當時日本的人力與資源,最好的決策應該是設法與中國和解,最起碼也不能再擴大戰爭,只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個小小的日本胃口這麼大,最終打虎不死反受其害。

    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絕對是敗筆,而且是日本自討苦吃的結果。

  • 2 # 宋業華

    <大奇講故事>

    日本偷襲珍珠港,實在被米國逼的無奈之舉,只能走了一步險棋。雖戰術上贏取勝利,可在整個東亞,太平洋戰略上所帶來滿盤皆輸。

    的確日本軍部,內閣們發生激烈爭吵,從而形成`打與不打'兩派。

    其中,原駐米國武官山本五十六,堅持不要對米國開戰,如開戰?結果必將是日本走向失敗,並舉出各種理由,可是他的聲音太輕微,早已被其他軍部閣僚們在一片`打打打'的喧囂聲中所淹沒……

    這些軍部閣僚們早已被亢奮的戰爭情緒,衝昏頭腦,早已缺乏理性的思考。

    他們徹底被米華人所表現的懶散假象所迷惑……

    從而底估米國政府對國內民眾召集戰爭動員令的決心。

    由於日本軍部閣僚們群體無意識並導致思維預見性判斷上發生嚴重錯誤。

    他們一致認為外交手段已經無法徹底解決米國在經濟上卡著日本的脖子。現在唯一手段採取主動,必須透過軍事冒險行動,迅速打通太平洋水上運輸生命線。雖在戰略上比較激進,可還有一絲生機。

    同時軍部閣僚們覺得不與米國決戰,將會丟失整個東亞以及丟失太平洋各島嶼上的戰略資源地,最終日本將束手待斃。

    如打還有一絲求生的希望。

    的確日本上鉤了!

    真因為米國做局和挖坑。最終日本偷襲了珍珠港。

    從而太平洋戰爭開始爆發…

    從此日本走上不歸之路!

  • 3 # 薩沙

    在今天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一個很大的敗筆。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最終日本是無條件投降,不但殖民地全部丟掉了,連北方四島也沒有了,領土退回到明治維新前後的時代。

    那麼,如果日本不偷襲珍珠港,而是從中國大陸和東南亞撤軍,最低程度還能保住北韓吧,說不定能夠保住庫頁島,甚至臺灣。

    為什麼日本要偷襲珍珠港呢?

    歷史上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極少有獨裁軍國主義政府,會主動吐出到口的肥肉。

    而幾乎所謂獨裁軍國主義政府,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

    以日本為例,當時美國對他進行石油禁運。

    而日本本國的石油產量,尚不足為維持最低需要的十分之一。

    二戰是鋼鐵石油戰爭,沒有石油就沒辦法打仗。

    這種情況下,日軍如果不和英美法開戰,就無法奪得自己最需要的石油。

    沒有石油,日軍強大的聯合艦隊就只能作為浮動炮臺,日本數百萬陸軍也會癱瘓。

    那麼,日軍就只能按照美國的要求,從中國大陸全部撤軍,還必須將軍隊撤出東南亞尤其是越南。

    其他不談,當時是1941年,日本為了攻打中國已經付出了死亡數十萬人的重大代價,耗費軍費不計其數。

    此刻要是隨便從中國大陸撤軍,上到天皇,下到普通士兵,沒有一個人會接受。

    日本當時是軍人控制國家,而日本軍人的特點就是不撞南牆不回頭,而且絕對不會隨便放棄嘴裡的肥肉。

    僅僅因為美軍的石油禁運,就讓日本軍人不顧在中國的幾十萬軍人死亡的重大代價,從中國大陸撤軍,是絕對不可能的。

    退一步說,如果軍人這麼做了,他們之後也很難再維持自己的統治。

    因為國內民眾已經被他們煽動的非常極端,認為日本天下無敵,早就應該統治世界。

    所以,以當時日本軍人邏輯就是,不能被敵人一嚇就垮,寧可被敵人活活打垮。

    在日本看來,如果可以透過偷襲一舉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尤其是擊毀幾艘航母,美國海軍至少需要2年才能恢復實力。

    那麼,日本可以維持2年在太平洋上的絕對優勢。

    透過連續的進攻,包括佔領中途島,佔領夏威夷,橫掃東南亞、南亞,佔領最需要的印尼大油田。

    美國應該是比較務實的,這種時候恐怕會坐下來談判,給日本比較好的談判條件。

    而此時日本既然已經控制了油田,又有了戰略上的優勢,也就不會太懼怕美國。

    總之,比被美國一嚇就退回本土要好。

    其實當局者迷,日本哪裡有和美國對抗的實力。

    山本五十六曾經感嘆說:美國工廠的煙囪,比我老家森林裡的樹木還多。即便珍珠港偷襲成功,我最多能夠在太平洋保持一年到一年半的優勢,後面就不敢想象了。

    事實證明,山本五十六的判斷是正確的。

    作為常駐日本武官,以及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對於敵我力量的懸殊非常瞭解。

    可以,山本五十六卻無法左右大局,最終只能硬著頭皮去打必輸的戰爭。

    所以,任何國家絕對不能高估自己的實力,低估敵人的實力,胡亂開戰。因為任何戰爭都是要打贏的,戰爭絕對不是兒戲。

  • 4 # 江湖小曉生

    前段時間有個很熱門的話題,那就是“如果日本二戰時發現了大慶油田,還會偷襲珍珠港嗎?”其實這個話題也就解釋了為啥日本非要想不開,跑去偷襲老美的珍珠港了。

    誰都知道當時的漂亮國並不好惹,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賺了不少錢,發展的軍事、科技,都是世界頂尖水平。因此動老美的軍事基地,等於是在虎口拔牙。即使你把它的牙齒給拔了,也要被老虎一巴掌給拍死。

    既然如此,為啥日本會傻到要去偷襲珍珠港呢?要知道,正是因為偷襲珍珠港成功了,才讓老美正式參戰,也才有了兩顆原子彈定乾坤的局面。日本是不是傻?

    當然不是傻,任何一項國家行動,都是高層們經過嚴密商討後,做出的決定。因此日本高層之所以會想到偷襲珍珠港,必然是有原因的,而這些原因中,最重要的一點就跟石油有關係。

    要知道,當時日本整個國家有百分之九十的石油,都是從老美那兒進口的。所以如果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那對老美必然就是一個巨大的經濟傷害了。

    這個傳言可信度不高,畢竟石油勘探是一項非常複雜且繁重的工作,如果老美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日本的勢力範圍勘探出石油,日本沒理由不知道。

    原來由於日本擴大侵略地區,觸碰到了老美的一些利益,而且日本全然不顧老美的面子,依舊肆無忌憚。這使得老美國內有人提出了制裁日本的建議。

    尤其是日本打算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印尼群島)的時候,徹底惹怒了老美。日本想要在這裡獲取時候,可是老美不答應,不光老美不答應,英國、荷蘭也不答應,因此從1941年7月28日開始,各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

    石油的重要性凸顯了出來,老美凍結了日本在老美的所有財產,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此外英國切斷了婆羅洲到日本的石油供應,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擱置了向日本輸送石油的計劃。

    這麼一搞,日本全國都陷入了缺油的恐慌之中。所以說,對日本來說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印尼群島),那是生死之爭,不容商量。而且為了保證海上石油運輸暢通無阻,就必須要消滅老美在珍珠港的海軍基地。

    老美已經把日本逼到死路上了,這個時候日本如果不放手一搏,同樣也是一個慘不忍睹的下場,所以偷襲珍珠港,絕不是敗筆,而是深謀遠慮的計劃。

    二、歷史程序,已經不容許日本停下腳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人揚言要在三個月以內滅亡中國。這件事顯然沒有成功。在中國若干先烈們的英勇努力之下,日軍不僅損失慘重,而且壓根就無法抽身。

    可以說,當時日軍和中國不僅產生了各種仇恨,而且壓根就無法從中國全身而退。因為他們不僅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那就是領土和資源,而且還損失了不少軍隊和軍費。

    別說打仗能獲得戰利品,那個時候我們沒有什麼值錢的戰利品可以給他們搶的!這個時候就算天皇答應撤軍,日軍上下也不會答應。

    因為消耗了這麼多人力物力,最後居然落得一個全線撤退的結果,這樣的統治者能服眾嗎?所以當老美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的時候,日本壓根就不能撤軍。

    不撤軍可能會亡國,但是有機會搏一搏。可撤軍的話,當時的天皇和其他統治者,必然不能服眾,被趕下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所以在陰險的統治者眼裡,他們只在乎自己割韭菜的權力,才不會管國家的存亡。至少放手一搏,還能為自己的統治爭取一點時間。

    偷襲珍珠港,就是他們在為自己的統治爭取機會,惹怒了老美,的確是惹怒了一個可怕的對手。但是同時也使得日本內部的民族凝聚力提升了不止一個段位。

    既然周圍都是可怕的對手,那麼只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了。這麼一來包括天皇在內的統治階層,就牢牢掌握了繼續割韭菜的權力。

    所以說,相對於日本全體國民來說,偷襲珍珠港是敗筆,可是相對於當時日本的統治者來說,這卻是明智之舉。

    三、北上老美沒意見,南下老美可急眼了。

    當初日本和蘇聯幹架的時候,老美舉雙手支援日本。可是當1940年以後,日本將矛頭瞄準東南亞國家的時候,老美不高興了。

    為啥?因為包括印尼群島在內的東南亞各國,實際上都有老美的利益在裡面。日本的意思是攻佔東南亞,從而切斷重慶的外援力量,順便獲取大量物資。

    所以在1940年,日本入侵越南以後,老美才對日本實施了禁運措施。此後老美和日本進入了長達一年的談判,老美的談判條件,其實等於就是逼著日本宣戰了,因為他們要求日本從中國和地區撤軍南亞。

    總結:是他先動手的!

    的確是老美先對日本動手的,經濟制裁也是一種宣戰姿態。日本是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情況下,才想到了跟老美死磕到底的結局。

    既然這場戰爭早晚都要打,為何不及時發動呢?趁著老美還在幻想的時候,日本便打算消滅老美在太平洋上的勢力,從而偷襲了珍珠港。

  • 5 # 史裡淘聲

    毛澤東主席說,我們的“好得很”就是敵人的“糟得很”。因此日本當年偷襲珍珠港,對於我們來說是“好得很”,但對日本來說其實是“糟得很”。因為讓日本多了一個敵人,讓我們多了一個有力的戰友。

    日本偷襲珍珠港,使得美國不得不宣佈對日作戰,極大地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

    日本與希特勒配合得很好,他們兩個面積小小的軍事強國竟然拉著義大利,三個國家要管控全世界,胃口挺大,也不怕被撐死。

    於是希特勒首先在歐洲發動侵略,只用了幾年時間,德意便侵佔了北至挪威、南至非洲、東至蘇聯邊境、西至大西洋的廣闊地區,地中海成了他們的內海。

    但是勢力範圍大了,後勤補給跟不上來,特別是石油緊缺。於是希特勒做出了一個瘋狂的決定:他要與蘇聯開戰,因為蘇聯能源豐富,需要從蘇聯獲取石油。

    於是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翻臉撕掉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了閃電侵略。果然德軍很快就打到了莫斯科。

    但是,令希特勒沒想到的是,莫斯科他“吃”不進。德軍在莫斯科遇到了世界上最頑強的抵抗,一個多月後,德軍蘇軍逼出了莫斯科。

    第二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和蘇軍在此戰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蘇軍最終戰勝了德軍,成了蘇德戰爭的轉折點。

    日本也是如此,到了1941年,日本已經控制了東北亞、東南亞部分地區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了能夠從東南亞獲取更多的石油,日本於是決定試一試掌控東南亞的美國老大。

    日本侵略者認為,美國如果能夠服輸就最好。其實日本當時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偷襲珍珠港是日本不得已而為之的計劃。

    珍珠港是當時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最重要軍事基地,被日本偷襲後,美國正式對日宣佈參戰。並且大力出錢出力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

    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看到歐洲戰場上蘇德的戰爭形勢,於是聯合蘇聯、英國和中國等國家,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42年6月,日軍和美軍在中途島展開了大規模海戰。美軍在此戰中擊滅了日本4艘航空母艦,改變了日本與美國海軍之間的實力對比。日本從此在太平洋戰爭中逐漸失去了戰略主動權,美國軍隊進入了反攻階段。

    總之,日本偷襲珍珠港可以說是它的一大敗筆,但對於我們中國來說是件好事。

  • 6 # 燕趙節度使

    日本偷襲珍珠港賭徒的孤注一擲。

    到了 1941年,日本的戰略資源已經耗盡,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但已經過去了四年了。

    自從日本佔領武漢之後,中國東部的平原地區幾乎都被日本佔領,但中西部的山地地區,日本一籌莫展,進展緩慢。

    而戰爭機器一旦發動起來,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吞金獸,到了 1941年,日本已經財政枯竭了,戰略資源鋼鐵石油也告罄。

    1937年至1941年,日本已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沼當中,4年來耗費大量資源但無所進展,反倒是耗費了大量的資源。而各殖民地和佔領區都是農業地區,收成與經濟都不好,無法實現日本“以戰養戰”的目的,日本只好開始尋求其他地方的資源以進行長期戰爭。

    1940年7月,日本聲稱為了截斷重慶國民政府自中南半島獲取國外軍援(援蔣路線),趁法國向德國投降時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以奪取更多戰略物資,佔領緬甸和馬來半島的英國感到日本擴張的威脅。

    同時,作為菲律賓保護國的美國,對日本在東南亞的擴張也十分不滿。

    1940年7月24日,美國羅斯福總統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與中國的軍隊,接著在26日下令禁止對日本出口多項戰略資源(其中對日本來說以石油與鋼最為重要),並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不久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也跟進。

    這無異於向日本選戰,因為卡死了日本的戰爭資源,是日本無法在繼續戰爭。

    此政策被日本稱為ABCD包圍網(乃取美、英、中、荷四國之英文縮寫而成),出口禁運使向來依賴美國石油的日本受到重大打擊[。羅斯福下令讓艦隊駐紮在珍珠港也顯示不排除武力干預的可能性,這在日本軍部看來簡直是武力威脅。

    在日本試圖以外交談判解決卻接連碰壁。恰好當時德國進攻蘇聯,日本北上碰壁之後,開始轉向南進,而且蘇聯方面對日本再無後顧之憂後。於是日本軍部大本營決定考慮與英美荷開戰的可能性,伺機奪取東南亞,掠奪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以繼續維持戰爭。

    以前一直想日本出售石油和廢鋼鐵的美國忽然變臉,強力介入日本的侵華戰爭,要求日本停止對華侵略,把戰線退回到 1937 年的水平。

    這是日本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哪有吞下去的肉再吐出來的道理,更何況日本在中國戰場一直是勝利的。

    但如果日本不答應美國的條件,美國就會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和鋼鐵,並且進行制裁,不僅如此,佔領東南亞的英國荷蘭也會響應美國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與此同時,美國、英國處於戰略考慮,開始加大對中國的戰略援助,支援中國的抗戰,不斷透過滇緬公路等向中國輸送物資。

    二戰中,沒有了石油,日本的坦克飛機都會成為一堆無法動彈的廢鐵,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優勢就會消失。

    所以日本陷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

    答應美國條件,那麼死了幾十萬人佔領中國東部的戰果就會全部喪失,僅僅保留東北一隅之地。更何況狂熱的日本軍人是絕對不會答應的。誰敢答應美國的這個“喪權辱國”的條件,那麼第二天日本軍人就刺殺他。

    如果不答應美國條件,那麼日本的戰略物資一旦耗盡,在戰場的優勢就會立刻消失,戰局就會向中國傾斜,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劣勢將會加大,甚至崩盤。

    所以,資源匱乏的日本面對這種困局只能冒死一搏:就是南下侵略東南亞,掠奪石油(主要是荷蘭在印尼的石油工廠)以及其他礦藏,以維繫戰爭機器的運轉。

    但東南亞分別被法國、英國、美國和荷蘭佔領,侵略東南亞就是於這幾個西方國家宣戰。

    戰爭打到這個時候,已經由不得日本說不打就不打了。不僅要打,還要大打,更是要拼上身家性命的去做亡命徒,然後孤注一擲。

    但這樣一來,日本與美國之間的微妙的關係就打破了,反而把日本置於一個極其危險的境地。

    許多日本有識之士如山本五十六,深知美日之間的工業和軍事差距,非常反對與美國開戰,但他是日本戰爭機器的一部分,只能服從日本戰爭機器的命令,即使這個命令是以毀滅日本為代價的。

    其實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敗美國,而是消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使美國無力在太平洋與日本對抗,迫使美國與日本和談,為日本爭取一兩年的緩衝期,以完成侵佔東南亞然後的整合資源。

    這其實很可笑,既然打仗了,就要徹底擊垮敵人,使敵人沒有還手之力,再也不能報復,怎麼能迫使敵人和談就以為萬事大吉了呢?

    美國又不是一個小國,可以接受城下之盟。美國是一個工業大國強國,工業產值世界第一,在當時也是與英國同等地位的海軍大國,實力非常強悍,招惹了美國,美國肯定會與這個敵人拼的不死不休。

    日本民族性格非常偏執,非常讚賞戰場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術。

    所以日本明治維新後,相繼向周圍大國發動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獲得了勝利,讓日本大獲其利,國勢猛增,也使日本的野心膨脹,完全按照“田中奏摺”來進行戰略規劃。

    所以偷襲珍珠港,不過是日本民族性格在日本戰略困局中的一次必然體現罷了。

    不過,這次日本賭輸了,而且輸的傾家蕩產。

    這也是一個小國國力在歷史上折騰的最終高度而已。

  • 7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偷襲珍珠港從戰場戰略方面其實可圈可點,只能說日本人缺少點運氣和底蘊罷了。

    但如果發放到歷史的層面,從國家戰略出發的話,這確實是一大敗筆,純粹就是一場利慾薰心的狗急跳牆。

    日本人長於戰術短於戰略的特點,在偷襲珍珠港這件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為什麼要打珍珠港?

    因為日本人的對華戰爭已經基本打光了家底,關鍵時刻還受到了美國的鋼鐵、石油禁運。

    因為華人民的奮力抵抗,日本對華戰爭本質上是虧本的,僅僅只是轉移了國內經濟矛盾罷了。

    日本一直以來都透過美日貿易獲得大量資源,這才支援起自己的對華戰爭,資源的突然中斷,讓日本陷入了激憤和慌亂之中。

    他們害怕陷入不可收拾的戰爭泥潭,如果沒有大量優質的鋼鐵、燃油,日本的工業優勢和戰場機械化優勢將失去。

    這樣的日本必然在對華戰爭中承受更多的損失,陷入無休無止的消耗,最後讓美、蘇等國趁火打劫。

    這時候的局勢確實沒法讓日本冷靜的思考,更何況他們的對華戰爭其實動了許多列強的乳酪。

    所以,日本選擇了開新戰場,以獲得油氣資源,支援戰爭。

    他們首先看上的是庫頁島的油田,庫頁島的北邊有薩哈林油田。

    曾經日俄各佔了一半庫頁島,日本稱之為樺太島,俄羅斯佔去的地盤為“北樺太”,而蘇聯稱日本那半邊叫“南薩哈林斯克”。

    日本在20年代曾經短暫的佔領過北薩哈林,後來它被還給了蘇聯,改為“租借”。

    僅1928年,日本就從薩哈林油田獲得了10萬噸原油,到30年代已經漲到18萬噸。

    (注:到1944年莫斯科廢除協議,日本抽走了200萬噸油,甚至在戰後都連續5年得到了5萬噸油)

    日本想整體拿下庫頁島,全部佔領油田,並佔領蘇聯遠東,獲得符拉迪沃斯託克等地的港口和資源。

    這是日本海軍當年曾經做過的事情,他們一度將軍艦開入了海參崴,卻又在列寧的策略前敗下陣來。

    所以,日本的“北向政策”很快就啟動了,他們尋求在張鼓峰、諾門罕等地製造摩擦,與蘇聯先打一場,繼而擴大戰爭。

    但1939年諾門罕事件,日軍僅損失一個23師團就放棄了北向的戰略。

    後世經常說是日本被蘇聯大軍的炮火和朱可夫的運兵給嚇到了,但這很難理解。

    日軍在諾門罕的戰鬥中打得並不算差,真正的王牌部隊也沒上去,簡直就是淺嘗輒止,隨便玩一下就不幹了。

    他們更願意讓關東軍在中蘇蒙邊境狂修要塞,以抵抗可能會來的露西亞大軍,整個戰爭期間都老實的要命,與蘇聯關係搞得賊好。

    日蘇關係維持到1945年8月9日,也就是美軍丟第二顆原子彈的當天,蘇軍在前夜宣戰,0點發動了對日進攻。

    總之,日軍的對蘇政策非常奇怪,他們保持了對蘇的和平,即便在德國這個軸心盟國的要求下,也依然採取了觀望。

    當然,也不能一味的說日本的對蘇政策不行,至少這樣達成了日蘇暫時的共識,避免了中國被蘇聯武裝。

    之後日本就開始腦殘了,他們覺得東南亞的資源很棒,尤其是豐富的油氣資源,正是日本急需的,也是偷襲珍珠港的主因。

    珍珠港其實不是關鍵,日軍真正的軍勢都在東南亞,尤其是加里曼丹島的油田。

    山本五十六等將軍根本就不認為太平洋戰爭能打贏,後來當了首相的米內光政還認為這是腦子壞掉了。

    但日本依然通過了對南向的進攻計劃。

    因為東南亞這會兒確實空虛,德國已經消滅了法國、荷蘭,重創英國,東南亞的荷屬東印度群島、英國海峽殖民地、新加坡、菲律賓等都成了肉。

    在當地日本已經經營多年,擁有一定的民眾基礎,還有泰國這個盟友。大片大片的殖民地和資源,似乎唾手可得,由不得日本不心動。

    但他們擔憂與美國開戰,畢竟當時的菲律賓是美國的半殖民地,要打,就必須面對美軍。

    而且,日軍高層認為需要給美國一個“教訓”,把他們打疼,打得縮頭,不敢再插手。

    有些人的想法更天真的可以,他們覺得可以用戰爭的方式,逼迫美軍“和談”,就像諾門罕的蘇聯一樣,沒準還能重籤協議,繼續買到資源。

    山本五十六等海軍將領覺得這很荒謬,很牴觸,但他們在執行方面卻很積極,所以沒多久日軍就策劃出了一個拿下亞太地區,阻擋美、英的計劃。

    簡單的說,這個計劃就是“兩頭堵”。

    先炸垮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使其無法形成威脅。

    與此同時展開佔領作戰,迅速打下東南亞的地皮,獲得資源。

    再用艦隊快速推進到太平洋各群島,利用島鏈佈置駐軍,建設碉堡和機場固守。

    美英軍的艦隊只要過來,就會被島嶼上的陸基戰機和航母艦隊聯合絞殺。

    即便無法完全抵擋,也要消耗對方兵力和時間,給後方發展予機會。

    待此消彼長之時,壯大的日軍便可與對方展開“決戰”,一舉獲得戰爭的勝利。

    其實山本五十六最期望的是直接一開打就能把事情擺平,但他派去指揮千里大奔襲的南雲忠一儘管完美的完成了艦隊奔襲任務,卻沒有把轟炸珍珠港打好。

    時機沒把握好,放到了宣戰前,讓“懲罰”變成了“偷襲”。

    作戰不堅決,過於持重謹慎,沒能徹底的消滅珍珠港基地,以及彈藥、油庫。

    美軍的航母由於各種原因不在港,錯過了打擊。而後來恰恰是那幾艘航母幫美軍扛住了大局。

    日軍後來佔領了菲律賓、印尼、新加坡,法屬印度支那,甚至還登上了新幾內亞,直接威逼澳洲,軍威大盛。

    他們也擋住了英軍的進攻,英國的航母艦隊,來兩次被滅兩次,日軍的島鏈防禦居功甚偉。

    日軍最後止步於斯裡蘭卡前,他們死活突破不了該地的英軍防禦,也沒法在叢林中打贏盟軍。

    東面太平洋戰場也是一樣的套路,但吃過虧的麥克阿瑟搗鼓出了“蛙跳戰術”,避開了日本重兵防守的島嶼,專捅要害。

    僅僅一箇中途島戰役,就讓日軍4艘航母盡毀,讓整個戰局翻了盤。

    其實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把美國撩進了戰場。

    羅斯福幾篇水貼一灌下去,美國頓時群情激憤,孤立主義一乾二淨,嗷嗷叫著要打仗。

    日本惹出了一個變態的工業機器,還坑了盟友德國。

    經過太平洋戰爭,日軍損失了數百萬軍隊,連帶著失去了戰前的一切。從甲午海戰到二戰,他們也不過風光了半個世紀罷了。

    如果不那麼貪心,他們老老實實佔據中國東北和北韓,也不去加那個軸心國的群,日本也不至於落到滿盤皆輸的下場。

  • 8 # 仁者厚德載物

    日本偷襲珍珠港當然是日本最大的敗筆,不僅讓虎視眈眈的美國找到藉口參戰,也實際上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失去了懸念,決定了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必然失敗的結局。

    事實上,日本偷襲珍珠港並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方面最大的敗筆,而之前的德國大舉入侵蘇聯是最大的敗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雖然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看起來非常不可一世,德國軍隊橫掃歐洲大陸逼迫法國投降,日本軍隊在侵華戰爭中也佔領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但實際上當時的國際形勢仍然是三足鼎立。

    英國雖然看起來勢單力孤,英倫三島在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下岌岌可危,但英國仍然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全世界擁有很多殖民地。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世界第一軍事強國與經濟強國美國與英國同文同種,而且美英有密不可分的經濟貿易關係,因此美國是暗中支援英國的,只是美國國內孤立主義佔據上風,美國沒有找到參加二戰的合適藉口而已,但美英集團仍然是在當時世界上實力最強的一方。

    與美英集團相比,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與社會主義蘇聯這兩方實力稍弱,尤其是在海空軍方面明顯不如美英集團,因此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集團與蘇聯聯合對付美英集團是比較明智的戰略,至少實力稍弱的軸心國集團與蘇聯兩方之間不應該自相殘殺,事實上德國與蘇聯之間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來日本與蘇聯又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在軸心國與蘇聯互不侵犯甚至聯合的情況下,沒有把握取勝的美國是絕對不敢站在英國一方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但法西斯德國的元首希特勒被歐洲戰場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在沒有搞定英國的情況下大舉入侵蘇聯,把龐然大物蘇聯拖進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徹底解除了參加二戰的後顧之憂。

    於是美國肆無忌憚地挑釁日本,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與物質禁運,卡日本的脖子,甚至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千方百計激怒日本,而日本果然被美國的激將法激怒,忍無可忍的日本於是自投羅網偷襲珍珠港,往美國苦肉計的陷阱裡跳,而美國國內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而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名正言順地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蘇聯、美國兩個龐然大物先後被拖入二戰對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作戰,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已經註定了最終失敗的結局。

  • 9 # 書誤人生

    戰略上是“正確”的,戰術上留下了“缺陷”,埋下了失敗的隱患。

    先下手為強不宣而戰是日本的戰爭傳統。偷襲珍珠港是蓄謀已久。

    一,日本的“七寸”是資源匱乏,戰爭物資短缺,經不起長期消耗。偷襲珍珠港前已經深陷中國戰場的泥潭,偏偏這時美國又對日本全面制裁和全面禁運。迫使日本改“北進”為“南下”南洋群島搶奪戰略物資。因此美日必有一戰。

    二,既然美日開戰不可避免,美日國力相差懸殊,那麼日本就要先下手為強,打美國的“七寸”。一招制敵。這就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要基地珍珠港。

    三,日本的一大敗筆是在偷襲珍珠港時,南雲忠一放棄了第三波次的轟炸珍珠港內油庫和船舶修理廠的行動。如此,美國太平洋艦隊將徹底“癱瘓”一年左右。日本將佔據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

  • 10 # 常備感冒藥

    日本偷襲珍珠港,從結果上說,是失敗了,同時,也加速了整個軸心國的覆滅。但是,從長遠利益來看,日本是有舍有得的。美國現在也總是打敗仗,但是,越打越厲害,越打越先進,在失敗中吸取教訓,慢慢進步。日本在二戰前,是一個雄踞東亞的列強,與蘇聯、英國、德國、美國並駕齊驅,但是,伴隨蘇聯向世界擴張,日本、英國、德國、美國感受到了強烈的共產主義氣息,然後這四國應該達成了某種協議,你看軸心國同盟國也是這四個。

    照我想,要我是這四個中的一個,面對蘇聯這種強力擴張的正義組織,我一定會選出一個大哥帶隊反抗。然後日德英美兩兩對決,德對英,日對美。所以,這樣看的話,德國侵略歐洲,日本侵略東南亞,都是為後來的兩兩對決做準備。那麼日本襲擊美國是歷史必然的,因為他們本就是為了美國而去挑起的侵略。東條英機好像說過:“我們攻擊蒙古中國東南亞,是為了挑戰美國。”這話就好理解了。最後美國依靠全國總動員,硬是在中途島海戰幹贏了日本,然後進軍德國,成了“四個”的老大。接下來為了應對共產主義的擴張,美國就出謀劃策。美國會用什麼計謀呢?要是我是“四個”的老大,我一定會在道義上打敗蘇聯,蘇聯自稱“為無產階級奮鬥”,那麼就讓他們失去為無產階級奮鬥的信心。然後派出大量品行低劣的無產階級,擾亂蘇聯的執行,現在中國也能看到這些人的影子。

    所以說,日本偷襲美國可能根本就不是敗筆,而是最終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人為溫飯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