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裡那點事兒
-
2 # 農村妞二丫
天氣較冷的情況下如何提高鵝鴨苗的成活率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冬季鴨鵝提高成活率的注意事項:
1、溫度。
一般溫度要求是,1—5日齡為27~28℃,6—10日齡為25—26℃,11~15日齡為22—24℃,16~21日齡為20—22℃。早春育雛溫度可高些,晚上溫度比白天高1~2℃,溫度高低可靈活掌握。適宜的溼度,鵝雖然是水禽,但怕圈舍潮溼,雛鵝更怕潮溼。特別隨雛鵝日齡增大,採食和排便量加大,溼度將更大,為此,日常管理中——定防止飲水外溢,保持地面乾燥,墊草勤換勤曬。相對溼度一般應保持在60%左右。
2、通風和密度。
飼養密度過大,鵝群擁擠,強弱採食不均,雛鵝的發育易出現兩極分化,容易發生啄癖。密度過小,雖有利於成活和發育,但不利於保溫,同時房舍的利用率低。一般是1~5日齡為25只/平方米,6—10日齡為20只/平方米,11—15日齡為15—12只/平方米,16—20日齡為10—8只/平方米。
雛鵝生長髮育快,新陳代謝旺盛,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及糞便,產生潮氣、硫化氫和氨氣等有害氣體,如不及時排出,就會影響雛鵝的健康發育,並易誘發疾病。在生產中,注意保溫而忽視通風,造成雛舍空氣汙濁,環境惡化。為此,要在溫度較高的中午開啟門窗通風,但不能有賊風,不能讓進入舍內的風直接吹到鵝身上,防止受涼而引起感冒。
鵝鴨苗在天氣較冷的情況下只能在室內保暖飼養。一般用紅外線射燈保暖。 1、育雛溫度:剛出殼的雛鴨,其體溫調節能力差,必須做好保溫工作。1~3日齡的育雛溫度30℃~32℃,以後每隔2天溫度下降1℃,當舍溫降至與外界溫度相近時停止加溫。2、舍內育雛密度:1~7日齡時,地面育雛每平方米20~40只,網上育雛每平方米40~60只。3、及時飲水喂料:雛鴨出殼12~24小時後,及時給予飲水和喂料,飲水器要充足及分佈均勻,必要時人工調教飲水。雛鴨飲水後1~2小時,用全價優質小鴨料(1~3日齡可用小雞料代替)用水軟化後,均勻撒在料盤或塑膠布上,誘其採食,全部能正常覓食後,改用料槽供料自由採食。4、光照:雛鴨的食量少,消化能力強,生長快,晝夜不斷地採食,故育雛舍應有充足的光照,晚上也要有電燈照明,讓其24小時採食。5、注意通風換氣:育雛舍內的通風要良好,以防舍內的氨氣、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誘發疾病和引起中毒。
育雛前的準備在育雛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要保證育雛室中有充足的Sunny照射,同時也要保證溫度和通風以及安全衛生各方面都符合遇處標準,要為育雛室消毒,除此之外就應該選擇鴨苗了。肉鵝在一生中雛鵝階段非常關鍵,並且在這階段它的身體...
育雛前的準備
在育雛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要保證育雛室中有充足的Sunny照射,同時也要保證溫度和通風以及安全衛生各方面都符合遇處標準,要為育雛室消毒,除此之外就應該選擇鴨苗了。肉鵝在一生中雛鵝階段非常關鍵,並且在這階段它的身體比較脆弱,無論是在食物上面,溫度上面還有溼度上面都應該加以小心,而且要對雛鵝有一定的耐心,才能提高它們的成活率。
育雛中的管理
首先要保證有充足的飲水,在雛鴨出殼24小時左右,大部分的雛鵝會自動的站立,並且有吃食的慾望,這是要注意不要給它們進行餵食,首先應該先飲水。可以將水放在育雛室中,讓雛鵝自由的蠕動和飲水在水中,應該加入少量的葡萄糖或者是維生素,這樣有利於清理它們的腸胃,可以讓腸胃中的胎糞便排出。在飲水過程中水源一定要充足,同時水質要保持清潔,應該讓每一隻雛鵝都可以喝到水,還可以在水中加入預防有痢疾的藥物,這樣能有效的防止拉稀現象。
在飲水之後就開始喂飼料了,在開食的時候可以把飼料撒在塑膠布上面,然後讓雛鵝自由的啄食。雖然首次吃飼料不建議雛鵝吃得太飽,但也要保證每一隻雛鵝都能夠吃上食物。開始的飼料可以採用清潔的青飼料,比如說萵筍葉或者是苦麥菜,把它們切碎和米飯拌在一起。等到開始三天以後可以在開始飼料的基礎上加入17%的青草料,或者是綠嫩的青菜讓雛鵝自由的吃食。要注意不能喂雛鵝乾料,一定要拌溼以後才可以進行,這樣才能防止出因為吃飽過後口渴大量的飲水,導致腹脹死亡。
雛鵝破殼三天之內可以適當的喂一些精飼料和青飼料,精青飼料的比例為1:3,等到生長在10日齡左右比例為1:10,10日齡以後比例為1:15。每天餵養的次數也可以按照每日增長的速度適當的提高,在餵食的時候可以先讓它們飲水,然後再喂飼料,能夠做到定時定量的餵食,才可以讓雛鵝更好的生長,並且要做到少食多餐,每天吃飼料的次數都應該在6次左右。
在雛鵝生長到兩週齡左右,就可以進行放牧了,第一次放牧應該選擇天氣比較晴朗的上午,在放牧之前應該先餵它們一些飼料,在吃的半成飽以後再把雛鵝趕出育雛室中,讓它們在草地上自由的才是嫩草。每天可以放養兩次,每次放養的時間在三十分鐘左右,第一次放養以後應該每天都堅持的放養,而且可以放養的次數和時間,隨著它們日齡增加也跟著不斷的增長。
等到雛鵝在20日齡以後,如果氣溫比較溫暖,可以進行全天放牧,但是在這期間也應該及時到補精飼料。在放牧的時候一定要遠離水源,避免有中暑的現象,還要注意如果天氣比較寒冷,或者是有陰天雨天大風惡劣的氣候,為了預防雛鵝有疾病發生,應該合理的安排放牧時間。
在育雛階段,為了防止出現壓傷或者壓死的現象,也為了保持每一隻雛鵝都可以正常的生長髮育,應該進行適當的分群,可以根據處鵝生長的大小以及身體的強弱來進行適當的區分。在開水開始之前進行第一次區分,等到開始以後兩天進行一次群分,在這以後應該每天都適當的觀察。密度應該控制好,7日齡內的雛鴨每平方米可以養25只,15日齡以內的雛鴨,每平方米只能養15只,15日齡以後每平方米可以養10只雛鴨,能把密度控制好,才可以讓雛鴨更好的生長。
平時的預防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鴨體的抗病能力。這是養好鴨子的根本條件,也是搞好防疫的基礎。要精心飼養,做到飼料配合得當,營養齊全,飼餵及時,飲食清潔;同時要加強科學管理,保持鴨舍內適宜的溫度、溼度、光照和飼養密度,保持通風良好,環境安靜,儘量減少人員走動或其他不良因素的刺激。生長良好的鴨子可避免發生營養性疾病,也有利於充分發揮注射疫苗的免疫效力。貫徹自繁自養的原則,防止由外場或外地引入病鴨,這是防病措施中最重要的內容。如果必須從外地或外場購入鴨時,一定要了解被購場的疫病發生情況,並經獸醫人員檢疫,千萬不要從發病場、發病群或剛剛病癒的鴨群引入,引入後先經隔離飼養30天后,無任何傳染病或寄生蟲病時,方可混群飼養。嚴禁將參加過展覽或送往集市或送屠宰場不合格的鴨子運回本場混入鴨群。也應禁止將生長緩慢的病鴨挑出與小日齡的健康鴨混群飼養。此外,自繁自養還有助於免疫程式的制定。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即一棟鴨舍只飼養同一日齡的鴨,同時引進飼養,同時轉群、出售或屠宰。在每次進雛前,有1~2周的空舍時間,便於清掃和消毒,確保下批雛鴨的防疫安全。
2、做好免疫接種工作許多傳染病尤其是病毒性疾病尚無特效藥物治療,疾病發生後往往沒有相應的對策,因此,對那些已有市售的疫苗或本地區已有的鴨傳染病要進行定期的預防接種。如鴨瘟、鴨病毒性肝炎和鴨霍亂等,透過免疫注射,使鴨只產生特異性抵抗力,這是預防和控制鴨傳染性疾病的可*而又經濟的方法。要制定適合本場實際的全年免疫計劃,嚴格按免疫程式進行。
3、採取適當的藥物進行預防如在飼料、飲水中加入某些藥物或保健新增劑等,也是預防疾病的一種方法,但長期使用某一種藥物可能會產生副作用或耐藥性,要考慮定期更換藥物,並注意某些藥物的殘留問題。
4、搞好衛生消毒、滅鼠和糞便處理這也是防止疾病傳播的重要措施。消毒物件包括:進出人員、車輛、飼養鴨車間、飼養管理用具、墊草、鴨運動場等。根據不同的消毒物件可採用不同的消毒藥劑和方法。鼠類是多種疫病的傳播者或貯存宿主,養鴨場的鼠類已成為公害。飼料房、開放式鴨舍、鴨場廢物和廢用裝置堆集的地方,都是鼠類藏身和繁殖的良好場所,因此,應將消毒、滅鼠作為養鴨場或養鴨戶的經常性的工作。
5、防止與野生水禽直接或間接接觸野生水禽也是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貯存宿主和傳播者,如鴨瘟、鴨球蟲、禽流感等。由於鴨場戶外飼養家鴨,殘留的飼料和戶外飼槽常可招致野生水禽的飛臨,而與家鴨發生密切接觸,汙染飼料與水源,致使疾病傳播。
6、防止蛋傳疾病所謂蛋傳疾病就是能從感染母鴨透過受精蛋傳給新孵出後代的疾病。有兩種情況:一是病原體在蛋殼和殼膜形成前感染卵巢卵泡(卵巢傳遞),在蛋的形成過程中進入,而由鴨蛋內部攜帶的,如沙門氏桿菌等;另一種情況是鴨蛋在出生時或因蛋產下後因環境衛生差,病原體汙染蛋殼,如一般腸道菌,特別是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時而有綠膿桿菌和葡萄球以及黴菌。在孵化過程中可能造成死胚,但多數汙染的蛋經孵化後,形成弱雛或帶菌雛。當不良環境等應激因素的影響下,如育雛溫度過低,則小雛可能發病或死亡。因此,預防蛋傳疾病是提高雛鴨成活的重要因素。所以,平時注意種鴨房的環境衛生,勤打掃或消毒產蛋場地,更換墊草,並保持乾燥,以減少糞汙染蛋。蛋殼表面越乾淨,則殼上汙染細菌就越少。此外,要增加揀蛋的次數。孵化用蛋宜集中後用甲醛液燻蒸或用溫熱的洗劑沖洗,晾乾。嚴禁用糞便汙染的髒水洗蛋,這不但起不衛生消毒的目的,反而會造成擴大汙染。新生幼雛進入育雛室後,在飼料中加入萬分之四的氯黴素,連喂3~5天,能提高弱雛的成活率。
(二)發生疾病時的撲滅措施
1、及時發現疫情並進行確診。鴨群中出現傳染病的早期症狀多為精神不振或沉鬱,縮頸,喜臥,眼、鼻有分泌物,減食或不食,母鴨產蛋量急劇下降等。此時應迅速將可疑病鴨隔離觀察,並將死亡鴨送獸醫部門檢驗,以便儘早作出診斷,採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2、隔離病鴨,汙染的場地和鴨舍進行緊急消毒。嚴禁飼養員及工作人員串圈,以免擴散傳染。
3、停止向病群引進或出售活鴨,確診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4、病死鴨深埋或焚燒,糞便發酵,墊草焚燒或堆肥,嚴禁病鴨或死鴨出售或加工食用。
5、根據確診的疾病,選用專用疫苗進行緊急疫苗接種,對病鴨進行合理的治療。對慢性傳染病病鴨宜早淘汰。
二、鴨場的消毒
請參照雞場的消毒方法進行操作。
三、鴨常見疾病防治
(一)鴨瘟
1、病原或病因皰疹病毒
2、症狀病鴨體溫急劇升高到43℃以上,流淚眼周圍羽毛沾溼或有膿性分泌物將眼瞼粘連,鼻腔也有分泌物,呼吸困難,部分病鴨的頭頸部腫脹,俗稱“大頭瘟”,病鴨下痢,排出綠色或灰白色稀糞,洩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腫、嚴重者粘膜外翻,粘膜面有黃綠色的假膜,不易剝離。
3、防治在2月齡時注射鴨瘟疫苗,一般在1周內產生堅強的免疫力,發病初期肌注抗鴨瘟高免血清,每鴨注射0.5毫升,有一定療效。成年鴨一次肌注聚肌胞1毫克,3日1次,2~8次有良好療效。
(二)雛鴨病毒性肝炎
1、病原或病因鴨肝炎病毒
2、症狀此病主要發生於1周齡左右的雛鴨,發病半日到一日即發生全身性抽搐,病鴨多側臥,頭向後背“背脖”,兩腳痙攣性反覆踢蹬時在地上旋轉,咀殼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
3、防治初發病鴨群或受到此病威脅的鴨群,可注射康復鴨的免疫血清或高免血清或免疫母鴨蛋黃勻漿,經皮下注射每隻0.5~1.0毫升可起到降低死亡率,制止流行和預防發病的作用。
(三)雛鴨傳染性漿膜炎
1、病原或病因鴨疫巴氏桿菌
2、症狀此病主要發生於2~3周的雛鴨,最急性病例看不到明顯症狀,突然死亡。急性病例表現為嗜睡,縮頸或嘴地面,眼鼻有漿液或粘性分泌物,臨死前出現神經症狀,如痙攣、搖頭或點頭、背脖和兩腿伸直呈角弓反張,不久抽搐而死。
3、防治氯黴素或土黴素按0.04%混於飼料中,邊疆輔助4天。並改善良雛室的衛生條件。
(四)鴨霍亂
1、病原或病因多殺巴氏桿菌
2、症狀此病的最急型無明顯可見的症狀,常在吃食時或吃食後突然倒地死亡。急性型體溫升高至42.3~43℃,口渴、嗉囔內積食或積液,病鴨咳嗽,打噴嚏,呼吸加快常張口呼吸,並常搖頭,故稱此病為“搖頭瘟”。病鴨排出腥臭的白色或銅綠色的稀糞,少數病鴨糞中混有血液,有此病鴨兩腳發生癱瘓,不能行走,常在1-3天內死亡。
3、防治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按0.4~0.5%混於飼料中,或用其鈉鹽按0.1~0.2%溶於飲水中,連續喂服數日。複方新諾明按0.02%混於飼料中有良好的預防效果。喹乙醇按每千克體重30毫克的劑量拌於飼料中喂服,每天一次。青黴素肌注每鴨2000~5000單位,每天2~3次。
(五)副傷寒(沙門氏菌病)
1、病原或病因多型的沙門氏菌
2、症狀此病主要發生於1月齡前的雛鴨,病鴨食慾消失,口渴、下痢、流淚、眼瞼水腫鼻孔流出漿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難,喘息,有痙攣抽搐等神經症狀。
3、防治注意種蛋和孵化器的消毒。飼料中新增0.5%的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基嘧啶,連服2~3天,鏈黴素肌注,每鴨每日2.5毫克,分兩次注射。0.02%的呋喃唑酮加入飲水中,連用7天,以後劑量減半,再喂7天。
(六)雛鴨流行性感冒
1、病原或病因流行性感冒桿菌
2、症狀此病主要發生於20目齡以後的幼鴨。病鴨精神萎靡,體溫升至42.5℃以上,咳嗽打噴嚏,流清鼻涕或鼻塞,喉管內有痰液,呼吸時發生“咕咕”聲。病鴨常在游水時出現神經症狀,病鴨肝臟腫大至正常的6~8倍,為此病的特徵性病變。
3、防治磺胺嘧啶片(0.25克)第一次日服半片,以後每隔4小時服1/4片。20%硫胺噻唑鈉肌注1毫升,隔4小時注射0.5毫升。氯黴素肌注10-12毫克,每天2次,一般4次有良好效果。
(七)鴨葡萄球菌病
1、病原或病因金黃色葡萄球菌病
2、症狀(1)關節炎型:常見於中鴨和種鴨,蹼和跗關節腫脹、發熱、跛行。(2)內臟型:多見於成年種鴨,腹部下垂。(3)臍炎型:1周的雛鴨,病鴨腹部膨大,臍部腫脹壞死。(4)面板型:多見於3-10周齡幼鴨。面板損傷而發生區域性感染,胸部皮下化膿或區域性壞死。
3、防治氯黴素按飼料量的0.04%混入飼料,連喂3天。
(八)鴨丹毒病
1、病原或病因豬丹毒桿菌
2、症狀病鴨拒食,羽毛松亂下痢,有些病鴨關節腫脹。
3、防治青黴素G鉀(或鈉),每鴨每日5萬單位肌注,連續2~3天。
(九)鴨麴黴菌病
1、病原或病因最常見的為煙色麴黴素
2、症狀主要發生於雛鴨,5~7日齡雛鴨最易感染。病鴨呼吸困難,張口吸氣時常見頸部氣囊明顯脹大,一起一伏,當氣囊破裂時,呼氣發生尖銳的“嘎嘎”聲。有的病鴨表現出麴黴性眼炎。
3、防治用制菌黴素按每日每鴨3~5毫克拌入飼料喂服,連喂3天停2天,連續2~3個療程。以1:3000的硫酸銅溶液,作飲水用,連用3~5,每鴨口服黃連素500毫克、每天2次,連服3天。
(十)鴨黃麴黴素中毒病
1、病原或病因黃麴黴
2、症狀病鴨初期症狀為採食減少和生長緩慢,羽毛脫落,常見跛行,腿和趾部可出現紫色出血斑點,病鴨死之前常見共濟失調,抽搐,死亡時呈角弓反張。
3、防治無有效藥物治療。防治方法是更換掉含有黃麴黴素的飼料。
(十一)鴨佝僂症
1、病原或病因鈣、磷和維生素D缺乏或比例失調
2、症狀常發生於1~4周齡的幼鴨。表現為生長緩慢,行走時步態僵硬、費力,不願走動或頻頻蹲臥,長骨骨端常增大,特別是跗關節骨質疏鬆,鴨嘴殼變軟。
3、防治可一次喂15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或餵給維生素AD液或濃魚肝油2-3滴,每天1-2次,連喂2天。同時合理調整日糧鈣、磷的含量和比例,舍飼鴨尤為重要。
(十二)鴨骨短粗病(骨腱症)
1、病原或病因飼料中缺錳、膽鹼、煙酸、葉酸、維生素B6,鴨舍潮溼等。
2、症狀此病多發於1-3周齡的雛鴨。首先在生長較快的鴨出現症狀。病鴨初期雙腿輕度彎曲,隨後呈不同程度的“O”型或“X”型腿。腓腸肌腱向關節一側滑動,重病例可完全滑出,使腿不能直立。
3、防治每千克飼料中應含有錳40~50毫克,膽大2000毫克,煙酸55毫克和合理的鈣、磷會計師及比例。注意維生素B的補充,同時使飼養密度不要過高,防潮溼。
(十三)鴨有機磷農藥中毒
1、病原或病因敵百蟲、1605、1059、3911、敵敵喂、樂果、馬拉松、二秦農(地亞農)等農藥。
2、症狀鴨中毒後瞳孔縮小,不安,食慾廢絕,頻頻排糞,中毒嚴重口吐白沫、嘔吐、張口呼吸,站立不穩,行走困難或兩腿麻痺,最後倒地,全身抽搐昏迷而死。
3、防治肌注“解磷定”注射液,每隻成鴨0.2~0.5毫升(每毫升含40毫克),並同時注射硫酸阿托品液,每隻成鴨0.2~0.5毫升(每毫升含0.5毫克)。如果是1605中毒,也可灌服1~2%生石灰水(上清液)3~5毫升。
(十四)鴨食鹽中毒
1、病原或病因鴨的最小食鹽致死量為每千克體重4克。飼料中的含鹽達3%以上,飲水中含鹽量達0.5%以上即可引起中毒。
2、症狀病鴨食慾不振或廢絕,嗉囔擴張膨大,口和鼻流出粘性黃色分泌物,渴感強烈,出現下痢,兩腳無力或完全麻痺、癱瘓,蹼向後彎曲,行走困難。病程後期極度衰弱,呼吸困難,抽搐,虛脫死亡。
3、防治日糧中食鹽含鹽量不能超過0.5%。如用鹹魚粉應測定其含鹽量,控制日糧含鹽量不超過標準。發現中毒,立即停喂含鹽飼料,供給充分飲水和青綠飼料。
(十五)五氯酚中毒
1、病原或病因五氯酚鈉
2、症狀急性中毒幾小時內死亡。慢性中毒時,病鴨會衰弱乏力,食慾減少,視力減退。面板接觸中毒時,病禽的眼、口、腿、蹼疼痛,粘膜發紅,區域性脫毛,口渴、心跳和呼吸加快,肌肉痙攣。
3、防治禁止鴨群到施藥區的水溝或池塘中放牧。中毒鴨群立即餵給較高濃度的碳酸氫鈉液。肌注三磷酸腺苷,每隻5~10毫升,效果較好。頭部、口腔、肛門、腿、蹼等處用肥皂水洗擦。
(十六)鴨腮絲蟲病(鴨烏龍線蟲病)
1、病原或病因鴨腮絲蟲
2、症狀多寄生在幼鴨下頜部的皮下,其次是兩腿脛部外側的肌肉和嗉囔部的皮下嚴重感染時可在腹部、洩殖腔周圍,甚至頭頂部、肩部、尾部和眼瞼皮下形成結節,俗稱“皰皰”病,放牧鴨群容易感染此病。
3、防治用1%四咪唑(0.1~0.5毫升)注入病灶,7~12天病灶消失。用0.5%高錳酸鉀溶液,以0.5~2毫升(根據患部大小增減)劑量注入患部2~10天內病灶消失
、要因地制宜發展養鵝生產。 鵝是草食性水禽,能充分消化和利用青綠飼料中的營養物質;鵝非常喜歡乾淨,喜歡在水中嬉戲,且只有在水中才有利於其交配活動的順利進行,沒有水面供其洗浴或水質汙染嚴重都會影響其健康、生產和繁殖。因此養鵝生產必須結合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在水源充足、青草資源豐富的條件下適度發展。有些地區水源缺乏,卻盲目大量養鵝,這樣很難滿足鵝的生理需要,也就很難獲得理想的生產效果。有的養殖戶在院內修建一個小的水池作為鵝的水上運動場所,這對於小規模生產仔鵝來說是可行的,但對於種鵝或大規模的仔鵝生產則不一定適合。如果不經常換水或消毒次數少,出現水質惡化,勢必會影響鵝洗浴的積極性,也容易使鵝相互傳播疾病,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2、引種和種質問題。 一個地區飼養什麼樣的品種合適以及種質的優劣是關係到養鵝生產成敗的關鍵。目前,中國養鵝主要利用產品是肉用仔鵝,另外是毛絨。中國鵝的品種型別比較多,不僅在體型、外貌方面有差異,在生長速度、產蛋效能、毛絨質量和產量方面也有明顯差別。一般而言,體型大的鵝種其繁殖效能多數比較低,生長速度較快,而產蛋多的鵝種其體重則較小,生長速度較慢。 根據目前養鵝的產品主要利用方向,四川白鵝、揚州白鵝、皖西白鵝是比較適合我省飼養的鵝種,他們都屬於中型鵝,產蛋效能比較好,仔鵝早期生長速度比較快,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10周齡前後其體重可以超過3千克。在生產中也有采用雜交模式進行的,不僅能夠降低鵝苗的成本,而且表現了雜交優勢。不足之處在於有時由於種鵝的體重差別較大,配種的成功率相對較低,需要採取綜合措施加以調整。 3、育雛是關鍵。 雛鵝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力較差,抗病力較弱,必須加以精心的飼養管理和採取必要的措施使鵝群健康生長。首先要提供適宜的育雛環境。適宜的溫、溼度和飼養密度是提高育雛成活率的關鍵因素之一。高溫高溼容易引起病菌大量繁殖,造成雛鵝發病率上升;大群飼養時要分割成小群,以免打堆時壓死、壓傷;同時注意通風換氣,以保持舍內空氣新鮮,並注意防止賊風。其次要精心合理地飼養管理。雛鵝開食前要先飲水,最好加適量的多維或葡萄糖等,增強抵抗力;飼餵要根據多餐少食的原則,先喂精料後喂青飼料,既避免挑食又滿足雛鵝對營養的需要。 4、衛生防疫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 鵝的抗病力強是相對的,在一家一戶分散的小規模飼養過程中,其疾病很少發生。在規模化生產條件下由於飼養密度增大,造成其生活環境惡化,加之鵝群相互爭鬥次數增加、飲水和採食的不自由,導致鵝群抗病力嚴重降低。所以我們要做好鵝病的防治工作,堅持消毒和防疫相結合的原則,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三、建立現代化大型養鵝場,在場地選擇上十分重要,首要條件要有利於衛生防疫,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電源方便。通常場地應遠離鐵路和旅遊勝地,火車和旅客來往頻繁,容易傳播病原,同時場地的地勢要有利於防澇排水、汙水處理及排放,以利環境保護,場地的周圍及空間應無有毒有害物質及空氣汙染,確保安全生產。場內建築物協佈局要周密策劃,生產區和生活區要嚴格劃分,而且要有相當距離,彼此間應用圍牆隔離,嚴防閒雜人員隨意進出,傳播病原。
雛鵝絨毛稀少,個體小,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力差,如果不加強飼養管理,忽視疾病防治,極易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所以,要提高雛鵝的成活率,應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雛鵝絨毛稀少,個體小,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力差,如果不加強飼養管理,忽視疾病防治,極易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所以,要提高雛鵝的成活率,應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 精心準備育雛舍
首先根據進雛數量計算雛舍面積,對舍內照明、通風、和保溫設施進行徹底檢查和維修。進雛前要對育雛舍徹底清掃和消毒,用高壓水沖洗育雛舍地板、牆壁,晾乾後鋪上墊料。同時還要按育雛數量備足優質青綠飼料、精飼料、藥品和疫苗等必需品。
2 選擇健壯的雛鵝
健壯的雛鵝是保證育雛成活率的前提條件,而對於弱雛、病雛要及時淘汰。健康的雛鵝絨毛粗長,有光澤;卵黃吸收好,臍部收縮完全,臍部周圍沒有水腫和炎症;手握雛鵝,掙扎有力,腹部柔軟有彈性,叫聲大;體重符合品種要求。
3 選擇適宜的育雛方式
鵝的育雛方式以地面墊料平養為主。育雛室要求保溫效能好,墊料柔軟、吸水性好、不易黴變:可選用鋸屑、稻殼、稻草、麥秸等作墊料。有條件的可進行網上平面育雛,使雛鵝與糞便徹底隔離,減少疾病的發生。網上平養的高度以距地面60~70cm為宜,便於喂料及飲水。
4 提供適宜的育雛條件
4.1 溫度
雛鵝體積小,絨毛稀薄,自身調節體溫的能力較差,在26℃以下的低溫環境中易擁擠扎堆,導致窒息而死亡;若鵝舍溫度超過32℃,雛鵝則出現精神不振,採食量減少,飲水量增加,體溫升高,體熱散發受阻,從而影響生長髮育,誘發疾病,長期高溫還可引起雛鵝大批死亡。因此,適宜的育雛溫度是:1~5日齡為27℃~28℃,6~10日齡為25℃~26℃,11~15日齡為22℃~24℃,16~20日齡為20℃~22℃,20日齡以後為18℃。
4.2 溼度
鵝雖屬於水禽,但乾燥的舍內環境對雛鵝的生長髮育和疾病預防至關重要。實踐證明,當環境溼度超過80%,同時伴隨溫度不適時,雛鵝即出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扎堆、呼吸困難、腹瀉、絨毛松亂等症狀,突出表現是啄羽,嚴重時雛鵝整個頭頸和背部的絨毛全部被啄光,造成雛鵝發育不良,生產力、抗病力下降,發病率增高。因此,採用地面墊料育雛時,一定要避免飲水外溢,防止墊料潮溼、發黴,並及時更換潮溼墊料。
4.3 通風換氣
雛鵝新陳代謝旺盛,呼吸時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糞便、墊料發酵還會產生大量的氨氣和硫化氫氣體。而雛鵝對舍內的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十分敏感。當環境中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的含量超標時,雛鵝就會出現精神沉鬱、呼吸加快、口腔黏液增多、眼瞼水腫、流淚、流鼻涕,進而食慾廢絕、運動失調等症狀,最後仰頭、抽搐、癱瘓而死。因此,必須及時對鵝舍進行通風換氣。一般夏秋季節開啟門窗即可,冬春季節,在通風前先使舍溫升高2℃~3℃,然後逐漸開啟門窗或換氣扇,避免冷空氣直接吹到鵝體。通風時間多安排在中午前後,避開早晚時間。
4.4 光照
育雛期間,一般要保持較長的光照時間,有利於雛鵝熟悉環境,增加運動,便於雛鵝採食、飲水,滿足其營養需要。適宜的光照時間:1~3日齡為24小時,4~15日齡為18小時,16日齡後逐漸減為自然光照,但晚上需開燈加喂飼料。光照強度:1~7日齡為每15平方米用1個40瓦燈泡,8~14日齡為每15平方米用1個25瓦燈泡。燈泡距鵝背部2m左右、
4.5 飼養密度
一般雛鵝地面飼養時的密度:1~2周齡為20~25只/平方米,3周齡為15只/平方米,4周齡為12只/平方米,隨著日齡的增加,密度逐漸降低。
5 “潮口”與開食
雛鵝開食前要先飲水,第一次下水運動與飲水俗稱為“潮口”。雛鵝出殼後24小時左右,即可“潮口”,一般在水盆中進行,將30℃左右溫開水倒入盆中,深度3cm左右,把雛鵝放入水盆中,把個別雛鵝喙浸入水中,讓其飲水,反覆幾次。在飲水中可加入0.02%高錳酸鉀,起到消毒飲水、預防腸道疾病的作用,一般用2~3天即可。對於長途運輸的雛鵝,為了迅速恢復體力、提高成活率,可以在飲水中加5%葡萄糖和維生素C,並按比例加入速溶多維電解質。雛鵝開食時間一般在出殼後24~30小時。開食料一般用黏性較小的秈米,把米煮成半熟,用清水淋過,使飯粒鬆散,吃時不黏嘴,最好摻一些切成細絲狀的青菜葉,如菠菜葉、白菜葉、油菜葉等。開食時不要用料槽或料盤,直接將料撒在乾淨的塑膠布上,便於全群同時採食。第一次餵食,雛鵝吃到半飽即可。
6 加強飼養管理
6.1 合理飼餵,保證營養
雛鵝消化器官功能不健全,因此要飼餵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全價配合飼料和優質青飼料。飼餵時可先精後青,少喂多餐。2~3日齡雛鵝;每天喂6次,日糧中精料佔50%;4~10日齡:每天喂8~9次,精料佔30%;11~20日齡;每天喂5~6次,以食青飼料為主,開始放牧,口糧中精料佔10%~20%;21~28日齡:每天喂3~4次,精料佔日糧的7%~8%,並延長放牧時間。
6.2 及時分群,降低飼養密度
及時分群是保證雛鵝健康生長、提高育雛成活率和均勻度的重要措施。分群時按個體大小、體質強弱進行。第一次分群在10日齡時進行,每群數量為150~180只;第二次分群在20日齡時進行,每群數量為80~100只。若發現殘、癱、患病、瘦弱、食慾不振及行動遲緩者,應及早隔離治療或淘汰。
6.3 適時放牧
放牧能使雛鵝提早適應外界環境,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抗病力,提高經濟效益。放牧應選在無風晴天的中午,把鵝趕到鵝舍附近的草地上進行,牧地由近到遠。放牧時間為20~30分鐘,以後逐漸延長,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中午趕回舍中休息。
7 做好疫病的預防和治療
7.1 隔離飼養
雛鵝應隔離飼養,不能與成年鵝和外來人員接觸,育雛舍門口設消毒間和消毒池,定期用百毒殺、新潔爾滅、消毒寧等對雛鵝、鵝舍及用具進行噴霧消毒。
7.2 接種疫苗
如果種鵝未接種小鵝瘟疫苗,雛鵝可在3日齡皮下注射10倍稀釋的小鵝瘟疫苗0.2ml,1~2周後再接種1次;也可對剛出殼的雛鵝注射抗小鵝瘟高免血清0.5ml或高免蛋黃1ml。
7.3 飼料中添加藥物
為了預防雛鵝腹瀉,可在飼料中拌入硫酸新黴素,每100克拌料150斤;若發現少數雛鵝腹瀉,可使用阿莫西林,每袋飲水150公斤,飲水8~10小時;雛鵝感冒時可用抗病毒,加水300斤,連用2~3天,同時口服磺胺嘧啶,首次1/2片(0.25g)/只,以後每隔8小時服1/4片/只,連用2~4天。也可以在料中加入適量的板藍根、大青葉、黃芪、紅花、黨參等中藥製劑,以提高雛鵝的免疫力。
回覆列表
鵝鴨苗在天氣較冷的情況下只能在室內保暖飼養。一般用紅外線射燈保暖。
1、育雛溫度:剛出殼的雛鴨,其體溫調節能力差,必須做好保溫工作。1~3日齡的育雛溫度30℃~32℃,以後每隔2天溫度下降1℃,當舍溫降至與外界溫度相近時停止加溫。
2、舍內育雛密度:1~7日齡時,地面育雛每平方米20~40只,網上育雛每平方米40~60只。
3、及時飲水喂料:雛鴨出殼12~24小時後,及時給予飲水和喂料,飲水器要充足及分佈均勻,必要時人工調教飲水。雛鴨飲水後1~2小時,用全價優質小鴨料(1~3日齡可用小雞料代替)用水軟化後,均勻撒在料盤或塑膠布上,誘其採食,全部能正常覓食後,改用料槽供料自由採食。
4、光照:雛鴨的食量少,消化能力強,生長快,晝夜不斷地採食,故育雛舍應有充足的光照,晚上也要有電燈照明,讓其24小時採食。
5、注意通風換氣:育雛舍內的通風要良好,以防舍內的氨氣、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誘發疾病和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