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歷史的大小姐
-
2 # 烏蘭大俠
范增對於項羽的追隨,堪稱忠義!
范增是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投奔的項梁,因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是最痛恨秦國的諸侯國,所以楚人對秦朝暴政的反抗尤為強烈。而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弟弟,最有實力振臂一呼,反抗暴秦,所以,同為楚人的范增投奔項梁,很自然不過!
此時的范增已經年屆七旬,垂垂老矣,但一顆勇敢的心依然在鏗鏘有力地跳動,追隨項梁,保楚復國,是范增的暮年壯志!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范增給項梁和項羽的計謀是:師出有名,不要自立為王,而是打楚國的懷舊牌,這樣才能徵得所有楚人的擁戴,則天下可定。項梁採納了范增的建議,找到了楚國末帝懷王的孫子熊心,此時正在民間幫人放羊,項梁和范增
定陶之戰,秦將章邯大破楚軍,擊殺項梁。
因為項羽孤高不遜,楚懷王在內心深處極其厭惡項羽,所以在制訂“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時,故意放水,讓項羽對抗秦軍40萬主力部隊,而劉邦藉機迂迴,先入咸陽,等“鉅鹿之戰”得勝歸來的項羽來到漢中,劉邦已經盡得人心!
當時項羽已經完全有實力自立為王,為何非要屈居於一末帝?范增失策!
先入漢中的劉邦突然格調清雅了起來,不像在山東那樣貪婪、好色、孟浪,而是與漢中百姓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分文不取,還禮待秦王子嬰,保護秦氏皇帝陵寢,這都是在邀買人心。范增及時捕捉到了劉邦的野心,所以設計“鴻門宴”,想一舉除掉劉邦。
結果項羽那個不爭氣的三叔項伯搗亂,劉邦借如廁的機會逃脫,此時的項羽居然不下令趕盡殺絕,而是把玩劉邦送給他的白璧和玉斗,范增氣的拔劍砍壞玉斗,怒罵道:
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在這一刻,范增的內心是崩潰的,他已經看到了故事的結局,“沐猴而冠、富貴還鄉”的項羽,只是看起來很霸道,實則胸無點墨,一粗鄙人爾!
但即便是已經看到了故事的開頭和結局,范增依然忠心耿耿輔佐楚王,從沒有像韓信一樣明珠再投!
試想如果范增轉投劉邦,一定會得到非常高的禮遇,將於韓信並列“國士無雙”,可是范增的忠誠就是體現在這一點:不事二主!
二、死了都要愛劉邦手下的謀事中,張良為“陽謀”,而陳平則為“陰謀”,此人年輕時孟浪浮誇,還有盜嫂的風流往事,人品不是有瑕疵,而是有裂縫,但是他用陰謀給劉邦擺平了很多困難:
• 鴻門宴之後,劉邦暫時安全,但並未脫離危險,項羽的謀士陳平給項羽進讒言,把范增支開,然後張良一頓忽悠項羽,錯失良機,放走了自己一生的宿敵劉邦!
• 劉邦在滎陽被困,不得出城,陳平出了個餿主意:派五千個少女穿上盔甲,冒充士兵,吸引楚國守軍的注意力,調虎離山,為劉邦出逃創造時間。可為什麼要用5000少女冒充士兵呢,這就是陳平的陰損之處,可想而知當楚國守軍發現5000名士兵都是女子,跟電影《金陵十二釵》的悲慘結局差不多
陳平對范增的算計也是陰損的,本來大家是同行,各為其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鬥來鬥去才能體現對方的價值,所謂“狡兔死,走狗烹”。本來應該是唇齒相依的默契,可是陳平卻偏偏將范增置於死地!
項羽的使者來劉邦軍中傳信,陳平故意問使者:是范增派你來的嗎?使者答曰:否。陳平就立即撤掉上等酒席,怠慢使者,住最簡陋的柴房、吃殘羹冷炙。憋了一肚子火的使者回報項羽:劉邦禮待范增,貴於霸王,由此可見,范增與劉邦必有不可告人之事。項羽遂猜忌范增,這是對范增的羞辱,范增無奈,辭官歸故里,病史於顛沛流離的途中!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未至彭城,疽發背,死!《蘇軾·范增論》
陳平此計何其毒也,何必難為一位快80歲行將就木、忠心耿耿的老人!
直到死,范增依然是忠心不渝的,寧願埋沒自己的光芒,也不會背叛項羽!
范增的計謀指數是低於張良和韓信的,在很多關鍵節點,范增未能謀慮周全,尤其是未能提前洞知韓信之能,錯失一員大將。
但是瑕不掩瑜,范增僅憑一顆赤膽忠心,就足以名垂青史!
劉邦對范增的際遇,有過經典論述: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
3 # V維觀世界
雖有項梁之緣故,但範曾更多的看到作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之一的項氏家族背景及在楚國的人望,反秦具有先天的優勢!其二,項梁當時手中已經有一支忠誠的項家軍的家底了,武將充足而謀士倍缺,範曾到後更容易快速開展謀略工作!其三,項梁接班人是項羽,有勇而無謀,對謀士來講,發揮空間更大!其言聽計從,讓範曾也多有安慰!直到鴻門宴後,豎子不足與謀,才有了失望之念,加之受陳平離間之計作用,終棄之而絕亡!古今亦同,反觀後世歷史,此類事情比比皆是,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有著驚人的相似!
-
4 # 煮酒議古今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鼎鼎大名的西楚霸王項羽,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著名的人物,在楚漢之爭中,劉邦身邊主要謀士有張良、蕭何、陳平”,而項羽身邊的謀士最主要的就只有范增了,那麼范增是為什麼會跟隨著項羽的呢?
說起范增,司馬遷都說:范增,雖然70歲了,平時在家,好奇計。而且,此人見識不凡,很有謀略。
范增和項羽的關係中間有個重要人物就是項梁,項羽是由項梁養大,而范增又和項梁關係很好,所以項羽就叫范增為“亞父”,亞父是指僅次於自己的父親,有養育之恩。項梁死的時候,項羽大概二十歲,范增出於和項梁的關係,很關心項羽,像父親一般,為他出謀劃策,可以說范增無償幫助項羽,不為高官厚祿,不同於普通的謀士,是有很深的一層關係在的,至此范增就跟隨了項羽,並且死心踏地。
范增在跟隨著項梁的時候就是一個很厲害的謀士,在他的幫助下,項梁的隊伍如火如荼,在跟隨項羽後,前期也是助項羽攻城略地,推翻秦朝,項羽志得意滿,封自己為霸王,已經不再是以前的愣頭小子了,越來越自大,對范增的建議也慢慢比較少採納,但還算是有人出出主意,可是後來劉邦的謀士陳平用離間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的關係,導致項羽對范增起了疑心,范增為項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卻被項羽懷疑,由於沒有了范增在邊上的旁敲側擊,再加上劉邦陣營的慢慢強大,項羽也是一落千丈,最後逼得烏江自刎。時也命也。
-
5 # 愛笑的小杰吖
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在項羽帶領楚軍從起義到不斷壯大這個過程中,范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范增向項羽獻計立楚懷王,隨後又打著為楚國報仇的旗幟正式展開了對秦朝的攻勢,這不僅能讓項羽能夠名正言順的討伐秦朝,更是為項羽拉攏了不少的兵馬,加速了項羽的崛起。
當然,范增的貢獻不僅於此。項梁戰死沙場,項羽奉命北上鉅鹿,援救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在面對比自己強大的秦軍時,項羽在項羽在渡過漳河後,下令將全部船隻鑿沉,又把所有的鐵鍋都砸壞,只攜帶三天的乾糧。項羽的這一行為激勵了楚軍的鬥志,使得楚軍在面對秦軍的時候毫不畏懼,勇於衝鋒陷陣,乃至最後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的勝利不僅讓秦軍損失了名將王離,還讓很多諸侯紛紛投靠了項羽,使得項羽的軍事力量不斷壯大。而在這場戰役中,依然離不開范增的身影,正是因為有范增的計謀,項羽才會贏得鉅鹿之戰的勝利。
既然范增在面對秦軍的時候總能算無遺策,那為何在面對劉邦的時候就不靈了呢?項羽和劉邦兩人在楚懷王面前約定好誰也入主咸陽誰就稱王,按理說項羽兵強馬壯的應該是最先進入咸陽的,但沒想到劉邦的小聰明在這個時候發揮了作用,繞道進入了咸陽。
劉邦進入咸陽不要緊,但是范增和項羽就不高興了,此時兩人都看出了劉邦想要和項羽爭奪天下。為此范增為項羽獻上一個計策,將劉邦約出來見面然後趁機將劉邦殺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果不其然,劉邦按照約定來赴宴了,本來按照范增的安排,先是向劉邦問罪,責問他為什麼不守信用先進入咸陽,隨後在安排項莊舞劍趁機殺死劉邦。
不得不說范增的計策很好,可是人算得再準也不能算到人性,范增就是如此。很多人都說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劉邦是因為項伯,其實並不是,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項羽。范增的安排可以說是天衣無縫,可惜的在最後的關頭項羽手軟了。
項羽太過於自負,覺得劉邦成不了大氣,所以沒有自己的軍師兼亞父范增的叮囑放在心上,在鴻門宴上放過了劉邦。范增千算萬算也沒有算到項羽會在最緊要的關頭出問題了,這說明了范增對項羽不夠了解,這就是範身上最致命的缺陷。如果范增足夠了解項羽,知道項羽在最後的關頭會出問題,那范增事先在賬外安排伏兵,那劉邦就是插翅難逃了,但范增沒有這麼做,因為他太相信項羽了,覺得項羽能夠殺死劉邦。如此看來一個合格的謀士不僅要為主公出謀劃策,還要十分了解主公的性格,這樣才不會出紕漏。
范增七十歲出山輔佐項羽,為項羽鞠躬盡瘁,可惜項羽始終過於自負,對於范增的計策有點喜歡視而不見,甚至最後對范增產生了猜忌。可以說范增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空有一身的本事卻無處施展,實在讓人感嘆
-
6 # 代康
陳勝吳廣失敗被殺後,國中反秦勢力中最強的是項梁項羽叔侄,你說應該跟隨強者還是弱者呢?
范增在鄉里時,就有好處奇計的名氣。但他出山投身反秦已經70歲了。不能向韓信那樣不待見便換個地方,范增沒有時間,也沒有心力去折騰。
項梁項羽叔侄對范增很好,你想老闆的接班人叫你爸,待遇非常好,你是什麼感覺,這工打的很值得啊。
-
7 # 莽原大語文
范增跟隨項羽,有其必然性。范增畢生之願就是滅秦復楚,而項羽是實現這一事業的最佳人選,所以,范增一定跟隨項羽征戰南北。具體原因,牛哥試分三點回答。
一、范增志在復仇暴秦、恢復強楚,只是一直等待時機。范增出山之時,已是古稀之人了,但他卻是一個對大時代大事業有準備的人。在他人生的70年中,經歷了楚國由盛轉衰到滅亡的全過程,歷史和現實都讓他刻骨銘心。在他出生之前二十年,楚國一代明君楚懷王熊歇被秦人扣留多年後,客死他鄉,此事也成了楚國的國恥,對范增的成長影響很大。大約是他出生的那一年,秦將白起攻陷郢都,並焚燒楚國王陵夷陵,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自投汨羅江,舉國沉重的歷史記憶一定會遺傳給范增。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率60萬大軍,南下攻楚,楚國主將項燕全力抗敵。然而,戰略相持階段,楚人中計,東撤途中,遭秦軍突襲,打敗楚軍,項燕也含恨自盡。70年來,國破家亡的恥辱與仇恨層累疊積,鬱於范增心中,更增添了他發奮報國的壯志豪情。他相信楚南公的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隱居鄉里,鑽研兵法計謀,並密切關注天下態勢,等待時機,為楚國復仇,恢復強楚往日的輝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一死,他就預感到改天換地的時機到了。
二、陳勝、景駒等人先後自立為楚王,卻不是范增要擁立的正統,不值得跟隨。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楚人率先向秦王朝發難,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以楚地為核心,抗秦鬥爭呈現燎原之勢,六國舊貴族紛紛響應,秦王朝滅亡指日可待。但是,范增並沒有急於行動,他仍然在觀察分析,相人析事。他很快發現,陳勝不是可以託付復仇復國大業的人,不值得跟隨。陳勝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個人魅力、影響力和號召力,被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在秦王朝主力猶在,抗秦隊伍紛繁蕪雜的情況下,貿然稱王。范增認為,陳勝和隨後自封楚王的景駒等人一樣,都是必然要失敗的。因為他們的稱王之舉本身就屬僭越行為,是不可能得到楚地人民支援的。范增本來寄希望於這些楚人能夠尋找楚國的正統,推立楚王的後人,自己盡心竭力地去輔佐新王,匡扶強楚。那樣,一百多年來楚國國恥民怨盡雪,三楚大地上重現舊日的強大與繁榮。基於上述考慮,他決定繼續隱居鄉里,等待真正的英雄豪傑登場。到那時,將有一場風雲際會,范增會一展身手的。
三、項梁、項羽叔侄的高貴出身、號召力和戰鬥力,使范增相信他們可以輔佐楚懷王,恢復強楚,值得跟隨。陳勝吳廣起義後不久,項梁、項羽叔侄也在吳中郡發兵響應,一下子聚集起八千江東子弟兵,攻取會稽郡。接著,項氏大軍渡江而西,所向披靡,隊伍擴大到了六七萬人。向北推進,他們遭遇了景駒的阻擊。項梁叔侄拒絕承認景氏的合法性、正當性,毅然進擊,並消滅了對方。此時,陳勝早已被害身亡,秦將章邯大兵壓境,抗秦義軍群龍無首,情況非常危急。於是,項氏叔侄牽頭,在薛地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共商滅秦大計。在這種背景下,范增出場了,為抗秦鬥爭設計了路線圖。他認定,唯有項氏叔侄才是抗秦軍事鬥爭最正統最優秀的領導人,因為他們是項燕之後,血統高貴,世世代代都對王室忠心耿耿。叔侄二人又有無比的勇氣力量和高超的指揮才能,一定能力挽狂瀾,扭轉抗秦形勢——沒有項氏領導,復仇大業就不能成功,所以,范增跟定了項梁項羽叔侄。他把陳勝景駒敗亡的教訓講給項梁,後者從善如流,從民間覓得楚懷王的孫子熊心,推立後者為新時代的“楚懷王”。此舉一下子激活了本已低沉的抗秦鬥爭局面,民心軍心天下之心都彙集到懷王的旗下,希望都寄託在項氏的軍事行動了。雖然後來項梁犧牲了,但是,他的事業又被項羽繼承下來,范增繼續跟隨著北上,西進……楚人終於攻破了咸陽,滅掉了暴秦,范增宏願初步實現。此後,他繼續跟隨項羽,朝著恢復強楚的目標前進……
-
8 # 人者仁義也
范增一生被歷史記載的很少,主要來自於《史記》。但是由於很多戲說和演義,影視劇導致范增變成了一個孤獨的項氏忠誠謀士,但是在歷史上項羽和范增的關係可能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好。范增是得到了項梁的重任,在項梁之後,項氏一族一度被剝奪兵權,但是項羽斬殺宋義,獲得了兵將的支援,取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項羽變成了項氏的繼承人,在這之後楚國的大部分將領都追隨了項羽,作為項梁提拔的范增也不例外,此後范增追隨項羽直到自己被廢棄身死。
范增出現在歷史上已經是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他當時七十歲,前去投奔已經起兵,聲勢浩大的項梁起義軍,此時的陳勝已經去世,景駒被項梁擊殺,范增在項梁面前獻上了奇策,那就是勸項梁立楚懷王的後裔為王,項梁覺得范增所言不錯,於是找到沒落在民間,給人放羊的楚懷王后裔熊心,把他立為楚懷王,熊心之所以被立為楚懷王,主要是想激勵楚人,因為當初楚懷王被秦人誘騙至秦國囚禁,最後身死。范增的意圖是激起楚人對於秦人的仇恨。這個計策後來的人都認為很差,項梁本人是楚國名族之後,在當時的楚地號召力很強大,項梁渡江之後,陳嬰,英布,蒲將軍,劉邦紛紛前來投奔項梁,恰如陳嬰所說:
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項氏家族代代是楚國將領,在楚國十分有名,大多數人投奔項梁是衝著楚國名將世家的名望來投奔項梁,他們覺得項梁是將門之後,能夠帶著大家開啟局面,滅亡秦朝。但是范增得獻策使得項家受制於楚懷王,這在項梁在世的時候,以項梁的名望還可以支撐,但是項梁一死,楚懷王立馬壓制項羽的行為上表現得很明顯,楚懷王在項梁去世後,收回兵權,同時派劉邦前去南下攻打關中,而項羽被迫北上救援趙國,而且還在宋義的節制之下,以至於最後項氏和楚懷王的矛盾到達最大,項羽最終殺死楚懷王。所以項羽對於范增的感情並不會好到哪裡去。
項梁去世,楚懷王安排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前去救援被章邯攻打的復國後的趙國,但是宋義到達安陽之後,按兵不動,宋義的計劃是等到章邯和趙國拼個你死我活之後,再前去救援坐收漁利,但是宋義天天辦酒宴,士兵們卻沒有糧食忍飢挨餓,隨即項羽擊殺宋義,召集將領開會,諸位將領都不敢說話,之後都說將軍殺的好,立楚懷王的本來就是將軍家,現在將軍殺死宋義,是誅滅叛亂。我們願意跟隨將軍。奇怪的是在這裡沒有范增記載,想必當時諸位將軍也有一位是范增。項羽殺死宋義只是一次突襲,之後的鉅鹿之戰才讓項羽成為楚國各個將領的首領,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帶著三日糧草,進攻秦軍,當時的救援的各路起義軍都躲在各自的壁壘裡遠遠的觀看這場戰役,楚軍聲威震天,士卒血戰,與秦軍接連九次大戰,大破秦軍,秦國的高階將領王離被楚軍俘虜,最終秦軍敗退。項羽取勝之後,躲在壁壘內的諸侯軍將領前去拜見項羽,都是都是跪著拜見項羽,不敢抬頭看項羽,隨後所有的諸侯開始受到項羽的指派。
鉅鹿之戰的大勝也使得當時楚國的各路將領都開始追隨項羽,這一戰的勝利幾乎使得項羽成為“戰神”,恐怕范增也是這個時候真正跟隨項羽的。畢竟項梁對於范增有提拔之恩,現在項羽是項氏的繼承人,鉅鹿之戰諸侯和楚國兵將都瞻仰項羽的聲威。項羽已經是楚國的實際掌權人。范增追溯項羽也是情理之中。此後范增開始頻頻出現在項羽的面前,鴻門宴范增力勸項羽除掉劉邦;分封各路諸侯的時候,范增和項羽商量一個主意,把劉邦分封到巴蜀漢中,給予漢王的稱號;在項羽和劉邦對於滎陽的爭奪戰裡,范增力勸項羽爭奪滎陽,最終因為陳平反間計而憤然離職,最後病逝。
范增最早追隨的是項梁,項梁被章邯大敗後陣亡,項氏被楚懷王壓制,楚懷王試圖用宋義剝奪項氏的軍權,但是這個時候,范增卻沒有站出來支援項羽,直到項羽斬殺宋義,取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之後,范增選擇了跟隨項氏的繼承人項羽。
-
9 # 減水書生
因為天下起義打得是楚國旗號,所以本自楚地廬江郡的范增,要麼不造反當秦朝順民,要造反就得投身楚國集團。
而楚國集團最純正的一支就是項梁的江東軍團,所以七十老翁千里赴薛、往見項梁,大談滅秦大事、王霸大業。
從這個時候開始,范增便正式投入項梁、項羽叔侄門下。而且,項梁對范增極為重視,不僅言聽計從而且引為上賓。此時的范增,相當於項梁軍團的參謀長。
項梁死後,楚懷王和宋義趁人之危,攫取了楚國集團的主要權力:楚懷王從前是傀儡現在開始說了算,宋義本是無名小卒卻被拜為上將軍。
項羽年輕威望也輕,所以屈居次將;范增算是創業元老,所以拜為次將。而楚國集團的一支旁系、臨時參夥的劉邦,卻被認為是寬大長者,在楚懷王支援下成為方面軍司令,大有超過項羽的勢頭。
此時的范增,可以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楚懷王和宋義做大,成為與項羽並列的楚國重臣;
一個是繼續投靠項羽,跟項羽合夥政變,掌握全部權力。
至於投靠劉邦,那是想都沒法想的事。原因是亞父在楚國集團的排位,不比劉邦差,而且一直都是嫡系一脈。所以,他只能在項羽和楚懷王之間猶豫一下。
但是,沒等范增猶豫太久,就有了結果,因為項羽就替他做了選擇。項羽這個人太彪悍,萬軍之中、直入帥帳,砍了宋義的腦袋,然後就成為楚國集團的總司令。有了軍權也就有了權力。因為這是以武力定章程的亂世。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成名;逼降章邯,威勢天下。率河北之兵奔向關中之時,項羽不僅是楚國集團的三軍統帥,而且是天下諸侯聯軍的統帥。
所以,這個時候,范增根本不用選,他只能繼續在項家門下當個參謀長,或首席軍政幕僚。
而且,范增也願意跟著項羽幹,一是天下最強霸主就是項羽;二是項羽尊其為亞父;三是天下英雄除了項羽誰又能入范增的眼?
鴻門宴後,項羽宰割山河。而後,就是諸侯反叛,項羽平叛。再之後便是楚漢爭霸。
這個時候,范增還有得選,一個是繼續跟著項羽幹,一個是改換門庭跟著劉邦幹。
但是,跟著劉邦幹仍舊是一個沒有道理的選擇假設,范增沒有理由這麼做。
一個是彭城之戰後,項羽已經取得戰場主動,始終是追著劉邦打,已經把劉邦打得求和了。這時候亞父投降過去,是嫌自己活得太長了。
另一個是劉邦也養不起范增這尊大佛,在楚國集團裡,范增無論是地位還是威望,一直都比劉邦高。劉邦接受范增投降,該封個啥官兒。
在陳平的設計下,在項羽的懷疑下,也是剛烈大丈夫的范增,怒而棄官,返回彭城。那這個時候,一個落魄老漢的范增,可以改換門庭了嗎?除了劉邦,還有齊國田氏、燕國臧荼,甚至彭越也是大英雄。
還是不行,原因就是年齡是個大問題。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范增老英雄,70歲才開始實現人生爆發,參與滅秦這個偉大事業中。
但是,項羽和韓信這些少壯派,可以玩幾十年;劉邦和張良這些中年大叔,可以玩十幾年;而范增只能玩他們零頭,也就是玩幾年。時間是最為珍貴的資本,而范增恰恰沒有這個資本,所以他不能把時間浪費在尋找主公上,跟定一個人也就壓上了全部,他沒有換老闆的資本。
所以,離開項羽的范增,也只是奔向西楚國都彭城,他或者是想做西楚治下一順民,但更可能是“負氣離家”,等著項羽追上挽留。但是,年齡是大問題,時間是珍貴的資本,范增年齡太大,沒了時間的資本,他病逝途中,停止了一切可能的想象。
-
10 # 水一白聊歷史
在秦末漢初那個刀兵四起的年代,范增的出現也非常的離奇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史記.項羽本紀》
一個七十歲的老人,一直呆在家裡,特別喜歡琢磨“奇計”,沒有投奔其他人,直接就相中了項梁,並直接給項梁獻了一條“奇計”:“陳勝的失敗根本原因就在於自立,而沒有立楚國的後人,此時最佳辦法是立楚國後人。”然後項梁就採用了這條“奇計”,立了熊心為楚懷王。
范增與項羽的隔閡恰恰就是因為這條“奇計”而起范增的這條“奇計”是他獻給項梁的“投名狀”,但是卻埋下了與項羽矛盾的“伏筆”。
如果項梁不死,那麼范增應該是死心塌地跟著項梁乾的。無論是項梁對其的賞識之恩,還是他自己不去投奔別人,唯獨選擇了項梁這份執著。可惜,項梁的提前死亡,讓他和項羽都有些準備不足。
項梁一死,楚懷王便開始搶班奪權,拿掉了項羽的軍事指揮權,轉而把他和范增都安排在了宋義的手下,理由竟然是宋義早就看出來項梁要敗。
(宋義)“兵未戰而先見敗徵”...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史記.項羽本紀》這個安排無論是對宋義也好,還是對項羽、范增也好,都是一個非常奇葩的安排,結果只能有兩種,要麼宋義夠狠,找個藉口殺了項羽,或者項羽反抗,殺了宋義,結果當然是項羽贏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能看得出來范增這時的位置是“末將”,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謀士”,權力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項羽奪權以後,對范增也不會安排得太低。
項羽、范增關係破裂項羽稱范增為“亞父”,這應該是項梁生前的安排,所以項羽雖然對范增並不滿意,但是還是對他很尊重。
為什麼說項羽對范增並不滿意呢?
項羽鉅鹿之戰後,聲名鵲起,當初不服他的那些在趙國周邊觀望的諸侯都至少表面服從了。項羽帶著他們入關,“擠”走了劉邦,推舉熊心為義帝,隨後自立為西霸王,並分封諸侯。把這些事兒都辦完以後,項羽出人意料地“請”義帝前往郴縣做他的帝,並命令九江王英布等人出手刺殺義帝。
熊心能成為楚懷王、義帝,都是靠著項家人,現在項家人的代表項羽出手直接要他的命,這不能不說是項羽一次性地推翻了幾年來的項家基本策略。想來,殺義帝這個舉動不會是項羽一時興起,而是他一直以來心中所想,只是時機不成熟罷了。
作為舉薦人的范增此時的反對聲音絕對不會少,即便退一萬步,范增沒發現意見,他也應該看得出來項羽對他的態度了。
後來,又有陳平的“離間計”,再加上項羽開始一點點拿走范增的權力,范增再不走也就愧對他西楚第一謀士的稱號了。
所以說,范增跟著項梁說明他的眼光好,跟著項羽,只是他追隨項氏力量的延續,而離開項羽,實際上從項梁死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而根源恰恰就在於他最初出現在項梁面前時候的那條“奇計”。
-
11 # 散落君
范增最開始跟隨的是項梁,原因是范增是居巢人,當時項梁大軍打到了附近,范增就投靠了項梁(就近原則)。
項梁死後,楚懷王熊心將項家軍一分為三,卿子冠軍宋義為主帥,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楚懷王在離間項羽和范增)。但在項羽發動政變,殺掉宋義時,范增毫無疑問是站在項羽這邊的。可以看出,這時范增已經奉項羽為主了。
-
12 # 放飛雲之上
總結了三點,已經很清楚了,換你是范增,估計也不會離開項羽。(150407)
1. 范增出山時已經七十了,沒時間也沒耐心換主公。
沒時間的意思是,在一個新陣營站住腳,需要多長時間?年過七十的老人等不起了
沒耐心的意思是,范增的脾氣很大,稍有不和就摔盤摔碗,遇到劉邦估計也很難有耐心磨下去(鴻門宴結束時,當面與項羽翻臉;圍滎陽時,項羽稍奪權,就撂狠話離職,然後自己把自己氣死。反觀劉邦諸臣,未見如此脾性之人)
2. 項梁、項羽待范增均不薄。
范增出山甫獻計,即被項梁採納
項梁死後,懷王派兵救鉅鹿時,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項梁死前未見范增進言,可推測一種可能:項梁死前已將范增放到項羽身邊,讓其輔佐項羽。從後來發展看,項羽稱范增為亞父也可能是伯父前期託付的緣故
宋義被項羽殺死後,范增在項羽帳下進言。也存在另一種可能:即項梁死後,范增才跟隨項羽,與項羽共同策劃了鉅鹿之戰(包括殺宋義)
項羽很尊重,稱范增為“亞父”,且對外公佈,連劉邦都知道
項羽分封諸將時,封范增為歷陽侯
史記極為精簡,只寫了范增數次發言,給人最大的印象是項羽得范增而不能用,但細想一下,項羽除了沒采納鴻門宴殺劉邦一計之外,其他明寫或暗寫的事情(戰鉅鹿、封劉邦、阻議和)都有范增的身影,就連最後圍滎陽,陳平用高明離間計,項羽也只是“稍奪權”,對范增之好沒得說。
另:鴻門宴殺劉邦一計,正確性也有待商榷。此計有利也有弊,利者,除掉潛在威脅者(劉邦兵十萬,剛立破咸陽的首功),弊者,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是第一個拿到封王船票的人,項羽若違約越權殺之,諸將會服?後來,連不給劉邦封王項羽、范增都“恐諸侯叛之”,更何況此時?(突然想到兩種可能,一種是太史公戲劇手法,范增根本沒出此計;另一種是范增後來被項羽說服,在封王時同意項羽所說不殺劉邦是對的,否則說不通為啥項範二人都“恐諸侯叛之”)
殺了劉邦,可能傷了諸侯之心,章邯、司馬欣、董翳、魏王豹、申陽、韓王成、司馬卬、趙王歇、張耳、英布、吳芮、共敖、臧荼、田市、田都、田安、田榮、陳餘、梅鋗這十九個人中的某個藉此反叛,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劉邦”?
倖存者偏差,我們只看到活下來的劉邦,卻看不到殺劉邦後項羽的結局,這與“蔣為啥不在重慶殺了毛”何其相似!
3. 范增離開項羽之時,楚漢爭霸中,項羽仍站優勢。
圍滎陽時,劉邦被打得很慘:“漢王食乏,恐,請和”、"漢王患之",最後離間逼走范增,靠陳平計才倉皇逃出。
-
史記中關於范增生平的摘錄:
1. 七十出山,向項梁獻計立楚懷王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2. 助項羽,破釜沉舟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
3. 勸項羽殺劉邦,策劃鴻門宴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4. 與項羽合謀,封劉邦到巴蜀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
5. 勸阻項羽議和,圍攻劉邦,怒項羽稍奪權(陳平反間計之果),途中發病而死
漢之三年,項王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
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
陳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滎陽城東門,楚因擊之,陳平乃與漢王從城西門夜出去。遂入關,收散兵復東。
-
13 # 漁樵之人W
范增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對楚國滅亡很不甘心,做夢也想推翻秦朝。他看到秦二世的殘暴,農民起義爆發,六國王孫造反,感到秦朝的滅亡時間不遠了。當時起義的隊伍有幾支,他要看誰有前途就追隨誰。陳勝吳廣的起義軍他沒有看好,劉邦的起義軍也沒有看好,然而項梁的隊伍,他卻看好了,其原因是,項梁、項羽都是出身貴族,有影響力;項羽能征善戰,隊伍的實力最強;還有,他堅信“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認為項梁、項羽,推翻秦朝的希望最大,能實現自己復興楚國的願望, 於是就投奔項梁的隊伍。
由於新的楚懷王是項梁立的,所以這個楚懷王就很聽項梁的話,過了一些日子,楚懷王感覺是傀儡了,就有些陽奉陰違了。一次項梁和秦朝的將領章邯作戰,項梁戰死,楚懷王就把項梁的軍權奪過來,交給沒有什麼能力的宋義,令項羽做宋義的副手,在鉅鹿解救趙王,楚懷王既想得漁翁之利,又想陷害項羽,項羽被宋義逼得無奈,殺死了宋義,解救了趙王,取得了以少勝多的鉅鹿之戰的勝利,一舉揚名天下,各路起義軍掙著俯首到項羽的膝下,這時,范增跟隨項羽的立場就更加堅定了。項羽年輕,范增年長,范增為項羽出謀劃策,項羽感激,稱范增為亞父。
鴻門宴,項羽沒有殺劉邦,范增很生項羽的氣,感到項羽這步棋走錯了,儘管這樣,范增也沒有離開項羽。范增為項羽的謀士,劉邦感到很可怕,劉邦的大將陳平是善於離間的好手,暗中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項羽和范增的矛盾就產生了,項羽不在信任范增,范增感到項羽不可能成就大業了,就離開了項羽,最後病死家中。
-
14 # 二蛋哥侃歷史
我有靠譜回答。
需要在這裡說明的是,范增一開始跟隨的並不是項羽,而是項羽的叔叔項梁。
年屆七十,再次出山,輔佐楚軍。公元前208年前後,事值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受到秦軍的鎮壓,陳勝吳廣二人身死。
起義軍大部隊群龍無首之際,反秦鬥爭進入低谷的時候。項梁和劉邦等起義軍會與薛地(就是當年孟嘗君田文的封地附近),商量下一步的反秦鬥爭。就在這個時候,70歲的范增來到了項梁的陣營。
范增先是分析了陳勝吳廣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陳勝吳廣沒有立楚王的後人,而是兩人自立的,因此不能持久。接著又提出了新的反秦策略,就是找到楚國王族的後代,立以為君,以楚國的旗號反對秦國。
於是義軍找到了民間替人放羊的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立為楚懷王,作為楚國的政權象徵。
但是要注意,這個時候,范增和項羽是同為楚臣,而不是上下級的關係。
范增(影視資料)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擊潰楚軍,項梁戰死,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出兵救趙。公元206年,項羽在鉅鹿取得大捷,敲響了秦國滅亡的喪鐘。
如果一定要說范增跟隨項羽的話,應該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鉅鹿之戰,他看到了項羽這個年輕人身上迸發的巨大能量,他的決心,毅力以及個人能力,都讓他覺得,這個年輕人,值得他出手輔佐。
古稀之年,欲往前再推項羽一把,奈何項羽沒有聽從他的勸告。而就在這個時候,劉邦率領的軍隊已經佔領咸陽,劉邦手下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報告項羽,劉邦已經佔領咸陽城,將所有寶貝都收歸自己所有,要立秦王子嬰為自己的丞相。
項羽(影視資料)
大怒的項羽言之鑿鑿的揚言要去攻打劉邦。於是,一場針對漢勢力的鴻門宴就開始了。
鴻門宴上,范增幾次暗示項羽要殺掉劉邦,但是項羽由於來自貴族心底的那種傲氣,不肯殺掉劉邦。放回了劉邦,從此楚漢之爭的形勢就此改變。
總結宋朝蘇軾寫過一篇《范增論》,十分精彩,作為總結,寫在最後面:
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殺卿子冠軍,曾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傑也哉!
-
15 # 均是天涯淪落人
范增的遠見卓識是極其讓人佩服的,因為他往往可以預料事情於為發生的時候,這樣的能人對於未來的發展自然有自己的規劃與謀權,項羽的個人能力是極其出眾的,在他小時候便已經名傳天下,得到很多人的認可了,那些有能力的人自然不願意錯過這樣的人才,等到項梁起兵攻打秦朝,項羽展現出來的能力更是非凡,范增面對這樣的人才豈能無動於衷,於是他便主動找到了項梁加入了其中,很顯然項梁對范增的加入也是持歡迎態度的,等到項梁兵敗戰死後,項羽成為了楚軍的首領,范增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項羽的智囊,像鴻門宴,將劉邦感到蜀地稱王都是出於范增的謀劃,因為他確切的認為最後奪取項羽天下的必然是劉邦,事實也正如他所料,等到他項羽失望主動選擇離開,沒過多久項羽便兵敗被誅殺,劉邦也建立了大漢王朝。
回覆列表
總結了三點,已經很清楚了,換你是范增,估計也不會離開項羽。
1. 范增出山時已經七十了,沒時間也沒耐心換主公。沒時間的意思是,在一個新陣營站住腳,需要多長時間?年過七十的老人等不起了沒耐心的意思是,范增的脾氣很大,稍有不和就摔盤摔碗,遇到劉邦估計也很難有耐心磨下去(鴻門宴結束時,當面與項羽翻臉;圍滎陽時,項羽稍奪權,就撂狠話離職,然後自己把自己氣死。反觀劉邦諸臣,未見如此脾性之人)
2. 項梁、項羽待范增均不薄。范增出山甫獻計,即被項梁採納項梁死後,懷王派兵救鉅鹿時,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項梁死前未見范增進言,可推測一種可能:項梁死前已將范增放到項羽身邊,讓其輔佐項羽。從後來發展看,項羽稱范增為亞父也可能是伯父前期託付的緣故宋義被項羽殺死後,范增在項羽帳下進言。也存在另一種可能:即項梁死後,范增才跟隨項羽,與項羽共同策劃了鉅鹿之戰(包括殺宋義)項羽很尊重,稱范增為“亞父”,且對外公佈,連劉邦都知道項羽分封諸將時,封范增為歷陽侯史記極為精簡,只寫了范增數次發言,給人最大的印象是項羽得范增而不能用,但細想一下,項羽除了沒采納鴻門宴殺劉邦一計之外,其他明寫或暗寫的事情(戰鉅鹿、封劉邦、阻議和)都有范增的身影,就連最後圍滎陽,陳平用高明離間計,項羽也只是“稍奪權”,對范增之好沒得說。另:鴻門宴殺劉邦一計,正確性也有待商榷。此計有利也有弊,利者,除掉潛在威脅者(劉邦兵十萬,剛立破咸陽的首功),弊者,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是第一個拿到封王船票的人,項羽若違約越權殺之,諸將會服?後來,連不給劉邦封王項羽、范增都“恐諸侯叛之”,更何況此時?(突然想到兩種可能,一種是太史公戲劇手法,范增根本沒出此計;另一種是范增後來被項羽說服,在封王時同意項羽所說不殺劉邦是對的,否則說不通為啥項範二人都“恐諸侯叛之”)殺了劉邦,可能傷了諸侯之心,章邯、司馬欣、董翳、魏王豹、申陽、韓王成、司馬卬、趙王歇、張耳、英布、吳芮、共敖、臧荼、田市、田都、田安、田榮、陳餘、梅鋗這十九個人中的某個藉此反叛,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劉邦”?倖存者偏差,我們只看到活下來的劉邦,卻看不到殺劉邦後項羽的結局,這與“蔣為啥不在重慶殺了毛”何其相似!
3. 范增離開項羽之時,楚漢爭霸中,項羽仍站優勢。圍滎陽時,劉邦被打得很慘:“漢王食乏,恐,請和”、"漢王患之",最後離間逼走范增,靠陳平計才倉皇逃出。-史記中關於范增生平的摘錄:
1. 七十出山,向項梁獻計立楚懷王
2. 助項羽,破釜沉舟
3. 勸項羽殺劉邦,策劃鴻門宴
4. 與項羽合謀,封劉邦到巴蜀
5. 勸阻項羽議和,圍攻劉邦,怒項羽稍奪權(陳平反間計之果),途中發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