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維也納

    我認為納粹黨能夠組織自己的武裝力量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士兵的失業潮,第二是魏瑪共和國法制的不健全導致的各政黨對武力的崇拜和迷戀。

    (自由軍團其實就是典型的老兵準軍事組織,他們在魏瑪共和國初期的混亂局面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巴伐利亞蘇維埃就是被他們鎮壓的,斯巴達克團也是)

    德意志帝國的陸軍在一戰爆發前其實並不多,因為德意志帝國陸軍的軍費其實一直不多,而且政府希望爭取的固定的陸軍預算一直沒有能夠在帝國議會里透過。從1867年北德意志聯邦透過第一個為期四年的軍事預算開始,德國的陸軍預算就是一直是透過三年法、七年法、五年法的臨時撥款案從1867年一直維持到1914年的。所以德意志帝國其實也沒有成立帝國的陸軍部和總參謀部,都是以普魯士的戰爭大臣和總參謀長代理的。到了一戰期間德意志帝國這支一百多萬的常備軍明顯不足以應付四年多的全面戰爭,所以德意志各邦都不得不大規模擴充軍隊。而且戰前清一色的貴族軍官團也在戰爭裡損失慘重,1914年宣戰的時候那幾萬個貴族軍官裡的尉官和校官,大部分都沒有活到1918年。

    所以當一戰結束協約國要求德國削減陸軍的時候其實普魯士貴族是非常願意的,因為只有把幾百萬的軍隊削減到十萬人的規模才能重新確立普魯士貴族對德國軍隊的壟斷地位。當然要實現這一點普魯士貴族也被迫對巴伐利亞貴族作出了一些讓步,巴伐利亞軍隊繼續在十萬陸軍裡保持一個相對獨立和超然的地位。成立了巴伐利亞司令部來指揮巴伐利亞的軍隊。

    (十萬陸軍的締造者塞克特將軍其實並不反對削減陸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恢復貴族對軍隊的控制)

    但是如此規模的裁軍和復原就意味著幾百萬人要找工作,這種社會問題在一戰所有的參展國裡都是一樣的。英國的復原比德國的還要晚一點,但也導致失業率陡長。因為一戰期間的總體戰把各行各業的“青年男子”都動員上了戰場。這裡的青年男子之所以要打引號是因為交戰各國尤其是中歐盟國都不斷的修改“青年男子”的定義。到戰爭末期沒成年的孩子和在讀的大學生還有45歲以上的男子都被視為青年男子被送上了戰場。

    這就意味著他們離去之後的工作崗位要麼從此被削減,要麼就必須由其他人替代。其中最直接的替代方式就是女工。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了歐洲女權運動的發展,因為你不能既讓女人冒著風險去造炮彈又說女人智利不行不能參與投票。女性就業的增長填補了男性參軍導致的勞動力空缺。但是現在戰爭結束了,那些男人從軍隊裡復原,卻發現他們的工作崗位已經被工資更低的女性佔據了。這是失業大潮產生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1923年的惡性通貨膨脹到了讓德國孩子用大面額紙幣糊風箏的地步)

    第二個重要原因是戰後的經濟蕭條,很多人分不清戰爭剛結束的經濟蕭條和1929年的經濟危機這是不對的。1923年為頂點的那次經濟蕭條是交戰各國戰時生產體制結束向和平時期的生產轉變期間,因為交戰各國的內債和外債,還有社會福利無力承擔復員軍人的生活導致的。德意志帝國和交戰各國一樣把所有的產能向交戰所需的軍火工業集中。很多的女性、無技術的農民和童工都參與到軍火生產裡去。而且為了提高產量大規模推進了流水線作業。結果就是當帝國戰敗再也不需要更多的炮彈和子彈的時候,這些只有流水線上一兩個工序的技術的人就完全失去了價值。但是他們也聚集到城市裡來了,也成為了失業者。而帝國的財政又已經崩潰,還要負擔鉅額賠款。自然無法有效的發展民用產業來吸納這些失業者。

    在這些導致德國的城市被大批失業者所充斥的同時,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導致準軍事組織盛行的第二個原因那就是魏瑪共和國民主制度的脆弱。德國的革命是一場在刺刀監視下的革命。1918年到1919年之間德國的革命其實是在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團結和力量,還有士兵對長官的服從的情況下,軍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之下爆發的革命。當左翼的革命者依靠人民水兵師試圖在柏林發動革命的時候。右翼的自由軍團瞬間就消滅了斯巴達克團,從這時期德國的左翼和右翼都認識到光靠人民的覺醒和選票是不夠的,必須掌握自己的武裝力量。而德國因為戰時經濟向民用生產轉軌的失敗,和大批軍隊被解散,有著大批數量使用武器的退伍老兵,又有大批戰時生產留下的現成的輕重武器。其結果就是德國在十萬國防軍之外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準軍事組織。

    (你們覺得這是什麼?衝鋒隊麼?不這是反對納粹的準軍事組織!德華人民在1930年代真的是武裝起來了,不分左右)

    在德國右翼的準軍事組織裡最老牌的無疑是1918年1919年到處鎮壓革命的自由軍團。之後自由軍團被鋼盔團取代。而左翼的USPD後來的KPD則組織了自己的“紅色戰士陣線”。德國最大的左翼黨SPD並沒有直接組織自己的準軍事組織,但是他們和另一個支援共和國和民主制的準軍事組織建立了聯盟,這個組織就是“黑紅金三色同盟”也叫做“國旗隊”。除了這些大牌的有組織有輕重武器的準軍事組織之外,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準軍事組織,而衝鋒隊其實就是其中之一。

    (左翼的準軍事組織在街頭昂首挺胸的前進)

    衝鋒隊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其實卻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恩斯特-羅姆領導衝鋒隊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衝鋒隊和自由軍團沒什麼兩樣,就是一幫一戰退伍老兵抱團取暖的暴力組織。人數不夠多,裝備也不夠好,但是舊軍隊的缺點卻一應俱全。軍官毆打士兵,老兵欺負新兵,明明只是為了能免費喝上一碗湯,但在衝鋒隊裡的舊軍官卻派頭十足。但是這個衝鋒隊在1923年的啤酒館政變裡被輕易打算,希特勒和羅姆的關係也到此為止了。

    衝鋒隊真正登上歷史舞臺要等到1926年另一箇舊軍人出身的貴族軍官普菲費爾-馮-扎羅蒙成為衝鋒隊領袖。雖然他是舊軍官還是貴族,但他確實一個完全左傾的以革命者自居的人。他堅決反對沖鋒隊裡那種舊軍隊習氣,公開表示自己不願意接納舊軍官加入,即使真的要加入也絕對不允許這些舊軍官把帝國軍隊裡那種上下級之間的歧視和體罰帶進衝鋒隊。衝鋒隊也不再是一個滿足於耀武揚威和一起吃納粹黨提供的救濟站式的免費湯的失業軍人組織。而是一個真正的“革命組織!”

    (衝鋒隊真正的締造者普菲費爾-馮-扎羅蒙,他居然活到1968年真是奇蹟)

    普菲費爾領導衝鋒隊去其他黨派的集會上砸場子,和其他黨派的武裝力量刺刀見紅的鬥毆,在整個德國掀起了街頭暴力運動。而這種運動最大的意義在於成功的吸引到了那些沒有選舉權的中學生一代。德國在戰爭期間出生的一代青年人幾乎都加入了衝鋒隊。並不是因為他們認同納粹黨的意識形態,而是因為普菲費爾太酷了。一個學校裡出現一個衝鋒隊員,就會導致學校的學生分成派系對打,之後勝利的一方則率領大部分學生加入衝鋒隊。普菲費爾實際上是用了很多日後1969年學生運動的手段來擴充衝鋒隊。他把衝鋒隊塑造成了一個酷炫的左翼街頭暴力團,吸引了叛逆期的德國青年。

    但普菲費爾的左傾傾向也導致他和希特勒不可避免的矛盾,1930年前後納粹黨內反希特勒的政治運動裡,幾乎總能看到衝鋒隊叛亂的情況。衝鋒隊在一定程度上了反希特勒的派系的支持者和巢穴。其結果就是普菲費爾的完蛋。1930年他被希特勒踢出衝鋒隊,他的支持者則組織了“政變”宣佈希特勒已經被推翻,被開除初納粹黨。但他們遭到了失敗,經過短促的暴力鬥爭之後也被清楚初納粹黨和衝鋒隊。這時候舊軍人恩斯特-羅姆又回到了衝鋒隊。這次希特勒宣佈自己為衝鋒隊領袖,羅姆只是參謀長。

    羅姆在接管衝鋒隊之後才發現原來普菲費爾已經把衝鋒隊發展的如此強大,因此準備依靠衝鋒隊打造一支人民軍隊來取代國防軍。1934年希特勒以犧牲衝鋒隊為條件換取了布倫堡對他自己掌握國家的支援。把軍隊從興登堡手中搶到自己手中,同時命令黨衛隊製造了長刀之夜清洗了羅姆和他的支持者。

  • 2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首先要區分一下衝鋒隊、黨衛軍,黨衛軍是衝鋒隊之後建立的,黨衛軍在希特勒上臺執政後被視為僅次於國防軍的正規部隊;而衝鋒隊還沒有上升到正規軍的層次就被打壓了,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長刀之夜”。

    第一、一戰後到三十年代中期,在割地賠款,經濟危機的雙重打壓下,德國經濟重複著兩個狀態——崩潰或者崩潰的邊緣。600多萬人失業,幾乎佔勞動力人口的一半(注意,婦女還沒有被統計在內呢)。家裡生火取暖都不用再去買柴火了,而是直接燒鈔票取暖,因為燒鈔票比燒柴火還便宜。

    魏瑪政府在《凡爾賽條約》的打壓下大量裁軍,失業人員,加上一戰後返鄉退伍老兵,一大批青壯年男性窩在家裡廢掉,或者在街頭罵罵咧咧的遊蕩——這是典型的社會不穩定因素。衝鋒隊召集了這些閒散人員,提供工作,還有免費制服、工作餐,某種程度還算幫了魏瑪政府個大忙。

    早期衝鋒隊制服——皺巴巴,軟塌塌,一點都不帥,等到了黨衛隊時代,納粹才開始走向審美的巔峰。早期的納粹衝鋒隊制服,土黃的顏色不精神,衣料偏薄軟,那是因為這身制服本是配給乾旱炎熱的東非殖民地的軍裝,一戰後德國徹底失去了海外殖民地,軍裝成了清倉庫存貨,便宜甩賣給了早期手頭還比較侷促的納粹黨。

    第二、魏瑪時期的德國社會局面非常混亂,各種投機分子,還有共產國際的各個派系、甚至佔領魯爾區的法國軍隊,各路神仙之間都爆發過大大小小衝突,大家看得習慣了,出來這麼個衝鋒隊,也不覺得有多突兀。所以只要所以當時只要衝鋒隊不明目張膽的殺人放火,只是隔三岔五的搞集會,做個演講,或者一群人舉著牌子、標語,一邊遊行一邊嗷嗷叫幾聲,一般魏瑪政府是不太管理的。

    在德國魯爾區掃蕩的法國軍隊

    第三、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納粹黨和希特勒的聲望和美譽度越來越高,甚至已經深入部分人心,換句話說,就是這個組織已經有了比較強大的群眾基礎。

    舉個例子,1924年,因為啤酒館暴動失敗,希特勒在法庭上接受審判,法庭內外擠滿了同情和追隨希特勒的觀眾,有的婦女還爭先恐後地要為他們的偶像獻花,送禮物。希特勒滔滔不絕的法庭演講又現場給他吸粉無數,結果雖然判了5年徒刑,但不到9個月就出獄了。希特勒在監獄中被當成愛國志士和英雄對待(雖然希特勒當時還是奧地利人身份),住單間,吃小灶,每天還能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崇拜者的禮物。監獄的看守甚至都被他忽悠成了鐵粉,幫他在獄中列印地下報紙,主動做起了宣傳工作。

    所以,針對有強大群眾基礎的衝鋒隊和黨衛隊,魏瑪共和國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前任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是被群眾的革命運動給趕下臺的。

  • 3 # 聯合防務

    首先要說,衝鋒隊和黨衛軍的建立並不是同時的,衝鋒隊的組建要比黨衛軍早得多。

    衝鋒隊早在1921年8月就成立了,成立之初的衝鋒隊壓根算不上軍隊,只能說是納粹黨的打手和暴力團隊,其主要任務是衝擊敵對黨派的集會,和其他黨派成員鬥毆。這幫人既缺乏組織性,也缺乏訓練,更沒有多少真正的武器,他們常用的打架工具是石塊、木棍和刀。

    (衝鋒隊的旗幟)

    1923年的啤酒館暴動中,衝鋒隊就是上街時衝在前面的主力。但在正規軍面前,這幫烏合之眾不堪一擊,一觸即潰,充分暴露了其弱點。

    1924年希特勒出獄之後重建衝鋒隊,加強了衝鋒隊的組織性和訓練,才稍微像個樣子。但由於衝鋒隊的頭目羅姆是一個“人民軍隊”的信奉者,他希望由普遍訓練的民兵來代替常備的國防軍,簡單的說,就是希望用衝鋒隊來代替或者控制國防軍。結果與軍隊發生劇烈矛盾,並因此與希特勒反目,最終落了個“長刀之夜”被殺的下場。而在此之後,衝鋒隊也成為一個純粹的國民輔助組織,從事一些維護秩序的工作,被人們所遺忘。

    衝鋒隊在希特勒上臺之前能存在,主要是因為它們根本算不上一支有組織的武裝力量。一直到“長刀之夜”,衝鋒隊充其量只能算訓練不充分的民兵,無論組織、訓練還是裝備,都和真正的軍隊相去甚遠,自然不被當成威脅。即使是後來被清洗,也主要是因為衝鋒隊規模太大(達到250萬人),進而使得羅姆野心膨脹而已。

    至於黨衛軍,一般指的是武裝黨衛隊,屬於納粹黨衛隊的一部分。黨衛隊本身成立的就比較晚,1925年才成立,隸屬於衝鋒隊,主要任務是保護納粹黨的頭目,簡單的說就是個保鏢團隊。這樣的團隊自然也不會太被人放在眼裡。1929年希姆萊成為黨衛隊領導人以後,黨衛隊才開始快速發展,其任務也逐漸擴充套件到風紀監察、情報蒐集、調查審問、治安維護以至於對整個納粹德國的監控。

    至於武裝黨衛隊的成立更是要等到1933年,希特勒親自下令成立柏林大本營警衛隊,才有了第一支武裝部隊,也就是黨衛軍。T

  • 4 # 近衛步兵師

    衝鋒隊和黨衛隊是希特勒之納粹黨的準軍事組織,而不是軍隊。

    最初打著維持開會秩序的旗號組建,剛開始只有70人,到了1932年已經高達40萬人,到了1933年初已經增加到200萬人,到了1933年末高達300萬人以上。僅僅憑納粹的號召力是辦不到這一點的。

    一戰後到納粹掌權之前的政府是在德國魏瑪組建的,通常稱之為魏瑪共和國。這個文官政府在成立之初,為了儘快鞏固權利,社民黨黨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德軍軍需總監(實際上的副總司令)威廉·格勒納和德國軍隊達成妥協,只要軍隊保護政府,那麼就不改革軍隊。魏瑪政權得到了軍隊的支援,迅速獲得了統治權,但也意味著魏瑪從生到死都對右翼的妥協巨大。

    魏瑪與右翼的妥協

    這種妥協首先體現在魏瑪法律上,這部法律給了德國總統巨大的權利,而且允許黨派組建準軍事組織。一時間,志願隊(Freikorps,或翻譯成自由軍團、義勇隊)、鋼盔團、紅色陣線等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衝鋒隊和黨衛隊也是其中之一,因為魏瑪政府在這方面的態度,使得他們能夠公開地存在。

    由於魏瑪文官政府承諾不改組軍隊,使得德國軍隊除了因為《凡爾賽合約》縮減了規模之外,骨幹力量依然是德皇時代的普魯士軍官團,這些人支援右翼,時刻準備著擴軍備戰,復仇一戰戰敗。德國軍隊中出現了一個名叫黑色國防軍的密謀組織,這個組織悄悄地為右翼的準軍事組織提供訓練武器裝備,協助他們進行軍訓,解決訓練場地。這使得衝鋒隊和黨衛隊這樣的組織能夠井然有序地發展。

    魏瑪國防軍

    兩次經濟危機

    僅靠魏瑪政府的妥協,還有德國軍隊的暗中支援,衝鋒隊和黨衛隊這樣的組織恐怕也只能召集一些狂熱的右翼分子,1921-1923年,1929-1933年,德國爆發了兩次經濟大危機,這真正讓德華人對“溫和的”魏瑪文官政府失去希望,大批民眾轉而投向極右,投向了衝鋒隊和黨衛隊這樣的組織。

    一戰結束後,德國因為《凡爾賽》合約損失了大量利益——丟掉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交出北石勒蘇益格、原屬波蘭的領土、東上西里西亞以及尤本及薩爾梅迪大片地區。賠償1320億金馬克。

    魏瑪政府被迫接受了這些條款,但是報以“消極抵抗”的策略,德國銀行瘋狂發行紙幣,讓一美元克對馬克的匯率從1921年的初的8.9變為6月的60,1922年飆升至200,到1923年時狂升至160000000。

    後來參加德軍的弗雷德裡克回憶:“馬克在貶值,不是一天一貶值,而是幾乎每個小時都在貶值。到了最後,寄送一封平信要支付數百萬馬克!我的父親是領取固定工資的,損失慘重,賣掉了很多貴重物品才渡過難關。“這次經濟危機和惡性通貨膨脹使得德國的中等收入階層幾乎喪失全部財產,成為赤貧。

    後來,魏瑪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恢復了經濟,但是1924年2月24日頒佈的第三個緊急稅收法令規定,政府僅需償還危機前債務額度的15%,使得全國一片譁然。德國社會出現了大片右翼思潮。

    惡性通貨膨脹的德國馬克甚至被兒童當成了積木玩具

    在此之後,德國經濟復甦,可是到了1929年10月24日,也就是僅僅6年之後,“大蕭條”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了,依賴外國投資的德國經濟再次被重創,實際上,當時的主要國家裡,除了經濟體系相對獨立的蘇聯,都在這次危機上損失慘重。德國的失業人數高達600萬以上,德國各大城市都是排隊等著麵包救濟的人。結果就是大批的德華人倒向納粹和衝鋒隊和黨衛隊。

    衝鋒隊和黨衛隊的組織

    衝鋒隊這個詞刻意地模仿了一戰德軍的暴風突擊隊,暴風突擊隊由精銳士兵構成,在戰術上相當成功,這個名稱就是在提醒德華人一戰時的德軍。衝鋒隊和黨衛隊採用類似軍隊的制服,等級和管理,吸引了很多在一戰後處境不佳的德國老兵。

    衝鋒隊的照片

    有人可能要問,為什麼他們沒有像俄國那樣,倒向左翼。簡單來說,一戰以後,倒向左翼的德軍被志願隊鎮壓下去。很多從國外歸來的德軍老兵依然是保皇思想。

    更何況,魏瑪共和國的主流大黨之一——社民黨和德共才是一個老師的兩個學生(當然西方國家在拼命暗示納粹和德共很相似)。兩次經濟大危機,社民黨的信譽在很多德華人心中一落千丈,一切關於他們的立場在德國民間的名聲並不好。這使得德共的紅色陣線鼎盛時也不過幾萬人,和納粹是無法比擬的。

    更何況,衝鋒隊和黨衛隊以其領袖羅姆為代表的一派,大肆宣傳了一些關心底層民眾的主張,確實很有迷惑性。當然,納粹掌權後的“長刀之夜”對這一片進行了殘酷的血洗,頗有卸磨殺驢之意。

    紅色陣線,高峰時期的人數也遠不及衝鋒隊和黨衛隊

    右翼德國高層

    西方媒體和影視常提及興登堡是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人。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興登堡在一戰時先後是東線德軍和兩線德軍的總司令。1925年他出任德國總統,這實際上是魏瑪共和國對德國軍方的又一次妥協——興登堡本人就是右翼保守派。興登堡在他的任內,頻繁動用魏瑪法律中賦予總統的極大權利。

    納粹成事之後的閱兵

    有些西方書刊雜誌說,希特勒及納粹的上臺可能是個偶然。但是,短短十年不到的事件裡,德國爆發了兩次經濟危機,德國內外部因素又導致左翼極度被壓制,極右上臺幾乎是必然事件。

  • 5 # 冥蝶讀書

    1923年11月8日晚上,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館裡,當地名流正在參加一場集會。

    巴伐利亞州長官發表講話,但他的講話在二十分鐘後突然被打斷了,戈林帶著25名全副武裝的衝鋒隊員,簇擁著希特勒闖入會場。

    希特勒揮舞著手槍走上講臺,宣佈啤酒館已經被“六百名武裝人員包圍”,“全國革命已經開始”。

    這就是納粹運動史上的啤酒館暴動事件,這次事件後來被鎮壓,包括希特勒在內的納粹黨領導人被捕,而衝鋒隊也被勒令解散。直到後來,希特勒出獄之後,衝鋒隊才得以重新組建。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在納粹建立之初,衝鋒隊這種準軍事組織為何能存在,而且甚至還能擁有武裝?這其實跟當時德國的國內政治環境有關。

    一、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準軍事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凡爾賽和約限定德國只能保留10萬軍隊。

    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戰爭狂熱並沒有立即停下來,數百萬習慣了戰壕生活的德國軍人並不能很快適應和平。從普魯士時期就延續下來的準軍事色彩也一直存在。各種老兵協會、軍人社團遍佈德國,吸引著那些憤懣、絕望的青年,整個德國充斥著準軍事組織。

    在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前,左派就擁有十幾萬名受過軍事訓練的工人。德共建立後,就開始建立準軍事組織用於革命事業。在當時的德國,左翼利用準軍事力量比右翼力量要早。

    德共發起的革命同時也刺激了右翼準軍事力量的發展,衝鋒隊的前身自由團就因此誕生了,魏瑪政府後就是依靠自由團這些準軍事力量鎮壓了革命。

    革命之後,迫於凡爾賽和約的壓力,魏瑪政府將自由團這種準軍事社團取締了。但是這些人無處可去,社團轉入地下,開始跟政治結合。

    也就是說,在納粹還沒成立的時候,德國就存在形形色色的準軍事組織。這些準軍事組織有的有政治傾向,有的脫離政治。自由團等準軍事組織被取締,他們轉入地下,開始向政黨靠攏。

    二、政治暴力促使政黨紛紛尋找自己的“政治戰士”

    一戰戰敗後,德國帝制瓦解,建立了議會民主制度。但是這種制度在德國非常不成熟,在德國曆史上從來沒有發揮過太大作用。

    魏瑪共和國建立之後,德國政黨沒有能力駕馭議會制度,議會變成了為私利爭吵的地方。而戰爭與革命使戰前就對立的左右翼政黨關係進一步惡化,比如右翼分子就認為德國的戰敗是因為左翼的背叛導致。

    在這種不成熟的議會制度下,即使是左翼政黨,內部分歧也愈發嚴重,造成了分裂,形成了更多的小黨。比如左翼就分裂出斯巴達克聯盟、獨立社會民主黨等等。

    沒有一個政黨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每個政黨都在議會發表自己的訴求,絲毫不願意妥協與合作。議會上的衝突帶到議會之外繼續,從口頭爭執演變成肢體衝突,政治暴力由此產生。

    為了吸引支持者,黨派競爭非常激烈,甚至大打出手。政治暴力反覆上演,威脅到了政黨領導人的生命安全。1921年,德國財政部長遇刺身亡。1922年,德國外交部長遇刺身亡。

    兩位部長的遇刺使得各政黨領導人開始建立自己的準軍事組織,也就是所謂的“政治戰士”。納粹的衝鋒隊、德共的紅色戰士前線聯盟、社民黨的國旗社等紛紛亮相。這種政治戰士的職責是保護政黨領導人的安全、維護集會時的秩序、宣傳本黨主張、擾亂政敵的集會以及街頭鬥毆。

    最初這些政治戰士都是各政黨自己招募的,隨著衝突加劇,街頭鬥毆成為常態,那些受過軍事訓練的人員往往更受到青睞。之前被取締的準軍事組織成員無處可去,當政治戰士就成了最好的去處,而且還能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

    三、保守勢力的默許

    魏瑪共和國雖然實行議會制,但是軍隊不受政府控制,而是對總統負責。也就是說,作為保守力量的德國國防軍依然擁有很大的權力。

    凡爾賽和約將德國國防軍限制在10萬人,國防軍當然不會心甘情願的被限制。他們透過扶持各種準軍事力量來擴充套件勢力。

    像衝鋒隊、鋼盔團等右翼勢力都受到國防軍的資助。希特勒當時打入納粹黨時,本來就奉國防軍的命令去的。

    而羅姆本身就是一名軍官,他直接資助了衝鋒隊,為衝鋒隊的擴張四處奔走。羅姆藉助國防軍的關係,衝鋒隊可以直接使用國防軍的訓練場地,甚至從國防軍那裡獲得了一批武器。這批武器後來就被用在了啤酒館暴動中。

    總的來說,在魏瑪共和國不成熟的議會制下,在普魯士軍事文化影響下,政治暴力頻繁上演,催生了衝鋒隊和黨衛軍這種準軍事力量。

  • 6 # 瘋狗的輕武

    納粹上臺之前就只有衝鋒隊,而衝鋒隊實際上就是一群地痞混混。作用是打砸別人的機會,保護納粹的集會。當然打砸這種事兒觸犯到當時魏瑪德國的法律了,那就找幾個替死鬼,關幾個人。

    但你要說武裝,算了吧。但衝鋒隊也不是納粹黨獨有的,當時魏瑪德國下邊一堆亂七八糟的黨派也都有屬於自己的力量(當然,沒衝鋒隊那麼狂熱沙雕),比如德共的紅色前線戰時聯盟,人民黨的鋼盔團,社會民主黨的金國旗社等等。他們可以算是黨派的武裝力量,但不能算軍事組織,畢竟沒有正兒八經的武器。

    黨衛軍的話脫胎於衝鋒隊,算是伴隨著納粹的掌權一路成長。由於衝鋒隊裡邊良莠不齊,而且好多人就是一群遊手好閒的混混,因此納粹也從這群垃圾裡面以及黨員裡邊挑出了一些素質還行的人組成了黨衛隊。後來黨衛隊在希姆萊和海德里希的帶領下,在納粹掌權之後還成了警察部門的打手。

    1934年,納粹政權穩固,黨衛隊+條子在長刀之夜中把不聽話的衝鋒隊砍死了。到了1935年,納粹已經撕了凡爾賽條約,準備擴軍。到這時候,黨衛隊才逐漸從金牌打手/輔警/異見消除者逐漸軍事化。但這已經是後來的事兒了。

  • 7 # 不正經的軍棍

    這個很正常沒有為什麼,哪個派系沒幾個打手呢?

    首先要說呢,就是這個黨衛隊和衝鋒隊並不是合法軍人,這個合法軍人指的是政府軍,在德國就是德國國防軍了。黨衛隊和衝鋒隊並不是正規軍編制,從最開始看,屬於民兵性質的一個武裝力量。

    當時各個派系都有自己的一個打手部門,如果把納粹比作成一個酒店,那麼衝鋒隊就是保安隊,羅姆就是保安隊隊長,那麼另一個派系也有自己的一個武裝力量,這個武裝力量叫什麼,就他們自己定了。統一都不是正規軍,民兵性質。

    衝鋒隊在組建的時候,主要負責的就是安全問題,再加上街頭髮傳單什麼的,誰過來鬧事,衝鋒隊在前面頂著,保護幾個領導安全。衝鋒隊時不時的去別的派系集會那裡鬧個事什麼的,這都是正常的,互有往來。當時巴伐利亞政府就曾經多次警告過希特勒,讓他約束手下的衝鋒隊。另外,衝鋒隊還有個作用就是納粹的儀仗,當然,這是上臺之前的儀仗。

    而黨衛隊是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後,蹲了監獄再出來之後復出,組建的一個武裝,叫納粹黨禁衛軍,後來改稱的黨衛隊。最初的規模也就200人,隸屬於衝鋒隊麾下,當時這個組織只聽希特勒的命令,負責希特勒本人的警衛工作。衝鋒隊就好比是納粹的一個武裝,那黨衛隊就是希特勒的親兵。

    而到了希姆萊掌管黨衛隊以後,黨衛隊開始逐步擴大,到希特勒上臺之時,黨衛隊已經有5萬人左右了。後來的蓋世太保、武裝黨衛隊,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組建的。當時的黨衛隊身著黑色制服,也叫黑衫隊。

    衝鋒隊走上神壇的時候,也是希特勒執政之後,這個時候,衝鋒隊被納粹任命為德國的輔助警察,衝鋒隊開始有了執法權。同時,衝鋒隊還要負責德華人入伍前的軍事訓練和退伍以後的軍事訓練,這個時候他們算是德國的一個準軍事組織,但還不是正規軍。國會縱火案之後,納粹到處抓人,其實都是衝鋒隊和黨衛隊在做。

    納粹上臺之後,沒幾年,衝鋒隊就被清算了,幾百口子被血洗,血洗之後,遣散大部分衝鋒隊成員,將一部分人納入德國國防軍中。自此,衝鋒隊基本就是象徵性保留組織。而取代他的則是黨衛隊,規模越來越大,從原本的警衛工作,到特務機構,再到集中營看守,後來又發展出了裝甲部隊,最後又有了外籍部隊。

    別管是黨衛隊還是衝鋒隊,都不是被國際承認的正規軍,都屬於納粹下面的武裝,不屬於德國政府管轄,雖說後來德國政府也是納粹掌管吧。最後這兩個組織在紐倫堡法庭上都被定性為犯罪組織了,按照今天的話說就是恐怖分子。

  • 8 # 度度狼gg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館裡揮舞著一把手槍,宣佈將武裝奪取巴伐利亞州的政權,次日上午時他率領3000多名納粹黨徒向州政府和陸軍部進發,準備“接管”政權。路上他們遭到了100多名武裝警察的攔截,納粹們試圖威脅警察們放他們過去,結果警察還是開了槍,遊行隊伍瞬間作鳥獸散。

    (上臺前的希特勒)

    要知道,其中一些衝鋒隊員是持有武器的,甚至在開路的卡車還架著一挺機槍,然而經過短暫的交火之後,有16名納粹黨徒被當場擊斃,戈林腿部中槍送往醫院,希姆萊被捕後被遣返回鄉,警察僅僅負傷3人,槍聲響起時,第一個跳起來躲貓貓的就是阿道夫?希特勒,這就是著名的“啤酒館暴動”。

    可以解讀出好幾個問題,首先是當時的德國民間確實擁有少量武器,魏瑪共和國並沒有頒佈嚴格的禁槍法案。其次是衝鋒隊的戰鬥力非常糟糕,完全是一群烏合之眾,還不能算作一支“武裝”,最後是希特勒本人也知道,持槍反抗政府是非法的,所以才第一時間飛奔逃命。

    (早期的希姆萊)

    在納粹黨上臺之前,無論是衝鋒隊還是黨衛隊的性質,都是“準軍事組織”而非合法武裝,他們不可以成建制的公開擁有武器,可以集會甚至鬥毆火拼,但是造成傷亡仍然要被抓起來法辦,這種動盪的社會狀況與德國的傳統思想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

    歐洲人對普魯士尚武傳統的解讀是:“普魯士不是一個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有國家的軍隊”,民間擁有自衛武器是合法的。按照德國陸軍的慣例,當一個平民用手槍指著一名將軍時,可以不經審判當場“格殺勿論”,它深刻詮釋了民間武器的存在和德國陸軍獨一無二的超然地位(已經沒有了海軍)。

    (早期的羅姆)

    一戰的戰敗和《凡爾賽和約》規定的鉅額賠償,使戰後的德國經濟低靡失業率高居不下,政治形勢也是一團糟,大大小小的政黨紛紛湧現出來。為了保護自己黨派的利益和安全,同時也為了攻擊政見不同的其它黨派,這些政黨大多都建立了黨屬武裝團體,比如納粹黨的衝鋒隊、社會民主黨的“國旗隊”等等,因此,這種準軍事組織並非納粹黨獨家擁有,而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狀態,所以算不上什麼“私建”。

    但這樣的武裝團體嚴格說來只算“打手隊伍”,他們不能挑戰陸軍“唯一合法武器持有者”的地位,別看武裝團體可以穿制服打武裝帶,那只是追求門面而已,是不可以公開佩帶武器的,否則就成為了軍隊。稍有越軌,就面臨被取締的風險,衝鋒隊建立之初為了防止被取締,是以“體育俱樂部”的名義搞起來的,“啤酒館政變”當天,衝鋒隊立即被宣佈為“非法團體”,希特勒和羅姆都進了監獄。

    (希姆萊身穿黨衛隊制服,不是軍服)

    哪怕是希特勒即將上臺的1932年,鑑於衝鋒隊的胡作非為,巴伐利亞州長官勃魯寧還曾經發布公告取締了衝鋒隊,數萬名衝鋒隊員一夜之間都不得不脫掉了褐色襯衫,否則就是“造反”。直到希特勒透過影響柏林當局換掉了勃魯寧,這一命令才被取消,一個月後衝鋒隊才敢統一著裝。

    即便是納粹成為執政黨以後,衝鋒隊和黨衛隊仍然不是“武裝”,為了解決幾十萬衝鋒隊員尷尬的身份,戈林在自己的轄區宣佈衝鋒隊為“輔助警察”,我們曉得,輔警和協警其實根本不具備執法權。希特勒後來不得不清洗衝鋒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羅姆一直試圖改變衝鋒隊的地位,成為德國“第二軍隊”甚至是與陸軍合併,終於觸怒了興登堡和陸軍高層。

    (衝鋒隊和黨衛隊的頭子)

    而在1934年清洗衝鋒隊的“長刀之夜”前一天,秘密集結的黨衛隊是從陸軍那裡領取到的武器,因為陸軍得到了興登堡准許黨衛隊動用武力的命令。

    而為了防止萬一衝鋒隊激烈反抗,衝進旅館的希特勒身邊配備了武裝警察,在外面的路口上還有陸軍的裝甲車警戒,這都完全可以佐證衝鋒隊和黨衛隊不是“合法武裝”的性質,以及準軍事組織戰鬥力的羸弱,陸軍只是不想髒了自己的手而已。

    (衝鋒隊員配合警察巡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破蛋小黃雞的機器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