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李廣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為何最後沒有得到封侯?
10
回覆列表
  • 1 # 平陽侯

    李廣這個人軍事才能一般,個人品德比較差。

    李廣的軍事故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講他戰敗後如何漂亮的逃回來。

    什麼殺人奪馬,什麼三箭嚇跑匈奴人。故事挺有意思,但是效果肯定不如衛青那簡單的斬首幾萬有用。

    個人品德,誘降之後又殺掉羌人。直接殺掉霸陵尉事件都能看出來。

  • 2 # 文史垂釣

    歷史上有個著名典故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人們常用這個典故來形容懷才不遇。李廣至死沒有封侯,乃至他的整個家族的悲慘結局,無不讓多少人扼腕痛息。對於,李廣個人而言,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李廣的性格。他極不善言辭,只知打仗不要命。就是現在人們流行的說法,情商不高,又不會說好聽的,自然難博得上級和皇帝的重視。

    第二,李廣有個人英雄情節。他自已的確武藝高強,尤其射術精湛。但只侷限於戰術層面。與衛青,霍去病相比,在戰略層面上要差一些。所以未能在與匈奴大戰中取得驕人戰績。他是一個適合現當代特種作戰的高階人才,但缺乏大兵團,大迂迴,大縱深戰略運籌能力。

    第三,衛青既有姐姐衛子夫這層關係,又有軍事戰略統籌的能力。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不但勇猛,也同樣具有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號稱大漢雙璧。在這兩塊雙璧的照耀下,李廣自然也暗淡無光了。儘管霍去病那麼年輕,認為自已是軍事超人,認為自己手下也都是象他一樣的超人,即使餓著肚子也會打仗。但他自已吃的飽飽的,象個能力很強的富二代卻不知窮人的心酸,儘管李廣能愛護士兵,體恤下屬。

    第四,機遇和命運。現代社會,不少高富帥,白富美認為自已過得好是因為自己能力強取得的。但無數事實和人物在機遇和命運中也有必然的因素。漢文帝對李廣說過這樣的話:“可惜了,若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沒有任何問題”。如果說李廣至死未能封侯是他沒有大局觀念,沒有戰略才能,沒有背景,沒有情商,那麼他的兒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死,長孫李陵兵敗,李家滿門抄斬,誅殺九族,都是李廣之罪,兒子之罪,長孫之罪。兒子無能,長孫無才?這其中真讓人菲夷所思。常使英雄淚滿巾,天意高難問。

    所以說李廣難封,不是幾句話能說得清楚的。

  • 3 # 靈魂的感觸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李廣一身歷經漢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為大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在抵禦匈奴方面,李廣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更是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但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大將軍卻始終沒能達成封侯的願望,最後羞憤自殺,那麼李廣為什麼至死都不被漢皇認可,封侯賜爵呢?主要有三個關鍵的原因,導致了李廣終難達成封侯之願!

    李廣有殺降的劣跡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李廣也曾對於自己不能封侯感到疑惑,他曾向望氣算命的王朔交談,說到:“自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王朔聽後向李廣問道是否做過令自己後悔的事情,結果還真有,李廣回答道:“我為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我引誘他們投降,來降的有八百多人,在他們投降的當天我就殺了他們。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事。”王朔說:“罪過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了。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古代,殺降本來就是一件極為不仁義的事情,而漢代又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提倡忠義仁孝,李廣作出殺降這樣的事情,自然多多少少是被當時所詬病的。

    李廣的政治情商不高

    李廣作戰確實非常勇猛,對國家也是忠心耿耿,但對於官場之道確是一個“白痴”,歷代像這樣的將領不在少數,一般大家稱這種人為“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像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也是這一類人中的代表!李廣為人廉潔,深受士兵愛戴,但在其他官員眼中,可不見得對他有多好感,因為李廣不善逢迎之語,更不懂得結交朝廷官員,而且他為人有一說一,毫不掩飾,自然也得罪了不少官員,更重要的一點便是李廣為人沒有廣闊的胸襟,不能忍受他人對自己的一些不好說辭,因此也和不少達官顯貴交惡,作為一個邊關戰將,朝中又沒什麼朋友,相反敵對之人還不少,自然沒人幫他在皇帝面前說好話,自然在皇帝心目中也大打折扣,終難封侯。

    李廣晚年不復當年

    李廣年輕時那是令匈奴聞風喪膽,但晚年的李廣在對匈奴的作戰過程中卻是勝少敗多!馬邑之圍無功而返,後來在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徵匈奴時更是全軍覆沒,大敗而歸,最後一次隨衛青出征匈奴又因不聽衛青調遣,擅自出兵,最後迷失道路,無功而返,後來李廣也因此事,悲憤自盡而亡,也許正因為李廣晚年的戰績不佳,也導致漢武帝還是放棄了給李廣封侯的打算。

  • 4 # 史學達人

    李廣作戰英勇,漢文帝對他推崇有加。

    關於李廣未被封侯的事,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都在為他而感到惋惜。

    大家都熟知的是,李廣是肯定有被封侯的實力的。

    但是,最終他沒有被封侯,只能怪他的命運不好。

    漢文帝時期,李廣就參軍了,而且在和匈奴作戰的時候,他表現的十分的勇猛。

    這時候的漢文帝就發出了感嘆說李廣生錯了年代。若是他生在高祖(劉邦)時期,肯定是能被封為萬戶侯的。這是漢文帝對李廣的肯定。

    李廣參與平叛吳楚七國之亂,立有蓋世奇功。

    其實早在漢景時期,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時。

    那時候李廣就應該被封侯了,要知道在周亞夫率領軍隊去平叛吳王的叛亂的時候。

    是李廣英勇殺敵,奪下了吳軍的大旗後,吳軍才被打敗的。可以說李廣在這一戰役中是立有蓋世其攻的人。

    可是,最終漢景帝沒有封賞他,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李廣作為中央的將領,擅自接了梁王給的將軍印信。這是令漢景帝十分氣憤的地方,梁王一個小小的諸侯王,怎麼能擅自調動中央的大將呢?誰給的他這個權利?

    擅接梁王命令,與封侯擦肩而過。

    還有你李廣不知好歹,作為中央的官員,拿的是中央的俸祿,憑什麼聽他一個小小諸侯王的調遣,若是梁王劉武讓你率兵來攻打我,難道你也會任命前來嗎?這是漢景帝最擔心的,不封李廣,漢景帝就是要警告手下,必須絕對服從自己的命令。

    雖然你李廣在平叛吳楚七國中立了大功。

    但是,在漢景帝看來,你造成的過錯和你立的功勞是可以相互抵消的。

    最終,他對李廣的處理是既沒有封賞也沒有罰。

    這是李廣第一次和封侯擦肩而過。

    再次攻打匈奴,李廣依舊熱血沸騰。

    還有第二次李廣和封侯擦肩而過,那是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打匈奴。這次出征李廣本來是有機會和匈奴大單于痛痛快快的幹一仗的。

    這一次和匈奴交戰也被李廣視為自己可能被封侯的最後一次機會。畢竟這時候的他已經六十多歲了,若是這次他還不能立功。那就意味著他這一輩子都不可能被封侯了。

    漢武帝一直是用青年將領來和匈奴交戰的,錯過了這次機會,六十多歲的李廣是不可能再次被用的了。

    錯過了和大將軍衛青匯合的期限,自殺而亡。

    可是,當大將軍衛青知道自己要面臨的敵人是大單于時,他就把李廣給調開了,而是換了自己的親信來接替李廣。就是因為衛青的私心。

    這一戰不但沒讓李廣如願的封侯,還致使他連性命都丟了。衛青把李廣由前軍調為了右軍致使他在行軍中迷了路,誤了和衛青匯合的期限。

    衛青派了一個刀筆小吏去審問李廣,為什麼誤了期限。

    李廣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他到了衛青的大帳詳說了事情的經過,說完他就自殺了。

    至此,終結生命的李廣,完全與封侯錯過。

  • 5 # 知無為而有益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真的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嗎?拋開命運之說,李廣難封侯還有以下原因

    第一 年青時沒趕上讓自己發光的好時候

    李廣的青年時代,大漢沒有足夠的力量抗擊匈奴,漢朝就給匈奴送女人,金錢,漢朝和匈奴的之間基本沒有戰爭。加之李廣當時主要負責宮裡的護衛工作,根本沒有機會立大功,漢文帝就感嘆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第二,李廣缺乏政治方向感,歷史上有汙點。

    平定七國之亂時,李廣身先士卒,勇奪取叛軍軍旗,立下大功。但是卻私自接受梁王的封贈,景帝本來與梁王關係就緊張,梁王想繼承皇位,並得到太后的支援,所以還師後,李廣受到漢景帝的猜疑,非但沒給封賞,反而貶到邊疆戍邊。

    第三,李廣治軍另類

    《史記》中說他愛兵如子,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還和士兵在一個鍋裡吃飯,很受部下愛戴。但是在治軍方面很鬆懈,不重視組織紀律,晚上宿營居然不派警衛,這樣的隊伍恐怕很難打大仗。

    其四,李廣的個人戰鬥力爆棚,但缺乏戰略眼光

    這一點有點像李雲龍,衝鋒號一響,自己拿把刀衝上去了,忘記自己還是個指揮員,猛衝猛打,鬥勇鬥狠,不注意在戰爭中時時瞭解敵我軍情,調整戰術,經常是跟匈奴硬拼硬,很難取得較大的軍功。

    第五,李廣點子有點背

    漢武帝元光六年,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帥一萬人出塞迎敵。公孫賀沒遇到匈奴,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損兵七千。李廣最倒黴,遇上了匈奴單于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僥倖逃脫,被削職為民。而衛青則透過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的老窩——聖地龍城。

    最後再看看漢代封侯條件

    如下軍功具備之一可封侯:一是捕斬敵軍王爺、丞相、將軍、閼氏等;二是斬敵千級以上;三是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四父親在戰鬥中立下大功,但是戰死,兒子可以獲襲封侯。

    遺憾的是,這幾條李廣一條也不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李廣,一生歷任七郡太守,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親歷大小戰役七十餘次,卻沒有重大軍功,時也,運也,命也?太史公在《史記李廣傳》最後寫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算告慰李廣了.

  • 6 # 真正鱷魚不哭

    誰說李廣真厲害?

    李廣弓馬嫻熟武藝高強,這一點不假。但“將在謀而不在勇”。

    李廣並非衝鋒陷陣的鬥將。不管是鎮守邊郡的太守,還是後來統軍出塞的將軍,他都要為麾下將士負責。

    以李廣高光時刻追殺射鵰者一戰為例:雖然此役有驚無險,李廣應對也非常冷靜,但他身為太守,輕率放棄職守輕騎深入敵境,如果當時另有胡騎襲擾,無人統帥的上郡將士很可能驚慌失措,造成嚴重損失!

    可見李廣為將不夠穩重,說他“輕佻”並不為過——這個“輕佻”不是道德評價,卻危害極大,為人輕佻不過禍及自身,為將輕佻卻要害死三軍!

    李廣被俘一役也是他輕佻的體現:李廣逃脫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這部分“餘軍”不可能是潰兵——這一戰漢軍以少敵多,打得非常慘烈,主帥被俘部隊必定喪失建制完全崩潰,即便有少數人僥倖脫身,也無法自行編組,只能被友軍收容,所以餘軍應該是後隊。可見李廣軍分成相隔較遠的前後兩部,這種分散兵力的做法,顯然不合用兵原則。只有一種解釋:李廣對遠征作戰的危險性缺乏認識,帶上先鋒軍就出發,對後隊放任不管。

    這顯然也是一種輕率。身先士卒很好,但不能妨礙履行指揮責任,李廣恰恰是沒做好這一前提,他的驍勇善戰只能是匹夫之勇。

  • 7 # 奔跑的蝸牛灬

    李廣難封有大環境,也有小環境,更有人的因素在裡面。

    景帝在位時處處隱忍,寧可與匈奴和親,也不願與其開戰,李廣空有一身本領而無法施展。不過吳王劉濞等七國叛亂給了李廣機會,李廣在平叛戰鬥中身先士卒,大顯威名。梁王為收買人心私下授予李廣將軍印,李廣居然也接受了。然而歸國後眾人都受賞,唯獨李廣無封無賞,反被景帝遷怒。而景帝和梁王之間其實是互相算計,李廣反倒成了他們之間權利鬥爭的犧牲品,第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機會。

    後來漢武帝登基,漢武帝窮兵黷武,不斷地與匈奴開戰,又一次給了李廣機會。不過李廣卻沒有把握住,在關平之戰中,衛青一舉成名,而李廣不但戰敗,而且被俘,好不容易逃回去,差點被漢武帝處死。

    公元前123年,李廣隨衛青出征,殺敵一萬多人,然而戰爭天才霍去病橫空出世,帶領八百敢死隊殺得匈奴丟盔棄甲。李廣的戰功在霍去病的光芒下被埋沒了。

    公元前121年,李廣再次出征,按照預定時間到達目的地,也找到左賢王的大部隊,但是由於張騫的遲到,只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自然無功無賞。

    公元前119年,李廣最後一次隨衛青出征,雖然李廣多次請求與匈奴交戰,然而卻一直被衛青拒絕,後來李广部被衛青合併到不熟悉的東路,李廣迷路,因而貽誤戰機,李廣不願被酷吏盤問,拔劍自刎。

    終其一生,李廣都未曾封侯,他是有機會可以封侯的,然而他不僅捲入帝王家族的權利鬥爭,而且又屢遭大將軍衛青排擠,另外又有霍去病的橫空出世。而且在漢武帝心中,李廣的地位並不及衛青、霍去病,甚至說差的很遠。總的來說,李廣是生不逢時吧。

  • 8 # 公子講故事

    提起漢代的名將“飛將軍”李廣,人們往往會想起王勃在《滕王閣序》裡的一句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易老”我們知道,西漢武帝求賢,有人舉薦馮唐,但當時馮唐已經90多歲了,已經不能再出入朝堂了。那“李廣難封”呢?又是為什麼?

    李廣,出生年歲不詳,死於公元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人),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封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關擊匈奴,遇主力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公元前119年,即元狩四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據說李廣一生,歷經七十餘戰,都未能獲封。難道李廣是受到詛咒嗎?我認為不可能。我們先來看看漢代封侯需要什麼軍功:一是捕斬敵軍王爺、丞相、將軍、閼氏等;二是斬敵千級以上;三是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四是父輩在戰鬥中立下大功,但是戰死,兒子可以獲襲封侯。遺憾的是,這四條李廣一條也不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李廣,一生歷任七郡太守,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親歷大小戰役七十餘次,怎麼會軍功不夠呢?聽筆者慢慢道來:

    其一,李廣生不逢時,李廣的青年時代,還是杭超和匈奴的和親密月期,基本沒有大的戰鬥。加之李廣當時主要負責宮裡的護衛工作,根本沒有機會立大功,漢文帝就感嘆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其二,李廣沒有政治敏感性,歷史上有汙點。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身先士卒,勇奪取叛軍軍旗,立下大功。但是,梁王卻私自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李廣受到漢景帝的猜疑,非但沒給封賞,反而貶到邊疆戍邊。

    其三,李廣沒有大局觀念。組織紀律觀念比較差。李廣的優點是愛兵如子,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還和士兵在一個鍋裡吃飯,但是在治軍方面很鬆懈,不重視組織紀律。比如,大軍休息時“人人自便”,晚上宿營居然不派警衛;還有一次,身為一郡之守卻擅離職守,領人去追捕匈奴的射鵰手,結果遇到敵軍主力,因為軍部不知道李廣的去向,也就沒接應,李廣差點全軍覆沒。

    其四,李廣的個人戰鬥力雖然很強,但是整體的軍事指揮能力比較差,打仗不講戰略戰術。一打起仗來就是身先士卒,猛衝猛打,鬥勇鬥狠,不注意在戰爭中時時瞭解敵我軍情,調整戰術,經常是跟匈奴硬拼硬,結果斃敵一千自傷八百,很難取得較大的軍功。

    其五,李廣歷經七十餘戰,大多數是小規模戰鬥,而僅有的幾次主動出擊,李廣也因種種原因未能獲得能夠封侯的戰績!

    漢武帝元光六年,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帥一萬人出塞迎敵。公孫賀沒遇到匈奴,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損兵七千。李廣最倒黴,遇上了匈奴單于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僥倖逃脫,被削職為民。而衛青則透過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的老窩——聖地龍城。關於此次戰役,電視《漢武大帝》中,陳寶國扮演的漢武帝說過一句話:“李廣被俘全是名聲太大,為名聲所累”。

    公元前123(元朔六年),李廣又受任後將軍,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許多將領因斬敵首級符合定額以戰功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兩手空空,沒有戰功。

    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李廣率四千騎兵、博望侯張騫率一萬騎兵分頭出征,李廣遭遇匈奴四萬騎兵包圍,苦戰一天,才等來援軍,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按漢朝法律,博望侯延誤期限,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李廣最後一次出征任前將軍,但漢武帝特意囑咐主帥衛青不能用李廣為先鋒,因為他運氣不好,於是衛青令其側路襲擊,結果,李廣迷路錯失戰機,最後因羞憤拔刀自刎。

    總之縱觀李廣一生,封侯的機會不是沒有,但是造化弄人,就拿漢武帝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來說,李廣三次未遇敵和兩次全軍覆沒,最終的結果是雖經七十餘戰卻未達到漢代封侯的標準。

  • 9 # 江山待故人

    馮唐易老,李廣難逢。還有那句話“文帝好文臣愛武,景帝好老臣尚小。陛下好少臣已老。”據說是漢武帝在巡視後宮時,發現一個年長但頗有才華的小官顏駟,便問他為何未獲提升,於是他以上述之言回覆漢武帝,漢武帝感嘅良久,道:“可惜,生不逢時訝!”

    但今天,社會主義新時期的蓬勃發展,為人才的發現挖掘提供了多種途徑。只要你有才,就不怕被埋沒了。

  • 10 # 王松林

    飛將軍李廣,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最終沒有被封候,並不希奇。希特勒德國元首,直到死之前,軍銜還是個下士。但整個德國都被他統治,聽他指揮,最後,自殺於地下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朝有個像包青天、海瑞這樣的清官叫張釋之,張釋之都做過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