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執古論今

    公元249年,身為曹魏三朝元老的司馬懿,帶領死士發動高平陵事變,屠了曹爽三族。至此,曹魏大權盡數落於司馬氏手中,應了史書“三馬同槽”的預言。曹操生前不重用司馬懿,曹丕卻給予司馬懿極高的權勢,這其中的原因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曹操猜忌、不重用司馬懿的原因

    司馬懿出身士族大家,不願與曹操為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位極人臣。可他的祖父是東漢宦官,宦官集團禍亂朝政,受到各階層的鄙視和反感。士族們都不願與曹操這個宦官之後同流合汙,司馬懿出身士族大家,也不願與曹操為伍。可是當時,膽敢與曹操作對的結果,必然是強權鎮壓。司馬懿最終接受了徵招,不過也因為起初的拒絕而引來曹操的不滿。

    曹操習慣猜忌不能與自己同心的人才。曹操一方面蒐羅天下英才為己所用,一方面又猜忌那些身負盛名,卻不是真心為自己效力的人才。司馬懿就是這其中一個,身為司馬家“八達”之首,在曹操手下任職,是迫於壓力,而非真心。史書記載司馬懿有“狼顧之相”,身子不動就能回頭觀望,這種不忠之相曹操看在眼裡。無論司馬懿多有才能,曹操也不會重用,而且曹操也不缺人才。

    曹操對司馬懿的猜忌,也可看作是對東漢末年士族大家的猜忌,在篡漢道路上,曹操容不得半點不確定性。

    司馬懿能獲得曹丕重用的原因

    司馬懿在曹操手下,起初只相當於一個不起眼的謀士,並不能得到重用。真正的轉機發生在他和曹丕走近之後。雖然陳壽沒敢在《三國志》中寫太多,但種種痕跡表明,在曹丕爭奪世子之位的過程中,司馬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曹丕猜忌兄弟,重用異姓成員。曹丕對兄弟的猜忌仇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對兄弟們的不安情緒,延伸成為對整個曹氏家族的不信任。這與他的性格和早年經歷有關,畢竟在曹操眾多兒子中,他並不突出。異姓成員中,司馬懿自然是最親切的。一方面由於早年奪位有功,另一方面司馬懿才華洋溢。在曹丕面前,司馬懿總是勤勤懇懇工作。曹操時代被壓抑的才能,得以全面展露。

    三國鼎立,司馬懿文武兼備。三國之中,曹魏最強。為了對抗吳蜀的聯合,軍事人才就變得格外重要。曹操活著的時候,人才濟濟,司馬懿就算不被刻意壓制,也難嶄露頭角。可到了曹丕時期,人才已經沒有那麼充足了。尤其是司馬懿這種政治和軍事都精通的能臣。所以,曹丕當政,司馬懿不但得到重用,還擴大了他自身的影響力。

    司馬懿能裝,隱忍力一流。司馬懿曾經為了不見曹操,假裝臥病在床不能起身。曹操派刺客前去試探,沒想到司馬懿竟然真的沒動。這種忍耐力和決斷力也註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路線。能騙得了曹操,自然也能瞞住曹丕。司馬懿忠於曹魏是不可能的,曹丕、曹睿兩朝的安穩,只不過是時機未到。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帶著兩千死士。養了這麼多人,竟然沒被發現,同樣能看到司馬懿超強的隱忍能力。

    結語

    司馬懿活的太長了,熬死了曹氏三位老大。他篡奪曹魏的心思,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時時隱忍,步步為營的結果。從曹操強行徵招司馬懿的時候開始,禍根就已經埋下。曹操沒有算到這一步,曹丕更無法看到司馬懿的另一面。司馬懿的成功,不能怪曹操大意,也不能怪曹丕的政策方向錯誤。只能說,各種機緣巧合,加上司馬懿把握時機的能力和堅韌的性格,最終成就了司馬家族的崛起。

  • 2 # 人者仁義也

    其實我以前談到過很多次這樣的話題,需要指出的是歷史上司馬懿真正進入曹操的決策已經是建安二十年(215年)的事情,當時的司馬懿擔任丞相主簿,這一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抵達陽平關。司馬懿在曹操平定張魯之後,給曹操畫策進攻劉備,佔領蜀地,但是曹操沒有聽從。再賜期間劉曄也是同樣的看法,要知道這個時候曹操的主要謀士荀攸,荀彧等人都已經去世,身邊的參謀都是劉曄,司馬懿這樣的年輕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司馬懿在這段時間除了一方面是作為曹操的謀士存在,而另外一方面是作為太子曹丕的謀臣。這是一個前提,司馬懿比較活躍的時間是曹操去世前的五年時間而已,活動時間並不長久。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曹操並沒有提防司馬懿

    關於曹操提防司馬懿的說法主要來自《晉書》,主要表現是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司馬懿有狼顧之相。當時曹操察覺司馬懿有豪傑之相,於是讓司馬懿前行,然後讓司馬懿回頭看自己,結果司馬懿身子不動頭回了過來,這是典型的狼回頭,也就是狼視。第二件是曹操夢見三馬食槽,心中對於司馬懿不爽,讓曹丕少與司馬懿交往,曹丕迴護司馬懿,司馬懿察覺後,小心工作。第三件事是司馬懿曾經藉口有風痺症,拒絕曹操的徵辟,曹操派人暗中準備謀殺司馬懿,但是刺客來時,司馬懿在床上一動不動,結果刺客退走。

    大家如果看這些事的話就會生出一個想法,司馬懿肯定不是人臣,遲早要反了曹氏。其實這也是史官的目的,就是要證明司馬懿不同尋常,取代曹魏是命中註定,同時要掩蓋司馬懿是曹魏人臣的事實,這種記載在歷史上很常見,比如隋文帝楊堅,他作為關隴士族,十六歲的是時候被宇文泰看見了宇文泰就感慨:"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甚至此後內史王軌對周武帝宇文邕說:"皇太子贇將來並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武帝十分不悅,說:"帝王自有天命在,旁人又能奈何!"司馬懿這些故事就和隋文帝的故事一個套路,並沒有什麼太大出奇的地方。

    而且你看第三個故事,也就是建安六年(201年),這一年曹操先是在四月份和袁紹在打仗,攻破袁紹,但是袁紹退兵之後固守防線,同時擊垮背叛自己的郡縣。這導致曹操最後九月份無功而返,同時袁紹指派的劉備在汝南郡聯合黃巾軍餘部共都作亂,擊敗了曹操派過去的平定叛亂的蔡揚,最後曹操親征大敗劉備,劉備南歸劉表。也就是說曹操在和袁紹,劉備作戰的時候還要花費時間去處理當時一個拒絕徵辟的儒生司馬懿,還派刺客暗殺,想問一下這有可能嗎?

    所以總體而言司馬懿在曹操時期最後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入仕當官,到最後混成曹操的一個謀士只是順其自然,擔任的官職職位也不高,丞相主簿,軍司馬而已。

    曹丕為何重用司馬懿

    其實司馬懿從建安十三年被曹操徵辟之後,先前是擔任一些普通的官職,但是司馬懿參與了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爭,至此參與了曹丕的小圈子,司馬懿出的主意都還不錯,被曹丕所信任,當時司馬懿與陳群、吳質、朱樂號稱“四友”,在建安二十四年之後,司馬懿更是擔任太子中庶子。曹丕這個人十分重視感情的,喜歡別人和討厭別人都掛在臉上,比如“四友”之一的吳質,此人在曹操當政期間只做過朝歌縣長,元城縣令。這樣的人在曹丕登基之後直接被升遷為為中郎將,又封列侯,讓他持節都督度幽、並諸州軍事,從一個縣令直接飛昇為一方重將,所以作為曹丕奪嫡干將的司馬懿也是一路高升,在曹丕還沒有篡位之前就被封爵河津亭侯,丞相長史。曹丕篡位,登基稱帝之後,擔任尚書,之後升遷為督軍、御史中丞,封爵安國鄉侯。第二年再升遷為二千石高官侍中、尚書右僕射,其實司馬懿已經是曹魏的宰相了。曹丕似乎覺得給予司馬懿的還不夠,在此後有給與司馬懿領兵之權,司馬懿擔任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也即是宰相再加五千兵。

    曹丕此人對待司馬懿十分厚恩,曹丕曾經下詔說:"我向東,撫軍(司馬懿)總管西面的事;我向西,撫軍(司馬懿)總管東邊的事。"在曹丕去世之後,曹丕還任命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為輔政大臣輔助魏明帝曹睿。可以說曹丕當政的六年,司馬懿成為了曹魏的當政的少數大臣之一,逐漸建立了自己在曹魏的威望,可以說這為以後司馬懿得以發動高平陵政變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 3 # Mer86

    說曹操生前十分提防司馬懿,這就好比說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十分提防項羽、劉邦,漢成帝活著的時候十分提防王莽,漢靈帝活著的時候十分提防曹操一樣可笑。

    首先,曹操年紀比司馬懿大很多。曹操生於公元155年,司馬懿生於179年,司馬懿在曹操眼裡,就是個小孩。

    另外,荀彧生於公元163年,郭嘉170年,在他們的眼裡,司馬懿也只是小孩而已。

    公元208年,司馬懿29歲,這一年他被曹操強行徵辟,擔任文學掾,一個小官而已。而當時的曹操53歲,廢三公,出任丞相,已經是大權獨攬的人物了。

    至於郭嘉,當時已經死了有一年多了。其實郭嘉根本就不認識司馬懿。

    其後,曹操先稱魏公、後稱魏王,權勢空前之大。而司馬懿只能透過押寶曹丕才能在曹魏政權尋找一個能讓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

    所以,不要被某些電視劇的劇情矇騙了。司馬懿不配荀彧給他鋪路,也不配讓郭嘉臨死前囑咐曹操要小心他,更不配讓曹操生前對他十分提防。

    誠然,在《晉書·宣帝本紀》中確實有曹操告誡曹丕要小心司馬懿的記載。

    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晉書·宣帝紀》

    但《晉書》為唐朝人編寫,這屬於後人“開上帝視角”描述歷史,有杜撰性質。這就跟司馬遷寫《史記》,記載項羽在見到秦始皇車隊時說“彼可取而代也”是一樣的概念。

    司馬遷比項羽時代晚了一百多年,他又沒見過項羽本尊,他怎麼知道項羽說了什麼?他筆下項羽所說的豪言,實際上是司馬遷開了上帝視角,根據項羽性格杜撰出來的。由於杜撰的內容符合項羽生平霸氣的性格,所以給人一種史料很合理的感覺。

    同樣,《晉書》中說曹操懷疑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欲驗之”,也是一樣道理,都只是後人根據司馬懿性格,總結、杜撰出來的。不要把這類史料太當回事了。

    相信我,如果司馬懿早死幾年,沒有高平陵政變,歷史上一定不會有類似曹操懷疑司馬懿的史料記載。

    第二,曹操一生殺人無數,並非善類,司馬懿若真構成威脅,曹操必然會殺他。

    曹操一生的勁敵有董卓、呂布、袁術、袁紹、馬超、劉表、陶謙、張邈、孫權、劉備。這些人都是軍閥,都是手裡有地盤,手裡有兵馬的割據勢力。相比於這些人,司馬懿終曹操一朝都只是文官。他一個區區文官,有什麼值得曹操可忌憚的?

    如果司馬懿真的是“鷹視狼顧”之輩,曹操肯定會一刀宰了他。因為對於威脅,曹操從來不會手軟。

    當年崔琰對曹操構成了威脅,曹操直接把他下獄弄死;孔融對曹操構成威脅,曹操也是直接取了他的命,誰勸都不好使;就連荀彧這個合作伙伴,曹操也沒放過,而曹操弄死荀彧,僅僅只是因為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已;曹操臨死之前,還順便帶走了楊修,因為他認為楊修活著,曹氏子孫必然會因為其而內亂。

    所以,以上諸多案例在事實上也從側面印證了《晉書》的記載其實是很扯的,是以上帝視角在寫史。曹操要殺誰,根本用不著徵詢曹丕的意見,曹丕也不可能保司馬懿。

    曹操不殺司馬懿,唯一的解釋就是司馬懿當時並無反對曹操的行為,也不掌握兵權,對曹氏政權不構成任何威脅。

    至於說曹丕為什麼要重用司馬懿,這其實也是因為司馬懿對他不構成威脅。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他當時對司馬懿的使用跟曹操時代是一樣的,即以文官待之,並沒有給他兵權。當時在曹丕看來,自家的遠房親戚曹真、曹休、夏侯玄、夏侯楙、夏侯尚都可以統兵,兵權還輪不到讓司馬懿這種外姓人來統領。

    而沒有兵權,只是處理政務,那麼司馬懿的威脅就不大了。如果不是因為後來曹真、曹休這幫宗親死的早,諸葛亮又屢屢犯邊,曹叡手上無人可用,司馬懿估計也就跟好朋友陳群一樣待遇,在文官位置上幹一輩子,最後以文官的身份享受皇帝的追諡。

    西漢初年的政治家陸賈曾說過: 天下安,注意相; 天下危,注意將。

    曹操、曹丕時代,天下是亂的,此時的危險並不在於執政朝廷的那個人,文臣是掀不起風浪的。而真正能掀風浪的,是在外地領兵打仗的武將。曹丕有閒心懷疑司馬懿,他倒不如把懷疑目標放在曹真、曹休身上。他們可比司馬懿篡位的可能性大多了。

    總而言之,司馬懿肯定是有野心的,畢竟人都是有野心的。但司馬懿篡權,真的就只是小機率事件。他如果早死幾年,他的歷史評價肯定與諸葛亮類似。

    而且司馬懿能操控曹魏軍政大權,也只是小機率事件。因為曹丕、曹叡都比他小,以常理而言,他們必然比司馬懿活得久。只不過誰都沒想到曹家人都是短命鬼,而且還人才斷代,這才給了司馬懿上位,篡權的機會。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說曹操生前十分提防司馬懿言過其實了,司馬懿這個人一直都不是野心畢露的那一類人,直到“高平陵政變”發生前,曹爽依然認為司馬懿“好欺負”,處處排擠打壓他。試問,曹操活著的時候司馬懿才剛剛出道,曹操有什麼理由“十分提防”司馬懿?

    司馬懿的出道也十分與眾不同,他並不是主動投效曹操,而是被曹操“霸王硬上弓”強徵的。早年的司馬懿擺出咯一副淡泊名利的嘴臉,以曹操出身“贅閹遺醜”為由,拒絕出仕為曹操效力。是曹操利用職權強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司馬懿這才投入了曹操的懷抱。在彼時的曹操看來,司馬懿這個人還是頗有些“淡泊名利”的。

    後來,曹操晉位魏公加九錫、繼而晉位魏王時,司馬懿表示了支援,甚至擁戴曹操稱帝,因而獲得了曹操的信任。彼時的曹操估計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個支援擁戴自己稱帝的傢伙將來會成為自家曹魏王朝的掘墓人!在晉位魏王之後,曹操將司馬懿丟給了兒子曹丕,也正是這個人事安排讓司馬懿攀上了曹丕,捲入了曹丕與曹植之間的儲位之爭,同時也為司馬懿後來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曹操為何要將司馬懿丟給曹丕

    曹操這個人一輩子做事幹脆、從不脫離帶水,但是他和所有父親一樣,面對兒子時卻糾結了,一直在曹丕與曹植之間搖擺。那麼曹操為何要把司馬懿丟給曹丕?主要是因為司馬懿的才能的確不錯,是曹丕不可多得的良師與智囊。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曹植與世家大族走得比較近,出身弘農楊氏家族的楊修更是與曹植打得火熱。在沒有確定選擇誰作為繼承人時,曹操不願意任何一個兒子做大。司馬懿不僅才能卓越,而且同樣出身世家大族,對於曹丕而言,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外援和與世家大族之間的掮客。

    曹操這個人出身比較“寒磣”,因此對世家大族並不那麼熱情。但是,不熱情不代表不重視,彼時的社會大環境擺在那裡,世家大族的影響力擺在那裡,曹操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或許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曹操將司馬懿丟給了曹丕而不是自己重用,原因其實不難理解。世家大族盤根錯節,改朝換代對於他們沒有太大誘惑力,曹操想要改朝換代,就必須重用寒士,因為改朝換代對這些人而言利益最大,他們才會拼命促成這件事。可一旦改朝換代了,新的王朝同樣離不開世家大族,曹丕或曹植比曹操更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援。這就是曹操一直留著楊修並把司馬懿丟給曹丕的原因所在。

    最終,曹丕勝出,成為了魏王世子,繼而成為了嗣魏王並改朝換代成為了曹魏王朝的皇帝,司馬懿自然水漲船高受到重用。或許是司馬懿的能力太過出眾,又或許是因為他的世家背景,曹操對他雖然重用,戒心也的確一直是存在的,但還不至於到“十分提防”的地步。曹操這個人一直都是“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他對司馬懿有戒心並不奇怪。話說回來,他又對誰沒有戒心呢?這種戒心應該不是刻意針對司馬懿的。

    曹丕為何重用司馬懿

    曹丕重用司馬懿就更好理解了,司馬懿本就是他的嫡系,不用自己的嫡系,難道只用曹操留下的舊臣嗎?出於穩固自身權力、地位的需要,曹丕也必須重用自己的嫡系去抗衡朝中的舊勢力,不是嗎?

    前面也說了,改朝換代需要寒士,這樣的人更容易為利益所驅動。但是,在彼時的大環境下,曹丕治國離不開世家大族,他需要能夠溝通自己與世家大族的掮客,在這一點上司馬懿具有先天優勢。而且,司馬懿這個人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天下三分曹魏只佔其一,曹丕離不開人才,司馬懿是現成的大才,為何不用?

    雖說是用、而且是重用,但曹丕對司馬懿的能量還是相當清楚的,這個人用好了是國之棟樑,用不好那就是國之大奸。因此,曹丕對司馬懿的使用是非常有度的,終曹丕一生,司馬懿始終都在文官圈子裡打轉轉,卻一直未能染指軍隊。曹丕的想法很明確,盡最大可能發揮司馬懿的優勢,但也盡最大可能防止他做大,手裡沒有兵,司馬懿縱有天大的才能也只能俯首聽命!

    只可惜,隨著曹魏開國元戎的凋零和後起之秀的青黃不接,魏明帝曹叡已經沒有多少戰將利用,不得已只能啟用司馬懿統兵,而這也給了司馬懿發展軍中班底的機會。但是,曹叡對司馬懿總體上還保持著可控狀態,司馬懿始終不敢走得太遠。到曹叡去世時,司馬懿在軍中的勢力也不算太大。實際上,後來的“高平陵政變”司馬懿也是鋌而走險,走的是一步險棋。

    曹叡臨終前在司馬懿頭上安上了一頂緊箍咒——宗室曹爽,如果就這樣發展下去,司馬懿未必就能翻天。可惜曹叡看錯了人,曹爽根本不是什麼善茬兒,曹叡去世之後不久,曹爽便幽禁了郭太后(曹叡的皇后),徹底架空了小皇帝曹芳。對於司馬懿,曹爽也是一直打壓,用明升暗降的方式讓司馬懿靠邊站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懿最終決定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趁著曹爽陪小皇帝曹芳祭祀高平陵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了京師和皇宮。如此一來,郭太后就落到了司馬懿手裡,接下來的一切司馬懿都是以郭太后的名義在操作,名正言順。加之曹爽的弄權損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這些人也保持了沉默。最終,司馬懿以郭太后之名拿下了曹爽,徹底控制了局面。換言之,如果不是曹爽離京前往高平陵這個特殊的機會,如果郭太后沒有被曹爽幽禁,司馬懿未見得就能夠得手。高平陵政變之後不久,司馬懿就去世了。換言之,如果曹爽再挺一段時間,說不定歷史就真的要改寫了……

  • 5 # 曹老師xixi

    曹操曹丕雖然是父子,但在曹丕繼位前,曹丕就有自己的小勢力了,在繼位後,曹丕為了鞏固權利,必然也會重用自己勢力範圍內的人,而司馬懿就是曹丕勢力範圍內的人物。

    曹操時期,曹操親信重臣非常多,嫡系將領大臣也很多,司馬懿根本排不上號,不重用也屬於正常,曹操之所以任用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氏家族在中原影響力很大,漢末那個時代,士族力量不可忽視,誰得到士族的支援,誰就能掌控最高的權威,這也為什麼後來曹丕要實施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原因。曹操提防司馬懿,不僅是因為司馬懿能力過於強,更重要的是司馬氏家族勢力影響力也過強。

    曹丕繼位後,對於曹操時代的重臣幾乎不再委以重任,比如曹操時代功績非凡的夏侯惇家族、夏侯淵家族、曹仁家族,雖然夏侯惇曹仁(夏侯淵已經陣亡)位極人臣,但對其子孫並沒用重用,曹丕重用的都是自己的親信,比如曹真曹休夏侯尚,而文臣也是一樣,曹丕時期有曹丕四友,分別是司馬懿、陳群、吳質和朱鑠,由於神書《三國演義》的原因,吳質和朱鑠估計大家比較陌生,這裡簡單的介紹一下,吳質為曹丕幕僚,後來曹操為杜絕結黨,將吳質外調,後來曹丕繼位,立即把吳質調回提拔並重用。朱鑠也是曹丕幕僚,在曹丕繼位後,擔任了中領軍將軍,也就是禁軍統領,職責重要。

    所以這樣看,曹丕重用司馬懿也不足為奇,因為司馬懿是曹丕圈子內重要的人物。

  • 6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曹丕重用司馬懿,是出於曹操的安排。

    曹操感覺司馬懿這個人有帝王之志,又聽說司馬懿有“狼顧”的特技,就想試探一下司馬懿。

    於是,曹操把司馬懿叫來,讓他在前面走,突然,叫他回頭。結果:司馬懿身子不動,腦袋180度回過頭來(狼顧)。

    後來,曹操又夢見三馬同槽,懷疑是司馬懿父子三人。

    司馬昭:爹,我才九歲呀(220年)!曹丞相就懷疑我要奪權了!

    因此,曹操對曹丕說:司馬懿這個人鷹視狼顧,將來必要干預你的家事!

    司馬懿鷹視狼顧,必預汝家事!

    幸虧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好,多方維護,司馬懿才得以保全。

    後來,司馬懿小心謹慎,認真做事,曹操才逐漸打消了疑慮。

    《晉書》的記載存疑

    《晉書》,是唐朝時,由房玄齡等人所做。

    在此之前,已經有十八部晉史傳世了!房玄齡等人,以南齊人臧榮緒的《舊晉書》為藍本,彙集其他版本所作。

    張春華:夫君,我殺婢女的事情,一直沒人提起,怎麼到了唐朝突然有人說起來了?

    比如,《后妃傳》中提到:司馬懿不肯出仕,裝病,被一個女婢不小心看見了。司馬懿的妻子滅口,殺掉了這個女婢。

    這個故事不曾見於此前的晉史!

    同樣,司馬懿鷹視狼顧這段,也在目前所存的晉史中不曾再見。

    就這段故事而言,疑點有三:

    1、曹操都確信司馬懿“必預汝家事”了,還不動手?

    2、曹操認為司馬懿必預家事,曹丕對司馬懿越是維護,危險不就越大嗎?曹操應該更要抓緊防備才對,怎麼就因為曹丕維護就不動了呢?

    3、曹操擔心的是司馬懿奪權。司馬懿勤勉做事,就可以打消奪權的疑慮嗎?邏輯何在?

    張飛:大哥,咱們哥幾個養花種菜可以避免曹操懷疑,司馬懿勤勉做事也可以擺脫曹操嫌疑。怎麼他們還是都說曹丞相多疑?司馬懿是曹操留給曹丕的“良輔”

    相反,從曹操對司馬懿的任用來看,司馬懿似乎早早就被選定為下一代的輔佐人物了。

    司馬懿出仕,擔任的是丞相府文學掾,負責丞相府的教育工作。

    曹丞相本人當然不需要人來教育,需要教育的,當然是曹丞相的兒子們!

    河內司馬家世代傳經,看來曹操是希望司馬懿能在經學上輔導自己的兒子們!

    曹丕:老師,後人瞎編了我們好多故事。但他們說我該叫你老師,這點沒錯!

    隨後,司馬懿又擔任了丞相府東曹屬(管人事)、丞相府主簿(總管)。

    在曹丕被任命為魏王太子後,曹操又任命司馬懿及他兄弟司馬孚為太子中庶子。

    在太子府中,中庶子地位雖不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但卻是與太子的侍從和顧問,影響極大!

    當初,曹操曾說:諸君年齡與我相仿,我想把後人託付給郭嘉。

    或許,郭嘉死後,小郭嘉9歲的司馬懿,很可能是曹操想要託付給下一代的謀士了。

    此外,還有幾點“曹操猜忌司馬懿”的證據,也是經不起推敲的。

    曹操從未讓司馬懿單獨主軍事,不代表猜忌司馬懿

    曹操猜忌司馬懿,人們還常常提到:曹操一直只是把司馬懿放在身邊,沒有讓他獨當一面領軍務。

    當時,獨領方面之任的人有:曹仁、夏侯淵、夏侯惇等老將。即使是張郃這種名將,也只是在夏侯淵死後臨時代理一陣,很快就把位子讓了出來。

    夏侯惇:魏王,有人說司馬懿不來頂我只是因為你猜忌司馬懿?

    而司馬懿之前毫無領軍經驗。

    請問:曹操憑什麼要把曹仁、夏侯淵的位置讓出來給從無戰爭經驗的司馬懿呢?

    同樣,曹操的一堆謀士也都沒有獲得獨自帶兵的機會,難道都是因為曹操懷疑嗎?

    相反,司馬懿是所有謀士中,正兒八經參與軍事最多的一個——司馬懿是丞相府軍司馬,專門負責幫丞相處理軍務的職位。

    曹操打壓士族,不是猜忌司馬懿的理由

    有一種觀點:曹操一直打壓士族。司馬懿是大士族,所以,也打壓司馬懿。

    漢末時期,不拉攏士族,是絕不可能的,曹操也不例外。

    漢末時期,軍閥殺士族,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袁紹、袁術、孫堅、孫策、陶謙,都有殘殺士族的紀錄,曹操並不算過分。

    認為曹操打壓士族,主要是因為幾起著名的殺士族事件:殺邊讓、殺孔融、殺楊修。

    可是,曹操真的是毫無分別地打壓士族嗎?

    看看這個名單:郭嘉、荀彧、荀攸、鍾繇、陳群、王朗、杜襲、趙儼···無一例外,全部是士族。

    曹操要整計程車族,主要是三種人:

    彌衡:老子都這麼罵曹操了,曹操都不敢直接弄死我!

    1、邊讓、彌衡這種非要跑出來抬槓罵人,找死的;

    2、楊彪、孔融這種影響力驚人的超級大士族;

    3、荀彧這種功勳卓著,卻已站到對立面的。

    司馬懿都不靠邊,自然不會成為“猜忌”物件!

    因此,我認為:曹丕重用司馬懿,是曹操的安排。

    因為:曹操,並沒有猜忌司馬懿。

  • 7 # 大鍋故國神遊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說明的是曹丕確實重用了司馬懿,曹操也確實沒有重用司馬懿。但是,曹操沒有重用司馬懿的原因卻並不是因為曹操“十分提防”司馬懿。曹操沒有“提防”司馬懿,他也沒必要“提防”司馬懿。關於曹操“提防”司馬懿的種種“史料”,完全是晉代史臣的誣詞而已,目的是為了給司馬氏後來的某些所作所為尋找合理性而已。

    下面就來對以上給出的答案,分成三個層次來做個詳細的解釋。

    一、司馬懿沒有受到曹操的重用是客觀事實

    司馬懿的入仕,其實正是由於曹操的徵辟。

    《北堂書鈔》注引《魏略》:

    “晉宣帝好學,曹洪自以麄疏,欲屈自輔帝,帝恥往訪,乃託病拄杖。洪恨之,以語太祖,太祖闢帝,乃投杖而應命也”

    司馬懿入仕以後,人脈非常一般,僅有司馬朗、楊俊和崔琰三人可堪引以為援。崔琰當時任曹操的丞相東曹掾,他本人對司馬懿也很賞識,本來對於司馬懿的提拔,會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大家都知道崔琰因為開罪了曹操,曹操逼迫其自殺,所以崔琰的作用基本就消失了;而楊俊的情況則差不多,楊俊因為在曹操的立嗣之爭中支援曹植,在曹丕上位之後,就找了個藉口把楊俊“處理”掉了。

    總的來說,司馬懿沒有受到曹操的重用是事實,原因除了上面所說的司馬懿在曹魏政治網路中,沒有什麼人脈可堪利用有很大的關係以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馬懿加入曹操集團實在太晚了。曹操當時都已經快完成北方統一了,人才架構已經基本成型,在其霸府政治中,已經沒有多少位置,特別是重要位置留給“新人”司馬懿了。同時,當時的時局也沒有多少機會讓司馬懿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

    以上兩點才是司馬懿沒有受到曹操重用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由於司馬懿受到曹操的“提防”。那麼,曹操“提防”司馬懿之說,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二、司馬懿被曹操所提防,純屬晉代史臣汙衊之詞

    司馬懿被曹操所“提防”,主要就是因為《晉書》敘事,而這種敘事顯然是為了構建一種歷史假象。

    《晉書·宣帝紀》: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晉書》的說法和我們前面提到的《魏略》的說法,所展示出來的司馬懿對於入仕曹魏的態度,簡直是一人兩面之感。《魏略》裡的司馬懿待價而沽,“投杖而應命”,躍躍欲試的畫面感非常強,完全是一副熱衷功名的樣子。而反觀《晉書》,一句“不欲屈節曹氏”有點不知所云,甚至顯得有些可笑。

    宋人葉適早就發現這一點,指出這完全是“史臣及當時佞諛者”想要給司馬懿臉上貼金,誇讚他志向高潔,但是也找不到什麼事實來講述,純粹是“沒話找話”罔顧事實的胡說。對於這一點,週一良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札記》裡也表示了認同。

    除了這段材料,《晉書》中還有一段記載,更是歷來被當做“曹操提防司馬懿”的強證。

    《晉書·宣帝紀》: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這一段就是關於預言“三馬食槽”,司馬家要取代曹氏,和司馬懿本人“鷹視狼顧”的出處。曹操夢境的預言,和司馬懿的異象,顯然純屬無稽之談。然而這段材料和前面我們所引的《晉書》敘事,卻顯示出了一脈相承的寄意於事的筆法。這兩段的共同特點就是透過一些子虛烏有的事件,來構建曹操“提防”司馬懿虛假事實,進而得出曹氏和司馬氏的嫌隙和對立由來已久的結論。

    換句話說,這兩段材料給人的直接感覺就是司馬懿完全是被迫為曹操服務,而且曹操還長期懷疑猜忌,甚至還有除掉他的想法。特別是曹操警告曹丕的那句話,更是顯示出了曹操對於司馬懿的警惕和不安。

    那麼,書寫《晉書》的晉代史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三、《晉書》構建曹操“提防”司馬懿假象的目的

    關於這個問題的解釋,我們可以先來說一下西晉社會大力提倡“孝”,要以“孝”治天下的官方意識形態。關於這一點,相信大家都知道原因是什麼。魏晉禪代期間,畢竟發生了那麼多醜陋和酷毒的政治事件。司馬氏這些所作所為,是無論如何很難脫離儒家“忠”思想的批判的,於是因為“忠”在西晉社會就成了一種尷尬的存在。

    大力提倡孝當然是為了迴避忠了,這其中就暗含了西晉皇室對於某些“不忠”往事的集體選擇性失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找到一些理論和事實上的依據,來消除某些“不忠”的影響,那就是再好不過的了,而這也就自然成了《晉書》的一個主要任務。

    《孟子·離婁下》: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亞聖孟子的這番君臣關係的思想和理論,於是成了晉代史臣可資利用的理論依據。按照孟子的這個思想邏輯,如果是曹操先對司馬懿“不義”,視司馬懿“如土芥”,那麼後來司馬懿對曹氏“不忠”,視曹魏“如寇仇”,那就具有相當的合理性了。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晉書》中一直處心積慮地,鋪陳和構建曹馬對立已久的各種事實了。

    結論

    司馬懿沒有受到曹操的重用,這是一個客觀事實,然而這卻和曹操“十分提防”司馬懿沒有任何關係。司馬懿在曹操時代沒有被重用,只是因為他當時還沒有足夠的人脈可資利用,而且他加入曹魏政權的時間已經較晚,曹操的人才團隊業已成型,留給司馬懿的位置和機會已經不多。

    而之所以會出現曹操“提防”司馬懿的各種“史料”,則完全是因為晉代史臣的誣詞。《晉書》中大量構建曹馬對立已久,曹操長期猜忌司馬懿,一直想除掉司馬懿的虛假“橋段”,只不過是為了替司馬氏後來的某些酷毒做法尋找合理性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別人總說我""沒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