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理化清

    瞭解的人知道子午谷兵家歷來很重視子午谷地勢險峻遇上埋伏可想而知對於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有很多人發表過自己的高見,縱論魏延提出的這個奇謀是否可行,以及諸葛亮為何拒絕採納魏延這個奇謀。雖然多數都是分析猜測,但其中確實有很多真知灼見,讀來使人長知識。他拒絕魏延到底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子午谷奇謀的史籍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是其後期輔政的最重要行動,在其決定進行第一次北伐前夕,魏延曾向諸葛亮進言獻策,具體如下子午谷奇謀的意義:魏延和諸葛亮兵分兩路伐魏,第一路以諸葛亮率領的部隊為主力出祁山、出斜谷向魏國推進,第二路則以魏延率領的少量部隊為奇兵,悄悄出子午谷直撲魏國關中的長安,甚至是潼關,使關中魏軍首尾不能相顧,這樣很有可能取得北伐的勝利。由此判斷,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一條很有價值的戰略建議,可惜諸葛亮卻認為魏延率軍出子午谷北進長安是“懸危”之舉,不如穩步推進把握,所以拒絕了魏延的建議。

    諸葛亮的無奈

    很多人支援諸葛亮的做法,覺得魏延的建議太過冒險,很可能會被消滅在長安城下,從而大挫諸葛亮主力部隊的北伐士氣,導致北伐失敗。不過個人認為,魏延的計策確實是風險性比較大的軍事行動,勝負參半,但卻是蜀國唯一一次可能獲得成功的大膽行動。事實也證明,諸葛亮後面按照他的想法進行了五次北伐,沒有一次取得成功,加上他的繼任者姜維也多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這說明按照諸葛亮的想法穩步推進,是完全不能取得北伐成功的,因為蜀魏兩國現實情況就是蜀弱魏強,不出奇兵是不可能以弱勝強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魏延以奇兵出子午谷的計策,是蜀國最有可能以弱勝強的機會。

    諸葛亮拒絕子午谷奇謀的想法:

    有人認為諸葛亮之所以不採納魏延的奇計,首先是因為魏延的計策與諸葛亮的戰略目標不符,這是無稽之談,諸葛亮的戰略目標顯然是幫助劉備完成基業,消滅曹魏,難道魏延的奇謀不是為了這個目標嗎?其次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行事過於謹慎,司馬懿也曾這樣評價過諸葛亮,說他“平生仔細謹慎”,這一點倒確實是真的,史料記載諸葛亮也正是因為不願冒險而拒絕魏延之計。但這並不一定是全部真相,應該還有兩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困惑著諸葛亮。

    一、害怕魏延失敗損兵折將如果派魏延率一軍出子午谷到長安被魏軍消滅,那麼作為主帥的諸葛亮顯然要跟著一起承擔責任,更重要的是,那樣確實會對蜀軍北伐事業造成打擊。這是諸葛亮拒絕魏延奇謀的主要原因,也是表面原因。

    二、擔心魏延勝利引發鉅變

    這裡說的鉅變有兩層含義: 一是蜀國在關中如果大勝曹魏,必然會引發魏國的全力反擊。諸葛亮和魏延拿下關中的大片魏國領土,魏國必然集中大部分兵力對蜀國進行反擊,蜀國在新佔之地與魏國決戰,而大後方益州距離遙遠,將很難扛住魏國的反攻,除非東吳也能同時全力伐魏,倒有幾分勝算,即使這樣要徹底消滅魏國,可能性也是極小的。諸葛亮一定認為這樣的風險太大,搞不好蜀國可能會亡在他的手裡。

    二是魏延如果立下這件奇功,恐怕會引發蜀國政局動盪。魏延佔領關中,立下奇功,極有可能形成與諸葛亮分庭抗禮的局面,那樣可能會影響諸葛亮的施政,出現他認為的不利局面。從實際情況看,諸葛亮確實不願在戰場上多給魏延機會,這說明其內心中始終有這樣的擔憂,從其逝世前的臨終安排也能看出,自始至終諸葛亮都沒有完全信任魏延。

    魏延作為劉備很看好的重要帥才,幾乎是蜀漢後期能力僅次於諸葛亮的軍事人才,只可惜,諸葛亮一方面要全力完成劉備的重託,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國內政局出現重大變故,有負劉備的重託。所以,很多時候,諸葛亮都不想把自己的責任分攤到他人身上,即使是和他一起接受託孤的李嚴也不行,更何況是魏延呢?由此可見,諸葛亮是被託孤捆住了手腳,使他不敢放手讓其他人發揮全部能力,唯恐那樣會使蜀國內部的矛盾失控,辜負劉備的重託,因此他對很多人都不放心,這真是“高人誤了能人”!

  • 2 # 中國歷史秘聞軼事

    對於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有很多人發表過自己的高見,縱論魏延提出的這個奇謀是否可行,以及諸葛亮為何拒絕採納魏延這個奇謀。雖然多數都是分析猜測,但其中確實有很多真知灼見,讀來使人長知識。不過, 是否有人思考過,魏延的軍事才能被諸葛亮這樣荒廢,對蜀漢造成了怎樣的傷害?他拒絕魏延到底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子午谷奇謀的史籍記載:

    諸葛亮北伐曹魏是其後期輔政的最重要行動,在其決定進行第一次北伐前夕,魏延曾向諸葛亮進言獻策,具體如下:

    子午谷奇謀的意義:

    兩種資料所記內容大體相當,但也有不同,前者說是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後者說可到長安,咸陽以西可定,但二者實質意思相同,都是魏延和諸葛亮兵分兩路伐魏,第一路以諸葛亮率領的部隊為主力出祁山、出斜谷向魏國推進,第二路則以魏延率領的少量部隊為奇兵,悄悄出子午谷直撲魏國關中的長安,甚至是潼關,使關中魏軍首尾不能相顧,這樣很有可能取得北伐的勝利。由此判斷,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一條很有價值的戰略建議,可惜諸葛亮卻認為魏延率軍出子午谷北進長安是“懸危”之舉,不如穩步推進把握,所以拒絕了魏延的建議。

    很多人支援諸葛亮的做法,覺得魏延的建議太過冒險,很可能會被消滅在長安城下,從而大挫諸葛亮主力部隊的北伐士氣,導致北伐失敗。不過魏延的計策確實是風險性比較大的軍事行動,勝負參半,但卻是蜀國唯一一次可能獲得成功的大膽行動。事實也證明,諸葛亮後面按照他的想法進行了五次北伐,沒有一次取得成功,加上他的繼任者姜維也多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這說明按照諸葛亮的想法穩步推進,是完全不能取得北伐成功的,因為蜀魏兩國現實情況就是蜀弱魏強,不出奇兵是不可能以弱勝強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魏延以奇兵出子午谷的計策,是蜀國最有可能以弱勝強的機會。

    諸葛亮拒絕子午谷奇謀的想法:

    有人認為諸葛亮之所以不採納魏延的奇計,首先是因為魏延的計策與諸葛亮的戰略目標不符,這是無稽之談,諸葛亮的戰略目標顯然是幫助劉備完成基業,消滅曹魏,難道魏延的奇謀不是為了這個目標嗎?其次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行事過於謹慎,司馬懿也曾這樣評價過諸葛亮,說他“平生仔細謹慎”,這一點倒確實是真的,史料記載諸葛亮也正是因為不願冒險而拒絕魏延之計。但這並不一定是全部真相,還有兩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困惑著諸葛亮。

    一、害怕魏延失敗損兵折將

    如果派魏延率一軍出子午谷到長安被魏軍消滅,那麼作為主帥的諸葛亮顯然要跟著一起承擔責任,更重要的是,那樣確實會對蜀軍北伐事業造成打擊。這是諸葛亮拒絕魏延奇謀的主要原因,也是表面原因。

    二、擔心魏延勝利引發鉅變

    這裡說的鉅變有兩層含義:

    一是蜀國在關中如果大勝曹魏,必然會引發魏國的全力反擊。諸葛亮和魏延拿下關中的大片魏國領土,魏國必然集中大部分兵力對蜀國進行反擊,蜀國在新佔之地與魏國決戰,而大後方益州距離遙遠,將很難扛住魏國的反攻,除非東吳也能同時全力伐魏,倒有幾分勝算,即使這樣要徹底消滅魏國,可能性也是極小的。諸葛亮一定認為這樣的風險太大,搞不好蜀國可能會亡在他的手裡。

    二是魏延如果立下這件奇功,恐怕會引發蜀國政局動盪。魏延佔領關中,立下奇功,極有可能形成與諸葛亮分庭抗禮的局面,那樣可能會影響諸葛亮的施政,出現他認為的不利局面。從實際情況看,諸葛亮確實不願在戰場上多給魏延機會,這說明其內心中始終有這樣的擔憂,從其逝世前的臨終安排也能看出,自始至終諸葛亮都沒有完全信任魏延。

    魏延作為劉備很看好的重要帥才,幾乎是蜀漢後期能力僅次於諸葛亮的軍事人才,只可惜,諸葛亮一方面要全力完成劉備的重託,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國內政局出現重大變故,有負劉備的重託。所以,很多時候,諸葛亮都不想把自己的責任分攤到他人身上,即使是和他一起接受託孤的李嚴也不行,更何況是魏延呢?由此可見,諸葛亮是被託孤捆住了手腳,使他不敢放手讓其他人發揮全部能力,唯恐那樣會使蜀國內部的矛盾失控,辜負劉備的重託,因此他對很多人都不放心,這也算是“高人誤了能人”。

  • 3 # 白馬君

    魏延所說的子午谷奇謀,其實是對魏國實力的一種低估。

    按照魏延的想法,蜀國從子午谷出發,突然出現在魏國的眼皮底子下,魏國軍隊將士必然放棄城池逃亡,魏延連夏侯楙水上逃走的場景都想出來了。

    諸葛亮畢竟是軍事家,他知道出兵子午谷的兇險,在諸葛亮看來,一旦魏軍守將夏侯楙死守城門,拒戰不逃(其實,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後果是很難想象的。

    諸葛亮不採用這種險招,一是和他的性格有關,還有一點是諸葛亮從子午谷這一實際情況力上來考慮的。

    按照魏延的提議,五千士兵需要日行百里,而子午谷是非常崎嶇的小道,這對士兵體能是一種極大的消耗,即便是到達城下,以逸待勞獲勝的可能性也很小。

    另外,子午谷奇謀講究的是攻其不備,說的是軍隊的突擊性,但是魏軍在很多地方都安插有偵察兵,這種攻其不備顯然是立不住腳的。

    諸葛亮沒有采取這一策略,但是明末的高迎祥用了這一策略,他經過半個月的行軍,最後被孫傳庭伏擊了。

    高迎祥損失非常大,全軍在子午谷這條險道上覆沒,闖王也被活捉了。

    毛主席是著名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他對子午谷奇謀也有自己的看法,毛主席僅僅用五個字概括了子午谷奇謀:“此計太懸危(1944年3月)”。

  • 4 # 歷史遨遊

    來,我們先看看這個被稱為“子午谷奇謀”的策略。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決定從漢中出兵北伐,臨出兵之前,諸葛亮同眾將商議作戰方針,詢問大家從哪條路北上合適。

    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說:“我聽說鎮守長安的魏將夏侯楙,是個膽小而無謀略的傢伙。只是憑著他曹氏女婿的身份和與曹丕的特殊關係而出鎮方面。我請求給5000精兵,再加5000背糧兵眾,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入子牛道直出北上,不過10天可達長安。

    夏侯楙聽說我突然到來,一定會棄城逃走。夏侯楙丟下的橫門邸閣糧倉和散民之糧谷,足以供給軍食。曹魏東方援軍集結需要20多天,而在此期間,丞相您從斜谷進軍,一定可以到達長安。如此,則一舉咸陽以西可以平定。”

    可以說魏延這個計劃很有氣魄,眾人聽了對此議論紛紛。按照魏延的計劃,蜀軍便可一舉奪得關中,這也是諸葛亮北伐首先所要追求的目標。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同意這個計劃,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雖然魏延這計劃的最後實現的結果是諸葛亮夢寐以求的,但前提下他們首先必須滿足5個條件:

    1.魏延率軍從褒中出發,循秦嶺東行進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長安,完成這個行程必須用10天的工夫。

    2.曹魏長安守將夏侯楙得知魏延軍突然到來時一定棄城逃跑。

    3.夏侯楙逃跑時,還得留下大批的糧草輜重。

    4.魏軍的關東援軍要在20天后才到達長安。

    5.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必須在20天之內到達長安。

    然而,這5個條件中,每一個條件有沒有實現的可能呢?

    1.魏延能保證在10天之內穿過子午谷而到達長安城下嗎?

    2.夏侯楙就算怯而無謀,但他會不會怯儒到“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的地步呢?萬一他不棄城而逃,而是據城固守怎麼辦?

    3.就算魏延佔領了長安,能保證夏侯林逃走時不燒掉糧食輜重,留給魏延留下一座空城?魏延的軍士不就要餓著肚子能守城?

    4.曹魏關東援軍要20多天才能趕到的估計靠得住嗎?司馬懿襲擊孟達時,孟達也估計司馬懿要用一個月才能趕到新城,結果司馬懿只用了8天就趕到了。

    5. 魏延率軍從斜谷出發至長安,要行千里棧道,他怎能保證在曹魏關東援兵之前趕到長安呢?萬一落在曹魏援軍後面,魏延軍就被曹軍吃掉,諸葛亮的北伐大軍將會屯兵于堅城之下,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所以諸葛亮理所應當地否定了魏延的計劃,他認為:“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

    魏延的計劃非常非常險,有人就說戰爭本來就是一場賭博,要能出奇制勝才有可能以弱勝強,贏得戰爭。可是,說這句話的人沒有考慮諸葛亮身處的環境。

    蜀漢自從經歷荊州軍的覆沒和夷陵戰的慘敗,蜀漢的國力一度處於瀕臨滅亡的邊緣上,就連國內發生了叛亂,也得修養兩年之後才有實力討伐。10萬北伐大軍,是諸葛亮苦心經營五六年才有的。

    諸葛亮的最終目標是北伐,但他歷次北伐,客觀上起到的結果,就是牽制、騷擾和削弱魏國:只要他存在,魏國涼州雍州不敢解甲,魏國始終緊張於他的出征,不敢加兵(曹真伐過一次蜀,沒貫徹始終)。

    這可能才是他真正的戰略:能北伐成功自然好,如果不能,至少讓魏國頭疼,自己也能平安回去;他自己在《隆中對》裡早說過了,北伐成功的先決條件是中原有變,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他大多數的進攻,都是以攻為守的牽制,而不是沒等到機會,就一股腦下狠注賭一把,你死我活。

  • 5 # 閒話讀史

    公元228年,諸葛亮決定伐魏,在這之前,他召集了手下的將領謀臣商討此次伐魏的戰略計劃。

    其中頗具謀略被諸葛亮委以重任的魏延就獻了一計,這個根本沒有實施過的計劃被後來者安了個別名叫——子午谷奇謀。

    這個計劃的重點在於當時魏國的關中提督是魏帝的女婿夏侯楙,魏延覺得這個人無才無德,給他五千精兵經由子午谷就能破了夏侯楙的防線,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與此同時,蜀國大軍卻可以從斜谷出兵,往長安快速奔襲,兩軍可會師於潼關。

    這個時候魏國大軍還散佈在各處,等他們反應過來,要十幾二十天,而咸陽一帶早就被蜀國大軍佔據,想救也救不了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天才的計劃,如果成功則可能一局定乾坤,但是這個計劃太過於冒險,也並不是沒有漏洞,至少對於魏國軍隊的戰鬥力和國力估計就過低。

    因此諸葛亮經過謹慎的考慮過,還是沒有采納魏延的這個奇謀,而是採用了穩紮穩打的作戰方針。

    此一次伐魏開局形勢一片大好,南安、天水、安定諸郡都是輕鬆拿下,有些甚至是望蜀而降,沒想到馬謖不敵張郃失了街亭,由此整個戰局就發生了逆轉,蜀漢這一次北伐可以說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失敗了。

    而公元228年這一戰,也被後來人認為是蜀魏兩國在強弱對比上的一個關鍵點。

    正是因為這一戰如此重要,所以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的子午谷奇謀就被後人屢屢提及。

    實際上,正如按照諸葛亮的北伐是穩紮穩打,穩步推進,以正道行兵法,雖然失之奇但得之正,半路卻還是出了馬謖這個意外導致全盤皆輸一樣,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首先,孤軍深入敵軍腹地,很容易就腹背受敵,陷入重圍,最後可能是全滅的結局。

    其次,蜀國軍隊的機動性其實是比不上魏國的,魏國有大量的騎兵,而蜀國則以步兵為主。而魏延的這個奇謀就是靠軍隊的快速移動來達到戰略目的。

    第三,糧草的供應是個大問題。以關中地區為主戰場,魏國可以很方便的補充到糧草,而蜀國則必須翻越秦嶺,這時依舊要面對諸葛亮歷次北伐都無法解決的糧草問題。糧草的供應可能會成為最終決定勝負的關鍵。

    第四,低估了魏國的實力,魏國當時鎮守關中的大將雖然有個不堪重用的夏侯楙,但有司馬懿等沙場宿將在側。正如剛愎自用的馬謖低估了曹魏和張郃一樣。

    諸葛亮也許就是考慮了子午谷奇謀的種種弊端,才沒有採納這個策略,按照他原定的計劃,也進行的非常順利,可惜天命不在他,他失敗了,所以後人才會可惜,以至於絞盡腦汁想著如果易地而處,或行個險招,是否就能顛覆這個結局。

  • 6 # TonyDeng

    第一,魏延把守漢中九年,對近鄰雍州情況肯定熟悉,夏侯楙膽怯不是胡猜,他是夏侯淵的兒子,頂替父職,從沒作戰經驗。

    第二,魏延說到達長安,不是立即可以攻佔,而是說透過搜掠橫門邸閣的存糧和百姓糧食可以支撐到諸葛亮大軍到來,共同攻打長安。而突襲在子午谷口出現距長安很近,此時魏國反應到大軍到來需要二十日時間。

    第三,他叫諸葛亮從斜谷來,不是向祁山。斜谷出到郿國就在長安附近,亦即是魏延後援,不是孤軍。

    第四,蜀國戰略是奪取隴右,即六盤山以西。長安在更東一點,看地圖可知那是魏國東西兩邊的啞鈴中間瓶口位置,奪下就囊括隴右。諸葛亮五次北伐,後面有三次都指向這個位置(武功五丈原即是郿國附近)。諸葛亮向祁山,僥倖三郡投降,跟魏延說夏侯楙會逃一樣是“碰運氣”,孔明碰到三郡齊降的機率不是比夏侯楙單人逃走更小?說僥倖,孔明得三郡猶如中六合彩。說取長安不等於取隴右,其實取祁山也同樣不等於取隴右,看地圖就知道,隴右西邊還有很大一片區域。

    第五,蜀國與魏國實力懸殊,除了奇兵速戰速決之外,根本不可能穩紮穩打能勝的。諸葛亮求穩,已經註定北伐失敗的前途。魏明帝收到訊息,說諸葛亮犯了“致人”兵法大忌,意思就是說他放棄山險固守優勢主動送出來讓人打,必定要輸。

    第六,第一次北伐,魏國確實毫無預備,這次唯一一次可以突襲成功的機會,驚動過就有預備了,方案不再可行。

  • 7 # 辯證哲學論

    從地圖可看到,子午道是到長安最近的一條蜀道。整體戰略中並不是先奪取長安

    從上面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重要原因是,“平取隴右,十全必克。”也就是說,諸葛亮對此次出征十分自信。並且,諸葛亮此次出征只是整體大戰略中的第一步,先取隴右,奪取隴右後再進行下一步計劃,而不是長驅直入,抵達長安。所以,魏延的“子午道奇謀”不符合諸葛亮的整體大戰略,於是被諸葛亮婉言拒絕。

    《三國志》: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走這條路十分的危險。

    蜀道難在哪裡?

    山高谷深,絕巖峭壁,無法運糧,鑿山開路,遇水搭橋,攀木緣崖,魚貫而進,還有摩天嶺,只能修棧道。同時原始森林中氣候潮溼,將士極易染病,如果迷失方向更是自取滅亡。也就說,客觀條件非常艱難,有萬全之策,為什麼非得冒險進軍呢?

    諸葛亮深謀遠慮,顧全大局。裴松之:凡兵之動,佑敵之主,知敵之將。邈之不用延計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馬懿輩不可輕也。亮欲平取隴右,且不獲如志,況欲乘僥倖,盡定咸陽以西邪!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諸葛亮基於各方面的考慮,幾次北伐都沒有采納魏延兵出子午谷的策略。一是,魏主明略;二是,司馬懿輩不可輕視;三是,魏延大將,勇猛非常,萬一因冒險而死,那麼北伐也將難進行下去。這樣的考慮也是符合諸葛亮保守的態度和北伐的態度的。同時,兩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也沒有同意魏延的這一策略,就是像裴松之所言,奪取隴右尚且如此難,即便是偷襲成功,長安也不能久守,只能是白白犧牲將士的性命。所以,諸葛亮始終沒有同意魏延的策略。

  • 8 # 歲月抹平了誰

    夷陵之戰後,劉備在白帝城憂憤而死,失去精神領袖的蜀國頓時騷動起來,諸葛亮事必躬親,內修吏治,南平孟獲,逐步使蜀國平定下來。於是,諸葛亮上書《出師表》,準備北伐。

    按照當初《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諸葛亮計劃讓關羽率軍出宛、洛,劉備率軍出漢中,兩路大軍合圍長安,拿下長安後,向東再圖中原。

    然而,關羽死後,荊州已失,只剩下漢中這一個戰略方向。漢中的東北方,是魏國的關中、長安等地。漢中往西是祁山,往北是隴山,往東是涼州,涼州南邊就是長安。諸葛亮分析了各路進攻路線,從陽平關進攻關中是最近的路線。

    在軍前會議上,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欲請兵數萬,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也就是說,魏延向諸葛亮請兵,准許自已率領輕裝部隊沿子午谷快速抵達長安,與出兵斜谷的諸葛亮大軍匯合,攻下長安,然後東進奪取潼關,憑藉潼關、武關等險要,直接奪取關中,從而據魏軍於關外。

    魏延的這個計劃是一舉拿下關中,為復興漢室做準備。但是這一計劃冒險性太大。子午谷呈東北西南走向穿越秦嶺,狹長的穀道有六百公里長,很多地方都是棧道,並且年久失修,能否走的通還是問題。幾萬人在狹長的穀道中穿行,假如無法在十日內到達長安腳下,很有被魏軍各個擊破的可能。

    幾萬人的軍事行動,就算背上點乾糧輕裝而行,魏軍不可能一點也察覺不到,如果魏軍在峽谷兩側埋伏重兵,或者在谷口部下口袋陣,那時候,魏軍以逸待勞,蜀軍只有被全殲的份。蜀國本來人口就少,一下子損失這好幾萬人,必然影響國力。

    在明朝末年的闖王高迎祥,穿過子午谷奇襲長安,結果被孫傳庭在谷口埋伏重兵全殲,自己被俘以後遭到凌遲,已經證明了此計的兇險之處。

    當年的關羽冒險北伐,雖然留下水淹七軍的輝煌戰績,卻使後方空虛,被東吳鑽了空子,痛失荊州。

    因此諸葛亮更喜歡慢慢來,穩穩的打,所以他駁回了魏延的建議,向將領們提出了自己的計劃:令將領趙雲和鄧芝率領一支軍隊佯攻箕谷,把魏軍的目光吸引到箕谷上來,自己率軍由坦途攻取隴右,切斷魏國關中和河西的聯絡,為進一步攻取關中做準備。

    諸葛亮的眼光是遠而穩的,然而漢中到隴右的運輸線過長,難以支撐長期作戰,並且隴右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很有肯能丟失。魏延的計劃雖然兇險,但是如果成功,匡扶漢室的計劃就成功去一半。

    但是當時統軍的是諸葛亮,魏延的提議不合口味,因此蜀軍還是按照諸葛亮的計劃行事。因此魏延時常嘆息“亮為怯,已之才用之不盡”。

    這也說明,自從劉備死後,魏延的地位不比從前。魏延殺主獻城,投降劉備,諸葛亮一開始就認為魏延不忠不義,腦後有反骨,想要殺了他。結果被劉備勸阻,不能抹殺了魏延的表率作用,劉備在世時,重用魏延,視為心腹,魏延知恩圖報,多有戰功。

    諸葛亮看在劉備的面子上,不敢殺魏延。但是劉備死了以後就不一樣了,諸葛亮不斷打壓魏延,直到最後,留下遺囑,殺了魏延。

  • 9 # 掌心記

    公元228年,諸葛亮經過五年的精心準備,率軍北伐。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提出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由他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循秦嶺東線,從子午谷向北翻越崇山峻嶺,趁其不備,閃電出擊,不過十日可進軍快速至長安,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唾手可得。諸葛亮大軍中線出斜谷進兵長安,兩軍會師於潼關,如此便可一舉平定長安以西。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謀”。

    可惜一向用兵謹慎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弄險,成功機率極低,故棄而不用,這也讓後世許多三國迷們耿耿於懷,迷扼腕嘆息。

    魏延之計只不過是一個沒有經過實戰檢驗的計謀,為何能最後世高度觀注,甚至稱為“奇謀”而“名垂青史”呢?結合三國曆史,掌心覺得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諸葛亮北伐失敗反過來映襯了魏延奇謀。

    諸葛亮否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後,決定派趙雲、鄧芝率出斜谷佯攻郿城,以吸引魏軍,自己則親率主力趁勢出祁山攻隴右,取涼州,再圖長安。這個軍事部署也沒毛病,事實上,諸葛亮進軍非常順利,隴右三郡投降,曹魏"朝野恐懼"。可惜因為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在張郃援軍的攻擊下,諸葛亮敗退漢中,第一次北伐就此宣告失敗。

    諸葛亮想按部就班穩紮穩打,結果還是以失敗告終,損兵上萬,如果當初同意魏延的計謀,冒險試一下,說不定長安已經是唾手可得了。

    二是韓信的成功讓三國迷們對魏延充滿期待。

    秦末時韓信以修復棧道為煙霧彈,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章邯不備,突然襲擊,出奇制勝,奪取了漢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經典戰例千百年來,讓人讚歎不已,韓信被視為“兵仙”。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與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於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當時由於西線多年無戰事,曹魏對關隴地區的防禦力量非常薄弱的,有韓信的成功案例在先,魏延的計策也不失為妙招。

    其實在後來,魏滅蜀時,鄧艾陰平偷渡,越過七百餘里無人區,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進入成都平原腹地的用兵,也是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頗有幾分神似,再次印證魏延的計策不失為奇謀。

    三是陳壽、司馬懿的評價為魏延計謀站臺。

    一向惜墨如金的《三國志》作者陳壽,在記錄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時,專門提到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出子午谷之計",一個沒有付諸實踐的計謀被專門寫出來,無疑是在表達作者傾向性的觀點。同時,陳壽在《三國志》裡評價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明白無誤在指出,諸葛亮用兵太穩重,無奇謀的缺點。

    司馬懿在評論老對手諸葛亮時說:"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當然這只是小說《三國演義》裡的情節,雖然不一定是史實,考慮到《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諸葛亮因為謹慎而拒魏延奇謀的印象早已深入人心了。

    四是蜀漢情緒讓三國迷們為諸葛亮的北伐著急。

    不可否認,受《三國演義》影響,許多三國迷,對劉備、諸葛亮的蜀漢政權是非常有好感的,視蜀為正統,諸葛亮的北伐為正義事業,因此在情感上更是站在蜀漢這一邊。當諸葛亮為匡復漢室鞠躬盡瘁,嘔心瀝血,六出祁山,五伐中原,出師未捷身心死,三國一統終歸晉時,許多三國迷都是比較失落的。

    於是有好事者要幫忙為諸葛亮把脈問診,如果當初放手讓魏延“奇謀”一翻,說不定歷史就由此改寫呢,富貴險中求嘛,風險與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

    關於諸葛亮為什麼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陳壽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裡只說:"亮制而不許",什麼原因,沒有明說。掌心覺得,在諸葛亮的角度考慮,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諸葛亮和魏延所處的位置不同。

    魏延作為諸葛亮手下的將領和謀士,憑藉自己長期鎮守漢中的一線工作經驗,對北伐軍事行動,的確是比較有發言權的,他的“子午谷奇謀”也非常有創意。但諸葛亮作為三軍主帥,蜀漢政權的實際掌舵人,所處的位置與魏延不同,他作決策考慮問題必須要有全域性觀念,大局觀念。

    魏延可以大膽假設,諸葛亮必須小心求證。作為一個謀劃全域性的統帥,諸葛亮不可能象韓信那樣“破釜沉舟”,置於死地而後生,蜀國太弱,傷不起。拒絕魏延的奇謀,不是不信任魏延,只是作為主帥的諸葛亮不得不考慮到此計所帶來的種種影響,箇中滋味,只是諸葛丞相自己知道了。

    二是諸葛亮對第一次北伐非常自信。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劉備生前與諸葛亮定下的既定方針,諸葛亮主政蜀國五年多來,平定內亂,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強化軍力,為這次北伐是作了充分的政治、經濟、軍事準備,期望值是非常高的。

    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軍事部署和前期推進看,他是非常有信心,考慮得很周全,如果最後不是街亭失利,諸葛亮拿下隴右是非常有可能的,所以諸葛亮不會讓魏延的奇謀來打亂他的軍事部署,他認穩紮穩打就行,沒的必要冒進。

    三是也想高調,但實力確實不允許。

    這個的確是不可能否認的原因。諸葛亮對蜀國的形勢判斷是”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因此,對於第一次北伐,他定的目標只是攻隴右,拿下涼州,威脅長安,這是蜀國實力所決定的現實情況。

    誠如魏延“子午谷奇謀”那樣,就算是透過奇襲攻下長安,兩軍會師於潼關,由於路途遙遠,戰線一旦拉長,面對魏軍的進攻,也很難防守,必定要陷入長期作戰的被動局面。這對於缺少補給的蜀軍來說,決非是戰術上的好選擇,不是長久之計,所以諸葛亮覺得欲速則不達,“子午谷奇謀”沒多大意義。

  • 10 # 歷史課課代表

    “子午谷奇謀”名垂青史的確談不上,但是後世人以至於陳壽老先生卻也將魏延此計抬得很高,不過魏延此子午谷奇謀最終也是夭折了,並未得到付諸實踐,如果千年之前的諸葛亮肯給魏延此計一個“出生”的機會的話,那麼到底是不是名垂青史,我們也就更好評價和判斷了。魏延當時在蜀漢軍中,那也可以說是頗有建樹和功勳的一個人了,為何諸葛亮卻獨獨只堅持自己的北伐計謀,而如此不注重魏延的“子午谷謀略”呢?諸葛亮此舉到底是如何心態啊?不過如果讓我們綜合去考慮當時三國鼎立之形勢,對於諸葛亮此舉那倒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諸葛亮足智多謀,而魏延後期的表現著實讓人驚愕,我個人認為,當時諸葛亮沒有采取魏延此計還是正確的。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歷史上實實在在踐行了“子午谷奇謀”的範例,無一例外,慘敗實至名歸!

    ①東晉時期,掌握東晉實際權力的恆溫在權衡一番後,果斷北伐前秦,欲要以此一戰速戰速決於前秦,本來恆溫意圖取道子午谷,然後直接攻取長安,之後扼符堅之咽喉,迫前秦土崩瓦解。但是誰曾想符堅率軍幾十萬正好埋伏於子午谷,由此一來,恆溫大軍全軍覆沒;②明朝末年在李自成起義之前的高迎祥起義當中,本來高迎祥率領數萬義軍同樣取道子午谷,還是頗有希望的,但是奈何卻因故遲遲拖延了六天時間,由此一來,明將孫傳庭有了足夠的時間設防子午谷,最終導致高迎祥兵敗被俘。魏延只不過是“子午谷奇謀”的提出者,而諸葛亮沒有采納,自然有諸葛亮的個人想法,後世人也是嘗試了這看似天衣無縫的子午谷奇謀,但是均遭慘敗,其實這怪不得魏延,也怪不得諸葛亮,更怨不得後世人,凡事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那千年之前的諸葛亮未曾採取魏延此計,究竟是何種考慮?

    其一:曹魏獨佔九州半,蜀漢僅存一州地。曹魏軍民三百萬,蜀漢擁人一百萬。

    我個人認為以上才是諸葛亮所考慮的實情。當時曹魏和蜀漢的實力相差可不是一點半點的,如若蜀漢不是還有諸葛亮在指點江山,恐怕蜀漢早已魂飛魄散、不知去處了。而且當時正是蜀漢首次北伐,對於蜀漢上下而言,此戰極其重要。如果採取魏延計謀的話,當時勢必會導致魏蜀兩國正面相對,如此一來,便是“一戰定天下”了,蜀漢贏了還好說,但是依據當時天下三分之局面,魏蜀“硬碰硬”的話,蜀國著實難勝。

    其二:首次北伐,勢在必成

    總之一句話,這次北伐是蜀漢翻盤的首戰,“只許勝,不許敗!”諸葛亮當時是異常有自信的,而且諸葛亮素未平生、鮮有敗績,居於當時,其足智多謀可屬第一。其次,蜀漢軍中,大多數人都十分信任諸葛亮,就算魏延當時雖有人氣,但是也比不上諸葛亮。諸葛亮相比起魏延來說,諸葛亮之計謀勝算要遠遠大於魏延之計,這是當時蜀漢軍中大多數人的看法。而諸葛亮內心之中,其實是不看好魏延此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奶奶一個耳朵中重度耳聾準備佩戴助聽器,去了兩家助聽器店瑞聲達推薦耳甲腔式,峰力推薦耳背式該怎麼選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