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本無心為何悲傷
-
2 # 山村小豔
自中美經貿摩擦以來,大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農產品一時間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大家都在聊華人大豆少了怎麼辦、美華人大豆多了怎麼辦。美國到底種植了、生產了、消費了、出口了、庫存了多少大豆,您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大豆的前世今生
大豆最早起源於中國,是古代華人重要的糧食作物、植物蛋白和油脂來源。1995年以前中國還是大豆生產大國和淨出口國,年產量1000萬噸左右,除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外,還出口至日本、南韓等喜好豆製品的國家。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內對食用油消費需求的增長,大豆進口量逐年增加,美國是中國主要的進口來源國。大豆除了用來榨油,榨油後的豆粕還能當做動物飼料,真正做到了“豆盡其用”。
美國種植了、生產了多少大豆
從20世紀初起美國大豆生產快速增長。美國大豆快速發展得益於政府的各項支援政策,如透過《植物新品種保護法》保護大豆品種的智慧財產權以促進新品種的研發,透過方式多樣的補貼來保護豆農的經濟收益、提高市場競爭力,透過海外市場拓展為美豆開啟世界貿易市場等。在政策的支援下,近年來美國大豆種植、生產逐年增長,2010/11年度(銷售年度,指的是從當年收穫季節起至來年收穫季節前之間的時間間隔,這裡美國大豆銷售年度是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下同)至2018/19年度,美國大豆種植面積由3100萬公頃增至3566萬公頃,年均增長1.8%;產量由9066萬噸增至1.24億噸,年均增長4%。目前,美國是全球第二大大豆生產國,在全球份額超過三成,僅次於巴西。
美國大豆種在哪兒
美國大豆種植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附近,主產州包括伊利諾伊、愛荷華、明尼蘇達、印第安納、內布拉斯加、俄亥俄等18州,2018/19年度這18州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合計分別佔全國的95.4%和96.5%。從各州大豆種植面積佔耕地面積的比重來看,各州耕地面積20%-45%種植的均為大豆;其中印第安納、俄亥俄、伊利諾伊、密西西比等州比重均超過40%,美國大豆的國內行情指標“IOM大豆”就是由印第安納(Indiana)、俄亥俄(Ohio)和密歇根(Michigan)的英文首字母構成。大豆主產州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重要票倉,主產18州中除伊利諾伊和明尼蘇達外,其餘16州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支援特朗普的比率均高於希拉里。
美國消費了、出口了多少大豆
美國大豆產量約一半用於國內消費,用於壓榨、種用等,2018/19年度國內消費量6065.7萬噸。大豆壓榨出的豆油主要用於國內食用油消費,也有小部分用於生產生物柴油;壓榨後的豆粕是重要的蛋白飼料來源。2018/19年度豆油、豆粕產量分別為1112萬噸、4458萬噸。產量的另一半除庫存外基本均用於出口,2018/19年度出口量4831萬噸,最高值5896萬噸出現在2016/17年度。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的60%賣到中國。中國是全球大豆也是美國大豆頭號買家,2014年以來每年美國對中國大豆出口額約為100-140億美元。2018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當年對中國大豆出口額僅為31.4億美元,同比下降74.3%,佔美國大豆出口總額的比重也減為18.4%;當年美國大豆出口總額171億美元,同比下降20.3%。
美國存了多少大豆
近年來美國大豆期末庫存維持在300-800萬噸左右,2017/18年度期末庫存首次突破1000萬噸,達1192.3萬噸,同比增長45.3%。2018/19年度,目前最新預測的美國大豆期末庫存創歷史記錄達2912.7萬噸,同比增加一倍多。預計2019/20年度期末庫存仍將維持2845萬噸的高位。目前美國大豆庫存積壓嚴重,2018年11月甚至一度出現“爆倉”風波,美國農業部首席經濟師認為,當前龐大的大豆庫存可能需要數年來消化。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價格自2018年3月開始下跌,到2018年9月的均價已達到近10年來歷史最低值306.6美元/噸。2019年1至6月(截止到6月21日)大豆價格維持在325美元/噸左右,仍在2009年以來的低位徘徊,剛剛超過308美元/噸(約為每千克2.1元人民幣)的成本線。
-
3 # 馬觀花V視
美國不僅是世界NO1,在農業領悟也是翹楚,美國農業人口少,科技確實十分發達,美國中部地區盛產大豆,由於農業高度機械化,再加上大豆這種農作物田間護理少,收割簡單,多數環節都能實現機械化,所以生產成本相對來說較低,而實際畝產量還要高(評論畝產比中國高出近60公斤),一反一正,美國大豆絕對有價格優勢,另外,因為美國一些農業集團(包括著名的轉基因種子公司孟山都)改良使用了大豆品種,現在美國大豆絕對是大豆行業霸主。
另外,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生產的資本控制,實際上也是美國資本在運作。
近期雖然受貿易摩擦影響,美國大豆受到中國拋棄,價格暴跌,但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在內的國家受物美價廉大豆的誘惑,開始紛紛購買美國大豆。而且因為一些補貼措施,客觀的說豆農有損失在所難免,但並非很悲觀。
長遠來說,經濟一體化全球化勢不可擋,所以美國大豆的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
4 # 三農開拓者
大豆屬豆科、大豆屬、大豆亞屬1,古時稱為“菽”,是由野生大豆經過不斷的人工選擇和馴化發展而來的栽培品種。大豆最早起源於中國,後來又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的引傳播和栽培利用,如今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生產生活中具有食用、工用、飼用等多重價值屬性的重要農作物。中國是大豆的起源地,又曾長期處於世界最大大豆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的地位,大豆及其製品豆油和豆粕就曾遠銷到日本、歐洲、美國等國。20 世紀 30 年代初開始中國大豆生產和出口貿易量下降,美國大豆生產開始發展。到 20 世紀 50 年代初,在經歷了中美大豆生產短暫的交替領先趨勢後,美國大豆於 1954 年以後完全趕超中國,並走上了快速化發展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而中國大豆生產此後緩慢發展,在 70 年代相繼被巴西和阿根廷超越後,退到世界大豆生產第四大國,並於 1996 年以後成為大豆淨進口國,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美洲大豆。本文旨在對大豆這一界重要經濟作物在中國和美國的發展歷程分別進行梳理,從而總結出中美大豆生產優勢地位轉換的動因因素,以及由此造成的多方面影響。一,中美大豆發展的歷史過程大豆是起源於中國的古老作物,在幾千年的栽培和發展中,又在與不同國家間的農業來往活動中被直接或者間接地引種推廣到世界各地。總體看,大豆被引種和外傳,相較於稻、粟等中國古老栽培作物來說時間上較晚,線路上最早也是先在亞洲地區的北韓、日本等國進行傳播的。17 世紀中期開始一些大豆製品和介紹它們的書籍開始在歐洲出現,之後大豆開始在法國、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被引種,18 世紀以後大豆被傳到美洲地區。總體看來,由於栽培時間、利用方式、社會狀況、文化植根等多種因素的關係,大豆在中國和美國經歷了完全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1,中國大豆的歷史變遷根據不同時期出土的考古發現材料可以看到,中國野生大豆品種資源豐富且歷史悠久,勤勞智慧的古代先民們經過不斷採集和人工馴化,在世界上最早培育出了栽培大豆。作為大豆的故鄉,中國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大豆的栽培活動,古文獻記載“五穀”中粟、黍、菽、麥、稻(麻)的“菽”,就是指大豆。總體看,大豆在中國經歷了從野生到栽培,從主食到副食品,從主要出口到依靠進口的歷史變遷過程。春秋時期以前,大豆經歷了從野生生長到人工栽培的演化,並已逐漸成為較為普遍和日常的大田作物之一,例如《詩經·小雅·小宛》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採之”,《詩經·小雅·小明》曰:“歲聿雲莫,採蕭獲菽”。此時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仍是黍和稷,在糧食生產中佔有最主要的地位,正如《詩經·豳風·七月》中的“黍稷重穋,禾麻菽麥”;戰國到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種植制度的改變,大豆在中國糧食作物中的地位發生巨大改變,一舉成為人們生產的主要糧食作物和生活中的主食,春秋以前“黍稷為主”的糧食構成已經轉變為這時的“粟菽並重”了,《管子·重令》中就有記載:“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飢餓之色。”《墨子·尚賢中》又曰:“賢者之治邑也,蚤出暮入,耕稼、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2大豆作為主食的食用方式一般為煮食,如《禮記·檀弓下》中:“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3,其中“啜菽”即為喝豆粥。自漢代以後,中北方旱地農業精耕細作技術和南方水田農業技術相繼成熟,粟、麥、稻等相對高產、優質的作物先後發展成為了最主要的糧食,雖然這期間大豆種植範圍擴充套件、栽培技術不斷完善,但是由於與其他主糧相比產量相對較低、作為主食加工方式進步不大等因素,大豆逐漸退出了其主食的地位,只偶在災荒年作貧苦人民食用的主要糧食。伴隨著中國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大豆主要轉向作為製作豆腐、豆漿、豆醬、豆豉、腐乳等豆製品的食品加工原料,此外大豆還可用來榨取豆油,剩下的豆餅可以用來肥田或者用來飼養牲畜。可以看到,大豆作為主食地位下降後,由於其多功能性,在其他方面有所發展.近代以後,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時大豆除了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外,也有了大豆及其製品豆油和豆粕的出口貿易。根據統計資料顯示,1870-1890 年間大豆出口數量在平穩中波動發展,1890 年開始大豆出口量快速增長,到 1908 年以後更是出現劇增1,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1912-1928 年間,大豆及其製品豆油和豆粕的對外出口量不斷增加,大豆三品合計的出口量從 1912 年的 19522 千市擔增加到了 1928 年的 69407 千市擔,總價值相當於 37321 千關兩增長到 196210 千關兩,1928 年大豆三品出口總產值佔全國輸出總產值的 19.8%2,是當時出口貨物中的要部分。其中用來出口的大豆主要輸往蘇聯和日本,豆油則是主要銷往英國、美國、荷蘭、蘇聯等西方國家,而豆餅的最主要消費國是日本,可見中國的大豆及其製品不僅滿足了華人的消費需求,還遠銷海外各國,大豆三品的多樣化用途受到世界市場所接受和青睞。20 世紀 30 年代以後,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和國家內戰的爆發,中國農業生產遭受巨大影響,其中大豆也不例外,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前中國大豆產量仍佔世界大豆總產量的 80%以上,到 1949 年新中國成立時總比重已經下降至不到 40%,大豆總產量也從 1004 萬噸下降到了 510 萬噸3。與中國大豆生產發展之勢相反的是,美國大豆在這一時期走上了快速化發展的道路,並在二戰以後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在經歷了 1949-1953 年間,中美大豆總產量短暫的交替領先之勢後,美國大豆於1954 年以後完全趕超中國併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此後中國大豆年產量總體上緩慢波動上升,在基本可以滿足國內市場消費需求的基礎上有部分出口。而南美國家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生產在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相繼崛起,促使中國大豆產量退居世界第四位,佔世界大豆總產量的份額逐年遞減。隨著中國大豆消費量的不斷提升,1996 年國家暫時取消大豆進口配額政策並降低約束關稅,進口國外大豆以滿足國內用豆需求,此後中國完全由大豆淨出口國轉變為大豆淨進口國,並開始大量進口美洲大豆。2,美國大豆的勃興之路作為非原生作物,大豆在美洲的引入相比亞洲和歐洲地區要更晚一些,由於大豆對於新大陸的人們來說是一種新奇的域外作物,傳入也並沒有立馬得到大規模的推廣種植,而是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早期引種和緩慢發展時期。至遲在 18 世紀中期後大豆經過多種路徑從中國、英國、日本等國被引種到北美大陸,一直到 19 世紀中期以前,零星引進的大豆種子都曾在個別州進行了小範圍的試種或種子散佈,例如《新英格蘭農民》就曾刊登了 1829 年 Thomas Nuttall 在波士頓植物園4和 1831 年 H.在米爾頓種植大豆5的報告。1862 年以後,隨著美國國家農業綜合管理部門美國農業部和科研、教學、推廣體系贈地大學、農業試驗站、農業推廣站的建立,大豆在美國的發展擁有了新的契機。1870-1890 年間,高校農學家透過在歐洲、日本等地進行農業交流和教學的機會,將當地改良後的大豆品種引入美國並在試驗站試種後推廣,至 19 世紀末美國幾乎各州的農事報告中都出現過關於大豆在本州種植和收穫利用情況的記載。總體看當時大豆利用效率不高,主要作為牧草或飼料作物,收穫的豆粒也有用於人來食用或餵養動物。20 世紀初以後,中國東北地區大豆及其製品豆油和豆粕出口貿易的發展,使得大豆用於加工的經濟屬性得到彰顯。1908 年大豆三品開始相繼出口到英國、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大豆加工後產生的豆油和豆粕開始應用到美國的工業生產和牲畜餵養等方面。另一方面,美國農業部作物引種辦公室.(Office of Seed and Plant Introduction)的成立促成了不同國家的大豆品種透過持續的作物採集和作物引種活動進入美國。在農業部作物採集者弗蘭克·梅耶爾(Frank N. Meyer)、帕列蒙·多塞特(PalemonH. Dorsett)、查爾斯·皮珀(Charles V. Piper)、威廉·摩爾斯(William J. Morse)等農學家們的努力下,從1898 年開始陸續有來自不同國家的新大豆品種被引入美國,其中 1929-1931 年間引進的亞洲地區大豆品種就達到了 4773 個1。由於新品種的引入和大豆育種改良的進行,大豆豆粒加工後豆油和豆粕應用的發展,大豆在美國不再是隻適種於南方的牧草作物,中部和西北部地區大豆種植面積擴大,豆粒用大豆收穫面積和產量持續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豆豆油和豆粕在人類食用、工用、飼用等方面利用的發展,和美國大豆對外出口市場的拓展,美國大豆進入全面快速化發展時期,並在 20 世紀50 年代超過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透過美國農業部從 1924 年開始的大豆相關種植和生產的統計資料看到,從 1924-1995 年,美國大豆種植面積有了將近 40 倍的增長,從 1924 年的156.7 萬英畝擴大到了 6249.5 萬英畝,總產量則提高了 430 倍,從 4.95 百萬蒲式耳增長到 21.74 億蒲式耳,單位面積產量也從每英畝 11 蒲式耳上升到 35.3 蒲式耳。此外,還形成了以玉米帶為最主要大豆生產區,北部平原區、大湖區、南部三角洲地區等主產區協調共同發展的大豆產業化生產局面。相應的,美國大豆總產量佔世界大豆總產量的份額也處於不斷增長趨勢,一直到 1972 年達到世界總生產量的73.18%,此時中國約佔 13.78%,此後南美洲地區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生產的快速發展對美國大豆的世界份額產生了影響。到 1995 年雖然美國大豆生產總量連年增加,但是佔世界總生產量的比重逐漸遞減到了 46.62%,巴西和阿根廷則分別增長到 20.23%和 9.56%,而此時的中國已經下降到 10.64%。21 世紀以來,美國大豆生產又進入新的階段,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與大豆育種技術的進步,1996年耐除草劑轉基因大豆開始在美國種植,當時只佔全美大豆總面積的 7.4%,此後轉基因大豆逐漸佔領美國大豆市場,到 2017 年底全美轉基因大豆種植量高達總量的 94%,美國市場的大豆已基本為轉基因品種,只有少量非轉基因品種和有機品種種植。在此期間美國大豆生產進入穩步提升時期,從1996-2017 年,二十年間大豆種植面積繼續擴大,從 6419.5 萬英畝增長到 9014.2 萬英畝,年度總產量由 23.8 億蒲式耳擴大到 43.9 億蒲式耳,單產也從每英畝 37.6 蒲式耳提高到 49.1蒲式耳。在世界市場份額方面,20 年間美國大豆份額繼續下降,到 2016 年約佔世界總產量的 35%,巴西和阿根廷則繼續增長到 28.8%和 17.6%,而中國大豆則下降到了只佔全世界的 3.6%。二,中美大豆地位轉變的動因分析大豆最早起源於中國,並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栽培、食用和加工歷史。歷史上中國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主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20 世紀初期以後,中國大豆的生產和出口市場受到多重因素影響而停滯,美洲大豆生產則在此期間崛起,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就發生了中美大豆優勢地位的逆轉。面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我們應該看到這是與大豆相關的政治、技術、經濟和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構築的結果,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大豆相關政策實施國家政策是政府部門根據國家歷史時期內具體國情而制定和出臺的相關行動準則,是指導和影響社會發展和人民奮鬥的參照標準和遵循方向,任何一個行業和產業的快速發展,都需要在國家持續有力的政策支援下才有可能實現。新中國成立以後,面對世界人口大國和耕地資源有限的客觀現實條件,保證國民的糧食供給就成了國家發展的第一要務,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不但關係到人民百姓的生計問題,更是社會穩定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20 世紀 60 年代“以糧為綱,全面發展”作為農業生產方針的提出,使得單產相對較低的大豆栽培面積減縮而更高產的玉米、水稻等口糧作物面積擴大,以確保國家實現口糧作物的完全自給。與其他高產的主要糧食作物相比,一直以來國家對於大豆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援力度還不夠,經濟補貼方式也比較單一。而與中國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進入全面發展時期,隨著大豆加工後豆油、豆粕在食用油、動物飼料、工業加工生產、食品加工等多行業中的應用,大豆已經發展成為了美國的重要經濟作物。美國大豆產業的興盛首先得益於國家持續不斷的、根據不同階段發展形勢而制定的關於生產、貿易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援。在大豆品種保護方面,透過《植物新品種保護法》(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Act, PVPA)保護大豆品種的智慧財產權以促進大豆新品種的研究和發展。在大豆生產上,透過方式多樣的大豆補貼政策對種植大豆的豆農進行直接或者間接的經濟扶持,以保護豆農們的經濟收益和大豆市場競爭力。在大豆貿易上,還透過海外市場拓展的相關政策,為美國大豆打開了世界貿易市場,以實現大豆的產銷相結合。2,大豆育種技術進步作物種子是進行農事活動的基本生產要素之一,品種資源的優劣品質也是決定之後農業收成的關鍵所在,農業生產的高產高效應該從作物種子入手。中國是大豆的起源地,自古以來有著大量的野生大豆資源和獨具特色的地方栽培品種。近 50 年中國大豆育種工作已經取得一些成就,特別是 21 世紀初推行的大豆振興計劃,使得大豆生產水平提高、科研投入加大,1996-2005 年間全國推廣了近1000 個大豆品種1。根據歷史資料顯示,近 20 年間中國大豆總產量從 1350 萬噸波動增長到 1450 萬噸,單產從每畝 111 公斤波動上升到 125 公斤。但是由於中國種植的是非轉基因大豆品種,在含油量和產量等方面與其他大豆主產國的轉基因大豆還有一定的差距,且仍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反觀美國大豆產業的快速發展,很大原因在於農業科技水平發展以及在大豆科研和育種技術上的不斷應用,20世紀中葉以來透過數次大豆採集活動,一大批適合在美國種植品種的引入,為大豆在美國的本土化發展提供了能,“區域性大豆產品試驗所”(USA Regional Soybean IndustrialProducts Laboratory)與北部和南部的農業試驗站合作開展大豆育種和科研工作,先後解決了大豆裂莢性、抵禦大豆蟲害、適應機械化的抗倒性等問題。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特別是 20 世紀末轉基因技術在大豆生產的應用,不同型別的抗除草劑、抗蟲、抗旱等轉基因大豆品種得到開發和投入種植,使得高產、高油、價低的轉基因大豆不斷佔領了世界市場,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大豆進行加工壓榨和利用需求。3,大豆生產一體化發展大豆在戰國時期曾是中國先民們的主食,秦漢之後逐漸轉向副食品加工方向發展,隨著大豆加工後其製品在副食品、植物油、飼料、工業製品等多領域的應用,大豆的消費方式和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大豆作物不再是僅僅關乎種植業和食品加工行業的原料而已,大豆產業還牽動著油脂加工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食品加工業、工業製造業、新能源行業等多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部門。可以說從大豆的前期種植到最後的消費,其中存在著一條完整的大豆價值產業鏈,而美國透過強大的資本能力對大豆產業鏈中從種植到收穫、運輸、加工和銷售的各環節進行把控,形成了包括孟山都、ADM、邦吉、嘉吉等在內的國際壟斷公司,覆蓋了大豆產業鏈的種子、殺蟲劑、貿易、加工等一系列環節,在滿足國內市場大豆需求的同時,進行出口貿易佔領國外大豆出口市場,大豆產業一體化程度高。而相比美國,中國產大豆相對薄弱的價值鏈經濟體系,在國外大豆壟斷組織的競爭下則沒有優勢。例如,內資大豆加工企業的大批倒閉或被併購的主要原因是內資企業的產業鏈過於單一,能獲得的利潤產業鏈條太短1,國外加工壟斷企業由於控制了中國市場,從而控制了加工大豆的來源,中國豆農們種植的大豆賣不上價且賣不出去,長時間發展下來願意種植大豆的豆農越來越少,造成了中國大豆產業的停滯甚至衰敗。4,大豆相關組織制度建設大豆在美國的快速崛起,除了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援、大豆科研的投入、生產一體化的發展等因素外,還少不了與大豆相關組織制度上的建設和最佳化。從 19 世紀中期到 20 世紀初,美國農業部、贈地大學、農業試驗站、農業推廣站相繼成立,意味著從聯邦到各州的美國農業“科研、教學、推廣”體系的形成,為大豆在美國的大規模引種、推廣和本土化發展提供了最佳化的依託體系。隨著大豆相關企業和公司的不斷壯大,他們積極在大豆育種、病蟲害防治、加工技術等方面開展與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間的廣泛合作,實現了大豆產業發展的“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此外,美國大豆協會、聯合大豆基金會、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等大豆相關行業協會組織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在美國國內主要從政策制定到資金支援上維護廣大豆農的根本利益,又在海外的歐洲、亞洲、南美洲等多個國家城市建立海外辦事處,透過與當地大豆進口企業和部門的合作,進行大豆產品宣傳、技術協助等手段以致力於大規模拓展美國大豆的出口市場,從而保證每年生產的大量美豆除了滿足本國消費外,可以順利的出口到世界各地。例如,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美國大豆協會在中國就設立了北京和上海兩處辦事處,致力於開發美豆的中國出口市場。而相比美國在大豆相關組織制度方面的建設,中國大豆產業在相關機構合作模式、大豆行業組織建立、制度制定和相互協作方面的起步則較晚,在如今外資企業在國內市場的滲透和壟斷環境下,謀求新發展需要更多的自主創新.三,中美大豆生產格局改變的影響大豆作為中華農業文明的寶貴作物品種,在不同時期透過各種途徑被不斷地傳播和推廣到世界,並實現了在各地的本土化發展。可以說千百年來大豆不但滿足了人類對於優質植物蛋白攝取的需求,還帶動了與其相關各部門產業經濟的發展。一個世紀以來中美大豆生產格局產生了置換和逆轉,這樣的歷史轉變過程對中國和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方面,大豆作為一種域外作物在美國的引種和推廣種植,不但豐富了美洲大陸的農作物品種,成為亞洲與美洲農業交流活動的參與者與踐行者,引種推廣後的大豆還與美國農業生產相互作用並走上快速化發展道路。2017 年美國大豆生產總量 43.9 億蒲式耳,總產值高達 410 多億美元,是位於玉米之後美國第二大經濟作物,對國家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美豆不僅加工後用於國內食用油、動物飼料、食品新增劑、生物柴油等多方面,大量出口的大豆還滿足世界各國特別是中國市場對於大豆的需求,根據對美國大豆及其產品豆粕和豆油出口情況的統計,出口貿易以大豆為主,主要的物件國是中國,豆粕和豆油出口量較小,主要面向南美國家出口。美國農業部資料則顯示,2016年美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約 1296 億美元,大豆、豆油、豆粕三項的出口總值共約 254 億美元2,佔農產品出口總貿易額的 19.6%,其中大豆單項出口就佔農業總出口貿易值的 15.8%。鉅額的出口貿易值顯示大豆是美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且在農產品出口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作為世界大豆重要的生產國之一,美國對於世界出口市場的依賴度較高。當然也應該注意到,隨著南美國家大豆生產的擴大,美豆佔世界總產量的份額一直處於下降趨勢。另一方面,大豆最早起源於中國並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製作和食用大豆製品的國家。戰國到秦漢時期大豆作為主食食用的方式比較簡單且一直沒有太大的改進,隨著稻麥等主糧作物的發展,秦漢以後大豆在食物系統中的主食地位下降,中國古代勤勞智慧的先民們利用大豆作為原料,創造和製作出了品種多樣而又各具特色的大豆食品。不同種類的大豆製品與中國悠久的飲食文化相互影響,不但豐富了人們的餐桌選擇,還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大豆飲食文化。大豆及其製品的對外傳播,是中國特色大豆文化的彰顯。隨著 20 世紀中期以後世界主產國和出口國地位的退出,90年代末大豆淨進口國地位的確立,越來越多的美洲大豆進入中國市場。歷史時期內,大豆的適度進口不但緩解了國內大豆的消費需求,還實現了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在耕地有限的情況下提高了玉米、水稻等主糧作物的種植,確保了國家的糧食安全。然而,由於大豆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量的快速增長、國外資本的大規模進入等因素,中國大豆產業沒有實現快速發展,反而在國際化競爭中處於相對劣勢地位。同時,由於轉基因作物的一直具有爭議性,而中國每年大規模進口用於壓榨的美洲大豆都是轉基因大豆,大豆食品安全性問題也由此產生。目前中國大豆進口量大且對市場依賴程度高,特別是在2018 年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中美大豆貿易問題也較為凸顯。結 語總體看來,大豆在中美不同的農業自然條件和社會現實狀況中經歷了完全不一樣的歷史發展道路。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作為中華民族古代農業文明的“五穀”之一,大豆在中國經歷了從野生到栽培、從主食到副食、再到主要用於加工壓榨的歷史變遷過程,在中國食物系統中具有的重要性地位。相比大豆在中國可以追溯千年的悠久歷史發展,美國大豆引種後經歷了較長的緩慢發展期,其興起之路主要是在近一個世紀之內,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中美大豆生產的優勢地位開始發生轉換。從中美大豆發展歷程的比較研究中我們看到,在當今科技水平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格局的背景下,一種作物、一項技術甚至是一門產業的全面發展,需要得到來自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支援。大豆產業不單單只是關乎種植業或食品加工業的單一生產部門,而是以大豆為核心而形成了從種植到收穫、到運輸和加工、再到消費的完整產業價值鏈經濟。回顧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鑑,面對當代中美大豆發展的逆轉局面,我們需要認識到,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大豆食用文明和消費習慣應該予以重視、尊重和保護,在任何時期都不應該忽視和輕視大豆在農業生產和國家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我們應當在尊重客觀條件的前提下立足長遠的自主創新,透過各方面的力量多管齊下力爭提高大豆種植的經濟收益,喚起豆農的種植信心,打通大豆收購流通的線路,延伸大豆價值產業鏈,提高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從而實現中國特色大豆文化和產業的興旺發展。
回覆列表
從20世紀初起美國大豆生產快速增長。美國大豆快速發展得益於政府的各項支援政策,透過方式多樣的補貼來保護豆農的經濟收益、提高市場競爭力。在政策的支援下,近年來美國大豆種植、生產逐年增長,2010/11年度(銷售年度,指的是從當年收穫季節起至來年收穫季節前之間的時間間隔,這裡美國大豆銷售年度是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下同)至2018/19年度,美國大豆種植面積由3100萬公頃增至3566萬公頃,年均增長1.8%;產量由9066萬噸增至1.24億噸,年均增長4%。目前,美國是全球第二大大豆生產國,在全球份額超過三成,僅次於巴西。
美國大豆種植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附近,主產州包括伊利諾伊、愛荷華、明尼蘇達、印第安納、內布拉斯加、俄亥俄等18州。從各州大豆種植面積佔耕地面積的比重來看,各州耕地面積20-45%種植的均為大豆;其中印第安納、俄亥俄、伊利諾伊、密西西比等州比重均超過40%,美國大豆的國內行情指標“IOM大豆”就是由印第安納、俄亥俄和密歇根的英文首字母構成。大豆主產州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重要票倉,主產18州中除伊利諾伊和明尼蘇達外,其餘16州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支援特朗普的比率均高於希拉里。
美國大豆產量約一半用於國內消費,用於壓榨、種用等,2018/19年度國內消費量6065.7萬噸。大豆壓榨出的豆油主要用於國內食用油消費,也有小部分用於生產生物柴油;壓榨後的豆粕是重要的蛋白飼料來源。產量的另一半除庫存外基本用於出口。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的60%賣到中國。中國是全球大豆也是美國大豆頭號買家,2014年以來每年美國對中國大豆出口額約為100-140億美元。2018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當年對中國大豆出口額僅為31.4億美元,同比下降74.3%,佔美國大豆出口總額的比重也減為18.4%;當年美國大豆出口總額171億美元,同比下降20.3%。
近年來美國大豆期末庫存維持在300-800萬噸左右,2017/18年度期末庫存首次突破1000萬噸,達1192.3萬噸,同比增長45.3%。2018/19年度,目前最新預測的美國大豆期末庫存創歷史記錄達2912.7萬噸,同比增加一倍多。預計2019/20年度期末庫存仍將維持2845萬噸的高位。目前美國大豆庫存積壓嚴重,2018年11月甚至一度出現“爆倉”風波,美國農業部首席經濟師認為,當前龐大的大豆庫存可能需要數年來消化。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大豆價格自2018年3月開始下跌,到2018年9月的均價已達到近10年來歷史最低值306.6美元/噸。2019年1至6月大豆價格維持在325美元/噸左右,仍在2009年以來的低位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