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風宋月
-
2 # 筱原123
曾經滄海難為水!
李世民最愛的女人就是長孫皇后了,李世民十五歲時,與長孫氏喜結良緣。此後,李世民和長孫氏相敬如賓,恩愛有加。長孫皇后勤儉節約,深明大義,知書達理,是位典型的賢內助。將家中瑣事打理的井井有條,為李世民排憂解難,處處體諒李世民,與李世民的侍妾們友好相處,情若姐妹。
在政事上,長孫皇外剛內柔,玄武門之變爆發前,長孫皇后親自慰勞出戰計程車兵,鼓舞他們計程車氣。李世民登基後,冊封長孫氏為皇后。長孫皇后內斂而聰慧,將後宮之事處理的一絲不紊,品行端正,常常借古喻今提醒李世民在政治上的失誤,極力向唐太宗推薦有才之士。和李世民結婚後,長孫皇后先後生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病逝,終年三十六歲,諡號為文德順聖皇后。唐太宗懷念不已,修建了高樓便於遠望長孫皇后的安息之地。
長孫皇后去世後,唐太宗曾想立李元吉之妻,齊王妃楊氏為皇后,但是受到魏徵的反對。並舉出了辰嬴的例子,講述問題的嚴重性。李世民只好放棄了,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另立皇后的想法了。
-
3 # 熊沾沾
李世民自從長孫皇后去世後,中宮之位就一直空缺。
在唐太宗心目中,沒有人可以坐上長孫皇后的位置。兩個人成婚二十三年,從少年父親到一代帝后,能共患難,也能共享富貴。
看看長孫皇后去世後,唐太宗對長孫皇后幾個孩子的態度,就能知道,他對長孫皇后的感情有多深。
這不是一個皇帝對皇子公主的態度,更像是一個普通父親對兒女的態度。愛子之情,能夠感受得到。
當然,作為千古一帝,我們後人揣測,也沒有辦法脫離唐太宗身上的皇帝本性。
那就是從政治角度上,唐太宗不能為未來的大唐國君留下任何掣肘,甚至埋下權力之爭的隱患。
在已經冊立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治為太子後,假如唐太宗在冊立新的皇后,必然出現新皇后和太子不是親生母子的事實。
這會導致,唐太宗之後,大唐的權力高層,有可能會出現母權和皇帝權力相互鬥爭和相互制約的情況。
再進一步,假如新皇后有私心,權欲極大,那麼太子的地位和國家的未來就會無辜生出多的波折。
這是李世民不能容忍的隱患。更何況,長孫無忌在長孫皇后去世之後,已經成為世家大族的領袖。他也不能容忍皇后的位置落到別家。
那麼,皇后之位空缺,就是最穩妥的方式。起碼,這是唐太宗一朝,權力平衡的最好結果。
當然,有些時候,也做過想象,假如武則天進宮後,有個太后壓制住,可能一代女皇的人生就要徹底扭轉了。
不過,這一切都是想象。一切制度和權力的安全,就是當下有用,又有可能會帶來新的問題。這就是最基本的權力規則。
-
4 # 尚宮女史
實際上我們看古代的皇帝,長時間不立皇后的並不在少數,比如歷史上的第一任皇帝秦始皇,在他稱帝的十餘年內是沒有皇后的,甚至他的後宮都是極為神秘的,這對於後世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個遺憾;還有就是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和獨孤迦羅演繹了一場一夫一妻的帝后神話,並且在獨孤皇后去世後,楊堅也並沒有再立皇后;再就是唐朝的建立者唐高祖李淵,他的原配妻子是太穆皇后竇氏,竇氏早在李淵起義之前就已經去世了,但是李淵稱帝后並沒有再立皇后。
所以李世民長時間不立皇后也並不是什麼大事,當然不立皇后的原因也是比較複雜的,畢竟皇帝的家事也算是國事,很多時候皇帝並不能單純以己之愛好來做決定。李世民之所以在長孫皇后去世後一直沒有再立皇后,其原因大體來說就是兩個方面:個人原因和政治考量。
個人原因自然是和長孫皇后有關係,長孫皇后十三歲就嫁給了李世民,兩個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在人生的很多重要關頭一起度過,建立了很深的依賴關係,這樣的感情不是後來的妃子能比的。長孫皇后是李世民身邊最得力的助手,既是賢妻又是良佐。李世民稱帝后,長孫皇后更是全力為李家江山社稷著想,她對李世民的深情是毋庸置疑的,她曾在李世民生病期間隨身攜帶毒藥,只要李世民的身體大限將至,她也絕不苟活。
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李世民未必會深愛長孫皇后,畢竟一個女人只做到深愛一個男人,是不可能得到男人同樣的迴應的,除非這個女子能夠和他並肩作戰,能為他解除後顧之憂,這樣才可能長久的被李世民深愛,而長孫皇后做到了這一點。她不僅將李世民照顧的很好,將後宮的一切安排得很妥帖,更是經常勸諫李世民,對功臣多有愛護,總之,這不是一個單純待在深宮中的女子。但是很不幸的是,長孫皇后卻操勞過度,不過才活了三十來年,在636年就去世了。
長孫皇后的去世,對李世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是第二次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第一次就是他的母親太穆皇后去世,第二個就是他的妻子長孫皇后去世。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非常悲痛,他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妻子,還有良佐,從此這天下不可能還有第二個女人能懂得他的一切,他曾經建立層觀來時時望著昭陵,還有各種各樣被認為是出格的事情,而他做這一切不過是因為他思念長孫皇后。這樣的一個妻子再不會有替代品,說到底,長孫皇后之後,沒有哪個女子配得上做他李世民的皇后。
當然這僅僅是一點,還有一點讓他不能立後的原因就是他和長孫皇后的幾名子女,他不放心讓別人來做他們的嫡母,他甚至親自撫養年紀很小的李明達和李治。如果立了皇后,難保皇后不會為難長孫皇后留下來的子女。
個人原因其實是比較好理解的,但其實還有政治方面的考量。立後是大事,如果處理不好也是會引起內亂的,因此必須慎之又慎,誰來做李世民的皇后,似乎都不是太合適,但似乎又有很多人合適,大家族自然都想爭這個皇后的名額,但是無論選中了誰,很可能都是又扶植了一個外戚,與長孫氏同時成為外戚勢力,一旦勢大,就是尾大不掉,這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一旦立後,很可能就會成為長孫皇后嫡子們的威脅,長孫皇后的嫡子必然是太子,以及將來的皇帝,這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改變的。但是一旦立了皇后,新皇后很難保證不會有更大的野心,這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也不是長孫氏家族想看到的,因此不立後是最合適的選擇。
而且這個皇后對李世民來說本就是可有可無的,他其實已經不需要立皇后了。原因很簡單,他有好幾個嫡子,完全不用擔心後繼無人,大臣們也不會對此有任何意見。而且後宮的事情完全可以選擇幾個合適的妃子來協理六宮,在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完全沒有必要自找麻煩非要立一個皇后。
天下已經大定,不再特別需要一位皇后和李世民並肩作戰,他需要的僅僅是解語花,而解語花可以是很多人,也可以是某一個人,不管是誰,沒有必要非得成為皇后。
-
5 # 有書共讀
都說男主外,女主內。在古代皇后掌管著後宮,是所有嬪妃之首,也是皇帝身後那個不可或缺的賢內助。所以,皇后的位置很重要。可為什麼李世民在長孫皇后去世的14年間,都不曾再立皇后。這是為什麼呢?有書君分析有以下幾點:
1.對長孫皇后的感情深厚,沒有人能替代
長孫皇后是李世民的原配妻子,十多歲就嫁給了李世民。可以說,他們相識於少年,鍾情於花開的歲月,成熟於兵馬操戈的年代。他們之間的這份情,這份義,自然是要比那些選秀而來的妃子們更深更重。
在“宣武門之變”起事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兩兄弟都十分排擠他,多次在唐高宗李淵面前搬弄是非。要不是長孫皇后在李淵面前為李世民說好話,李世民都不知道死了多少回。
作為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處處為李世民考慮,作為一國之母,她也未曾利用自己的職權,給孃家人加官封侯。除了一個長孫無忌深受皇帝的寵信,長孫家族幾乎沒有什麼高官爵位。長孫無忌能得到皇帝的賞識,靠的是自己的實力。
長孫皇后去世前,還一再叮囑李世民,不要因為自己的死,而善待其家人,更不忘勸誡李世民如何做個明君,如何對待忠臣。像長孫皇后這樣明事理又賢德的皇后,怎麼能讓李世民不尊重,不記掛呢?
長孫皇后的去世,讓李世民傷心欲絕,他不光失去了一個妻子,更失去了一個良佐,想必這天下很難再找出一個能像長孫皇后這般懂他的人。
在李世民的心裡,他的皇后只有一個,無人可以替代。
2.政治方面的壓力
雖然選個皇后是他的家務事,但皇帝的家務事,關乎一個國家的安危。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引起內訌,因此,選後的事情必須要謹慎。不管選中誰,都可能會扶植一個外戚,自古因外戚權力過大而威脅到皇權的事情常有發生。
再者,如果立後,皇位繼承人上必然也會有所變動,那長孫皇后的三個嫡子怎麼辦?長孫無忌必然會站出來反對,太宗對長孫家一向十分器重,如果執意立後,政治上必然會發生動盪。
李世民那麼精明怎麼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呢?因此,他寧可讓皇后的位置空著,也不能自找麻煩。
再者,玄武門政變對他一生影響很大,一兄一弟的慘死,他不想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兒子們身上。
都說帝王無情,但有書君覺得李世民之所以14年不立後,除了考慮政治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在一人身上用情太深。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6 # 陸棄
唐太宗李世民的後宮中有兩個傳奇的女人,一位是是長孫皇后,另一位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李世民在位23年裡只有一位皇后,那便是享有“千古第一賢后”的文德皇后長孫氏。
可能大部分我們現代人眼裡,唐太宗李世民總是跟一代女王武則天。而忽視了他身邊更為重要的賢后“長孫皇后”李世民即位13天就將她冊封為皇后,直到她去世,十幾年裡李世民也未再立後,這其中可以看出來她在唐太宗心裡的重要性,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她的“賢德”。
文德皇后長孫氏是唐太宗唯一的皇后,他是唐高宗李治的母親。她不僅賢淑更是有勇有謀,當年的“玄武門之變”,她還親自給李世民出謀劃策,她的兄長長孫無忌在武門之變扮演重要角色。而她治理後宮更井井有條,想方設法維持整個後宮的和諧。她不僅不吃醋爭寵,反而時常提醒唐太宗要去親近其他的嬪妃,在她主掌後宮期間,後宮一片和諧,上上下下無不敬愛她。
她的兄長長孫無忌為唐太宗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長孫家族在太宗朝是最為風光,有感於前代外戚干政,長孫皇后卻在這時毅然決然讓自己哥哥主動退位讓賢。這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幾千年歷史裡,她被稱為“千古第一賢后”是實至名歸的,對於太宗皇帝,她已不僅僅只是妻子的角色,更是他政治上的親密伴侶。這也不難懂為何太宗只有她一位皇后了。
-
7 # 剛日讀史
長孫無垢,小名觀音婢,為李世民嫡妻,636年逝世,諡號為“文德”。
李世民對她念念不忘,直到14年後逝世,他都沒有再立皇后。
(長孫皇后)
何解?僅僅是夫妻情深,不忍相負嗎?其實還有一堆的政治原因在裡面。大家來看看,錯了敲我。
第一個原因:李世民用長孫無忌洗牌關隴軍事貴族 自“六鎮起義”之後,以“武川”為班底的這一幫人馬,開始征伐天下。
他們出,則為將,入,則為相,逐漸發展成為關隴軍事貴族集團。
兩百餘年間,該集團就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大王朝。
開皇之治,可謂是中國盛世之最,其原因何在?就是楊堅放權了。
楊堅能取天下,來自於關隴貴族的大力支援。
為了穩定朝局,楊堅放權,從此進入了一個“皇帝與八大柱國共治國家”的局面。
民間由此得到了大力發展,造就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開皇盛世下有諸多隱患)
關隴軍事貴族的橫空出世,讓每一任皇帝都痛苦得愁眉苦臉。
這個局面之下,何談中央集權?
他們把持住國家的重要部門,掣肘了皇帝的權力行使,也使得寒門庶族毫無出頭之日。
你要打擊他們,他們就會直接來個改朝換代,另立天子。
所以楊堅選擇了楊廣作為接班人,而不是楊勇。有原因的,因為楊勇傾向於這種“共治”的政治架構,有著很深的“親近關隴”的意向;而選擇楊廣,因為楊廣的老婆出身於江左蕭氏,並且傾向於“收權”,並且還可以重用江左世家來制衡關隴貴族。
(楊廣一收權,倒黴就開始)
楊堅與八大柱國的恩怨情仇,好比九個老闆一起創業開公司,每個人手上的股份是一樣的。
楊堅後期,他利用謠讖先幹掉了李洪一家,意圖何在?
就是想把其餘八個老闆手上股份收回來,把他們打成八個“董事”;到了楊廣時代就更狠了,董事沒得了,只能做職業經理人。
這不,大夥一合計,推翻了楊廣,順便給了個“煬”的諡號。
別看李二把煬帝黑的,到他當了皇帝之後,面對這一股強勢無匹的關隴力量,同樣也愁得掉頭髮。
他採取了兩個措施,一是從內部瓦解掉這股力量,對其勢力進行重新洗牌,讓長孫無忌成為該勢力新的首領,取舊而代新。
二是開科舉,越常制,大力提拔寒門庶族以相抗,搞個“內外兼修”!
(太宗與長孫密謀劇照)
所以,這個時候再立一個皇后,就是變相地打擊了新首領長孫無忌,與其政治佈局相悖。
第二個原因:為了配合長孫無忌的動作,下一任皇帝必須從長孫嫡系中選出 為了配合“取舊代新”的動作,那麼下一任皇帝必須從觀音婢的子女中產生,這個思路是肯定的。
大唐第二次的“王統之爭”同樣也是鮮血淋漓,參與其中的就有前太子李承戟、魏王李泰、吳王李恪。
李恪是前隋楊妃之子,與江左世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唐朝宰相“岑文字”,也是出身江左,他可謂是一代妖人。
此人謀劃萬方,其心智謀略冠絕全唐,陰謀陽謀變化多端,有巧奪天工之妙,有“化朽為神”之奇。
他就曾經利用“間”,名為打壓李恪,實將“李恪”推到了距離儲君位只有一步之遙的地步。
太宗發覺之後,大怒,狠狠地治了他的罪。
(岑文字劇照)
太宗自已也曾經說過,“恪,英武絕倫,像我!”但是為什麼不立李恪為太子呢?
其實還是著眼未來的政治佈局。如果李恪上位,肯定是重用江左世家,拉攏關隴舊派,那麼他的設想將被破壞得一乾二淨。
所以,後來他還是把位置傳給了李治,是為唐高宗。
由此看出,李世民不另立皇后的考慮有三:一是夫妻情深意篤,不忍;二是出於長安政局的需要,不想;三是出於下一任皇帝的考慮,不能。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
8 # 瀚海說史
大唐帝國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雖然他在外人看起來是風光無限的,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心裡的苦悶。他作為一個王朝的帝王,高高在上,在長孫皇后去世後,他卻一直沒有再立過其他皇后,難道是他對愛情的忠貞不二或者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感情深厚,是他不再立皇后的一個原因公元613年,長孫皇后在13歲的時候嫁給了16歲的李世民,從此長孫皇后就成為了李世民的賢內助。李家還在為隋朝打拼時,李淵身為太原侯四處征戰,李世民是父親身邊的得力助手,也得跟隨父親上戰場。在太原李府中,長孫皇后就和婆婆一起挑起了照顧家庭的重任。
李淵起兵反隋後,身為秦王的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戰,他們的子女誕生給李世民夫妻兩帶來了很多歡樂。皇帝李淵對他的孫子很是溺愛,李泰直接被封為衛王。隨著李世民的功績越來越大,他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成為了唐朝初期軍事力量的實際領導人。
這個時候的李世民威望已經蓋過了太子李建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的矛盾是越來越尖銳。這個時候的長孫皇后數次周旋於皇帝和太子等人,讓李淵不忍心下手對付李世民,這也為秦王的絕地反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稱帝,長孫皇后自然而然的由秦王妃晉升為皇后。長孫皇后生性溫和,多次勸誡李世民不要濫殺大臣,輔佐丈夫做一個曠世明君。不但如此,她還以身作則,不讓自己的家族在她的光環下做官,她的哥哥長孫無忌在她的勸說下辭去了位高權重的宰相一職。
36歲就去世的長孫皇后和太宗李世民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兩人相輔相成,讓李世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治理國家,後宮可以放心的給仁慈的長孫皇后管理。所以在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是非常悲痛欲絕的。
李世民也有身不由己的時候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的皇后空窗期就有14年之久,當時並不是他不想再立皇后,而是他也身不由己。長孫皇后身為關隴集團的人,去世後如果李世民再立新皇后,勢必會引起關隴集團人士的不滿,給李世民的執政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最簡單的例子,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一度有立楊氏為後的念頭。這個想法被魏徵等人知道後,可是嚇了一大跳。魏徵素有敢直柬而聞名天下,這一次也不例外。他對李世民勸諫說立楊氏為後萬萬不可。
楊氏原先是齊王李元吉的王妃,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她納入後宮中,並且在後來因為楊氏美貌,對她也有寵愛有加,但因為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一直沒有一個名正言順的名分。
李世民在想新立皇后失敗後就心灰意冷,從此再也沒有提到立後之事。讓人感到唏噓不已的是,身為帝王的李世民竟然在立皇后的這件事情上,都不能自己說了算還真是非常的尷尬。
為了太子日後登基犧牲自己李世民非常寵愛他和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作為大唐帝國的第三任接班人選,李世民在後來再立皇后的事情上,也會有考慮到。如果新立皇后從中作梗,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繼承皇位,那麼就會給大唐王朝帶來不可控的風險,搞不好就此國家四分五裂。
但很遺憾的是,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太子李承乾,並沒有讓父親臉上有光。他竟然學起了李世民想要來第二次玄武門之變,提前奪取李唐王朝的皇位繼承權。這次的打擊對李世民來說是巨大的,這也為李世民沒多久了駕崩打下了埋伏。
李世民在長孫皇后去世一直到李世民駕崩的14年時間裡,李世民處於對皇后的懷念、對太子的特殊照顧以及朝中大臣的反對,讓他沒有再立新皇后,這在歷朝歷代都是罕見的。 -
9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李世民真正愛的只有長孫皇后一人。
由於各種影視劇的演繹,唐太宗李世民的感情生活為眾多吃瓜群眾所關注,千古一帝好色成性、見一個愛一個似成定論。在那個時代,皇帝有個三宮六院是非常正常的事,至於李世民對後宮妃嬪的深深愛意,恐怕只是影視劇的一廂情願罷了。
李世民在位23年,隻立了一個皇后,那就是正妻長孫氏,在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再沒有立過皇后。這樣做無非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長孫皇后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李世民不願再立皇后;二是其他妃嬪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還不夠高,不足以讓李世民立她們中的某一個為皇后。
先看長孫皇后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長孫皇后13歲就嫁給了李世民,自19歲誕下第一個孩子李承乾,18年間生了7個孩子,平均兩年多一個。別說什麼生育機器的廢話,在皇帝的後宮之中,撇開生育能力障礙,孩子的數量基本就顯示了皇帝對這個女人的寵幸程度,毫無疑問,長孫皇后是非常受李世民寵愛的。
長孫皇后的地位也非常穩定,李世民是秦王,她就是秦王妃;李世民是太子,她就是太子妃;李世民是皇帝,她就是皇后。而且她這個皇后是可以干政的,還是李世民主動為之,長孫皇后避之不及。
太宗彌加禮待,常與後論及賞罰之事,對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太宗固與之言,竟不之答。——《舊唐書》李世民願意長孫皇后討論政事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兩人不僅是夫妻,還是一起走過來的戰友。尤其是在武德後期的權力爭奪戰中,不說長孫無忌在李世民集團中的核心作用,就是長孫皇后本人也不是整天閒在家的。
隨著李世民跟李淵、李建成等人的關係越發緊張,長孫皇后充分發揮了自己身為女眷的優勢,經常進宮侍奉李淵及其嬪妃,盡力彌補彼此之間的關係裂縫。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前,長孫皇后親自為將士們分發盔甲,勉勵眾人,將士們都感激萬分。
從史冊記載來看,這對結髮夫妻之間並不存在多大矛盾,李世民無論對長孫皇后本人還是對兩人所生育的子女,都只有一個字,那就是寵!
兩人共育有三子四女七個孩子,長子李承乾在李世民登基後一個多月即被立為太子,即便是後來他造反失敗,李世民也沒殺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同樣犯下謀反大罪的皇子李佑,李世民毫不猶豫地選擇賜死。
次子李泰寵冠諸王,封地多達22州,比同時受封的親王封地多了近兩倍。不過李泰卻從未前往封地,一直都是待在京城,這點也不是一般親王所能享有的。後來李泰跟大哥激烈爭位,失敗後也沒啥事,只是由親王降為郡王。
長女長樂公主的名字是李世民取的,叫麗質,且她8歲時就獲得食邑三千戶。長樂公主出嫁時,李世民為她準備了鉅額嫁妝,有多巨呢?比長公主(皇帝的姐妹)的嫁妝還要多一倍!李世民此舉招致魏徵的嚴厲批評,但李世民還不想直接放棄,先去問了長孫皇后,在得到長孫皇后對魏徵的讚賞之後,才算接受了魏徵的建議。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三子(指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第三子,實際上是李世民第八子)李治出生,李世民非常高興,大宴五品以上的官員,並下令只要是在這一天出生的人都可以領取糧食。
李治的封號也算廣為人知了,即晉王,晉是哪個省的簡稱恐怕不用我多說,李治後來也遙領幷州大都督一職,幷州即太原府,也就是李淵起家的那個地方。在唐朝,幷州不僅是軍事重鎮,還是極具政治意味的龍興之地。李世民把這個地方給李治作封地,也可見他對李治的極度寵愛。
在長孫皇后逝世後,李世民親自撫養李治和晉陽公主,晉陽公主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由皇帝撫養的公主,可惜她12歲就夭折了,不然她的待遇恐怕是歷史僅見。
幼女衡山公主也是食邑三千戶,她的封號也是破先例的,因為衡山郡是衡山所在地,衡山為五嶽之一,《唐六典》記載:“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李世民帶頭破例,對幼女的寵愛可見一斑。
還有一個城陽公主,她的駙馬杜荷捲入李承乾謀反案被處死,李世民心疼女兒,親自為她挑選了薛瓘作駙馬,還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並想按照佔卜結果白天舉行婚禮(當時慣例為傍晚),激起大臣馬周的強烈反對,李世民這才作罷。
此外,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離世是很十分悲痛的,也曾用盡一切手段來阻止此事的發生。
早在武德年間,他就因妻子身體不好,出重金供奉長孫皇后修葺過的寺廟,以此為妻子祈福。長孫皇后病重之時,他向用大赦來為妻子祈福,長孫皇后不許,李世民就改而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廢棄寺廟,希望佛祖能夠保佑妻子早日康復。
可惜天不遂人願,36歲的長孫皇后最終撒手人寰,李世民悲痛之餘,做出了許多被士大夫看不慣的舉動,總結起來,就是對妻子的懷念太過。
比如中書舍人許敬宗在皇后喪期大笑出聲,直接連降3級,京官變地方官。李世民還提前把長孫皇后的神位放進太廟(一般要等皇帝駕崩後才能隨丈夫一同進入),並且將祭祀廟樂定為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
再看李世民的其他妃嬪
得益於影視劇的宣稱,李世民的寵妃似乎非常多,一個個好像都能聘美長孫皇后的地位,甚至武則天一個才人都能出來佔個位置。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接下來我們就對比一下那些太宗寵妃跟長孫皇后的差距。
李世民有記載的妃嬪僅14位,其中妃位的有7位,再算上一個不是妃嬪的巢剌王妃,就是八位,其餘幾位婕妤、才人就不必考慮了,不可能是寵妃。
唐朝正一品四夫人的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先看韋貴妃。
韋貴妃名珪,字澤,她是二婚,第一任丈夫李珉是隋朝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隋末李子雄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後被殺,家族女眷入宮廷為婢。
這是北朝一路傳下來的傳統,前面有隋文帝臨幸過的尉遲女因祖父尉遲迥反叛失敗入宮,後面有上官婉兒因祖父上官儀被殺後入宮為婢。
李淵稱帝后,封李世民為秦王,把包括韋貴妃在內宮婢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順理成章的事。韋貴妃應該是長得漂亮,入了李世民的眼,得到寵幸,生下一子一女,被封為貴妃。
貴妃雖然是後宮的第二號人物,但跟明清時期的副后皇貴妃是不一樣的,它沒有代理皇后掌管後宮的天然權力,需要皇帝破例特許,李淵的萬貴妃就曾經李淵特許對後宮諸事有“諮稟”的資格。
母曰萬貴妃,性恭順,特蒙高祖親禮。宮中之事,皆諮稟之,諸王妃主,莫不推敬。——《舊唐書》妃子統攝後宮這種事在後宮是非常大的事,史書要記得明明白白,退一萬步說,本人的墓誌銘肯定是要有痕跡的,但不僅韋貴妃的墓誌銘上沒有關於絲毫記載,史書也全無痕跡,說明她並未得到李世民的授權。
就算沒有代管後宮,怎麼說人家也是四夫人之首啊,家族待遇得有吧,像長孫晟就追封齊獻公,可韋貴妃生父韋圓成僅獲徐州都督,人家在隋朝可是鄖國公啊,追封還比不上生前地位。
子女方面更是遠遠不及,韋貴妃所生臨川公主直到18歲才被冊封為公主,駙馬周道務的出身也是最差的,獨子紀王李慎雖有才華,任上也有政績,還獲得當地百姓的讚賞,但卻一直沒有獲得李世民的關注。
至於韋貴妃與前夫李珉的女兒李氏,她是跟韋貴妃一起入宮的,可韋貴妃根本不能幫她安排婚事。直到突厥來降,李世民才給這個繼女一個定襄縣主的封號,代替宗室女嫁給胡人,婚後還被勒令遷往塞外,可見李世民並不如何心疼她。
從這些來看,韋貴妃雖然身居高位,但卻沒有得到李世民太多寵愛,父母子女無一受寵,包括自己也沒多大權力。
再看楊淑妃,她是楊素的孫女,楊玄感的侄女。作為謀反案的家眷,楊淑妃也被籍沒進宮,入秦王府的路子跟韋貴妃是一樣的。
楊淑妃生有一子,即趙王李福,他是李世民的第十三子,在史書上的記載可以說是一筆帶過,也就過繼給李建成值得一提,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對他的態度。
不過李福的墓誌銘上記載“王,楊貴妃之所生也”,貞觀年間的貴妃只有韋貴妃一人,韋貴妃又活到了高宗年間,李治不可能去變動父親妃嬪的封號等級,只能說明楊淑妃在去世後升了一級,成為貴妃。
接下來是陰德妃,她也是因罪入宮的,其父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淵處死,她被沒入掖庭為婢,後被賜給李世民。
李祐最終造反被殺,畢竟他跟大哥李承乾沒法比,造反是必死無疑的。兒子被殺後,陰德妃也被降級為嬪,結局不知。
接下來是燕德妃,看封號就知道,她是在陰德妃被貶後晉升的,在此之前,她是賢妃。
燕德妃倒不是宮女上位,而是李淵為李世民選的小妾,在嫁給李世民七年後生下第一個兒子李貞,在生下次子李囂後便再也沒生育過。
李囂早夭,李貞則是李世民比較有才幹的皇子之一,但李世民並沒有對他有任何的偏愛之處,反推他對燕德妃的心意也很明顯了。
接下來是鄭賢妃,她並未生育,只見於昭陵陪葬名單,墓誌銘也沒找到,所以我們對其的瞭解幾乎是一片空白,最多可以確定她當上賢妃是在燕德妃晉升德妃的同時或之後。
接下來是徐賢妃,名惠,她生前只是二品九嬪中的倒數第二級充容,賢妃是追封的,從這一點恐怕可以看出她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不過徐賢妃留名史冊的原因是獨樹一幟的,不是因為生了幾個皇子,而是因為她的才華。
徐賢妃自幼才華出眾,後為皇帝所知,於是被詔進了後宮中。根據史書的記載,徐賢妃一進宮封的是五品才人(得益於武則天,這個封號為人熟知,但它在後宮的確不是什麼高階封號),不久封三品婕妤,之後晉升為正二品充容,這就是她生前的最高封號了。
總的來說,徐賢妃的每次晉升都是因為才華,她與李世民之間的互動也不少,但主要都是奉詔應和,最為出名的《諫太宗息兵罷役疏》,這篇文章徐賢妃寫得很好,李世民看了,全部不採納。
相比於長孫皇后幾句話就能讓李世民採納諫言,徐賢妃洋洋灑灑一大段文章卻不能取得任何效果,差距簡直不要太大。
接下來是楊妃,隋煬帝的女兒,吳王李恪和蜀王李愔生母,影視劇中寵愛比及長孫皇后的熱門人物。
史書上沒有提及楊妃的生母、排行及公主封號,說明楊妃很可能生母地位低,自己也不受父親重視。再結合她在唐宮中也沒有封號,妃位是死後追封,可見李世民也不怎麼重視她。
提楊妃當然不能不提李恪,兩唐書都盛讚這位皇子有才,可都沒具體說他有什麼才,軍功不見,政績沒有,文學作品也沒有。還有說李世民曾想立李恪為太子,可李恪一生中多次被李世民教訓懲罰,就連踩了莊稼都能被削去都督的頭銜,這跟李承乾造反還能活下來是多麼巨大的差別。
最後就是巢剌王妃楊氏了。她原本是李元吉的妻子,後被李世民納入宮中,但又沒給封號,李世民這個提上褲子不認人的主,好像從不覺得自己的女人稱號隨著弟弟變而覺得尷尬。
搶弟媳這事,很多網文認為是愛情,甚至還言之鑿鑿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為了愛情,因為李世民後面曾像立楊氏為皇后。
可問題又來了,如果李世民真的寵愛楊氏,就算不能立她為皇后,給個妃位總成吧,怎麼說楊氏也生了一個兒子啊。
尤其楊氏的兒子李明是李世民最後一個兒子,在貞觀十七年陰德妃被降級的時候,楊氏是趕上趟的,這時候四夫人有空缺,如果李世民想給楊氏一個名分,補進去正好。
然而,楊氏一直是巢剌王妃,李明也沒得到什麼特殊待遇,李世民的愛,就這麼不值錢嗎?
回覆列表
三條。
第一,長孫皇后死了,李世民思念太甚,找不到可以替代之人。長孫皇后是李世民的結髮妻子,患難之交,兩人共同經歷了風風雨雨,李世民生了病,長孫皇后還手持毒藥,如果李世民死了,她也不獨活。所以長孫皇后死後,李世民傷痛欲絕,專門蓋了望乾陵的高樓,每天下班眺望長孫皇后的陵墓。在李世民心中,皇后只有長孫皇后一個,別人都不配。
第二,長孫無忌反對。李世民曾想立隋煬帝的侄女楊妃為後,但是長孫無忌說,這個女人名聲不好,而且有個兒子,如果她立了皇后,等你百年之後,大唐就會陷入紛爭混亂,到時候就糟了。李世民一聽,有道理,於是作罷。
第三,朝臣內鬥激烈。大唐分為關隴集團和山東集團兩大勢力,山東集團多為武將,關隴集團多為文臣,雙方互相爭鬥,都想把本集團的人扶為皇后,增強本方在朝中的話語權。李世民不想讓任何一方在朝中勢力佔絕對優勢,所以到死沒有再立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