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ucky至尊寶
-
2 # 饒青林
在伊拉克旅遊體驗
無論多麼迷戀兩河文明、多麼對迥異的社會文化充滿好奇心,都必須說,伊拉克並不是一個適合旅遊的國家。
庫爾德斯坦以外的區域,除了兩個聖城有朝聖旅遊業之外,其它地區完全不存在旅遊業,我也從未見過任何一個如我這樣的外國非朝聖遊客。伊拉克並沒有從戰爭中完全走出來,有的城市,沒有本地人的擔保,你根本進不去。再加上市內公共交通不發達、會說英語的人很少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以說,沒有本地人的幫助,在這裡寸步難行。
那些距離城市幾十公里的遺蹟,幾乎都沒有公共交通可以抵達,只能打出租車前往,但計程車價格不菲,如果是獨行女性,打長途車有一定風險。
但如果你是男性,並不意味著你的麻煩就會少很多,你可能會被當成可疑分子被嚴查,而且男性幾乎沒有機會作為沙發客入住當地人家裡,因為一個陌生異性的到來會讓家裡的女性非常不方便。而我認為,在伊拉克,最有趣的便是和本地人住在一起,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
-
3 # 小哲與玻璃盒子
巴格達
當我跟朋友們說起我要去伊拉克旅遊時,除了擔心安全問題的,還有不少人好奇地問:“伊拉克有什麼?”
但拋開這連年的戰亂紛擾不談,伊拉克所在的兩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感謝方文山和周杰倫,讓我無需對“伊拉克有什麼”作過多解釋。
伊拉克有什麼?
周杰倫《愛在西元前》的歌詞所提到的,幾乎都發生在如今伊拉克的土地上。
古巴比倫王頒佈了漢謨拉比法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經三千七百多年
古巴比倫(Babylon)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建在古巴比倫遺址上的新巴比倫遺址,位於如今伊拉克巴格達南部約90公里處,大部分遺蹟仍被埋在地下。
巴比倫門口的伊斯塔門(Ishtar)複製品,德國帕加馬博物館有重建品,原來的伊斯塔門只留下了地基和散落的磚
迎賓大道
浮雕
漢莫拉比王頒佈的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典,這部法典被刻在黑色玄武岩石碑上,如今藏於巴黎盧浮宮。
藏於盧浮宮的漢謨拉比法典
經過蘇美女神身邊
我以女神之名許願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
蘇美女神的模樣我們不得而知,但在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有一尊堪稱“蘇美爾的蒙娜麗莎”的鎮館之寶。這尊大理石雕像在2003年薩達姆倒臺後的哄搶事件中被盜走,但索性被重新找回。這尊雕塑距今已有5000餘年,被認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類面部雕塑之一。如今細看,雕像的做工仍然稱得上精美絕倫。
蘇美爾的蒙娜麗莎
距今6000多年前,蘇美爾人在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比河(Euphrates)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烏爾城(Ur),這座城市的遺址,位於如今伊拉克南部城市納西里耶(Nasireyeh)附近。
壯觀的月神廟
當時的人們便懂得用瀝青作為磚塊間的粘合劑,圖中縫隙處的黑色均為瀝青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的遺蹟
兩河文明中至關重要的兩河,主要都位於伊拉克南部。在巴格達的高處,可以俯瞰孕育了人類最早文明之一的底格里斯河。為了拍攝底格里斯河,我花鉅款在巴格達最高的五星級酒店住了一天。
這個夕陽,也配得上花的錢了
魂牽夢繫的底格里斯河
從巴格達一路向南,幼發拉底河漸漸出現在視野之中。相比於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沿岸更蕭瑟、更接近文明最初的模樣。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南部城市納西里耶拍幼發拉底河日出時,那短短20分鐘左右的時間裡,來了三波警察,又是查我護照、又是問我來這裡幹嘛,最終愣是陪著我拍完,目送我離開大橋。在伊拉克,每一張平凡的照片背後,或許都有值得說道的故事。
幼發拉底河日出
警察看著我在橋上拍照,又跟著我一路下橋直到我全部拍完離開,他們才放心地離開
這兩條偉大的河流,最終交匯在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以北的庫爾納(Qurna)。作為兩河交匯處,這裡有地理意義。在兩河交匯口,有一個花花綠綠的小型遊樂場,這大概算是現代文明和古老文明一次不倫不類的碰撞吧。
Qurna的底格里斯河
Qurna的幼發拉底河
兩河交匯在那個綠色的淺灘處,河岸有個不倫不類的小型遊樂場
我給你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
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我給你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遠
那已風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如今,在兩河流域的各種遺址和各大博物館,依然可以看到刻著楔形文字的泥板。製作這種泥板時,先用削尖的蘆葦做筆,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後把泥胚烘乾。由於這種文字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另外,如果大家關心新聞,應該知道ISIS曾毀壞了位於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珍貴的亞述古城首都,包括擁有豐富文物的尼姆魯德(Nimrud)和豪爾薩巴德(Khorsabad),並大肆破壞摩蘇爾博物館。“亞述文明”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與古代巴比倫齊名的重要文明之一。
如今,在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的亞述展廳,可以看到很多亞述文物的複製品。而真品,只能去盧浮宮、大英博物館憑弔。大英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精美的古亞述文物藏品。
這是亞述文物中著名的“帶翅膀的人面牛身像”拉馬蘇(Lamassu),伊拉克國家博物館中的為複製品
今年8月特意去盧浮宮中瞻仰了亞述展廳,盧浮宮的拉馬蘇是豪爾薩巴德古城中的文物,這種雕像被認為可以保衛亞述人的神廟和宮殿
伊拉克還有被猜測是《聖經》中的伊甸園——一片被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孕育的面積超過8000平方英里的沼澤地。這裡曾經蘆葦叢生、飛鳥成群,孕育了“沼澤中的阿拉伯人”。BBC有一部名為《伊拉克沼澤的奇蹟》,講述了這片土地曾經的繁茂。但從薩達姆時期至今,這片奇蹟之地飽受摧殘。
如今的沼澤地,依舊有沼澤阿拉伯人在此生存
沼澤地地形複雜,他們卻對每一條水路瞭然於胸
人類最早的城市、最早的文字、第一部法典、孕育了古文明的兩河,以及神秘而迷人的蘇美爾、亞述、巴比倫文明……雖說伊拉克的魅力遠不止於此,但光是這些,便足以讓我對這片土地心馳神往。
伊拉克的城市面貌是怎樣的?
當飛機越飛越低、即將降落在巴格達國際機場時,密密麻麻的建築出現在眼前,仔細一看,還有不少綠地和人工湖,看上去生機盎然,遠處朦朧中甚至能看到一些高樓。
飛機快降落時,初見巴格達
沒錯,出人意料的是,作為首都,巴格達甚至可以稱得上體面。這裡有一馬平川的機場高速公路,有為數很少的高樓,有現代化的購物商場,甚至還有遊樂園。
非常寬闊的路
巴格達市中心。為了拍這些俯瞰照,我坐了三次摩天輪= =
巴格達市中心的街道和高樓
非常洋氣的巴格達mall
巴格達mall內部與我們的購物中心無異
巴格達市中心的zawraa park,有摩天輪、過山車等各種遊樂設施
但巴格達也有滿目瘡痍和混亂不堪的一面,稍微離開市中心一點,破敗的房屋、滿地垃圾的空地便經常會提醒我,“這裡是伊拉克”。
而路上眾多的check point(檢查站),更時刻提醒著我,這是一個並沒有完全脫離戰爭之殤的國度。出去幾個小時,能遇上十幾個check point,而據說6個月前,檢查點更多。
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伊斯康德的日記《烽火守書人》中就提到了這無數的check point,其中有一個故事令我難忘。他說他曾問過這些軍方檢查站計程車兵,如果真的檢查出危險品怎麼辦,士兵的回答卻是:那當然是趕緊放他走,別在我們面前炸了。
而事實上,我的沙發主Ahmed開車帶我在巴格達轉悠的那些日子裡,每次經過check point,只需要搖下窗戶,對著士兵說一聲“السلام عليكم”(你好),就可以走了,基本上就是走個形式。
我專門去了《烽火守書人》的作者、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伊斯康德曾經工作過的國家圖書館,這大約是戰爭中那些讀者為數不多的精神家園吧
政府機構、醫院、高階酒店等重要建築,會被圍牆圍起來。但這種簡陋的“防護措施”,在我看來,除了標明自己是重要建築外,幾乎沒什麼實質作用,畢竟現在不是冷兵器時代,區區幾堵牆,又怎麼能抵擋住戰爭期間的空襲呢?但聊勝於無吧。
隨手拍下的圍牆,上面的塗鴉畫倒是挺有趣的
牆上那個勝利手勢倒是特別樂觀有趣
巴格達之外的城市,建設和城市面貌上自然遜色一等。值得一提的是,伊拉克有兩個伊斯蘭教什葉派聖城,分別是卡爾巴拉(Karbala)和納傑夫(Najaf)。這是兩個在美軍侵略期間依然很安全的城市,完全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大概是因為美華人也知道,侵略聖城會引發巨大的宗教衝突吧。
這是幾乎唯二兩個可以見到外國遊客的城市,他們幾乎全是來自伊朗、巴基斯坦等穆斯林國家的朝聖遊客。但是在這兩個聖城,所有女性出門必須穿黑袍,包括我。
卡爾巴拉聖陵,外部非常精美
卡爾巴拉聖陵
納傑夫庫法清真大寺外
納傑夫的伊瑪目阿里陵,地位僅次於麥加的禁寺和麥地那的先知寺
《烽火守書人》中重複最多的幾句話是,“又停電了”、“網路又壞了”。館長寫下日記的時間是2006年底到2007年中。而如今,即使美國早已撤兵,伊拉克的供電卻仍是一個大問題。無論在首都巴格達、還是別的小城市,每天都會經歷幾十次停電,每次只停電兩三分鐘甚至更短。
究其原因,大約是供電量突然因達到峰值而跳閘,所以,即使是在地表溫度接近50度的盛夏,也幾乎沒有人家裡可以同時開兩個空調。一旦開兩個空調,必然頻繁跳閘。
電費很便宜,幾乎免費,所以政府沒有動力去改善電力供應系統。伊拉克人民對停電習以為常,跳閘時每個人頭都不會抬一下。
為了在高位拍攝首都巴格達和聖城卡爾巴拉的夕陽,我在兩個城市分別住了一天五星級酒店。你以為五星級酒店就不會停電了嘛?呵呵天真!五星級停電實在是太恐怖了。
我坐電梯去位於11樓的天台觀景餐廳,電梯上到10樓時突然抖了一下,停電了。我當時特別緊張,心想來電的時候不會掉下去吧?!一個人在電梯裡緊張的等待了1分鐘,熟悉的來電聲音傳來,電梯安穩地下到1樓。然後我按11樓,電梯又在上到9-10樓時停電了,來電之後,它又自動下降到1樓。於是,為了去個天台,我就這麼上上下下了五六次,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聖城卡爾巴拉夕陽。上到天台前,在電梯裡上上下下五六次= =
卡爾巴拉夕陽
在巴格達住的這個五星級酒店,設施很差,但居然沒有受到頻繁停電的干擾,讓我坐電梯時不再膽戰心驚,可以安心拍日出日落
走在伊拉克的路上,我格外顯眼,這不僅是因為我是個不戴頭巾的外華人,更因為我是個女人。除了大型公園、購物商場這些全家出動一起去的地方之外,大部分時候走在路上,男女比例是100:1。夜晚,一些以茶攤、水煙攤、大排檔攤為主的夜市,更是幾乎看不到一個女人。
隨手拍的週五書市,你們感受一下男女比例
伊拉克的人民生活是怎樣的?
同所有頻繁出現在新聞上、我們想象中滿目瘡痍的中東國家一樣,伊拉克也並沒有傳聞中那麼駭人。如今的伊拉克,除了部分尚未安定的區域(如摩蘇爾)外,大部分地方的人們都過著非常正常的生活。
所有戰爭中,最直接影響到他們生活的,是2003年美軍入侵,那些年間,他們的家人、親朋好友頻繁因爆炸和襲擊而離世,城市基礎建設也一落千丈。而之前的兩伊戰爭、科威特戰爭,大部分地區並沒有受到影響。
在伊拉克南部,所有的人婚前都與父母一同居住,婚後或出去自立門戶,或依然與父母和一大家子同住。伊拉克是一個徹底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國家,脫離家庭獨自生活完全不可能,即使你能搞定房子和工作,也會面臨永不停歇的關於“家庭”的追問。雖說是宗教傳統社會,但我倒覺得,在伊拉克,傳統的影響大於宗教。這樣的“家庭為大”的社會傳統,導致了很多社會問題,尤其阻礙了女性解放,後文會詳述。
伊拉克人不喜歡公寓,只有巴格達有一些新建的公寓,絕大部分伊拉克人民都住在獨棟house裡。這個house不能單純被翻譯成別墅。雖然我住過超級大的別墅(一個三層別墅,包含4個2房1廳1廚1衛的獨棟公寓),但我也住過特別簡陋的房子,只有一層樓,家裡七八口人擠在兩房一廳裡。不過這些house都有一個獨立的院子。
超級大的大別墅
伊拉克的公共交通體系非常差,大部分家庭都有車。有意思的是,他們似乎沒有修車的習慣,能湊合就湊合。路上滿是被撞癟的車、玻璃開花的車。
許多車子的玻璃上都有這樣的損傷
有一天午飯後,我和巴格達沙發主Ahmed出門,時間差不多是下午1:30。他的神情看上去似乎不太願意出門,我當然可以理解,畢竟這是正午最熱的時間,又是齋月,白天他不能吃飯不能喝水。出門向市中心開了一會之後,車如流水馬如龍,他告訴我,他不願出門是因為現在是下班高峰。
“什麼?!下午2點是下班高峰?!”
聽到我這個問題,他也很驚訝,“對啊,我們一般下午1-2點下班。”
你們感受一下正午的下班高峰
在我告訴了他華人的下班時間之後,他眼睛瞪得很大很大,眼珠子都要掉出來了,就像我剛剛聽說2點是下班高峰時一樣。難怪伊拉克的博物館,都只在上午開放,原來他們下班如此之早。
他們的上班時間大約是早上8-9點。我也遇到了一些不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人,他們下班時間會稍晚一點,比如4點左右,但大部分人還是1-2點就下班了。
伊拉克人和廣大中東人民一樣,極其愛吃甜品。我在華人中,稱得上是頂級甜品愛好者,比如每次買一點點奶茶,店員問我“三分甜可以嗎”時,我都會斬釘截鐵地說“我要正常甜”,店員會很詫異地問:“正常甜會比較甜啊,真的可以嘛?”,我堅定的回答:“可以”。
但我吃甜食的自信,在伊拉克被徹底摧毀。每天從晚飯過後開始,他們就會不停地端上各種甜品、巧克力,不停地吃到半夜一兩點。如果出門,還會給我買加滿了色素的粉紅粉綠的冰激凌。半夜一點,來這麼一大碗色素冰激凌,實在是……累覺不愛。我在伊拉克的一個月真的很累很累,究其原因,主要是吃多了……
夜晚的街上滿是各種各樣的甜品
這些甜品味道其實都不錯,但她們吃的量實在太大了
卡爾巴拉的一種特色甜品,還好我沙發主仁慈,買的時候對我說“這個對你可能太甜了,我們買一點嚐嚐就好。”救命之恩當湧泉相報!
這個甜品土耳其、亞塞拜然也有,味道很不錯。我飯後大約可以吃三四個
飯後經常會有各種巧克力食品不間斷供應
這是開齋節當天晚飯後的甜品,上層類似於果凍,下層是神奇的麵條狀製品。你們沒有看錯那個最大的碗是他們給我吃的T.T來,乾了這碗果凍!
聖城卡爾巴拉獨特的早飯,一種全是油的煎蛋+麵餅組合,而且供應的特別早,睡夢中起來吃這麼一份早飯,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伊拉克男人特別喜歡做髮型,尤其熱愛油光敞亮的鳳梨頭。路上的理髮店裡,都是男人在做頭髮、剃鬍子,因為女性的美容美髮沙龍都是全封閉式,你看不到的。
巴格達沙發主Ahmed帶我參加了他的一個教授朋友的家庭野餐聚會,你們感受一下他們的髮型
理髮店
同所有比較嚴苛的穆斯林國家一樣,伊拉克南部娛樂活動很少。泡吧、載歌載舞當然是不存在的。適合於全家出動的娛樂活動幾乎只有野餐。男性相對來說選擇較多,比如晚上出門喝茶、打牌、抽水煙、吃夜宵。對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來說,為數不多的外出可能就是跟著母親或兄長去野餐或購物。總之,夜幕降臨之後,這幾乎完全就是一個男性的世界了。
巴格達Abu Hanifa清真寺附近的夜市很是熱鬧
他們在玩類似於麻將的東西
週五的娛樂活動會多一點,比如巴格達的鐘樓廣場,只在週五上午開放。廣場並不特別大,人們分為不同的群體聚集在一起,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但主要都是男性。
一群人圍著兩個慷慨激昂在演講的哥們,不知道在幹嘛
人們規整地坐成一圈,聽音樂演出
這大鬍子大哥唱的著實不錯
也有不少人什麼活動都不圍觀,坐著侃大山
伊拉克的學校分為男校和女校,由於社會過於傳統,異性交往極其有限,很多女性一生中大約只和兄弟、父親、丈夫這幾個異性有過交談,自由戀愛是不存在的。他們的課程中,除了阿拉伯語、數學、英語等常規課目之外,還需要學習伊斯蘭教。
伊拉克女性的生活是怎樣的?
如果你認為中東的女權狀況都一樣,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除了以色列之外,整個中東的女權狀況都很糟糕,但糟糕和糟糕之間,也有程度之分。伊拉克的女性生活狀況,算得上我去過的中東國家裡,最糟糕、最觸目驚心的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伊拉克和我想的不一樣的主要原因。我本以為這是一個被戰爭蹂躪得滿目瘡痍的國家,卻沒想到,這實際上是一個被傳統和宗教毒害得觸目驚心的國家。
巴格達Kadhmiyah聖陵
在伊拉克南部(除庫爾德斯坦外的地區),女性幾乎不被允許單獨出門,她們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家裡做飯、打掃衛生、帶孩子。如果要出門,必須由兄弟、父親、老公的陪同,除非人到中年,才可以獨自或跟著姐妹、帶著女兒出門。
但這並不是如沙烏地阿拉伯那般有明文規定,而只是社會廣泛傳承下來的習俗。這樣的習俗形成了惡性迴圈,正因獨自出門的女性極少,於是她們更不敢一個人單獨出門,家人也不會放心讓她們單獨出門,因為很可能你是路上唯一一個缺乏保護的女性,而缺乏保護意味著什麼,我們都懂。更何況,這又是一個視貞操如命的社會。
在兩個聖城卡爾巴拉和納傑夫,要安全得多,我的沙發主妹子甚至可以單獨出門,只是無論去哪,都要和她的家人報備。但你以為這裡更開放嗎?並沒有,因為在這兩個城市,所有女性必須穿黑袍出門。
即使我長著一張外國臉,穿上黑袍、戴上墨鏡,也與本地人無異。沒有目光再會注視著我、也不再有各種搭訕,我混跡在茫茫黑袍之中,不得不承認很有安全感。
就這樣,社會並沒有太多明文規定,但安全感誘惑著女性主動去戴頭巾、甚至穿黑袍,為了眼前的一時安逸,永久地閹割了自己作為一個人本該有的權利。
在兩個聖城,我也必須穿黑袍,不然根本不讓進入聖城區域
之前我去過的國家裡,不乏思想上相對保守的約旦、巴勒斯坦、埃及,但這些阿拉伯國家的女性,戴了頭巾之後,都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照片分享到instagram、facebook等網站。可是在伊拉克,你很少能遇到願意分享自己照片的女性。開啟這些花季少女的instagram主頁,你會發現,只有一些阿拉伯文句子、小孩照片、畫或者一些物件等,全然沒有她們自己。
一個伊拉克女孩的instagram
她們對照片的謹慎程度令我歎為觀止。只能她們用手機和我合影,但我不能拿我的手機和她們合影,哪怕她們戴著頭巾也不行。因為照片落入我手,就存在被散播的可能,即使我承諾我不會那麼做也不行。
伊拉克社會廣泛地認為,分享自己照片上網的女性是淫蕩的、不守婦道的、甚至是骯髒的,父母、親戚會嚴令禁止女孩子分享自己的照片,甚至會有極端組織,專門攻擊、殺害那些把自己照片分享上網的女性。
這在我看來,無異於把女性當成一個完整的物,一個從頭髮到照片都完整屬於老公的、徹底的物件,她的全部價值,只在於結婚和生育。她必須是“無暇的”、“冰清玉潔的”。所以可想而知,處女膜在這裡有多麼重要。土耳其電影《Mustang》中就提到,一個女孩因結婚第一夜沒有見紅,而被送往醫院檢查。
而在伊拉克,連一張不露出頭髮的照片都得不到曝光的機會,更何況貞操呢?那簡直就是女人的命啊。一位沙發主告訴我,如果結婚當夜沒有見紅,會被退婚。
然而,這所有的壓抑,並不能壓抑住伊拉克女性對美的熱愛。我同她們一起過了開齋節、也參加了一場婚禮,她們對於這些“重大節日”的精心準備,簡直顛覆了我的認知。我會在未來的文章中詳細描述這些細節。總之,她們愛美的程度,絕對超出你我的想象。
穿著黑袍的女性流連於禮服櫥窗前
挑選禮服的黑袍女孩
我在伊拉克看著那些女孩子被這變態的社會撕裂,再回想起每個伊朗女孩見到我都會興高采烈地和我分享她們的“秘密男朋友”,這麼一比較,深深覺得自由開放的波斯人民簡直充滿了搖滾精神啊。
所以伊拉克女孩到底是怎麼結婚的呢?
自由戀愛當然是少數中的少數,大部分哪怕是大城市的家庭,都是父母為女兒找一個“好人家”,男性會上門,在家長面前與女孩見面,互相聊一下。開放的家庭會相對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也就是說,你有說“不”的權力,但開放的家庭畢竟是少數。況且,誰不會在父母面前表現得得體而有禮貌呢?這樣的指腹為婚,再加上糟糕的社會傳統,造成了伊拉克女性的最大悲劇。
伊拉克被評為世界上女權狀況最差的十個國家之一,童婚率直至今日依舊很高,很多小城市、農村的女孩在12歲左右便被嫁出去。超過20%的女性遭受過家庭暴力。但悲劇不止於此。
很小的女孩就穿上了黑袍
我有幸與幾位做家庭暴力社會調查、甚至親身經歷過家庭暴力的伊拉克女性有過深入交談。我覺得最令人難過的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幾乎沒有任何逃離這種生活的方式。
首先,報警是沒用的,警察認為這是家庭內部矛盾,不在他們管轄範圍裡。
前文已經提到,伊拉克是一個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一個女性幾乎找不到工作、沒有獨立經濟能力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你即使對家庭暴力百般不滿,但離開家庭意味著尤其沉重的代價,意味著你不再有“家”這個庇護所,所有人都可以欺負你。即使你受過教育,可以找到養活自己的工作,但因為沒有“家”這個庇護所,上司會更放心、更放肆地對你進行性騷擾、甚至誘拐你賣淫。
那逃到那些為被家暴女性設立的NGO可以嘛?事實上,因為這些女性缺乏自己養活自己的能力,這個社會也很難容忍在外工作的女性,因此,NGO相當於另一個監獄。
更何況,伊拉克不少人認為,去這些NGO的都是蕩婦。因此有的NGO會堂而皇之地做買賣人口的勾當,把這些無依無靠、沒有勞動技能的女性賣掉嫁人、或賣作娼婦。
更無力的是,許多被家暴的女性自己不認為這有問題,因為“我的媽媽、姐妹都被打啊”。所有人都在做,也就合理化了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甚至會排斥那些真誠想要幫助她們逃離苦海的人們。
在這個社會,變革的阻力如此之大,受害者甚至會站在施暴者的一邊。這讓我想到薩特的話,“半是受害者、半是同謀”。
在伊拉克旅遊是怎樣一種體驗?
無論我多麼迷戀兩河文明、多麼對迥異的社會文化充滿好奇心,我都必須說,伊拉克並不是一個適合旅遊的國家。
庫爾德斯坦以外的區域,除了兩個聖城有朝聖旅遊業之外,其它地區完全不存在旅遊業,我也從未見過任何一個如我這樣的外國非朝聖遊客。伊拉克並沒有從戰爭中完全走出來,有的城市,沒有本地人的擔保,你根本進不去。再加上市內公共交通不發達、會說英語的人很少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以說,沒有本地人的幫助,在這裡寸步難行。
那些距離城市幾十公里的遺蹟,幾乎都沒有公共交通可以抵達,只能打出租車前往,但計程車價格不菲,如果是獨行女性,打長途車有一定風險。
但如果你是男性,並不意味著你的麻煩就會少很多,你可能會被當成可疑分子被嚴查,而且男性幾乎沒有機會作為沙發客入住當地人家裡,因為一個陌生異性的到來會讓家裡的女性非常不方便。而我認為,在伊拉克,最有趣的便是和本地人住在一起,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這也是我作為女性的一大優勢吧。
正因這次旅行非常困難,克服困難後的喜悅才更加珍貴。在伊拉克南部旅行的日子裡,我的每位沙發主都對我進行了無縫銜接。每個人都會開車送我到汽車站、為我找好車、確認價格,並打電話給我的下一位沙發主,告知時間和車牌號等資訊,確保我的安全。我去巴比倫、烏爾、沼澤地等城市周邊的區域,都是沙發主們開車帶我前往、陪同、解說。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的伊拉克之行格外溫暖。
全職旅行至今已有六年餘載,看過絕世風光,也見過各色人文。在所有這些珍貴的經歷中,伊拉克絕對是最讓我回味無窮的一段經歷。
回覆列表
“我希望人們能夠看到,伊拉克並不只是與戰爭聯絡在一起。”
選擇度假地點的時候,伊拉克不太可能是大多數人的首選。長期以來,這個中東國家一直是衝突或動亂的代名詞——漫步巴格達街頭、拍攝照片,聽起來似乎相當不可思議。
但是挪威攝影師克里斯蒂安·林德格倫卻做到了。他飛去伊拉克來了一次不同尋常的度假,瀏覽伊拉克名勝古蹟,接觸當地人,品嚐美味佳餚。
林德格倫拍下了這次經歷,並在社交媒體平臺和網站上分享了這些照片。他希望人們能看到這些照片,並重新思考對伊拉克的看法。“人們可以看到,這個國家正在向前發展”,他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表示,“現在情況好多了,你在媒體上看到的只是這個國家不好的一面”。
簽證出了名的難辦
不過,去伊拉克旅遊可不是跳上去巴格達的飛機、抱有樂觀的期待那麼簡單。
想去伊拉克,大多數國家的遊客需要申請簽證,這個過程十分複雜。伊拉克簽證名目繁多、相對複雜,出了名的難辦,甚至有評論稱伊拉克的簽證政策是世界上最奇葩的簽證政策。其中,旅遊簽證又被視為最難辦的型別。再加上中東地區安全形勢不穩定,辦理難度可想而知。
這一點並沒有嚇倒樂於去“非常規地區”旅遊的林德格倫。“我傾向於去旅遊者不太青睞的地方,”他說,“我去過不少全球著名景點,已經受夠了擁擠的人群、排隊還有人們遺留下的垃圾,對一次次的失望也感到厭倦了。”
林德格倫曾去過敘利亞和北韓,並記錄下相關經歷。他擁有一個名為“非凡旅行者”(Unusual Traveler)的網站,為如何去稍顯小眾的地方旅遊提供一些小貼士和小技巧。
一段時間以來,伊拉克一直在他的“必遊之地”名單上。但他坦承,去非常規地區意味著要做好準備,在最後一刻仍可能改變計劃。
“我已經去過(伊拉克)周邊所有國家了,” 林德格倫補充說,“我很瞭解歷史,我一直想去。但之前,情況並不太適合去旅遊。”
至於簽證程式,林德格倫則表示,“這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難拿到的旅遊簽證之一。”他解釋說,需要找到一位當地聯絡人,請後者幫忙將自己的申請遞交給伊拉克外交部。“然後他們會審查你的背景,以及你是否具備充分的理由——至少需要3到4個月才能獲得批准。”林德格倫獲得了一些伊拉克朋友的幫助,還透過沙發客論壇與當地人取得了聯絡。
跨城須由持證導遊陪同
但到了伊拉克,林德格倫卻無法借住在當地人家裡。
“遊客必須獲得政府頒發執照的導遊一直陪同,”他說,“你可以自己在城市裡走走,但是如果想到達另一個城市,則必須有導遊陪同;另外,你必須住在官方接待酒店。這些十分嚴格。”
那麼,此類因素有沒有影響到林德格倫拍照呢?令人驚訝的是,林德格倫的回答是“完全沒有”。“我在伊拉克拍照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他說,當地人熱情配合,“有的甚至主動要求和我自拍”。
在薩馬拉市時,林德格倫曾拍下一張士兵的照片,“他真的在擺姿勢——我對這張照片十分滿意,我根本沒有預想到這一場景,薩馬拉的安全警戒可不少。”
“每個人都很吃驚。在機場的入境檢查處,工作人員看到旅遊簽證頗為驚訝,” 林德格倫回憶說,“工作人員說這好像是她第五次或者第六次看到。”
而林德格倫也受到了衝擊:伊拉克的實際日常生活與他想象中的相去甚遠。提及受到的最大沖擊,林德格倫直言,“實際上,這兒那麼自由,那麼悠閒。安保人員不少,幾乎每個街角都有警衛,但是生活仍在繼續。所有餐館、咖啡店都充滿活力。”
在林德格倫的鏡頭下,巴格達生氣勃勃,充滿歷史和文化氣息。在重建後的巴格達動物園,他拍下一張巴格達薩瓦拉夢幻樂園裡的摩天輪的照片;在傳統的茶館,他記錄下當地人聚在一起聊天放鬆的場景;在熙熙攘攘的巴格達市場,他則捕捉到街上的熱鬧氣氛。
儘管裝甲車隨處可見,不過林德格倫十分適應。“我去過一些地方,當地人會說‘不要去、不安全、離遠點’,這在伊拉克也發生過。但總的來說,在整個伊拉克之旅中,我沒有任何安全顧慮,也從來沒有感到不安全。”
林德格倫還去了泰西封,這曾是波斯薩珊王朝的首都,距今約有1800年曆史;他還登上從伊拉克南部巴士拉開往巴格達的列車,該線路於2014年開通。林德格倫承認,身為男性,旅行遇到的麻煩較少,而此次伊拉克之旅,同行的兩位女性朋友“也沒有遇到難題。”
不只與戰爭有關
2003年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以來,伊拉克一直衝突不斷。2014年至2017年,安全域性勢進一步惡化,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席捲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區。不少國家提醒本國公民謹慎前往伊拉克。美國國務院就曾釋出警告,稱由於存在“恐怖主義、綁架和武裝衝突”等風險,警告本國公民不要前往伊拉克。
那麼,安全歸來的林德格倫有什麼經驗呢?
林德格倫表示,重要的是進行徹底調查。“你需要多瞭解安全形勢,去之前必須與很多當地人交談。即使媒體說有多危險,真正瞭解情況的只有當地人。”
林德格倫十分高興自己的照片在網上獲得關注,包括在伊拉克。“不少伊拉克媒體一直利用它們,努力展示現在確實有遊客來這個國家旅遊了。”
他也希望,透過照片,能讓人們深入瞭解這個他們只能聯想到戰爭的國家。“人們只是想過一種完全正常的生活,生活仍在繼續。因此我希望人們能夠看到,伊拉克並不只是與戰爭聯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