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丁強888

    蕭衍晚景淒涼。和他自己的很多騷操作分不開

    一、晚年信佛,耗費國家財富

    梁武帝蕭衍活的很長,在位時間也是南朝諸帝裡最長的, 活了86歲,在位48年。前期功績巨大。但人老了以後精力和思想就跟不上了。

    蕭衍晚年特別崇佛,佛教和他高壽確實也有很大關係,晚年禁女色,吃素食。引導了他之後的和尚的生活方式。

    要是這只是他的個人習慣,對國家其實影響不大,但他作為皇帝,四度出家,每一次都要朝廷拿好幾億來贖回他來。這就把國家財富耗空了。而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南朝四百八十寺 ,僧侶眾多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甚大。

    二、接納侯景,釀成大錯

    侯景這個人,少有的在後三國都待過。他原本是高歡手下大將,因不見容與高歡之子高澄而選擇投靠西魏宇文泰,可宇文泰知道侯景的人品始終提防著他。侯景轉身馬上向蕭衍送去橄欖枝,分裂時代就有這個好處: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最終蕭衍也因為留下侯景這一決策,導致身死國滅,南方生靈塗炭。

    公元548年侯景以清君側之名發動叛亂,居然由幾千人在短短的時間內越打越多,在圍觀臺城時號稱十萬人。蕭衍被自己接納的毒舌咬了一口。被侯景活活餓死在臺城(建康皇宮)。

    三、深層次矛盾

    侯景之亂其實反應了蕭衍統治四十多年累積的社會矛盾總爆發,梁朝統治區已經是到處是火藥。要不然一個區區北朝叛將不會越打越多。受不了梁朝重賦的百姓很多跟著侯景叛亂。

    梁武帝雖然對宗室很好,可宗室不領情。建康守將蕭正德一開始就秘密接濟侯景,想渾水摸魚,並趁機過一把皇帝癮。臺城被攻破後侯景的幾個兒子不忙著救駕。先自己打個你死我活爭出個輸贏。

    最終侯景之亂雖然平定。蕭梁王朝也跟著陪葬了。

  • 2 # 我家的貓叫皮蛋

    南梁梁武帝蕭衍早年是一個很英武的人,算是一個有作為的君王,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侯景之亂中活活被餓死,但是仔細瞭解一下樑武帝蕭衍的一生,你只能說活該,罪有應得,只是可憐了戰亂在喪生的無數無辜百姓。

    梁武帝蕭衍

    蕭衍,出身蘭陵蕭氏,門閥世家,據說是為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南齊時,蕭衍累官雍州刺史,其間兩次參與抵禦北魏,頗受齊明帝寵待。後來蕭衍見蕭寶融和東昏侯蕭寶卷一樣怠慢朝政,便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並最終策動受禪儀典,稱帝並建立梁朝。

    蕭衍建立南梁後,早年還能勵精圖治,蕭衍留心政務,對宋、齊以來的種種弊端有所糾正,做了一些改革,南梁的國力有了較大的發展。蕭衍廣泛納諫,聽取意見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良才沒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裡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裡投書。

    蕭衍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講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過好幾次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飢。

    蕭衍很重視對官吏的選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長官一定要清廉,經常親自召見他們,訓導他們遵守為國為民之道,清正廉明。為了推行他的思想,蕭衍還下詔書到全國,如果有小的縣令政績突出,可以升遷到大縣裡做縣令。大縣令有政績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實行起來以後,梁朝的統治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除此之外,蕭衍重視儒家思想,自己親自寫《春秋答問》等書,解答大臣們的疑問,示範了良好的向學風氣。

    但是這都是早年的蕭衍,蕭衍在位長達48年,典型的前明後混,在位中後期的所作所為讓南梁步入了滅亡的邊緣。

    蕭衍亂梁

    眾所周知梁武帝蕭衍是在侯景之亂中死去的,但是侯景當初只帶了八百人投降梁國,之後造反也就幾萬烏合之眾,侯景能夠鬧這樣大的動靜,其實是昏聵蕭衍早已將南梁治理成了搖搖欲墜的敗亡之國。

    蕭衍在位中後期,南梁早已腐朽不堪,瀕臨亡國的邊緣,這是這幫皇族門閥歌舞昇平不自知而已。

    一、蕭衍寬縱皇室到了任其為所欲為的地步。蕭衍給諸王以實權,對他們的橫徵暴斂甚至公開搶掠也不聞不問。到了蕭衍晚年,皇室間的相互殘殺較之宋、齊兩代更為殘酷。梁武帝對皇族的一味縱容使得他們的心膨脹到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步,嗜殺冷血,甚至一個個都有了謀朝篡位之心。

    二、蕭衍優容士族,對門閥世族,蕭衍一改前例,儘可能地恢復他們尊崇的地位。設譜局,改訂士族百家譜;下詔州、郡、縣,置州望、郡宗、鄉豪各一人,專掌搜薦人物,特別是東晉以來湮沒不顯的舊族;增設官職,滿足士族入仕要求。結果門閥世家把持一切,而這幫人有大多數是酒囊飯袋之徒,南梁朝廷被庸人廢人所把持,非門閥世家的優秀人才難有出頭之日。

    三、蕭衍信佛教,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大規模興建佛寺。創立三教同源說,調和釋、儒、道三者矛盾。三次捨身同泰寺,公卿等以成億的錢奉贖。蕭衍不僅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朝政昏暗。

    四、以虛偽的勤儉、仁慈掩蓋其殘暴腐朽的統治。南梁的徭役較以往更為繁重,甚至役及女丁。賦稅由過去的計資改為計丁。規定每年丁男之調,布、絹各二丈,絲三兩,綿八兩;祿絹八尺,祿綿三兩二分;租米五石,祿米二石。丁女減半。此外每畝田還要收稅米二升。他責令地方官“上獻”,因而莫不競相聚斂。梁世用法,對皇室、士族分外寬容,對勞苦大眾極其嚴酷。民眾犯法連坐,老幼不免;一人逃亡,舉家罰作苦役。人民紛紛逃亡或奮起反抗。

    蕭衍之死

    實質上,侯景之亂前的南梁早就處在崩潰東東邊緣,各種規模的農民起義接連不斷。侯景之亂前夕,南梁國內已經達到了“人人厭苦,家家思亂”的嚴重地步。

    公元548年,被蕭衍收留的東魏叛將侯景,以誅殺朝中弄權的朱異為藉口,發動叛亂。叛軍長驅直入,最後兵臨建康、圍困臺城,蕭衍號召各地軍馬馳援,但由於各路援軍心志各異,在攻打叛軍幾次不利後就按兵不動,坐觀成敗,侯景最終攻入建康將蕭衍囚禁於臺城宮中,引領了南朝一個時代的梁武帝蕭衍,在宮中因無食物而死。

    蕭衍咎由自取,只是苦了南梁百姓,侯景之亂江南地區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死亡人口過半,百姓真苦。

  • 3 # 小史寫小史

    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梁武帝蕭衍對皇族和官員太寬縱,對百姓太嚴厲。朱元璋評價“元以寬縱失天下”。對梁也適用。

    舉兩個例子。梁武帝的弟弟臨川王蕭宏,放高利貸搜刮民財,僅用來收藏寶物的大倉庫就近100間,導致大量百姓失業破產。梁武帝發現後只說了句:小日子過的不錯。就放過蕭宏了。

    另一個是他的兒子蕭正德,養了一群土匪專門攔路搶劫,殺人放火。蕭衍充耳不聞,後來蕭正德反梁逃入北魏,在北魏的待遇不好,又回到了梁,梁武帝居然沒有責罰,反而恢復了他的爵位。另外說一下,蕭正德是侯景之亂中,侯景的合夥人,也是餓死梁武帝的兇手之一。

    第二,過度宣傳佛教。大量修建寺廟,勞民傷財。這點其實沒什麼,搞建設,可以拉動內需。主要,佛教這個東西吧,在盛世,和平大一統的朝代,大力宣傳,還可以愚民,降低人的慾望和反抗,消磨血性,牧民如羊,有利於統治和剝削。但是南北朝是亂世,需要激發人的血性,群狼林立的亂世,突然出現一頭羊,不滅都沒天理。不求當下,只求來世,侯景之亂,能大量裹挾百姓,佛教盛行可以背一部分的鍋。

    第三,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梁武帝是個君子,至少對待手下官員的時候是個君子。對降臣侯景也是如此,要啥給啥,十分的寬縱,想用誠心感動侯景,以至於侯景的實力迅速膨脹。而侯景卻是一個小人,人稱坡腳狼王,在北魏六鎮爾虞我詐的環境中生活的時間太長,對任何人都充滿了戒心。梁武帝無條件的對他好,使他不安,好像覺得梁武帝對他有所圖。加上實力膨脹,發動了叛亂。

    最後一點,前期牛的人,如果活的時間長了,就會變得固執,認為他一切都是對的,不在接受別人的不同意見,梁武帝如此,後來的唐明皇李隆基也是如此。

  • 4 # 阿康同學

    梁武帝蕭衍做了48年皇帝 , 最後在侯景叛亂中被軟禁,餓死在臺城,落了個國破身亡的可悲下場。是因為當時的官吏貪殘而且奢靡腐朽;實行的法律對權貴太鬆,對百姓而太過嚴厲;梁武帝晚年信仰佛教,不管國家政務和接納侯景,養虎為患等這四個因素有關。

    第一, 官吏貪殘且奢靡腐朽,更重要的是民心喪失

    史料記載稱,“衍所部刺史郡守初至官者,皆責其上禮獻物,多者便雲稱職,所貢微少,言其弱惰”。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封建君主專制時代,皇帝可謂富有四海,但蕭衍仍公開向臣僚索取貢獻,這足以看出來他的昏庸貪婪之態。那麼,既然皇帝都這樣做,可想而知,在他帶頭索賄的影響下,梁朝自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幾乎無不以貪汙掠奪為務。蕭衍統治中後期以朱異和何敬容主政,二人操掌相權,告以權謀私,大肆貪汙納賄。梁朝官吏不僅貪汙掠奪成風,而且生活腐化,奢靡成俗,肆意揮霍民脂民膏。魚弘曾日:“丈夫生世,如輕塵棲弱草,白駒之過隙。 人生歡樂富貴幾何時”!寥寥數語,頗具代表性地道出了梁朝士族官僚腐朽的人生觀。無疑,梁朝官吏驕奢的生活完全是建立在對廣大民眾殘酷壓迫和苟重剝削基礎上的。所以,因為梁朝的腐朽,民心早已喪失,這也是後來侯景能攻下建康又攻陷臺城,梁武帝蕭衍晚年淒涼的原因之一。

    第二,法律對權貴太鬆,對百姓太過嚴厲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治國不可無法,有法不可不依。這是大家眾所周知的道理,而梁武帝偏偏就是這樣的人,有法不依。他對民眾實行嚴刑峻法,百姓犯法要連坐,雖老幼不能免。一人逃亡,全家人都要被囚禁罰作苦役。可是,對於權貴卻十分寬容。比如,宰相何敬容為其妻弟費慧明死罪走後門說情,御史中承張給按法“奏敬容協私罔上,合棄市” ,但蕭衍只將他免職了事。

    第三,晚年信仰佛教,不管政務

    蕭衍晚年信仰佛教,他是佛教的狂熱倡導者。公元504年,他下詔說:“道有九十六種,唯佛一道為正道,其餘九十五種為外道”,從而事實上宣佈了佛教為國教。不僅如此,他熱衷於累建 寺院、寺塔和佛像,據《南史》記載,他曾設大法會16次,其中529年九月在同泰寺所設四部無遮大會,僧俗與會竟達5萬餘人。還有,他曾經4次捨身同泰寺為奴,每次都讓群臣以億萬錢贖他回宮,前後用錢達4億之巨,使從百姓那裡搜刮而來的大量錢財就輕易地落入了僧倡的口袋。他還賜予寺院大量土地財產和種種特權,如在鐘山建造大愛敬寺,一次就賜給寺院良田80餘頃。蕭衍的種種行為,不僅使越來越多百姓破產流亡,更使得階級矛盾越來越嚴重

    第四,接納侯景,養虎為患

    在蕭衍正做著統一中原的美夢的時候,侯景前來歸降,於是蕭衍認為這是統一北方的天賜良機而予以接納,並且封侯景為大將軍、河南王,讓他管理黃河南北的軍政事務。然而,歷史卻同蕭衍開了一個玩笑。548年,降梁不久的侯景,在壽陽舉兵叛梁,迅速渡過長江、攻入建康,次年又陷臺城,86歲的梁武帝被軟禁,不久活活被餓死,落個國破身亡的結局。

    總結

    南梁梁武帝蕭衍晚年如此淒涼,是因為梁朝的腐朽,而這又是他倡行和放縱各級官吏搞腐朽的結果,所以這也是他晚年淒涼的重要原因。

  • 5 # 方山中人

    南朝宋齊梁陳,自420年,劉宋取代東晉,到589年,隋文帝滅南陳,一百七十餘年間,南梁蕭衍在位四十七年,時間最長,比立國23年的南齊還要長一倍。這位皇帝,才華橫溢,為“竟陵八友”之一,千賦百詩,名篇不少,可是其晚年竟然餓死宮中,究竟為何?

    前期算得上文成武功,唯獨老了之後開始作死,尤其是信了佛教,前後四次出家當和尚,老哥,您可是位皇帝啊。他在位期間,政治算得上清明,為人和善,對百姓也很好,對自己的後輩,也是愛護有加,能幫就幫,像北方的元灝來哭一場,就命陳慶之北上助其復國,實在一個慈祥可愛的老人。

    可是慈祥有時候也不是好事,尤其是這種皇族。547年,北齊神武帝高歡舊病復發,因而去世,其手下大將侯景與其子高澄不和,遂於是年正月投西魏,宇文泰不容,轉投南梁。

    梁武帝很是高興,封其為河南王、大將軍。然而這竟然是南梁的禍事。

    侯景此人,胡人出身,奸詐無比,但又極富謀略,先是領了豫州牧,廢租稅,把民心收上來,接著勾連梁武帝養子,並跟梁武帝要軍糧等作戰用具,慈祥的老人壓根沒想到這人會造反,笑呵呵的給了他,把諸多朝臣的奏摺扔到一邊,而這些奏摺無一例外,寫的都是侯景造反。

    不久,侯景以八千人攪動南朝,四十年不見刀兵的南梁,無一人能夠抵擋。(陳慶之早已去世)

    自橫江過,佔據採石,取故孰,進慈湖,南朝危矣!

    當時尚有羊侃,於臺城稍稍抵抗,十二月,羊侃去世,侯景破臺城,可憐梁武帝餓死宮中。

    說白了,梁武帝身死國滅,就是自己作的。

    最明顯的就是他有個老婆是東昏侯蕭寶卷的妃子,他接手後七個月,生子蕭綜,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蕭寶卷的種,但人蕭衍就是當成自己親兒子,待遇可好,甚至於後來蕭綜叛國,他還整天唸叨著,經常派人去見他,希望他重新回到自己身邊。

    這麼仁慈的老人,不應該做皇帝呢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單說蕭衍,大家可能不是很有印象。但上學時肯定都學過杜甫的一首詩:“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建造者就是南北朝時期南梁梁武帝蕭衍。

    南北朝是三國之後中原大地上又一次大混亂期,你方唱罷我上場,各領風騷幾十年。在眾多皇帝中,蕭衍是比較有作為的,在位時間也長,足有48年,在南朝諸帝中名位第一。

    (電視劇中威嚴的蕭衍)

    他創造了一項記錄:是史上出家次數最多的皇帝,被稱為“皇帝菩薩”。

    蕭衍本是南齊雍州刺史,因抵禦北魏有功而被齊明帝寵信,齊明帝去世之後,曾經在中國古代發生過無數次的一幕自然而然的發生了,繼任者無德無能,“禪位”於蕭衍,南齊滅,南梁立。

    年青的時候,蕭衍絕對是個英才,具有極高的文學天賦,勤於政務任用賢臣,還對百姓有仁愛之心,南梁的經濟生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蕭衍是個有信仰的人,篤信佛教。本來這不算什麼事兒,但任何事情都不能過火,要過了,那可就要出問題了。蕭衍晚年成了個狂熱的佛教信徒,彷彿研究佛學才是他的主業,當皇帝只是兼職。

    在他的引領下,梁朝敬佛成風,山山有寺廟,處處聞梵音。

    (想當高僧的蕭衍)

    蕭衍覺得這樣還不夠,親自出家,還不是一次兩次。

    527年,蕭衍第一次出家,在眾臣的懇求之下三日後還俗,大赦天下,還改了年號;

    529年,蕭衍第二次出家,客串高僧講解《大般涅槃經》,眾臣無法,籌款一億贖回了皇帝;

    546年,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大臣們有經驗了,籌款兩億贖回皇帝;

    547年,蕭衍第四次出家,大臣們大概麻木了,對皇帝的這種行為也很惱火,表示沒那麼多錢,只有一億,愛回不回,蕭衍回了。

    (一心向佛的蕭衍)

    只能說南梁大臣們很純良,要是有曹操、王莽這樣的人,早篡位了。

    那麼大臣們捐出去的錢用於哪裡呢?修建寺廟,維護廟中正常執行。杜甫詩中的“四百八十寺”只是一個形容,其實比這個數還要多。

    蕭衍是真的很虔誠,研究佛學很下苦功。他在《大般涅槃經》中找到理論根據,下令出家人必須吃素,而在此之前,中原漢地的佛教徒是可以吃葷的。此後茹素才成了規定。

    (琢磨著再次出家的蕭衍)

    既然大臣們純良,蕭衍為什麼還晚景淒涼呢?因為他引狼入室。

    這個人的名字叫侯景,本是東魏將領,性格反覆無常。

    高歡(東魏將領,北齊奠基者)死後,他兒子高澄想奪侯景的兵權,侯景就跑了。先投西魏,可西魏對他有防備之心,他很不爽,又聯絡了蕭衍。

    但侯景覺得南梁挺好的,不想回東魏,估計他怕去了也爭不過高家。於是發動政變,打到了蕭衍所居的臺城,帶著五百甲士去找蕭衍,想幹什麼就不用說了,肯定是弒君。

    然後發生了非常神奇的一幕。

    (侯景之亂)

    蕭衍修習佛法多年,有一種特別的氣質,如同自帶佛光,看到叛軍也沒慌張,鎮定自若地問:“你是哪裡的人?你的妻子,兒女還在北方嗎?”

    侯景竟然被震住了,不知道為什麼怕得說不出話。旁邊的甲士代答:“將軍的妻兒都被高家殺了,只有他一人歸順陛下。”

    蕭衍一派高僧風範:“你過江時有多少人馬?”

    侯景恭恭敬敬地道:“一千。”

    蕭衍又問:“攻城時呢?”

    侯景冷汗都出來:“十萬。”

    蕭衍接著問:“現在呢?”

    侯景怕得腿都在打顫:“率土之內,莫非己有。”意思是國家之內全是我的兵馬。

    蕭衍嗯了一聲,姿態極高地說:“我知道你有忠心,好好管束你的部下,不要騷擾百姓。去吧!”

    (窮途末路的蕭衍)

    ……侯景就這麼老老實實的走了,沒傷蕭衍分毫。

    事後有人問侯景為什麼怕成那個樣子,他自己也解釋不了,只說當時覺得蕭衍如同神佛附體、真龍天子,所以他不敢冒犯。

    不過,蕭衍還是就此失去了對朝廷的控制權,成為了傀儡皇帝。

    侯景不敢見他,但敢派別人囚禁他。

    549年6月12日,蕭衍躺在臺城皇宮淨居殿,嘴裡發苦,索要蜂蜜不得,發出了兩聲“嗬!嗬!”,飢渴而死,時年86歲。

    總之,蕭衍之死,是因他識人不清,引狼入室。

  • 7 # 葭明通半瓶歷史

    自作孽,不可活。——《尚書·太甲》

    上古的人離神最近,也許他們看見過“天神”是什麼樣的存在!見識過“天神”法力到底多麼廣大無邊,所以他們告誡後人,並書之於書說: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太甲》

    梁武帝蕭衍肯定讀到了這句話,一直不敢作孽,前半輩子勵精圖治,戰戰兢兢的牧民治國四十八年之久,很是難為他了。

    皇帝這個工作從來也不是好工作,因為管理的是叵測人心,應付的是天下所有人,一個幫手也沒有,一個朋友也沒有,孤家寡人是也!

    南北朝時代也不是一個適宜做皇帝的時代,忒亂了,那些做臣子的還沒有學習“三綱五常”,動不動就造反換皇帝,甚至殺掉皇帝自己做。

    蕭衍他本人的皇位就是搶來的,所以一開始為了守住皇位他很認真的工作,也許時間太長他懈怠了,也許他認為他做的已經夠好了,防守的夠嚴密了,——用不著怕別人來搶他的皇帝之位了。

    蕭衍這個人呢,文史藝術水平也很高。上面說過了,皇帝工作是一個孤家寡人的孤寂工作,沒有知心朋友,周圍全是陷阱。

    免不了就苦悶。

    一般的粗人皇帝或者俗人皇帝,精神苦悶會去找樂子,玩女人,玩男人,玩藝術,玩木工不論去玩什麼找樂子吧,總是有一個寄託。

    蕭衍這個人文史俱佳——他以研究哲學當樂子,而,南北朝之時,佛教剛進入中國不久,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正有生命力的時候。

    蕭衍遇到了佛教。

    所有的宗教從本質意義上說,都和邪教類通,多走一步,就是邪教——葭明通

    蕭衍肯定不同意上面那句話,當然了,佛教肯定不是邪教。

    但是,蕭衍“迷信”佛教了,他多走了好幾步。

    讀者君子您一定聽說過或者看見過迷信宗教的人是怎樣不可理喻的人。

    對,後期的蕭衍就是一個不可理喻的皇帝,他把國家財富全部拿去修廟了,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他的傑作。

    在他的治下,你只要把腦袋剃了去做一個和尚,就可以不事生產,不勞而獲了。可以役使士兵,呼喝政府官員了。

    侯景打來,無人替他出力,那些和尚們也幫不了戰陣之事呀!後來就被活捉控制了起來,飲食不能自給,三餐不繼,堂堂皇帝之尊要一口蜂蜜水而不得,飢渴餓而死。

    不過,他這種“得道高僧”,臨死之際有沒有痛苦,就不知道了。

    反正,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佛經有云:

    難捨能捨,大者頭目肢體,其次國城妻子,此所謂難捨也。

    蕭衍倒是都“舍”了。

    不作評價!

  • 8 # 五酒煮史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陷臺城。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自知大勢已去,才有了以上自嘲之語。他既是撥亂反正的開國之君,也是一手導致子孫失國的無道昏君,如此矛盾的人生,連《南史》作者李延壽都感慨其絕無僅有。

    作為開國之君的蕭衍為什麼在晚年成了昏君,不但使自身淒涼慘死,甚而還遺禍子孫呢?通常,我們評價一個君主,往往由蓋棺定論反推得失,但這種方法對於一手開國又一手失國的蕭衍,未免失之單薄。

    所以,我認為,由蕭衍晚年的施政動機來分析其所作所為,則更能客觀的表述他何以一步步走向“自我失之”的慘淡結局。

    蕭衍在晚年當然希望國富而兵強,統治安定,奈何年事已高,力不從心

    出身蘭陵蕭氏的蕭衍在39歲那年代齊稱帝,建立梁朝,經過一系列的施政舉措,南朝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遠遠勝過陷於內亂之中的北魏。江南的繁榮營造了一種天下大治的假象,讓執政多年的蕭衍更加自信之餘,也產生了志得意滿的情緒。

    而且,隨著蕭衍年事漸高,體力日衰,這種自信和自滿就成了戀權而難專權的尷尬局面。不得已之下,他能做的就是依賴宗室,維繫自身的權威和地位。

    這麼做,在太平年景自然可以透過權力平衡,收到一定效果。但這種平衡如果遭到不可控的外力衝擊,將變得不堪一擊,甚至會生髮出反噬的惡果。

    依賴宗室,鎮守各地,穩定天下

    有鑑於此前宋、齊的短命多出自於皇族內部自相殘殺,蕭衍在立國以後便一掃前代打壓宗室的傳統,努力刻意在表面上維護皇族內部的團結與和諧。所以,他對皇族子弟往往過於寬和與仁厚,甚至到了縱容的地步。

    如臨川王蕭宏,一直對蕭衍心懷怨憤,曾意圖在他臨幸光宅寺途中進行刺殺,失敗以後又與永興公主私通,合謀將其毒殺……這些罪行蕭衍全都知道,被弟弟和女兒如此陰謀暗算,放在旁人身上,恐怕早就痛下殺手了,可他卻一次又一次的予以寬宥、縱容。

    究其原因在於,蕭衍十分清楚皇族內部穩定,對於天下穩固的重要性。而自劉宋起皇族內部形成了一種血腥廝殺的畸形慣性,他對宗室選擇寬縱和隱忍,在初衷上是為了打破這種政治傳統、維護統治安定,進而做出一定程度的犧牲,但就影響而言,恐怕又事與願違了。

    不論如何,蕭衍的努力至少在“侯景之亂”以前是卓有成效的,看起來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也正是基於這種基礎,當他在年老體衰,對權力細節愈發無法一手掌握時,便更加依賴宗室,令諸子鎮守地方,以備不測。

    如以廬陵王蕭續為雍州刺史,邵陵王蕭綸為江州刺史,以中郎將權攝南徐州事等安排,包括湘州、益州、郢州、荊州等各大要地,都有蕭衍的子孫鎮守。部署嚴密,又相互制衡,在鞏固蕭氏統治的同時,又能防止一家獨大,對朝廷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這看起來是個萬無一失的舉措,有一大批子孫鎮守地方,年事已高的蕭衍也不必費盡心力抓權、固權,似乎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可惜,這個世界還有一種情況叫做“意外”,太清元年,意外出現了。

    招降侯景,意圖削弱北國

    北朝大將侯景先後被高澄和宇文泰猜忌,無處容身的他又向南梁表示,願意歸順。這就給南梁君臣出了道難題,甚至還在朝廷上引發過一場不小的爭論。

    大臣們忌憚於侯景“狡猾多計,反覆難知”,認為“納侯景非宜”,而拒絕接納這個二易其主的北朝叛將。不過,侯景的南附也帶來了中原十三州的土地,這對梁武帝蕭衍是個巨大的誘惑。如果能夠將這十三州土地吃下,不但削弱了北朝實力,更使梁朝土地人口得以擴充,也是一箭雙鵰的好事。

    在風險和誘惑面前,梁朝君臣有些選擇兩難。

    誠然,蕭衍也意識到接納侯景的風險,覺得如果接納侯景所獻十三州土地,萬一引發不測,將後悔莫及。但幾經猶豫之下,他還是力排眾議,接納了侯景和他的土地,並以高官厚祿予以籠絡,封其河南王、並使之持節督河南河北諸軍事、大行臺以及南豫州刺史。

    由以上安排可以看出,侯景歸附以後是以藩王形式存在於南梁“統治”之內的,在原有的十三州土地上,南梁朝廷的影響力微乎其微,他可以任意改動法律,招兵買馬。不論是否以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去看,蕭衍接納侯景,無疑是接下了一顆燙手的火炭。

    否則,以宇文泰之精明,又何以將中原十三州拱手相讓呢?

    除此以外,蕭衍雖然接納了侯景,但還是對這個數易其主的北朝胡人存了輕蔑之心,以至拒絕了侯景求娶王謝家女子的請求。

    南朝門閥士族固然注重門第,但蕭衍既然已經接納了中原十三州的土地,何妨擺脫門第偏見,對寒門出身的侯景再進一步籠絡,從王謝家擇好女子嫁過去?

    蕭衍的高姿態雖然不會逼反了侯景,但仍會使不滿逐漸累積,直到某日一齊爆發。

    於是南梁與東魏的議和成了導火索,蕭衍在這個過程中並沒能很好的安撫侯景。也許在沒有見諸史料的和談中,他當真打算將其出賣也未可知。畢竟這個尾大不掉的燙手火炭已經很讓人難受了。

    侯景內心中積累的疑忌和不滿在此一股腦爆發,終於發兵攻打健康。

    從重用諸子鎮守地方到侯景起兵,是蕭衍掌控權力一再衰弱的外在表現,這個過程是八十六歲老人無法逆轉的。所以,侯景叛亂只是失控的開始。

    侯景起兵之初,蕭氏諸王在長江上游擁有強大的實力,完全有能力抵擋叛軍,但這些人中大多數卻出於各自的私心選擇了觀望,坐看叛軍攻入健康,坐看侯景餓死蕭衍。

    前有蕭正德里應外合,後有梁元帝蕭繹“坐觀國變, 以為身幸”。尤其蕭繹,不但自己不救君父,還阻止兄弟赴援,見邵陵王蕭綸積極組織勤王,唯恐他成事,便命王僧辯率軍討伐。

    蕭衍維繫皇族內部的和諧與團結並沒有錯,錯在年老體衰,無力操控權力。這是帝制時期作為皇帝的悲哀,一旦年老,最親近的人反而是最大的敵人。

    希望安度晚年的同時,蕭衍選擇了向佛治國

    年老體衰,心態萎靡 ,荒唐誤國

    蕭衍從出仕到奪取天下,一路順風順水,短短數年間,就由七品小官成了面南背北的九五至尊。這讓他的自信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認為普天之下已經盡在掌握。實際上,這種自信也是所有開國君主具備的共同特點。

    在蕭衍執政早期,這種自信往往帶來的都是正面效果,比如他任人唯賢、崇尚儒學、勵精圖治。不論做什麼,他都能遊刃有餘的駕馭權力,操控群臣。而到了古稀之年以後,這種自信被身體一日甚過一日的衰老漸漸侵蝕、摧垮,他開始變得任人唯親、一心向佛、懶政怠政……

    我們在關注帝王的這種變化時,往往忽略了他的年齡,如後來的唐玄宗,年輕時勵精圖治,將唐朝推向鼎盛,但在年老體衰時,看起來也如蕭衍一般昏招迭出,終至釀成“安史之亂”毀掉大好局面。

    要知道侯景發動兵變時,蕭衍已經八十六歲,還能指望一個超過八十歲的老人還能拿出多少精力,在複雜的政治環境裡進行博弈?

    我們無從得知他的心態如何變化,但以史料推測、常理度之,如對死亡的恐懼,體力不濟的無奈,往往都會嚴重影響到古代帝王的情緒,甚至產生怪異的行為。

    如大通元年,蕭衍在六十四歲時第一次孤身入寺為僧,既不對群臣交代國事,也不明確將帝位傳於子嗣。而這次荒唐所為僅僅是開始,此後他又在大通三年和太清元年再度故技重施,入寺為僧。

    行事如此兒戲、荒唐,已經超出了我們對開國皇帝的認知,他的懶政、怠政、任用奸佞也是在這一階段開始出現。

    如果這些荒唐的變化出現在一個普通老人身上,或許只是一個人的悲劇,但如果這個老人同時還是一位皇帝,可能就是整個國家的悲劇。

    以“正法”亂政

    梁武帝蕭衍從推崇儒學到一心向佛的轉變,起自何年何月,史料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他在即位初期推崇儒學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如其自述中不止一次透露出自己對儒學的推崇和認可,以及設館教學這些推廣儒學的舉措,都可作為佐證。

    除此以外,蕭衍還在儒學仁政的理論指導下,積極施行富民養民政策,興修水利,獎勵耕織,使得南朝倉儲殷實,而百姓樂業。但是這種繁華景象很快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另類景象所取代。

    在這種虛幻景象下的現實情況是,在朝廷的扶持下,寺廟資產迅速膨脹,僧尼地位提高以後,大量人口也隨之湧入佛寺。但佛寺資產無須繳納稅賦,這就導致了國庫壓力激增,只能增加稅賦,以供應軍政開支。這些負擔,最終都要落在那些普通百姓身上。

    南梁朝廷大力倡導佛教,社會風氣也隨之產生變化,漸漸形成了

    “家家齋戒,人人懺禮,不務農桑,空談彼岸。”

    的萎靡風氣。久而久之,國勢也開始走下坡路。

    “兵挫於行間,吏空於官府,粟罄於惰遊,貨殫於泥木。”

    蕭衍身處宮闕廟堂之中,只憑喜好心向“正法”,對民間的這種變化毫無察覺,甚至還啟用僧人為官,圍繞在他身邊的多是朱異這種奸佞之徒,致使朝政敗壞,積重難返。

    侯景之所以能夠順利攻陷健康,除了蕭正德的吃裡爬外,蕭衍諸子見死不救,更主要的原因在於蕭衍本人自毀根基,如果朝中尚有棟樑將相坐鎮,局面也不至於敗壞如斯。

    後世評價梁武帝蕭衍“專聽生奸,獨任成亂”,在他年老體衰以後,這個問題幾乎被無限放大。從孤身入寺出家,到以“正法”亂政,恐怕他到死都沒能想清楚,自己何以到了“自我失之”的地步。

    誠然,蕭衍在晚年確曾試圖鞏固梁朝國勢有所作為,無論以宗室鎮守地方,還是招降侯景,意圖削弱北朝,都是他做出過的努力。但身為一個八旬老人,他根本無力主導如此繁雜鉅細的國事,稍有差池就會墮入萬劫不復之地。

    所以,蕭衍最好的選擇,就是在滿八十歲時禪位太子蕭綱,然後安享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花剛要開花換盆應該施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