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洛之家

    明朝主要皇陵有十三陵 明孝陵,明東陵,明顯陵等,的確沒被盜過。主要原因是清朝政府和民國政府及新中國政府的保護啊

  • 2 # 簫聲斷何處莫憑欄78834503

    萬曆皇帝的墓被"千古忠誠;郭沫若給起了,裡面東西應為方年的技術無法保護,糟蹋了很多,周總理下令以後文武之保護性挖掘。

  • 3 # 純鈞LHGR

    明朝的皇陵並非沒被盜過,像“思陵”,就是朱由檢的墓,就被盜過。但總體來說,明朝的皇陵確實被盜得比較少,這有一些政治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內。

    清代伊始,統治者為了彰顯自己對於明朝並非侵略,而是“替代接管”,採取了比較強的保護措施。清朝明令保護前明皇陵,並把明朝皇族後代封邑在明皇陵附近,讓他們自己看著,又重兵把守,這些政策都是為籠絡漢族人心,但同時也保護了皇陵。

    當然,不是說乾隆曾拆過思陵隆恩殿的金絲楠木嗎?那不叫“盜”,那叫“明搶”。而且只是地面建築,地宮部分始終都沒動過。有這樣的官方保護,明皇陵就顯得安全多了。

    再者,明皇陵和十三陵處於南京、北京郊區,雖說是郊區,但也並不是荒涼到數里之內都沒有人煙的樣子。而明皇陵修築得也比較牢固,想盜墓,無法做到特別隱蔽,而聲勢一大就很容易被發現,盜墓賊由此顧忌,不敢動手。

    拿明十三陵來說,其地宮構造複雜,僅僅是找入口就比較麻煩。當初,文物部門曾想挖開朱棣的長陵的,但找不到地宮入口,只得放棄。盜墓賊想要盜墓,找入口,就得經常出動,增加了被發現的風險。

    況且,相比之下,清朝陵墓的深度都只有幾米,而明朝皇陵,例如十三陵,其深度超過20米,這樣的盜墓難度,也使很多盜墓賊退卻。軍閥混戰時期,盜墓的軍閥們一心想要迅速得到財物,而不想再因盜墓舉動增加開支,因此,也都選擇盜挖比較容易探知和挖掘的陵墓。清朝皇陵都在深山之中,人煙稀少,軍閥們只要對山區進行封鎖,隨便找一個理由,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偷偷對皇陵進行挖掘,位置偏遠不易被人發現。

    另外,實際上,明朝皇陵的施工時間比較長,算是比較完備的,基本上已經設想好了對付盜墓賊的各種手段。而清朝皇陵相較之下,施工比較倉促,其各代後人對於先皇的陵墓,也不如明朝皇族那麼用心。不是說清朝皇陵做不到,而是他們的心思沒放在這上面。

    舉個例子。清朝末年庚子事變,有一個叫廷雍的官員,以支援義和團的嫌疑被八國聯軍斬首,犧牲在保定。廷雍無頭的軀幹運回北京後,打造了一顆銀頭,合軀葬於清河鎮。廷雍的墓至今沒被盜,甚至無法找到。因為,據說當初建廷雍墓時,施工深挖數十米,建好之後又利用人工強行將河水改道,令廷雍墓深埋河底之下。祭掃時,只在保定城隍廟內祭祀。

    清朝的皇陵要是都像廷雍墓一樣,那就不可能被盜了。可是,舊皇帝駕崩,新皇帝登基,只顧著自己了,對於已經死去的先皇,意思意思就算了,實際上做得並不太用心,這才給後來的盜墓賊留下了可鑽的空子。

  • 4 # 老豬的碎碎念

    【大明朝正兒八經的皇陵確實一座都沒有被盜過,但除了官方發掘的那一座】

    先給大家普及一下整個大明朝都有那些皇陵,(只說在任皇帝的,那些追封的暫時不作數),大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滅亡,共傳16帝,享國267年。這16位皇帝分別葬於南京和北京,分別是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因為燒死(或者跑路)沒有營建陵寢,在北京的明成祖朱棣,以及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由於老哥朱祁鎮被俘後重新坐上了皇位,他被降級,不按照皇帝之禮下葬),朱見深,朱佑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這個老哥更慘一些,還沒來得及營建皇陵,農民軍李自成就攻入了北京城,他以自殺而結束,事後被安排進了曾經的妃子的地宮,極為寒酸,所以不算做皇陵)。

    建國後,由吳晗,郭沫若等領頭,申請挖掘了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正是由於這座帝陵的發掘,才解開了為什麼大明朝的皇陵沒有被那些盜墓賊盜掘,筆者也親自探訪過萬曆定陵的地宮,到了現場才發現沒有被盜掘的原因就一個字!深!很深!非常深!

    咱們拿幾乎被盜光了清代皇帝陵作對比,清代皇陵幾乎是十室九空,幾乎全部被盜,他被盜的主要原因也是一個字!淺!很淺!非常淺!只要你到方城內啞巴院的影壁下挖不到2米,就可以挖到地宮金剛牆和地宮大門了,塞個炸藥分分鐘就可以開啟盜寶了,而明代的皇陵地宮深度竟然達到了27米深!!!乖乖,足足有九層樓房深,而且它的地宮大門不固定,也就說,你先找到這個地宮門,就要挖個九層樓深的大坑,這土方是驚人的,而且方位不對的話就白挖,試問誰能搞這麼大的工程量???當年定陵發掘考古隊足足挖了幾個月都沒有頭緒,最後是走了狗屎運挖到一塊指路石,這才找到地宮大門的方位,否則,當時挖掘地宮的行為就直接破產了。所以正是因為這樣,大明皇陵的地宮才沒有被盜掘,一直儲存到現在都完好如初。

  • 5 # 嘚嘚說史

    明朝的皇陵確實好。可能有一下幾個原因明朝皇陵面積廣,地宮非常深墓道蜿蜒曲折。(這一點是相對清陵來說的)就是明朝亡後無政府時間很短。清政府為了鞏固統治籠絡人心對明陵加以保護。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對歷史文物的保護越來越重視明皇陵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嘚嘚領大家看看明皇陵的大,地宮深墓道曲折是怎麼樣一個大,一個深,一個曲折。

    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定陵進行考古發掘時,寶城部分因某些原因出現塌陷,在墓道入口已經知情的情況下,考古隊用了大概一年多的時間才找到地宮入口,這個體現了明陵的面積大同時也說明了明陵墓道的曲折。

    說一下深,明陵地宮距地面深度有27米,足足有九、十層樓高,那清陵做對比的話,清陵地宮距地面深度只有十來米深,可見明陵有多深了吧

    無政府時間很短

    後金是1616年建立,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清,1644年清進入北京標誌清朝統一全國,這28年裡清(後金)和明朝發生無數戰爭。

    無政府時間短和明陵又有什麼關係呢!沒有給民間盜墓者機會,為什麼這樣說接下來看看,清政府是怎麼做的。

    清政府為了籠絡人心對明陵加以保護

    雖然皇太極對定陵和德陵地面物進行了破壞,但是也在乾隆時期進行了修繕,這個只能算官方破壞,這體現了清政府對明陵的保護重視,這樣就可以說明無政府時間短為什麼也算是對明陵的一種保護了

    新中國成立後對文物的保護就不用多說了。

  • 6 # 中國俠cyc

    題主問的明朝皇帝陵有沒有被盜?若一座未被盜,這不確切,至少小編知道明朝思帝陵就被盜墓者光顧過,若從明朝陵中像模像樣的且正兒八經頗有規模的大陵上看則確未被盜墓者盜過,如南京的明皇陵朱元璋墓和北京十三陵大多數墓均未被盜過,這是確切的!只是萬曆帝陵後由國家進行有組織的開發,定陵被開啟過,也遭到了一些影響,也是由於當時技術條件和物質環境設施還未達到一定保護效果而停止了對其他皇陵的文物開發研究。

    從整體上看確實明朝的大部分皇陵都儲存的好好的,除了定陵出於考古的需要被國家特批發掘外,明皇陵簡直就是幸運兒了。那麼要知道明朝的皇陵有多少座?首先大家就要知道明朝有多少個皇帝?最後一個皇帝有沒有入皇帝陵?翻開明朝歷史查閱有關資料,我們知道明朝皇陵除明孝陵以及朱允炆帝陵留在南京,其他大部分陵都在北京十三陵:明朝的建立時間是1368年至1644年,共計27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一共有16位皇帝。朱元璋創立明朝的時候,國號為大明。明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同時農民的反封建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明朝具體皇帝順序及歷史年代日期排列如下:明朝皇帝有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明惠宗朱允炆(1398-1402)、明成祖朱棣(1402-1424)、明仁宗朱高熾(1424-1425)、明宣宗朱瞻基(1425-1435)、明英宗朱祁鎮(1435-1449)、明代宗朱祁鈺(1449-1457)、明英宗朱祁鎮(1457年-1464年)、明憲宗朱見深(1464-1487)、明孝宗朱佑樘(1487-1505)、明武宗朱厚照(1505-1521)、明世宗朱厚熜(1521-1566)、明穆宗朱載垕(1566-1572)、明神宗朱翊鈞(1572—1620)、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明熹宗朱由校(1620-1627)、明思宗朱由檢(1627-1644)。

    這些皇帝大都有自已的陵墓,主要集中在北京十三陵墓群。

    下面大家先來盤點一下明代皇陵有哪些?它們是由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的皇陵群組成。到目前為止,這些明代的皇陵除了崇禎的陵由於沒時間建造而放入貴妃墓而被盜擾外,還有就是官方主動挖掘的萬曆皇帝的定陵,當時定陵也有盜墓去光顧過,動過心思,外圍有挖過痕跡,只是墓口子太多無法入內想盜而又未盜成。解放後,專家考古發現有此跡象因此上報後進行了開發研究,至於其他的墓群確實都處於原裝未開封的狀態,也是由於明朝陵園墓群十分講究結構,不是一般的盜墓賊能夠動的了的,工程量浩大不說,且墓道深遂,因此很難開挖,即使現在的工程隊認真施工也要好長時間,可想明朝對皇陵的重視和講究。

    凡是進過定陵裡面參觀的人都知,陵墓道有好幾道石門轉來轉去,錯蹤複雜像迷宮一樣,進去陰森森很可怕,究竟哪是主墓哪是次道?無法弄清,即使一般盜墓人很難分辯也就無從盜墓取寶了。因此,歷朝歷代即使孫殿英僅盜過老佛爺墓也未敢盜明朝墓,比如十三陵墓群明擺在哪兒,誰也未去盜過,即使八國聯軍和日本鬼子也沒動過。

    我們再來看看明朝皇陵一共有兩處,上面也簡要說了,一處是在北京的明十三陵,另外一處是位於南京附近的明皇陵,而無論是哪一個皇陵都在人居多的地方,在這個地方盜墓,怎麼可能不讓人知道?盜墓賊是要動腦子想一下的。在中國古代被捉住盜墓人可是要判死罪,更別說是皇帝陵墓了,所以盜墓還是會很可怕的,為了人頭能留下來,還是保命要緊,古代人盜墓相比還是少些。

    其次,在明朝的時候,明皇陵就得到了皇陵衛隊專人值守並很好的保護下來,而且有專門的守墓人負責,以至到了清朝以後,清朝的帝王為了籠絡人心,也是好好的保護了明皇陵,並派重兵把守,並且到了乾隆時期甚至還將明皇陵修繕一新,作為重點皇家陵園維護,至於抗日戰爭時期並不是日本鬼子不想開挖盜寶,只是因清朝末代皇帝一直認為盜挖明陵也就意味後期將影響清帝陵的安全,因此在這方面還是堅持,再者日本也是日皇為上,不至於挖幾處明陵或清陵而去嚴重影響皇威皇權,日本天皇也未能透過。

    明陵還有一個方面特點,就是明朝皇陵的地宮建築結構非常複雜,內部很多都是大塊條石基壓鋪墊。小編上面也介紹了一些,結構確實複雜,可想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多麼聰明!當初,中國一些考古專家為了挖朱棣的長陵,結果找了幾個月都沒有找到地宮入口,更別說盜墓賊了,就算盜墓賊能夠進入明皇陵,耗費的時間也是消耗不起的,說明皇陵幾百年來無一被盜也不是沒根據的。

    同時,民間還流傳很多關於十三陵的一些神奇傳說,說地宮裡有暗設機關,有冷箭和地坑、水牢,還有毒氣櫃,若不小心觸碰非死既亡,憑這也會讓很多盜墓者望而生畏,還有現在政府的保護措施也很到位。現在每天十三陵裡一到節假日去參觀人居多,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誰還敢進去盜東西?

    另外,從歷史上看當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後,還沒有來得及對皇陵進行毀壞就被清朝打退了。所以清軍並沒有與明朝產生什麼衝突,而當時清朝對於最後明皇朱由檢殉國的勇氣非常敬佩,所以將明朝的皇陵進行了很好的保護。明朝的皇陵保護的很好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當時入關以後被人們看作是異族,為了籠絡漢族人的心,所以沒有對前朝皇陵進行破壞。如果遇到改朝換代,前朝的陵墓一定會受到損壞,清朝在這件事情上做得非常地道,不僅籠絡了人心,同時還保護了明朝的皇陵,清朝倒臺,建立了民國,所以明朝又躲過了一劫。

  • 7 # 嗔痴歷史觀

    明朝皇陵其實並非沒有任何一個被盜過,比如崇禎皇帝的思陵就被當地的土匪盜墓過,還有萬曆皇帝的定陵也被考古發掘過,這兩座都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壞的,只是比起清朝的清東陵來說,情況要好很多。

    那麼為何明朝的皇陵會沒有人去盜墓呢?是不是有什麼隱藏的不為人知的秘密呢?帶著這些疑惑,我帶你一起來了解一番關於明朝皇陵的那些事情,也許你就會瞬間明白其中原委了。

    清朝皇陵被盜嚴重

    清朝皇陵與明朝皇陵比起來,簡直就是慘不忍睹,我們不分析關外的皇陵,就來說一說關內的清東陵與清西陵,其中清東陵埋葬的包括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以及相關的后妃皇子之類的,其中就包括臭名昭著的慈禧。

    清東陵在被盜的過程中,結局十分慘烈,除了順治的陵墓沒有被盜之外,其餘的都被洗劫一空,尤其是康熙的景陵以及乾隆的裕陵還有慈禧的陵墓,都被盜嚴重,康熙景陵至今依舊浸泡在深水之中,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陵墓經過保護性挖掘之後,已經成為博物館供遊客欣賞。

    清西陵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以及相關的后妃皇子,比起清東陵,清西陵要幸運很多,只有光緒的陵墓被盜,其餘儲存還算完好,沒有什麼損失,至於為何清朝的皇陵會被盜這麼嚴重呢?主要就是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沒有人看守管理,另外一個是地址太偏並且還有乾隆和慈禧兩個歷史上比較高調的炫富之人,因此吸引了很多盜墓者的眼球。

    明朝皇陵被盜情況

    明朝的皇陵,除了朱元璋在南京之外,其餘的13位皇帝都埋葬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但是這些皇陵儲存都比較完好,只有萬曆皇帝的定陵,當年在郭沫若等人的考古要求下,發掘朱棣長陵未果,才挖掘了定陵,最終損失慘重。

    除此之外,就是最後一個皇帝崇禎自縊於煤山,其皇陵也被當地土匪盜竊,其餘的皇帝皇陵就儲存十分完好了,至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我覺得主要就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明朝的皇陵選址選得好,不管是朱元璋選擇在南京還是後來朱棣選擇在北京的明十三陵,地址選擇得都很不錯,處於大城市之中,來往的人流較大,盜墓賊想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去盜墓是不太可能的,而清東陵選擇的位置比較偏遠,才給了盜墓者足夠好的地理位置。

    第二個原因就是明十三陵在明朝時期,有明朝軍隊的保護,到了清朝時期,一樣還有清朝軍隊的保護。這一點是清朝統治者做得比較人性化的一件事情,當年李自成入京之後,還打算對明十三陵動手腳,可是在清軍入關後,為了得到廣大漢人的支援,不僅沒有破壞明十三陵,還派重兵把守,讓盜墓者沒有任何機會去對其進行破壞,要不然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想必明十三陵早就被盜了。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明十三陵雖然建造在地上,但是其地宮入口十分難找,這就讓盜墓賊望而生畏了,別說盜墓者還是偷偷摸摸去盜墓,就連當年郭沫若等人的考古,都延續了一兩年才找到地宮入口。

    在最開始的一年時間裡,他們都在找長陵的地宮入口,可是找來找去沒有任何線索,後來才換成挖掘定陵,但是定陵的入口一樣還是很難找的,為了找到入口,專家先後挖了三條數十米深的探溝,最後才發現一塊寫著地宮門口所在地的石碑,按照石碑上的尺寸,專家繼續挖了很久,才終於找到金剛牆,可是金剛牆之後的地宮大門,開啟又花費了專家很多時間。

    你看,就連專家去考古發掘都這麼困難,要是尋常百姓或者盜墓賊去盜墓,在眾目睽睽之下,想要堅持幾年時間去找到地宮入口,想必黃花菜都涼了,作為盜墓者而言,他們盜墓是為了得到錢財的,要是幾年時間都一無所獲,誰又會願意去冒這種風險呢?

    當然了,還有一些民間傳言說地宮裡存在各種詭異的東西或者機關,所以盜墓賊不敢去盜墓,其實這些說法只是增加一些神秘色彩,至於明十三陵被盜的原因,這顯然不是主要的,你看歷史上那麼多號稱各種神奇的皇帝陵墓,最後不都被盜了麼?

    結語

    明朝皇陵之所以沒有被盜,其實原因無外乎就是皇陵自身構造比較複雜,再加上選址比較好,因此盜墓賊想要動手都沒有機會,也沒有辦法長期鋌而走險,所以就只能放棄了,除了自身優越的條件之外,還得益於明清兩朝皇室對皇陵的重視,讓重兵把守,盜墓賊沒有機會也不敢去盜墓,這才得以讓這些皇陵完整儲存下來!

  • 8 # 老鵬觀史

    明皇陵並非沒有一座被盜,十三陵中的永陵(嘉靖皇帝的陵寢),就被乾隆皇帝“盜”過,具體是怎麼回事?且聽慢慢道來。

    嘉靖皇帝生前篤通道教,總想成仙,非常熱衷於建陵,因此他的陵園用料極好,其享殿全部用全絲楠木建成。尤其是稜恩殿的楠木大柱,不刷漆而光澤油亮,不雕飾而紋路精美。

    迷通道教,希望長生不老的嘉靖皇帝

    一次,乾隆皇帝在巡視時看中了這些金絲楠木,一心想拆毀永陵享殿,將這些楠木用到圓明園去。可是明目張膽地拆掉享殿將金絲楠木堂而皇之運走,肯定會招來非議,百姓恥笑,遭人唾罵。不拆吧,又覺得對不起自己。乾隆皇帝思考再三,終於心生一計。在早朝上,乾隆降旨調集天下能工巧匠,修繕永陵享殿,暗地裡卻派親信用偷樑換柱之法,把永陵的楠木撤換下來。這樣,乾隆既盜走了金絲楠木,又落了個修繕明陵的美名。

    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

    經過這次“修繕”,永陵享陵思殿變小了,根據《大明會典》記載,陵思殿重簷7間,左右配殿各9間,陵恩門面闊5間。乾隆重建後陵恩殿變為5間,祾恩門減為3間,於是世上流傳有“拆大改小十三陵”之說。エ匠們將盜來的金絲楠木在圓明園修建了一座精美富麗的楠木殿。

    再說說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考古學家唯一主動挖掘的帝王陵墓,1955年,明史專家吳晗,聯合郭沫若、沈雁冰、范文瀾、鄧拓等文化界人物呈遞報告,請示發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據說為了尋找《永樂大典》。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鄭振鐸、副所長夏鼐認為在當時條件下無法妥善保護帝王陵墓所藏文物,提出反對,可惜未獲採納。由於長陵面積大、墓道入口難以尋找,於是專家決定以規模較小的定陵試掘。但是定陵地宮被開啟後,大批文物尤其是絲織品受到較大損傷,氧化變黑。成為考古界的一個悲劇。

    明十三陵中唯一被主動挖掘的定陵

    再說說明朝其他皇陵,除了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寢)在南京外,其他皇陵均在北京。而明孝陵無疑是沒有被盜挖過,當然這並不代表沒有盜墓賊惦記。可惜惦記也沒用。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了緩和民族矛盾,籠絡人心,曾經對十三陵及明孝陵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明孝陵,五次親往謁陵;還親自題書:治隆唐宋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可謂優渥有加。時人譽為"禮文隆渥,逾於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

    明孝陵康熙皇帝親題“治隆唐宋”碑

    明孝陵除了上述因素未被盜外,還有地理位置在南京城統治中心附近,作為皇家陵寢,構造堅固,複雜。沒有長時間大規模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是很難盜取的,盜墓賊也不會膽大包天到用現代的軍事設施去盜取,如炸藥之類,所以明孝陵一直儲存完好,考古學家從1997年起對明孝陵進行過6年的地磁勘探,證實了明孝陵的墓道長達100多米,這麼龐大的工程,顯然無人敢,無人能盜取。

    明十三陵

    而在北京的十三陵,從定陵的挖掘經驗來看,明皇陵的入口都不是固定的,較難尋找。再者,明皇陵明顯比清皇陵深很多,比如定陵的地宮距地面竟然有27米,大約有十層樓那麼深!所以,要想挖掘,難度極大。這就是為什麼明十三陵基本安然無恙,而清陵則被盜的七零八落的主要原因。

  • 9 # 良人執戟2

    只有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的“思陵”被民國時期的匪兵盜過,定陵是在當年吳晗的主持下,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成員由郭沫若等九人領銜組成。也就是說,這是以九人發掘委員會名義書面請示;經批准後進行的發掘工作。實際上發掘的是明萬曆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定陵,關於明朝皇帝陵墓的具體情況展開敘述如下:

    一,關於葬禮的厚薄之爭 儒家大勝

    關於葬禮的厚薄,孔孟與墨子展開了激烈的爭吵,孔子主張放下工作守孝三年,墨子主張三個月足矣。墨子贊成遠古的葬法:“衣三領足以朽肉,棺三寸(指板材厚度)足以朽骸,掘坑的深度只到泉眼以上即可,生者哀思不必太久。”

    儒家主張人性,反對功利主義,所以孟子撰文大罵墨子為禽獸。孟子在《藤文公上》說:世上有這種人,親人死了拋棄于山溝,狐狸吃了,蠅蚊嘬咬,有人視而不見,這還是人嗎?”(筆者簡釋原文)

    孟子主張厚葬,他稱之為“盡於人心。”雖然對於生產有妨礙,但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孟子的這句話就是二千多年來喪葬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的總結了。

    當然,孔子對這個問題有保留的支援,他對於極端的厚葬也很反對,《孔子家語》:“季平子(魯國卿)卒,以國王劍鞘上的寶玉裝飾和珠玉陪葬。”孔子聽到後說:“送葬以寶玉,等於是暴屍於中原,示人以奸利之端。”孔子的這個說法,實在是高!不過,他只是對極端厚葬表示反對,這個尺度其實很難把握,尤其是君王的厚葬,孔子從無具體的反對。所以從漢唐時期開始,帝王的厚葬之風盛行。

    二,明朝的孝陵和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葬制俱仿漢唐,其南京的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從規模和豪華程度,遠逾兩宋,直攀漢唐。

    朱元璋歿後葬於南京城郊的鐘山,是為孝陵。規模極其壯偉,陵前神道兩側,或站或臥的石獸幾十對,各式石拄六對,石橋四道(包括殿後一道),殿、樓各一,然後就到了明太祖之靈臺,墳為圓形,外繞磚壁御溝。孝陵的石獸錯落其間加上碑閣明樓形制的明式風格,其壯觀程度完全不遜於唐宋陵墓。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一生都在馬背上征戰的朱棣,病逝於徵途,葬於天壽山,這就是聞名世界的長陵。

    從此以後,歷代帝陵,都設於長陵的左右,只有一個景陵是位於北京西郊。一共十三個陵墓。

    從上圖可以看到,十三陵中,長陵的規模最為宏大,其餘十二陵散落於左右或者幾里之外。從南口遠望,就可以看到十三陵的巨大白石坊矗立於平原,石坊頂上是五闕,下面是六楹開間、方柱、柱礎雕刻蓮瓣,其上前後各有異獸蹲踞張牙舞爪,極為生動。與明孝陵一樣,坊北有石橋三座,過大紅門、北門即可直達長陵。入北門裡許,有碑亭,亭內有碑,上刻:“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係宣德十年立。再向北行半里,有六角形的石華表二,上刻雲卷,柱盤有蓮瓣之浮雕。再北就是神道,立、坐姿勢多種動物石雕,次為文、武大臣立像各四,分列左右,共有大臣像三十六軀,用石約一千立方,朱棣的霸氣不輸他老漢。

    還沒有參觀完,繼續往前走就是欞星門,也叫龍鳳門,門三道,琉璃竹瓦覆蓋,再過二座石拱橋,就是陵園的中心“祾恩殿”,這座宮殿建築暗合帝王“九五之尊”的體現,如,殿門東西為九間,南北五間,這種佈局,天下不準有第二人敢仿效。

    該殿立柱六十根,每柱高三丈,周長一丈一尺(直徑D二1M),皆為巨形金絲楠木所制。僅僅木料之霸道,天下無雙,在中國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奇蹟,完全碾壓故宮的太和殿規模。殿堂中供奉楠木龕一,雕有雙龍盤繞,內供神位,大書“成祖文皇帝之靈”七字,顏體楷書,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經過殿後的白石坊,再北為寶城,城週二裡,前有壅門,中有通道,直達墓前石門,寶城前有明樓,頂額書:“長陵”,內有穹碑,螭首方座,上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九個徑尺大字,中填滿金,陵墓為饅頭狀,直徑一百一丈八尺。為十三陵體形最大者。

    之所以用較長篇幅介紹長陵的地面建築,是因為在明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中,北方瓦剌大軍在十三陵燃起熊熊大火,最能體現十三陵各殿建築藝術與風格的祾恩殿,只餘下長陵的祾恩殿了。

    考古隊在勘探長陵的過程中,由於陵墓規模實在太大,在寶城、寶頂上下打探,全部是填士,也就是說,地宮深不可測,無法下手,只有轉向別的陵墓,獻陵進入視線,即使仁宗皇帝朱高熾遺詔:“山陵制度,務從儉約......”,使獻陵體形較小,但是,勘探隊仍然無法尋找到進入地宮之門,於是放棄。

    勘探隊的某某某示意發掘定陵,理由是吳副市長認為萬曆皇帝統治時間最長,做了48年皇帝,歷史資料可能多一些......

    三,明孝陵和思陵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寢所在地,住於南京鐘山。陵墓仿漢唐形制,以山為陵,地宮在山的中心,地宮頂上堆積著龐大的卵石堆,從頂上打洞根本無法,山石太硬,即使打穿,卵石可以瞬間填滿地宮,從山腰打洞,通道盡頭是石頭,進入地宮還要在通道內另外找門。加上鐘山地處市郊,一有風吹草動,路人皆知,十三陵也是同樣的道理。

    上圖是崇禎皇帝的思陵。是田貴妃的墓,由於事發突然,崇禎皇帝生前又沒有修建自己的陵墓,義軍和當地百姓只能將故光緒皇帝葬入田貴妃的墓,大家擠擠,國難當頭嘛!而陪葬品的金銀珠寶基本上都是“以假亂真”的東西,偏偏那些匪兵“閻王不嫌鬼瘦”,連苦命的崇禎都不放過,思之淚奔!

    結語

    本文其實重點介紹了長陵,如果只介紹被盜的思陵,三言兩語即可。但是長陵的祾恩殿是目前陵墓地面祭殿的最完美建築,其藝術參考價值完全不遜於故宮的太和殿,所以多說了二句。

  • 10 # 靜裡水聲1

    窮!大明王朝陰霾治國,窮的離譜。盜墓者不傻,沒有打大明王墓的注意,關鍵是漢族。大清朝,永不加賦,朝廷卻富的流油,墓造的講究。當年世人,貪心就大。而且是滿族,漢人就不像話些。

  • 11 # 好俊的饅頭

    因為大明是我漢人的天下。你能盜自家墳嗎?

  • 12 # 大喵獵奇聞

    盜墓狂魔 孫殿英 發了瘋似的盜清帝陵,反而對明帝陵秋毫不犯,只因明是漢人的帝王

  • 13 # 使用者9754334530591

    盜過郭沫若盜挖的,為了滿足他挖黃陵的心願,毀了很多文物。

  • 14 # 史學蟲洞

    當年郭沫若主持挖掘的明定陵,雖然明代沒有被盜,但是明陵是為一個公開盜墓的,也是損失最大的!

    當年最先開始準備挖掘的並不是定陵!而是永樂皇帝的長陵

    可是在尋找地下陵墓的時候,找不到墓道,最後放棄長陵,在挖掘過程中,一盜墓人意外發現了一塊石碑,指路石,上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等字樣!

    可見當時修建明陵非常隱蔽,不容易被找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中學都在搞題海戰術嗎?孩子每天回來各科甚至有十幾張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