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我是老百姓65968479

    天氣漸熱,

    動不動就惹來溼身之禍。

    不過話又說回來,沒有空調,沒有wifi,

    古人又是怎麼度過炎炎夏日的呢?

    這你就不曉得了吧,

    為了消暑納涼,

    老祖宗們的腦洞可大著呢~

    快跟著小乖去瞧瞧吧!

    - 坦胸露乳才是真裝扮-

    那是九百多年前的某個夏天,天氣格外的熱。隔壁大叔在槐樹蔭下放了張床,亮出肚皮,開始“葛優躺”。

    《槐陰消夏圖》

    女詞人李清照扇著扇子,在家納涼。心想:這麼熱的天,還是在家的好,不會曬黑,可作為女孩子一定不能像大叔那樣袒胸露乳,但真得少穿點降降溫。

    她換上了當季爆款時裝:薄羅輕紗,搭配貼身抹胸,可一旦天氣較熱,或者蕩個鞦韆啥的,還是會薄汗輕衣透。

    這已經是很涼快的衣服了,之前的人也是這麼穿。北齊的學士在炎熱的夏天工作時,穿的是透明紗衣。

    《北齊較書圖》區域性

    花蕊夫人也在《宮詞》中寫過“薄羅衫子透肌膚”。唐時期周昉畫的《簪花仕女圖》中,仕女們同樣都穿著紗衣和抹胸裝,清涼又不失端莊。

    《簪花仕女圖》區域性

    當然也有其他“夏裝”。相傳百越人地處南方,沒有接受中原的禮教,穿的也比較豪放,在夏天往往身著短衣短褲。

    中原人可看不下去,最多就穿開襠褲,風吹來時,下身涼得嗖嗖的。

    遇上酷熱難耐的時候,就在外衣裡先貼身穿一件用細小單枝竹管串接成網狀的竹衣,讓外衣跟身體隔開,方便排汗,俗稱“隔汗衣”。

    清代隔汗衣

    啊~好想有一件穿著輕薄透氣又排汗的衣服啊!

    - 夏天就是要吃冰冰才過癮 -

    南宋詩人楊萬里也遇到了同樣的煩惱,不過他選擇喝點“冷飲”來消消暑。

    此時的臨安街不乏“冷飲專賣店”,主打產品是各色“雪泡水”,如綠豆水、滷梅水、漉梨漿、梅花酒等,還有用水果、牛奶、冰塊等混合調製的“刨冰”......

    吃得開心楊萬里又作詩一首: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現在的刨冰

    人們對於冷飲的追求其實比這要早得多。

    周朝就出現了既能儲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的“冰箱空調一體機”——冰鑑。

    冰鑑

    春秋末期的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

    唐代發展出了“冰商”,冬日採冰,夏日叫賣;文人士大夫還自己動手製作冰食,杜甫有詩云: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北宋有了冷飲店,售賣冰糖冰雪冰元子,還用冷藏的瓜果來消暑;街市上也熱鬧得很,冷飲店的客人絡繹不絕,甚至需要排隊至夜裡。

    元代在冰中加蜜糖、珍珠粉以及牛奶,做出“冰酪”,是今天“冰淇淋”的雛形。

    清代冷飲花樣繁多,以"冰鎮酸梅湯"最負盛名,晚清時更用碳酸氣及酒石酸或枸櫞酸加糖與其他果汁做出汽水。

    啊~好想來一份冰鎮楊梅,碎冰冰里加果醬的那種!

    - 不要以為沒有電古人就沒有空調-

    俗話說“好漢不掙六月錢。”(這裡的六月指的是農曆)伏天那麼熱,古人也會減少工作量躲在家裡當死宅。

    一般人家,都會人手備把扇子扇扇涼,又或者抱個“竹夫人”。

    對,沒錯,這玩意就是用來抱的。雙臂環住,雙腿夾住,就像抱著老婆睡覺覺一樣,所以這也是為啥叫它“夫人”,好用不好用就見仁見智了。

    除了扇子,竹夫人這些小玩意,古代的老百姓還有低配的“空調房”。

    明清時人們愛在家裡鑿幾個井,然後用些中間帶有洞洞的板蓋起來,井裡的氣流冬暖夏涼,一屁股坐下去想不爽歪歪都不行~

    據說房間裡的這些洞洞還是冬暖夏涼呢。

    而有錢人家高配空調房就更高階啦。

    早在唐代就發明了避暑黑科技,比如御史大夫王鉷家中就裝了箇中央空調——“自雨亭”。

    何謂自雨亭,是自動下雨的意思嗎?

    是的,自雨亭就是不斷將水提升到屋頂製造雨簾,透過水迴圈帶走熱量,給建築整體降溫。它的動力來自水車。好高階有木有?

    - 哪兒涼快呆哪裡 -

    如果上面那些做法都做遍了,你還是覺得很難受,要熱爆炸了,別怕!

    古人還有最後一招,哪裡涼快呆哪裡!

    古代的皇帝就是經常這麼辦的。比如漢武帝曾避暑甘泉宮,唐太宗也曾避暑九成宮,清帝更築有規模宏大的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

    這些個避暑山莊的選址,都是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想不涼快都難。

    一到夏日,不單是皇帝,很多有錢又很閒的也會跑到深山中避暑。比如說白居易,就很會挑地方:

    “何處堪避暑?林間背日樓。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日高飢始食,食竟飽還遊。遊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眼明見青山,耳醒聞碧流。脫襪閒濯足,解巾快搔頭。”

    最佳的避暑勝地一定要有山有水有樹啦,在山莊裡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就喝杯茶,真的好舒糊~

    所以,下次快要熱斃的時候,

    再有人跟你說,“古人說:心靜自然涼~”。

    就請默默翻個白眼,

    灑脫地把這篇文章轉給他,

    霸氣地撩個頭發對他說…

    拿走不謝~

    對古人的納涼小妙招你怎麼看?

  • 2 # 良人一品

    古代人沒有空調怎麼過“熱死人”的夏天

      近日,全國各地的天氣開啟了“暴熱”模式,熱得發燙,簡直就是分分鐘的事。這種天氣,大家恨不得24小時躲在空調房裡。

      話說,現在制個冰塊很容易,有個冰箱就可以了。

      可是,在古代,他們夏天用的冰塊是從哪裡來的——

      藏冰

      早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

      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

      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來用,在沒有冰箱的當時,古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答案:冰窖。

      古代的藏冰條件當然沒有現代人好,方法也比較簡單。

      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吏監督奴隸、農民到水質好的地方鑿採,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裡。

     製冰

      大約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了大量硝石。偶爾他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降溫直至結冰。

      於是一些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製冰。

      工匠們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內放水,然後將罐子放在容器內,並不斷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

      硝石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顏色如霜。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它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周圍溫度降低以致結成冰。

      硝石溶入水後,可以用降溫結晶法或蒸發結晶法將硝石再提出來重複使用。有了這種技術,就大大促進了古代製冷市場的繁榮。

      民以食為天,製冷市場的繁榮

      必然帶來夏季飲食的新突破——

      冰飲

      當夏天製造冰塊成為可能後,市場中也出現了“冰鮮”,人們打撈的海產品,透過冰的冷凍運輸得更遠、儲存得更久,古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再後來,人民開始在製冰時向罐子裡放入糖、各種水果等,逐步將冷食產品日益豐富起來。

      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南宋時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飲料。

      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偏偏家裡人還沒“下班”

      大夏天容易化掉、不冰了,咋辦——

      冰鎮

      不用擔心,智慧的古人還擁有一樣神奇的法寶:冰鑑!

      冰鑑,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具體方法是將冰塊放在一個木製或青銅製作的箱子裡。功能明確,既能儲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冰鑑最先是陶製的,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鑑。

      冰鑑可以看做是一種原始冰櫃,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

  • 3 # 對你好丶會上癮

    夏天是一個很熱的季節,我們通常會待在舒適的空調房裡不想出來。如今的我們過夏天時,就連電風扇都滿足不了我們了。

    可是在古代可沒有空調冰箱等高科技裝置,那麼古人的夏天不是很痛苦,食物也更容易變質嗎?其實我接下來所說的可要顛覆你對古人的認識了,古人雖然生活的年代比較久遠,可是智商卻不一定比我們差。早在先秦的時候人們便開始用天然冰製冷,給食物保鮮,甚至是製造冷飲。最早在《周禮》中便提到當時的周王室為了在夏天有冰製冷以及保險食物,成立了“冰政”這個機構,負責管理冰塊。現在的人在夏天製造冰塊當然是用冰箱,可是周朝時哪兒來的冰箱這樣的高科技裝置,那他們夏天的冰又是哪裡來的?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儲存冬天的冰塊供夏天用。冬天所收集的冰塊會被放到一個叫冰窖的地方,然後在冰上面放一些樹葉等來隔溫。所謂冰窖往往就是在地上挖一個深坑,地底往往比較陰涼。但這種藏冰技術過於簡單,往往有隻能儲存所藏冰的三分之一。但在當時來說也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可見古人也是很會享受生活的。

    冰窖一直從周朝沿用至今,但是古人對冰的智慧也不僅僅是藏冰這麼簡單。雖然當時北方有寒冷的冬天可以在冬天的時候收集冰塊,可是南方就不同了,南方的冬天沒啥冰,最重要的是夏天還比北方熱的多,估計這也導致為啥古代時北方生活富裕安定,南方就是貧窮的不毛之地吧。難怪當時把官員貶到南方是一種極大的懲罰,現在去南方當官是個好差事。大約在唐朝末年,我們古人用智慧把藏冰向人工製冰發展。對於當時人工製冰一定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就連當代的你,不給你冰箱,你會在夏天人工製冰嗎?可能很多人會束手無策,那麼古人如何製冰呢?答案便是硝石,唐朝人生產火藥時需要用到硝石,他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會吸熱,使水結冰。所謂硝石也就是我們化學上所說的硝酸鈣。

    當時甚至還發展出來冰制食品,元代時甚至出現了最早的冰激凌。記得有個同學問我,古人制冰是把硝石放進水中溶解使水結冰,你這麼制的冰誰敢吃。我當時也很無語,新世界的人了,還沒古人聰明。古人會把一個大容器放入水和硝石來製冷,然後將灌了清水的容器放入冰冷的硝石水中製冰。

    其實說起來,古人也是有冰箱的。而且在春秋時期就有了,是不是很震撼。古人的冰箱叫做“冰鑑”,是由陶瓷或青銅製成的。他的作用是用來冷藏食物以及給室內降溫,可以說功能比現在冰箱還強大。中國近代出土的“曾侯乙銅冰鑑”證明了古書的記載。也讓我們認識到了古人的智慧,以及冰箱的鼻祖。它的原理就是分內外兩壁,中間隔空保溫。

    我們不得不感嘆於古人的智慧,原來古人的夏天也過滴很瀟灑。

  • 4 # 影視愛拍

    其實不然,古人的夏天更親近自然,更有情調,他們也能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 白居易《消暑》說到:“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這種超然脫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現代人,恐怕早躲進了空調房裡了。

  • 5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古人度夏雖然沒有空調,冰箱但也有其它的度夏小妙招。1.飲用冷飲:其實冷飲並不是今天才有的,古人實在聰明,在很久以前他們便發明了儲存冰塊,製作冷飲的手法。

    《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

    所謂“凌陰”,實際上就相當於儲藏室,是用於放置冰塊的地方。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銅冰鑑表明,戰國時期古人們就已經發明瞭儲存冰塊的工具,這算是冰箱的原始形態了。

    古代能夠有條件儲存冰塊的,只有王室貴族和大商人。因為從冬季到夏季,這段時間內要找到可以儲存冰塊的陰涼之地並進行維護不是一般人可以辦到的,所以,那時候的人們在儲存冰塊時,往往會準備幾倍的冰,降低過程中出現的損耗之後,儲量不足的情況發生。

    至於商人為何會花大力氣做這種事情,原因很簡單: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

    當時的商人很有頭腦,他們在冰塊中加入糖、果汁就成了最早的冰飲,這些東西在市場上非常熱銷。元好問《繼夷堅志》就記載了珍珠冰飲:洮水冬日結小冰,圓潔如珠,盛夏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2.用扇子扇風:扇子可不是現代才有的,在古代便已經產生。據史書稱:“ 黃帝作五明扇 ”,當然這個只是裝飾用的。在古代,最普遍的方式便是用扇子納涼,扇子大多都是竹編的,古人叫他“搖風”,也叫“涼友”。總之,沒有空調的古人,想出了各種辦法來消夏納涼。而這些納涼之法,總有幾分讓人有心曠神怡的涼快感,如果能懂得“涼由心生”的道理,達到“心靜自然涼”,暑氣自然也就消了!

  • 6 # 朗朗星空45722261

    古代沒有電扇,也沒有冰箱、空調,難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嗎?其實不然,古人的夏天更親近自然,更有情調,他們也能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人工風扇”即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生成涼風,當然布衣是享受不起這種電扇的。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在很早我們的先人就知道採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腦袋枕著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涼快極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諸如這樣的詩句都說明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蟲也用蚊帳,但是他們用起蚊帳來可比現代人有情調。少女們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氣四溢,巧手的婦女用花枝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在紗帳裡,定能做個好夢。古人還有配掛香囊的習俗,許多香囊中的藥材都有驅蚊蟲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這相當於把“蚊不叮”帶在了身上。 古人沒有電冰箱冷鎮食品、製造冰塊,官府在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一旦夏天到來有錢人家便買來冰塊或者白雪,拿出來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這製冷的效果絲毫不亞於今天的空調,還不耗電,不汙染環境。宋代經濟繁榮,冷食花樣翻新,民間出現了果汁加冰塊的冷飲,到了元代蒙古人喜愛乳品,他們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這種冷飲算是冰激凌的雛形,後來馬可波羅把這種吃法帶到了歐洲,經過改進後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還深知“煩夏莫如賞夏”,調整好心態應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選擇。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詩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這種超然脫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現代人,恐怕早躲進了空調房裡了。

  • 7 # 歷史新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在大家已經生活的比較幸福了。在炎熱的夏天,有空調吹著,再不濟也有電扇扇著。而古代,即使王侯將相也沒有現如今的待遇。他們最多也就是讓人給扇扇風,實在受不了只好搬家,去避暑山莊等比較涼爽的地方躲避一下。

    那麼在古時候普通人沒有這種待遇,他們是如何度過炎熱的夏天的呢?史書上記載了很多關於古人避暑的方法,其中最盛行的就是吃蓮子羹。蓮子具有諸多有意身體的功效,而且還有清涼爽口的特點,因此吃蓮子羹也是一種避暑的方法。不過這種避暑的方法不是很直接,效果表現也非常的一般。

    在李時珍的史料記載中,他就關於如何有效的避暑,有過自己的一番見解。在他看來,炎熱的夏天容易使人心煩氣躁,而煩躁的心情讓人會感到更加的悶熱。因此他認為,靜下心來會讓人感到心涼氣爽,因此像釣魚就是一種不錯的避暑手段,可以讓人靜下心來,從而達到降暑的效果。

    另外,古時候炎熱的夏天,大家比較喜歡有水的地方,透過在水邊有趣的活動,來達到忘記炎熱的效果。比如捉魚捉鱉、捕捉青蛙等活動來達到降暑的效果。另外,最讓人感到神奇的是,古代也有“空調房”,瞭解這個“空調房”後,大家應該會非常佩服古人的智慧。

    在唐代的時候有人建造了一處“空調房”,在當時這種房子叫做“涼屋”!顧名思義就是非常涼爽的房間。那他們究竟是怎樣做到的呢?可以沒有空調就讓房間冷卻下來,來供人們消暑。據稱,這種房屋運用槓桿水車等原理,將水送到屋頂然後淋下,有了水為房子降溫,房子很快就成了大家避暑的地方。不過,這種避暑也不是普通人家能消費得起的。

    而普通人更多的是選擇比較天然的避暑場所,比如大樹下,以及比較通風的地方。而小紙扇也成為了他們的乘涼法寶,更有人席地而睡,在大地的闢護下,還是可以很快達到降暑目的的。對於古人的避暑方法,不知道大家還知道哪些呢?

  • 8 # 柒年之後

    1、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2、青銅冰鑑

    青銅冰鑑是中國戰國時代就已發明的“原始冰箱”冰鑑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鑑內的缶四周的冰塊青銅冰鑑,使缶中的酒降溫的,同時也是祭祀中重要的一種禮器。這種貴重物品只有貴族才能用得起。

    3、避暑飲品

    在唐代人們用果品或草藥熬製成“飲水”,除了解渴,他還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而到了清朝選西瓜、涼茶、涼湯,吃涼粉等清熱爽口的食物。南宋街頭還有很多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4、避暑山莊

    說道這裡大家第一個想起的肯定是承德避暑山莊,當然還有其他的地方。只是這種避暑山莊一般都是一國之主才能享有的。

    古時候雖然沒有科技,但是古人的智慧讓人歎為觀止。

  • 9 # 夏綠

    一、冰窖

    在先秦時代,人們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運至名叫“凌陰”的冰窖中儲存。從考古發現來看,家有儲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西漢梁孝王劉武,死後葬於今河南永城縣境內的芒碭山。其墓相當豪華,除了帶“衛生間”外,還有一冰窖。冰窖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的。秦漢時期,普通人家過夏天,“冷氣”的主要來源則是水井,製冷和保鮮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甕,作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將食品置於籃子中,用繩索繫於井下儲存。

    周王室還會將冰塊賞賜給高階官員,這種“賜冰”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明人劉侗、於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記載,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會賜冰給文武大臣。清代也是這樣,把賜冰當成一種官員福利,但賞賜形式有所改變,不是直接領冰塊,而是發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

    二、冰鑑

    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鑑”。鑑,實是一種大盆,早期是陶質,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鑑,又稱“冰鑑”。冰鑑可以看作是一種原始冰箱,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這樣可以避免食物腐爛、酒水變酸。1978年發掘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中,就曾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櫃蟠虺銅方鑑。冰鑑除了具有冰箱的功能,還能當成空調使用:夾層放冰塊,內層讓它空著,然後把蓋兒開啟,絲絲冷氣自然會從冰鑑裡冒出來。找幾個人把冰鑑抬進臥室,放在臥室的中央,或者在房間四個角各放一個體量較小的冰鑑,室溫會很快降下來。

    青銅比熱太小,熱傳遞太快,夾層裡的冰塊會很快化掉,過個把小時就得再換一批新的冰塊,比較麻煩。所以到了宋元明清,人們不再用金屬鑄造冰鑑,改用實木。比如清朝宮廷裡盛夏常備的冰鑑,用松木做成,刷上清漆,一尺多高,兩尺見方,裡面用錫箔貼壁,外面用銅片包裹,上面有蓋兒,底下有座兒,冰塊擱進去,整日不化,冷氣嗖嗖地竄出來,一室生涼。木製冰鑑在清朝叫做“冰桶”,在19世紀中葉的北京,木器店裡大量出售冰桶,一兩吊銅錢就能買一個,很便宜。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英華人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個公使館。因為受不了北京的炎熱,英國使館在北京西城一家木器店裡採購了大量的冰桶。

    三、涼棚

    古代華人還喜歡在夏天給住宅搭建涼棚。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頂,在房簷上或者院子裡搭蓋出一個高高的遮陽罩,把屋頂和院子罩起來,不讓盛夏的Sunny直射到牆壁上。但遮陽罩影響採光,所以古人又發明了活動的棚頂:把整張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塊,每塊席子的邊緣都拴上長長的繩子,Sunny照射最厲害的時候,席子是完全遮蓋的,等到早上或者黃昏,輕輕一拉繩子,席子就自動掀開了,光線和涼風都可以進來。涼棚最遲在唐朝就已經出現,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周世宗柴榮甚至勸導市民在自家門口搭建涼棚,好給過路人遮陰。

    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的涼棚最為盛行,老北京形容小康之家,常說“天棚浴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其中的“天棚”就是指涼棚。小康之家到了夏天,要僱人在院子裡搭涼棚來避暑。涼棚的棚頂都是可以活動的,人們可以用繩子和竹竿來控制每一塊席子的啟閉,非常靈活好用。等到了秋天不需要涼棚的時候,工人還可以負責把涼棚拆掉,那些竹子、席子和繩索之類的建築材料也一同收回,到了下一年還可以再拿出來使用,非常環保。民國北京還流行竹簾子,從屋簷上懸掛下來,一直垂到地面,把住宅的大門、窗戶和整堵大牆都給遮起來。為了防止影響室內的光線,竹簾子上還拴了繩子,甚至裝上滑輪,需要在屋裡辦公的時候,一拽滑輪,竹簾子就被捲到屋簷上了,屋內照樣透亮。

    四、風扇

    皇帝熱了有太監宮女打扇,但扇出來的風不連續。清朝的皇帝已經有了風扇,這種風扇是手搖式的。結構簡單,幾隻扇葉、一個轉輪、一個把手、一個基座而已。太監宮女站在風扇後面,抓著把手,均勻而有力地搖,皇帝半躺在風扇前面很舒服地受風。雍正皇帝剛即位的第二年夏天就讓工部製造過一批手搖風扇,而且是用鐵片做的扇葉,除了沒有電機,已經很接近我們現在常用的立式電風扇了。有一年夏天,雍正睡午覺,兩個太監站在龍榻之前,輪流給他搖風扇,搖得汗流浹背,汗臭味兒隨著涼風吹進皇帝鼻孔,把皇帝燻醒了。工部立馬遵照皇帝旨意做了一架改進的牽引式的風扇,這讓太監們遠遠地用繩子拉,皇帝再也聞不到汗臭味兒了。

    乾隆帝還發明瞭水激式風扇,他曾下旨在圓明園某宮引入流水,從宮牆外流入,繞室一圈再流出去,入口處則安一風扇,以水流為動力驅動。完了一試,果然好使,有風有水,清涼無比,乾隆皇帝高興極了,御製《水木明瑟詞》:“以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轉風扇,冷冷瑟瑟,非絲非竹,……斯時斯景誰圖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五、冷飲

    古代還有豐富的冷飲。漢代人夏天的主要飲料基本上是井水,古人管熱飲叫“湯”,冷水才叫“水”。漢代夏天已有比較講究一點的飲料蜜水,這是一種在水裡摻入蜂蜜的高檔飲料。漢末梟雄袁術死時正是大熱天,想喝杯蜜水,但當時軍中已絕糧,哪還有蜜?他趴在床上吐血而死。隋唐時期出現了保健飲料“飲子”,用果品或草藥熬製而成,解渴的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唐時,街頭賣冰已成為一種謀生手段,還出現了天熱漲價的現象。

    夏用飲料,到宋代品種就多了。最大特點是,果汁飲料受到宋代消費者的歡迎。宋代人把冷飲叫“涼水”,這種涼水並不真是水,屬於果汁類飲品。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述了北宋都城開封州橋夜市的熱鬧場面,文中便提到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等多種冷飲。每到夏天,夜市冷飲生意很好做,常要營業到半夜三更天才結束。南宋時,冷飲的品種多達數十種。宋人似乎還愛飲“藥茶”:將甘草研成末,放進茶裡,熱茶、涼茶都行。

    蒙古人西征中亞時,最先喝到了“舍兒別”,並帶回了中原。元世祖忽必烈父子便好這一口,一直到元朝滅亡,舍兒別都是皇家常用飲料。後來舍兒別的喝法傳入社會,普通人也會做了,配方得到改進,時人的“生活指南”《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渴水》中,便記載了不少種渴水的製法。因為製作方法是煎,民間又改稱渴水為“××煎”。鎮江的“舍裡別”便很出名,其葡萄煎、木瓜煎、香橙煎都曾作為貢品送入皇宮。當時宮廷最受歡迎的是“裡木”製作的渴水。“裡木”即檸檬,所謂“裡木渴水”就是檸檬飲料。為保證裡木的供應,朝廷在廣州設定專門的“御果園”,栽植了大小800棵裡木樹。

    到清末,中國已出現了一種新型飲料“荷蘭水”。所謂荷蘭水,其實就是大家現在常喝的汽水。晚清文人葛元煦《滬遊雜記》中記述,時上海的荷蘭水最早由日本人帶到上海,所以當時的專賣店多是日本人經營,發展到後來,只有在日本人開的冷飲店裡的才能買到荷蘭水。除了荷蘭水,清代人過夏天還會吃“冷飲冰”。冷飲冰實是一種冰塊,當年夏日的街頭,隨處都可聽到冷飲冰的叫賣聲。荷蘭水是當時有錢人喝的高階飲料,冷飲冰則是下層普通人的避暑佳品,上層人士是不吃的。這種冷飲冰發展到後來,就是夏天孩子們常吃的廉價“冰棒”。

  • 10 # 百科派家教

    古代的天氣應該沒有想在這麼熱吧,不過夏天納涼的話,他們也自有一套辦法。

    一、垂釣。明代李時珍就曾說過,垂釣能解決心脾燥熱、最適合那些因為天氣炎熱而煩躁上火的人。放在現在看來,這麼熱的天都不想出門,那裡還會去河邊曬太陽釣魚了?不過,古代又沒有空調。有水的地方就有細風,有樹的地方就有陰涼,這裡的垂釣指的就是河邊樹下釣魚了。

    二、喝蓮子湯。明清以來,老百姓在盛夏時節最常喝的就是蓮子湯了。蓮子性味甘平,能養神益脾,再加上地窖中儲藏的冰塊做成的“冰碗”,味道更是一流。其實,和現在我們喜歡喝的各種糖水、奶茶一樣的。

    三、涼屋。涼屋,是一種供人消暑的房子,一般是依水而建,採用水迴圈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然後將水中的涼氣傳入屋內。反正原理就是,將水中的涼氣彙總到屋子裡來,和我們現在的空調不同,空調是把屋子裡的熱氣排到外邊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豆瓣高分,又一部國漫之光,《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如何講出新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