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雜家說古今

    在開明君主的統治之下,也曾有過近似公平的事情發生。比如說漢文帝與公車令張釋之的故事。

    公車令是個官職,級別、待遇並不算太高,“秩六百石”,但是作用很重要,“掌殿司馬門,夜徼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徵召,皆總領之”。上任沒多久,張釋之就遇到了一個難題,“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按照規定,任何人到司馬門,都應該下車,否則就是違反宮衛令,要受到處罰。

    太子、梁王那是皇帝的愛子,更是太后的掌上明珠,他們兩人地位特殊,根本沒把宮衛令放在眼裡,而以前的公車令也不敢管。但張釋之不一樣,他堅持秉公執法的原則,他率領衛士追上了太子、梁王,然後將其扣押,不允許他們進宮。接著張釋之進宮,向漢文帝上奏,彈劾太子、梁王的罪行。

    漢文帝免冠謝罪,說道:“教兒子不謹。”薄太后聽說自己的兩個寶貝孫子被扣押,趕緊下旨“特赦”,張釋之這才將太子、梁王放入宮中。這件事之後,張釋之不但沒有被貶,反而接連升官,後來被封為九卿之一的廷尉,即西漢王朝的“最高大法官”,負責審理全國的刑獄案件。

    張釋之在任期間,“守法不阿意”,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審理案件,不惜多次頂撞漢文帝。比如有一次,漢文帝乘車出行,突然有一個人從橋下走出,驚了皇帝的車駕。張釋之瞭解情況後,原來此人是無意之中驚駕的,所以只判了罰金。漢文帝非常生氣,認為懲罰太輕,張釋之卻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過了一會兒,漢文帝稱讚道:“廷尉當是也!”

    像這種例子就已經載入史冊被後人稱頌萬年了!

    在中國古代“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說實話挺大膽的,也很超前,這話是誰說的呢?為何古代封建王朝做不到這句話,古代“法家”的“依法治國”到底是如何執行的。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是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原話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個王子說的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贏駟其實大家發現沒,商鞅也沒有真正處罰王子贏駟,只是處罰了贏駟的老師,至於後來商鞅被車裂,一是得罪了公子虔二是他的變法內容觸犯了所有舊貴族的利益,要知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雖說是“嚴刑酷法”偷個東西剁手、割鼻子、臉上刻字,但是一切都是在“條條框框”之下的,律法是怎麼寫的,就怎麼判,感覺是不是有點無情。

    雖說無情,但真心公平,但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畢竟是“人治”的社會,就算商鞅也無法避免,要不贏駟臉上也得刻字不是春秋戰國時期另一個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在其《韓非子》一書中說:“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強調了法要嚴格執行,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而且還強調必須嚴刑律法,百姓才會順從,社會才會安定。

    朝代在不斷的更替,律法也在不斷的變化完善,但是貪贓枉法的官吏前仆後繼的誕生,為何會如此,說到底無論再嚴厲的律法都是由人來執行的,人的思想太複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很複雜,因此才出現法外人情,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這是一個無解難題,古代的先賢能怎麼辦?

    兩個字“教育”古代讀書人才能出仕也就是當官,雖說大部分人都是為了當官,可還記得孔老夫子的“有教無類”,可在古代這句話簡直就是句空話,知識書籍都在那些豪門大戶手裡,你當“書香世家”是怎麼傳下來的,即如此,民智如何開啟,古代的老百姓大多數對於律法都只是大概瞭解,當然現代人對於律法也是兩眼一抹黑,於是這些執法者就能把你玩弄於“股掌之間”,再回到商鞅,他制定的法,因為牽扯到王子贏駟,於是商鞅馬上變通,老師代替懲罰,底下的秦國百姓一看,王子的老師的臉上都被刻字了,而不會記得犯法的人是王子,大家有沒有一種同感,有一些人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他是不會受到懲罰的,別說沒有,問問自己的內心。

    因此“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永遠不可能實現,當然在消除了等級,和階級之後的現如今,我們能做到嗎?會有那麼一天,人人都識字,都懂法,都遵法,都用法,那律法就是透明的,是作為一個第三方的存在,大家互相監督,但要堅守我們的心,一顆正義的心,不畏強權的心,不屈服的心。

  • 2 # 臥牛說歷史

    別說天子犯法了,大臣犯法都不會與庶民同罪。

    范雎的事情便是一例,這還是網路上鼓吹最為公平、公正的秦國啊。

  • 3 # 遠行之微塵

    首先我們要明白,封建社會是君主立憲制,一切都是皇帝說了算。若天子犯法,如果是小懲罰,為了安撫人心做樣子,有些天子是會主動接受懲罰的,因為無傷大雅並且可以收買人心,維護統治階級的穩定。

    如果是大的懲罰,那是不可能與庶民同罪的,頂多就是找個替死鬼敷衍了事。

    當年曹操的馬踩踏了麥子,本來是要砍頭的,後來在屬下的勸說下,假惺惺的砍了一撮頭髮當懲罰。

    所以不要太天真。鼓吹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和迂儒,天子辛辛苦苦打天下如果犯法與庶民同罪那還有什麼意思。你以為是現在的法治社會嗎?人治社會是不可能的。

  • 4 # 小生奕軒

    這句話描述的是好的,理想的,現實很骨感。法家的這一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超越了當時的思想觀念,提出了人人平等。但在現實社會只是說說,喊喊口號,別當真,在封建帝制的國家,皇帝的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你想要人人平等?那是不可能的。別說是王子犯法了,只要是有點權的小官,就會有特權,要碰上貪錢的官員,你沒錢就更慘了,不然,老百姓常說的“民不與官鬥”是咋來的?不是不鬥,而是鬥不過啊!封建帝權越是集中,封建地主剝削就越嚴重,百姓地位越是低下!階級矛盾就越深,國家面臨的危險就越大,一旦超越老百姓的忍耐極限,就等改朝換代吧!

  • 5 # 酒釀歷史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封建王朝可以做到嗎?我覺得可不可以做到不能以偏概全,要看主政的君王。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是做不到的,因為中國的封建王朝是帝制。古代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形同與法,而王侯將相,皇親貴族,封建士大夫和平民之間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這使得他們之間在同樣的事情面前受到的待遇天差地別。這是由當時的歷史環境所決定的,我們不可辯駁。

    但是,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魏武帝曹操,曾在路過麥田時,警告士兵,不可踐踏麥子,有違者處死。軍中只要騎馬的人就都要下馬,小心翼翼的走路。不料,曹操自己的馬竄進了麥地,招來屬下來論罪。屬下說,“刑罰是不對尊貴的人用的”,曹操反而不悅,“我是一軍主帥,違反了自己制定的律例,怎麼來統帥下屬呢,但是我身為一軍主帥,未完成任務是不能死的”,於是他拿起劍來割斷頭髮,以發代首。還有,西漢文帝時,出入宮門,皆要下車步行,違者罰款。有一天,太子劉啟要進宮門,侍衛見是太子的馬車,未敢阻攔,但是被後面的大臣看到了,上告了文帝,文帝依律處罰了太子。因此,他們不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所以,我覺得“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要看主政的君王,在封建王朝並不是完全做不到。

  • 6 # 上班族聊歷史

    天子權利頂峰的人物。

    首先說天子會不會犯法。

    答案是肯定的“會”。但是即便犯法了誰又能處罰他呢?

    古代皇帝為了避免自己犯錯通常會吸取大臣給自己的意見比如唐太宗時期的魏徵。

    而宋代加強了言官機構,言官顧名思義就是發言,他們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其他人物進行批判,不管說的對與錯都不用受到懲罰,相反如果不發言才會受到懲罰。

    那麼天子如果真的犯了不處罰說不過的事情怎麼辦呢?

    這就要分幾種情況。

    第一種皇帝自己下罪己詔。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下罪己詔的皇帝是西漢武帝,晚年的漢武帝經過了巫蠱之禍後痛失太子之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回顧一生對匈作戰,致使國庫虧空,老百姓生活負擔日益加重,巫蠱之禍牽連人數眾多並且自己的兒子責備冤枉致死。

    漢武帝深深自責於是在輪臺下罪己詔史稱輪臺罪己詔。

    第二種太子

    假如太子犯錯(前提是隻要不是特別重大的錯誤)一般會有人替太子撐到罪過。

    例如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由於變法期間觸動了貴族利益,貴族千方百計的破壞變法。

    徒木立信解決了基層老百姓的執行問題,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的威信。

    但是貴族階層太子犯法了,假如不能處罰太子那麼天下百姓不服,但是太子又不能受到傷害,於是“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子賈。”什麼意思呢?就是太子的老師們沒有教導好太子於是替太子受刑。

    第三種情況

    三國時期有一年正值農忙時期,曹操下令士兵行軍過程中不能毀壞莊稼,違令者斬,但是曹操的馬突然受到驚嚇失控跑到了莊稼地裡面,毀壞了莊稼。

    怎麼辦呢?

    曹操想到了一個辦法,“割發代首”。

    古代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損”。

    所以割發也就代替了自己的腦袋。

    綜上所述:古代制度屬於專制制度,而天子本人又屬於權利頂峰的人物,天子不處罰別人就是萬幸了,誰又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呢?

  • 7 # 小空話歷史

    1.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首先在古代皇權至上,整個國家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說了算的,打個比方,比如皇帝殺錯人了,你覺得皇帝會償命嗎?肯定是不會的,最多是補償一下。

    2.漢武帝后期不是也大興土木,窮兵黷武,甚至因為巫蠱之禍害死了自己的皇后衛子夫和太子,漢武帝不也是弄了個罪己詔麼,這要是放在平民百姓身上,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3.當時的皇帝說這種話,無非就是證明自己是個明君,給當時的老百姓一個心理安慰,實際上是肯定不會這麼做的。

  • 8 # 歷史他不生鏽

    這個在古代幾乎是無法做到的!雖然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大多都有自己的法律體系,但是每一部法律都有它的朝代背景,比如大明王朝時的《大明律》,雖然律法比較齊全,但是沒有那一條是針對天子做出的。再者大明時期的法律也是以孝治天下,各級政府官員可以利用《大明律》為以託為依據,從道德上出發酌情審理案件。也就是說官員有很大的自主定案權利,和現在的法治有很大的區別。那時更加是人治,所以那時有句話就叫天子為天下的君王,是天下的君父。那麼在古代想拿著一本法典就讓天子與庶民一樣接受法律的約束是不可能的。

  • 9 # 風吹雲漫飛

    這個問題本身不成立,“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種說法只是誤傳。以皇權天授的定義來講,皇上代表天下的一切權威,其不管做什麼都是對的,因此不存在“犯罪”一說!皇帝就是天子,古代能制衡天子的力量就只有 天,天子是中國封建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有權對法律制定和修改。在法律之上,只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和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兩種說法。是說皇帝的兒子也要遵守皇帝制定的規則。

    帝王犯法

    古代帝王真的犯了錯下個罪己詔就不錯了,像什麼乾隆自己發配自己也只是電視戲說罷了。像曹操違反軍規裝模作樣要自殺,最後也只是‘’割發代首‘’而已。所以說權利越大法律的約束力越弱。

    王子犯法

    秦孝公時期太子封地的農民給太子上交糧食,被人換成沙子,太子一怒之下殺了壓糧的農民,當時商鞅說殺人償命,就把太子流放了,還以連坐之罪把公子虔也就是秦孝公的大哥,太子的太傅(大伯)的鼻子割了,把太子的老師流放了。這說明商鞅變法的嚴厲也是歷史上罕見的對太子的處罰了。

    中國古代王子犯法主要是爭奪權利和皇位,為此被貶為庶民甚至喪命的皇子大有人在,但這些處罰都是為了政權的穩固,可以說和法律無關。

    讓我們再看看皇子禍害老百姓皇帝怎麼處置就知道了,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治理國家相當嚴厲,殺功臣殺貪官殺女婿殺兒媳殺侄子和外甥(皇后苦勸未遂),臨死留昭賜死沒有生育的所有妃子,夠狠吧。可是面對為非作歹的兒子呢,還是好父親啊!

    自從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納了很多妃子,為朱家開枝散葉。這些妃子也很爭氣,為朱元璋生了很多兒子。他比較喜歡朱檀這個兒子,給予了很多關愛,令朱檀茁壯成長。當朱檀長大之後,得到了魯王的封號,掌管山東一帶。當然,其他兒子也有自己的封地,每個皇子都佔據一塊封地,將所有的國土都掌握在朱姓人手裡。

    朱元璋將特別富饒的山東一帶給了朱檀,希望兒子能夠好好治理。不過此人並沒有謹記朱元璋的囑託,得到封地之後,開始為非作歹。他的老婆並不是賢妻,沒有規勸丈夫作惡多端的行為,反而助紂為虐。夫妻倆狼狽為奸,做了很多喪盡天良的事情,令百姓民不聊生。這令朱元璋特別氣憤,可是也沒有辦法。畢竟朱檀得到了太多的溺愛,即使犯了錯誤,也是得過且過。這令他沒有什麼責任感,反而是膽子越來越大。在朱檀的認知中,不管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有皇帝爹的維護,更加肆無忌憚。於是,帶著老婆一起去研究長生不老的方法。不知道從哪裡聽說了一個偏方,集齊一百位童子,就能練出長生不老的丹藥。夫妻倆聽說之後,也不管真假,立刻派人去抓童子,準備回去煉製仙丹。

    當地的百姓生活在恐懼中,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被抓走。這件事情激起了民憤,百姓透過各種方法去告狀。最後,這件事情還是被告到了皇帝面前,令朱元璋暴跳如雷。儘管朱元璋對大臣十分殘忍,但是卻愛民如子。聽說兒子和兒媳竟然禍害百姓,做出瞭如此喪心病狂的事情,怎麼能忍受?於是,直接下令將朱檀夫婦抓來,經過審問,兩人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這件事情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被百姓們所憎恨。百姓們請求處死朱檀,已解心頭只恨。但是朱元璋有自己的私心,不想處死愛子。畢竟朱元璋對朱檀傾注了父愛,不想看著自己疼愛的兒子命喪黃泉。思考再三後,他還是留了兒子一命,發配到寺廟做和尚。但是他的兒媳婦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作為外姓人,註定要被犧牲。

    當朱元璋準備殺掉兒媳婦時,卻遭到了對方的反抗。他兒媳婦大喊冤枉,認為朱檀才是主謀,自己只是從犯。憑什麼朱檀去做和尚,自己就要被砍頭。不管她如何喊冤,都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朱元璋將所有罪名都推到兒媳婦身上,並且怒斥她毀了那麼多條無辜的生命。面對皇帝公爹的質問,朱檀老婆無以言對。她確實參與了喪心病狂的事情,的確想長生不老。想想自己也有罪,最後自殺。

    朱檀與老婆都有罪,而且都是罪不可恕。按理來說,兩人不牽連九族,已算是法外開恩,不可能逃過一死。但是朱檀有老爹來撐腰,輕輕鬆鬆的擺脫了死罪,進入寺廟做和尚。或許做了和尚,不可能光明正大的享受權力與富貴。但是最起碼還有一條命在,或許還有翻身的機會。

  • 10 # AA白衣天子AA

    王子犯法,不是天子犯法!

    差一個檔次呢!

    那要看犯什麼法,謀反,分裂,篡權,凡是動搖國家機器的與庶民同罪還可能罪加一等!

    調戲婦女,犯點小錯誤,只要不是太過分,天子還是睜隻眼,閉隻眼裝不知道就過去了!

    聽說薩達姆的兒子把他的情敵弄獅子籠子裡餵了獅子,也沒有聽說薩達姆把他的兒子給處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乳腺有必要切乳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