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馬談古今
-
2 # 傳統銀文化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下素書的來歷:
相傳,張良憑藉此書助漢劉邦定江山,建立大漢朝。因為張良沒有遇到可傳書之人,便把書葬了,於是,這本書到底是什麼就成為懸案。
有三個版本的說法,司馬遷《史記》中說是《太公兵法》,後有人考證說是《太公陰符經》,另一說是《素書》。
幸運的是,這三本書如今都在。----均可百度全文。
《陰符經》和《素書》既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也是縱橫家必修課。
《陰符經》以五行生剋為主題,萬物皆為我用。要點是以五行生剋的規律,給出了應用的規則。“用”成為一個具體的操作方式方法。《鬼谷子》一脈相承,把這個“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我們今天重點聊的是《素書》
《素書》講課五個方面:道,德,仁,義,禮。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規律,也就是事物的邏輯關係。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看見事實,並尊重和順應事實。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仁者,人也。人和動物的區別是具備愛與慈悲的天性。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義者宜也,恰當。善者賞,惡者罰,就是恰當。----每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尊長愛幼,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身份。第一身份是關鍵。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以上五個一個也不能缺。
這就是《素書》講的五個方面。當然,原文有分別對應的非常的詳細闡述。
進一步探索
道:為水,為源,為本。天地萬物因道而生。
德:為土,為載,為母。天地萬物依德而成。德,是承載,是包容,是接納。
仁:為木,為生髮,為成長。人類社會因仁愛而凝聚。
義:為金,為規矩,為制度,為規範。為正義之劍。
禮:為火,為敬畏心。這是典型的道家思維。五行中,火居上,道家以退為上,故是恭敬心,敬畏心。-----恭敬他人,就被別人尊重,被尊重為上。
再進一步探索:
一,相剋
水克火。故道克禮,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故聖人法天順地也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故不禮。
火克金。故禮克義。恭敬的指向是人心,搞定人心,規矩可變通。
金克木,故義克仁。賞善罰惡,不講仁愛。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木克土,故仁克德。給誰當保姆,就在剝奪誰自由成長的權利。故仁者不德。
土克水,故德克道。過分包容,自己不是自己,別人也不是別人。道的邏輯被打破。
二,相生
水生木。天地不仁,而能生仁。
木生火。仁生禮。愛與慈悲,因此而被禮敬。
火生土。禮生德。恭敬則被包容。
土生金,承載,先規矩。無規矩則亂。
金生水,盜亦有道。
天道生,《鬼谷子》裡說:物有自然,人有自性,事有合離。五行生剋自在變化之中。
地道載,尊重萬物是它本來的樣子,尊重每個人是他本來的樣子。人與萬物都有自由的權利。
人道成,賞善罰惡,---我和世界的關係;修心正本----我和自己的關係。一切都在因果中。
《陰符經》:天有五賊,用之者昌。----五行反生為盜,故能用。
水生木,故木盜水。木用水則昌。過則水竭。
木生火,故火盜木。火用木則昌。過則木枯。
火生土,故土盜火。土用火則昌。過則火滅。
土生金,故金盜土。金用土則昌。過則土變。
金生水,故水盜金。水用金則昌。過則金沉。
比較一下
儒家講:仁義禮智信
《素書》:道德仁義禮
區分:
1)縱橫家隨機應變,故不信。----信:言行一致為信。
任何規則對縱橫家來說都是束縛。縱橫思維,唯一遵守的是天道,人性,事實。人為的規則和標準都隨時可以打破。否則也就無法縱橫。
2)素書本身就是最高智慧,故不講智。----儒家的智,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素書》+《鬼谷子》=智:一陰一陽。
總結:
本文為筆者一家言。
《素書》內容豐富,本文僅僅選擇其中首段,籠統做解,結合《鬼谷子》《陰符經》,五行原理等,管中窺豹,拋磚引玉。
比較儒家,為了說明不同思維繫統的不同。沒有貶低儒家的意思。諸子百家各有風采!
10
最後的最後
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慎用,否則必受其殃;
神道聖賢者觀而用之,不用,亦受其殃。
嗚呼!其慎重如此。
-
3 # 樂樂444777
講的是修身治國用兵之道,首篇把道德仁義禮為治國立身的根本,其後還講到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的道理,張良曾建議劉邦封賞雍齒。陰計外洩者敗,張良曾建議劉邦賜封韓信。決策於不仁者險,張良曾建議劉邦罷封六國後人。吉莫吉於知足,張良功成身退。設變致權,所以解結。張良曾獻策於呂后尋找商山四皓鞏固劉盈的地位。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親仁友直,所以扶顛。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改掉一些不良嗜好和慾望,自己會感覺到很輕鬆。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自己應當有的有,不要太貪婪貪人之所有。
-
4 # 大夫覺成
《素書》是一部曠世奇書,不敢妄談與解讀,在此只想說說自己看《素書》的感受。
1.《素書》天下韜略奇書之一,看懂《素書》,可以平天下,治天下,守天下。
2.《素書》文字簡練,每一句都寓意極深,每個人認知不同,心境不同,得到的啟示,解讀出的體悟都不同。張良得之,可以幫劉邦一統天下;後來人讀之,多少人都可以背誦《素書》,又有多少人受益?看懂了此書?
3.此書,在為人處世方面也有借鑑意義。此書從“道、德、仁、義、禮”五個方面都做了精闢的闡述,主張‘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的處世哲學,與《守弱學》有相通之處,但也有明顯的差別。
4.《素書》被稱為韜略奇書,與鬼谷子的《捭闔策》相提並論,有雄心大略的人可以細讀,細細體味;對普通人,特別是心底純正善良,又與世無爭的人來說,就不要看了,會把人帶歪了,《素書》韜略太深,有時給人一種陰謀詭計的感覺。
5.讀《素書》,要多讀原文,多讀,熟讀,細細體味才能有所收穫,不可提前看別人的解讀。
一是,不見得正確,因為,自古以來,看懂的人沒有幾個。
二是,固化了自己的思維,入了定式,還不如不讀,就是讀了,也是鸚鵡學舌,不可能有什麼好的收穫。跟著糊塗師傅能學出什麼好來?
6.我是凡夫一個,有一段時間讀《素書》,覺得有所收穫,又總是覺得虛無縹緲,抓不住精要。後來,放下一段時間,又重新讀,還是收穫不大。轉念一想,我是凡夫一個,看不看得懂,理解多少,又能如何?快樂地活著才最重要,今生活著,就憑本性,來世再學吧。《素書》,暫時再見。
-
5 # 湖北視野
全書寫的都是一些道理,與其他兵法而言卻是大不相同,但是,上兵伐謀,以人之用事為本,素書六卷皆是在闡述著人的事情。
-
6 # 老張教育新思享
《素書》,又名《玉鈐經》,是一本流傳了很久的神秘智典.是一部類似‘語錄’體的書,共一千三百六十字,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素書》中國謀略第一書,作品介紹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黃石公(約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漢時道家代表人物,思想家,軍事家,別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後被道教納入神譜。黃石公據傳是秦末漢初“五大隱士”之一。
《素書》以道家思想為宗旨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慧之作。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藉此書,助劉邦定江山。“素”的本意是白色生絹,含有“質樸”、“根本”的意思,在這裡指的是“簡單的道理”。
北宋時期的大學者張商英曾經如是評價:“即便是堯、舜、禹、周文王、傅說、周公旦、孔子、老子這些古聖先賢的思想智慧也沒有超出這本書的範圍,功成名遂的張良也不過用了書中道理的十之一二,就如諸葛亮、王猛、房玄齡、裴度這樣的名臣賢相,對此書的大道也未必足以領會清楚。”後世人稱這本書是“以道家為宗,集儒、法、兵諸家思想於一體的智慧聖典,修身處世、統軍治國的神策奇書,中國謀略第一書”。
《素書》整體上是總分的:
第一部分是總。總講道德仁義禮五維治國體系,這個體系適用於修身、治家、理業、治國。
第二至第六部分是分。第二到第六部分,分別對應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面的原理和應用。
第二部分講道,我們治國理業治家修身的三層管理體系,豪士、傑士、俊士,對應到國家是君、臣、民;對應到企業是領導層,管理層,執行層,對應到家庭是丈夫、妻子、孩子,對應到身體是心、五臟六腑、四肢骨骼肌肉。
當然可以對應任何層面的問題,譬如對應天地造化系統,太陽是君主是領導層,五大行星是大臣是管理層,地球上的萬物相當於是執行層;整個宇宙,北極星是君主,北斗七星和三垣是臣,二十八星宿和全天的其他星星是民。
第三部分講德,君子六守:守正、守慎、守位、守任、守權、守功。守正,說的君子要做大事,要經世濟民,就要保持精神充足,正氣充體;守慎,是有了正的條件,保持方向的正確,時刻糾正自己,小心翼翼,未雨綢繆;
守位,鞏固秩序,防微杜漸,變得更優秀;守任,打造合理的人才機制,上線流動,杜絕腐化;守權,有了團隊以後制定戰略和戰術,制定精確的計劃,把握變化;守功,總結經驗,擁抱變化,讓組織持續發展。
第四部分講仁,七步成功,八步失敗。走哪七步成功:長、安、先、樂、神、明、吉;走哪八步失敗:苦、悲、病、短、幽、孤、危、敗。
第五部分講義,分為三節,立公法、立公行、立軍功。
第六部分講禮,透過二十四步來建立組織倫理,同舟共濟,患難與共。
一本建立漢朝歷史的奇書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故事大家或許聽說過;有位老先生趁張良走過來時,故意把鞋子弄到橋下幾次,張良前後都很畢恭畢敬的為這老人再三的拾鞋穿鞋。後來老人又幾次約張良見面,前後也考驗了他幾次,張良最終通過了考驗。於是老先生後來就把自己的一本書,傳授給了張良,這部書的名字叫《素書》。
得一此書後,張良認真熟讀此書幾年,後來用書中哲理來幫漢高祖劉邦打天下。劉邦在張良的協助下,最終建立了漢朝王國。漢朝建立後,張良應當年和老人的約定,回到橋頭見面。但老人一直沒出現,只有一顆大黃石立在橋頭,所以就以那黃石為代稱,名為黃石公。這是歷史上此名的由來。但不知什麼原因,張良後來卻沒有把這部書傳給後人,而是將書帶進了自己的墳墓陪葬,此書從此消失在人間。
張良死後大約五百年,一個盜墓人在張良棺墓的玉枕下,發現了這本書。書上當時寫著秘誡:“不許傳於不神不聖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奇秧,得其人而不傳者,亦受秧”。可見這書當時在張良的眼裡是何等之分量!自此之後,才在民間流傳開來。這段故事記載於宋朝人張商英在《素書》裡寫的序得知。張良用了這部書裡的哲理知識,幫助劉邦取得了天下。或許可以這麼說,漢朝的開始,始於《素書》也不為過。黃石公、張良、《素書》、漢武帝,加上當初的歷史政局,在各種因緣的配合下,建立了漢朝天下。
得知有這麼一個傳奇的歷史奇書,當時真好奇《素書》到底寫了些什麼內容,何以張良能用以幫劉邦平定天下,建立中華歷史上的漢朝江山。讀了《素書》的內容後才發現,裡邊所談的竟離不開如何提高個人修為和修身養性,包括為人處事、趨吉避凶,也談對機對時與對事之世理。內文解析世事人心的道理觀察入微,精闢深刻,句句到位字字扣人心絃,讀後真是受益良多。整篇《素書》內容深刻,文字結構優美,章句簡約樸實,章節義理完整。從精湛的文字結構和深刻的哲理來看,此人的修為,應該屬道家老子級別的人物了。
後來《神仙傳》裡也記載了黃石公此人,是謠傳還是實人就不得而知了。黃石公這人在歷史上始終是個謎,感覺上接近神話,是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人物。其來如風,去也如空,讓後人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看來此公真非一般人也!細細品味其原文內涵,你會不由自主的說?真美!
《史記·留侯世家》也有記載,稱黃石公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於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
傳說張良用了《素書》中十分之一二的道理,就輔佐劉邦搞定了天下。它雖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為主,輔以儒家的仁、義、禮,是一部審視歷史、增廣智慧的道家著作。
傳世奇書,洞穿人性,直指人心!《素書》講的是為人處世有五件大事缺一不可:道、德、仁、義、禮。它探討的是為人處世,建功立業需要遵從的道理,從個人功業到家國。
下面精選書中精妙之言,加以註解,一窺智慧天機。
1、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譯文:道、德、仁、義、禮,這五者是一脈相承、不可分離的。
做人,需要順道、依德、懷仁、具義、遵禮,這才是古人所稱的“賢人君子”。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就是說,道、德、仁、義、禮,按照遞減的順序,不僅是五種做人的高度,也衡量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
2、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譯文: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苟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傑。
人在其位,必謀其政。愛崗敬業這話不僅僅是口號而已,每個人都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不論職務大小、權責輕重,在位一天,就要忠於職守。在生活中,則要有自己所堅守的原則,即使面對利益生死的衝突,也要堅守自己的底線,即使被人誤解、猜疑,身處是非之地,仍然不會因為害怕被猜忌而推脫自己的責任。面對美色、功利等誘惑,要憑藉自己的智慧,做出冷靜、正確的抉擇。具備上述品德的,必成大事。
3、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 譯文: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慾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
古人歷來強調戒除慾望的重要性。孔子說:“無欲則剛”,去除多餘的慾望,才能剛正不阿。但這些道理說來容易,做起來比啥都難,比如“嗜好”、“慾望”都是很難一時更改的,若真施行起來,需要深刻理解後,依靠強大的意志來執行,方可更改。
4、夫志,心獨行之術。長沒長於博謀,安沒安於忍辱,先沒先於修德。
譯文: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深思多謀;最安全的方式,莫過於安於忍辱;最優先的要務,莫過於進德修業。
人能志心篤行,乃立身成名之本。立志的重要性無需多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自古以來,胸有大志的人總是孤獨的,黃石公謂之曰:“心獨行”。要立大志,行大事,離不開安心養德,勇於忍辱,精心謀劃。就像《大學》中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5、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譯文:善於謀劃的人沒有險惡的事發生;沒有深謀遠慮的人,眼前必將出現憂患。
一個善於謀劃的人必定是心思縝密的,善於謀劃使自己處於主動,遇事也可化險為夷。
俗語說:“放長線釣大魚。”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人不能被眼前的成敗得失遮住眼睛,要有耐心,做長遠的謀慮,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否則只能因小失大。
為什麼成功者只有少數,是因為他們目光長遠,做任何事情都善於謀劃。一個懂得適當放棄眼前利益的人才能收穫更大的利益。懂得取捨之人必定收穫更大的利益。
6、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譯文: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回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
《周易·坤》中說:“履霜,堅冰至。”見到霜就要預見到將有堅冰緊隨而來。這就是“見幾而作”,防患於未然的思想。知道懼怕危險的人,就能適當約束自己,時時保持警惕,確保自己不履險地。同理,知道畏懼死亡的人,就能活得更長久。人只有居安思危,見幾而作,才能永保平安而不敗。
一點感悟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是靠專業知識,85%是靠人際關係與處事能力。”所以毫不誇張地說,社交溝通和為人處事能力,不僅決定一個人所能抵達的層次和格局,還決定一個人能否幸福地度過一生。
《素書》中不但有正面經驗,同時亦有反面訓誡,無論是從政還是為商,《素書》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
作為一部蘊含豐富博弈智慧的經典,《素書》一開始就向我們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即本書是為賢人君子而作的,《素書》所論的博弈之道,既非陰謀詭計,亦非旁門左道,而是堂堂正道。興衰有規律,成敗有定數,去留也有一定的道理,要想把握這些規律、定數和道理,就得明道、通數、審勢、達理,這是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具備的素質。所謂明道,即“明於盛衰之道”,能看清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所謂通數,即“通乎成敗之數”,通曉事業成功和失敗的規律;所謂審勢,即“審乎治亂之勢”,清楚社會有序和混亂的趨勢;所謂達理,即“達乎去就之理”,知道什麼時候該留下,什麼時候該離開。
今天也以學習和欣賞的眼光來看這部書,用來提升我們個人的修養,提高我們建設團隊的質量,加強我們班級管理的方法手段,是否也能給我們帶來有益的思考和促進呢?但願如是!
-
7 # 一老沈一
可能有些大不敬,《素書》應該算不上“傳世奇書”吧?
因為,此書,很可能是自稱“發現者”的宋代張商英的託偽之作,就是說,並非下邳圯上老人所送張良之書。
《史記.留侯世家》,說到張良閒步下邳圯上,遇一老者,對他幾經考驗,然後“出一編書”,“乃《太公兵法》也”。張良熟讀此書,輔佐劉邦成就了大業。
《漢書.藝文志》,曾收錄《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含《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後人說,《兵》即《太公六韜》。
《隋書.經籍志》亦比較完整地收錄了尚存古籍。司馬遷的《太史公書》,在《經籍志》中,首次改稱《史記》。裡面也收錄了《太公兵法》,大概是根據司馬遷的《留侯世家》,把《太公六韜》改了名字。
南宋以後,《六韜》真偽一直被質疑,清代更甚。但上世紀70年代的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太公》竹簡。學者們終於基本統一認識,《太公》成書應在戰國時期。
宋代張商英,受王安石舉薦,進入神宗朝為官,後來官至“尚書右丞”,又轉“左丞”,官不小。他的哥哥張唐英,是個著名文人。張商英本人,也有不少著作,還是書法家。不過,好像學問不十分紮實深厚。據說,他善寫草書,可是寫完了自己也不認識。
《素書》,是他自稱“發現”的。他寫了《素書考》,其雲:“按黃石公《三略》三卷,《兵書》三卷,《三奇法》一卷,《陰謀軍秘》一卷,《五壘圖》一卷,《內記敵法》一卷,《秘經》一卷,《張良經》一卷,《素書》六編。《前漢列傳》黃石公圮上所授《素書》,以《三略》為是,蓋傳聞之誤也。晉亂,盜發子房冢,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言,上有秘戒雲。”
他這是說,都以為黃石公授予張良的是《三略》,這是誤傳,其實授予的是《素書》。
關於黃石公授張良《三略》,這個說法又與司馬遷不同。《三略》一書,亦稱《太公三略》,與《太公六韜》相對應。但此書,成書不會早於漢中期。自然,把晚了百多年的書授與張良,是根本不可能了。
但問題是,這也無法證明授予的就是《素書》。
晉代,確實有個重要的“汲冢”事件,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古籍大發現。可上萬片竹簡,只整理出兩部書——《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並未聽說還有《素書》。其他的盜墓發現古籍,也不見史籍記載。
這大約只能說,張商英是藉著“汲冢竹簡”說事了。難道,晉代發現的《素書》,中間間隔了八九百年,才被張商英“淘”到?這也太不可置信了。
其實,張商英聲稱他“發現”《素書》不久,南宋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陳振孫,就已經考證過《素書》。他在《直齋書錄解題.十二》中,就得出結論說,《素書》原文與《注》出自一人之手,當為託偽。寫《注》的,就是張商英,無非是說,《素書》是張商英的託偽之作。
後世的學者,基本贊成陳振孫的見解。所以,幾乎從來沒什麼人把《素書》,當做一本先秦古籍,也不看作是“奇書”。
可以說,這部書,如果不是現在被一些商家炒的火熱,大概沒多少學界的人重視的。
自然,不能說《素書》所講的,沒有一些道理。
此書的六章,皆為“語錄體”格言,從思想內涵講,基本屬道家,既有修身養性內容,又有辨證論述高度,確實可以一讀。
只不過,似乎和兵家無關。不知道張良是怎麼靠這部書輔佐劉邦得天下的。這倒很像“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有意思的是,此語亦出於宋儒。
另外,《素書》的語言風格,像極了宋儒。
儒學有兩次大演變,一在西漢,二在宋朝,都是按照當時的需要來詮釋“經典”。這種詮釋,有時候還包含把自己的思想見解“混入”古人書中。再過分一點兒的,就是託偽了。
關於《素書》,所謂司馬遷、蘇軾等都給與了極高評價,其實是玩兒了“移花嫁木”的文字遊戲。司馬遷說,老頭給張良贈書這件事很怪。很可能,司馬遷尋訪到這件事,如實記述,但他也感覺很怪。如此而已。
蘇軾亦是,他順著司馬遷的話說,送書這件事很怪。如此而已。
只能說,這是現在商家的推銷之術了,優劣不予置評。
《素書》是否神奇,是否比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墨子還要神奇,也只能看每個人不同的閱讀感受了。《素書》確實講了一些道理,無非為人處世,有沒有道理,也需個人去感受了。
當我們手捧書卷,領略古人風采的時候,也包括國外的一些“古人”,如叔本華尼采,可能需要多個心眼,別被某些商家的牟利之圖帶偏了。但願這是杞人憂天。
回覆列表
傳世奇書《素書》,看透人性,直指人心!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它雖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素書》以道理為宗旨,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原。
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藉此書,助劉邦定江山。
《素書》是一本流傳了很久的神秘智典,其伴隨著迷人的神妙故事:漢朝之後的某一個時期,當盜墓者盜竊古墓時,從幽深古墓的玉枕中發現了一本古書。古書的秘戒既苛刻又嚇人,警告此書不能傳給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否則會遭殃;但如遇合適的人不傳授,也會遭殃。
“素”的本意是白色生絹,含有“質樸”、“根本”的意思,在這裡指的是“簡單的道理”。
這本奇書,僅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但這本書的內容可非同尋常,不僅包含治國安邦大謀略,更有修身處世、為人之道的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讀來如醍醐灌頂、豁然頓悟,其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值得我們每個人讀上一讀。
1、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德、仁、義、禮,這五者是一脈相承、不可分離的。也就是說做人,需要順道、依德、懷仁、具義、遵禮,這才是古人所稱的“賢人君子”。
2、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苟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傑。
人在其位,必謀其政,在位一天,就要忠於職守。在生活中,則要有自己所堅守的原則,即使面對利益生死的衝突,也要堅守自己的底線,即使被人誤解、猜疑,身處是非之地,仍然不會因為害怕被猜忌而推脫自己的責任。面對美色、功利等誘惑,要憑藉自己的智慧,做出冷靜、正確的抉擇。具備上述品德的,必成大事。
3、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
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慾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
孔子說:“無欲則剛”,去除多餘的慾望,才能剛正不阿。
4、夫志,心獨行之術。長沒長於博謀,安沒安於忍辱,先沒先於修德
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深思多謀;最安全的方式,莫過於安於忍辱;最優先的要務,莫過於進德修業。
人能志心篤行,乃立身成名之本。自古以來,胸有大志的人總是孤獨的,黃石公謂之曰:“心獨行”。要立大志,行大事,離不開安心養德,勇於忍辱,精心謀劃。
5、以明示下者暗。
在部下面前顯示高明,一定會遭到愚弄。
領導本來就所處位勢較高,如果自作聰明,聽不進不同意見,剛愎自用;不相信別人,事必躬親,那就不是一個成功的領導。
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對全域性洞若觀火、明察秋毫,心中瞭若指掌,面上卻應該不動聲色,在給予下屬適當的信任之餘,更應該把握分寸,不把自己全部真正的意圖全部顯現出來。
6、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幸福在於積善累德;災難在於多行不義。
民諺有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只要行善積德,自然福壽平安,修百善自能邀百福。
7、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做事,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
做人,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8、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對自己馬虎,對別人求全責備的,無法處理事務。對自己寬厚,對別人刻薄的,一定被眾人遺棄。
9、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
曾國藩曾言:“賞罰之任,視乎權位,有得行,有不得行。”
10、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賢明能幹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成敗的規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道,甘於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
11、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也完全可以根據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來識別人。因為,人品、行為不端正的人,所結交的朋友大多也是不三不四之輩。我們在結交朋友的時候,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標準,結交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勤奮上進的人。這樣的朋友就是益友,一生都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12、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
13、慢其所敬者兇
怠慢、輕侮應該受到尊敬的人,一定會招致兇險之禍。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意思是人要敬畏上天,順應天命,同時也要有敬畏的人。
14、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善於謀劃的人沒有險惡的事發生;沒有深謀遠慮的人,眼前必將出現憂患。
15、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回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
人只有居安思危,見幾而作,才能永保平安而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