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正輕搖雨自飄

    大宋經濟實際是什麼樣子,人民達到怎樣的生活水平,富裕到何種程度,就要分別論述了。

    先談談下層人的收入和生活,從《中國貨幣史》和《兩宋貨幣史》中的論述,”北宋後期,山民一身生計資山木,負薪入市得百錢“。四川嘉州漁民”與其妻子往來舟上,極不過日得百錢“。北宋中期,記載了一位淮西打零工的,平均百錢,有掙得多的時候就打酒買肉,和妻子宴飲歡歌。洪邁《夷堅志》中勤勞的婦女打工可以得數十文到百文。慶元初年的一個記載夫妻做小買賣的,日所得不能過二百文。下層百姓的每日收入,大體上就是百文錢財。而當時的一位青年的基本生活,一天2升米,錢五十文,如果再算上其他費用,平均起來看,下層人的生活水平僅僅能夠維持溫飽而已。

    官員們的生活又是怎麼樣呢,宋仁宗時期的一位官叫孫復曾經向范仲淹求助:”老母無以養,若日得百錢,則甘足矣“。宋真宗時期,李若谷擔任縣令,”日懸百錢,用盡為止“。節儉計程車大夫階層每日百文錢就很知足了。也不是所有的官員都這樣清貧,我們熟知的都軍頭呼延贊每月花費四十餘貫,每天一貫多。

    皇室的每天用度呢,紹興元年,對宗室子女的用度安排是,平均沒人每月十四貫多一點,也就是每天四百七十多文錢,作為皇室應該還是比較節儉的吧。

    那麼到底宋朝人有錢沒錢,富不富足呢,從家產這一方面來比較,北宋記載,中等收入的家庭,每家家庭財產平均一千貫錢。南宋初年的記載是,中等收入的家庭財產平均三千貫。這並不能說明南宋比北宋的中等收入的人有錢,也可能是錢幣通貨膨脹有關。中等收入的農民家庭,大約田產是一百八十畝左右。這樣的家庭生活水平就普遍提高了很多,司馬光所說:”近歲風俗,尤為奢侈,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北宋的京師開封,富裕的老百姓更多了,當時的宰相王旦曾說:”京城中的老百姓,坐享國家的好處,家產一百萬貫的非常多,家產十萬貫的到處都是。“中等小康的水平一般是多少呢?從一則趣聞中可以看出來,當時有一位富翁得了疾病,宣告只要給他看好病,就贈送給他小康的錢財,重賞之下,有位醫生藥到病除,富翁履約,贈送醫生一萬貫,這樣看來,在京師一萬貫就是一個看上去很好的小康之家了。同比來看城市的生活水平比農村的生活水平要高很多的。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來,再好的經濟,處於社會的不同層次,生活的水準和質量是不同的,農村和城市的區別也很大,富裕的程度也只是家產累積的多寡區別。下層緊巴巴,中層有錢花,上層笑哈哈,大體上如此吧。

  • 2 # 笑面小黑虎

    華人引以為傲的強漢盛唐都是純粹的小農經濟體,百姓都能分到田地,男耕女織,生產的東西也一樣,所以交易需求很少。同時唐朝是府兵制,除了中央禁軍,其它地方的軍隊平時務農,閒暇訓練,戰時拿著武器上戰場。所以,唐朝除了長安、洛陽等城市比較繁榮,大部分的州縣都和農村差不多,城裡沒有什麼脫產者和消費者,自然繁榮不起來。

    宋朝不一樣,城市供養著大量的禁軍、廂軍和官吏。這些人拖家帶口,生活在城市,成為城市的消費者。1)士兵是脫產者,拿到工資後,他們需要購買糧食、蔬菜、油、鹽、布等物資;2)官員更不得了,不但待遇高,工作量還小,除了吃好、穿好外,還要去青樓找找心靈上的慰藉,所以宋代的青樓和夜生活很精彩。

    秦淮河夜景

    80萬軍隊和4萬官員的龐大需求。宋朝禁軍平均開支多少?三司使蔡襄建議裁軍曾提到:“若減禁軍10萬,每歲省錢500萬貫;減廂軍10萬,省錢300萬貫”。

    官員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宋代官員的工資比較複雜,包括職田(在職其間分的耕田,官員坐享佃租)、金銀、糧食、布帛等,縣令的工資為:錢15貫、糧食4石、職田500畝。職田按畝產1.5石、佃租30%(實際遠高於此)和糧價700文/石,可以算出7品縣令的每年工資收入約420貫,8品縣丞年收入350貫。大家都知道,像縣丞都是被平均的群體,我們假定宋代官員的平均收入為400貫。

    宋代軍隊和官員數量龐大

    宋代的社會結構,催生了商品經濟。互通有無、才有交易,宋代城市中有大量的消費者,軍隊和官員的潛在需求達5000萬貫,加上皇室的消費,城市的潛在市場是巨大的。所以各地的糧食、布帛、茶葉、酒水、食鹽、瓷器等大宗物品,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城市,漕運、搬運工、小商品、青樓酒館都分享這個蛋糕,同時養活了大量的商人、工匠、手工業者和服務業者。商品經濟自然發展起來,而交易的活躍便會暴露出銅錢的缺乏,加上銅錢沉重,不方便運輸,攜帶方便的紙幣(交子)便應運而生。

    商品經濟是歷史的重大進步。商品經濟是農產品商品化到一定程度的經濟表現,紙幣是商品交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兩者都是時代的重大進步。宋代的商品化率為21%。意味著百姓的糧食、絹布等農產品,其價值量的21%轉化為了商品。

    宋代紙幣交子

    宋代的經濟實力如何呢?

    海外的研究,佔世界的23%。麥迪遜在著作《世界經濟千年史》中,回溯了世界主要國家過去1000年的經濟情況,原文這樣提到:公元1000年,亞洲(扣除日本)GDP佔世界的比例為60%。當然,公元1000年左右的亞洲還包括印度、高麗、遼國、大理、西夏、哈喇汗王朝、塞爾柱帝國、于闐等國家?實際上,當時遼國才是真正的亞洲大國,畢竟周邊國家都怕它,雖然它經濟不咋滴!書中估算宋代GDP為265億國際元(不是美元,購買力平價的概念,建議大家百度),世界GDP為1168億國際元,佔約22.7%。居然份額低於印度!

    海外研究:宋代GDP佔世界23%

    麥迪遜對世界各國GDP的估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口,然而全世界除了中國有2000年以來的人口資料,其它地方都缺乏資料。而且印度在公元1000年應該還沒有統一,他應該是參照後世版圖匡算GDP,中國可能也一樣,包括了宋、遼的經濟資料。但是,麥迪遜在書中對於中國的評價很高,毫不吝嗇誇讚之詞,人均GDP長期領先西歐。

    華人均GDP領先世界很長時間

    宋代GDP為7.91億貫。利用耕地面積、糧食畝產、布帛畝產,結合財政收入及稅率,推算出宋代中期GDP為7.91億貫。對GDP總量的概念要橫向和縱向比較才有意義,橫向便是與同時期世界其它國家比較,但要說中國的GDP低於印度,我不相信!縱向比較,則要與前面的唐朝、後面的明朝比較,這個會在將來的文章中詳細分析。

    同時可得宋代的人均GDP為7600文,什麼水平?如果用硬通貨大米衡量,可以購買1100市斤大米,如果放到現代約3300元,只是溫飽水平。可是在宋朝呢?相當於自耕農的人均產出,後面會具體分析。

    宋代GDP估算表

    宋代財政:看似很高,卻非常吃緊

    再次重申古代徵收的是實物稅,單位是:貫石匹束兩。希望以後不會再有人說宋朝的財政收入是1億貫。宋代的財政收入來自三方面:農稅、商稅和徵榷,徵榷也就是後世的專賣制度,從唐朝中期開始,中國的茶、酒、鹽、鐵等商品都是專賣制度。宋代中期的財政收入維持在6000至7000萬貫(1貫=770文)之間。

    宋代財政收入

    由於《宋史》不會每年都披露財政收支表,能整理出的財政收支情況不多。接下來,以天禧五年(1021年,真宗駕崩、仁宗登基之年)和治平元年(1064年,宋英宗年號)為例,分析宋代的財政收支情況。

    財政收入看似很高,但非常吃緊。宋仁宗登基之年,便出現了3490萬貫的巨大赤字,當然真宗駕崩、仁宗登基,花費巨大是正常情況。實際上宋仁宗前期的財政並未惡化,分水嶺是宋夏戰爭,不但物價上漲,財政支出也連年增加,並開始出現每年超過300萬貫的赤字,一直累計到宋神宗登基,進而引發了王安石變法,斂財手段增加,造成黨爭和朝堂混亂。

    宋仁宗登基當年的財政收支表

    宋朝最大的財政開支是軍費、官員工資,仍以仁宗朝的情況為例。軍費和官吏的總開支達到5800萬貫,佔財政收入的90%,極大的增加了財政負擔。

    關於軍費支出,估算為5400萬貫。根據前面的軍隊數量圖,仁宗時期是軍隊擴張最快的階段(宋夏戰爭),軍隊數量最多達到126萬人,其中禁軍83萬、廂軍43萬,按禁軍50貫/年、廂軍30貫/年的開支計算,軍費開支高達5440萬貫。

    關於官吏開支,約400萬貫。《宋史》對仁宗時期的官吏開支有記載,三司使蔡襄提及官吏的開支時,翻譯過來是這樣的:“正俸,錢96萬貫、銀62萬兩、金14870兩;正俸之外另有恩賞數萬兩、錢百萬貫。”加起來,單金錢支出就300萬貫(1兩銀=1000文、1貫=770文,1兩金=10兩銀),加上絹布和糧食的支出(一般3比1),每年官員總工資差不多400萬貫,那時才2萬官員,平均每個官員的財政開支200貫。

    說明一下:這個數與前面提到的官員平均收入400貫,並不矛盾!官員的總收入包括職田的200貫,佔比約50%;國家財政支付錢、糧、布等,約200貫。

    宋代三冗問題嚴重

    宋英宗繼位後,開始裁撤軍隊,財政收支開始改善。但“三冗”問題並未完全改善,軍隊數量降低了,官員數量又開始增加。英宗在節流上面下了功負,軍費支出縮減到3600萬貫,盈餘也才140萬貫,仍然填不上仁宗朝的窟窿。財政問題持續到神宗朝,結果宋神宗比較猛,在節流和開源上同時開刀,軍隊數量縮減到80萬,同時支援王安石變法,市易、青苗、坊場等斂財手段都用上了,雖然增加了官府收入,卻透支了民力。

    宋英宗裁軍後,財政好轉

    宋代百姓的生活如何?

    百姓過得好不好,本質還是看收入和物價,今天便從宋代的百姓生活著手,看看廣大百姓的生活質量。

    先了解宋代的人口結構。宋代百姓分成主戶和客戶,又依據田產的數量,將主戶分成五等,根據《宋史》、《宋會要·食貨》和《華人口通史》的記載,將宋代人口劃分如下:

    宋代人口結構

    可以看到,由於宋代的土地兼併,無產階級(土著佃農、流動佃農、城市客戶)的人口占比達到45%,而占人口8%的地主階層擁有65%的土地,可見貧富的差距。

    再看宋代的物價,宋代的物價以1040年宋夏戰爭為分界點,之前的物價穩中略升,之後物價上漲較快,特別是專賣的抽成一直提高。

    宋代物價持續上漲

    宋代城市的生活成本,年收入2.45萬文,32貫,維持溫飽。在宋朝的物價水平下,一戶5口之家,生活在城市、沒有土地的手藝人,需要賺多少錢才能維持溫飽生活呢?

    關於糧食的消耗,宋代的說法是:“丁男每日2升,中男1.5升,小男1升”。宋代1升=700毫升,大米堆密度為0.7公斤/升,1升米重約1市斤,一家人每天吃米7市斤。鹽的消耗,人均日消耗15克。布料消耗,宋代1匹布約8.3平米,人的體表面積約2平米,假定每人每年添1至2件衣服,布料製成衣服損耗30%,全家每年需要2匹布。

    城市人口的溫飽開支

    哪些無產者的收入,能夠達到溫飽標準呢?

    禁軍的年收入50貫,可以滿足;廂軍收入低,約30貫,勉強支撐。如果錢不夠用,高太尉橫空出世,他掌管軍隊期間,經常拉著廂軍接私活,為商人修修莊園、建設院子啥的,自己吃肉,廂軍也能多撈幾個。

    手工業者艱難度日,商販和軍器監工匠相對富足。根據丁學姣碩士論文《宋代手工業者生計研究》的統計,大部分工匠的日收入為50文,年收入1.83萬文,艱難度日。而小商販(類似武大郎)和朝廷軍器監的工匠收入較高,超過100文,能夠維持較體面的生活。

    宋代手工業者、小商販的收入

    有產者,他們過得好嗎?

    自耕農生活很好,年入49.5貫。宋代自耕農的經濟收入作了分析。總收入為4.11萬文,其中糧食2.52萬文,絹布1.59萬文,扣除農稅3000文,淨收入3.81萬文,約49.5貫。自耕農在古代是真正的中產階級,擁有田地和房產,後世的中產階級還有房貸。

    佃農,生活艱難,年入28貫。宋代王炎(江西人)在《雙溪集》描述佃農時“有牛具耕種者,主客以四六分,無牛具者,又減一分。”古代佃農只能拿到60%的收入,沒有耕牛和農具,只能拿50%。因此,佃農的毛收入為2.47萬貫,稅收會轉嫁給佃戶,淨收入為2.17萬貫,約28貫,艱難度日。古代農民起義的根源便是這群人,佃農收入低微,月光族,稍有天災便食不果腹,不造反才怪。

    古代佃戶

    分析到這裡,大家應該看到,平均GDP反映了自耕農的人均產出,但宋代人口占比45%的無產者過得並不好,在溫飽線上掙扎,沒在存款,難以抵抗天災。

    宋代商業不是很發達嗎?為什麼百姓收入不高?

    很多人說商業很發達,宋代經濟多麼繁榮,百姓很有錢?

    1、古代商業的本質是什麼?不過是產出到消費價值鏈上的吸血蟲而已。宋代商業主要是什麼?大多數是做糧食、鹽鐵、茶葉和酒水生意,因為城市消費力強,他們把糧食、布帛從農村轉賣到城市,漕運可以賺錢,搬運工可以掙錢,國家可以收到商稅,商人賺大錢,最終這些成本都反應到糧食價格上面,羊毛出在羊身上。正是因為宋代城市有大量軍隊、官員和地主,商業才能發展,而每個環節賺的錢都反應在物價上,自然推高了物價。古代帝王為什麼抑制商人,因為他們認為商人做轉手貿易,推高物價,是動亂的根源。

    2、商業的精髓是促進分工、專業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古代帝王對這點認識不足,商業興起後,百姓會追求更好的生活,既然養蠶和種茶比種地賺錢,為什麼我不多養蠶和種茶?所以,江浙地區就出現了養蠶和種茶的專業戶。北方氣候乾燥,畝產量低,可是高粱酒好喝!為什麼不多種高粱呢?宋代糧食的主產區轉移到江南地區,也是這個道理。從宋代糧食畝產量的提升便能看到。

    宋代糧食畝產顯著提高

    所以商業本身不產生價值,但商業會提升社會產出效率,最終反應到生產上。商業不過是參與社會總產出的分配而已,而且鏈條越長,物價還會越高。如果沒有總產出,做生意賺誰的錢?天下掉下來嗎?居然有人可笑到拋開GDP,來講商業,簡直搞笑,不能對應產出的商業只會不斷推高物價。

    再說一個很多人談到的青樓。歌妓們怎麼賺錢?不就是文人、士大夫給的錢嗎?他們的錢從哪來,工資和佃租唄!她們有什麼產出?產出私生子麼?其實後世把服務業納入GDP的核算,是因為有著先進科學支撐,而古代無法核算增加值(詞曲可以算產出)。不過談到這點,我都感到羞恥,這種青樓文化很自豪嗎?金國打過來的時候,那些文人怎麼不吟詩作詞把別人嚇走?百姓生活的更好才值得驕傲!

    古代青樓

    總結:宋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朝代,處在經濟結構轉變的節點上。宋代的GDP達到7.91億貫,個人認為是世界第一。宋代供養大量的軍隊和官員,拉動了商品的流通,促進了商業經濟的繁榮,商品化率超過20%,是了不起的進步。

    宋代的財政收入在6000至7000萬貫,財政收入看似很高,但是“冗兵、冗官、冗費”問題嚴重,從仁宋朝開始入不敷出,從而引發王安石變法,激發了社會矛盾。

    宋代是士大夫的天堂,官員的人均收入400貫,可以經常逛青樓,文化繁榮。可是百姓卻過得不好,由於土地兼併,社會存在45%的無產者,而且大多數的收入低於溫飽線。

    總體上,宋代以較小的國土面積勉強養活了1億左右的人口,糧食畝產量提升,算是不錯的成績,但也就那樣,封建王朝的和平期也是這種成績,遠遠談不上多富。

    所以宋代是某些人眼中的天堂,可是你們這些人在宋代就能成為士大夫麼?或許你在宋代也不過是河北某地的平民百姓,等著被遼、金、蒙等民族欺凌。就說我自己,江西05年高考前200名,自認為在宋代成為不了士大夫,作為平民百姓,只希望得個溫飽。

  • 3 # 歷史名將錄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2280美元,西亞人均GDP為621美元;兩者都超過當時西歐人均GDP427美元,而1820年清朝時華人均GDP為600美元,當時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華人均GDP為1250美元。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

    第二就是人口:大家都瞭解在封建社會人口越多越能說明王朝的興盛,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全國有649,9145戶,人口約3250萬。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1078年—1085年)年間,全國有戶1600萬。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全國有戶1730萬。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戶數達20,882,258戶,人口約1億1275萬。

    靖康之禍後,中國再次出現中原人口大量南徙的現象。這次南遷有兩波。第一個高潮是從“靖康之難”到《紹興和議》;第二個高峰則是在金主完顏亮南侵期間。南方人口因此大量增加,根據估計,南宋人口峰值是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戶口達到1360萬。若以紹興卅二年(1162年)與崇寧元年比較,兩浙路戶口增加26萬戶、江南西路增加42萬戶、福建路增加33萬戶、潼川府路增加24萬戶,夔州府路增加14萬戶。宋代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10萬戶以上的城市有50個,其中臨安人口過120萬(1274年),汴梁人口過180萬(1125年),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城市。

    接下來談談農業:畢竟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至道二年(996年),全國耕地面積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餘頃,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二十四萬七千五百餘頃。

    農業過後就該談談手工業: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

    兩百七十餘處,較唐朝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然後又看看海外貿易情況:由於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朝時期全國僅廣州一地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宋朝先後在廣州、臨安府(杭州)、泉州、密州板橋鎮、嘉興府(秀州)華亭縣(松江)、鎮江府、平江府(蘇州)、溫州、江陰軍(江陰)、慶元府(明州,寧波)、嘉興府(秀州)澉浦鎮(海鹽)和嘉興府(秀州)上海鎮(上海市區)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 4 # wen子哼哼

    宋代的經濟和生活水平,不僅優於中國其他王朝,而且領先於同時代的歐洲。

    人均國民收入

    據香港科技大學劉光臨先生的統計,北宋末年1121年,宋人的人均國民收入為7.5兩白銀,遠遠超過“資本主義萌芽”的晚明與清代的“康乾盛世”。

    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認為:“在960——1280年間,儘管華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歐中在同一時期,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則從400美元增加到了500美元,只增加了1/4.”換言之,宋代的經濟生活水平,不僅優於中國其他王朝,而且領先於同時代的歐洲。

    城市化程度

    宋代發達的工商業水平,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高比例的城市人口。

    北宋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20.1%,南宋時達到22.4%,而清代中葉的城市化率約為7%,民國時才升至10%左右,到1957年,城市化率也不過是15.4%。

    城市化程度高也改變了宋朝的財稅結構。北宋熙寧年間,農業稅的比重降至30%,來自工商稅的收入佔到了70%;南宋期間,非農業稅的比例更是接近85%,農業稅變得微不足道。這是歷代王朝從未有過的事情。晚清在洋務運動後的1885年,田賦的比重才下降至48%。在南宋政府每年近一億貫的財政收入中,來自進口商品抽稅、進口香藥專營利潤等貢獻了340萬貫,佔到了3.4%。

    發達的房地產市場

    宋人的經濟發展程度,還可以從發達的房地產市場上窺見一斑。

    歷史學者楊師群估計,北宋東京城內外,約有半數以上人戶是租房居住的。這個水平跟今日美國城市的房屋自有率差不多。越是發達的大城市,房屋自有率越低。可見,宋代的城市繁華程度。

    由於旺盛的租房需求,宋朝城市的租賃市場一直很火爆。每個月15貫的租金收入並不鮮見。這相當於現今月房租收入上萬塊。因此,宋朝的有錢人家,幾乎都熱衷於投資房地產。以至於宋人認為,出租房子來錢太快了,連白痴都能賺到錢。

    宋代繁榮的商業文化,使得許多漢學家都認為宋朝是中國“現代的拂曉時辰”。在他們眼裡,最為光彩奪目的中國王朝,不是強盛的漢唐,而是似乎有些文弱的兩宋。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現代史教授喬納森·斯彭斯曾如此評價宋代中國:

    上一個中國世紀是11世紀。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國家。……上一個千年的中國,是世界超級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這足以體現宋代中國的富裕程度。

  • 5 # 大秦泰西廷尉府

    宋朝的經濟真的多好嗎?其實並不見得。我們往往透過一些歷史學者的論述。去想象著宋朝的經濟多麼發達。不假,總體來看,宋朝的經濟確實很發達,甚至到達了中華封建史上的一個巔峰。但是真的民眾的生活水平就能夠與此相對應嗎?宋朝的經濟發達,並不是說宋朝的老百姓富得流油,而是宋朝的財政體系與之前和之後的封建國家大不相同。傳統意義上來講封建國家都是重農抑商的。但是這種說法並不確切,重農抑商是在經濟恢復發展的過程當中實施的基本國策,每一個政權剛建立之初都會採取重農抑商的措施,但是當經濟恢復之後其實每一個封建國家都主張發展經濟和商業。

    也正因如此,土地才會被買賣,土地兼併的問題才會出現。如果一個王朝一直重農抑商的話,那麼土地兼併問題基本是不會出現的。但是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在重農抑商之後商業發展土地買賣土地兼併的問題和現象會大面積的出現,並造成嚴重後果。宋朝在這期間無出其右,宋朝的土地兼併也可以說是封建王朝當中最嚴重的,但問題是宋朝的農民起義一直沒有形成洪流。換句話說,宋朝的土地兼併雖然嚴重,但是並沒有造成嚴重後果,那麼這個問題出在哪呢?問題就出在宋朝的土地制度與其他朝代不同,宋朝的土地制度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主戶,也就是擁有土地的民戶,第二種是客戶依附於主戶,沒有土地的所有權而只有土地使用權的民戶。

    主戶與客戶之間的關係透過契約的形式在官府備案。客戶出賣勞動,為主戶耕作,獲得自己的生活和生存資料。而主戶也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更多的客戶以保證土地的耕作,向政府繳納稅收。客戶沒有主戶活不下去,主戶沒有客戶那麼它的稅收負擔則會加重。所以雙方並不是所屬關係,而是相互依賴的關係,客觀上有利於緩和說雙方之間的土地矛盾。這也使得宋朝在土地兼併方面十分嚴重,但卻沒有造成嚴重後果的原因。宋朝經濟發達的第二點是海外貿易的繁榮。宋朝政府大力支援對外貿易尤其是海上貿易。宋朝的海關稅收佔據了其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遠遠超過之前的唐。工商業稅稅收體系完整,並且發達。宋朝的財政來源並不僅僅依靠於土地的農業耕作。

    也正是因為這兩點,所以宋朝的經濟基礎照比其他封建王朝更加優越。從而也形成了我們對於宋朝經濟發展繁榮的認知。而且存在於網上很長時間的宋朝的gdp佔到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六七十。實際上這句話是錯誤的,宋朝當時的gdp是佔到東亞的60%。剩下的由大和國,高麗以及遼國佔有。而且宋朝的經濟雖然發達,但同時也造成了宋朝國內的經濟膨脹。宋朝的大量銅錢,因為海外貿易而流落到了海外,這造成了物與錢之間的兌換問題。從而造成了通貨,而且宋朝財政的開銷實在太大。但是效率卻遲遲提不上來。可以說宋朝的經濟基本面是非常優秀的,但是民眾真的是生活優越富裕自在嗎?

    其實並不是在宋朝大部分的農民和普通老百姓依然從事農耕束縛在土地上,大量的工商業貿易和海外貿易,他們的錢款都進入到地主官僚以及商人的口袋當中,並間接地流向政府。普通民眾對於工商業而言是沒有什麼交集的。只不過是因為宋朝的土地政策相對能夠緩和社會矛盾,所以農民也不會被逼到絕路。再加上大環境下宋朝支援海外貿易,以及經濟發展,從而形成了宋朝經濟繁榮民眾。富裕的社會表象。但不論如何宋朝經濟的發展在封建史上更接近於商品貿易,也就是商品資本主義萌芽前夕,無論如何是值得肯定的。

  • 6 # 花哥觀世界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宋代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宋代氣象萬千的社會風貌首先體現在衣食住行上。

    宋代服飾大體經歷了由簡而奢,再由奢而簡的過程。上層的服飾,據《宋史》記載:“袞冕綴飾不用珠玉,蓋存簡儉之風。……迄於徽宗,奉身之慾,奢蕩靡極”。至於普通百姓,

    男子主要有深衣,紫衫,涼衫,帽衫等;女子服飾變化較多,上身穿襖,襦,背子,半背等,下身系裙,褲。石榴裙宋代最流行的裙子款式,詩人連文鳳有詩:嬌紅淡粉成春姿,石榴裙映櫻桃花。見說此花三十種,只消莫畫醉西施。

    宋代的飲食可謂是眼花繚亂,豐富多彩。大致可分為飯、粥、麵食、糕點等四大類。盤油飯、二紅飯、烏米飯都是當時流行的飯食。宋室南渡後,麵食在南方也逐漸得到推廣,軟滑的水滑面受到南方人的歡迎,後來傳到日本,至今仍是日本人的常食。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禁宵夜的朝代, 所以夜市也應運而生,興盛的夜市更是帶動了餐飲業的發展。(就和現代一樣,你和朋友們在路邊擼串,只要老闆不攆你們,你們擼到天亮也沒人管你,光這一點,不得不說宋代確實比其他朝代做的好了不少)。宋室南遷,大量北方人口的遷入,使南北的飲食再次得到交流,已是“飲食混餚,無南北之分矣”。

    宋代百姓居住方面,先說一下社會的最底層——佃戶。據《宋史》記載:“每家官給草屋三間,內住屋二間,牛屋一間”。說明三間住房是一般農戶的最低標準。所謂“茅屋三間圍短籬”,當是其住宅的基本狀況。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官給房”而不是“自建房”。

    而城市裡底層居民的住房,宋代成立了一個叫“樓店務”的機構, 負責管理和維修國有房產,並且向公眾招租 相當於現在的廉租房,當時都城開封共有1192間公共住房,每間月租金170文,這相對於當時開封的高房價來說,這樣的租金價格是非常“良心價”的了,這種住房保障制度能讓底層百姓完全租得起。

    宋代交通工具的改進也推動了道路的建設,城市交通極為便利。一本書叫做《東軒筆錄》,其中記錄了宋朝百姓出門時的場景:“京師人多賃馬出入。馭者先許其直,必問曰:‘一去耶?卻來耶?’苟乘以往來,則其價倍於一去也。兩孺以貧,不養馬,每出,必賃之。”這段話,將宋人租賃馬車的普遍現象表述了出來,還透漏了出租馬車的人會提前和顧客商量好價格,是單程還是往返,如果是往返的話就是雙倍的價錢,這不就是現代出租車的雛形嘛。

    總而言之,宋代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產生的時代,富裕閒暇的市民階層對娛樂休閒產生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和熱情,安逸享樂的心理席捲了整個社會,極大的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行業的發展。都市中酒樓林立,瓦舍勾欄密佈,棋牌遊藝花樣百出。反此種種,都奠定了宋代市民生活娛情樂性的基調。

  • 7 # 景玉鏢局

    首先,可以透過幾個數據,對大宋的經濟先有一個直觀的印象。

    宋朝,宋神宗時期GDP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宋朝頂峰時期的人口數量達1.2億,人均GDP為450美元。宋神宗時期一年的鑄幣量達500萬貫,是唐開元盛世的20倍。北宋時期,最高有1.6億兩的財政收入。南宋偏安一隅,也能達到一億兩。由於經濟的高度發達,宋仁宗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央行--發行交子的益州交子務。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的人類歷史上最有錢的十人,宋神宗排名第三位,比爾蓋茨拍第九位。

    有了以上對大宋宏觀的介紹,接下來再看下大宋人民的生活。

    看一個時代的人民生活水平如何,最直觀的就是去看這個時代的人民普遍吃的怎麼樣。就如同我們現在,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再到現在,生活水平很直觀的反映在了吃上。吃的飽,吃的好,才是社會富裕最直觀的表現。

    古代封建社會生產力的低下,經常讓我們會想到,古代人民到底能否吃飽飯。

    大宋之前,真的有很多很多人吃不飽。唐朝時期,絕大多數人都是一日兩餐,只有極少富人、官宦、貴族門閥,才有條件一日吃三餐。

    這一現象,在宋初時期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當時,一日三餐是絕大多數人的標配。對比其他國家,歐洲直到十八世紀才開始普及一日三餐,日本吃三餐的傳統也不過才一百多年。

    在宋朝時期,一日三餐只是標配。在繁華的東京汴梁城,人們已經享受起了豐富的夜生活,州橋的夜市,簡直是美食的天堂,一直營業到凌晨的州橋夜市,給宋朝的吃貨們又加了一餐。

    富裕的生活,已經讓宋朝人民不滿足於之前的烹飪方式了。“煎炒烹炸”,我們現代社會最重要的這幾種烹飪方式,都是普及於宋朝。唐朝時期,普遍的烹飪方式只有蒸煮烤,到了宋朝,煤炭的廣泛使用,使得烹飪效率有了極大提升。還是因為煤炭,使得當時的冶鐵技術飛速發展,造出了適合炒菜的鐵鍋。鐵鍋的普及,大大的提升了宋朝人民的生活水平。

    烹飪方式的多樣化,造就出了一大批酒樓。中國十大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畫中共有122間房屋,其中有近半數房屋經營的是餐飲業。

    除了汴河兩側的各種大排檔、小腳店之外,東京汴梁還有七十二座“正店”,正店的意思就是豪華酒樓。稍微次一點的酒店多到數不清。

    大宋正店的規模形制,不遜於如今的五星級酒店。進酒店正門,先是一條長約150米的主廊,主廊兩邊站著數百位姿色上佳的侍女,兩側都是小包間。過走廊進入主樓,主樓是三層高,最大的有五座主樓用飛橋連線。

    像這種豪華正店,一般都會設有百十個豪華包間,包間裡所用餐具皆為銀器。凡進店吃飯的客人,落座後,先上果菜碟子五個,水菜碗五個,還沒開始正經吃,先花費百十兩了。

    宋朝的繁榮,不僅僅表現在飲食方面。繁榮的娛樂業、文化的極致,都能彰顯這個時代的富裕。

  • 8 # 張春龍

    宋朝在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有一定的發展,商業有一定的發達,但也不會有多好,不然,北宋末年會爆發農民起義,會經不起金兵的入侵而失北宋建南宋,以至最後滅亡到五代十國。

  • 9 # 遊學行者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2280美元,西亞人均GDP為621美元;兩者都超過當時西歐人均GDP427美元,而1820年清朝時華人均GDP為600美元,當時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華人均GDP為1250美元。

    在封建社會人口越多越能說明王朝的興盛,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全國有649,9145戶,人口約3250萬。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1078年—1085年)年間,全國有戶1600萬。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全國有戶1730萬。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戶數達20,882,258戶,人口約1億1275萬。

  • 10 # 劉保俊4

    在富裕不注重武備,只能說養肥了一個大肥豬被別人宰殺,也註定了,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好好的江山不自理,一個當木匠,一個到畫家,等書法家,註定了他悲慘的結局,直至滅亡

  • 11 # 漱溟客

    提到宋朝稍懂些的都知道其GDP高峰期能佔到世界總量百分之六十左右!同時北方給遼金歲幣,西北給西夏歲幣這些都是鉅額財富,可以說宋朝廷確實有錢!宋朝計程車大夫日子可以說是非常好過的 無論在職還是退休,賦閒還是致仕都會有大把的銀子拿,所以很多人說宋朝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時代!還有一個就是軍隊了,這裡不談戰績。宋仁宗時期宋朝有軍隊125萬人,天寶年間天下鎮兵也就49萬,可想而知宋每年的軍費有多少!一言蔽之:朝廷確實有錢。宋朝基本都是早晚兩餐的,據劣者查閱資料來看老百姓過的很一般!雖然工商業很發達,但是城市裡開店的都不一定能養活自己(宋史食貨志裡面有很多小故事)王安石變法裡面的青苗法就可以看出,老百姓日子過的還是很差的,青黃不接的時候就要借高利貸過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野縣到鄧縣有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