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前半生的神機妙算,首屈一指是膾炙人口的《隆中對》,未出茅廬就三分天下,再加上江東舌戰群儒,力勸孫權與劉備結盟,在赤壁大敗兵強馬壯的曹操,威震天下。《三國演義》中說得更神,為了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常常給將領帶個錦囊未卜先知。當三國剛剛形成時,由於諸葛亮的神機靈驗,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們這些千年以後的人)相信按此路發展,諸葛亮《隆中對》的後半預言,也應該能實現,就是“完成霸業,復興漢朝”。但情況好像正好相反,隨著劉備到成都稱帝后,諸葛亮的神奇不在,幾乎很難在有重大的利好訊息,荊州丟了再也沒有能拿回來,六出祁山抗曹無一次成功,其中三次耗費糧草,無疾而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極大的反差?
14
回覆列表
  • 1 # 煙雲吐秀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二十七歲,常自比與管仲、樂毅相提並論,但當時他周圍的人沒有一個贊同他的話,只有兩三好友認為諸葛亮的自我評價符合實際情況。

    諸葛亮前半生的神機妙算,首屈一指是膾炙人口的《隆中對》,未出茅廬就三分天下,再加上江東舌戰群儒,力勸孫權與劉備結盟,在赤壁大敗兵強馬壯的曹操,威震天下。《三國演義》中說得更神,為了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常常給將領帶個錦囊未卜先知。當三國剛剛形成時,由於諸葛亮的神機靈驗,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們這些千年以後的人)相信按此路發展,諸葛亮《隆中對》的後半預言,也應該能實現,就是“完成霸業,復興漢朝”。但情況好像正好相反,隨著劉備到成都稱帝后,諸葛亮的神奇不在,幾乎很難在有重大的利好訊息,荊州丟了再也沒有能拿回來,六出祁山抗曹無一次成功,其中三次耗費糧草,無疾而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極大的反差?

    我認為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我們所認識的諸葛亮不是一個真實的諸葛亮,是經過大量包裝的諸葛亮,這在三國演義中反映的特別明顯。羅貫中為了強化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把史書上韓信、趙雲等戰績都強搬到諸葛亮的頭上,使人們讀到的是一個幾乎高大完美,無所不能的諸葛亮,可再怎樣包裝,諸葛亮確實沒有實現其《隆中對》所稱的“完成霸業,復興漢朝”,僅實現了三國鼎立,而且在三國中是一個最弱的。併為此苦苦支撐,死而後已。這就人為造成了這種特別大的反差。

    其次,環境和條件變了。諸葛亮前半生多做的是軍師。人馬也少,打得是游擊戰爭,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打不過就美其名曰聯盟。但劉備稱帝成都後,諸葛亮當的是丞相、錄尚書事,假節,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總理大臣,全國的經濟、政事、人力資源等等宮內宮外的事情由諸葛亮一個包下,朝庭中本來事物就是錯終複雜,而且諸葛亮責任心又重,每件事情都親自過問,諸葛亮的劣勢顯現出來,以他的才能或者說以一個人的才能不可在每件事情上都神機妙算,消耗他太多的精力。他離戰事第一線越來越遠,做事越來越靠經驗,這樣,敗仗也就越來越多了。於是,在與魏、吳的對抗中,諸葛亮掛帥的蜀漢明顯地落在下風,諸葛亮的風光也不就再了。

    第三,諸葛亮的領導換了,劉禪繼位,帶來了自己團隊。諸葛亮對劉禪的團隊十分得不屑,多次上表上書要劉禪近君子遠小人。哪些人可交,可用,諸葛亮都在出師表中寫得明明白白,沒有一個是劉禪團隊裡的人。原來打游擊戰時,劉備與諸葛亮朝夕相處,言聽計從,現在,諸葛亮根本見不到領導,要和領導說聲話,還得上表。從前後出師表中我們看到最多的是諸葛亮此時的無助和無奈。只是為了完成劉備的託孤重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是苦了蜀漢的民眾。

    還有,諸葛亮的對手變了,這也是諸葛亮下半生風光不再的最要原因,司馬的橫空出世,才智不遜色於諸葛亮,而且兵多將廣,財大氣粗,不論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都比諸葛亮要佔了上風,此時與之對壘的諸葛亮在一些區域性的戰鬥上面還能有點成績,佔點上風,但從全域性來說,越到拼實力的關鍵時候,諸葛亮沒有勝過一回。

    正是這樣種種原因,讓我們感到諸葛亮的後半生神奇不在,但不也否認是的,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值得人們敬仰。

  • 2 # 無名83851

    個人認為是武侯前後的心態上面出現了差異。前期剛出山時火燒博望坡一戰成名,當時還只是作為一個普通打工者跟隨劉備,上面有一把手在,給了他定心丸。而後期劉備託孤白帝城後,主心骨沒有了,諸葛亮成為了蜀漢王朝的實質上的一把手,要考慮的問題就更多了,並且武侯一生細緻,謹小慎微的程度了,全軍安危繫於一身,自然多了很多顧慮。所以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當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心理壓力不是一個當量級別的。另外,前期可用之人才也多,五虎將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後期蜀漢經歷了夷陵之戰後,損失了大批精英人才,諸葛亮肯定感覺捉襟見肘,這也是一個因素。最後,前期對付的人沒有那麼厲害,或者說也有厲害的,但是都有明顯的弱點,比如周瑜。但後期遇到的宿敵司馬懿卻不一樣,司馬懿的綜合能力並不比武侯差多少,這樣下來,自然會感覺諸葛亮前期比後期厲害了許多。

  • 3 # 正商參閱

    很多人說是因為“扶不起的阿斗”,但諸葛亮就沒有毛病嗎?客觀看待,諸葛亮也是蜀國衰敗的罪魁禍首。

    和劉備相比,諸葛亮確實才高八斗、聰明過人,但從治國方針來看,諸葛亮確實不及劉備。在諸葛亮晚年時期凡事都要親力親為,上到軍事,下到柴米油鹽。甚至士兵犯了軍規被責仗二十諸葛亮也要親自監督,甚至有時候還要親自上去執行。

    試想,如果一個公司的老闆什麼都要自己幹,不相信自己的手下,那麼這家公司如何做大做強,做大做強後老闆也要被累死。

    在一個公司中,不同階層的人要做不同的事情,領導要放手部下自己去做事,給他們足夠的空間才能使他們成長成為人才。如果從來不放權,員工得不到鍛鍊,公司發展會越來越落後。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叫做“君閒臣忙國必興,君忙臣閒國必亡”。

    那我們再來舉個實際的例子,為什麼諸葛亮後期蜀國衰敗了。雖然劉備擁有諸葛亮,但諸葛亮只會計謀,還是要靠人才去完美執行才行。劉備在位時期,蜀國有很多人才,“五虎上將”就是最好的例子,但五虎上將也不是天生的將軍,都是劉備放權讓他們一點一滴成長起來的。但劉備死後,諸葛亮不放權,對手下盯太緊,讓他們沒有發展空間,以至於蜀國後期無大獎可用。“軍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就是最好的佐證。

    所以諸葛亮是一個很好的合夥人,但他並不善於當老闆。即使計謀仍有,卻無人執行。這就是蜀國漸漸衰敗的原因。

  • 4 # 青言論史

    題主說的真是太好了,好到你只要仔細分析一下自己說的話,就知道你的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了。

    諸葛亮的神,題主認為首屈一指的是隆中對,沒錯。他的隆中對為什麼那麼精確?就因為他準確的看透了當時天下的形式,預測了劉備需要團結和對抗的力量,並且為劉備集團的安身立命找準了方向。事後的一切發展之所以正如他所預料,就是因為劉備集團嚴格執行了他的規劃。

    但是有一個人在一件事上沒有按照他的計劃來,這也就註定了蜀漢不可能統一天下,諸葛亮以隻手補天的願望也落了空。這就是關羽打襄樊。

    關羽錯誤的估計了形勢,在天下還根本無變的條件下就悍然從荊州出兵,從而導致腹背受敵,荊州丟失。而此時的蜀漢,是根本無力收復荊州的。劉備的夷陵之戰更是把蜀漢的老本賠了個底兒掉,蜀漢橫跨荊益的戰略根本徹底落空,隆中對已經根本不存在了實施的可能性。

    孔明不是神,他做不到逆天改命,沒法違拗歷史發展的科學規律。因此,從劉備去世到諸葛亮閉眼,這十一年的時間,他只能透過燃燒自己生命的方式來給蜀漢續命。縱使如此,也無法挽救蜀漢必將亡國的宿命。

  • 5 # 老郭雜談

    計劃趕不上變化。

    前半段都是以劉備是漢室宗親,是為了匡扶漢室的旗幟。劉備具有天然的政治合法性,所以不管聯合東吳,還是對付曹魏。很多人都幫忙,所以劉備才能順利建立勢力

    後半段情況變了。漢獻帝禪位給曹丕了,雖然是被迫的,但是漢朝臣子認為曹魏是正統。劉備反而是地方割據勢力。蜀漢的處境就很尷尬。劉備迫不得已只好自己稱帝。對外宣傳漢獻帝被曹丕弄死了,他自己是漢朝合法繼承人。但是以前很多矛盾因為這點變化就爆發了。首先就是荊州,人家東吳就不借了,直接搶回去了。然後就是原來蜀國地盤的各種勢力也不服管教了。比如劉表的勢力還有蜀中本地勢力。特別是劉備死了以後,他的軍隊傷亡很大。本地有兩個地方直接叛亂。就是後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那個叛亂。

    到了這一步,諸葛亮明知道國家已經沒有能力征戰。為了政治合法性,只能不停的北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聯盟東吳,凝聚蜀國內部的各種力量。這樣讓國家暫時的生存。諸葛亮死了以後,劉嬋停止北伐。蜀國和東吳聯盟馬上就破裂了。只能被各個擊破

  • 6 # Su57

    諸葛亮神機妙算得益於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的虛寫。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策確實是當時條件下劉備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但隆中對要被嚴格執行,太難了。

    先說諸葛亮的生不逢時。漢末諸侯逐鹿中原,那個屬於英雄的黃金時代,諸葛亮還只是個孩子。待到他長大成才,曹操已經統一北方佔據天時。他能出山三分天下,已經是逆天而為了。如果想自己一統天下,只能等著曹魏犯錯,但是曹魏沒給他機會。所以後半生諸葛北伐,連年無功。

    再說執行隆中對的條件,最關鍵的就是吳蜀兩邊決策人都要有長遠眼光,避免內鬥。而劉備關羽和孫權呂蒙陸遜,這些人為了荊州反覆爭奪,相互消耗,貌合神離的聯盟一點也威脅不了曹魏。最終,隨著時間流逝,曹魏國力復甦,碾壓了吳蜀。

    所以,諸葛亮未得其時,強爭而不得。

  • 7 # 三觀粉碎機

    因為《隆中對》的作者是陳壽啊,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裡說的話,並不是諸葛亮親口說的,而是作為一個過來人和撰寫人的陳壽根據“劇情需要”和“劇情發展”所編撰的,當然可以寫成“神運算元”模式。

    當然了,我們客觀評價。諸葛亮作為劉備的第一謀士,其聰明才智自是不用說,可問題就出在這裡,諸葛亮再厲害,再聰明,也不過是個人而不是神。在劉備立國早期,其實不單單只是諸葛亮,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可以想得出聯合弱小抵抗強大的基本策略,這不過是當年戰國時期的蘇秦合縱之策的翻版而已。

    再是赤壁之戰,從當時的實力上來講,縱使孫劉聯合抗擊曹操,相對實力上孫劉聯軍還是要弱上不少的。但是孫劉的運氣非常好,好在哪呢?此刻的北方瘟疫發作,曹操的後續糧草跟不上了,這逼的他不得不立馬撤退。這也是為什麼雖說曹操失敗撤退了,但是他的人馬還儲存非常完整的原因。當時的曹操並不是被孫劉打的沒有一戰之力,甚至戰爭拖延下去的不利方肯定是孫劉聯軍,只是“後院失火”再加上前方戰局一時沒有多大進展,這才逼的他不得不撤退。但也是經此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之勢。

    也正是由此,當後來曹操的北方穩定之後,諸葛亮再怎麼北伐都無能為力了,因為蜀魏的實力差距就擺在那裡,這是個人所無法逾越的。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諸葛亮前期很神,後期不行的原因。因為前期成功了,所以編劇怎麼編都行,也可以把別人的功勞編在他身上。比如說“草船借箭”真正的主角應該是孫權,正是如此曹操才發出“生子莫若孫仲謀”的感慨,但是卻被編排在了諸葛亮身上。

    不過有一點我們需要意識到,說諸葛亮好並不是說他神,而是他為官的仁,關注民生。

  • 8 # 湘中明珠Zxp

    為什麼他的後半生沒能延續前期的神奇呢?難到真的是他本身發生了什麼變化,不再像以前那麼能神機妙算了?答案是否定的!

    我個人認為,諸葛亮還是那個諸葛亮,只不過是客觀環境變了,他的對手變了,以前的一些屢試不爽的招數在新的對手面前不再奏效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剛出茅廬時,天下混亂,局勢未定,在南方很少有強勁對手,況且當時荊州益州等地的軍閥劉璋等人大多是在未有防範劉備集團的情況大意失手,所以並不很能彰顯出諸葛亮的高明。而著墨很多以反映諸葛亮智計的赤壁之戰其實與他是沒有多大關係的,他除了極力促成了孫劉同盟之外,戰爭的程序他幾乎插不上手。全場戰場都是那個所謂氣量狹窄的東吳都督周郎主持打的。只不過後來羅貫中生拉硬扯給他設計了幾個故事讓人們不知不覺中把他給神話了!

    隨著局勢逐漸明朗,三國鼎立之勢形成。特別是曹魏集團完全統一北方,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南方之後,蜀國壓力驟然變大,一夜之間他的對手換成了曹操司馬懿等謀略高手,註定了他不再可能玩出七擒七縱的大手筆遊戲來,就算是東吳的魯肅陸游等人也決不是諸葛亮能輕易討得到好的。所以我個人認為,對手的變化是諸葛亮不能再像開始時那麼得心應手的主要原因!

    不能否認他後期的被動與蜀漢的國力有關,畢竟它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資源匱乏,兵員有限,這是先天性缺陷,與丞相無關。但是在人才培養方面是有很大問題的,他無疑是個工作狂,事事親力親為,以至於年青精英少有鍛鍊機會,導致人才青黃不接,造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尷尬局面,對此,他是難辭其咎,飽受垢病的,所以說他為蜀亡負有一定責任也是有些道理的!

  • 9 # 9紫氣東來

    應答,說到三國諸葛亮,關羽,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裡主要要了解羅貫中寫演義的手法,是歌頌劉備,抑曹,東吳做陪襯的角色,從三顧茅廬起把諸葛推向高潮,未出茅廬就知三份天下,隆中對替劉備做了規劃,那反問一句,劉備,諸葛應相見恨晚,又為什麼要三顧茅廬呢?這說明諸葛亮從此時就已在故弄玄虛有意推銷自己,抬高身價。關於隆中對一代偉人,做過評價隆中對本身就有很大的缺陷,因世事,戰場是瞬息萬變,即使神仙也難以預料,哪怕是天才軍事家都得隨時隨地調整方案,歷史證明誰都難以預料幾十年以後的事,神仙不能,諸葛亮更不能,三國志有記載(亮不以帶兵見長)意思是打仗不是諸葛亮的特長,所謂隆中對前半部還行,因那時劉備在,法正,龐統在,這裡請回顧一下,劉備出征什麼時候帶過諸葛亮呢?連夷陵之戰這麼大的事主管軍的最高長官反在後方,這不已經說明了所有的一切嗎?劉備死後諸葛除帶兵代魏以外,基本相府辦公,集丞相,兵部,財政於一身,連劉禪的自由也是受控制的,所以劉禪很不爽,諸葛死後葬到錦官城外,由於諸葛弄權,排擠託孤重臣益州元老李嚴,武有魏延等,也就是講劉備死後諸葛亮很難擔起這副重擔,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從中就失去了威信,也才有魏延建議改變進軍路線等事宜,因那時魏延巳是資格最老的大將了,說句話還是有份量的,硬是苦於諸葛的打壓,像這樣的國情諸葛怎麼可能實施他的隆中對的下半部呢?順捎一句東吳好像沒有諸葛級別的軍事,武功蓋世的五虎上將,那為什麼東吳比蜀強那麼多呢?蜀國為啥先亡國呢?總結起來講諸葛聯吳抗曹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實屬政治家,聯吳的策略又被關羽攪黃了,所以諸葛亮隆中對的下部就成了空話,名人沒有出高徒,只有名師才出高徒,諸葛亮沒有及時培養接班人,後培養姜維太晚了,年齡輕,資格嫩,來不及了,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是:含恨五丈原內,冷臥錦官城外。僅個人見解!不同看法可直接答題,不辨!!

  • 10 # 金生無悔

    諸葛亮這個足智多謀的人,前半生和後半生我認為他都很神奇。但是做為一個國家的大軍師,你的智謀和計劃得有執行力。諸葛亮前半生追隨劉備時,劉備對諸葛亮的計謀可以說言聽計從,有劉備在上面罩著,下面的人也不敢違備諸葛亮制定的軍事計劃,而且劉備手下的大將軍也是人才濟濟,故大家齊心協力打下一片江山。可劉備先死,託孤於諸葛亮,如此一來,蜀國的國家大事會集諸葛亮於一身,此時的諸葛亮對政治、軍事兩手都得抓,兩手都要硬。故身心疲憊,況且在劉備託孤之時,答應劉備會全力恢復漢室,可蜀國的實力實際上不能與魏國的強大相比。隨著一批使用起來得心應手的老將的逝去,諸葛亮制定的一些軍事計劃也不能完美的得到執行。故顯得沒有前半生做的事情那樣充滿傳奇。時也,命也。這就如一個團隊的指揮者能力在強,如果他的團隊不能很好的協調配合,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矣。真正的神奇不是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做為一個國家在於天時,地利,人和才能越來越壯大。歷史註定魏國強大,三國終歸一統的結局。諸葛亮一人之力難己挽回國運的時勢,所以也就不在神奇!個人淺見,望劇友指正。

  • 11 # 煙雲吐秀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二十七歲,常自比與管仲、樂毅相提並論,但當時他周圍的人沒有一個贊同他的話,只有兩三好友認為諸葛亮的自我評價符合實際情況。

    諸葛亮前半生的神機妙算,首屈一指是膾炙人口的《隆中對》,未出茅廬就三分天下,再加上江東舌戰群儒,力勸孫權與劉備結盟,在赤壁大敗兵強馬壯的曹操,威震天下。《三國演義》中說得更神,為了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常常給將領帶個錦囊未卜先知。當三國剛剛形成時,由於諸葛亮的神機靈驗,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們這些千年以後的人)相信按此路發展,諸葛亮《隆中對》的後半預言,也應該能實現,就是“完成霸業,復興漢朝”。但情況好像正好相反,隨著劉備到成都稱帝后,諸葛亮的神奇不在,幾乎很難在有重大的利好訊息,荊州丟了再也沒有能拿回來,六出祁山抗曹無一次成功,其中三次耗費糧草,無疾而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極大的反差?

    我認為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我們所認識的諸葛亮不是一個真實的諸葛亮,是經過大量包裝的諸葛亮,這在三國演義中反映的特別明顯。羅貫中為了強化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把史書上韓信、趙雲等戰績都強搬到諸葛亮的頭上,使人們讀到的是一個幾乎高大完美,無所不能的諸葛亮,可再怎樣包裝,諸葛亮確實沒有實現其《隆中對》所稱的“完成霸業,復興漢朝”,僅實現了三國鼎立,而且在三國中是一個最弱的。併為此苦苦支撐,死而後已。這就人為造成了這種特別大的反差。

    其次,環境和條件變了。諸葛亮前半生多做的是軍師。人馬也少,打得是游擊戰爭,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打不過就美其名曰聯盟。但劉備稱帝成都後,諸葛亮當的是丞相、錄尚書事,假節,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總理大臣,全國的經濟、政事、人力資源等等宮內宮外的事情由諸葛亮一個包下,朝庭中本來事物就是錯終複雜,而且諸葛亮責任心又重,每件事情都親自過問,諸葛亮的劣勢顯現出來,以他的才能或者說以一個人的才能不可在每件事情上都神機妙算,消耗他太多的精力。他離戰事第一線越來越遠,做事越來越靠經驗,這樣,敗仗也就越來越多了。於是,在與魏、吳的對抗中,諸葛亮掛帥的蜀漢明顯地落在下風,諸葛亮的風光也不就再了。

    第三,諸葛亮的領導換了,劉禪繼位,帶來了自己團隊。諸葛亮對劉禪的團隊十分得不屑,多次上表上書要劉禪近君子遠小人。哪些人可交,可用,諸葛亮都在出師表中寫得明明白白,沒有一個是劉禪團隊裡的人。原來打游擊戰時,劉備與諸葛亮朝夕相處,言聽計從,現在,諸葛亮根本見不到領導,要和領導說聲話,還得上表。從前後出師表中我們看到最多的是諸葛亮此時的無助和無奈。只是為了完成劉備的託孤重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是苦了蜀漢的民眾。

    還有,諸葛亮的對手變了,這也是諸葛亮下半生風光不再的最要原因,司馬的橫空出世,才智不遜色於諸葛亮,而且兵多將廣,財大氣粗,不論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都比諸葛亮要佔了上風,此時與之對壘的諸葛亮在一些區域性的戰鬥上面還能有點成績,佔點上風,但從全域性來說,越到拼實力的關鍵時候,諸葛亮沒有勝過一回。

    正是這樣種種原因,讓我們感到諸葛亮的後半生神奇不在,但不也否認是的,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值得人們敬仰。

  • 12 # 無名83851

    個人認為是武侯前後的心態上面出現了差異。前期剛出山時火燒博望坡一戰成名,當時還只是作為一個普通打工者跟隨劉備,上面有一把手在,給了他定心丸。而後期劉備託孤白帝城後,主心骨沒有了,諸葛亮成為了蜀漢王朝的實質上的一把手,要考慮的問題就更多了,並且武侯一生細緻,謹小慎微的程度了,全軍安危繫於一身,自然多了很多顧慮。所以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當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心理壓力不是一個當量級別的。另外,前期可用之人才也多,五虎將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後期蜀漢經歷了夷陵之戰後,損失了大批精英人才,諸葛亮肯定感覺捉襟見肘,這也是一個因素。最後,前期對付的人沒有那麼厲害,或者說也有厲害的,但是都有明顯的弱點,比如周瑜。但後期遇到的宿敵司馬懿卻不一樣,司馬懿的綜合能力並不比武侯差多少,這樣下來,自然會感覺諸葛亮前期比後期厲害了許多。

  • 13 # 正商參閱

    很多人說是因為“扶不起的阿斗”,但諸葛亮就沒有毛病嗎?客觀看待,諸葛亮也是蜀國衰敗的罪魁禍首。

    和劉備相比,諸葛亮確實才高八斗、聰明過人,但從治國方針來看,諸葛亮確實不及劉備。在諸葛亮晚年時期凡事都要親力親為,上到軍事,下到柴米油鹽。甚至士兵犯了軍規被責仗二十諸葛亮也要親自監督,甚至有時候還要親自上去執行。

    試想,如果一個公司的老闆什麼都要自己幹,不相信自己的手下,那麼這家公司如何做大做強,做大做強後老闆也要被累死。

    在一個公司中,不同階層的人要做不同的事情,領導要放手部下自己去做事,給他們足夠的空間才能使他們成長成為人才。如果從來不放權,員工得不到鍛鍊,公司發展會越來越落後。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叫做“君閒臣忙國必興,君忙臣閒國必亡”。

    那我們再來舉個實際的例子,為什麼諸葛亮後期蜀國衰敗了。雖然劉備擁有諸葛亮,但諸葛亮只會計謀,還是要靠人才去完美執行才行。劉備在位時期,蜀國有很多人才,“五虎上將”就是最好的例子,但五虎上將也不是天生的將軍,都是劉備放權讓他們一點一滴成長起來的。但劉備死後,諸葛亮不放權,對手下盯太緊,讓他們沒有發展空間,以至於蜀國後期無大獎可用。“軍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就是最好的佐證。

    所以諸葛亮是一個很好的合夥人,但他並不善於當老闆。即使計謀仍有,卻無人執行。這就是蜀國漸漸衰敗的原因。

  • 14 # 青言論史

    題主說的真是太好了,好到你只要仔細分析一下自己說的話,就知道你的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了。

    諸葛亮的神,題主認為首屈一指的是隆中對,沒錯。他的隆中對為什麼那麼精確?就因為他準確的看透了當時天下的形式,預測了劉備需要團結和對抗的力量,並且為劉備集團的安身立命找準了方向。事後的一切發展之所以正如他所預料,就是因為劉備集團嚴格執行了他的規劃。

    但是有一個人在一件事上沒有按照他的計劃來,這也就註定了蜀漢不可能統一天下,諸葛亮以隻手補天的願望也落了空。這就是關羽打襄樊。

    關羽錯誤的估計了形勢,在天下還根本無變的條件下就悍然從荊州出兵,從而導致腹背受敵,荊州丟失。而此時的蜀漢,是根本無力收復荊州的。劉備的夷陵之戰更是把蜀漢的老本賠了個底兒掉,蜀漢橫跨荊益的戰略根本徹底落空,隆中對已經根本不存在了實施的可能性。

    孔明不是神,他做不到逆天改命,沒法違拗歷史發展的科學規律。因此,從劉備去世到諸葛亮閉眼,這十一年的時間,他只能透過燃燒自己生命的方式來給蜀漢續命。縱使如此,也無法挽救蜀漢必將亡國的宿命。

  • 15 # 老郭雜談

    計劃趕不上變化。

    前半段都是以劉備是漢室宗親,是為了匡扶漢室的旗幟。劉備具有天然的政治合法性,所以不管聯合東吳,還是對付曹魏。很多人都幫忙,所以劉備才能順利建立勢力

    後半段情況變了。漢獻帝禪位給曹丕了,雖然是被迫的,但是漢朝臣子認為曹魏是正統。劉備反而是地方割據勢力。蜀漢的處境就很尷尬。劉備迫不得已只好自己稱帝。對外宣傳漢獻帝被曹丕弄死了,他自己是漢朝合法繼承人。但是以前很多矛盾因為這點變化就爆發了。首先就是荊州,人家東吳就不借了,直接搶回去了。然後就是原來蜀國地盤的各種勢力也不服管教了。比如劉表的勢力還有蜀中本地勢力。特別是劉備死了以後,他的軍隊傷亡很大。本地有兩個地方直接叛亂。就是後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那個叛亂。

    到了這一步,諸葛亮明知道國家已經沒有能力征戰。為了政治合法性,只能不停的北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聯盟東吳,凝聚蜀國內部的各種力量。這樣讓國家暫時的生存。諸葛亮死了以後,劉嬋停止北伐。蜀國和東吳聯盟馬上就破裂了。只能被各個擊破

  • 16 # Su57

    諸葛亮神機妙算得益於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的虛寫。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策確實是當時條件下劉備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但隆中對要被嚴格執行,太難了。

    先說諸葛亮的生不逢時。漢末諸侯逐鹿中原,那個屬於英雄的黃金時代,諸葛亮還只是個孩子。待到他長大成才,曹操已經統一北方佔據天時。他能出山三分天下,已經是逆天而為了。如果想自己一統天下,只能等著曹魏犯錯,但是曹魏沒給他機會。所以後半生諸葛北伐,連年無功。

    再說執行隆中對的條件,最關鍵的就是吳蜀兩邊決策人都要有長遠眼光,避免內鬥。而劉備關羽和孫權呂蒙陸遜,這些人為了荊州反覆爭奪,相互消耗,貌合神離的聯盟一點也威脅不了曹魏。最終,隨著時間流逝,曹魏國力復甦,碾壓了吳蜀。

    所以,諸葛亮未得其時,強爭而不得。

  • 17 # 三觀粉碎機

    因為《隆中對》的作者是陳壽啊,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裡說的話,並不是諸葛亮親口說的,而是作為一個過來人和撰寫人的陳壽根據“劇情需要”和“劇情發展”所編撰的,當然可以寫成“神運算元”模式。

    當然了,我們客觀評價。諸葛亮作為劉備的第一謀士,其聰明才智自是不用說,可問題就出在這裡,諸葛亮再厲害,再聰明,也不過是個人而不是神。在劉備立國早期,其實不單單只是諸葛亮,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可以想得出聯合弱小抵抗強大的基本策略,這不過是當年戰國時期的蘇秦合縱之策的翻版而已。

    再是赤壁之戰,從當時的實力上來講,縱使孫劉聯合抗擊曹操,相對實力上孫劉聯軍還是要弱上不少的。但是孫劉的運氣非常好,好在哪呢?此刻的北方瘟疫發作,曹操的後續糧草跟不上了,這逼的他不得不立馬撤退。這也是為什麼雖說曹操失敗撤退了,但是他的人馬還儲存非常完整的原因。當時的曹操並不是被孫劉打的沒有一戰之力,甚至戰爭拖延下去的不利方肯定是孫劉聯軍,只是“後院失火”再加上前方戰局一時沒有多大進展,這才逼的他不得不撤退。但也是經此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之勢。

    也正是由此,當後來曹操的北方穩定之後,諸葛亮再怎麼北伐都無能為力了,因為蜀魏的實力差距就擺在那裡,這是個人所無法逾越的。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諸葛亮前期很神,後期不行的原因。因為前期成功了,所以編劇怎麼編都行,也可以把別人的功勞編在他身上。比如說“草船借箭”真正的主角應該是孫權,正是如此曹操才發出“生子莫若孫仲謀”的感慨,但是卻被編排在了諸葛亮身上。

    不過有一點我們需要意識到,說諸葛亮好並不是說他神,而是他為官的仁,關注民生。

  • 18 # 湘中明珠Zxp

    為什麼他的後半生沒能延續前期的神奇呢?難到真的是他本身發生了什麼變化,不再像以前那麼能神機妙算了?答案是否定的!

    我個人認為,諸葛亮還是那個諸葛亮,只不過是客觀環境變了,他的對手變了,以前的一些屢試不爽的招數在新的對手面前不再奏效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剛出茅廬時,天下混亂,局勢未定,在南方很少有強勁對手,況且當時荊州益州等地的軍閥劉璋等人大多是在未有防範劉備集團的情況大意失手,所以並不很能彰顯出諸葛亮的高明。而著墨很多以反映諸葛亮智計的赤壁之戰其實與他是沒有多大關係的,他除了極力促成了孫劉同盟之外,戰爭的程序他幾乎插不上手。全場戰場都是那個所謂氣量狹窄的東吳都督周郎主持打的。只不過後來羅貫中生拉硬扯給他設計了幾個故事讓人們不知不覺中把他給神話了!

    隨著局勢逐漸明朗,三國鼎立之勢形成。特別是曹魏集團完全統一北方,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南方之後,蜀國壓力驟然變大,一夜之間他的對手換成了曹操司馬懿等謀略高手,註定了他不再可能玩出七擒七縱的大手筆遊戲來,就算是東吳的魯肅陸游等人也決不是諸葛亮能輕易討得到好的。所以我個人認為,對手的變化是諸葛亮不能再像開始時那麼得心應手的主要原因!

    不能否認他後期的被動與蜀漢的國力有關,畢竟它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資源匱乏,兵員有限,這是先天性缺陷,與丞相無關。但是在人才培養方面是有很大問題的,他無疑是個工作狂,事事親力親為,以至於年青精英少有鍛鍊機會,導致人才青黃不接,造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尷尬局面,對此,他是難辭其咎,飽受垢病的,所以說他為蜀亡負有一定責任也是有些道理的!

  • 19 # 9紫氣東來

    應答,說到三國諸葛亮,關羽,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裡主要要了解羅貫中寫演義的手法,是歌頌劉備,抑曹,東吳做陪襯的角色,從三顧茅廬起把諸葛推向高潮,未出茅廬就知三份天下,隆中對替劉備做了規劃,那反問一句,劉備,諸葛應相見恨晚,又為什麼要三顧茅廬呢?這說明諸葛亮從此時就已在故弄玄虛有意推銷自己,抬高身價。關於隆中對一代偉人,做過評價隆中對本身就有很大的缺陷,因世事,戰場是瞬息萬變,即使神仙也難以預料,哪怕是天才軍事家都得隨時隨地調整方案,歷史證明誰都難以預料幾十年以後的事,神仙不能,諸葛亮更不能,三國志有記載(亮不以帶兵見長)意思是打仗不是諸葛亮的特長,所謂隆中對前半部還行,因那時劉備在,法正,龐統在,這裡請回顧一下,劉備出征什麼時候帶過諸葛亮呢?連夷陵之戰這麼大的事主管軍的最高長官反在後方,這不已經說明了所有的一切嗎?劉備死後諸葛除帶兵代魏以外,基本相府辦公,集丞相,兵部,財政於一身,連劉禪的自由也是受控制的,所以劉禪很不爽,諸葛死後葬到錦官城外,由於諸葛弄權,排擠託孤重臣益州元老李嚴,武有魏延等,也就是講劉備死後諸葛亮很難擔起這副重擔,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從中就失去了威信,也才有魏延建議改變進軍路線等事宜,因那時魏延巳是資格最老的大將了,說句話還是有份量的,硬是苦於諸葛的打壓,像這樣的國情諸葛怎麼可能實施他的隆中對的下半部呢?順捎一句東吳好像沒有諸葛級別的軍事,武功蓋世的五虎上將,那為什麼東吳比蜀強那麼多呢?蜀國為啥先亡國呢?總結起來講諸葛聯吳抗曹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實屬政治家,聯吳的策略又被關羽攪黃了,所以諸葛亮隆中對的下部就成了空話,名人沒有出高徒,只有名師才出高徒,諸葛亮沒有及時培養接班人,後培養姜維太晚了,年齡輕,資格嫩,來不及了,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是:含恨五丈原內,冷臥錦官城外。僅個人見解!不同看法可直接答題,不辨!!

  • 20 # 金生無悔

    諸葛亮這個足智多謀的人,前半生和後半生我認為他都很神奇。但是做為一個國家的大軍師,你的智謀和計劃得有執行力。諸葛亮前半生追隨劉備時,劉備對諸葛亮的計謀可以說言聽計從,有劉備在上面罩著,下面的人也不敢違備諸葛亮制定的軍事計劃,而且劉備手下的大將軍也是人才濟濟,故大家齊心協力打下一片江山。可劉備先死,託孤於諸葛亮,如此一來,蜀國的國家大事會集諸葛亮於一身,此時的諸葛亮對政治、軍事兩手都得抓,兩手都要硬。故身心疲憊,況且在劉備託孤之時,答應劉備會全力恢復漢室,可蜀國的實力實際上不能與魏國的強大相比。隨著一批使用起來得心應手的老將的逝去,諸葛亮制定的一些軍事計劃也不能完美的得到執行。故顯得沒有前半生做的事情那樣充滿傳奇。時也,命也。這就如一個團隊的指揮者能力在強,如果他的團隊不能很好的協調配合,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矣。真正的神奇不是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做為一個國家在於天時,地利,人和才能越來越壯大。歷史註定魏國強大,三國終歸一統的結局。諸葛亮一人之力難己挽回國運的時勢,所以也就不在神奇!個人淺見,望劇友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決定排核廢水入大海,美澳卻表態支援,真的不怕核汙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