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故鄉的酸菜
-
2 # 文哥哥江西
西夏之所以能夠存活189年的原因很簡單,主要原因有2個,1個是當時的中原政權不穩,宋朝和大國互相牽制,1個是地理優勢,西夏地處偏僻,還有黃河、橫山天險阻斷。
除此之外,不得不說,党項族本身也是有實力的,遊牧民族出生,弓馬嫻熟,其時的北宋卻是重文輕武,單兵作戰估計不是對手。而且党項人非常善於學習中原文化,這種學習從唐太宗劃慶州於党項人以後就開始了,從儒學文化到農業技術,他們都不放過。
外交靈活狡猾,大國之間遊走,事大主義,拜老大,認碼頭,老到的生存智慧。
-
3 # 今聞古史
《天龍八部》中小和尚虛竹成了西夏駙馬,很多人鬧不明白:西夏究竟是個什麼國家?西夏是中國歷史上黨項族建立的一個位於中國西北的王朝,和宋、遼、金並立,存活了189年。那麼,面對強大的宋、遼、金,西夏這個小王朝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呢?
西夏王室拓跋氏部落本是吐谷渾附庸,唐和吐蕃爭霸的時候,党項諸部內嵌甘肅,後到甘陝交界,安史之亂後又遷入陝北,党項族就這樣從西南民族變成了西北民族。唐末黃巢起義,拓跋氏平亂有功,唐僖宗給了一個“定難軍節度使”的高位,還晉封夏國公,並賜姓李。
五代時期,中原混戰,西夏由於地處偏僻,不僅沒有受到戰亂的影響,而且秉持著“誰成霸主就效忠誰”的牆頭草精神獲得很是滋潤。中原霸主輪波換,都不忘給西夏這個小弟好處,比如後梁太祖封李思諫為檢校太尉,併兼侍中;後唐莊宗封李仁福為檢校太師;後晉高祖封李彝殷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後漢隱帝封李彝殷為平章事、中書令;後周太祖封李彝殷為平西王。
北宋建立之後,李彝殷很快反應,支援趙匡胤,趙光義後來決定削藩鎮,想著把李彝殷的孫子李繼捧與其族人遷居開封,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知道一旦進了開封凶多吉少於是就逃了。李繼遷逃走之後多次和北宋有武力鬥爭,李繼遷後來被遼聖宗冊封為夏國王,北宋討伐武力,只能預設李繼遷的統治。又過了五六十年,李元昊稱帝正式建立了西夏。
宋朝時,大國間的互相牽制是西夏夾縫中生存的首要條件,比起西夏,宋、遼、金都是強國。宋朝前期以北宋、遼的均勢為主,西夏的存在阻斷了北宋的貿易通道,遼的商貿卻不受影響,當時宋遼對峙,西夏的存在對遼很重要,可以牽制北宋,所以西夏和遼很友好。宋朝後期是南宋、金、西遼,所以西夏又成功延續了100年的壽命,直到1227年才被崛起的蒙古消滅。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西夏之所以能夠存活189年的原因很簡單,主要原因有2個,1個是當時的中原政權不穩,宋朝和大國互相牽制,1個是地理優勢,西夏地處偏僻,還有黃河、橫山天險阻斷。
除此之外,党項族本身也是有實力的,遊牧民族出生,弓馬嫻熟,其時的北宋卻是重文輕武,單兵作戰估計不是對手。而且党項人非常善於學習中原文化,這種學習從唐太宗劃慶州於党項人以後就開始了,從儒學文化到農業技術,他們都不放過。
-
4 # 半子夢
西夏(1038年-1227年),一個由党項人建立的政權,歷經十帝,國柞延綿189年。
我認為三方面原因讓其屹立西北近兩百年。
1,党項人自身的勇敢與智慧。
党項自其崛起直至立國,一直處於中國北方民族勢力紛爭時期,其他民族如漢、契丹、女真、回鶻、吐蕃及蒙古等等,勢力都比較強盛,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為了戰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他們同仇敵愾,形成了一種鐵骨錚錚,尚武好鬥的民族精神,這種尚武精神也正是党項立國之本,“西夏崇尚舊俗,故能保國數百年”,所謂的舊俗即指党項族的尚武之風習。據史書記載,党項族“民俗勇悍”。他們還自創自己的文字—西夏文,和中原文化相抗衡,便命令西夏著名的學者野利仁榮創制文字是文化盛事,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
2,天然屏障的地理位置
西夏的國土地形有高山黃河作為險阻,戈壁沙漠作為隔絕。想進攻西夏的對手,難以解決要命的軍隊後勤問題。西夏的國土,東西長而南北狹窄,對付宋帝國,遼帝國,金帝國可以集中兵力防範東方的進攻,把有限的兵力集中起來,利用地形的便利產生“區域性優勢”
3.重視外交,大樹底下好乘涼
從建國前,依附大唐開始,便一直尋求盟國以求的發展,先是和遼同盟攻打宋,後又改臣服金朝,不斷變化的外交途徑讓西夏得以生存。
-
5 # 城北
先說結論,西夏的統治者有著相當高的政治智慧和軍事能力,其一不斷對強者稱臣,西夏政權臣服過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北宋,遼,金,蒙古,避免自己成為出頭鳥,在霸主們忙於爭霸的時候自然無暇顧及。而西夏則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不斷攻滅小的部族。其二重視軍隊建設,用窮兵黷武來形容毫不過分,根據葛劍雄的《華人口史》西夏的人口約在230萬~300萬之間,然而軍隊卻有40~50餘萬,這其中必然有大量的民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冑而行”,基本全國成年男子都是軍人。同時西夏常年處於大國的威脅之下,軍隊訓練一直不曾鬆懈,維持著很強的戰鬥力,最後硬剛成吉思汗讓蒙古鐵騎也磕了一臉的血。西夏屹立數百年不能只靠仰人鼻息,軟硬實力兼而有之,最後一點則是運氣。北宋末年,西夏已近覆滅,無論是稱臣還是抵抗都奈何不了強大的北宋,然而rp來了擋也擋不住,北宋君臣自己作死成功,西夏奇蹟生還,大約這就是歷史的冷幽默吧。
西夏正式建國於公元1038年,在這之前扮演的角色是“雖未稱國而王其土”的地方割據勢力,可以認為是唐朝藩鎮力量的殘餘。唐末中央政府轟然倒塌,黃巢的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公元880年),唐朝再也無力控制地方藩鎮,反而需要他們協助打擊起義軍,從這時開始党項人便逐漸統治定難五州一帶,即夏州(陝西靖邊縣附近)、綏州(今陝西綏德)、銀州(今陝西橫山縣附近)、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靜州(今陝西米脂),形成了割據陝北之勢。之後五代混戰,中原打成一鍋粥,党項政權一方面地處偏僻,另一方面非常識相,在中原的控制權風水輪流轉之時不斷主動向新的霸主效忠,所以整個五代,党項政權都稱得上順風順水,它的統治者接受了一連的榮譽稱號,比如後梁太祖封李思諫為檢校太尉,併兼侍中;後唐莊宗封李仁福為檢校太師;後晉高祖封李彝殷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後漢隱帝封李彝殷為平章事、中書令;後周太祖封李彝殷為平西王。
直到北宋的建立,情況發生了變化。趙匡胤黃袍加身不久(公元960年),党項統治者李彝殷便主動派出使者前往開封祝賀,同時進貢良馬300匹。從這裡可以窺視党項統治者的手段圓滑,一言以蔽之,永遠支援黨中央,誰在中央支援誰。之後李彝殷還協助北宋進攻北漢,但是隨著北宋平定南方,党項雄踞西北的日子也似乎到了盡頭。982年宋太宗命李彝殷的孫子李繼捧與其族人遷居開封,同時命親宋的李克文繼任其位,党項政權至此可以說已經被北宋吞併。然而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不肯歸附宋朝,率族人逃往地斤澤(今陝西橫山縣),隨後被宋將尹憲大破,被俘獲400餘帳,老婆和老媽均被宋軍抓住,李繼遷再次遁走。
但是宋遼之間的戰爭給了党項人可趁之機,就在李繼捧遷居開封那一年的四月,北方的遼國對北宋發動了進攻,三路大軍均被宋軍擊敗,北宋則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北伐。985年,李繼遷被李繼隆暴揍一頓,此二人名字相似,但是沒有任何親戚關係,好比張馨予和張涵予。ps:李繼隆是國舅爺,北宋名將,澶淵之戰中伏弩射殺遼軍統帥蕭撻凜,這又是一個間諜故事。986年,宋太宗趙光義打了歷史上著名的那一場敗仗——雍熙北伐,楊家將故事中的楊令公便是死於這一仗,宋軍經此一戰,損失慘重。李繼遷抓住機會,等到990年的時候李繼遷已經陸續奪回了銀州、夏州等地,此過程中李繼遷多次戰敗,但是一直沒有放棄武裝鬥爭,之後被遼聖宗冊封為夏國王。北宋一時討伐無力,只能預設李繼遷的統治,任命其為銀州節度使,並賜姓趙(趙家人的崛起?)。值得一提的是,党項族人並非全部效忠李氏,994年和995年,遼軍兩次進攻麟州(今陝西神木西北)都被宋將折御卿擊敗,折御卿的家族出自拓跋氏,和李繼遷這支的党項貴族本是一個姓(這兩個拓跋到底是不是一夥的說法很多,姑且認為是一家吧),但是效忠北宋,作戰極為勇猛。994年折御卿伏擊遼軍大獲全勝,第二年遼軍再次進攻,折御卿病重仍舊帶病出戰,折母秘密派人召他回去,御卿曰:"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第二天死於軍中,年僅38歲,宋太宗聞之悲慟良久。ps:楊繼業得管折御卿叫“小舅子”,佘太君即為折御卿的親姐姐,說書人以訛傳訛,把折誤作為佘。宋夏邊境短期和平之後李繼遷再次開展武裝反宋鬥爭,奪取西北重鎮靈州(今寧夏吳忠市),1004年李繼遷被吐蕃人詐降包圍,中毒箭身死。宋遼雙方為了拉攏党項政權,各自封賞其子李德明,李德明也樂於腳踩兩隻船,同時為了避免與宋遼的衝突,轉而主要對付西部的吐蕃、回紇等少數民族,逐漸擴張至十餘州,擁兵數十萬。1031年,李德明去世,其子李元昊繼位,遼宋兩方也都正式承認並加以封委,但李元昊於1038年正式稱帝,正式建立西夏。不過西夏是我們後人叫的名字,《龍門飛甲》中的西廠廠花雨化田最後在古堡裡面撿到一把削鐵如泥的大保健,哦不,大寶劍,當時提到了一個稱謂“大白上國”,便是西夏人對自己國家的稱呼,也作“白高大夏”,同時西夏的夏國劍正是以鋒利出名,可見這部片子的編劇還是下了點功夫的。然而北宋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宋夏雙方隨即開打,疏於戰陣的宋軍被毆得生活不能自理。一方面李元昊蓄謀已久,不斷打探中原情報,另一方面北宋有些科舉不得志的文人投奔西夏,比如張元和吳昊,此二人素有大志,奈何科舉不第,遂投李元昊。既知宋軍虛實,又有謀主籌劃,李元昊的勝利也是意料之中。1043年雙方和談,北宋承認西夏,西夏對北宋稱臣,北宋每年給西夏一定的經濟援助。西夏強盛時“東盡黃河、西達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約有幾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大致相當於現在寧夏區全部,甘肅大部,青海、陝北及內蒙古的一部。
長久的和平之後,1063年,宋仁宗去世,西夏前來弔唁的使者和北宋因為禮儀問題發生糾紛,宋夏再次大打出手,1066年,宋軍於大順城擊潰西夏軍,作戰中宋軍發現西夏軍不擅長攻城,且後方補給壓力很大,遂採用經濟制裁與碉堡作戰的手段對西夏領土進行蠶食。一直到北宋被金兵偷塔前(1127年),西夏都在被北宋的西軍摁在地上打,如果不是北宋突然滅亡,西夏很可能滅國。05年寧夏固原還挖出了當年宋軍所築的京觀,證實了史書中記載的北宋軍隊追殺西夏潰兵的路線,考古現場全是人的頭骨,古人的惡趣味真是。。。。。。
值得一提的是1091年,折御卿的玄孫折可適出征西夏,先弄到了守烽火臺的西夏士兵的名字,然後裝成西夏軍官把人都叫了出來,直接喀嚓,趁著沒人報信趕緊奔襲大破西夏軍(論掌握一門外語的重要性,ps:這條記載讓我相信折家也是党項人,不然折可適這套欺騙很難不被識破)。等折可適裝逼完成之後,西夏國母帶著十萬人過來算賬,不料將門虎子折可適以八千VS十萬照樣打得西夏潰不成軍,西夏國母丟棄了各種化妝品和珠寶,從山裡抄近路逃命“敵至,伏發衝之,其國母窬山而遁,焚棄輜重,雖帷賬首飾之屬亦不返,眾相蹈藉,赴厓澗死者如積。”ps:史官真是高階黑,窬的本意是門洞,引申為爬,上面說抄近路是為了照顧西夏國母的情緒,實際就是手腳並用爬牆一樣爬走的。pps:替折可適寫墓誌銘的人叫李之儀,有一首詞《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入選宋詞三百首。ppps:折可適有個小他40歲的弟弟,折可存,在歷史上抓住了宋江,另外方臘也是他幹掉的。媽蛋這貨當年才24歲,不過他很快倒黴被遼軍俘虜了,靖難之時逃回家鄉,沒多久就去世了,也是天妒英才。北宋最後20年的雄起,西夏眼看要被包餃子了,然後沒有然後了ps:童貫最遠打到節占城,通常認為其為今新疆且末縣。童公公還真是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啊。之後南宋與金對峙也給了西夏寶貴的生存空間,雙方的主力部隊集中在秦嶺淮河一線,金國也騰不出手去攻滅西夏,一則擔心南宋北伐,二則國境內漢人造反不斷,統治不穩,西夏成功延續了整整100年的壽命,直到1227年才被崛起的蒙古消滅。 -
6 # 白玉湯1975
党項,又稱為党項羌,是中國北方民族一一羌族的一支。原居青海東部黃河曲一帶,公元7世紀中葉,党項向西北遷徙,各部分散居住於廣大的西北地區。從唐未、五代到北宋初年,受到中原王朝所封的党項拓跋氏夏州藩鎮割據勢力不斷增強。到北宋建立後,逐步脫離宋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封建政權一一西夏。
西夏創立者為夏景宗李元昊。共歷十帝,前後一百九十年。與遼、北宋及金、南宋先後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定基本上模仿北宋。軍事制度也是在党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西夏的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
党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透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
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西夏建立後、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俢水利工程,並親自主持修築了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以後,興慶府、靈州一帶,一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
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統治者也較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專門設立群牧司負責畜牧業的管理。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
西夏的冶煉、採鹽製鹽、紡織、陶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也都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嚴格說興盛的西夏文眀在當時並非弱小,不然也不能長時間與遼、南北宋及金並存,而成鼎足之勢。
西夏建國已後,並沒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為了能夠掠奪到更多的鄰國財富,轉移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並迫使宋朝承認西夏國的建立,而發動了一連串的對宋戰爭。
只不過更加強大的蒙古崛起已後,徹底打破了這個民族對未來所有的幻想。
西夏於末帝寶義二年(1227)被蒙古所滅。
-
7 # 東海尋人
看到回答裡面有一點說是中原政權不穩定,這點不敢苟同。
西夏是宋遼時期西北地區政權,由党項人建立,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只是因為宋人(漢人)因為地理位置關係稱其為西夏,所以這一稱呼沿襲了下來。與當時的遼、北宋,以及後面的金朝共存,歷經十帝,享國189年。
需要注意的是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是個遊牧民族,這也就決定了這個民族的基因,騎兵將是他們的一大優勢,善於機動性的戰鬥。但這個民族並不算真正的強大,唐朝的時候經常受到吐蕃的威脅,時刻面臨著被吞併的危險。所以他們依附了第一個物件--吐谷渾,一起對抗吐蕃。
可惜好景不長,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滅了。他們這個民族迎來了第二個依附的物件,能與吐蕃比肩的唐帝國。他們被唐帝國安置在松州,迎來了發展壯大的一個黃金時期。
但在唐開元年間,吐蕃又出來做妖,經常侵擾劫殺党項族。於是他們又向唐玄宗求救,被遷至慶州。從這裡可以看出唐帝國對少數民族還是比較優待的,他們也樂意依附來朝,民族關係較為融洽。
安史之亂,經過郭子儀的建議,唐代宗又將他們遷至銀州以北和夏州以東地區。雖然是提防他們鬧事,但他們也是樂意配合的。所以縱觀整個唐朝,党項人還是對漢人的王朝忠心的。
這個影響,哪怕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他們依舊向“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但是亂世畢竟是亂世,當時坐鎮中原的政權,都不穩定也不強大,時不時就易主。作為弱小的勢力,得處處小心,所以他們後唐、後晉、後漢遼乃至後面的宋朝都保持著錯綜複雜的關係。正所謂夾縫生存,都不搞對立,巴結巴結,自然容易活下來,所以這個民族以及他們的政權、統治的土地,在這亂世中存活了下來。
不過到了宋朝,但時代也在變,宋朝可不比唐朝,雖然政權很穩定,卻不夠強大。而且宋朝還有個致命缺點,重文抑武,軍事實力打了折扣(雖然也不弱)。在面對北方強大的遼國,幾次交鋒都敗下陣來。
兩百多年的穩定,使得這片土地變得非常富饒,党項勢力的強大,引起了宋王朝的警惕,於是宋王朝對他們實行了削藩政策,不過依然算是比較寬鬆的了,沒有引起什麼劇烈反抗。但這個時候發生了一個轉折點,党項勢力出現了內部矛盾。他們的領袖李繼捧解決不了,向宋王朝求救,並且自願獻出銀、夏、綏、宥四州八縣地方。這引起了他的一部分族人不滿,他的族弟李繼遷,分裂了出去,在宋朝邊境作亂。
於是李繼遷這支党項勢力與宋朝鬧翻了,但他們還是比較聰明的,自知打不過強大的宋朝,馬上就依附上了新主子--契丹人,向遼國稱臣。有了靠山之後,與前來報復的宋人交鋒了幾次,都很完美地打敗了宋朝的部隊。
說來也氣,這宋人骨子裡就軟,見打不死他們,就割讓夏、綏、銀、宥、靜給李繼遷,相當於承認了西夏的獨立。這樣就給了他們底氣,開始與宋朝強硬起來了,鬧出了不少風波。但在交鋒過程中,沒吃什麼虧,而且還擴充套件了不少土地。
可能是得意過頭了,自以為很強大,又跟他們的新主子遼國鬧掰了,又是一頓交戰,而且竟然還能勝多敗少,也是強悍。甚至他們還能繼續與他們的世敵吐蕃繼續交戰。
但小國終究是小國,這些勝利只是短期的,暫時的,如果長期與宋朝、遼國鬧掰,經濟上肯定會受不了,長此以往,國力也會被消耗殆盡。所以開始有所顧忌,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時戰時和的現象開始出現。
不過這個時候,他們的內部矛盾又出來了,對外開始硬不起來了。遼朝遼興宗再度攻打西夏,西夏向遼朝稱臣。女真崛起的時候,又向金國稱臣。蒙古人來的時候,又附蒙伐金--可惜的是,蒙古人利用了他們,等他們跟金朝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去收拾西夏,最終西夏亡國,死於最後一任主子蒙古人之手。
經過這麼一梳理,你是不是就一目瞭然了呢?西夏之所以能存在這麼長時間,跟他們的外交策略有很大的關係,党項族很懂得站位,跟對人,不僅得到了很多好處,還為自己的發展贏得了巨大的時間跟空間。從依附勢力,稱臣服從,到逐漸強大,獨立建國,完美詮釋了小國或者弱小勢力的生存之道。
當然了,可惜的是後期的西夏國,太過自大,消耗掉了大部分國力,最終被最後一任主子利用,退出了歷史舞臺。
-
8 # 子由拍案驚奇
首先要承認,西夏與北宋和契丹遼國相比,的確屬於小國、弱國。可是,在與北宋的長期對峙和戰爭當中,西夏卻經常獲得勝利。在與遼國的戰爭中,西夏也基本全勝,在形式上與北宋、遼國構成三足鼎立之勢,即使後來北宋和遼國都被金國所滅掉,西夏仍然與南宋。金國相對峙,西夏的國祚竟然達到189年。
那麼,“西夏弱小無力,為何還能存在189年?”
上面我們說過,西夏在上列時間段裡,與宋、遼曾經三足鼎立,可是,西夏憑什麼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呢?
根據史料記載,西夏當時的軍事力量有30萬人,而蒙元時期的元朝所編撰的《宋史》記載,西夏當時軍力有50萬人。
通過了解那一段歷史,我們知道,西夏當時的總人口數量鼎盛時期亦不過300萬人而已。而且在其人口分佈上並不均勻,大多數的人口生活在陝甘與如今的寧夏地區一帶,西夏的西部地區,則人煙稀少。
這樣的話,我們從對比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北宋時期的人口。北宋時期人口最高潮達到了將近9000萬左右。單純比較人口,西夏與北宋的體量簡直不能成比例。
可是,三百萬人口的西夏國,在與北宋的戰爭中,每次出動十萬乃至更多兵力的時候並不少見。其中與北宋有名的永樂城戰役中,西夏出動軍隊達到了50萬人之多。
如果按照兵民比例來測算,西夏的軍隊不可能達到這樣多,之所以出現了這樣多的軍兵,因為當時的西夏國實施的是兵民一體制度。
當時的西夏國,每當國家面臨戰爭,或者西夏要對北宋或遼國用兵的時候,西夏國的全部百姓,動會自動接受戰爭動員,其中一條,西夏國15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子除卻嚴重殘疾的之外,都馬上進入軍營,準備投入作戰。
所以,說西夏國軍隊有30萬不對,認為軍隊有50萬也是不對。西夏國常備軍隊的數量僅僅10萬人左右。而其中被宋、遼軍隊所忌憚的騎兵部隊,即有名的“鐵鷂子”人數都不超過萬人,其養兵的精銳程度可想而知。
西夏這個小國因為自身特點採取了全民皆兵的策略,這樣能夠在短時間之內集聚大量的可用之兵。可是,這樣的用兵體制導致了在戰爭當中無法持續化,換言之,面對戰爭,只能速戰速決,不能持久,國家的體量太小,撐不住持久戰。
北宋一朝,最初就是以為西夏國力微弱,想對其採用一鼓盪平的戰法,可是,恰恰不能奏效,以西夏的集兵速度,騎兵的彪悍,馬匹的精良,北宋用兵反而數度被挫。及至後來,開始對西夏採用徐圖緩攻之策,穩住陣腳,與其拼國力,步步緊逼,受到了很大實效
特別是在一定的時期裡,西夏與遼國也達成共識,北宋每當向西夏用兵,西夏就向遼國求救,遼國就會以相應軍事行動策應西夏。
在後來金國的聲威越來越大的時候,西夏就直接向金國稱臣,當蒙古勢力突飛猛進的時候,西夏又轉向蒙古,總而言之,為了自己族群的利益,西夏在夾縫中生存,弄到最後,西夏國享國189年,勝過北宋、南宋、金國、蒙元等,在當時的歷史當中,也是一抹特異的景色。
金國崛起之後,西夏離開向金國稱臣;蒙古帝國崛起之後,西夏又跑去聯合蒙古人打金國;看出了蒙古人的野心和強大的實力,西夏又聯合了金國對抗蒙古帝國……
-
9 # 一沫陽光的邂逅
西夏在與宋夏和遼夏的戰爭中大獲全勝,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尋找到了生機。北宋的時候,是遼、西夏、北宋三足鼎立。到了南宋的時候,是金國、西夏、北宋三足鼎立。因為都是三足鼎立,因此,西夏在沒有大的危險。誰打他他就投靠誰,西夏雖然最弱小,但各國都希望拉攏他投靠自己,增加自己國家的實力。
-
10 # 涼拌古今
(一)為什麼西夏弱小無力,能立國189年?因為與夏同時期的大國宋、遼、金,都沒能滅掉它,為什麼呢?
遼國為什麼不滅西夏?
雖然西夏與遼朝曾經發生過多次戰爭,但是在金朝興起之際,西夏與遼朝已經維持了長期的和平局面,並建立了封貢關係。遼對西夏的歷代國王進行冊封,將宗室女封為公主下嫁西夏,而西夏也經常向遼朝貢。即使在金朝對遼戰爭節節勝利的情況下,西夏仍然站在了遼的一邊,出兵支援抗金。直到西夏看到遼已大勢已去,而自己又難以與金抗衡,於是選擇了正式向金稱臣。這樣,遼國被金所滅,先亡於西夏。
北宋為什麼不滅西夏呢?
北宋一直都想吞併西夏,但有黃河天險阻隔。宋軍要過河,必須準備大量的羊皮筏子。可即使有了大量的羊皮筏子,過了波濤洶湧的黃河,西夏軍在河西岸設伏,宋軍依然上不了岸。因此宋軍和夏軍多年戰爭,曾多次推進靈州,而西夏的都城在興州(現在的寧夏銀州),宋軍只能望河興嘆。遷都興州是西夏非常正確的決定,西夏非常方便的向西出兵,隨後拿攻佔了甘州、肅州、沙州、瓜州,正式吞併河西。有了河西,西夏在經濟上有了強大保障,綜合實力有了質的飛躍,北宋想滅掉夏,就更不容易了。結果是,北宋被金國給滅了,先亡於西夏。
金國為什麼不滅西夏呢?
金滅遼,是為了推翻遼契丹貴族對生女真族部落的壓迫,要不,金國沒法崛起。因此,金在前期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滅遼上。金滅宋呢,金垂誕宋朝的財富已久,正好碰到自己作死的宋徽宗父子,讓金有僥倖滅亡北宋的機會。而西夏與這時的金國又沒有直接的矛盾,還是聯合制宋的盟友。並且正處於西夏明君乾順統治的國力興盛之時,金國估計滅西夏也沒有多大把握,所以西夏能安然無恙。金對西夏建立了封貢關係後,雙方除了幾次小的衝突外,維持了80餘年的和平局面,直至蒙古對兩國的入侵而遭到破壞。
(二)最後西夏只能立國189年,是因為亡於蒙古。
後來崛起的蒙古實在太強悍,在蒙夏第三次戰爭後,夏軍雖英勇作戰,但還是被蒙大軍攻到了都城的最終防線,都城岌岌可危。夏襄宗被迫接受蒙古提出的“附蒙伐金”和大量的賠償。從此,金國失去了西夏這個盟友。蒙金是世仇,因為金朝長期推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使蒙古對金恨之入骨。西夏亡後七年,金也被蒙軍所滅。蒙古大軍一共對西夏發動了六次的戰爭,才把西夏給滅國,期間經歷了西夏的頑強抵抗,蒙古方面也損失慘重,兵力消耗十分巨大,成吉思汗也因瘤疾復發而隕落六盤山。
西夏能立國長達189年,除了上面所述的外部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軍事力量不容小覷。西夏由党項人建立,英勇善戰,又有大量的優良馬匹作為軍需,再加上黃河、賀蘭山天險。經濟上也有保障,首都興慶府所在的銀川平原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稱”。還有,西夏非常謹慎處理處理與宋、金、遼的關係,外交政策靈活,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並且成功了。
西夏的兵役制度採取部落兵制,男子十五至七十取丁,基本上是全民皆兵,涵蓋了西夏社會的各個層面。戰爭運作主要透過點集制度,以法律形式規定違令或遲到者將受到懲罰。部落兵中軍事首領不僅要統領部族作為軍事實體參加戰鬥,還佔有大量土地和畜產。平時組織農業或牧業生產,形成了軍政合一局面。西夏的部落兵制和同時期的遼、金相比,在徵兵、編制和地方軍事機構設定上都有明顯的區別。西夏部落兵在戰爭中表現出了靈活機動的特點,在進攻戰和防禦戰中都有突出的表現,但同時由於部落兵的點集影響了農牧生產等經濟活動。
回覆列表
西夏立國如果從1038年景宗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算起,到1227年末投降蒙古為止,首尾190年。如果上溯到拓跋思恭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唐僖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建立夏州地方割據政權,則立國347年(881—1227年)。眾所周知,遼立國210年,金120年,宋320年。兩相比較,則西夏比遼、金和宋都長。在西北邊陲立國如此昌吉,往往為後世所驚歎。西夏論疆域沒有宋、遼、金廣闊,論人力物力也不如宋、遼、金,立國卻能如此長久,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地形險要,宜農宜牧的地理環境以及經濟上基本自給自足,是西夏賴以立國並能長期生存下去的物質條件。西夏統治的基本地區為河西走廊及黃河河套一帶。其境內,群山環保,北有陰山與狼山,西有賀蘭山,西南有祁連山,東南有六盤山,黃河自西南向東北流,直貫其中。首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更是依山帶水,形勢雄固。興州、靈州(今寧夏寧武)因農業發達,向有塞上江南的美稱。祁連山為天然牧場,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水利發達,水草豐美,向來為西夏的糧倉和良馬的產地,尤其是涼州,在經濟上特別重要。夏州(白城子)東南的橫山一帶,為西夏的精兵和軍糧的重要產地。這裡的党項羌兵戰鬥力最強,農業的興盛僅次於興州、靈州。西夏往往依靠這裡的羌兵堡寨同宋對壘。宜農宜牧的地理環境以及經濟上的基本自給自足,同西夏立國的興盛和長久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元昊大力招攬、禮遇、重用政策的感召下,一道有才能的文武知識分子,團結在元昊周圍,擔負著西夏中央和地方機構的各種要職。在一大批“主謀議者”的參謀下,確立了西夏官制和兵制以及其他典章制度,從而確立了立國規模,為西夏較長時期存在下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外西夏大力興辦學校,發展科舉,為國家選拔了大批人才,縮小了漢族和党項族在文化方面的差距,提高了西夏國家文化水平,從而也就加強了西夏抗衡宋、遼、金的實力,延長了西夏的壽命。
西夏統治階級不斷在上層建築領域內進行革新,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則是西夏立國長久的根本原因。這主要表現在景宗元昊、崇宗乾順和仁宗仁孝時期。元昊為了適應封建生產關係剛剛建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上層建築領域內根據西夏的基本國情,進行了諸如確立官制和兵制,設立蕃宇學院和漢學院等方面的改革。元昊對官制的改革,充分體現了他的革新精神:第一,雖西夏官制多與宋同,但並非完全照搬。如宋和西夏都設有中書令,但宋主要是贈官,形同虛設,而西夏的中書令位在宰相之下,相當於副宰相。第二,在任命官吏方面,注意了蕃漢聯合統治的特點。在兵制方面,針對國情帶有氏族血緣色彩的党項部落兵制進行了一些革新。首先是軍隊來源擴大了。除了由党項羌組成外,還增加了漢人組成的軍隊。其次,兵種增加了,計有“擒生軍(戰爭中專門俘掠生口,計十萬人)”、“侍衛軍(由党項貴族子弟組成,帶有人質性質的輪番宿衛的軍隊,計五千人)”、“鐵鷂軍”(由驍勇之士精選組成,擔任最高統治者保衛工作的禁衛軍),等等。第三,軍隊之後機構健全了。在全國設立十二監軍司,在十二監軍司之上還新設立了一個總的軍事機構——翔慶軍。西夏經過兩次較大的變革,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它確立和鞏固了西夏的皇權,發展了社會經歷,調整了生產關係,使西夏的封建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基本相適應。
党項羌奮發圖強的進取精神,以及同境內其他各族友好相處,共同開發西北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西夏立國長久的又一重要原因。西夏的党項羌是一個歷史悠久和富有戰鬥精神的民族。他們在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刻苦耐勞,堅持生產鬥爭,開發西北,發展社會經濟。他們樂於戰鬥,忠於職守,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由於西夏是個小國,人力物力,同宋、遼、金相比,處於劣勢,加上對外戰爭頻繁,因此,他們經常處於高度警惕的臨戰狀態,莊重自強,奮發向上。
民族政權林立,宋、遼、金在不同時期,互相攻伐,抵消實力,尤其是西夏的鄰邦宋朝,貌似強大,實則虛弱,內外交困,窮於應付,是西夏立國長久的外部原因。西夏立國時,在祖國大陸上,先後出現了眾多的民族政權,其東南是宋,其北和東北是契丹族的大遼,東北味女真族的建立的大金,西南有吐蕃,吐蕃的東南有大理,西方有于闐、龜茲、高昌等西域小國,北方有蒙古諸部。在眾多的民族政權中,舉足輕重互相抗衡者則為宋、遼、金和西夏。西夏先同北宋和遼鼎足而立,接著又同南宋和金鼎足而立。北宋在真宗景德元年“澶淵之盟”以前,同遼進行了多次戰爭,金在太祖阿骨打時,發動了大規模的對遼戰爭,此後,金對宋進行了長達110年之久的戰爭。這些曠日持久消耗戰的結果是,吃掉了大遼,滅亡了北宋,削弱了南宋和金,這對西夏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和鞏固,無疑也是一個外部的有力條件。
此外,西夏統治者還善於根據自己的實力及宋、遼、金的強弱形勢,決定聯合誰,孤立誰,打擊誰。即使對待已經確定的敵國,也往往是戰爭與和談兩手交替使用。如繼遷、元昊統治期間,根據當時的形勢,決定聯遼抗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但聯遼的結果,只能得到政治上的聲援,經濟上得不到好處,故有時又討好宋朝,希望得到它的“歲賜”。總之西夏統治者利用外力但不完全依賴外力,採取戰爭與和談兩手交替使用的靈活外交路線,對於延長西夏的壽命無疑也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