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額是張思睿
-
2 # 江北陸遜
問題指向不是很明確,不過根據我的理解,應該是指封國的爵位吧。
我先給出我的答案,原因就是“地緣”,地緣的變化就是封國地位變化的關鍵原因。
周的封國分為公侯伯子男,地位最高的,應該是指封國之中的“公”國。
西周一共有宋、杞、祝、焦、薊、陳、虢七個公爵諸侯國,其中前六國君主之所以被封為公爵,皆因其為之前的王者後裔。華夏曆來有“滅國不滅祀”的傳統,夏禹的後裔被分封在杞國,商湯的後裔被分封在宋國。黃帝、炎帝、堯、舜的四個後代,分別被分封為薊國、焦國、祝國、陳國。這六個公國的主要作用就是祭祀歷代帝王而已,更多是一種榮譽性質的補償,不足為訓
只有虢國是個例外。虢國開國君主虢仲是周文王之弟,故被周武王封為公爵。
虢國在西周時期確實威風凜凜過一段時間,但在平王東遷之後,進入春秋戰國之後,確實一點建樹都沒有了。
虢國之所以能在西周風光一時,是因為他的身份,因為開國君主是周文王的弟弟,周武王的叔叔,真正的王親國戚;但虢國之所以沒落,也因為他的王親國戚的身份,以及由此而來的封地的地緣劣勢。
我們先來看一看虢國的地緣形勢圖:
網上找不到更好的,對付著看吧,我也不會作圖。
但這張圖其實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虢國由於是王室近親,所以周王室把它安排在了對於維護關中鎬京安全最重要的崤涵通道的東端,扼守函谷關——潼關一線,可以說周王室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寄託在虢國的身上,當然,虢國回報了周王室足夠的信任,在三監之亂等危害周王室安全的關鍵時刻,多次挺身而出。
但隨著周王室地位的下降,虢國也就風光不再,直至“假途滅虢”被晉所滅。
原因從上圖也看得很清楚。虢國的地形太狹小了,完全沒有迴旋的空間。圖中三門峽一帶就是虢國傳統的地盤,當地被中條山、崤山、華山等包裹,中間是黃河,扼守茅津渡等,地形崎嶇複雜,極其缺少擴充套件的空間。
在周王室強大的時候,虢國可以依賴周王室提供後勤支援和緩衝空間,但是到了周王室衰落的時候,侷促在崤函通道之間而沒有發展空間的虢國,就只有等死了。
這是虢國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
應該說,當時周王室的分封還是考慮得比較周到的,虢國為公國,扼守最重要的崤函通道;晉為侯國,守護西北;齊魯則為周王室拓展東部邊疆;南陽盆地邊緣的漢陽諸姬則為周王室防備南方的蠻夷楚國。
但這一切,在周王室東遷洛陽,地位一落千丈以後,就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因為周王室已經無力支援各諸侯國,尤其是虢、魯等地位高的諸侯國,在這種外力消失的情況下,各諸侯國的地緣優劣勢就體現出來了。
首先消失的自然是虢國,春秋初年,晉國就滅了虢國;而周公的魯國,作為僅次於公國的侯國,雖愛到戰國末年,但早就威風不再。原因也是地緣劣勢。魯國西邊要面臨三晉分裂後的韓趙魏的威脅,後方就是齊國的虎視眈眈,四戰之地,能維持到戰國末年已經很了不起了。
其實發展到後來,所謂的戰國七雄,其實都是邊緣地帶的封國,西邊的秦,南邊的楚,西北的趙以及韓魏,北邊的燕,東邊的齊,中間的封國都被一一吞沒了。原因是周邊各國可以免除來自多方尤其是後方的壓力,而中原封國則必須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再有能耐,它也承受不住不斷的衝擊。比如戰國最早稱霸的魏國,在桂陵、馬陵之戰之後,又被秦國奪走河西之地,退縮中原,隨後就失去了爭霸的可能,只能苟延殘喘了。
-
3 # DingdingCat
和位置有關,一般爵位高的封的近,中原/河南周圍那一帶,就當時來說人口多位置好,可反過來講,周圍都是差不多的國家,擴張受限,即使強大一點也是四戰之地,比如小霸一時的鄭國,而分到外面偏遠的地方可以放手擴張,
-
4 # 風逍逍兮易水寒
“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熟悉歷史的小夥伴應該對這句話不陌生了吧。這句話提到了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兩個朝代,一個是強盛的漢朝,東漢西漢加起來差不多四百年的時間。另一個就是周朝了。
周朝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它是奴隸社會制度。武王伐紂之後,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史稱西周。西周晚期,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點燃了與各路諸侯通訊的烽火,戲耍了各路諸侯。最後在犬戎進攻周王朝時,沒有諸侯來救駕,西周就此滅亡。
西周滅亡後,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而東周又由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組成,這是一個諸侯大混戰的時代。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中華大地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春秋戰國是一個亂世,諸侯各顯神通,拼了老命的搶奪糧食、人口和土地,在混戰的過程中,又先後誕生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可是縱觀春秋戰國的霸主,甚至稍微強盛一點的國家,都沒有西周時期地位最高的諸侯的份,這又是為什麼呢?
有很多人就會問了,西周地位最高的諸侯是誰呢?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形同虛設,但是在西周,周天子的權威還是至高無上的,對各路諸侯都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而在西周時期,哪個諸侯國能巴結上週天子,它的地位自然也不會低。有一個國家卻被歷任的周天子所寵信,地位之高,連齊國、魯國這等國家都無法比擬,這個國家就是虢國,假道滅虢的主人公。
如果有認真研究西周歷史的話,就會發現,西周發生的每一件大事都與虢國國君有關。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虢國鎮守虎牢關這一當時最重要的關口,位於西周與中原之間。虎牢關以東是商朝的故地,商朝的殘餘勢力尚未完全消除。
當時紂王的兒子離間看守自己的三位諸侯與周公旦之間的矛盾,三大諸侯與紂王的兒子聯合起來謀反,這是虢國的位置就相當重要了。虢國憑藉士兵的勇猛和虎牢關的堅固,愣是將威脅擋在了虎牢關之外。
經過此戰,虢國的地位被正式確立,虢國成為了周王朝的大門護衛。每次周天子征討四方,東西虢國極其後代一定跟隨在側,虢國國君甚至還節制王宮守衛的虎賁軍。東西兩個虢國國君的主要責任就是幫周天子收好東西兩個大門。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虢國的強大與否與周王室的強大有直接關係,當週王室失去了統治力時,弱小的虢國再也威風不起來了。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壓根就沒有虢國的位置,甚至為了接濟周王室,虢國還讓出了自己的部分封地,虢國一天天的衰落,最後被其他諸侯國所吞併。好在周王室念及舊情,收留了他們,下場也不算太慘。
-
5 # 陸棄
西周時期,有宋國、祝國、焦國、薊國、陳國、杞國、虞國、虢國八個公爵諸侯國,宋國因為是殷商後裔,所以被周王室以“客禮”對待封為公爵,黃帝、炎帝、堯、舜、禹的後人,因為是王者之後,所以也被封為了公爵。虞國的開國君主虞仲和虢國的開國君主虢仲,因為都是周文王、周武王一脈血親,所以也被封為了公爵。這些公爵諸侯雖然在西周時地位很高,被封為了公爵,但封地並不大,有的又近周都,對周朝起拱衛作用,周王對他們表面信任,實則也加以防犯,所以他們的發展空間並不大。另外,先賢之後,過分講究禮義,不象其他諸侯國崇尚暴力,“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所以在軍事上難以與其他做大的諸侯國抗衡。宋襄公與楚王爭霸,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在戰場上講仁義道德,最後只會自食其果。所以不管是周朝的皇親國戚,還是先賢之後,亦或是殷商後裔,在殘酷的春秋戰國爭霸戰爭中,不是被兼併,就是被滅國,消亡於歷史硝煙中。
-
6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周王朝地位最高的諸侯是魯國,所謂“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但是進入東周的春秋戰國時代以後,魯國成為了長期打醬油的。
周武王伐紂滅亡商朝後,分封天下,將對自己有大功勞的姜子牙封在山東北部的齊國,而將自己的弟弟周公姬旦封在山東西南部的魯國,但是武王英年早逝,兒子周成王年幼,於是周公姬旦留守周成王身邊輔佐成王,掌握西周大權,所以沒有去魯國,而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去了魯國,於是伯禽就成了魯國的開國君主,而姜子牙則沒有貪戀周王朝的權勢,直接去齊國上任,成為齊國的開國君主。
西周初期的分封圖
早在周公姬旦秉政西周王朝時期,當時山東地區只有狄人生活地區,姜子牙和伯禽分別到達齊國和魯國之後,僅僅5個月,姜子牙就像周公彙報情況,說是齊國已經穩定住局面,形勢一片大好,而周公的兒子伯禽足足花了三年時間,才向周公回報工作情況,周公就詢問為何姜子牙如此快而伯禽如此慢,得到姜子牙的回答是“到達齊國之後,入鄉隨俗,迅速建立起統治。”而伯禽的回答是“我花了3年的時間,移風易俗,教當地人懂得禮儀和章法,因此很慢”而周公聽了以後,感嘆的說“魯國以後必然受制於齊國,齊國入鄉隨俗必然與當地親近得到人民的擁護,國家自然強大,而魯國改變當地的習俗,必然與當地人疏遠,國家必然弱小”而後來的事實正向周公預言的那樣,魯國在政治軍事上一直受制於齊國。
複雜的周禮
魯國在西周王朝時期情況還算好,因為與周王室密切的關係,混得還算不錯。但是周平王東遷以後,形勢就發生了變化,魯國就成為了在弱肉強食的時代打醬油的角色。
之所以在周王朝權威不在以後,魯國也沒落的原因有這樣:
一是魯國頑固堅持的古制不知變通。魯國號稱禮儀之國,本是周王朝眾多諸侯過周禮最完備的國家,甚至在東周以後,在禮制方面甚至超過周天子,“周禮盡在魯”當時很多人都以到魯國來參觀周禮為榮,但事實上春秋以後,各諸侯國之間早就沒有禮制束縛,變革、爭霸、強國而魯國還在講究著道德,玩弄著禮法,最後成為各大強國的跟屁蟲。
春秋時代的各國形勢
二是魯國堅持分封制削弱了魯國。
作為周王朝的鐵桿擁躉,魯國不僅在禮法學到周王朝的精髓,還將周王朝的分封貫徹的淋漓盡致,而魯國本身不大,又極少對外擴張,土地不大,但是分封制堅持卻很徹底,比如魯桓公死後,除了自己的一個兒子成為魯莊公外,其他的幾個兒子慶父、叔牙、季友也都獲得分封,成為魯國中的三桓中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這三大家族左右魯國朝政,甚至隨意廢立魯國國君,因此魯國長期內亂,很難強大起來。
戰國晚期楚國攻滅魯國,將其納入版圖
戰國末期,秦軍大舉入侵楚國,並攻佔了楚國的國都郢,燒燬了楚國王陵。而後楚國武力對付秦國,便向東發展,滅亡了魯國。值得一提的是,秦末天下大亂,後楚懷王曾經將項羽分封在魯國,而項羽戰敗後,魯國也一度拒不投降劉邦,後來再確認項羽死後,才投降劉邦,而項羽最後也是按照魯公的封號安葬。
-
7 # 欲雲談史論今
談及“地位最高”四字,首先就牽涉到標準問題。“地位最高”,以什麼為標準?
如果說以爵位高低為準,周王朝爵位最高等級為“公”,而西周公爵國有西虢國和宋國等等。
但在周王國體系下,宋人為“客”,所以被周人稱為“三恪”之一,其親近程度肯定不如齊、衛、魯等等重要的諸侯國。按分封制限制,“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者,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孟子·萬萬章句下》)也就是說,諸侯國的土地,最大都不能超過一百里。可齊國的理論土地範圍卻是:“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方圓大概有五百里了。衛、魯兩國,史料也稱:“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百里。”因此,從封地面積來看,齊、衛、魯才是西周地位最高的諸侯國,雖然這三國的爵位僅僅是侯。
以爵位最高的諸侯國,有西虢國、宋國等等;以封地最大,則有齊國、魯國、衛國等等。從這個名單來看,至少齊國在春秋時期成為了東周第一個霸主,在戰國時期也是七雄之一,不能說是毫無建樹。但整體上來說,西周時期這些地位最高的諸侯國,在進入春秋後,確實不能適應禮崩樂壞的大環境,逐漸在競爭中落在了下風。
這是什麼原因呢?可以逐個來分析一下。
首先,是“三恪”之一的宋國。宋國是殷商遺族的唯一諸侯國,為商紂王庶兄微子啟的封國。傳說在武王伐紂前,就專門派召公與微子聯絡,向他承諾:“滅紂後,您可世為諸侯長,奉守殷商祭祀,擁有桑林,還把孟諸(河南商丘東北)作為您的封地。”(《呂氏春秋·季冬紀·誠廉》)因此,宋國被封為公爵國,就是周人兌現承諾的表現。在西周初,雖然商人戰敗,但宋人卻被周人當作客人對待,地位尊崇。宋國公室甚至還保留著天子之樂,這在各諸侯國中都是獨一無二的。
但進入春秋後,宋人拘於禮法、其公室只求自保,根本沒有參與爭霸的雄心,導致宋國在春秋初期的那段動盪不安的歲月裡,錯過了最佳發展壯大的時機。宋殤公為防止堂兄弟宋莊公的回國,不惜與鄭國大戰十年,卻屢戰屢敗,不但極大地消耗了宋國國力,還造成了宋國與周邊強大的鄭國、魯國、齊國之間矛盾重重。等宋襄公意識到可以爭霸江湖時,更加強大的楚國陡然崛起,給了宋國當頭一棒!自此以後,宋國內部公族崛起,對公室形成了極大的掣肘,致使宋國再也沒能有起色了。
其次,再來說說西虢國。西虢國為虢叔的封國,為公爵國,始封地在陝西寶雞。西周時,西虢公長期擔任王室要職,要麼位列三公,要麼擔任王室執政卿,所以西虢國在西周時地位極高。公元前775年,西虢公滅了焦國,大約在這前後,西虢國就從陝西搬遷至焦國舊地(河南三門峽附近)。
然而,西虢國的地位高,是因為依附於王室,王室一旦衰敗,西虢國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進入春秋後,剛剛東遷不久的東周王室一度重視西虢國,數次提拔重用西虢公為王室執政卿。這也使得西虢公看不清形勢,狂妄自大起來。
齊桓公稱霸江湖時期,西虢國從未參加過諸侯會盟;晉獻公清洗國內公族勢力之時,西虢公居然數次進攻晉國,支援晉獻公的政治敵人。西虢公如此狂妄自大,對內卻橫徵暴斂、信奉鬼神。最終,天怒人怨的西虢國在晉國兩次“假道伐虢”計策下被滅國,西虢公逃亡到了周王室以避禍。
衛國所佔據的是殷商舊地,統治地大多是商人遺民。在從西周到東周轉換的過程中,衛國出現了一位聲望極高的國君,衛武公。但衛武公的生平事蹟是個謎團:《史記》稱“四十二年,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他的功勞體現在哪?周幽王都被殺了,他的功勞又如何體現?極為可能的猜想是,當週幽王被殺後,中原諸侯立攜王與周平王對抗,衛武公在支援攜王的過程中功勞甚大,阻止了戎人衝出渭河平原、向崤山以東滲透的企圖。然而,由於史料的缺乏,這一猜想是不是史實不得而知。
無論衛武公如何受人推崇,到了他的孫子輩時,衛國就突然走向了沒落。首先是衛桓公被州籲所殺,其後州籲又被大臣石碏套路,騙到陳國被殺。石碏所立的衛宣公又是一位荒淫無道的昏君,不但強娶兒媳宣姜為妻,更荒唐地殺死了兩個兒子。從此後,在宣姜的影響下,衛國就逐漸被齊國所控制,失去了自主發展的動力。
公元前660年,多年都沒有發展的衛國,在被晉國驅趕而東下太行的赤狄人所滅。雖然不到一年後,衛國又得以在黃河東岸重新建國,但再也無法恢復西周時期的榮光。
最後,再來看看魯國。進入春秋後,魯國首位國君是魯惠公。魯惠公在春秋初期的執政情況如何,因為史料缺乏,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確認的事實,就是在周平王東遷成功後,魯國並沒有立刻承認周王室的合法存在。為此,魯國曾經與周平王的支持者鄭國在狐壤(今河南許昌北)打過一戰,結果魯國戰敗,魯隱公還因此被鄭人俘虜。到了魯惠公晚年,他又做了一件見不得人,強娶兒媳仲子為妻,生下了兒子魯桓公。
魯惠公“爬灰”對魯國的影響,人們在三十多年後才覺察出來。
魯惠公死後,因為魯桓公年齡太小,魯人讓其庶長子魯隱公代為攝政。在魯隱公執政的十一年時間裡,魯國雖然沒有突破性的大發展,但也能在鄭、齊、衛、宋等等大國之間遊刃有餘,利用各大國之間的矛盾衝突頻頻得利。然而,公元前712年,魯桓公在公子翬(huī)的慫恿下殺死了魯隱公後,魯國的前景頓時急轉直下。
魯桓公繼位後不久,為穩固自身地位,就與齊國聯姻,娶了齊僖公之女文姜為妻。這成了魯國災難的開始:因為齊僖公成了魯桓公岳父,頻頻利用這層身份向魯國施壓,逼迫魯國為了齊國利益作出讓步。齊僖公死後,齊襄公上臺,他更是與妹妹文姜一起殺死了魯桓公,控制了魯國朝政。直到齊桓公稱霸前期,文姜對於魯國政局的影響仍然隱隱可現。總而言之,魯隱公死後,經過齊僖公、齊襄公、齊桓公三代國君對魯國的壓制,魯國從此徹底失去了與列強爭霸的機會,淪落成了二流諸侯國。
以上這四個諸侯國,在西周時都是最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但進入春秋後紛紛走向了衰落,西虢國甚至到春秋早期就已滅國。
從客觀上的共同點來說,在地緣政治上這些諸侯國都在當時政治經濟的中心地區,周邊強國林立、競爭壓力大,導致這些諸侯國難得有大的發展。從這四個諸侯國內部本身的因素來看,導致他們衰落的根本原因其實都一樣:公室普遍腐化墮落、因循守舊,不肯、不願、也不想去發起變革,來適應“禮崩樂壞”的叢林法則新時代,最終被時代拋棄。
-
8 # Jysnzhang
要按照分封爵位來說,自然是依靠祖上蔭德被封為“公”爵的宋國、杞國、祝國、焦國、薊國、陳國、虢國、虞國八國。虢國、虞國守衛著周王室,但最後因內訌被晉所滅,假道伐虢也出於此。宋國因循守舊在仁義君子宋襄公手裡徹底淪落。其它五國本來分封土地就不大,自然也翻不起多大的浪。
若按當時影響力,自然是魯國、燕國和齊國位置高。齊國自管仲改革後在春秋戰國都處於霸主地位。燕國自建國後與中原來往甚少文化落後,在任用蘇秦、樂毅後才稍有起色。
所以爵位最高的諸侯幾乎都是躺拿的,並不是靠真實實力,在群雄紛爭的春秋戰國自然沒有建樹。
-
9 # 尚宮女史
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做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他搞起了分封制,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屏藩周”,當時就有數十個諸侯國應運而生,在這些諸侯國中,姬姓宗室佔了絕大多數,畢竟是擔負著護衛周王室的責任,自然是同姓更值得信任,除此之外,還有四個人為周王室保駕護航,他們就是著名的“周初四聖”: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和太公望。
諸侯國和諸侯國之間是不同的,其中最能體現等級的就是他們的爵位,最高一等是公爵,侯爵次之,再是伯爵,還有子爵等。公爵國很少,一般認為西周初期有八個公爵國,這八個諸侯國大部分都是古國後裔,也包括殷商後裔的宋國,再就是周文王弟弟的虢國。這些公爵國中除去虢國是真正的地位高之外,其他的不過都是做做樣子,類似於官職中的虛職,看起來地位很高,但是沒有實權。這些公爵國看起來是地位最高的,但其實無論是土地還是話語權都不是很高,不過是周王室做給天下人看的,而真實的情況是周王室對他們甚至是有戒備之心的,比如殷商遺民的宋國。
虢國的地位在西周時期是比較高的,虢國的很多國君都曾在周王室擔任要職,無論是內政還是軍隊,話語權都是很高的,但是虢國本身的發展卻是很一般的,地理位置也緊跟在京畿周圍,一直不曾有過憂患意識,而只是將虢國的命運與周王室緊密聯絡在一起,西周一亡,虢國基本也到頭了,在春秋初期存在了很短的時間就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與公爵國的名不副實相比,次一等級的侯爵國才是周王室真正的助力,侯爵國絕大多數都是姬姓宗族,是周王室真正放心的諸侯國,他們是“以屏藩周”的主要力量,比如魯國、燕國、衛國、晉國、畢國等等,當然還有一個姜姓諸侯國,即齊國,齊國是周武王岳父姜太公的封地,雖不是姬姓國,但是也是周王室比較信任的一個諸侯國。齊國經過歷代君主的篳路藍縷,終於在東方站穩腳跟,並在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到了戰國時期更是七雄之一。這樣看起來倒不是沒有一點建樹,不過,齊國後勁不足,在齊桓公稱霸之後迅速衰落,並再也沒有稱霸過。
姬姓諸侯國中的魯國、燕國、衛國、晉國、畢國等都是比較大而重要的諸侯國,其中更以魯國、燕國、畢國地位最高,這和他們的開國者有關係。魯國的開國者實際上是周公旦,燕國的開國者是召公奭,畢國的開國者是畢公高,再加上齊國的開國者太公望,這就是著名的“周初四聖”。
周初四聖輔佐周武王滅商,又輔佐周成王治理天下,是周初最為著名的賢臣,由四人分封得來的諸侯國更是西周最為重要的諸侯國。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畢公高的畢國似乎存在的時間很短,在西周時期就已經灰飛煙滅。
太公望的齊國畢竟是姜姓諸侯國,和周王室還是隔了那麼一層,所以算不得地位最高的,倒是周公旦的魯國和召公奭的燕國是周王室最信任且地位最高的,要知道當初周成王年幼,周公旦“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而召公為輔臣,兩人“分陝而治”,共同治理西周王朝。周成王之後,召公還輔佐了周康王。可以說除去周天子,周公旦和召公奭是西周地位最高的人。
魯國和燕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是很不相同的,燕國在春秋時期的存在感比較低,因為燕國的地盤遠離中原,和戎狄做著近鄰,因此,燕國自保尚且不易,哪還有時間摻和到中原的鬥爭中來呢?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燕國卻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尤其是燕國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國君,即築黃金臺招賢納士的燕昭王,燕昭王時期,燕國還一度差點滅亡了齊國。所以,就這點來說,燕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有建樹的。
沒有建樹的是魯國,魯國是典型的高開低走,周公旦受封魯國,但是並未就國,而是讓他的長子伯禽去封地去建國,周公旦去世後,“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襃周公之德也。”周公旦對周王室所做的巨大貢獻惠及魯國,因此魯國成為周禮最完備的諸侯國,也是西周真正地位最高的諸侯國。
但就其開國而言,周公旦就已經預料到了魯國的未來,當初齊國和魯國同時被封,太公望五個月就向周公旦彙報了齊國的施政情況,大意就是簡政隨俗,而伯禽則三年後才向周公旦彙報魯國的施政情況,大意就是變俗格禮,當時周公旦就預料魯國的發展一定趕不上齊國,將來必然會被齊國制約:“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
魯國太過注重周禮,反而做不到平易近民,平白失了發展的先機。當然,春秋初期的魯國發展還是可以的,它吞併了周圍的數個小國,和齊國成為東方大國,並且兩國開始爭奪霸主,桓公、莊公、僖公時期,魯國雖及不上齊國發展迅速,但也算是齊國爭霸最大的競爭對手,也有數個小的諸侯國向魯國俯首稱臣,只是這種局面並沒有維持太久。
魯國在強大的同時也已經開始有了內亂,即後期魯國三桓的興起。三桓的興起說起來可以追溯到魯惠公時期,魯惠公有一長子名為息姑,即後來的魯隱公,還有一個幼子也是嫡子允即後來的魯桓公。本來息姑長大後要娶妻,魯惠公給他定了宋國的公主,結果魯惠公自己看上了宋女然後娶了做夫人,生下了嫡子允,成為魯國的太子。魯惠公去世的時候,允很小,尚不能繼承國君之位,於是息姑暫代國政,就有了魯隱公,魯隱公想效仿周公旦,但是他退出的不夠及時,做事情也不夠有魄力,讓公子羽成功挑撥了兄弟倆的關係,於是魯隱公被殺,魯桓公繼位。
桓公有四個兒子,這四個兒子完全決定了魯國的未來,他們分別是慶父、魯莊公、叔牙和季友,魯莊公向下傳遞的就是魯國的國君,而另外三人的後代則在未來形成了著名的魯國三桓。尤其是季友在後來扶立魯僖公繼位而成為魯國的相國,季友去世之後,季氏登上歷史的舞臺,並且成為三桓之首,把持魯國的朝政,甚至季平子還曾攝政數年。
三桓之亂不是沒有引起魯國國君的注意,畢竟在後來已經到了華人只知三桓而不知國君的地步,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削弱甚至除掉三桓勢力又是另一回事,即便戰爭打響,也基本都是三桓勝利。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戰國初期的魯穆公時期,魯穆公收回了三桓手中的權力,將國政握在了手中,但季氏還是硬生生獨立出來一個費國。
就在魯國解決了三桓問題準備一致對外的時候,國際局勢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魯國解決了卿族作亂的問題,但並沒有從卿族作亂中恢復元氣,更無法在戰國詭譎的局勢中佔得一席之地,最終被楚國所滅。
其實我們看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沒有建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魯國周禮最為完備,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魯國的發展,畢竟春秋戰國時期的基調就是禮崩樂壞,不適應局勢的發展就只能被淘汰掉。
其二,魯國的地緣其實是很受限制的,在春秋初期,諸侯國們大部分都是注重國內自己的發展,因此魯國還能作為強國發揮自己的優勢,但隨著諸如晉國、楚國、齊國等的強大,他們開始對外開疆擴土,這就限制了魯國的發展,魯國地處東邊的中心地帶,想要對外擴張是很難的,尤其是在大國都想要對外擴張的時候,魯國就更沒有機會擴張了,春秋初期沒有真正強大起來的鄭國也是如此。
其三,自然就是魯國三桓的影響,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的著名節點就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同樣是卿族作亂,魯國的三桓雖然在魯國存在了很多年,但最終卻並沒有取而代之成為魯國的真正主人,反被國君打敗,魯國並沒有被注入新的活力,更沒有真正實行戰國時期強國都在進行的變法,這自然無法讓魯國在戰國時期翻盤。
-
10 # 蘭臺說
周武王姬發滅殷商之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實施分封諸侯制度,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
諸侯分為五等,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不及五等者為附庸。
在“公”國裡,
姬姓諸侯有:魯公伯禽建立的魯國,在公元前256年被楚國所滅;召康公建立的召國,滅亡時間不詳;畢公高建立的畢國,在國君畢萬時,被西戎所滅;賈共公建立的賈國,公元前678年被晉國所滅;燕召公建立的燕國,公元前222年被秦國所滅;周文公建立的周國,滅亡時間不詳。
子姓諸侯有邶祿父建立的邶國,滅亡時間不詳。
姜姓諸侯有齊太公建立的齊國,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鄣穆公建立的鄣國,公元前664年被齊國所滅。
媯姓諸侯有陳胡公建立的陳國,公元前478年被楚國所滅。
還有幾個公國,史載不明,存有很大異議,此處不表。
公元前475年,進入戰國時期,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幾個國家。
這個時間也是周朝後期的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分水嶺。
那麼,以此為時間分界線,從上述史料可見,除了魯國、燕國、齊國幾個國家能支撐到戰國時期,周朝初期分封的絕大部分“公國”都在中途滅亡,陸續消失。
這些地位和發展起點頗高的“公國”,為何未能很好地存在下去,主要原因在於幾點:
其一,與“公國”的表現及獎罰有關。
例如,諸侯國向周王的納貢、跟著周王東征西伐等表現,都與賞罰掛鉤。那麼諸侯國的地位就會有升降,“公國”的等級和實力就會受到影響。
其二,外敵入侵。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漸不如前。而且,西北戎狄漸興,周人深為所苦,周幽王還被戎狄所殺。西周“公國”中畢公高建立的畢國,也是被西戎所滅。
其三,內政混亂。
不乏有周王粗暴干涉諸侯國內政的事情。例如周宣王晚年干涉魯國君位承繼,以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快。
也有周王腐敗、殘暴統治時期。周厲王時期,朝政腐敗,連年戰亂。
內政混亂的結果,就是諸侯國以及國民反叛,引發戰爭。那麼諸侯國的地位就會有升降,“公國”的等級和實力就會受到影響。
其四,周王室衰落。
尤其是遷都洛邑、進入東周之後,周王室日益衰落,僅成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那麼“公國”的等級也就名存實亡。尤其是“公國”與周王室大都習慣養尊處優,坐享其成,那麼在這個轉型面前也就難以實現自立自強,實力逐漸衰落。
其五,諸侯爭霸。
隨著周王室衰落,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例如春秋時期的先後爭當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併小國、弱國,諸侯國數量逐漸減少。這也是“公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西周時的周天子在昭王之後逐漸的走向沒落,但對分封的各諸侯來說,仍然擁有極大的權威。當時東方最大的諸侯齊哀公被紀國國君說了壞話,周天子要將齊哀公用大鼎烹殺,齊哀公沒有任何辦法,只能乖乖受罰。
在整個西周時期,有一個諸侯國長期得到歷代周天子的賞識,這就是虢[guó]國。幾乎每位周天子與每代虢國國君都非常親近,這絕對是無上的殊榮。周天子不但親近虢國,虢國的爵位在諸侯中也是最高的。西周一共封了八個公爵諸侯國,其中古代聖賢的後裔佔了六個,其餘兩個是姬姓宗室國虢國及虞國,虢國比姜太公的齊國和周公旦的魯國要高一個等級,是西周地位最高的諸侯國之一。
虢國原本是文王同母弟武王嫡叔虢叔的封地,鎮守西周與中原之間的虎牢關,也是當時最重要的關口。虎牢關以東是中原和商朝故地,還留有強大的商朝殘餘勢力,必選派一個周天子十分信任又有能力的人鎮守此處。由於虢叔年紀幼小,就由二哥虢仲輔佐(虢仲是庶出,地位要低一些)。
周王朝建立不久,紂王的兒子勾結監視他的三位諸侯聯合起來作亂,反對姬旦。虢仲打敗了敵軍,將叛亂擋在了虎牢關以外,為西周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周天子為了表彰虢仲的功勞,就將虢國封賞給虢仲即東虢,將鎬京以西的散關一帶封給虢叔即西虢,這樣東西虢國成了周王朝東西大門的守衛者。
西周的每件大事後面幾乎都有虢國國君的身影。西虢國君統領鎬京天子六師中的一師,並且節制擔任王宮守衛的虎賁軍,東虢也統領成周八師中的一師,每次周天子出征,都由兩個虢君統領一師,或者由虢君統領天子六師代替周天子去征伐四方。在出土的文物中,幾乎一半的江淮蠻夷都是由東虢國君去討伐,西北的蠻夷由西虢國君去討伐。
兩個虢國君主的主要責任就是為周天子守好東西大門,或代周天子出征,在地位上是其它諸侯都不能比的,但東西虢國的整體實力卻不如一些原來的邊疆諸侯如齊、晉、楚等。 而且東西虢國和周王朝緊緊捆紮在一起,周王朝遭受挫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周朝末年,周天子影響力極度下降,西虢隨周平王東遷至今河南陝縣東南,地跨黃河兩岸,河北稱為北虢,河南稱為南虢,實為一國,於前655年被晉國所滅,留下假道伐虢的典故。原地留有一小虢,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東虢國,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位於現河南滎陽,前767年被鄭國所滅。
所以,虢國在春秋時期一點建樹都沒有,還沒有傳到戰國就滅國了,也不可能在戰國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