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吉他菜鳥日記

    沒有你的聖誕節

    愛是藍色的

    遠去的列車

    玫瑰人生

    像你一樣

    前緣再續

    香榭麗舍大街

    因為你走了

    羅密歐與朱麗葉

    純音樂

    這是你的生命

    胭脂

    筆記本

    都蠻好聽的

  • 2 # 音樂小boy

    最著名怎麼說呢,應該哪些著名的歌手,演奏家的曲子都很著名吧,所以我分享幾首我自己喜歡聽的吧。

    Rakoczi March 拉科西進行曲(匈牙利進行曲)

    Itsi Bitsi Petit Bikini

    La Petite Ouverture a Danser

    Tout était ecrit

    Finally Found Ya (Radio Version)

    Merci d"être

    Sur ma route

    Ça Ira

    Encore Une Fois

    Le Ragga des Pingouins

    Boum Boum Boum

  • 3 # 無痕宮紙666

    1《Rakoczi March 拉科西進行曲(匈牙利進行曲)》

    2 《Itsi Bitsi Petit Bikini》

    3 《La Petite Ouverture a Danser》

    4 《Tout était ecrit》

    5《Finally Found Ya (Radio Version)》

    6《Merci d"être》

    7《Sur ma route》

    8《Ça Ira》

    9《Encore Une Fois》

    10《Le Ragga des Pingouins》

  • 4 # 清風南去

    1:Open Season une autre seaon - Josef Salvat

    2:Christine - Christine and the queens

    3:Porque Te Vas

  • 5 # 孕動瑜伽普拉提

    法國的著名曲子 《卡門》在中國比較出名

    法國音樂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最早居住在法國本土上的克爾特、高盧等部族的民間音樂。公元前58~前51年,羅馬人征服了高盧人,形成高盧-羅馬文化。紀元後最初幾百年,法蘭克人佔領高盧,哥特人侵入法國西南部,勃艮第人侵入東南部,都帶來各自的文化。上述這些部族的音樂,成為法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基礎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法>1875-1937

    莫里斯-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著名的法國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七歲開始學鋼琴, 十四歲入巴黎音樂學院。早期印象派音樂熱衷於明暗對比、光明與陰影中神秘的 遊戲,而自我陶醉在冗長的印象中;而拉威爾作為印象派音樂家則大大發展了印象派音樂的表現力, 他喜愛噴射出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的人造煙火,喜愛富於詩意的洪亮的聲響。 他既是樂曲形式的大師, 又賦予音樂豐富的色彩,另外他嚴守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戒律,而以獨創的手法運用這些傳統戒律 來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和作品形式。對於音樂的描述性,他主張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關注事物 的本質和濃郁的色彩,並認為真正的詩不能是長篇大論,而是在於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劇《達芙妮與克羅埃》,芭蕾舞劇《鵝媽媽》,小提琴曲《茨岡》和管絃樂曲 《波萊羅舞曲》。另外,他將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獨奏曲《圖畫展覽會》改編為同名管絃樂組曲, 使得此曲廣為流傳。

    一、吉普賽女郎-鬥牛士-《波萊羅》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員伊達-魯賓斯坦約請拉威爾(1875—1937)為她寫一篇舞蹈音樂。 最初,拉威爾不願為此創作新的作品,但答應把西班牙作曲家阿爾貝尼茲(1860-1909)的幾首鋼琴曲 改編為管絃樂曲。後來拉威爾知道阿爾貝尼茲作品的配器權屬於費爾南德斯•阿爾博斯(1863-1939), 他已為舞蹈女演員阿根蒂娜把阿爾貝尼茲的作品改編為一首舞蹈組曲,於是拉威爾不得不創作新的 管絃樂曲。他心中醞釀著一個配器構思,要把這個作品寫成一首樂隊練習曲。全曲是一個巨大的 “漸強”,在小鼓無休止的三拍子節奏背景上,由各種樂器演奏的兩個17小節的旋律不斷反覆。 在以壓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聲以前,音樂突然滑進了E大調(旋律大調),造成了和單純的手法全不相稱 的獨特效果。拉威爾這個別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萊羅》。 《波萊羅》由尼金斯卡編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於巴黎。場景是在一家煙霧迷漫的西班牙旅館裡, 魯賓什坦打扮成一個吉卜賽女郎,頭上插著梳子,圍著圍巾,站在臺子上跳舞,觀眾圍著她喝采。 跳得愈來愈紅火的舞蹈,引起了圍觀者的愈來愈狂熱的情緒。最後,他們把她抓起來,高高地舉到自己的 頭上。《波萊羅》在巴黎演出後,引起了許多舞蹈演員和舞劇編導的注目。愛爾蘭舞蹈演員多林 (1904-)把它作為自己的獨舞保留節目,連續演出許多年;俄國舞蹈演員利法爾(1905-)演出的 《波萊羅》,雖仍作為西班牙主題來處理,卻避而不跳傳統的西班牙舞。因為具有固定不變的旋律 和節奏型的拉威爾此曲,和真正的波萊羅已很少共同之處。其舞臺設計,佈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紅的天空, 利法爾化妝成一個鬥牛士,剛從鬥牛場上勝利歸來,以滑稽的姿態逗引著一位傾慕他的婦女。他的 敵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奪走了這個婦女,鬥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傷。歡度節日的人群繼續他們的狂歡,好象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舞臺上漸漸擠滿了人,樂隊最後的“漸強”伴隨著 鬥牛士的死去。

    二、兒童組曲《鵝媽媽》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鵝媽媽》組曲,原來是四手聯彈鋼琴組曲,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兒童組曲 ——採用兒童題材、為兒童創作、供兒童演奏的組曲。 採用兒童題材——內容取材於法國作家貝洛(1628—1703)、奧努瓦夫人(約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話; 為兒童創作——這部組曲是1909年拉威爾為他的好朋友哥臺勃斯基的兩個孩子創作的,並把這部 作品獻給了他們; 供兒童演奏——1910年4月,這部組曲在巴黎獨立音樂協會的一次音樂會上初次演出時,擔任 鋼琴四手聯彈的是六歲的韋爾熱爾和十歲的拉米。 《鵝媽媽》作為一部地道的兒童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兒童了。但拉威爾告訴我們: “我寫這部組曲,目的是要喚起童年時代的詩意,因此手法就必須單純,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棄不用。 ”可見作曲家也是懷著一顆童心來創作的。

    1911年,拉威爾把《鵝媽媽》改編為管絃樂組曲,後來又加上了兩個樂章,改變了各樂章的次序, 並用間奏曲把它們貫串起來,成為舞劇音樂。舞劇由拉威爾根據貝洛等的鵝媽媽故事編劇, 讓娜•於加爾編舞,1912年1月首演於巴黎。這是一出別有情趣的兒童舞劇,拉威爾特地設計了一個 小舞臺,演出弗羅麗娜公主之夢的童話故事,顯得分外小巧玲瓏,稚態可掬。兩個扎著黃頭巾的 黑孩子擔任司幕和換景。故事以睡美人為藍本,紡車之舞一場,公主在花園裡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紡車旁。公主跌倒在紡車上,錠子刺痛了她的腰。當她著了睡魔,沉睡在臥榻上的時候, 朝廷群臣們圍著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著是一系列的夢:在緩慢的小型圓舞曲伴奏下,開始了 美人與野獸的對話,後來野獸變為一個漂亮的王子。兩個黑孩子在間奏曲的樂聲中調換佈景。 下一個夢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們穿過樹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為回家時的指路標誌。 但當孩子們睡著時,小鳥把路上的麵包屑吃了個精光…… 下面的場景是擺設著十八世紀中國古玩的皇宮,寶塔皇后(醜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 五聲音階的叮噹聲和鑼聲伴奏著東方風味的舞蹈。王子登場,發現弗羅麗娜公主睡在仙園裡。 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來了。 《鵝媽媽》舞劇在英、美演出時,常常刪了拉威爾為舞劇音樂增寫的兩樂章和間奏曲,完全按照 《鵝媽媽》組曲五樂章的佈局:帕凡舞——魔園——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獸。演的是一個 小女孩夢中的奇遇,每一樂章都是以她為主角。

    ----- 主要作品:

    鵝媽媽組曲 (1908) Mother goose suite <英>

    西班牙狂想曲 (1908) Spanish rhapsody <英>

    波萊羅 (1928) Bolero <西>

    高貴而傷感的圓舞曲 (1911) Valse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法>

    丑角晨歌 (1905) Alborada del gracioso <法>

    夜之幽靈 (1908) Gaspard of the night<英>

    水之遊戲 (1901) Jux d’eau<法>

    左手鋼琴協奏曲 (1931)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英>

    舍赫拉查德 (1903) Shrerazade

    茨岡 (1924) Tzigane

    圓舞曲 (1920) La valse<法>

    高貴而動情的圓舞曲(1911) Noble and sentimntal waltzes<英>

    肖松 (Ernest Chausson ) <法>1855-1899

    ---- 埃爾內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國作曲家,生在巴黎,先學法律,二十五歲入巴黎音樂學院正式學音樂,深受弗蘭克的影響。曾參加聖-桑、弗蘭克等創立的國民音樂協會,1889年任該會書記。 曾創作《音詩》,獨唱與管絃樂《愛與海的詩》、《降B大調交響曲》等,其中已成為小提琴名曲的《音詩》出類拔萃,德彪西曾說:“該曲蘊藏著作曲家卓越的天資。”

    ---- 《音詩 op.25 (1896) Poeme <法> 》:肖松《音詩》,這是一首小提琴獨奏與管絃樂伴奏的樂曲,但在演出時,往往是用鋼琴伴奏來進行的。這首樂曲是小提琴獨奏曲中的傑作,在肖松的所有作品中,它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者肖松的作品體裁廣泛,以抒情豐富、充滿熱情為特色,尤其這首作品可以說是把肖松所有的長處都發揮出來了。樂曲為神秘莫測的緩板,降C大調,3/4拍。在緩慢而又神秘性的序奏之後,獨奏小提琴以弱音奏出冥想性典雅的第一主題。管絃樂將它反覆之後,獨奏小提琴接著展開花奏。之後樂曲轉變為"生氣蓬勃地",6/8拍。獨奏小提琴以全部合奏為背景,用最強奏奏出熱情而強烈的第二主題。樂曲的第三主題為全曲最華彩的部分,主奏小提琴的深情旋律將樂曲引向高潮段落。接下來是稍緩板,出現開頭序奏部的材料,並轉為3/4拍的降E大調,以管絃樂再度奏出第一主題,然後由獨奏小提琴來承接。小提琴在D大調上以稍慢的速度唱出第一主題,然後進入降E大調,3/4拍,回到原來速度。樂曲由此進入終結部,最後以最弱奏結束全曲。

    福萊 (Gabriel-Urbain Faure) <法>1845-1924

    ---- 蓋布里埃爾-尤爾貝恩-福萊 (Gabriel-Urbain Faure 1845-1924),法國作曲家,生在法國南部帕米耶,擔任過巴黎音樂學院教授、院長,是法國當時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曾把法國藝術歌曲《帕凡》以及由戲劇配樂《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改編的同名組曲。他的創作風格精微細緻而自然,高雅純正而流麗。

    ---- 主要作品:

    夢後Op.7-1 (1878) Apres un reve <法>

    搖籃曲 Op.16 (1880) Berceuse <法>

    悲歌 Op.24 (1883) Elegie <法>

    西西里舞曲 Op.78 (1893) <法>

    馬斯奈 (Jules Massenet) <法>1842-1912

    ---- 法國作曲家朱爾-埃米爾-馬斯奈在1842年5月12日生於盧瓦爾省靠近聖艾蒂安的一個高階工程師(後來經營制鐵業)家庭.像所有偉大的音樂家一樣,小馬斯奈的音樂才賦在童年就已顯露.十一歲時便被送進巴黎音樂學院.他在學院的老師中有著名的作曲家託瑪等人;在學期間,他已多次獲得學科獎,1863年畢業時,以一首大合唱獲得羅馬大獎,從而得以到義大利進修三年.1866年馬斯內回巴黎後,便致力於探索自己的道路.

    從1873年起,馬斯奈的戲劇音樂作品,如《巴讚的唐愷撒》和《艾林尼》、神劇《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夏娃》等,贏得了公眾的承認.在七十和八十年代,達到了他的創作的最輝煌和最有成果的時期,寫出了包括長期流行不衰的《曼儂》(1884年)和《維特》(1886年)在內的幾十部歌劇.

    馬斯奈的筆頭很快,是一位多產作曲家;除了偶爾寫些器樂作品和歌曲外,他的活動領域在於歌劇,主要是喜歌劇.馬斯奈的後期創作-他一生中的最後二十五年,不但沒有擴大自己的藝術思想視野,在戲劇效果和表現手法方面也依然如舊,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劇雖然轟動一時,過後大都被遺忘.但即使如此,他後期創作中的歌劇《黛依絲》(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訶德》(1910年),還是很有意思的.馬斯奈一生跨越兩個世紀,但他對法國音樂的影響幾乎沒有延及二十世紀,人們總是尊他為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天才代表者.

    馬斯內除了勤奮的創作活動外,還長時間擔任巴黎音樂學院的高階作曲課教授(1878-1896年),在他的學生中後來成為法國著名作曲家的有布律諾、夏龐蒂埃、施米特、凱什蘭(C.Koechlin,1867-1950)和羅馬尼亞作曲家埃涅斯庫等.馬斯奈在三十六歲時(1878年)便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是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1876年,他已獲得榮譽勳位,1899年,又獲得二級勳位.1912年8月13日,馬斯奈逝世於巴黎.

    ---- 主要作品列表:

    沉思 Meditation <法>

    悲歌 Op.10 Elegie <法>

    夏布裡埃(Emmanuel Chabrier) <法>1841-1894

    ---- 法國作曲家,生在昂貝爾,自幼顯示音樂才能,但從父命學法律當公務員,同時自學音樂。

    1877年他的輕歌劇《星》在巴黎喜歌劇院上演後,被承認為專業作曲家,但仍利用業餘時間創作。直到1880年在慕尼黑聽了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深受影響後,才決意退職專門從事作曲。

    他最著名的管絃樂《西班牙交響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採風後的產物。後來被人改成管絃樂的《快樂進行曲》,和聲新穎獨特,配器手法別出心裁而色彩鮮明,音樂富於幽黷感而健美。他被認為是德彪西、拉威爾、普朗克等法國近代音樂的先行者。

    ---- 主要作品:

    西班牙狂想曲 (1880) Rapsodie “Espana” <西>

    快樂進行曲Op.42 Joyeuse marche <法>

    格溫多琳 Gwendoline

    比才 (Georges Bizet ) <法>1838-1875

    ----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卡門》的作者。九歲起即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後到羅馬進修三年。1863年寫成第一部歌劇《採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參加國民自衛軍,後終生在塞納河畔的布基伐爾從事寫作。在他的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都德編劇。後配樂被改編為兩套管絃樂組曲)和《卡門》等九部歌劇作品中,體現了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衝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主要作品:

    阿萊城姑娘第一組曲 (1872) L’Arlesienne (Premier Suite) <法>

    阿萊城姑娘第二組曲(1872) L’Arlesienne (Deuxiene Suite) <法>

    美麗的伯斯姑娘組曲 La Jolie Fille de Perth <法>

    小組曲 (1871) Petite suite <法>

    卡門第一組曲 Premier Suite “Carmen” <法>

    卡門 Carmen

    德謝米雷 Djamileh

    採朱者 The pearl fishrs<英>

    吉普賽之歌 (1873/4) Chanson boheme “Les tringles des sistres tintaint” <法>

    哈巴涅拉舞曲 (1874) Habanera <西>

    德立勃 (Leo Delibes ) <法>1836-1891

    ----法國作曲家。1836年2月21日出生於法國的聖日爾曼-迪瓦爾(St.-Germain-du-Val)。11歲隨母親移居巴黎。12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曾隨作曲家阿道夫•亞當學習。1852年開始在巴黎的萊瑞克劇院(Théâtre-Lyrique)任職。1856年創作了第一部小歌劇。1862-1871年擔任聖吉恩聖弗朗索瓦教堂任管風琴師。1865年擔任巴黎劇院的合唱指揮。1866年創作了第一部芭蕾劇《泉》(La source)。1870年第二部芭蕾劇《葛蓓莉婭》(Coppélia)公演。1873年創作了第一部歌劇《國王如是說》(Le Roi la dit)。1881年受聘為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1884年成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1891年1月16日逝世於巴黎。德立勃一生創作了20餘部舞臺劇,而以芭蕾劇最為知名。他的最後一部劇作《卡斯亞》(Kassya),是在他逝世後由馬斯奈續成的。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推崇。

    ---- 主要作品:

    葛佩莉亞組曲 Suite “Coppelai” <法>

    希爾薇亞組曲 Suite “Sylvia,ou La Nymphe de Diane” <法>

    納伊拉圓舞曲 (1867) Naila valse <法>

    拉克美 Lakme

    國王如是說 The king has said it<英>

    聖-桑 (Camille Saint-Saens) <法>1835-1921

    ----法國作曲家。五歲起開始作曲,十一歲即以鋼琴家姿態登臺演出,十三歲進巴黎音樂學院學管風琴和作曲,後在教堂任管風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爾音樂學校教鋼琴。1877年辭去教堂的職務,埋頭作曲。他是法國民族音樂協會的創始人之一,積極從事音樂活動,又以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到各國演出。其創作技巧純熟,作品數量超過一百七十部,幾乎涉及每個音樂領域,旋律流暢,和聲典雅,結構工整,配器華麗,色彩豐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過於追求表面的華彩效果,質量不勻。其代表作有管絃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交響詩《骷髏之舞》、《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和小提琴與樂隊的《引子與迴旋隨想曲》等。

    ----聖-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一共寫過五部交響曲,但由於作者自己過早地否定早期的兩部作品,把它們從作品目錄中一筆勾銷,因此,現今的這部《第三交響曲》,實際是他在1886年寫成的最後一部。聖-桑的作品擁有清澈、嚴謹、均衡和精緻等特點,都同法國的古典傳統有聯絡,但是,聖-桑的作品還有其可貴之處,首先是他敢於創新和不畏避表達感情,因此,他使法國器樂音樂得以從第二帝國時期以來崇尚典雅與精緻之中解脫出來,而匯入整個歐洲音樂發展的主流—浪漫主義中去。我們可以看出,聖-桑為他的這部作品寫上“紀念李斯特”的辭句不是偶然的。因為十九世紀末葉法國音樂生活的復甦和在二十世紀前法國得以成為國際音樂潮流的先鋒,顯然同李斯特這位浪漫主義的播火者的影響不無關係。

    ---- 主要作品:

    動物狂歡節組曲 (1886) Le Carnaval des Animaux-Fantaisie zoologique<法>

    引子與迴旋隨想曲Op.28 (1863) introduction et rando capriccioso <法>

    死之舞Op.40 (1874) Danse macabre <法>

    哈巴涅拉 Op.83 (1887) Havanaise <法>

    阿非利加Op.89(1891)Africa

    死之舞Op.40(1874)Dance of death<英>

    埃及協奏曲 Op.103(1896) Egyptian concerto<英>

    亨利八世 HenryⅧ

    海格立斯的青年時代Op.50(1877)The youth of Hercules<英>

    管風琴交響曲Op.78(1886) Organ symphony<英>

    法厄同Op.39(1873) Phaeton

    奧姆法爾的紡車Op.31(1871) Omphale’s spinning wheel<英>

    參孫與大利拉Op.47(1877) Samson and Delilah<英>

    奧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 ) <法>1819-1880

    ----法國作曲家、古典輕歌劇創始人之一。原籍德國,科隆猶太教堂樂師之子。從小學習大提琴,183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一年後退學,到喜歌劇院任提琴手。1839年初次以戲劇音樂作曲家的身份出現。一生為巴黎各劇院寫過一百零二部舞臺音樂作品,大多數是輕歌劇,曾雄霸巴黎樂壇;有些還借題發揮,以巧妙的筆觸對時政與第二帝國“上流社會”的資產階級風尚進行諷刺。他被認為是一位真正懂音樂美,閃耀著音樂精神的罕見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美麗的海倫》、《格羅什坦公爵夫人》以及浪漫歌劇《霍夫曼的故事》(遺作)等。

    ---- 主要作品:

    天堂與地獄序曲 (1858) Orphee aux enfers <法>

    地獄中的奧菲歐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英>

    霍夫曼的故事 The tales of Hoffmann<英>

    船歌 (1877/80) Barcarolle <法>

    古諾(Charles Francois Gounod) <法>1818-1893

    -----法國作曲家。1818年6月17日出生於巴黎。母親是一位天才的鋼琴家。古諾從小熱愛音樂,並受到母親的關懷和引導。183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隨雷哈和勒敘厄爾(Lesueur)學習音樂理論,後又隨阿萊維(Halévy)和帕埃爾(Paer)學習對位和作曲。1839年以康塔塔《斐爾南德》(Fernand)獲羅馬作曲大獎,得以公費在羅馬學習三年,此間他接觸到了大量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藝術,他也熱衷於宗教音樂的研究,這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離開義大利後,他訪問了維也納,在那裡寫下了一些宗教作品,並自己擔任指揮,在聖查爾斯教堂演奏。1842年返回巴黎後,被任命為外國傳教團(Missions Etrangeres)合唱指揮,還組織過“古諾合唱團”。此後,由於宗教的責任感,他在聖敘爾皮斯(Saint-Sulpice)神學院參加了兩個學習的神學學習,但並沒有接受神職,1848年結束學習後繼續擔任合唱指揮。而出於對天主教的信仰,他譜寫了大量宗教作品。1851年起,古諾開始致力於歌劇的創作,寫下了《薩福》(Sapho)、《突變的醫生》(Le médecin malgré lui)、《浮士德》(Faust)、《羅密歐與朱麗葉》(Roméo et Juliette)等成功的歌劇。1852年起,他擔任了俄耳菲昂聯合合唱協會的指揮。1870年的普法戰爭使他不得不離開巴黎,到倫敦住了幾年。1875年返回法國後,潛心於宗教音樂的創作。1882年完成了宗教劇《救贖》(The Redemption),1885年完成了他最後的一部優秀歌劇《生與死》(Mors et Vita)。1893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附近的聖克盧(St. Cloud)。

    古諾是法國知名的歌劇作家,一生寫了12部歌劇,這些作品高下不一,最成功的是《浮士德》,音樂樸實平易,配器豐富巧妙,是19世紀下半葉德國抒情歌劇的代表。歌劇以外,他還寫了許多歌曲,其中根據巴赫《C大調前奏曲》而創作的《聖母頌》,至今傳唱不衰。梵蒂岡的國歌《教皇進行曲》,也是他的作品。

    -----主要作品列表:

    微風圓舞曲 (1859) Valse “Faust” <法>

    小夜曲(1855) Serenade <法>

    浮士德 Faust

    羅米歐與朱麗葉 Romro and Juliet

    柏遼茲(Hector Berlioz)<法>1803-1869

    1821年,遵從父親的決定,柏遼茲到巴黎學醫,在這段時間裡,他也沒有放棄學習音樂的一切機會:他參加歌劇院的演出,在巴黎音樂學院圖書館閱讀總譜;在這時上演的格魯克的歌劇《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裡》和貝多芬的交響曲,使他深深激動不已,從而堅定了從事音樂工作的決心.

    柏遼茲的創作活動,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開始,但他在這時寫出的一些室內樂作品,並未為出版商所採用.一般地說,柏遼茲的創作以1823年寫出的《彌撒》為起點,雖然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獲成功.1826年進巴黎音樂學院後,他還陸續寫出大合唱《愛米莉婭與唐克萊特》、戲劇《浮士德》配樂和根據託瑪斯•莫爾(T.Moore,1779-1852)的詩寫成的《愛爾蘭歌曲九首》等,1830年還以大合唱《薩達納帕爾》(Sardanapale)獲得羅馬大獎,但是,柏遼茲的創作成熟時期卻在1830年到1846年之間,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幻想》交響曲(1830年)、《哈羅爾德在義大利》交響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劇《貝凡紐多-徹里尼》(1834-1837年)、《羅密歐與朱麗葉》戲劇交響曲(1839年)和《葬禮與凱旋》大交響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淪》(1846年)等,都是這一個時期的產物.

    他的《安魂曲》和《葬禮與凱旋》大交響曲,都是為紀念七月革命的陣亡烈士而寫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羅爾德、羅密歐與朱麗葉、浮士德等,都有一種追求善與幸福的堅強信心,都對現實進行著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們歷盡了種種苦難,終於還是逃避不了毀滅和死亡的命運.

    在音樂的浪漫主義時期,柏遼茲,此外還有李斯特和舒曼,卻是新型標題交響樂的創造者,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則是這類作品中的第一部.柏遼茲的標題性交響曲,用音樂的形象以表達詩與文學的構思,由於結合姊妹藝術的一些因素,因此音樂的畫面明晰、情節具體,他的作品結果是越來越戲劇化.他的交響曲常用代表音樂的主要形象的主導動機加以貫串和統一.其佈局之宏偉、描繪之具體、以及感情之充溢,都具有巨大表現力.除音樂創作外,柏遼茲的音樂評論活動也很出色,他從1835年開始幾近三十年的評論活動,留下了大量文筆銳利、文體鮮穎的論文、雜文和音樂故事,有的論點詼諧而精闢,而有的則以詩意的比喻和生動的描述而引人入勝.柏遼茲所寫的《管絃樂法》一書,一直被奉為音樂的經典文獻之一.

    ---- 主要作品:

    - 羅馬狂歡節序曲Op.9(1844) Le carnaval romain<法>

    - 本韋努託.切里尼序曲 (1838) Ouverture”Benvenuto Cellini<法>

    - 精靈之舞 (1846) Danse des sylphes<法>

    - 浮士德的沉淪Op.24(1845/6)The damnation<英>

    - 鬼火小步舞曲 (1846) Menuet des feux follets <法>

    - 拉科奇進行曲 (1846) Marche Rakoczy <法>

    - 李爾王Op.4(1831)King Lear<英>

    拉莫, 法國作曲家、音樂家理論家。生於第戎。幼年跟管風琴師的父親學音樂,七歲已擅長於演奏古鋼琴。十八歲起在法國各地任教堂管風鋼琴師,四十歲後定居巴黎。作有古鋼琴曲、歌劇、經文歌、康塔塔等。所著《和聲論》、《音樂理論新體》等音樂論著,為確立功能和聲理論奠定了基礎。1737年起致力於教育,開始教授作曲的私塾。1745年被任命為路易十五的宮廷室內樂作曲家,晚年被列為貴族。其創作流傳下來的主要是古鋼琴曲。從1706年起陸續發表的古鋼琴曲集所收樂曲多數系小品。在1728年發表的《新鋼琴曲集(第三卷)》第十曲、第十一曲《小步舞曲兩首》被改編為吉它獨奏曲後成為吉它小品中最常演奏的曲目。

    ---- 其他作品列舉:

    小鳥惆秋 Le rappel des oiseaux<法>

    母雞 La Poule<法>

    加伏特與變奏 Gavotte avec 6 doubles<法>

    長鼓舞曲 Tambourin<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中後期為什麼不能保證軍隊將領忠誠度,甚至是中央軍的將領?